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传播: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刻板成见:人们持有的固定、简单化的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
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们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与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决非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使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人类传播的特定特性。
社会是各种关系的总和,在这些关系中,某些信息是共享的。
我们要明确了解的一点是: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
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它本县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
信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因此,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仔细地注意一下,传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一个姿势,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气,一次接吻、把手搭在肩上、理发或不理发、八角形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第二节传播的开端说传播学是从原始单细胞生物开始的,也许太夸张了,但是这些生物也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第一批互相传播的动物和在夏威夷登陆的第一批会传播的人之间发生的情况,是感官越来越远地延伸以掌握更多信息、声音和姿势越来越远地延伸以发送更多的信息、使人的信息始终比较便于携带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与人本身更可分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那样来看,马歇尔·麦克卢汉把媒介比喻为人数的延伸是正确的说法,尽管这个过程早在我们认识到媒介之前很久就在进行了。
第三节语言的产生"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约克一约克"理论关于语言的诞生,有一派认为不管怎样它同工具的发展是相关的。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①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四大先驱者一,威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是第一个把传播学进行系统化阐述的人,而且,他不仅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的研究机构,同时也是给“传播学”命名的人。
所以,一般认为施拉姆是传播学之父。
二,四大先驱者1,拉斯韦尔。
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
2,勒温。
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
3,霍夫兰。
将心理实验的方法引入了传播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从而成为否定早期“子弹论”重要依据。
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4,拉扎斯菲尔德。
两级传播理论。
②麦克卢汉的着眼点是传播渠道……,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传播渠道。
麦克户汉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
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
区分冷热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煤介传递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接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种分类没有一贯的标准。
而目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③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一,赖利夫妇社会系统模式: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结构就是社会传播系统得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得双方即传播者与受传者都可以被瞧做就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得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她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就是孤立得,而就是分属于不同得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得运行又就是在更大得社会结构与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得,与社会得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得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得关系.(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她系统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体,指家庭、邻里和帝密伙伴;更大的社会系统,关系比较松散的次属群体;社会总系统,民族或国家的系统。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传播学概论一.传播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2.互动性3.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二.处理好传播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与新闻学)不同:(1)诞生背景不同(2).研究范围不同(3)重点和路线(4)研究对象(5)研究方法传播学的产生使新闻有了理论德国的约翰。
古登堡发明了伙子印刷术,人类真正进入了印刷时代印刷机的发现为近代报刊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30年代,美国三大廉价报纸——《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世界六大传播集团:时代华纳(美)、新闻集团(美)、迪尼斯集团(美)、维亚康姆(美)、贝塔斯曼(德)、维望迪(法)世界上三大通讯社:法新社、美联社、路透社19世纪是文学作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电子传播三.印刷术的作用1.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传播上的特权四.电子传播时代1.电影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被誉为电影之父世界最早电影《工厂大门》《公车进站》《水浇园丁》2.广播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台KDKA电台,在美国匹兹堡开播,标志电子媒介时代到来3.电视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BBC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开播,标志着电视媒介的诞生4.因特网网络传播是指以一系列的高新传播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世界博客之王德拉吉5.手机媒体五.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特征:1.加速度发展(从形态上看)2.传播符号、媒介和科技量叠加状态发展3.叠加状态导致了整合性状态4.信息、知识的增长与积累越来越快(二)从结果看,每一个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三)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关系1.每次传播革命带来新机遇2.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呈正比例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在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4.传播优势地位导致文化优势地位第二章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早期的研究一.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传播”是宣传的概念二.西方关于传播的说法通信、交流、交往、沟通,非常接近现代“传播”的概念三.最早的传播研究西方:古希腊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演讲术“游说列国、说二不休”第二节传播的定义一.多种说法(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共享(2)交流说——强调传播史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3)信息说(4)影响说二.国内专家的定义邵培仁:传播是人类借助(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及相应变化的活动张国良:传播是收发信息的行为或过程郭庆光:传播史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第三节传播的种类和特性传播分人类和非人类传播一.传播的分类(一)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着眼于传播的技术、手段(二)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特点:自我传播:高度封闭性和隐蔽性(非社会传播)思考的随时性和随意性人际传播:交流性、反馈性最显著传播媒介丰富多样、主要是语言媒介,特别是口语媒介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最显著具有的感情色彩最浓信息保密性强组织传播:传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信息大多是指令性、劝导性和训导性的内容具体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特点:一种公开的传播活动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反馈是再传播活动结束后进行是一种商业经营性质的传播活动根据使用符号不用,分为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形体传播与实体传播五分法:外加跨国传播特点:1.代表国家讲话、国家代言人2.不同国家、种族、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3.信息流通不平衡4.在西方媒介发达国发起的文化侵略中,媒介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受到威胁和破坏5.传播对象主要为对象国当前或未来的精英或领导者目的:1.塑造和美化国家形象2.维护和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3.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4.报道友好往来,加强彼此了解,增进国与国的合作关系5.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传播特性1.与人的活动关系密切2.与信息的关系密切3.传播是一个过程第四节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一.传播学定义以人类信息交流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信息范围广,包括信息、意见、观念、知识、资料、数据、图像等二.研究对象人类的一切传播现象,“传播过程”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三.传播与主要研究领域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四.学习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传播现象和问题3.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性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进入中国30多年处于发展时期正确处理引进和吸收第五节传播学的来源一.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2.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3.以信息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二.四大先驱1.政治家拉斯韦尔2.心理学家卢同3.社会学家拉扎丝菲尔4.社会心理学霍夫兰5.传播学施拉姆三.两大学派1.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2.欧洲为典型的批判学派第三章传播学的建立第一节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一)政治——选举传播学生于美国,长于美国传播学的一代理论先驱——拉扎丝菲尔得发现了“两级传播”——大众媒体。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现象。
以下是对传播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录。
一、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等。
传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2、群体传播:发生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3、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直线模式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代表,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来回流动。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将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传播的功能1、监测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2、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例如通过传播达成共识、解决冲突等。
3、传承文化传播能够传承社会的文化遗产,使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消遣和娱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还影响着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1、信息的收集者和筛选者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播。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又是一门边缘学科,他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的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p1)2.传播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写到: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精神象征和传递保存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是观念或意的传递过程,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的特殊作用。
(P2)3.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他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的。
(p5)4.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p5)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p10)6.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7.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1.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信息、观念、价值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涉
及到传播者、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媒介技术发展、社会学研究影响、多学科合作等多个阶段。
3.信息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交互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模式是信
息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要素和互动方式。
4.传播理论:包括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依附理论、社会认
知理论、框架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等。
这些理论系统地解释了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不同方面。
5.传播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是传播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特定
问题。
6.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增加。
7.传播的影响: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受到传播的
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社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塑造和传播的文化的影响。
8.大众传播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
和观点,而新闻传播则是大众传播中特定领域的传播,即新闻传媒的传播。
10.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如保护隐私、真实报道等。
这些是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信息传播的本质、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人传播社会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传播:人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部进行处理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和群体价值。
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容分析法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卢因:把关人概念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2.政治大选3.经济广告4.媒介技术发展·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语言是唯一可以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口语局限性: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记忆力;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代表:廉价报刊的出现·德国古登堡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音信息系统(将媒介功能进行整合,开启多媒体平台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信息碎片化·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递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载体·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人们以符号位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概论部分内容笔记
九、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作为技术手段和工具的传播媒介(载体,其属性决定着信息的物理形式、时空范围、速度快慢和量的规模)A、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自身的作用和影响)1、媒介的双重含义是什么?信息传递的载体。
传媒机构2、为什么要研究传媒的载体含义?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包括什么观点?媒介即讯息。
媒介:人的延伸。
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的含义是什么?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传播的基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相应带来的社会变革。
此观点表现出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来看待。
(2)、媒介:人的延伸,如何理解其含义?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觉和感官的延伸。
人类感官能力的发展是“统合—分化—再统合”。
麦乐卢汉通过此观点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含义是什么?(麦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活动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且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此观点的提示在于: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反应也有所不同,研究媒体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1)、理论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手段发现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唯物论观点---信息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的媒介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
地球村的语言符合了世界发展的趋势(2)、局限性(强调了人的生物延伸性,而不是人的社会延伸性)强调技术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社会因素的作用其理论强调人被媒介技术和工具主宰-----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学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学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非社会:人内传播社会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活动·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传播学四大先驱: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拉斯维尔:5W模式、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社会中结构》、内容分析法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伊里调查卢因:把关人概念霍夫兰:态度的劝服(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警钟效应)、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鼻祖和创建者(集大成者):施拉姆·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1.军事二战2.政治大选3.经济广告4.媒介技术发展·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语言是唯一可以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口语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口语局限性: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声音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记忆力;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印刷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代表:廉价报刊的出现·德国古登堡印刷术: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电子传播时代:·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音信息系统(将媒介功能进行整合,开启多媒体平台时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信息碎片化·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递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是信息载体·能指和所指:所谓能指也叫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的;符号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人们以符号位介质从事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达到意义的交流和互动·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传播学概论笔记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一、传播现象由来已久传播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传播行为、传播活动在内的传播现象,早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1)原始社会,传递信息的必要性:(2)语言产生前后,传播行为是通过声音、结绳、烟火、图画等方式进行的。
结论: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由来已的。
烽火戏诸侯。
(3)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美国)开始科学分析传播现象,探索传播理论。
40年代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4)1946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5)1947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了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教材,至此传播学也就应运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二、什么是传播(一)传播1)来源: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基本意思: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2)概念复杂性:1976年,美国学者丹斯和拉森列举的定义达126种(二)传播定义的四种类型:香农“信息”概念的引入1)传播是信息的共享:(美)施拉姆2)传播是有意图的施加影响:(美)心理学家霍夫兰3)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传播学者贝雷尔森4)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中)郭庆光教授(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受者、受众)4)传受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理论:物质决定精神交往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郭庆光重点笔记1. 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流动的过程和效果,包括信息的创造、传送、接收和解释。
它关注的范畴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社会传播等。
2.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传播媒介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等。
传播媒介理论探讨媒介对信息传播的作用;社会影响理论关注传播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准媒体和新媒体理论则讨论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
3.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过程模型主要包括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等。
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包括媒介、信息源、信息接收者和效果等要素;激励-反馈-媒介-效果模型则强调信息传播中的反馈效应。
4. 传播效果研究:在传播效果研究中,人们关注信息的接收、接纳和接受程度,并分析这些因素是否能产生观点和态度的变化。
以及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部分。
5. 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具有广泛传播、短期影响、一致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它们能够通过大量广播、电视、新闻纸等媒介迅速传播信息,产生短期的影响,并对公众观点和态度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6. 个人与群体传播:个人传播主要通过人际交流进行,而群体传播则通过组织或社会实体进行。
个人传播更具有亲密性和交互性,而群体传播更具有广泛传播和影响力大的特点。
7. 媒介社会化和媒介效应:媒介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接触媒介过程中逐渐适应和习惯于媒介环境的过程;而媒介效应则是指媒介对接收者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8.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
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技术使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和个性化,对传统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
9.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主要关注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和责任。
传播者应该遵循正确的道德标准,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并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公正。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点内容的概述。
通过对传播学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为传播策略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传播学概论 期末重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笔记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