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反思

合集下载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1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一、优点(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

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都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委婉的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二、不足之处:(1)讲解的还不够充分,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但相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很难理解,应该针对他们出一些难度小的题目给他们做,并给与详细的讲解。

(2)学生与老师比较熟悉,有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忽略了例题的示范性和板书的清晰、条理性。

(4)课堂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2 本节是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后的内容,是分式的基本运算内容之一。

其中,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是本节课的难点,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可以转化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中,因此,掌握好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关键,本人从以下几方面作反思:(1)成功之处本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会碰到分式的加减运算,这就有必要掌握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3 分式的加减法(第1课时)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3 分式的加减法(第1课时)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3 分式的加减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想一想:请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说一说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归纳总结: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上述法则用式子表示为:b c b c a a a ±±=2.典例精讲111213)4(42)3(242)2()1(.12+--++++-++-+------+x x x x x x n m n m n m n m x x x abb a ab b a 计算:例强调:把分子相加减是把各个分式的“分子的整体”相加减,即各个分子都要用括号括起来3.练一练:233(1);x xy x y x y +++ 222222(2).22x y x xy y x xy y --+-+注意: 把分子相加减后,要进行因式分解,通过约分,把所得结果化成最简分式.三、分母互为相反数的分式相加减1.a a a a x y y y x x -----+-1211)2()1(.22计算:例方法总结:分式的分母是互为相反数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分母提出负号,把分母转化为同分母.再根据同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进行运算.2.做一做:1.下列运算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1)4(211)3(0)2(2)1(=+++=+=---+=+y x y y x x aa x y a y x a mb a m b m a 3322)()(3)2()1(1)1()1(.2m n n m n m n m x x x -++-----计算: 3. 先化简,再求值:3,1112=+-+a a a a 其中对接测试2.计算:3.先化简再求值:其中x=3.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习题5.4第1、2题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总结分式加减的特点: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是: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初中数学]分式的加减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

[初中数学]分式的加减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分式的加减》实录及反思沁园中学李福霞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分式的加减》。

所用班级:实验中学八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李福霞教学目标:1.经历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探究,能灵活运用法则正确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2.理解数式通性,掌握分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构建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培养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就是为生活实际服务的。

我出两道实际问题(题目见课本15页问题3和问题4),看大家能否列出式子。

学生:问题3的式子是:,问题4的式子是:教师:S3 -S2表示什么?呢?学生:S3 -S2表示2003年某地的森林面积比2002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多多少,表示2003年的森林面积增长率。

教师:根据题目的意思,还需要求出哪一年的增长率?学生: 2002年的增长率。

教师:2002年的增长率怎样算?学生:。

教师:能列出问题4的式子吗?学生:能,。

教师:大家真是聪明,一点就通!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上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反思:新课改重点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那就是引领、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组织者的作用。

课堂上不是不让老师讲,而是学生会得不要重复,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就要及时的点拨。

在学生及时改正认识后,及时鼓励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一定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观察这两个式子,看看它们是分式的什么运算?学生:是分式的加减运算。

教师:由这些实际问题可以发现,为了讨论数量关系有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如何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分式的加减(板书课题)。

反思: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生成课题,激发研究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归纳探究,得出法则。

教师: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求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吗?动手做一做,不会的可以小组交流。

初中数学_分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分式的加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5.2.2分式的加减(1)4.1.1教学目标1.目标(1)理解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体会类比思想.(2)会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体会化归思想.(3)在探究法则及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及概括能力.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类比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得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通过分数的加减法体会分式的加减法,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通过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抽象得到分式加减运算法则,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对两个或三个分式进行加减运算(含整式与分式的加减运算),明确异分母分式必须化为同分母分式才能进行加减运算,体会化归思想在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中的作用.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在探究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式加减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归纳及概括能力;在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后,通过订正习题、交流不同解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4.1.2学时重点教学重点: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和简单运算,以及本节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4.1.3学时难点教学难点: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2【活动】(二)类比探究,解决问题活动3【活动】(三)归纳小结,反思提高活动4【作业】(四)分层作业,巩固提高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分数的加减,分数的加减运算相关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习分式的加减法运算搭好了“脚手架”.七年级已经类比数的运算,研究了整式加减运算,研究整式加减的过程和方法为研究分式的加减积累了经验.在本章前面已学过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分式的乘除,而这些内容的展开都非常重视分数与分式的联系,利用“数式通性”,充分考虑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具备了学习分式加减法则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但对于运算的准确性和算法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在进行分式的减法运算时,忽略分数线的括号作用,不能将分子的整式用括号括起来,从而造成运算错误.还有的学生在进行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时,只知道按法则通分进行运算,不能根据题目特点约分后再进行计算,存在思维定势,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效果分析通过课堂的整理、总结与反思,使学生对分式的加减有了更深的学习。

分式的加减_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分式的加减_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分式的加减【总体说明】本节安排两课时。

第一节课阐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的运算。

第二节课则阐述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分式的通分。

这样安排,给学生一个简单到复杂的推理过程,由于第一节的铺垫,使学生对分式的掌握并不觉得难,且本节对于第三章分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起到承上启下。

否则,会面临许多学生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却得不出正确答案的窘境,有着功亏一篑的遗憾。

【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并且经历过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

由此类比分式的加减,可以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过一些从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

如小学的应用题以及七年级数学(上)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它还与分数、分解因式、一元一次方程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教学目标】分式是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的模型,为了体现这一点,教科书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提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

它也是为后面一节分式方程作好铺垫。

知识与技能:1.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2.简单的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3.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4.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

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或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总结规律,采用的是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提出“用数学”的意识。

2.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解决新问题,获得成就感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勇气。

【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7个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同分母加减——简单异分母加减——练习与提高——解决开始提出问题——课时小结第一环节提出问题活动内容问题一:某人用电脑录入汉字文稿的效率相当于手抄的3倍,设他手抄的速度为a字/时,那么他录入3000字文稿比手抄少用多少时间?问题二: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km,其中第一条路是平路,第二条路有1km的上坡路,2km的下坡路。

分式的加减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分式的加减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类比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建构分 式的加减法法则,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方法。学生运用类比学习的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等.
环节
问题与情境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列代数式表示:
教师提出问题,学 该情境创设紧紧的围绕教学
1.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引导性的 首先设计了知识体系框架
⑴ 知识体系:
言语和提问,带领 图,通过让学生类比分数的
教师引导:我们学习分数时是按这样一个思 学生有针对性的将 学习思路来填空完成分式学
路来进行的,那么学习分式也按类似的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习的思路,这样帮助学生梳
来进行,请大家完成这个知识结构图。

确,请指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

2m n m 2m n m 3m n nm mn nm nm nm
学上台给大家讲解 并对答案。批改完 后当场反馈分数,
里所选择的检测题涵盖了前 面学生练习计算时的所有类 型。通过检测再次强化了前
⑵ 填空:
5x 3y 2x
x2 y2 x2 y2 x2 y2
索 交流讨论。
分母和异分母的; 法则到一般(分式)加减法
法 (下图为导学案内容)
②只有同分母的; 法则的类比过程,感悟数式

③只有异分母的, 通性,体会类比方法和化归
上台板书他们的探 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
索内容。
用。
⑵全部学生完成导 这样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
学案后,开始在小 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有更
比 ⑴ 列举分数加减的例子并回忆运算法则; 并完成导学案。然 堂”的理念,学生在教师设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引言:分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分式的加减是学习分数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分式的加减概念理解不深,容易出错。

于是我对分式的加减教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一、对分式的加减概念的教学说明1.1 分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在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明确了分式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我告诉学生,分式由分子和分母组成,分子表示被分的部分,分母表示总的部分。

1.2 分式的加法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具体的例子来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分式的加法。

我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分母,并将两个分数的分母调整为最小公倍数,然后将分子相加得到结果。

之后,再对结果进行约分。

1.3 分式的减法对于分式的减法,我同样采用了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我告诉学生,分式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先找出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分母,然后将分母调整为最小公倍数,接着将分子相减得到结果。

最后,再对结果进行约分。

二、分式的加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分式的加减时容易犯以下几个错误:2.1 没有找到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很多学生在进行分式的加减操作时没有找到两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而是直接对分子和分母进行操作,导致结果错误。

2.2 忽略了约分的过程另外,一些学生在计算结果后忘记进行约分的步骤,导致结果没有化简,影响了分数的表达形式。

2.3 缺乏真实生活示例和练习机会在教学中,我发现将分式的加减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然而,缺乏足够的真实生活示例和练习机会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改进的方法为了改进学生对分式的加减理解不深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个改进的方法:3.1 强调最小公倍数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会更加强调最小公倍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明确找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和步骤。

我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数学课《分式的加减》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数学课《分式的加减》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数学课《分式的加减》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数学课《分式的加减》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课《分式的加减》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课《分式的加减》的教学反思篇1这节课我用了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来完成。

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类比分数加减运算的过程,通过将分式中的字母赋值,从而把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推及到分式的加减运算。

整个过程中既有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也有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

通过把例题的再加工,使学生把错误暴露出来,引起他们的共鸣,课堂内学生的差错成为自己可贵的复习资料。

接着出些不同的类型题,让学生再次经历分式的加减运算,强化技能,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在设计探究环节时用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做的有点仓促,没有完成预期的目的。

目标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显得较为困难,为此,不要求让他们整节课去弄懂,会一道题应适当鼓励他们,让目标生对学习产生信心。

总之,教学设计的种种考虑和措施,都是环绕着问题而展开的,都是在总体规划下为教学最优化而服务的。

课后反思使自己以后的教学更优化。

数学课《分式的加减》的教学反思篇2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一、优点(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

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式的加减教研活动反思(3篇)

分式的加减教研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分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分式加减作为分式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运算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分式加减教学的有效性,我校数学教研组于近期开展了以“分式加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反思。

二、活动过程1. 教学观摩本次教研活动首先进行了分式加减教学的观摩。

两位教师分别呈现了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分别从分式加减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观摩过程中,教研组成员认真聆听,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教学研讨观摩结束后,教研组成员围绕分式加减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以下是研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1)如何让学生理解分式加减的意义?(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3)如何将分式加减与实际问题相结合?(4)如何提高分式加减教学的有效性?3. 教学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教研组成员共同探讨了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分式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分式的本质,让学生明白分式加减的意义。

(2)注重分式加减运算方法的讲解。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开展分式加减实际问题解决活动。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注重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分式加减教学中有所收获。

三、活动反思1. 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对分式加减教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们认识到,分式加减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算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次教研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实际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教学评价的完善在分式加减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八年级数学《分式加减法》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分式加减法》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分式加减法》教学反思《八年级数学《分式加减法》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八年级数学《分式加减法》教学反思反思: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然后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尝试着去解决问题,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设置了随堂练习,在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计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讨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题1,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

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让学生去总结一下在解题过程中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解题技巧,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达到了用法则而不拘泥于法则,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

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不足:(1)学生对于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运算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对于异分母的分式加减就掌握得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还很不熟练,也有学生对于计算结果应该为最简分式理解不够总是无法化到最简的形式。

(2)分式的加减法上完后列举了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在讲解时结合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进行复习,分式的加减混合运算不同的是分母或者分子当中如果有出现可以因式分解的应该先进行因式分解,异分母的分式应先进行通分化为同分母再进行计算,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分式的特点,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

2、八年级数学《分式加减法》教学反思通过复习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类比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分式的通分(分母为异分母的情况)作为预备知识检测,再到学生自主学习所完成的基础练习题及熟练法则,通过让学生板演计算过程后出现的问题(分子的加减,去括号问题及分式的最简化等)给予讲解及问题的讨论。

2023年分式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运算律教学反思

2023年分式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运算律教学反思

2023年分式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运算律教学反思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受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妙的回忆。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分式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一结合学校组织骨干老师教学观摩讨论课活动,我于20xx年5月6日上了一节教研课—运算律,现依据教学状况作出如下教学反思。

1、依据总复习课的特点和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处理,各环节支配了相应的补充内容,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同学实际和需求。

开头支配了口算练习,对常见的题目进行了口算(得数是整十或整百),为同学下一步应用运算律奠定肯定基础。

2、教材内容一开头强调的是整数的运算律,然后才过过渡到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其它数。

实际上同学都已经经受过学问的迁移过程,所以我觉得根本就没有必要再走这种简洁重复的过程,应当统称为运算律比较恰当。

3、我重视强调了用文字来表述运算律,以加深同学对运算律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复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律。

4、用字母表示运算律时,我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如加法结合律:a+b+c=a+c+b=b+c+a乘法结合律:abc=acb=bca乘法安排律:ac+bc=(a+b)cac-bc=(a-b)c。

其实运算律的表述不应当仅局限于两个数或三个数相加或相乘。

5、让同学直接记笔记,培育听课记笔记的习惯。

6、多给同学进行练习、演示和展现,通过师生互动、同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

1、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特殊是对练习题的.支配上还做的不好,没有很好体现练习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对同学暴露出来的问题没有进行准时提炼和解决,还肯定存在部分同学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和展现出来。

2、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当从细节着手,老师在读书、写字、一言一行上要做好示范带头作用。

3、同学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没有赐予充分的考虑和支配,没有从时间、空间上赐予充分的保证,同学活动空间被老师压缩了。

初中数学_分式的加减法(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分式的加减法(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备课标:(一)内容标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

(二)核心概念: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掌握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技能,培养运算能力;在参与观察、猜想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等数学活动中,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运用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十大核心概念在本节课中突出培养的是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类比思想和转化思想。

二.备重点、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第三节“分式的加减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整式与分式”。

共3课时内容,前两节是新授课,第3节是习题课。

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学习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类比分数—尝试猜想—归纳明晰—理解应用。

分式的加减法是代数变形的基础之一,对进行分式四则运算与解分式方程起着奠基作用。

同分母分式加减是异分母分式加减的基础,所以作为起始节也是工具节内容,它就要求教学时务必使学生理解它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对分母中只有符号不同的分式加减,能明白改变运算符号的实质。

(二)确定重点、难点:重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分母中只有符号不同的分式加减运算,先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

三.备学情:(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1.学习条件分析:(1)必要条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在初一学习了整式的加减,在上一章学习了因式分解,本章又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约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支持性条件:学生具备了用类比方法学习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本能力.整式的加减运算和因式分解为本节课的运算提供了支持。

2.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在初一学习了整式的加减,在上一章学习了因式分解,本章又学习了分式及其乘除,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分式的加减(1)教学反思

分式的加减(1)教学反思

分式的加减(1)教学反思
分式的加减(1)教学反思
一是概念教学反思。

在学习分式概念时,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也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得出分式概念。

二是课堂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我忽视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

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我都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练习的时间很少,再者,整堂课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采用提问的形式互动,所以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时间和空间。

三是需要加强的方面。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是否遇到困难,积极性、热情是否发挥出来,投入的程度有多少,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等等,作为教师应时刻关注这些,以便适时的引导他们,调动他们,鼓励他们。

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多写多练。

今后我将多与老教师交流,虚心听取老教师优秀教学案例。

取他人之长补取我的不足之处,争取在教学上能更上一层楼。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1.12.23.3本周四我开设了关于分式的加减的公开课。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2017-08-26 08:01:28 | #1楼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经过这一节课的教学,静下来想一想,有几点收获和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

这节课是分式加减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会运用它们进行分式加减运算。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我先给了两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运算法则及注意事项,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讲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比较容易,它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基矗接着讲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与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相比要因难一些。

这里主要是做好“转化”工作,即把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就在于寻找最简公分母,因为是第一课时,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并没有展开讲授。

其次,这节课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列式,从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

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运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本节课以合作探究和独立完成的两种形式呈现给学生两组典型例题,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遇到困难没有退缩,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多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层面,达到了用法则而不拘泥于法则,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

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拘形式的议论,可以发现学生许多奇异的思路,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分式的加减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分式的加减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加减法法则,体会类比思想。

2.会运用法则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体会化归思想。

【教学重难点】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1: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n 天,乙工程队要比甲队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1)甲工程队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2)乙工程队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3)甲乙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问题2:2009年、2010年、2011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km2)分别是S 1,S 2,S 3,2011年与2010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1)什么是增长率?(2)2010年、2011年的森林面积增长率分别是多少?(3)2011年与2010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类似,它们实质相同。

观察下列分数加减运算的式子,你能将它们推广,得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吗?123555+=; 121555-=- 115236+=; 111236-= 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二、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计算:(1)2222532x y x x y x y +---;(2)112323p q p q++-。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课本练习1、练习2。

练习:你能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1”和“问题2”吗?四、归纳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我们是怎么引出分式加减法法则的?(3)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分式的加减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分式的加减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式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其简单的应用;2、通过将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文字形式用式子形式来表述,锻炼学生用数学式子表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提出,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采用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并自己总结规律,从而加深印象,掌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解决新问题,获得成就感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勇气;2.体会类比思想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法制教育目标】植树造林是国家的行为,同时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渗透《宪法》和《森林法》内容,培养学生积极投身于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中。

【教学重点】上年森林面积上年森林面积本年森林面积-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2、简单的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分式的通分和如何确定最简公分母。

【教学方法】类比—归纳。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问题一: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需要n 天,乙工程队要比甲对多用3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问题二:2012年、2013年、2014年某地的森林面积(单位:公顷)分别是 2014年与2013年相比,森林面积增长率提高了多少? (本年的森林面积增长率= ) 在提出问题二之前简单提一下植树造林的意义,同时渗透《宪法》和《森林法》法制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列式,为了讨论数量关系,有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从而自然地进入课题】二、类比探究1、类比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解决同分母分式加减,,,321ss s 2121计算:想一想: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思考: 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如何加减?我知道:直接说出运算结果———— ____________ ——————归纳得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分式的加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式加减法的观点和基本法则。

2. 掌握分式加减法的计算技巧。

3. 培养细心、耐心地计算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式加减法的观点和基本法则。

2. 教学难点:运用分式加减法的计算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和分式加减法的相关习题。

2. 确保教学设备(黑板、白板笔、计算器等)运行正常。

3. 预先了解学生对于分式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课程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式加减法的观点和基本法则,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初步掌握分式加减法的计算技巧;第二课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深化学生对分式加减法的理解,同时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具有初步的数学基础和一定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分数运算,对分数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式的加减运算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分数的加减运算,引出分式的加减运算的观点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2. 探索新知: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1) 让学生尝试解答一些简单的分式加减题目,如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运算结果的符号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和步骤,即通分、约分、求值等。

(3) 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引导,使学生掌握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分式加减运算的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际测量、实验操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教室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优秀4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优秀4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优秀4篇)八年级数学教案《分式的加减》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过程:(一)引入(1)如何计算: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3)何计算: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二)新课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最简公分母为: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

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

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数学教案《分式的加减》篇二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熟练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2、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熟练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反思
作者:孙荣选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9年第04期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新课程标准下通过设计问题来进行数学探究性教学是广大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结合教学设计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思考与实践浅谈初中数学代数教学“问题”设计中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问题设计;代数教学;教学设计
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40分钟,实践表明,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不仅会极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新课程标准下通过设计问题来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认识与思考,浅谈初中数学代数教学“问题”设计中的一些策略。

一、设计引入性问题,遵循适度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保持学习的自信心,在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数学问题时,应注意由简入深,遵循适度性。

例如本人在设计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四、设计反思小结,简明扼要
反思就是对自己学习、解题活动的再回顾和再探讨,是对所学问题的再认识、再发现、再探究,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

实践证明反思小结是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师生在学习完成数学问题之后,再根据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反思数学问题中规律与性质,发展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能力,将解决问题成果进一步扩大和延伸。

在代数教学中,引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而问题又是引导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

数学问题的提出,不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对数学知识能精确扎实地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数学思维。

我们要善于挖掘课堂问题,借助问题设计,让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徐辉.有效追问让初中数学课堂走向深入[J].中学数学(初中),2016(9).
编辑李烨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