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十五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素材北师大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二第十五课

历史必修二第十五课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共1课时)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2、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板书课题)。

导入:展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渡语: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二、出示自学指导请认真阅读课本第69-72页,思考并在课本上画出下列思考题的答案要点,5分钟后比谁的答案要点全、语言简洁、表达准确。

1、阅读书本69-70页,找到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找出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过程。

2、阅读书本70页,找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

三、先学后教(一)过渡语:自学指导明确的同学请举手。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课时分层作业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doc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课时分层作业15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doc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对旧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

该历史时期是( )【导学号:14322258】A.“大跃进”运动时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B[由“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可判断这个历史时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运动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不可能“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所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 2.下表是20 世纪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适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不是对旧教育的改造,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学院系专业的调整,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我国还没有提出“211工程”,故C项错误;院系调整前是社会文科院校较多,而调整后理工科学院增多,正好满足和适应了我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

] 3.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

这说明(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B[“一五”计划是从1953至1957年,“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技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时检测北师大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时检测北师大版必修3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 )①重视全面发展②重视德育③教育要面向世界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重视全面发展,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文化的劳动者,故①②④正确。

③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材料中没有体现。

2.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

属于“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解析:选B。

“文革”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并体现在各个领域,B项正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

A、C、D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3.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解析:选D。

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及比例逐渐变小的变化趋势。

该图反映了我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长足进展的结果,所以答案选D。

4. 1978年《北京日报》号召“努力掌握外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

“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这说明( )A.中国向英国学习经济建设经验B.中国重视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C.学习英语成为国民的自觉行为D.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解析:选D。

材料中中国兴起“英语热”,一是对外开放的需求,二是学习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并不仅是向英国学习经济建设经验,故A项错误;1978年后中国对外开放,重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和平交往,因为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并非仅重视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政府将英语列为高考科目及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挂钩,说明是政府在积极推动“英语热”,并非国民的自觉行为,故C项错误;1978年以来中国学习英语的浪潮不断高涨,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故D项正确。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1.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的会 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C.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改变为社 会主义的教育。
2.成就 (1)基础教育 ①1986 年,国家实施__义__务__教__育__法____,增加了教育经费,又鼓 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 ②到 2000 年,中国基本实现了普及_____九__年__义__务__教__育______,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中等教育 ①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___职__业__教__育_____并举的方针。 ②普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技术教育也得到了高速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1.表现 (1)“ 文 化 大 革 命 ” 开 始 后 , 各 地 大 中 小 学 纷 纷 “ 停 课 闹 革 命”,“红卫兵”大串联。 (2) __高__考__制__度______被废止。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 2.危害 (1) 教 育 事 业 受 到 严 重 冲 击 , 各 行 各 业 人 才 奇 缺 , 整 个 民 族 ____文__化__素__质____大大下降。 (2)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原本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解析:选 A。1977 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制度,符合题干主 旨,故 A 项正确;“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 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一项公益事 业,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义务教育法是 1986 年颁 布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C 项错误;1986 年开始实施《高 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863”计划,与题干主旨不 符,故 D 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件2 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件2 北师大版必修3

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看图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什得到较快发展?
(1)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 (2)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适宜的教育方针; (3)人民政府的重视。
二、“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请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 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 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 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
请思考: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刚低解下放时,我国学龄 儿童入学率还不到20%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成途人和的命文运盲则高达 55%。为此全国工农教
(3是)最识基字本是的社人会权和。经济发展育的会先议决提条出件:,从1951年 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 运动。
田头识字学习
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 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 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2、措施:
(3)1985年,要把教育摆到战略重点的地位,把教育事 业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4)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教育有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A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十五课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十五课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
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
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 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②学校大幅度地扩大招生,使高等教育规模
发生历史性变化。 211工程 ③实施“_________”。
④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特别提醒: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既有成 就,也有经验教训,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都能为我们现在和将来制定教育方针和教育
政策提供借鉴,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掌握各 个时期的方针政策,还要注意探究其中的规 律,在教育的发展上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2.措施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决定借助______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苏联 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 广大______开门。 工农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改革学制 ②1951年颁布《关于__________的决定》,对
(2) ___________被废止。 高考制度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教育革命”。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2.危害
(1)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各行各业人才奇
文化素质 缺,整个民族___________大大下降。 (2)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原本已经缩小的差 距又拉大了。
栏目 导引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党中央提出“百花齐 放,百家争鸣”的方
教育者在德、智、
针,中国文艺创作获
体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等方针,中国
得大丰收,主要成就
有文学作品《茶馆》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
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蔡文姬》《青春之
歌》等
“文化大 革命”时
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1966年夏,高考制度 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 被废止。70年代初, 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 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邓小平提出“三个 面向”指导方针, 党中央提出“科教 兴国”战略,完善 教育立法。中国教 育事业成就斐然, 实现“两基”,中 等职业教育、高中 教育、成人教育发 展迅速;高等教育 已成体系
邓小平提出“二为 ”方向,恢复“双 百”方针,中国文 化事业迎来新的发 展春天,如设立各 种文化艺术奖项(鲁 迅文学奖、茅盾文 学奖等)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学习总结
知识结构
知识线索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
阶段
科技事业
党中央制定“重点
发展,迎头赶上”
新中国成立初
期至“文化大 革命”前
等方针,取得了巨 大成就,如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49~1966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
岛素等
教育事业
文化事业
党中央提出“使受
正确
图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D项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 排除
故D项错误
解题技巧
概念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 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 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 “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迅速 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北师大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2.掌握新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措施;3.理解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2.新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措施;3.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三、学习难点1.教育大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A. 开篇词:中国的教育事业(1)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和内部矛盾等原因,教育事业陷入了困境。

当时的中国教育处于落后状态,教育的普及率很低,普及率仅为20%左右。

整个教育体系十分薄弱,没有完整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可能连教室和讲课的老师都没有,只能靠民间自发组织的读书会支持。

(2)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开始了快速发展。

自1949年成立以来,共和国的教育改革从建构教育体系到制定新教育法,乃至现代化的教育模式都被不断迭代。

2. 新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措施A. 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B. 文盲率的急剧下降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大力进行扫盲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目前,中国2/3以上的人已经脱离了文盲。

C.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中国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改善了教育质量,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

3.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使全国人民逐步摆脱了文盲,让人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高的素质,让年轻人拥有了更大的梦想。

五、课堂练习1.请简述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2.新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事件、政策和措施包括哪些;3.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六、课后作业1.阅读北师大版必修3历史课本第15课,并做好笔记;2.搜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图片,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探讨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3第5单元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件2) (共22张PPT)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3第5单元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件2) (共22张PPT)
国民教育体系 。 (1)到 1965 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__ 人才 ,基本上满足了当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2)为国家造就了一大批________ 经济 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促进了科技、______
[深度思考]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兴办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 (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 加完整、系统。 (5)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 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B.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由“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开始建立共产党 和青年团组织”可判断这个历史时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大跃进”运动时 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不可能“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 织” ,所以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项。
(1)时间:1949 年底。 (2)内容 ①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国家建设 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 工农 开门,提高人民的文 ②确立教育要为__________
化水平。
2.主要措施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 (1)1951 年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 ,对各类学校的学制进行改革,形
1.(2016· 广东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对旧有教育事业进 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 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培 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该历史时期是( A. “大跃进”运动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习总结学案含解析北师大版必修

单元学习总结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阶段科技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6年) 党中央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如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党中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方针,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艺创作获得大丰收,主要成就有文学作品《茶馆》《蔡文姬》《青春之歌》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等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教育事业遭到破坏“双百”方针遭破坏,出现文化凋零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如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指导方针,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教育立法。

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中国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如设立各种文化艺术运载火箭领域里的“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信息技术领域里的巨型计算机,生物工程领域里的基因测序等然,实现“两基”,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已成体系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例题(2017·全国Ⅲ卷,31)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题规范一明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实主义绘画。

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1954年”“《婆媳上冬学》”,说明该画反映了社会现实。

三析选项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与图片明显不符,故A项错误排除B项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片明显不符,故B项错误排除C项图片真实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热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故C项正确正确D项图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排除答案 C解题技巧概念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选择题多运用以下方法:(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
1.“文革”后教育措施 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领导 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育秩序,恢复中 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发展 (1)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 展战略。 (2)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指导方针,促进了教育改革步伐。
1.“211工程”实施以来,推动了( A )
A. 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C. 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B. 职业教育的发展 D.基础教育的发展
2.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上出现偏差的根 本原因是( A )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 B.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 .“文革”的发生 D .“大跃进”运动展开
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3)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
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上山下乡,
接受改造,高考废除。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3.影响: (1)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2)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大了。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3.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 1980年达到2 124人,1985年达到4 888人。下列事件 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
A)
A.“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 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谢谢观看!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一、奠基时期的教育事业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 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 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学业分层测评北师大版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解析】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排除A项;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排除B项,办教育不是根本目的,为国家建设服务才是最终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52年”“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特别是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故B项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故A项错误;C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排除;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不单单是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B3.下图所反映的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科学教育状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导学号:00910094】A.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B.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C.彻底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知识差距D.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解析】图片中的时间“1969年”,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95年中国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扩大,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知识差距仍然很大,故C项错误;图片内容反映出“文革”阶级斗争对教育事业的冲击,故D 项正确。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件1 北师大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5课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课件1 北师大版必修3

2019/12/31
20
谢谢欣赏!
2019/12/31
21
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3.影响: (1)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2)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大了。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文革”后教育措施 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前7年的教育工作,
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育秩序,恢 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 重教。
3.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 1980年达到2 124人,1985年达到4 888人。下列事件
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 ( A )
A.“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 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谢谢观看!
(2)成果 ①首先是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②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 ③高等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 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 核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 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 结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过程
(1)拉开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 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 主义教育的转变 ; 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 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巨大变化从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到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因科技落后而受制于人到中国宇航员在太空问候地球――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科技事业取得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成就。

回首60年,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党中央都会挺立潮头,为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进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党中央无不高瞻远瞩,为教育科技事业的进步描绘蓝图。

从文盲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中国教育事业创造奇迹今年年初,教育部“扫盲教育处”从建制上被取消了。

曾任扫盲教育处处长的王岱说,此举并非意味着国家不重视扫盲工作,而是我们的文盲快扫完了。

这句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是中国几代教育人的辛勤耕耘,是共和国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立下的不朽丰碑。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就不能在文化上翻身。

”当时在教育部负责成人教育事务的老干部李吉元说。

为此,党中央迅速作出决策部署,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汉语拼音好处大,帮助我们学文化。

我们大家欢迎它,治好了几十年睁眼瞎。

”在当年被推崇为汉语拼音学习模范的山西省万荣县,很多年过八旬的老人仍然记着这首在扫盲运动中最流行的打油诗。

历史不会忘记:2000年,中国宣布在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努力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推动下,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彻底改变。

“教育奠基中国。

”这是教育部部长周济最爱说的一句话。

他指出,新中国60年的教育发展成就,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跨越”——即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历史性跨越;“一个突破”——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一个重大步伐”——实现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一个确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008年9月1日,无论是在湖南长沙市上小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朱芳芳,还是在北京上初中的城市低保家庭子女温子君,上学都不再意味着对家里的沉重负担。

从这一天起,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1.6亿学生都不必再缴纳学杂费。

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成为现实。

“这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

这种奇迹也发生在他身上。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小平同志主持恢复高考,朱永新可能永远拿不到上大学的那张推荐表,只能继续当搬运工、泥瓦匠、翻砂工。

1977年那场高考,不仅让一代人的命运发生根本性改变,也使中国高等教育取得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个个数字与事实向世界显示着中国教育的实力和潜力:中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周济说。

从落后挨打到引领未来:中国科技事业实现腾飞每到晴朗的夜晚,北京城东北百余公里外山上矗立的那架超过15层楼高的超级望远镜,就会徐徐开启,凭借世界上最高的光谱获取率傲然巡视宇宙。

这个今年通过国家大科学工程验收的光学天文望远镜,是完全由中国科学家自主创新设计建造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站在导弹发射架似的巨型镜筒下,这架望远镜的总工程师崔向群自豪地说,“过去都是我们追踪别的国家的先进技术,现在,我们终于能引领未来,让外国人来学习我们的技术和经验了。

”回眸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精确图……一系列科技成果无不彰显着中国的综合实力。

然而,历史不能忘记:旧中国曾经因科技落后、国力贫弱而被动挨打,旧中国的人民曾经生活在“洋火、洋油、洋布”的落后社会。

上世纪50年代初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吴明瑜说:“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开始重建。

它不仅是新中国的壮举,更是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

”共和国诞生初期,国家物质基础十分薄弱,以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所需要的尖端科技为重点,就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956年初,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

“两弹一星”等巨大成就的取得,曾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自力更生、科技创新的实力和潜力。

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科技事业也陷入寒冬。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4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宣告,令老科技工作者吴明瑜至今难忘。

当年,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此后,中国科技事业一路高歌猛进。

当时,向“哥德巴赫猜想”谜底挺进的数学家陈景润、“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第一人”王选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中国科技工作者迅速由新中国成立初不足500人增长到50万人。

随着“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陆续出台,科技之光照亮了经济建设的每个角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建成,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在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地学、化学等重要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了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制订完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并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自主创新战略成为创新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不断跃升。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再一次彰显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实力。

无论是开闭幕式,还是绿色环保的奥运场馆,北京奥运的1200多个科技项目进一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创新精神。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一伟大壮举,赢得了世界的赞叹。

外媒纷纷评价说,“神七”发射成功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科技实力。

此举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如今科技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青少年更愿意把杨利伟等航天英雄视为偶像。

这种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对全民科技素质的普及和提高,让科技部部长万钢尤为欣慰,“多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从奠基铺路到引领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期待新辉煌2009年1月,中国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现实需求,应对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要求,制订的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是放还是收?高中文理是否分科?素质教育如何着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

无论是万字有余的专题论文还是言简意赅的观点陈述,工作人员从中读出的都是民众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注,对教育改革的热烈期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订,再次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氛围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浓厚;经历60年的发展后,教育公平的理念已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

2007年以来,中国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连续扩招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免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成本分担,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建立起覆盖400万高校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体系。

同时,中国还建立起覆盖40多万所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祖国已今非昔比。

始终与教育事业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科技事业也在期待着新的飞跃。

2009年,中国民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受了一个新名词“3G”,就像“纳米”“克隆”“转基因”等60年来中国自主取得的科技成果,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科技理念。

“用这个和我女儿通电话,可以直接看见人呢。

”今年63岁的北京居民唐大妈已经可以熟练地操作自己的多功能3G手机,与在美国上学的女儿通话。

如今,由中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技术制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3G)已投入商用。

专家预言:未来两三年,3G视频拜年将取代短信成为新民俗。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们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万钢说,“中国科技事业的任务就是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回首60年风雨历程,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好比铺路石,为祖国实现历史跨越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科技事业将成为加速器,为祖国走向世界前沿提供了不竭的人才资源。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更加光辉的图景,也为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