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评课稿
初中平均数教研课点评(3篇)
第1篇一、背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基础概念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教师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教学水平,我校数学组开展了以“平均数”为主题的教研课。
本次教研课由我校数学教师王老师主讲,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和教学策略。
以下是本次教研课的点评。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王老师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通过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讲解王老师首先讲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并结合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3. 案例分析王老师选取了多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
在案例分析环节,王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互动环节在互动环节,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王老师对本次教研课进行了总结,强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同时,王老师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三、点评1. 教学目标明确本次教研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王老师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多样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例导入、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
这些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丰富本次教研课的内容丰富,涵盖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应用等多个方面。
王老师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平均数》评课稿
《平均数》评课稿
听了X老师这节课,我认为X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
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 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
《平均数》评课稿
《平均数》评课稿
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把握教学节奏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清晰地阐述了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整体教学节奏紧凑,既无冗余也无遗漏,确保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注重学生参与,互动环节丰富
课堂上,老师充分运用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解释平均数的概念时,老师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来深化理解。
此外,老师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讲授方式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课堂管理得当,教学态度严谨
老师在课堂管理方面表现出色,始终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同时,老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严谨认真,不仅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课后也进行了教学反思,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努力。
平均数评课稿3页
平均数评课稿3页教学评课稿时间地点:2019年10月17日 13:30-15:30 实验室授课人:XXX听课人:XXX,XXX,XXX一、教学内容1.平均数(均值)的定义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3.加权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教学方式:讲授+互动二、教学效果本次教学,老师在细致的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采用了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知识领域获得了实际的应用与图像表现形式的深刻理解。
在课堂开始,教师先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在线预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此时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地计算平均数。
接着,老师讲解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了一些实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增强了学生对该概念的印象。
在课程的结尾,教师再次强调了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让学生思考平均数的重要性,并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联系起来,最终使学生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互动环节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互动,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互动这种形式可以更好的消除他们对概念和公式的陌生感。
例如,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扔骰子游戏,其中包括100次投掷十二面骰子的数字结果,然后所得到的数字就是实验中的数据。
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每组根据所得结果独立进行平均数的计算。
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取样标准与样本大小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计算平均数的准确率。
四、问题及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曾经提出计算平均数时遇到的困惑:如果一组数据中,有一个极端值会不会影响平均数的结果?老师的解决方法是:将其与其他数据一起计算平均值,可以得出运用平均数来概括数据的趋势和特点的最准确结果。
但在处理许多数据时,应首先考虑是否由于一个或多个极端值而影响到平均数。
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排除这些极端值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片区教研《平均数》评课稿6月4日
片区教研《平均数》评课稿(6月4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上午有幸和大家一起聆听了俞民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受益匪浅,平均数这个概念早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接触过,并做过简单的练习题。
今天的学习是更深层次的挖掘关于平均数等量关系的一个变化。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联系生活实际,紧紧围绕知识目标, 点突出,难点突破得法,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2、优化简单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在现代化教育中起着很关键性的作用, 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是大多数的日常课堂,还是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并且只要教师认真读懂教材,读懂学生,以“用教材教”的理念来教学,课堂照样可以很成功、很精彩。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书上给我们创设了很多情景,都是和学生有关的,也常常出现在课件里,拿来就用。
如果能根据本班学生的生活情况来创设情景,我想孩子们的参与度会更高,理解的会更好,更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4、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对于简单的小数,图形的表示能够较好的理解并吃透。
但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其平均数的意义不理解。
实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并钵是每个数都是这些,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即使是这样解释,依旧有同学无法理解平均数概念。
而在例2的教学中,虽然部分同学无法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但是他们知道这样求平均数,这也是一一点进步。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精选6篇)评课是对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本篇文章将对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进行评课,并提出建议。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篇1XXX的平均数课让人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研究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是一节成功的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
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2.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
3.新知研究: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情况,节省了时间。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式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
4.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不少的方法。
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
5.练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
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
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
每道练题都有一定用意。
正对性很强。
6.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
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
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
建议:在导入环节中可以利用例题及多媒体的统计图早些渗透,更直观。
例题的统计图移多补少后图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虚线表示这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篇2XXX的平均数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平均数 评课
暑期研修中有幸听了孙楠老师执教的四下数学《平均数》,收获颇丰。
下面我就这节课说说我的想法。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简单明了。
环节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喜欢的套圈游戏(统计图一眼就看出,老师这里讲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几代表了男生(女生)的整体水平),怎么知道男、女生组谁输谁赢?。
环节二、由男生输了一次不服气引出怎么求“平均数”——移多补少和总数量÷总份数(适合份数不相等的情况),理解“平均数”。
环节三、巩固与拓展。
多种形式,难以不同的练习。
2、课堂语言简洁干练,具有启发性、实效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孙老师的话语虽然没有抑扬顿挫,但每一句表述准确,具有启发性、激励性,扎实有效,如沐春风,舒服而受用。
平凡的一节课在孙老师的调控下一环扣一环,学生的精彩发言一波接一波。
3、巩固拓展练习分层发散。
有不相等的总数量和相等的总分数,也有不相等的总数量和不相等的总分数(不能用移多补少);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平均水深100厘米,小明150cm,下去游泳危险吗);有课堂巩固的,也有拓展思维的。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个人感觉在既定的时间内有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教的游刃有余,学生学的轻松。
今天,我听了喻晓霞老师的《平均数》一课,让我眼前一亮,受益匪浅,有许多做法是值得我学习的。
下面结合她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
一上课,直接揭示课题,问:你在生活中,对平均数有所了解吗?孩子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到了“平均分”,这也正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孩子提到水的平均深度。
接着追问: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有的说什么叫平均数,有的说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的作用等等,孩子们畅所欲言,教师轻松地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开启求知之旅。
二、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下的体验式学习。
新授部分,教师从3个队员平均投进3个球引入,让孩子们猜想:每个人可能投进几个。
《平均数》评课稿评课记录
《均匀数》评课稿优异评课记录均匀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绘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均匀数作为反应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向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广泛的观点。
所以,本节课是鉴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经过对条形统计图表现数据,为学生理解均匀数的意义供给感性支撑。
同时,理解了均匀数的含义,知道均匀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以判断他们的差异这一功能,对后继的统计知识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课目的是 :1.在详细问题情境中,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2.探究求均匀数的方法,鼓舞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联系实质,灵巧运用均匀数解决些问题,培育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表现这些目标的达成,楼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创建了欢乐和睦的气氛学生在优异的环境放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勇敢地发布自己的建议,能说出内心话,有益于形成真切有效的讲堂。
在课的导入中,教者以故事激趣 ;在新知的教课中,以问题激疑 ;在稳固练习中,题型新奇,让学生亲密数学。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课语言都讲究艺术,创建种欢乐和睦的气氛,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讲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建立了互动沟通的方式教者在讲堂上充足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供给时机,常常经过启迪性的语言,如“你知道吗”“你有不同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内心话要说”等,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加强参加的主动性,不停地去思虑、探究、议论、沟通,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停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感情的交互作用下,学得踊跃主动,形成一个真切有效的讲堂。
三、设计了丰实有效的练习认贴心理学以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构造转变为自己认知构造的过程。
达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课是不够的,还要经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知识构造更为密切地融为一体,并储存下来,进而使所形成的认识构造更为充分完美。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15篇)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15篇).doc》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小学里己经学过。
在初中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7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评课稿一、教材内容概述《平均数》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将了解什么是平均数,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本章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方法。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学会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2 教学难点3.平均数的实际应用,需要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然后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五、教学方法本章节的教学可以采用讲授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解决。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 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示意图和动画,以及实际问题的展示; 2. 教学辅助材料:包括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答参考。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应该如何表示这些成绩?如何计算这些成绩的平均值?解释平均值的概念。
7.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逐步讲解。
通过示意图和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评课》
《平均数评课》《平均数》是数学新课程《统计》中这一模块中的一个内容,并把它安排在三年级。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在本节课中,要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要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我对王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色:(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着数学问题。
王金飞老师以前几天刚开始的比赛的小型运动会引入,“你认为哪个班级的成绩好?”“这样公不公平”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认知“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在课堂练习教学中,有创设田径赛场上的赛跑,跳远,学校用电的情况等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2)能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节约用电的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
”赵老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设“本校用电量”情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电量的思想品德教育。
最后还让学生对学校的用电提些建议。
我认为这一点非常好。
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自己有以下几点思考:(1)在教学目标上的完成来看,更应加强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上的理解。
本节课重点并不单单是掌握平均数的求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
更应加强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因为,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所以本节课该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怎么产生的,它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一个虚拟的数。
(2)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
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难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
本节课老师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应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精选6篇)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认识平均分评课稿(精选6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平均分评课稿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认识平均分评课稿篇1学习“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好“平均分”对学习除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周老师对本课教材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周老师踏上工作岗位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她能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编者意图,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具准备充分,多媒体课件制作精巧,有效辅助教学,学生愿学、乐学。
2、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平均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分成”入手,先让学生思考“可以怎么分”,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这么分公平吗”,逐步引导学生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3、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周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
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4、精心设计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思维。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基础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特别是能做到讲练结合,并注重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巩固了新知,提升了能力。
《平均数》评课稿
上课伊始,老师就利用预习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
一种是合并平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得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明白平均数与一组数的中的每一个数有息息相关,所以它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3、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补充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素材,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平均数的本质内涵。
在巩固练习环节,龚老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呈现了“平均水深110厘米”、“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5岁”、”月平均工资8000元”等数据,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这样多样化、有层次的例证和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形成对平均数含义的完整认识,多角度、立体化构建平均数的概念,进而会准确、熟练地求出平均数。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教师忽视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地利用起来,任凭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
另外课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最新】平均数评课-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平均数评课篇一:平均数评课《平均数》评课稿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因此,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
同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以判断他们的差别这一功能,对后继的统计知识的学习也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些问题,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为了体现这些目标的达成,楼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
在课的导入中,教者以故事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题型新颖,让学生亲近数学。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讲究艺术,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了互动交流的方式教者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设计了丰实有效的练习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
平均数》评课稿
平均数》评课稿
这节课让我对平均数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出色,让我印象深刻。
他从生活中挖掘出了很多运用平均数的例子,每个例子都从不同角度挖掘平均数,并为以后研究中位数和众数做好了铺垫。
他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体验成功感,进而体验创造研究的乐趣。
这节课教师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而且老师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获取新知。
练设计别出心裁,生活性和趣味性并重。
教师亲和力强,驾驭课堂能力强。
整节课学生研究积极性都很高,研究效率也很高。
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平均数》评课稿_说课稿
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平均数》评课稿_说课稿
胡丽娜老师课点评
通过对比实验(丁达尔效应、能否通过滤纸)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一关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从而突破本节课难点。
本堂课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真正懂得将本学科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解决生活、生产相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以学生形成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思想,教学效果好。
最后的纳米视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王冉老师课点评
zuoke
这节课通过雾霾视频的导入方式,强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针对“胶体制备和性质”设计了科学探究,指导学生分步进行,给人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同时充分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分析与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也是严谨的治学态度。
分组实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掌握了新知。
本堂课教学效率高,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学生参与了,投入了;很兴奋,也很喜欢。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用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最后,通过学生讨论及有关媒体报道的雾霾防治办法,充分引导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这节课变得更有意义。
建议
希望两位老师在评价学生方面,有所改变;注意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合理引导;老师尽量少讲,要相信学生能力。
《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
《平均数》评课稿《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小学里己经学过。
在初中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那么下面小编将给大家带来《平均数》评课稿(通用8篇),希望大家喜欢。
听了温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温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
课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说一说打开闸门,里面的水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以此来切入主题。
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在下一步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了自已身边所熟悉的一些事例,作为教学和练习的内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可实现教材预期的教学目标,把数学课上活,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发课程和丰富课程的过程。
2、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交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努力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开放性的、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学习的情境,使之在开放问题的情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平均数评课
《平均数》评课记录严莉娜 10小教2班 28号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素质、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沈瑾瑾同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进行评价。
首先,教学目标方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以及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球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定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并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解决问题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的能力。
第二.教学过程方面。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通过拍球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男生和女生排球的个数进行统计最后引发问题,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游戏环节虽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是游戏应力求真实有效,这节课男女生拍球有刻意而为的痕迹。
学生在产生球平均数的迫切需要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同学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出平均数后,通过多个问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比如“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的”等等。
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对平均数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然后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品红军树,使其感受到平均数的用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通过联系实际,拓展运用这一环节巩固学生新知。
练习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能够很好的巩固知识。
第三、教师素质方面,教师语言亲切普通话流利,板书设计简洁,在游戏环节对教室氛围的控制方面有待提高。
第四、教学效果,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状况,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通过游戏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了解了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了球平均数的方法。
第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让学生清晰而直观的看到平均数产生的过程。
本节课总体上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一堂让人有所收获的课。
《平均数》评课稿(15篇)
《平均数》评课稿(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均数》评课稿1很喜欢听邓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精神抖擞,激情澎湃。
1、导入的生活信息栏贴近生活,从中让学生找共同点是都用了同一词“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自然巧妙。
2、看到“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表现出乎意料,很准确的说出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要学会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邓老师让学生提问题,求平均数,总结数量关系式,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发现了什么?平均数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的问题引领性强,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4、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贴近生活,其中关于本班成绩与一般成绩的均分比较给我印象深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更好的理解均分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5、板书清晰,条理,归纳性强。
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建议: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多关注学困生。
《平均数》评课稿2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
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
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
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
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
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
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当下,新教材中却是把平均数作为统计教学的一部分,与中位数,众数,一起都作为分析一组数据的一个统计量。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看到陆娟老师正是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上海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曾呼吁:让平均数恢复统计的本来面目。
他指出,现在的平均数教学有一个问题:学平均数时没有统计图,读图分析数据时,想不到平均数。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
陆娟老师这一点意识非常强,她在引入平均数时,让学生去读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说到,最多的套几个,最少的套几个,谁和谁一样多,这都是在进行数据的分析,进而提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从统计学的意义来引出平均数。
“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又将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数”来评判的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
这一问题的抛出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在学生中产生了争议,是一种认知冲突情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平衡,激发探究的欲望,促进认知的发展。
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在调整认识问题角度,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以及情感的交流与融合。
套圈比赛的情境意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比总数不公平时需要比平均数,简单的游戏蕴涵深刻的道理,平均数的产生水到渠成。
二、抓住平均数的特征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理解平均数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
对于统计教学,概念理解和统计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正是教材调整的意图所在。
陆娟老师在今天的课上也非常注重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具体体现在:
(1)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平均分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时,又会给学生学习平均数带来负干扰,因为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并不一样。
课上,陆老师演示那条代表平均数的红线,追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7个,正是此意:平均数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变得相等了。
“对平均数6,你是怎样理解的?”孩子们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感悟着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上下波动的平衡点。
(2)通过算几组数的平均数,比较观察后,体验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3)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但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能反映出某种特殊情况。
如,课上身高140厘米以下儿童半价的问题,河水平均水深的问题,在生活问题中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价值,也是再次渗透其虚拟性特征。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听课过程中,当陆老师出示那几组数求平均数时,我就在想,如果在原来的一组数中,增加一个数,或减少一个数,或改变一个数,让学生再去算平均数,该多好呢。
学生在计算后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数变了,平均数都会变,这是平均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的敏感性。
到了六年级教学中位数,众数时我们就会知道,正是因为平均数的敏感,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所以把中位数、众数作为平均数的补充,都作为刻画一组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
当然,平均数仍然是最重要的统计量。
第二个,在引出平均数之前的游戏操作,其实是求平均数的算法,是不是放在意义之后,更合适呢?
另外,在体验平均数的意义上,我曾经看到一个例子:利用节约用水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首先提出我国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出示我国的淡水资源情况,28000亿立方米,很多,居世界第四位。
最后出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在水资源这个问题上,光看总量不能说明问题,还要看人均水资源,从而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