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必修3.doc
学习科技成就,拓展知识领域——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历史备课教案
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科技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方面,科技也在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
本文将围绕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历史,探讨学习科技成就在拓展知识领域方面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份备课教案,希望对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从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中,可以看到技术进步对于拓展知识领域的贡献。
在1964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这对于整个中国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进步。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家们就探索卫星发射技术,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精心的准备,最终使这项技术得以成功实施。
中国的卫星技术的成功不仅仅是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为整个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一个例子是高铁技术的发展。
中国高铁技术自2003年推出以来,迅速成为了全球高铁技术的领跑者。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络,让人们能够便捷地出行。
高铁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整个交通事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为技术研发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科技成就的背后,有一群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才默默耕耘,其中不乏少年儿童的身影。
他们用精神去创造技术,用坚持去实现奇迹。
他们的努力不仅将技术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注入了创新和发展的活力,拓展了广大人民的知识领域。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科技成就对于拓展知识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科技,学生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为学习提供更多样化的途径。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们可以通过电子书、网络课程、教育软件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了解更广泛的知识范畴,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科技也为学习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
线上教育、创客教育、智能教育等方面的技术正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件2北师大版必修3
“东方红一号”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 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美国、苏联、法国、日本)。 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日,“神舟” 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 伟升入太空,经过21小时 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 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课堂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什么要发展原子弹、导弹 ?
材料二 :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
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就没有现在
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是一个民族能力、一个国家兴
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影响国际地位
1、目的:
(1)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2)打破大国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尽快增强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 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 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巨型计算 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 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 它运算速度全球第一,比第二名的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计算 机快30%,速度达到每秒2.5千万亿次运算。
太景空海鹏行走翟志的刚国家刘伯。明
翟志刚(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秦山核电站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 县,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 该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己研究、设计 和建造的核电站,1984年破土动工, 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 大型商用核电站,位于深圳东部, 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 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 金 建 设 的 核 电 站 。 1994 年 投 入 商
高中历史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两弹一星”与中国航天技术的巨大发展,“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及杨利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的研制和推广。
2、通过上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2、通过学生小组成员制作课件,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国近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累累硕果,有些科研成果已跻身世界前列,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通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
3.通过对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使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袜抻精神和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建国后的科技成就及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互讨论。
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思考: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及其主要技术成果?(让学生分组列举,抢答)[PPT展示答案]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标志: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标志: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的发明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想想每次发生科技革命时,当时的中国人都在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当时的历史状况,联系必修一政治史的内容,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江河日下,但是为了维护日益腐朽的君主专制政体,中国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吸收西方文化。
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案例【课前系统】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案例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科学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2、教材分析:本案例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科技发展演变的过程。
科技进步反映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明进程,是从迷信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中国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学情分析:该内容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
因此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增进对历史教材的有效了解。
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 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列举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和后来滞后的原因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科技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科技发展的双重性问题。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5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
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程标准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难点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理解党和政府在战略决策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联系。
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1.“两弹一星”(1)概况①背景:新中国诞生不久,工业体系尚未建立,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②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决策:1955~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果断决定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和导弹①成就:在青年科学家邓稼先的领导下,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②核政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③和平利用:中国先后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电力。
(3)卫星①概况:1956年10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提议;从美国归来的科学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②成就: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1)背景: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成就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②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返舱并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判断正误(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科技成就;(2)分析并理解新中国能够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原因;(3)探究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历史图片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2)采用研读历史史料,分析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3)应用探究法理解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3)尊重科学,尊重知识,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科技进步对我国的影响。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嫦娥二号升空”视频。
刚刚大家看到的这个视频就是今年的10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给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节日大礼——“嫦娥二号”。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
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何影响,从中我们又能得出什么启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大家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大家在初三的时候曾经学过,同学们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很多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讲其中的两个成就:“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一、两弹一星1、原子弹1954年,毛泽东问赫鲁晓夫:“苏联能不能帮中国研制原子弹?”赫鲁晓夫答:“研制原子弹是需要很多电的,把你们全中国的电加起来也不够哇!我们苏联有原子弹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研制原子弹!”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说了这么一段话: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第十三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2021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十三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素材北师大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十三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素材北师大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十三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素材北师大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十三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素材。
公开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案
高二历史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知识主线】: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主要成就,主要涉及国防、农业、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几个领域。
国防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原子能和火箭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中国在杂交水稻技术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中国和世界解决粮食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时代,中国在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政府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航天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也迅速发展,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情感主线】:(1)通过对新中国取得的各项科技成就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技发挥的重大作用,进而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科技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
(2)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感情,激发其对现代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原子能、计算机及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成就。
2、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
【难点】: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及意义。
四、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层次:识记新中国在国防、农业、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2、能力提升层次:理解新中国各项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通过认识、体会科技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而坚持“科教兴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五、教学方法:1、问题式教学:教师层层设问并引导学生质疑设问,让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爱问深究的好习惯。
2、多媒体课件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使课本内容形象直观的同时增大了课堂容量。
3、情境式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领会,做出正确判断的同时培养应有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教学思路: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两弹一星”即国防现代化,“东方魔稻”即杂交水稻技术,“银河”系列计算机即计算机技术,“神舟”号飞船即载人飞船技术。
【北师大版】必修三: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ppt课件B版
新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1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 北师大
学案17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一、“两弹一星”和“神舟”五号1.“两弹一星”(1)概况①背景:新中国诞生不久,工业体系尚未建立,科技落后,人才缺乏。
②目的: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③决策:1955~1956年,毛泽东果断决定研制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和导弹①成就:在青年科学家邓稼先的领导下,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②核政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③和平利用:中国先后建成了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电力。
(3)卫星①概况:1956年10月,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建议;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②成就: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概念突破]“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2.“神舟”五号——载人航天(1)背景: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2)成就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航天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②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重点精讲]发展航天技术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何作用与意义?(1)航天技术可以带动计算机、电子、测控等多种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
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教学设计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运用收集视频和图片资料导出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记忆和思考;横向和纵向对比导出我国科技发展脉络;讲述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总结科学家们共同点得出结论,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了解科学家们的事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掌握历史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和学习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通过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刻苦,爱国的风尚。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教学难点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讲述的方法问题情境方法教学媒体幻灯片或者投影仪课时安排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15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1840年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大小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虽有洋务派效仿西方的洋务运动,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仍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加上后来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聊生,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毛泽东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我们能制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这节课我们学习就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讲授新课】放映视频《邓稼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们回答:一、两弹原子弹.“两弹一星”是指什么?2.“两弹元勋”是指谁?3.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4.第一颗氢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与原子弹爆炸相差几年?5.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连接受到核武器的威胁。
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总统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3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教学设计1 北
师大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
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讲解法、问答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讲授新课:
一.“两弹一星”
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
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全班共享。
从邓稼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当年在经济困难时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研制“两弹一星”,特别是“两弹”根本没派上用场,你认为有必要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总结发言)(明确)代表了我国当时科技达到的先进水平,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核武器的研制,只是在国防科技方面取得了成功,要转化为强大的国防力量,还要空间技术的支持。
请同学们看书,搜寻重要信息:
1970年4月“长征1号”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
(教师简介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发展状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在哪一年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
(学生展示搜集到2003神五、2005年“神六”的情况)
过渡:原子弹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而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二.籼性杂交水稻
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关于袁隆平和籼性杂交水稻的资料。
教师展示2004感动中国关于袁隆平的录像。
在此基础上指出: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今天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
培育的杂交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在观察水稻
巩固小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从我国国防、农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来看,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板书设计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研制成功
2、导弹研制成功
3、人造卫星
4、神州系列飞船
二、籼性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
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