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日记(2)_高中散文
写北平的三篇文章 故都的秋
想北平老舍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北平日记(2)_高中散文
北平日记(2)若单从美学角度来看故宫,这座庞大精美的皇家建筑群足以让每一位游人叹为观止。
完美的对称,使得故宫的一砖一瓦都显得无比的和谐;精妙的雕刻与彩绘,又不禁令人向古人的智慧顶礼膜拜。
汉白玉的石雕,青铜的巨狮,圆形的日晷,金碧辉煌的太和殿,流光溢彩的九龙壁,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也只有故宫有如此的气魄将它们容纳。
除却精雕细琢的人工,御花园中排列有序的树木和奇石,也为这些庄严的皇家宫殿添了几分生气。
相较之下,和绅府即便有着与故宫相仿的构造,未免也显得猥小。
即便和绅家财万贯,即便他收藏的珍宝无数,也照样难以赶上皇家的正统与大气。
这也难怪我不愿把太多笔墨挥洒于如今赫赫有名的恭王府了。
那犹如绵延群山般的宫殿把我的思绪拉回故宫。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曾经关系天下民生的地方,这样一个美术史上的不朽巅峰,过去上演过那样多的明争暗斗,留下了那样多的恐惧、猜疑、血泪甚至是覆灭的悲剧。
当初只有皇家大臣才可出入的森严戒备,现在却肆意地被每一个普通人欣赏、体验,封建君王千秋万代享受巨大权力的时代毫无争议地逝去了,留下的只是他们曾经居住过的琼楼玉宇,把玩过的奇珍异宝。
历史不会容忍落后,更不会容忍膨胀的权力和欲望。
虽然故宫无情地成为了封建时代的证明,但它同样有资格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长城一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故宫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炎黄子孙吃苦耐劳的身影,我们能看到中国的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作品,我们能听到曾经心怀天下、体恤民情的忧叹,我们能听到言论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我们能感受到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我们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血液,看清自己的骨髓,看清自己的本性。
中华民族造就了故宫,故宫又何不健全了中华民族?它用凝固的方式吞吐岁月,用无形的纸笔记录下沧海桑田的变迁。
这一切无不是为了启示后人,我们的祖先与我们一样,都有过成就,也都有过失败。
他们的成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他们的失败则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不错,肉体终究是要腐烂,但千百年后,故宫,它依然存在。
仿造动人的北平的手法写作文
仿造动人的北平的手法写作文本文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开篇一段很重要,总体上写北平的特点,作者以“品格”名之:“老成”“豪爽”“宽大”“包容”。
与这些“品格”相配的是它的“魁梧”的形象。
如果说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的形式,那么这一段就是全文的一个总起。
第二段以下的几段写就集中表达这两种特点:新与旧、雅与俗相杂共容,体现“包容”;“一株古木老树”之喻,体现“老成”。
也就是说这几段恰当地表现北平“老成”和“包容”的特点。
从“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开始,文章从多个方面展现北平古都的形象和性格。
描写的方面有:宫殿亭园楼榭湖水、街市、院落住家、杂色人等、建城布局、紫禁城、道路、市民生活、休闲方式等。
作者虽然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一个人怎敢说他了解北平呢”,仿佛北平是难以整体全面地观照和描写的,但是他仍然试图写出北平的立体全景,其中不光有物化的、静态的景象,更有活动的、流动的市民生活景象,还有深远的历史景象。
一般来说整体全面地写一个地方,难免流于抽象概括,而本文则处处是具体可感的画面,尽管这些画面都“浮光掠影”而过,但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生动描写和抽象概括正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差异所在。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
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
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
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1.冉然风光动人(第5段“西山的雄姿”);城市景象动人(第3段“珠玉之城”);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第5段“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动人(第2段、第4段)。
北平日记读后感
北平日记读后感北平日记是一本以日记形式记录了1948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北平(现在的北京)的日常生活的书籍。
这本书由贝聿铭撰写,他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
北平日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首先,北平日记通过贝聿铭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贝聿铭在书中描述了战争的阴影笼罩下的北平,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确定中。
他记录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伤亡,以及人们为了生存而奋力抗争的场景。
这些描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痛苦和无助,也让我对于战争的恐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其次,北平日记还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文化和艺术生活。
贝聿铭在书中经常提到他与文化名人的交往和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的经历。
他描述了北平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盛况,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通过贝聿铭的文字,我了解到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于文化和艺术的追求,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北平日记还记录了贝聿铭对于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参与设计和修复北平城墙的经历,以及他对于建筑的思考和创作过程。
通过他的叙述,我对于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贝聿铭的文字充满了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这让我对于建筑这门艺术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最后,北平日记还记录了贝聿铭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书中贝聿铭经常提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他对于家庭的关爱和珍惜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对于家庭的态度。
通过贝聿铭的文字,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总的来说,北平日记是一本充满温情和思考的书籍。
通过贝聿铭的亲身经历和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让我对于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北平日记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一本让人思考和感动的作品。
北随笔散文范文
北随笔散文范文我穿着我藏红色的老太婆裤,撒起一双拖鞋,头发也是乱的。
我必须纪念一下,在7天酒店前台站着写的。
来来往往住房退房的客人。
来北京一周了,没去故宫,也没去天坛,没去颐和园。
在一个深深的夜里,我在想我来北京干嘛了。
没去任何一个旅游人该去的景点。
但我又想,假使我有一天到了巴黎,也不一定非要去看埃菲尔铁塔,或者凡尔赛。
我也有可能只是坐在街边,看一段时间人物与景色。
我觉得我这个不该叫做旅游。
但我住在北京城到城西,倒退几十年应该是农村吧,公交车站都是x庄,x庄。
这里展现了京城繁华背后的荒凉,在每一个旅游城市,这种地方都是必须掩藏着的,因为不利于外地对此地的印象。
地处五环,说实话也就是农村了。
北京天气不好,空气也不好。
但是唯一好的,就是阳光。
在重庆,一觉醒来,看见外面强光不想起床,在北京你就知道那只是一种光,与热没什么关系,或许还有风,吹着树上的银杏叶子,那种斑驳。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去的城市,都去繁华的地方,那些高楼耸立的地方,购物,饮食,一切与快节奏和金钱挂钩。
体会的人情味,也都是用金钱买来的服务化微笑。
到一个地方,你要深入腹地,深入它被遮藏一面。
就如同人,你要了解他的好,也要接受他的不堪。
往往被遮藏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东西。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不铺张不浪费,不讲究排场,只讲究亲切。
当我有一天站在公交车站,一脸茫然地看着站牌时,一位大婶走过来,对我说,你去哪,我告诉你。
那张脸上充满了典型北方人的淳朴和热情。
皮肤因为北方的天气变得干燥,但你能看到她的眼睛是晶莹的,亮的。
自古北从政,南经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北方人性情豪爽,厚黑也是以厚为基础的。
南方人精于计算,做事仔细。
我小时候看了赵本山的小品,就喜欢东北。
听到燕小六的嘛呢,我就喜欢天津。
喜欢听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也就喜欢北京。
高中看到《黑道风云二十年》,觉得北方东三省,是个出汉子的地方。
南方人细腻,学不出北方人的那种豁达。
豁达其实也并不是拿得起放得下,也不是看得开,是一种胸腔的东西。
北平逆旅散文
十二月的时候,是为了看?如梦之梦?才到了一趟北京。
想来应该是第一次直面北京的冬天,光秃秃的枝桠和枯燥的冷空气都是新颖的,灰尘席卷过的街道已颇有年岁。
坐在剧院里,看着灯光暗下来,万众瞩目的那几个人一一走上台。
只可惜,赖声川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个赖声川。
浮生假设梦,为欢几何?有人贪恋暖气,趁着台上热闹睡着在了场内,醒来低声劝说同伴,不如也睡一下。
或许不是观众不懂艺术,是说好故事太难了。
以致于要一再重复“飘渺〞、“梦〞等等概念性词语,让看客沉溺在虚幻中。
我的腰在下本的后半场中已经疼痛难耐,实是做出了极大的牺牲。
想起五月在上海看陕西人艺的?白鹿原?,时时担忧过早落幕。
到如今,“鹿兆谦〞的陕西语调还盘旋在我的耳边。
潘猪感慨道,这完全不一样。
上一次为了戏剧坐了这么久还是16年初在维也纳。
我清楚地记得街边昏黄的路灯和铺满雪的路面,靴子踏上去嘎吱作响。
当时是尼伯龙根指环的最后一幕?诸神的黄昏?,兴奋感在内心嚷嚷了几个月。
我单独坐在二楼,身边头发花白的老爷爷带着望远镜。
那时掌声经久不息,就跟剧院外的大雪一样,都是隆重的、将要消散的。
可是瓦格纳不会,他一直在那里。
北京没有下雪,很遗憾。
我还想着朱栏红瓦上会伏着白色的积雪,在镜头里一定特别好看。
只是去了一趟雍和宫,羽绒服沾满了香灰,被熏出了寺庙的味道。
我一直在想,来来往往千万人,香火经久不息,是否人人心中都有执念?乞求生或死,祈祷欲望得以满足,寄希望于冥冥之中的东西,都是某种形式的执念。
我过去相信伏笔,却不屑于宿命论。
唯物主义坚持的遵循客观规律的向前开展,其起点好似也找不到有力的支撑。
抚慰自己的时候说“会好起来的〞,所以有时不愿过得太清醒。
但是看看社会新闻,又听闻邻居违法犯纪,丛林法那么仍然还在原地提醒着你。
它换了一种稍显温和的方式,哪怕偶尔被生活麻木,也能瞬间醒来。
那时看完?芳华?觉得很冷,处处是人性的考验,严歌苓真的很会写。
是谁的回荡在岁月里的芳华?肯定不是刘峰和何小萍的。
动人的北平2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 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 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 世。
作品集 古典小说—— 《京华烟云》 散文—— 《脸与法治》 《纪元旦》 《孤崖一枝花》 《秋天的况 味》 《说避暑之益》 《我的戒烟》 《粘指民族》 《论政治病》 《中国人之聪明》 《脸与法治》 随笔札记—— 《冬至之晨杀人记》 《女人》 岁月留痕—— 《鲁迅之死》 现代人物—— 《林语堂自传》 现代小说—— 《冬至之晨杀人记》 《生活的艺术》 《大自然的享受》 《人生的盛宴》 杂文—— 《论解嘲》 《林语堂语录》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 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 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 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三.手法分析
1.文章描写“动人的 北平”采用了什么角 度?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 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 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 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 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 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 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 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 粗与精的结合。
林语堂
林语堂
(1895-1976),文学 家。原名和乐,改名玉 堂、语堂,笔名毛驴、 宰予、岂青等。福建龙 溪(今漳州)人。毕业于 上海圣约翰大学。早年 留学美国、德国。1923 年回国,在北京大学、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支持爱国学生运动。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 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 年 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 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 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 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动人的北平 (2)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 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 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 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 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 年定居台湾。 年定居台湾 年受聘为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 年被 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 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年在香 港逝世。 港逝世。
作品集 京华烟云》 长篇) 红牡丹》 古典小说—— 《京华烟云》(长篇)《红牡丹》 古典小说 现代小说—— 《冬至之晨杀人记》 《大自然的享受》 冬至之晨杀人记》 大自然的享受》 现代小说 人生的盛宴》 《人生的盛宴》 散文—— 《脸与法治》 《纪元旦》 《孤崖一枝花》 脸与法治》 纪元旦》 孤崖一枝花》 散文 秋天的况味》 说避暑之益》 我的戒烟》 《秋天的况味》 《说避暑之益》 《我的戒烟》 《粘指 民族》《论政治病》《中国人之聪明》《脸与法治》 》《论政治病》《中国人之聪明》《脸与法治 民族》《论政治病》《中国人之聪明》《脸与法治》 随笔札记—— 《冬至之晨杀人记》 《女人》 冬至之晨杀人记》 女人》 随笔札记 岁月留痕—— 《鲁迅之死》 鲁迅之死》 岁月留痕 现代人物—— 《林语堂自传》 林语堂自传》 现代人物 杂文—— 《论解嘲》 《林语堂语录》 论解嘲》 林语堂语录》 杂文 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 《生活的艺术》 》《大荒集 散文集 《剪拂集》《大荒集》 生活的艺术》
作者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第八段“北平是清静的, 柿就是柿” 第八段“北平是清静的,……柿就是柿” 柿就是柿 写居民院落 院内陈设 院内栽培的 树木 院里种植的蔬菜 写出居民院落的清净明亮 ,表现它的 丰富内涵, 丰富内涵,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
北平日记(1)_高中散文
北平日记(1)驻足于北平阔大又拥挤的土地上,内心不禁涌动着类似宗教朝圣的崇敬,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首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最向往的圣地。
几千年的传承在这里荟萃,数千载的生生不息终于在这里凝结成了最辉煌的结晶。
这里就是北平。
我喜欢叫它北平。
但那种扑面而来、势不可挡的皇家气魄不由得你不在心里默念,这里还是中国的京城。
那种骨子里的骄傲体现在熙攘的人群中,体现在浓墨重彩的雕梁画栋中,甚至体现在拥堵的交通中。
浓浓的京味儿早已气势汹汹地闯入你的眼眸,你的耳孔,乃至你的血脉。
七月的北平四处是结伴的游人,有时不免使得高大的名胜也矮小下去,不过无妨,摩肩接踵倒成了另一道繁华的风景。
热汗淋漓是自然的事,只是在毛主席纪念堂前,这样的燥热似乎逐渐消散。
或许这就是毛主席的魅力所在,他和蔼的面容在人们心中浮现之时,总能带给人们一种安抚、一种寄托。
肃穆的纪念堂里,汉白玉的塑像前堆满了鲜花,透明的冰棺中安详地睡着一位老人。
在一片静谧的红光中,这位老人的功过早已不那么重要,我只想把他看作一位始终热爱着中国的长者,他微笑着注视着中国的崛起,微笑着注视着北平的天空。
登上天安门城楼,不知怎的,很难生出一种豪迈。
现时的安定生活仿佛不再需要那样多的冲动与激情,只是中轴线上的建筑骤然于眼前列成之时,这凝固的音乐在我耳边反复咏唱着,是历史造就了中国。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遒劲的文字,昭示了历史的选择。
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在近代风起云涌的大潮中,浴火重生,涅磐出更为先进、更为辉煌的形态。
历史的长河终难放弃中国这一宠儿,在让它经受无数次的挫折,濒临无数次的覆灭之后,终于将它培养成器,使之完成迈向成功的蜕变。
在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同时,忧患的前奏又在我心头奏响,在堂皇的北平,我找到了一种使命,一种延续的使命,一种创造的使命,一种传承的使命。
天幕逐渐暗沉下来。
我伫立在北平的土地上,聆听着,体悟着。
北平日记(3)_高中散文
北平日记(3)长城像极了一条霸道的长龙,就那样突兀地、毫不保留地蜿蜒在你面前,蜿蜒在令人望而生畏的崇山峻岭之上,蜿蜒在胡夷来势汹汹的铁骑面前。
它完全不用掩饰它的骄傲,问大千世界,如今还有谁可与之比肩呢?谁有如此的胆魄以自己的身躯独守荒漠,千年之后依旧矗立?奇迹,确乎是个奇迹。
云雾笼罩下的长城,虽无晴空时的气吞山河,但又无意中幻化成腾云驾雾的仙境。
若隐若现的身躯仿佛跟着飘忽的云雾升腾、垂落,烽火台上似乎也飘摇起久未谋面的淡淡的狼烟。
脚下的坚实,此刻却随着这条巨龙的律动不经意间好像颤动起来。
长城的脉搏,借着雾气的渲染,愈发震颤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肝胆。
一级接一级的向上攀爬,我触碰到了长城的心跳。
时光荏苒,这心跳依旧强劲有力。
曾经马蹄踏过的痕迹,曾经刀光剑影的血腥气,曾经豪情呐喊的回音,早已都融入了长城的每一寸皮肤。
那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祈祷,那是中华儿女抗击侵略的决心。
远处群山起伏,郁郁葱葱,日光终于透过厚重的水汽,映射出长城灿灿的金鳞。
我轻抚着每一块互相砌合的砖块,聆听着它们苍老的低语。
那些辉煌,那些血泪,于沉默中,娓娓道来。
不想去追究孟姜女的眼泪,只是那埋于长城脚下的累累白骨,谁来抚慰他们思乡的情愫,谁来体味他们痛苦的劳累?不想去回溯一次又一次的屈辱,只是这砖块垒成的不倒屏障,终究还是败给了坚船利炮。
不想去为长城的兴废而感慨,只是人心中的万里长城,何时才能永恒可靠。
不想指望这条已卧了千年的巨龙如今依然叱咤风云,只是它的魂魄,也就是我们的脊梁。
燃烧的黄龙旗依旧在眼前凋落,现时的中国早已脱胎换骨。
发展的快速,是否也就是当今唯一的追求?长城作为中国的标志,是否会被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代建筑无情地取代?我不愿看到长城浑浊的泪水,更不愿看到人们心中的长城骤然崩塌。
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那些伤疤就刻在长城的砖石上。
苏醒的中国人,应对长城说一声真诚的感谢。
散文模糊与清晰的居所——1930年,萧红的北平
散文模糊与清晰的居所——1930年,萧红的北平尤瑟纳尔在《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一文中曾阐释,一座雕塑完成之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生命就开始了,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经过几个世纪风化和磨损的过程后,又逐渐地将它带回原来的不成形的矿物状态。
一个作家的作品,作品里呈现的地方,经过作家时间的雕刻,经历八十五年后,会是什么样的状态?萧红在散文《中秋节》中,写过的小院,她在北平上学的学校,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一号线西单地铁站下来,经过印有鹿晗肖像的屏幕指纹手机巨幅广告,它的对面,挂着国家大剧院的海报。
玻璃框内映有几道顶灯反射的白色光束,使原创舞剧《天路》海报上的雪山银光闪闪,它的旁边是话剧《风雪夜归人》的海报,暗蓝的底色,与白色的雪花构成一幅“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真实图景。
从西北口出来,看见西长安街的路标。
街上白色、黑色、黄色、其它颜色的车组成的车流,缓慢地由东向西行进着。
街道两侧,没有一处青砖灰瓦的院子。
萧红在北平居住的地方,真的是像法国作家安德列·拉丰,在一首诗里写的吗?他曾写道:隐秘而简陋的居所,像一幅古代版画它只活在我心中,我偶尔回到那里坐下,忘掉阴郁的日子和连绵的雨我继续向前找着。
一路,沉浸在槐树、银杏树林的草木香脂气息中。
在一个交叉路口,看见中京畿道与大木仓胡同的指示牌,再往前走,是北京泛太平洋酒店。
路边停放着黄色、橘色的共享单车。
槐树、银杏树与浓密竹林的围墙间,是人行步道和盲道。
树之间空着的间距,种着紫色的薰衣草,和粉、白、蓝、红相间的绣球花。
再往左走,淡淡的草香和花香,混杂着香氛弥漫的1930年的枣香——萧红的1930年,便定格在二龙路,当年称二龙坑的地方。
据章海宁老师主编《萧红全集》诗歌戏剧书信卷——萧红年谱记载(章海宁、叶君编写),1930年4月,萧红抗婚求学,出走北平,住在二龙坑西巷一个小院,就读于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高一。
在二龙路,只有郑王府大院还在。
北平名家散文
北平名家散文【篇一:北平,名家散文】原标题:名家散文:北平的秋北平的秋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
天气正好不冷不热,昼夜的长短也划分得平匀。
没有冬季从蒙古吹来的黄风,也没有伏天里挟着冰雹的暴雨。
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
在太平年月,街上的高摊与地摊,和果店里,都陈列出只有北平人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的水果。
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闻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清香甜脆的小白梨,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与通体有金星的香槟子,再配上为拜月用的,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与黄的红的鸡冠花,可就使人顾不得只去享口福,而是已经辨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那些水果,无论是在店里或摊子上,又都摆列的那么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点也没蹭掉,而都被摆成放着香气的立体的图案画,使人感到那些果贩都是些艺术家,他们会使美的东西更美一些。
况且,他们还会唱呢!他们精心的把摊子摆好,而后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调的“果赞”:“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同时,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的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
“大酒缸”门外,雪白的葱白正拌炒着肥嫩的羊肉;一碗酒,四两肉,有两三毛钱就可以混个醉饱。
高粱红的河蟹,用席篓装着,沿街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到正阳楼去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
同时,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这雕塑的小品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心中种下美的种子。
随笔:我的北平
我的北平高中的课业压力无疑是繁重的,忽然间,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望姥姥了。
姥姥家在北京的胡同里,那里有我的童年。
至今还依稀记得儿时与玩伴在胡同里打枪战时的兴奋,硝烟弥漫,飞沙走石,酣畅淋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好不快哉!还记得每天早上在姥姥的带领下穿过重重叠叠、弯弯曲曲的迷宫,不畏艰辛地来到段祺瑞执政府,排队买刚出锅的紫米馒头。
那时的我不懂历史,常问姥姥“卖馒头为什么要盖这么高的楼啊”;还记得吃完早饭去皇城根遗址公园遛弯儿,那时的天空真的很蓝,在广场上抬头仰望,我经常惊讶于天空何时被各种各样的“小飞机”所占领,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状如蜻蜓,有型如蜜蜂,在蓝色的天幕下自由自在地飞扬;还记得每天下午三点钟声一响,我便期盼姥姥手中的五毛钱,一拿到它,我就会一蹦一跳的出门,跃过高高的门槛,望着胡同口,生怕错过那一声“晚报,晚报,北京晚报”的到来;还记得在夏天,我钻在树荫下,看着刺眼的阳光,斜射进胡同里,漏过缝隙,在小路上映出点点光斑,幼稚的我不知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佛,常常会闭上眼睛,感觉找到身上的热度,暖暖的;还记得在冬天,那时的雪还很大,我坐在门槛上,看着满眼的白色,常常不自觉的陷入无尽的遐想,偶而也会被自行车辙留下的印迹所惊醒。
今天,我又回到了这里,又来到了那记忆中的胡同,又是熟悉的老杨树,又是熟悉的公用卫生间。
可惜,曾经的毕竟过去了,不知何时在狭窄的胡同里多了不少的机动车,在青灰色的墙上又多了不少不知所云的小广告,在蓝色的天空中又多了不少赤黄的尘霾。
推开虚掩的院门,历经沧桑的木门已难以辨别出它真实的面貌;各种大功率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虫鸣,这让我觉得本就曲折的小径更加拥挤,以致于难以找寻一片容我之地。
物是人非,欲语泪流。
虽然此景近于彼景,但未何自己找不到那种童年的感觉——往事不堪回首。
停留了片刻,我便出了胡同,重新踏上了路途。
毕竟,前方有更繁盛的阳光,更难忘的风景。
看着一栋栋新建的高楼,一辆辆驶过的汽车,以及吹不散的阴霾,我发觉已在不觉中融入进了这个庞然大物般的都市。
关于北平的散文(十篇)
关于北平(北京)组文阅读篇目1、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高中散文阅读】《五月的北平》阅读答案
【高中散文阅读】《五月的北平》阅读答案五月的北平张恨水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
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五月的北平张恨水①能够代表东方建筑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
描写北平的文字,由国文到外国文,由元代到今日,那是太多了,要把这些文字抄写下来,随便也可以出百万言的专书。
现在要说北平,那真是一部廿四史,无从说起。
若写北平的人物,就以目前而论,由文艺到科学,由最崇高的学者到雕虫小技的绝世能手,这个城圈子里,也俯拾即是,要一一介绍,也是不可能。
北平这个城,特别能吸收有学问、有技巧的人才,宁可在北平为静止得到生活无告的程度,他们也不肯离开。
不要名,也不要钱,就是这样穷困着下去。
这实在是件怪事。
你又叫我写哪一位才让圈子里的人过瘾呢?② 当它静止时写作并不容易,当它移动时写作也不容易。
是梅(旧的历法是四月),让我们写一些关于梅的事。
五月在北平是一英里的黄金时代。
任何一棵树都有嫩绿的叶子,到处都是绿荫。
卖牡丹花的负担每天都压在十字路口。
槐树开着雪白的花,站在绿叶之上。
街道,人民大院,随处可见。
柳絮飘着雪花,在宁静的小巷里飞舞。
枣树也开花了,在别人的白色粉末墙上散发出兰花的香味。
北平春天有风,但到了五月,风季就结束了。
市民们开始穿夹克,在温暖的阳光下散步。
北平有许多大型公园。
只要你有时间,你就不能花很多票。
你也可以在一个有雕刻的篱笆和玉石的美丽地方呆上半天。
③北平的房子,大概都是四合院。
这个院子,就可以雄视全国建筑。
洋楼带花园,这是最令人羡慕的新式住房。
可是在北平人看来,那太不算一回事了。
北平所谓大宅门,哪家不是七八上十个院子?哪个院子里不是花果扶疏?这且不谈。
就是中产之家,除了大院一个,总还有一两个小院相配合。
这些院子里,除了石榴树、金鱼缸,到了春深,家家有由屋里度过寒冬而搬出来的花。
而院子里的树木,如丁香、西府海棠、藤萝架、葡萄架、垂柳、洋槐、刺槐、枣树、榆树、山桃、珍珠梅、榆叶梅,也都成了人家极普通的栽植物。
北平日记读后感
北平日记读后感读完《北平日记》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跟着作者一同穿越回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韵味的北平。
书里的北平,不再是历史书上那一个个生硬的时间节点和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有街头巷尾的吆喝声,有四合院儿里邻里间的家长里短,有冬日里那暖人心脾的涮羊肉,也有夏日里胡同口的大槐树洒下的一片阴凉。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在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写的逛庙会。
庙会那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地儿,男女老少,熙熙攘攘。
各种小吃的香味儿弥漫在空中,让人光是闻着就忍不住流口水。
卖糖葫芦的小贩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子,那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山楂外面裹着的那层晶莹剔透的糖衣,仿佛在向每一个路过的人招手。
还有卖糖人的,那手艺真是绝了,就那么随手一舀、一甩、一捏,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就出现在眼前,眼睛炯炯有神,手里的金箍棒仿佛下一秒就要挥起来。
除了小吃,庙会上还有各种各样的玩意儿。
有拉洋片的,一个大箱子,前面几个小孔,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趴在那儿往里瞧,看着里面那一张张色彩鲜艳的图片,随着艺人的说唱,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还有套圈的,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物件,有陶瓷的小猫小狗,有精致的小镜子,大家都跃跃欲试,想要一展身手,套中自己心仪的宝贝。
作者在描述这些场景的时候,那种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庙会的热闹和欢乐。
我能想象到他穿梭在人群中,东瞅瞅西看看,眼睛里满是好奇和惊喜的样子。
还有书中写到的北平的冬天,那可真是冷得刺骨。
但北平人自有一套过冬的法子。
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准备好过冬的煤球,一到冬天,炉子生起来,屋子里暖烘烘的。
窗户上会结上一层漂亮的冰花,孩子们总是忍不住用手指在上面画画。
早上起来,得先把水缸里的冰敲碎,才能打水洗脸。
出门的时候,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帽子、围巾、手套,一样都不能少。
但就算是这么冷的天,也挡不住大家出门的热情。
滑冰场上,人们穿着冰鞋,在冰面上飞驰,欢笑声回荡在空中。
北平的春天经典散文
北平的春天经典散文北平的春天经典散文照着中国人的习惯,把阴历正二三月当了春天。
可是在北平不是这样说,应当是三四五月是春天了。
惊蛰春分的气节,陆续地过去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是权丫权丫的,不带一点绿芽。
初到北方的人,总觉得有点不耐。
但是你不必忙,那时,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了。
你若住在东城,你可以到隆福寺去一趟。
你在西城,可以由西牌楼,一直跑到护国寺去。
你这些地方口口边有花厂子,把“带坨”的大树,(用蒲包包根曰带蛇)整棵的放在墙阴下,树干上带了生气,那是一望而知的。
上面贴了红纸条儿,标着字,如樱桃,西府海棠,蜜桃,玉梨之类。
这就告诉你,春天来了。
花厂的玻璃窗子里,堆山似的陈列着盆梅。
迎春,还有干头莲,都非常之繁盛,你看到,不相信这是北方了。
再过去这么两天,也许会刮大风,但那也为时不久,立刻晴了。
城外护城河的杨柳,首先安排下了缘口,乡下人将棉袄收了包袱.穿了单衣,在大日头下,骑了小毛驴进城来,成阵的骆驼,已开始脱毛。
它们不背着装煤的口袋了,空着两个背峰,在红墙的柳荫下走过。
北平这地方,人情风俗,总是两极端的。
摩登男女,卸去了肩上挂的淄冰鞋,女的穿了露臂的单旗袍,男的换了薄呢西服,开始去溜公园。
可爱的御河沿,在伟大的宫殿建筑旁边,排成两里长的柳林,欢迎游客。
我曾住过这么一条胡同,门口一排高大的槐树,当家里海棠花开放得最繁盛的日子,胡同里的槐树,绿叶子也铺满了。
太阳正当顶的时候,在槐树下,发出叮当叮当的响音,那是卖食物的小贩,在手上敲着两个小铜碟子,两种叮当的声音,一种卖凉食的表示。
你听到这种声音,你就会知道北国春暖了,穿着软绸的夹衫,走出了大门,便看到满天空的柳花,飘着絮影。
不但是胡周里,就是走上大街,这柳花也满空飘飘的'追逐着你,这给予人的印象是多么深刻。
苏州城是山明水媚之乡,当春来时,你能在街上遇着柳花吗?我那胡同的后方,是国子监和雍和宫,远望那撑天的苍柏,微微点点辍着淡绿的影子,喇嘛也脱了皮袍,又把红袍外的黄腰带解除,在古老的红墙外,靠在高上十余丈的老柳树站着。
北平日记读后感
北平日记读后感《北平日记》是一本记录了中国作家林海音在抗日战争末期的北平(今天的北京)生活的日记。
这本日记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在阅读《北平日记》之后,深受触动,同时也对作者的见解和感悟深感赞赏。
在这本日记中,林海音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他在北平的日常生活。
他描述了街道上的破败景象,食品和药品的匮乏,以及人们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
通读这本日记,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期的压力和绝望,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和自信。
在林海音的日记中,我被他对人民状况的触动深深打动。
作者不断提到人们的疾病、饥饿和死亡,但他也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这一切。
他展示了人们的坚强和对生活的渴求,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尽管生活困难重重,人们仍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这种乐观态度在日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另外,林海音通过日记,展示了他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在日记的开头,他还是一个稚嫩的大学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并且积极参与抗日运动。
这样的转变在日记中清晰可见,让人为他的成熟与坚定而欣喜。
作者在日记中所展示的成长过程,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此外,林海音的文字极富诗意。
他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他所经历的场景。
他的文字流畅、动人,让人陶醉其中。
通过这本日记,我对他的文学才华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欣赏。
总的来说,《北平日记》是一本令人难忘的读物。
它不仅向读者展示了抗战时期人民的坚强与乐观,还呈现了作者自己的成长和变化。
这本日记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我相信,《北平日记》将继续在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传承并弘扬那个特殊时期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平日记(2)
若单从美学角度来看故宫,这座庞大精美的皇家建筑群足以让每一位游人叹为观止。
完美的对称,使得故宫的一砖一瓦都显得无比的和谐;精妙的雕刻与彩绘,又不禁令人向古人的智慧顶礼膜拜。
汉白玉的石雕,青铜的巨狮,圆形的日晷,金碧辉煌的太和殿,流光溢彩的九龙壁,这些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也只有故宫有如此的气魄将它们容纳。
除却精雕细琢的人工,御花园中排列有序的树木和奇石,也为这些庄严的皇家宫殿添了几分生气。
相较之下,和绅府即便有着与故宫相仿的构造,未免也显得猥小。
即便和绅家财万贯,即便他收藏的珍宝无数,也照样难以赶上皇家的正统与大气。
这也难怪我不愿把太多笔墨挥洒于如今赫赫有名的恭王府了。
那犹如绵延群山般的宫殿把我的思绪拉回故宫。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曾经关系天下民生的地方,这样一个美术史上的不朽巅峰,过去上演过那样多的明争暗斗,留下了那样多的恐惧、猜疑、血泪甚至是覆灭的悲剧。
当初只有皇家大臣才可出入的森严戒备,现在却肆意地被每一个普通人欣赏、体验,封建君王千秋万代享受巨大权力的时代毫无争议地逝去了,留下的只是他们曾经居住过的琼楼玉宇,把玩过的奇珍异宝。
历史不会容忍落后,更不会容忍膨胀的权力和欲望。
虽然故宫无情地成为了封建时代的证明,但它同样有资格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与长城一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故宫的身上,我们
能看到炎黄子孙吃苦耐劳的身影,我们能看到中国的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作品,我们能听到曾经心怀天下、体恤民情的忧叹,我们能听到言论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我们能感受到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我们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血液,看清自己的骨髓,看清自己的本性。
中华民族造就了故宫,故宫又何不健全了中华民族?它用凝固的方式吞吐岁月,用无形的纸笔记录下沧海桑田的变迁。
这一切无不是为了启示后人,我们的祖先与我们一样,都有过成就,也都有过失败。
他们的成功是我们需要借鉴的,他们的失败则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不错,肉体终究是要腐烂,但千百年后,故宫,它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