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03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走出教室,到校园 中去寻找了有生命的物体, 你们找到了哪些有生命 的物体? 2. 学生汇报,教师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黑板上 并及时引导。
设计意图 学生的获取是丰富的, 让学生充分地讲,在汇 报中培养学生之间的 互动,体验到劳动收获 的喜悦。教师引导的重 点是把内容进行扩展, 把认识进行延伸,这对 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观 察习惯会有好处。
亲近感,激发出热爱生
力,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生机,下面,我们一起来欣 命的真实情感,体现出
赏生命世界的美景。
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使
(配乐朗诵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当我走进树 本课的教学得到升华。
林,眼前一片生机盎然……)
另外,学生续写小诗的
2.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首未写完的诗,特征, 有这些共同的 维,促进学生深入思
需要,我们说他们是有生命的。 你又知道哪些是没 考,澄清认识。
有生命的物体呢?
2. 学生回答,列举 . 判断: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
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
的,哪些没有?
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
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 创设良好的意境,让学
鲜花
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
3. 谈话: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通常把生 美妙的生命世界里,自
物分为植物和动物,把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
由遨游,拓展思维的深
物。
度和广度,从而让学生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美
四、课内拓展
妙,产生对生命物体的
1. 谈话:有生命的物体赋予非生命的物体以生命
3. 能够运用语言 . 文字 . 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节关于生物科学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去寻找和观察身边的生物。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身边的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去寻找和观察身边的生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科学的观察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思考、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特征?2.讲解: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3.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用学的观察方法去寻找和观察身边的生物。
4.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分享观察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命活动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科学的观察方法:1.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2.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3.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讨论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成果、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学习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无生命。
•能够区分生命和无生命。
•能够认识和描述一些典型的有生命的物体,例如植物和动物。
二、教学重难点•区分生命和无生命的概念。
•能够认识和描述一些典型的有生命的物体。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让学生观察课堂中的物品,问一些问题,引出新课:•咱们现在身边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分为哪两种不同的类型呢?•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吗?•你们都知道哪些有生命的物体?通过这些引导,让学生对生命和无生命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探究有生命的物体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些有代表性的有生命的物品和无生命的物品,让学生自己发掘其中的区别:•让学生分析区分这些物品的方法。
•让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总结有生命、无生命的特征。
3. 学习有生命的物体认识植物让学生学习植物的特点和分类:•给出通俗易懂的植物分类图解,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如草、树木、花草等,同时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认识动物让学生学习动物的特点和分类:•给出通俗易懂的动物分类图解,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如鸟类、昆虫、宠物等,同时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点和生活习性。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参观学校或周边区域的园林和动物园,进行实地观察和分类,让学生对生命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
5.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和回答一些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生命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有哪些特点?•什么是无生命的物体?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你们参观了哪些生命体,对它们的了解有哪些收获?四、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发言、观察作品、报告等多方面的评价,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化身小科学家,发现身边的生命之美。
五、教学扩展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请家长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植物和动物的奇妙世界,并通过观察、思考、实践,让学生懂得与生命共同生活、相互关爱的重要性。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苏教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背景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本课程将围绕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展开,通过讨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有生命的物体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之间的区别;•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找出身边的有生命的物体;•能够运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有生命的物体的生长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之间的区别;•通过观察和描述,找出身边的有生命的物体。
四、教学难点•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之间的区别的理解•学生对观察和描述身边有生命物体的能力的培养五、教学内容及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
教师可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
2. 活动(1)观察植物教师引领学生集体前往校园内的植物园或校园里的草坪,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让学生回答问题,比如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和特征,如树木和草地上的草。
(2)研究果实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水果。
让学生回答问题,比如水果形态、味道、种植情况。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检查不同的水果,体会其之间的区别。
(3)观察动物教师展示一些简单的动物,如家庭宠物或养殖场中的动物。
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同动物的外表和行为表现,感受它们的移动和声音,并能够描述它们的不同特征。
3.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和等活动,让学生理解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之间的区别,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棋盘游戏、电影、科技演讲和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有关能力。
六、课程评估(1)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课程中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估。
(2)学生可将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记录输出至纸上,由教师评估,或通过与同学分享,互相交流,从中学到更多有关知识。
七、小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之间的区别,以及有关生命物质的生活习性、生长和变化。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本册教材的第二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寻找生物。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观察往往是表面的,不够细致。
此外,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过生物知识,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生物的生命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和寻找生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寻找生物。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物的基本特征。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物的基本特征。
2.实验材料:准备植物、动物等生物标本,以及非生物物品。
3.分组标志:为各小组准备标志,方便学生识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教师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生物标本和非生物物品,让学生初步感知生物的基本特征。
同时,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验证生物的基本特征。
苏教版科学三上《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1
苏教版科学三上《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苏教版科学三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辨别生物和非生物,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物,但是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辨别生物和非生物。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辨别生物和非生物。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生物的特征,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辨别生物和非生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与实验:让学生观察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和非生物物体,通过实验验证生物的基本特征。
3.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生物的特征,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4.讲解与拓展: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并进行相关拓展。
寻觅有生命的物体(3)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师准备:1、教师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调查用的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导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一、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二、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四、学生汇报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五、讨论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生物名称发现地点青蛙、蚂蚱校园围墙边它们能长大。
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
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生物体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两类,引导学生分别说出它们。
记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内容勾出来。
四、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说一说,书上的几幅图的几种东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没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山涧中的流水;机器人;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鲜花。
教科版科学四上《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上《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生命的物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辨别生物和非生物。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物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在生物知识方面,学生的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对生物的特征了解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生物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辨别生物和非生物。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辨别生物和非生物。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生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个谜语引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种类的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
3.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4.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验证生物的特征,如生长、繁殖、应激性等。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生物的基本特征。
6.拓展: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活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由细胞构成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后观察报告等。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
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丁银山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以“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为主题展开。
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生物)和无生命的(生物),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等几个基本特征。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清晰地概念。
也为学习本单元的其它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小动物的关注和对植物的观察从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如果问有生命的物体是什么样的,他们会说是“活的”。
这是他们以往对有生命物体的认识积累。
因此,“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探求学生对有生命物体的已有认知,另一方面把学生带到某一具体环境中去寻找他们认为有生命的物体,这种亲身体验会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运用文字、语言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四、教学方法科学课的教学重在“动手做”,我主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对有生命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的教学就是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形成比较科学的识。
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课的教法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法,启发引导等。
本课的学法法主要包括观察思考、信息搜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
苏教小学科学三上《03寻找有生命的物体》word教案(3)
1•谈话: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走出教室,到校园中去寻找 了有生命的物体,你们找到了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2.学生汇报,教师将学生汇报的情况记录在黑板上并及时引 导。
二、引导学生讨论认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1•谈话:同学们真的很棒,发现了这么多,但是,你们怎么 就说他们都是有生命的呢?有什么理由呢?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章节第二单元教学内容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
3.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学生的获取是丰富的,让学 生充分地讲,在汇报中培养 学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到劳 动收获的喜悦。教师引导的 重点是把内容进行扩展,把 认识进行延伸,这对于学生 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会有 好处。
探究是在冋题的驱动下走 向深入的,适时的抛出问 题,能让学生不断地增添动
2.
3.
4.
1.
2.
3.
1.
2.
3.
4.
5.
1.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2.知道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难点: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 常见的动物植物图片各两张。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年级科学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
2.认识并辨别有生命的物体。
二、教学内容:
1. 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生命?
2.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辨别有生命的物体。
四、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
2. 学习如何辨别有生命的物体。
五、教学方法:
1. 讲解法,配合演示和展示。
2. 组织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生命的物体(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使它们不同等。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生命?生命有哪些基本特征?
3. 讲解生命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是生长、繁殖、代谢、适应环境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等。
4. 指导辨别有生命的物体:通过观察和描述,学生能够辨别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生命的物体。
5.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所见和了解的有生命的物体,并让他们自己发现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点。
6. 总结:通过讲述和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和如何辨别有生命的物体。
七、教学评价:
1. 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理解基础词汇和概念。
2. 观察学生能力表现,如是否能够辨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有生命的物体。
3. 考察学生综合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辨别生物和非生物,并能够分析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生命现象。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的特征。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他们来说,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可能并不陌生。
但他们对生物特征的深入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注周围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的特征及其表现。
2.学生能够运用生物的特征去辨别生物和非生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生物的特征。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验证生物的特征。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发现和心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如植物、动物、矿物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制作PPT,内容包括生物的特征、实例和实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生物图片,如蝴蝶、小鸟、花草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生物,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生物的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同时,展示一些非生物实物,如石头、铁块等,让学生对比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切片,引导学生发现生物的细胞结构。
苏教小学科学三上《03寻找有生命的物体》word教案(2)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二、教学准备: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三、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四、教学过程:(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2.小组讨论,交流.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4.全体汇报,交流.(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2.小组讨论.3.汇报.4.小结: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备课时间:9月16日累计课时:3第1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课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教育目标: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也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时:1课时。
教学准备: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
(可以用文字形式,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实物投影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三、交流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板书:名称蚱蜢蚯蚓……发现地点草丛泥土……教学后记:通过活动,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说课稿
【设计意图】室外寻找,室外观察活动是科学课中最难组织的一项工作,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还小,自律能力较差,所以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中,我经常多给学生封“官”。
如记录员、安全员、小组长等,使学生感到别人在管自己的同时,自己也在管着别人,同学间形成团结向上的精神,有利于室外活动的开展。
2.发记录表,讲清如何记录,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设计意图】填写记录表的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植物或小动物的名称不清楚时,就会产生急躁心理,会跑着找老师问。
为了避免打乱小组内的活动秩序,所以强调可以写,也可以画。
3.观察记录时间15分钟,以老师的哨声为准。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搜寻效率。
4.学生不要伤害小动物,不要破坏环境,更要注意安全。
活动部分学生分组寻找、观察,老师巡视、指导,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第三部分:交流、讨论
1.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老师有意识的让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先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这些有特色的记录,能对学生记录的多样性起到鼓励的作用。
及时对学生的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
2.在此基础上,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提问:这些都是在校园里找到的,在其他地方,有没有见过有生命的物体呢?
【设计意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引起学生对“什么是有生命的物体”的思考。
为后面小结有生命的物体的特征做好铺垫。
4.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这些物体是有生命的,它们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师小结:生物体都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称为生物,把没有生命的物体(课桌、书本、文具……)称为非生物。
生物有动物、植物两大类。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下面这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吗?(见书13页)
需要说明的是:水中的鲜花、种子、蔬菜和水果因生命活动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可视为有生命的物体。
第五部分:诗歌欣赏
1.播放光碟:配乐朗诵“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一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生机盎然……
2. 谈话:同学们,这是一首未写完的诗,请你们发挥想像力,模仿上面的诗句继续往下写。
3. 学生写小诗,师巡视。
展示、朗读小诗。
【设计意图】把单元页的科学小诗挪到这节课的结尾进行教学,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课堂上,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续写的小诗,仿佛置身于诗中描写的意境中,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教师发自内心的感叹,与学生产生共鸣。
在这种情景的熏陶下,学生热爱生命世界的真实情感被激发了,使该课的教学效果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动物:(苍蝇、蟾蜍、小鸟、蜗牛、蚯蚓、鱼、人类……)生物
植物:(花、草、树……)
生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繁殖、长大、呼吸、需要营养,有反应……
临河九小边奇志
2014年9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