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力第二、三课时

合集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物理 第3章 第2课时 力的效果分解法和力的正交分解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2023年高中物理 第3章 第2课时 力的效果分解法和力的正交分解法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的是
(A)
A.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引
桥面向下的分力
B.减小过桥车辆对引桥面的压力
C.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 D.减小过桥车辆受到的摩擦力
解析:如图所示,将引桥简化为斜面模型,上桥时,车辆所受重力 的分力G1与运动方向相反,阻碍车辆前进;下桥时分力G1与运动方向相 同,使车辆运动加快。为了便于行车,需要造很长的引桥,从而减小斜 面的倾角,进而减小G1,故A正确。
2.适用情况:适用于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合成。 3.步骤: (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 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2)正交 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在图 标出力与x轴或力与y轴的夹角,然后列出Fx、Fy的数学表 达式,与两轴重合的力不需要分解。
知识点 2 力的正交分解 (1)定义: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__互__相__垂__直____的分力,以便于对问题
的分析讨论,这种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如图所示。
(2)公式:F1=Fcos θ,F2=___F_s_in__θ__。 说明:正交分解适用于各种矢量的分解。
思考辨析
『判一判』
(1)某个分力的大小不可能大于合力。
B.一个分力与力F相同
C.一个分力垂直于F
D.两个分力与F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它的一条边与对角线相等或垂直都 是可能的,所以选项A、C都有可能;当一个分力与F相同时,另一个分 力为零,选项B不可能分解为两个分力;合力与分力在一条直线时F= |F1±F2|,选项D是可能的。
『想一想』 如图所示,一个力F,如果没有限制条件,能分解为多 少对分力? 解析: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组解。因为同一条 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

2025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 第3课时 专题强化: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

2025人教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 第3课时 专题强化: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

考点一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2)叠加类连接体(一般与摩擦力相关)
考点一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例1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 一条轻绳连接,两木块的材料相同,现用力F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
起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水平面是光滑的,则m2越大,绳的拉力越大
考点一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可知绳子拉力大小与动摩擦因数 μ 无关,与两木块质量大小有关,无论 水平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绳的拉力大小均为 FT=m1m+1m2F,且 m2 越大,绳的拉力越小,故选 C。
考点一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拓展 (1)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条轻绳连接。
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根据 L=v0t+12at2, 代入数据解得a=2 m/s2。
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2)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 0.5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sin θ-μmgcos θ=ma,代入数据解得μ=0.5。
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考点一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总结提升
(3)整体法和隔离法交替使用:一般情况下,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 的加速度,且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 后再隔离某一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相互作用力;若求某一外力, 可以先隔离某一物体求出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合外力或某一个力。
考点一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考点二 动力学中的临界和极值问题
设A、B分离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2,对B受力分析,由牛 顿第二定律得kx2-mg=ma,代入数据解得x2=0.28 m,所 以A物体的位移大小为x0-x2=0.4 m-0.28 m=0.12 m,故 C正确; 当B物体的合力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由C可知A、B分离 时有向上的加速度,所以速度最大时A、B已经分离,当合 力为零时,对B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kx3=mg,代入数据解得x3 =0.2 m,故B物体的位移大小为x0-x3=0.2 m,故D错误。

第二、三课时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bczx2

第二、三课时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bczx2

图3-2-1
D.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
【解析】 根据受力分析可知,当撤掉拉力后,木板向右做减速运动,物
块向右做加速运动,直到两者速度相等后,一起做匀速运动.
【答案】 BC
学生P40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理解
1.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定量关系, 联系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是加速度,这种关系可以从以下
学生P40
关于瞬时加速度问题的分析 (2009·广州综合测试)如图3-2-4甲所示,一质量为m
的物体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的两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上,L1的一端悬挂
在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L2水平拉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图3-2-4
(1)现将图甲中L2线剪断,求剪断瞬时物体的加速度;
(2)若将图甲中的细线L1改为质量不计的轻弹簧而其余情
角度进一步理解.
同向性 瞬时性 因果性
同一性
公式F=ma是矢量式,任一时刻,F合 与a同向 a与F对应同一时刻,即a为某时刻的加 速度时,F为该时刻物体所受合外力 F是产生a的原因,物体具有加速度是 因为物体受到了力 ①加速度a相对同一惯性系(一般指地 面) ②F=ma中,F、m、a对应同一物体或
2.关于瞬时加速度问题的分析
物理公式不仅决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物理量
单位间的关系,推导物理量的单位要借助物理公式,依据单位是否正确可 以判断物理公式是否正确.
三、两类动力学问题
可用程序图表示如下:
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
是(
)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 9·南充模拟)某超市中一台阶式电梯与地面的夹角为θ, 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电梯的一台阶上相对电梯静止,如图3-2-3所 示.则当电梯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时,求: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弹力》《重力》共3课时教案

人教版2020年春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弹力》《重力》共3课时教案

《第一节力》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4、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大家能列举语文中关于力的词语吗?那物理中的力有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力》。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力1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力1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60-10)×10-3×9.8 (12-2)×10-2
N/m=4.9
N/m。同理砝码盘质量m=
k(Lx-L0) g

4.9×(27.35-25.35)×10-2
9.8
kg=0.01 kg=10 g。
答案:(1)竖直 (2)静止 L3 1 同学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设计了如图甲所示
代表 符号
L0
Lx
L1
L2
L3
L4
L5
L6
数值 /cm
25.35
27.35
29.35
31.30
33.4
35.35
37.40
39.30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
小分度为__________。
(3)如图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
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__(选填“L0”或“Lx”)
【创新角度】 (1)弹簧放置:教材原型实验中弹簧是竖直放置的,创新措施可以将弹簧改为水 平放置。 (2)弹簧压缩:教材原型实验中弹簧被重物拉伸,创新措施可以改为用重物将弹 簧压缩。 (3)弹力的测量:教材原型实验中使用二力平衡的方法测量的弹簧弹力,创新措 施可以改为使用力学传感器测量。 (4)弹簧的个数:教材原型实验中仅使用了一个弹簧,创新措施可以改为两个弹 簧串联或并联。
弹簧总长度l/cm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弹力大小F/N
0 0.1 0.2 0.3 0.4 0.5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悬吊钩码时,应在钩码静止后再读数 B.应在弹簧的弹性限度范围内进行测量 C.在安装刻度尺时,必须使刻度尺保持竖直状态 D.在测量弹簧原长时,应将弹簧平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并测出其 长度 (2)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 度l之间的关系图像,并求出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N/m。

第2章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2章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3课时力的合成与分解读基础知识基础回顾:一、力的合成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2)关系: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2.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交于一点的几个力.如图均为共点力.3.力的合成(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2)运算法则①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甲所示,F1、F2为分力,F为合力.②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的首尾顺次连接起来,第一个矢量的首到第二个矢量的尾的有向线段为合矢量.如图乙,F1、F2为分力,F为合力.二、力的分解1.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遵循的原则(1)平行四边形定则.(2)三角形定则.3.分解方法(1)效果分解法.如图所示,物体重力G的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这两个分力与合力间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其大小分别为G1=G sinθ,G2=G cosθ.(2)正交分解法.三、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叠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速度、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求和时按代数法则相加,如路程、速率等.自查自纠:(1)合力与它的分力的作用对象为同一个物体。

(√)(2)合力及其分力可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3)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

(√)(4)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都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5)两个力的合力一定比其分力大。

(×)(6)互成角度(非0°或180°)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间一定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7)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

(×)研考纲考题要点1力的合成问题1.共点力合成的常用方法(1)作图法:从力的作用点起,按同一标度作出两个分力F1和F2的图示,再以F1和F2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画出过作用点的对角线,量出对角线的长度,计算出合力的大小,量出对角线与某一力的夹角确定合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第二、三课时(第二、三周)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第二、三课时(第二、三周)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三课时)第二、三课时(第二、三周)课题:学吹竖笛、作品欣赏设计思想:学习竖笛四个音符的指法,掌握正确的指法及气息,并同欣赏作品相结合进行练习。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围绕“中学时代”这一主题,帮助刚刚踏入中学校门的学生感受和体验反映校园生活的音乐,并表现中学生应有的朝气。

教学分析:本节课内容有学吹竖笛,有音乐欣赏,有模仿,也有创新,有学习,也有表演,是培养学生学好音乐的重要环节。

教法学法:讲解法、参与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录音机.磁带.竖笛教学目标:1、聆听混声合唱歌典《飞来的花瓣》,体会通过歌声表达思念、感激的情感,并了解不同的合唱形式。

2、通过吹奏竖笛,学会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分析音乐力度变化来感受和表现音乐作品。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理解作品的情绪,并用歌声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在《我爱米兰》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导语:同学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吗?学生:教师节。

二、新课教学1、教师播放音频混声合唱《飞来的花瓣》老师出示《飞来的花瓣》合唱谱例,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2、老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再聆听歌曲,思考为什么作曲家采用混声合唱而不是童声合唱来表现这首歌曲?歌曲分为几段?情绪有什么变化?学生:歌词表现的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对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歌曲分为两段,前段平静,后段情绪比较热烈。

3、老师: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一首好的歌曲,会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三、学唱歌曲片段教师弹琴范唱。

学生演唱,并分组表演。

四、老师指挥,学生根据指挥力度变化来演唱歌曲片段。

五、吹奏竖笛老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音乐。

请大家拿出你们手中的小乐器——竖笛。

我们今天先来学习sol、la、si、do’四个音符。

练习指法:注意按、抬时关节不能塌,直至熟练。

加入气息:吹奏时加“tu”音,气息平稳,呼吸点正确。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2弹力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课件教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2弹力第2课时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课件教科版必修第一册
(1)由此图线可得出的结论是_在__弹__性__限__度_内__,__弹__力__与__弹_簧__的__伸__长__量__成__正_比___;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1_0_0___ N/m,弹簧的原长l0=___0_.1_5___ m.
随堂演练·自主检测
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 系”实验中,小明同学用甲、乙两根
第2课时 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实验必备·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自主检测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
实验必备·自主学习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2.学会利用图像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 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下端带挂钩的弹簧,100 g的钩码若干,刻度尺等.
答案:C
解析: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或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和钩码的重力二力平衡,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C正确,A、B错误.
(2)该同学用图像法来分析数据,如图乙所示,其中横轴代表伸长量、 纵轴代表弹力.图中“虚线”是根据橡皮筋的测量数据绘制出的图线、 “+”是根据弹簧的测量数据描绘的点迹,但他对弹簧的研究工作还 未结束,请你根据下面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中完成剩余工作:
a.请用“+”将第4个点迹描绘在图像中; b.请根据所有点迹“+”,在图中画出能反映弹簧弹力变化规律的 图线.
序号 钩码质量/g 弹簧弹力/N 指针位置/cm
1 0 0 13.30
2 50 0.49 16.85
3 100 0.98 20.10
4 150 1.47 23.37
5 200 1.96 26.50
钩码质量(g) 0 30 60 90 120 150 弹簧总长度(cm)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提优训练 第3章 运动和力第2节 第3课时 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提优训练  第3章 运动和力第2节 第3课时 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第3课时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核心·易错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括号内打“√”或“×”):(1)力的作用效果只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两个大小相等的力产生的效果一定相同。

()(3)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伸长;用力压弹簧,弹簧就缩短,这个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4)推门时,我们总是推离门轴较远处,这样能省力。

()[核心知识]1.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2.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粗略表示物体受力情况的方法。

-------基础训练-------1.生活中常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它描述的是通过改变力的哪个要素达到改变力的作用效果()A.力的大小B.力的方向和大小C.力的作用点和大小D.力的方向和作用点2.[2020·下城区期末]如图B3-2-9所示,用扳手旋动一颗螺帽,手握在A点比握在B点更省力。

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A.跟力的大小有关B.跟力的方向有关C.跟力的作用点有关D.跟力的施力物体有关图B3-2-93.如图B3-2-10所示,将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如图①②③④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图B3-2-10A. 图①和②B.图①和④C.图①和③D.图②和③4.[2019·上虞区期中]王明同学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了一个拉力,此时水桶对王明的手也施加了一个拉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A.三要素完全相同B.方向相同C.作用点相同D.大小相同5.关于力的三要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就相同B.只要两个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就相同C.只要两个力的三要素中的任意两个要素相同,那么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就相同D.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上,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才会相同6.对于力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能表示力的方向B.只能表示力的大小C.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D.只能表示力的作用点7.[2019·建德期中]用如图B3-2-11所示的水壶提水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处;把水壶里的水灌到保温瓶中去时,手应提在水壶把手的(前两空均填“A”或“B”)处。

第二章 第3课时 牛顿第三定律 共点力的平衡

第二章 第3课时 牛顿第三定律 共点力的平衡
√ A.1∶1 B.2∶1 C.5∶2 D.5∶4
考点二 共点力的平衡
设一个篮子的质量为m,连接下篮的绳子的拉 力为FT2,对下篮,根据平衡条件得4FT2=mg, 解得 FT2=m4g,设连接上篮的绳子的拉力为 FT1, 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θ,对两个篮整体由平 衡条件得 4FT1cos θ=2mg, 根据几何关系得 sin θ=4204=0.6,则 cos θ=0.8,联立解得 FT1=58mg, 则FFTT12=52,故 C 正确,A、B、D 错误。
题图甲中,根据整体法可知,木块B除 了受重力外,一定受到墙面水平向右的 弹力和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隔离B分 析,其一定还受到A的弹力,隔离A分 析,A受到重力、水平向左的推力、B 对其垂直于接触面斜向右下的弹力,这样的三个力不可能使A平衡, 所以A一定还要受到B对其沿接触面斜向右上的静摩擦力才能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2023·广东卷·2)如图所示,可视为质点的机器人通过磁铁吸附在船舷 外壁面检测船体。壁面可视为斜面,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船和机器人 保持静止时,机器人仅受重力G、支持力FN、摩擦力Ff和磁力F的作用, 磁力垂直壁面。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Ff=G B.F=FN
以P、Q两球整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 甲所示,由平衡条件可得F2=4mgtan α 隔离Q球,受力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 件可得F2=mgtan β,解得4tan α=tan β, 故选A。
考点二 共点力的平衡
例6 (2024·广东省模拟)如图为挂在架子上的双层晾衣篮。上、下篮子完 全相同且保持水平,每个篮子由两个质地均匀的圆形钢圈穿进网布构成, 两篮通过四根等长的轻绳与钢圈的四等分点相连, 上篮钢圈用另外四根等长轻绳系在挂钩上。晾衣 篮的有关尺寸如图所示,则图中上、下各一根绳 中的张力大小之比为

2022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三课时(word部编版)

2022年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二、三课时(word部编版)

课题: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 2、3 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区分作者对五粒豆的两种不同的态度.2.在读文时, 能提出质疑, 能都从整体到局部两个方面提出问题, 增强提问方向意识.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与生机, 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1.在读文时, 能提出质疑, 能都从整体到局部两个方面提出问题, 增强提问方向意识.2.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与生机, 赞赏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上节课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从哪些方面提出来的?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发思考, 提问题可以从不同方面, 多个角度来提问. 又要思考这些问题的价值. 继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并由此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小组合作, 读文释疑学贵有疑, 很快乐同学们都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既然有了疑问, 我们就要去解决它,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 试着在文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出示课后问题清单. 你发现了什么?试着再提出类似的问题. (引导清单例如, 借助泡泡里的内容, 了解清单中的问题的特点〔局部到整体〕)1.小组内先整合成员们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分类, 由一名成员进行记录, 形成文字〔分类可按课文顺序、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2.组内讨论, 形成共识, 统一意见.3.小组汇报, 老师相机展示该小组的文字记录, 其他小组质疑或补充预设:“妈妈, 我觉得我好了一些!〞晚上, 这个小女孩说, “太阳今天在我身上照得怪暖和的. 这粒豆子长得好极了, 我也会好起来的;我能爬起来, 走到温暖的太阳光中去. 〞为什么躺了一年的小女孩突然说自己好了一些?“它确实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为什么这里是“人们〞而不是“母女们〞?“小姑娘低下头来, 把它柔嫩的叶子轻轻地吻了一下. 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为什么这天像节日?……〔在落实提问策略时要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与生机. 〕4.教师总结.在同学们的讲解下, 老师觉得这篇课文更加生动起来了, 每个人提出的问题都让老师耳目一新〔投影出示各小组的文字记录〕, 看看这些问题, 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提问问题要围绕文本进行提问. 〔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设计意图: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 跳跃的, 在此环节他们可能会提出五花八问的问题, 教师此时应是肯定其大胆思考, 不可抑制, 但也要及时引导, 给予其正确的思考方向. 突出提问策略和思维开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三、回归主题, 升华情感1.通过先质疑再解疑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们不难发现这五粒豆子里谁才是最了不起的?你觉得安徒生对它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呢?说说自己的理解.那粒飞进窗子“一个长满了青苔和霉菌的裂缝里去〞的豆粒的经历, 却是最值得称赞, 因为它发芽、开花, 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小病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2.伴随着豌豆的成长, 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提问, 让学生主动去说去思考, 从中感悟小女孩和小豌豆对生命的那份敬重. 突出审美鉴赏目标】第三课时完成学辅第二课时作业板书设计: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小豌豆愉快生机小女孩教后思考:5 七律·长征龙台小学张明兰〔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诵出磅礴的气势.〔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 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自主探, 合作交流, 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难〞,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寒〞与“暖〞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1.预习提纲〔1〕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 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作者毛泽东.2.多媒体课件预学单导学单一、情境开课, 了解长征1.顺水推舟点题.同学们, 几十年前,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 有一次伟大的壮举, 有一座不朽的丰碑, 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2.老师配乐讲述, 带生入境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攻克遵义,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爬雪山, 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10月与红二, 红四方面军, 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完成长征.3.观看长征中的一些数据, 体会不易与伟大, 再读课题.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进行380多场战斗, 全程二万五千里.二、直击文本, 初读感悟1.学生自读课文. 抽生读文, 适时鼓励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朗读的时候要表达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2.师生合作读文, 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三、细读颔联, 领悟意蕴〔一〕“万水千山〞.同学们,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红军经历了山山水水, 那么诗中选取了哪些山哪些水?你们能找到吗?我们先去看——山!〔二〕学习颔联.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1.理解“逶迤、磅礴〞.〔1〕看, 这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呢?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呢?〔逶迤、磅礴〕〔2〕观察字的偏旁特点, 老师板书, 学生书空.〔3〕教师带上动作韵味朗读, 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五岭, 乌蒙?〔4〕理解词语后学生简笔画加深理解, 抽生板画, 其他学生在导学单上画.2.比照体会无畏.〔1〕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2〕一个如此之大, 一个如此之小,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夸张〕〔3〕这逶迤的五岭连绵千余里呀! 磅礴的乌蒙山多么高呀, 写山的大是为了突出什么?〔长征的艰难〕〔4〕毛主席把这样的山想得这样的小, 又是为了赞美什么呢?〔红军的大无畏〕3.读出红军“不怕难〞. “逶迤〞“磅礴〞重读, “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 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 走过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 越过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 走出了1000多千米的崇山峻岭. 多少艰难险阻, 在我们红军的眼中, 都算不得什么! 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 “巍巍青山何所惧, 崇山峻岭任我游〞读一〔指名读、评价读、齐读〕4.小结照应首句.〔1〕雄伟、险峻的五岭和乌蒙山, 红军战士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这都是因为——〔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2〕理解“只等闲〞.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 怕不怕?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解释“只等闲〞. 〔只等闲: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3〕理解首联, 颔联诗意后指导朗读.“不怕〞要读得语气坚决, 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 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颔联读出革命家藐视一切困难的胸怀与气魄!【设计意图】读出问题, 读出感情, 读出精神. 这一设计, 在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梳理诗句结构的同时, 巧妙渗透了长征精神, 表达了语文的与时俱进——语文即生活.〔三〕学习颈联.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1.默读谈印象, 明确2个经典故事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 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默读第三联, 说说金沙江和大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其实这2句诗是写长征中的两个经典故事, 你知道吗?2.听讲解感受“暖〞.课件出示:〔1〕教师介绍: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 1935年5月, 红军巧渡金沙江. 敌人本想凭着这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 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要知道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高山峭壁, 敌人戒备森严. 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 假装攻打龙街, 迷惑敌军, 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 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我军主力悄悄到绞车渡, 活捉敌兵, 缴获渡船,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 等敌人觉察赶来时, 我军已安然离开, 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我军个个欢欣鼓舞.〔2〕体会“暖〞表达的情感. 现在, 你们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1:表现了红军快乐的心情.生2: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生3:表现了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3〕读出“暖〞之欢快.面对险要的金沙江,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 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3.看片段领悟“寒〞.〔1〕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 也有恶战, 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2〕看了这段片段, 你有什么感受?〔3〕诗中哪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场面?〔寒〕〔4〕读出“寒〞之悲壮.回想刚刚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仿佛看见:前有顽敌, 后有追兵, 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 ——〔读〕大渡桥横铁索寒.22名勇士手攀铁索, 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 终于夺下了泸定桥——〔读〕大渡桥横铁索寒.4.小结照应首句.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 一“寒〞一“暖〞, 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对其意境的体会, 是本课的难点. 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时, 通过借助相关资料, 用讲故事和看视频的方法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 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以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四〕学习尾联.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 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 就是长征征程上接近尾声的一役, 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1.聚焦“喜〞. 自由读诗句, 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2.理解“喜〞.〔1〕喜从何来?〔我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 胜利在望. 〕〔2〕翻越岷山对红军战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课件出示:教师深情描述:岷山终年积雪, 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 脚穿草鞋, 踏着冰雪勇往直前, 多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 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3.读出“喜〞. 克服了重重困难, 胜利就在眼前, 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假设狂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万丈豪情朗读出来吧!4.小结照应首句. 红军战士翻越雪山, 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 唤醒感知, 给学生以教育. 课堂中结合时代背景, 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再现当时情景, 加深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 体会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反复诵读并补充课外资料, 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 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启迪.四、合作探究〔一〕屏显要求1、快速概括出“长征五图〞, 你最喜欢哪一幅, 把你想到的画面和体会说一说.2、小组交流收集整理好的有关长征资料.3、此时此刻,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红军战士?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写一写你对长征精神的感悟.〔二〕教师提示1、长征五图可以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山, 水, 再结合诗中的字眼简洁地概括. 选好自己喜欢的那副画, 可以想象画面, 也可以说体会.2、学生先认真自学, 再小组交流.〔三〕交流反应, 感悟收获同学们, 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 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 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 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 我们该怎么做呢?(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地想方法战胜一切困难. )五、回读全诗, 升华感情〔配《七律·长征》音乐〕红军战士跋山涉水, 风餐露宿, 面对千山万水, 面对艰难险阻, 却始终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音乐声中, 用朗读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全部感受吧! 齐读全诗.六、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1.背诵课文.这样壮丽的诗篇, 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 请大家把它背诵下来.2.拓展延伸.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细读鉴赏, 领略诗境.【设计意图】课内外有机结合, 让学生走上自主阅读之路. 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 学生更能加深对长征的了解, 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同志及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七律·长征不怕难只等闲逶迤尽开颜磅礴英勇无畏暖-寒豪迈乐观预学单1、整首诗围绕哪句诗写的: ,诗眼是 .2、说说以下两句诗的诗意.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薄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3、全诗生动地概述了 , 赞颂了4、你对长征了解多少, 搜集相关资料, 整理成简短的一两句话写下来.〔推荐:长征知识、长征小故事、长征意义、长征精神、长征途中红军还遇到哪些困难?长征中还有哪些著名的战役或故事……〕①②导学单一、画一画你心目中理解想象到的五岭、乌蒙.二、合作探究1、快速地口头概括出“长征五图〞, 你最喜欢哪一幅,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2、小组交流收集整理好的有关长征资料.3、此时此刻, 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红军战士?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写一写你对长征精神的感悟.三、拓展延伸毛主席的诗词每一首都是不朽的经典, 你还知道哪些毛主席的诗作, 请写出题目.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 理解古诗的含义,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竭力营造诗意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品悟字词, 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读悟结合, 体味诗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 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出示该诗, 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 边塞,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 看到了边塞的风光, 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 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 板书课题:出塞, 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 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师:读的字正腔圆, 请坐. 〔读的真不错, 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 读出节奏, 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 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 边关, 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 冷清, 孤独, 寂寞〕4、师:夜深了, 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5、师:是啊, 远离家乡和亲人,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 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 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 将近一千年〕Ppt出示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 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时光穿越千年, 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在遥远的边塞, 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 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 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参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 守关将士的痛苦〕师:千百年来, 一批又一批的将士, 他们离家万里, 长途跋涉来到边关, 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 引出“人未还〞〕师:一个人未还, 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 人未还, 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 战死沙场, 终老边关〕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 年对边关, 面对着常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 他们怎能不思念故土, 怎能不思念亲人. 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 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天真无邪的孩子, 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师指名说〕师:用上诗句说一说, 可以改一改诗句.假设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 〔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儿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夫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父未还〕假设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 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兄未还〕师: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 他们苦守着边关, 守望着明月, 一遍遍嗟叹,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千百年来, 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 他们遥望边关, 守望明月, 一遍遍呼唤着, 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 儿子孝道不能尽, 明明有家不能回. 都是因为这战争啊! 同学们, 读到这儿的时候, 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三、拓展延伸, 感受期盼1、师:俗话说, 国难思良将, 在战争频繁的边塞, 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 汉代飞将军李广〕3、出示李广的资料〔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唐〕卢纶《塞下曲》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观察,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 勇猛无比〕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 让匈奴闻风丧胆, 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 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5、师:是啊! 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 胡人——不敢度阴山师:要是李将军在, 边关——就会有安宁师:要是李将军在, 将士——就能回家乡师:要是李将军在, 国家——也会更太平师:要是李将军在, 多好啊!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6、师:同学们,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 远离亲人, 虽然他们生活艰苦, 九死一生, 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 对朝廷的埋怨, 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 带着他们英勇奋战, 守卫边关, 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 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 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 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板书设计]出塞王昌龄明月边关悲思良将建功业壮《孔乙己》导学案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 毕生以文艺作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的武器. 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

四年级音乐上册 国歌(第二、三课时)教案 人音版

四年级音乐上册 国歌(第二、三课时)教案 人音版

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歌唱祖国》和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 认识并学唱三连音。

3. 认识并学唱重音记号。

4. 学吹口琴7、1两个音。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坐姿。

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歌曲、三连音、重音记号、力度记号……三、新授1. 师: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首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铜管乐曲《歌唱祖国》。

乐曲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

乐曲由长度相等的两部分组成。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乐曲。

2. 初听全曲:生边听边想,初步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3. 复听全曲:通过分段欣赏,对乐曲主歌与副歌部分在节奏、结构、音调上的分析对比,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结合学生的议论进行概括,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段与内容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形象,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乐曲开始有一个气势豪迈、勇往直前的前奏,接着第一部分由最低的5以主和弦分解,不断向上跳进到乐曲最高音,好似祖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进行曲风格,很鼓舞人心。

第二部分,旋律富有歌颂性,和第一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人们对祖国的深情。

四十多年来,这首乐曲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由新中国的象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80年5月起将它作为全国新闻联播的开始曲。

4. 再次完整地欣赏,以巩固学生获得的知识。

复听后要求学生讲出作品的名称、作者、演奏形式及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巩固全曲。

四、小结:听曲结束。

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歌唱祖国》和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 认识并学唱三连音。

3. 认识并学唱重音记号。

4. 学吹口琴7、1两个音。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坐姿。

二、基本练习发声练习1 3 | 5 3 | 1 —‖U(要求唱的连贯,声音往后走,嘴巴里好像含着蛋一样。

《力》力PPT(第2课时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相互作用)

《力》力PPT(第2课时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
知识要点基础练
综合能力提升练
拓展探究突破练
-8-
12.两个鸡蛋相碰,总是一个先破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只有未破的鸡蛋受力 B.只有破了的鸡蛋受力 C.两个鸡蛋都受力 D.究竟哪个鸡蛋受力未知 13.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滑冰时,人用力推墙,人会往后退,因为人也受到墙的推力 B.立定跳远时,脚要用力向后蹬地,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跳水运动员踩压跳板,身体向上弹起,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力的大小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在拳击比赛中,有时拳手会被击倒,关于这一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攻击者受到的力大 B.被击者受到的力大 C.两者受力一样大 D.无法判断
第七章
知识要点基础练
综合能力提升练
拓展探究突破练
-6-
7.在排球比赛中,二传手传过来的球,主攻手用大小不变的力扣球,球的落地点和 旋转性各不一样,这说明力的 方向 和 作用点 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 同。 8.球场运动的足球有时贴着地面滚动,有时飞到空中。这主要是运动员在踢球时 力的 作用点 不同导致的。 9.狗拉雪橇前行,狗对雪橇有拉力作用,同时,雪橇对狗也有拉力作用,这两个力的 三要素中完全不相同的要素是 方向和作用点 。 10.游泳时小涛向后划水以获得向前的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到达终 点时,因受到池壁作用力而停止运动,这表明作用力改变了他的 运动状态 。
第七章
知识要点基础练
综合能力提升练
1
2
3
4
5
6
7
8
轻松尝试应用
拓展探究突破练
-25-
二、力的作用效果 3.图甲、乙、丙、丁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主要表 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走月亮第二、三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走月亮第二、三课时》(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走月亮第二、三课时》(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走月亮》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选编在四年级语文上册。

本课以描绘夜晚的美丽景色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盲女孩在月亮的照耀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欣赏。

本节课是第二、三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夜晚草地上和海边沙滩上的景色,以及盲女孩在这些地方感受到的美好。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情感,感受夜晚的美。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夜晚的景色和盲女孩的感受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讨论,感受夜晚的美,理解盲女孩的心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感受夜晚的美,理解盲女孩的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教学难点:理解盲女孩的心情,感受夜晚的美。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夜晚的美;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夜晚的草地、海边沙滩等图片;2.黑板:板书课题和重点词语;3.课文:学生课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夜晚的草地和海边沙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个场景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夜晚美景的向往。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夜晚的美。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语气。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之间的关系。

2. 掌握牛顿三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

3. 能够解决与牛顿力学相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之间的关系。

2. 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牛顿三定律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2. 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教学准备:1. 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2. 相关实验讲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引入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牛顿力学的兴趣。

二、示范实验(15分钟)1. 老师进行示范实验,展示不同力对物体的影响。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记录结果。

三、讲解牛顿三定律(15分钟)1. 老师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学生跟随讲解内容,做好笔记。

四、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加深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

2. 学生与老师互动,提出问题与解答。

五、练习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题,巩固牛顿三定律的应用能力。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总结,强调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复习任务。

七、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进行相关实验,加深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

2. 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学习牛顿力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应用,通过丰富的实验和讨论,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物理规律,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物理《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教科版一文档:第二章 力3 第2课时 含答案

物理《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教科版一文档:第二章 力3 第2课时 含答案

课时2实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学习目标] 1.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2。

学会利用列表法、图像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3。

能根据F-x、F-l图像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一、实验器材弹簧、刻度尺、钩码、铁架台.二、实验原理1.如图1甲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受到的重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原长与挂上钩码后弹簧的长度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其伸长量x可以用弹簧的长度减去弹簧的原长来求得.图12.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纵坐标表示弹力大小F,以横坐标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在坐标系中描出实验所测得的各组(x,F)对应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根据实验所得的图像,就可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三、实验步骤1.将弹簧的一端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然下垂,用刻度尺测出弹簧自然伸长状态时的长度l0,即原长.2.如图2所示,在弹簧下端挂质量为m1的钩码,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1,记录m1和l1。

图23.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测出对应的弹簧长度,记录m2、m3、m4、m5、…和相应的弹簧长度l2、l3、l4、l5、…。

4.计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量x(x=l-l0)和弹簧受到的拉力F(F =mg),并将数据填入表格.1234567F/N0l/cmx/cm四、数据处理1.建立直角坐标系,以F为纵轴,x为横轴,根据测量数据用描点法作图.连接各点得出F随弹簧伸长量x变化的图线.2.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图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3.得出弹力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五、误差分析1.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为读数和作图时的偶然误差.为了减小误差,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2.弹簧竖直悬挂时,未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会带来系统误差.为了减小该系统误差,实验中应使用轻质弹簧.一、实验原理及操作例1以下是某同学所进行的“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步骤:(1)将一个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竖直悬挂起来,在弹簧下挂一个钩码,记下钩码的质量m1,此时弹簧平衡,弹力大小为F1=m1g,并用刻度尺测量出此时弹簧的长度l1,并记录到表格中.(2)再增加钩码,重复上述的操作,逐渐增加钩码的重力,得到多组数据.(3)以力F为纵坐标,以弹簧长度l x为横坐标,根据所测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4)按坐标纸上所描各点的分布与走向,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5)根据图线的特点,分析弹簧的弹力F与弹簧长度l x的关系,并得出实验结论.以上步骤中至少有三个不当之处,请将不合理的地方找出来并进行修正.答案见解析解析(1)中还应该测出弹簧的原长l0,此时应在不挂钩码的情况下,让弹簧保持自然下垂状态,用刻度尺测出从悬点到弹簧下端的长度即为l0;(3)中建立坐标系时应该以弹簧的形变量为横坐标,因为探究的是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5)中应分析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1.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2.测量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l0、实际长度l及伸长量x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测弹簧原长时应让弹簧在不挂钩码时保持自然下垂状态,而不是平放在水平面上处于自然伸长状态.3.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4.描点作图时,应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画出的线上,可允许少数点分布于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或直线.5.尽量选轻质弹簧以减小弹簧自身重力带来的影响.二、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误差分析例2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 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
1,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方向、作 , 力的大小、方向、 用点有关 有关。 用点有关。 2,力的三要素:我们把力的大小、方 ,力的三要素:我们把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 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叫力的三要素。 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3,力的图示法: ,力的图示法:
• 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一个力的 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一个力的 带箭头的线段 方法 •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 为精确表示力的大小,还要在图示中 为精确表示力的大小, 表明标度
幻灯片 22 F1
FangPengJun, 2010-5-16
归纳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或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或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 活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 有关? 有关?
•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 , • 2,用力压弹簧和拉弹簧 , • 3,不同的地方拉门 , 体验: , 体验:1,用手向前和向后推桌上的笔 2,用力推笔的左端和右端 , 3,用手指轻弹和重弹桌上的笔 ,
F1
(1)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运动状态改变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1,速度 (2)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大小发生 大小发生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 (3)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 改变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 (4)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 2,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注意:只要具备上述五种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 注意:只要具备上述五种情况中的任一种情况, 任一种情况 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那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改变。
活动二: 活动二:拉力大小与弹簧 伸长量的关系
活动要求:在弹簧下挂钩码, 活动要求:在弹簧下挂钩码,记 录砝码的个数和弹簧的伸长量, 录砝码的个数和弹簧的伸长量, 分析得到的数据 次数 1 2 3 砝码的个数 弹簧的伸长量/cm 弹簧的伸长量/cm
• 形变的大小和外力的关系:
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 体的形变越大。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外力也 越大。 物体的弹性形变的大小和外力 成正比。
二)力的测量 1,测量工具:测力计 ,测量工具: 2,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 在一定范围内,
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
3,实验:观察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
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3)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的特点 (4)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能使物体 一定会发生形变呢?
思考题:用手挤压玻璃瓶或压桌面, 思考题:用手挤压玻璃瓶或压桌面, 玻璃瓶或桌面发生形变吗? 玻璃瓶或桌面发生形变吗?
玻璃瓶的形变
桌面的形变
足球由运动到 静止
守门员用力把球接住
• 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常用的弹 簧测力计是弹簧秤) •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主要有: • 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等。 •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测量范围内,弹 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在测量范围内, 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多。)
弹簧秤个部分名称.swf
•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观察弹簧测力 计的量程(最大刻度)和分度值,如 发现指针不再零刻度线上,应调零。 • 读数时,视线应和指针相平,即视线 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 弹簧测力计使用注意事项: 所测力的大小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要使测力计受力的方向和弹簧的轴线方 向一致。
思考题: 思考题:为什么弹簧测力计要有量 程呢? 程呢?
活动: 活动:将身边的物体挂在弹 簧测力计上, 簧测力计上,观察物体对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多少?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多少?
解释: 解释: 汽车撞在树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变形受损? 汽车撞在树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变形受损?
1、拉或压弹簧,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 、拉或压弹簧,弹簧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用手挤压橡皮泥,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用手挤压橡皮泥,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通过这些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力能产生什 么样的作用效果吗? 么样的作用效果吗?
例1:见书中
例2:有一个物体放在桌上,它受到的支持力 :有一个物体放在桌上, N=19.6N,重力 ,重力G=19.6N,请用力的图示 , 法来表示这两个力。 法来表示这两个力。 • 见黑板 • 注意:1),有向线段必须是标度的整数倍, 注意: ),有向线段必须是标度的整数倍, ),有向线段必须是标度的整数倍 通常是2-5倍表示 通常是 倍表示 • 2),力的作用点:重力一定在重心上,其 ),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重力一定在重心上, 它力不一定,可以在物体的任何一点( 它力不一定,可以在物体的任何一点(看 实际情况), ),但在一个图中有重力和其它 实际情况),但在一个图中有重力和其它 几个力,那么作用点一定画在重心上。 几个力,那么作用点一定画在重心上。
二,力的测量和单位
符号: 一),力的单位:牛顿 符号:N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 1N的力:约两个鸡蛋的重力 的力: 的力
活动一: 活动一: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 外力大小的关系
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在塑料板上压质量不同的重物, (1)在塑料板上压质量不同的重物, 观察塑料板的形变, 观察塑料板的形变,分析塑料板 的形变与压力的关系? 的形变与压力的关系? (2)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分析拉 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 力大小与弹簧伸长程度的关系? 力大小与弹簧伸长程度的关系?
注意: ), ),一个图中力的作用点和标 注意 3),一个图中力的作用点和标
度都只有一个,标度可以是小数 度都只有一个,
4,力的示意图 ,
• 只有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不需精确表 只有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示里的大小的图(即可不选标度, 示里的大小的图(即可不选标度,不 需按比例画出线段的长度) 需按比例画出线段的长度) 例:教室内的日光灯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室内的日光灯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F
.
G
练习
• 1,见书中:P15 见书中: 见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