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4)慈禧与荣禄密谋;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2、戊戌政变:9月21日,_____________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搜捕维新派。

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人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其余尽数废除。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主观:(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人教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二、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本单元,一是要象学习古今中外的改革变法运动一样,从宏观上掌握相关的背景、目的、领导者、措施、结果和影响;二是要把戊戌变法运动放到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特别是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思考明治维新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三是将本书涉及的所有变法改革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学习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知识疏理:一、背景(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侵华的国家增加了:日本侵略势力开始侵入中国,接着德国也来了;3、侵略方式发生变化(1)经济方面:由以输出变为以输出为主;表现:[1]政治性的;[2]抢夺中国的修筑权;[3]抢夺中国的开采权;[4]开设;[5]开设。

(2)政治方面:掀起的狂潮;美国提出“”政策。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原因:1、列强掀起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支付大量的赔款、借款,严重自然灾害,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措施:(1)增加等旧税的征收额度;(2)降低官员的薪俸;(3)裁减,节省军费开支;(4)加强的征收,增加以及扩大纳官等。

结果: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②使、更加激化;③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根本原因)1、原因:①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劳动力、国内市场);②“”的倡导;③清政府限制。

2、表现:①工矿企业数量增加;②投资额增加。

3、代表性的企业:上海的裕晋纱厂、苏州的苏纶纱厂(轻工业)4、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1)困难: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②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③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地区、部门)(2)原因:①民族工业少、小、薄弱;②受到和的双重压迫和剥削;③的社会性质(根源)5、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精品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精品教案
第一课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4、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5、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事实。

6、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优化提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一、全面认识戊戌变法1.从变法背景来看: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其首要目标是救亡图存,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从变法内容来看: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戊戌变法又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这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其最本质的意义。

3.从变法过程来看:维新派通过报刊、学会和论战等方式和途径,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来看:戊戌变法还是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权力斗争,又有“帝党”与“后党”的宫廷斗争。

[对应训练]1.百日维新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 )A.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B.创办《中外纪闻》等一批宣传变法的进步刊物C.开创新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把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解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日维新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

二、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对应训练]2.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选C。

当时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支持变法,只不过力量不如日本的改革力量强大,②所述不正确;从康有为上光绪帝书中提到的“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并不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只不过维新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发动和利用,③错误。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课标要求】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侵华国家增加:日本、德国等。

3、侵略方式发生变化:〔1〕经济方面: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政治方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目的:分享侵略权益;●影响: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开展创造了条件。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早期改进〔维新〕思潮〔19世纪70年代〕〔1〕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根本原因、经济根底〕;[2]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阶级根底〕;[3]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思想根底〕。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3〕主张:[1]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 [2]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开展资本主,与外国资本主义“商战〞; [3]政治方面: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4〕评价:●进步:[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属性〕;[2]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

●局限:[1]没有形成完好的理论体系〔不成熟〕;[2]没有付诸理论。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1〕维新思想开展的原因:[1]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根底;[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开展〔根本原因〕;[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阶级根底〕;[4]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2〕代表人物及维新思想的开展●康有为[5]1895年,成立强学会〔北京〕: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梁启超[1]1895年与康有为共同指导“公车上书〞;[2]1896年在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上海〕。

●谭嗣同[1]发表?仁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2]协助创办并主持时务学堂。

●严复[1]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2]翻译西方著作?天演论?,阐述变法图存。

9.4戊戌政变学案1(人教版选修1)

9.4戊戌政变学案1(人教版选修1)

9.4 戊戌政变学案1(人教版选修1)自主探究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新旧势力斗争的背景:新政推行,遭到___________强烈的抵制和反对;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新政并不关心。

答案:守旧势力2.新旧势力的代表(1)旧势力:以___________为首。

(2)新势力:以___________为首。

答案:(1)慈禧太后(2)光绪帝3.新旧势力交锋的表现(1)旧势力的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慈禧太后就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光绪帝老师___________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___________为直隶总督,控制了京津地区;___________的高级官员,大多抵制新政;有些新政机构大都为守旧势力所把持,推行新政不力,形同虚设。

(2)新势力的活动:光绪帝为贯彻自己的改革措施,下令将礼部的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全部革职,任命___________、刘光第、杨锐和___________等人以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负责批阅奏章,拟制诏书,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___________”。

答案:(1)翁同龢荣禄中央和地方(2)谭嗣同林旭军机四卿4.斗争结果(1)光绪帝的反击行动使___________势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和表面化。

(2)___________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以达到结束光绪帝主政、扑灭新政的目的。

(3)光绪帝和维新派感到形势危急,想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却与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勾结。

(4)维新派试图争取得到美、英、日等列强对维新变法的支持,但___________。

答案:(1)新旧(2)荣禄(3)袁世凯袁世凯(4)失败二、百日维新的失败1.戊戌政变的导火线(1)___________带光绪帝密谕拜访袁世凯,希望借他的力量逼慈禧太后彻底交权,但没有得到袁世凯的明确支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为了与俄国争夺在华利益,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维新派也希望联合英日。

高中历史 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导学案(学生版)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导学案(学生版)新人教版选修1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新旧势力的交锋(一)新旧势力的概念1.新势力指的是以_________、________ 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2.旧势力是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

(二)新旧势力的斗争1.慈禧解除________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_______为直隶总督,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2.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_________等为“军机四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________支持变法。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一)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日本前首相________。

(二)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三)经过:1.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________”,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香港、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___________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一)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__________力量过于弱小。

2.具体原因:(1)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2)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3)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列强抱有幻想;(4)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______________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三)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____________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 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方案设计】【情境导入】1894 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把日本放在眼里。

他们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日本的心理优势。

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战争的失败和民族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那么,为什么“救亡图存”会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教材处理】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1、关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增加有关资本输出的内容,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甲午战后西方国家侵华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危害。

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哪些较大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瓜分有哪些方式?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做中国债主?引导学生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可以算作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转折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政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加剧;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3.思想:维新派思想的兴起与发展(1)早期改良思想: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②主张: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2)维新思想的发展:①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减少变法阻力,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谭嗣同的主张: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的主张: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二.维新运动的兴起1.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

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 报纸、学会、学堂的兴办: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3. 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康有为组织了保国会等组织,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1)进步性: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局限性:没有提出“行宪法、开国会、设制度局”等主张,维新派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四.百日维新的失败1.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学习目标本课主要介绍戊戌变法的酝酿活动,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早期改良思想和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思想基础。

2.公车上书和成立强学会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兴起。

3.梁启超主编《时务报》为戊戌变法提供了舆论准备。

对应学生用书P91清单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与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形成原因: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深化认知]早期改良思想,明显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和洋务派划清了界限,也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深化认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的过程中,为减少改革的阻力,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说明了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 学案

人教版选修1 历史:第九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  学案

戊戌政变【学习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分析其特点。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学习重难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过程】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欧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与经济掠夺,民族危机的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和“”思想的破产。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6.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一)理论宣传、制造舆论阶段——维新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1.维新派主要人物及思想。

(1)康有为:(2)梁启超:(3)严复:(4)谭嗣同:2.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1)著书立说,论证变法:康有为编撰《》和《》;梁启超发表《》;严复翻译《》;谭嗣同发表《》。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的《》;严复在天津创办的《》。

(3)成立等政治团体,交流变法思想。

(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人才:典型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和陈宝箴创办的。

(5)与顽固势力展开思想论战。

(二)公车上书——日本逼签《》引起,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的政治运动。

(三)政治实践——百日维新1.开端: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宣布变法。

2.基本内容(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谕令各省举荐新政人才。

精简机构,裁减等。

(2)经济方面:设立,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废除;在设立大学堂;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装备新式武器。

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失败——。

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

《戊戌变法》教案9(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重点:⒈戊戌变法的背景。

⒉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⒊戊戌变法的内容。

⒋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⒈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⒉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⒋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学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学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学案一、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梁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1、识记的基础知识:知道戊戌变法产生的背景;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了解公车上书和组织强学会等维新派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知道百日维新前夕的政治形势;简述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进步作用;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新旧势力斗争的概况;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理解与运用: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探究百日维新在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3、情感态度:了解维新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尤其以谭嗣同为代表的为变法而甘愿牺牲的精神可歌可泣。

戊戌变法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财富。

在当时的,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近代化漫长曲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内容:一、维新变法的背景:(一)国际局势:表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1、两大变局:(1)经济上:(2)政治上:2、说明问题:已成世界性潮流,并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示范。

(二)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列强掀起导致中华民族空前危机。

(三)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 初步发展。

原因:(1)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成有识之士挽救民族危亡共识,掀起高潮。

(2)甲午战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3)清政府调整政策,放宽 ,渝令各省办厂。

(四)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 ,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五)思想基础:对戊戌维新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1、代表:等。

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1

人民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学案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会维新任务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考纲要求:戊戌变法§复习重点难点(1)重点:康有为、梁启超等会维新任务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难点:戊戌变法的特点和失败原因【问题生成单】※复习回顾: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产生:时间:19世纪60、70年代;原因:①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企业的诱导②外国经济侵略促使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影响:为早期维新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初步发展:时间:甲午战后;原因:①列强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为戊戌变法何辛亥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短暂的春天:时间:1912—1919年;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⑤“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影响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②也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一战后萎缩<4>较快发展:时间:1927—1936年;原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5>沉重打击:时间:197—1945年;原因:①日本在沦陷区的掠夺②民国政府在国统区的掠夺和压榨。

<6>陷入绝境:时间:1945—1949年;原因:①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②官僚资本的挤压③国民政府不断增加捐税、滥发纸币④内战时期,政局动荡。

<7>恢复:时间1949—1952年;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政权,采取合理调整工商业的政策,允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业得到发展。

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1(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1(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特点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列强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的初步发展(经济基础)3、民族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阶级基础)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把西方学说和传统的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

代表作:《》《》思考: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言变法思想?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图强,兴,实行君主立宪。

代表作:《》严复:翻译《》,把“”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施政纲领:《》3、高潮:“”(1898年)(1)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军事:(2)评价: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4、失败:(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没有彻底②对抱有幻想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身上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①势力异常强大而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②改革缺乏广泛的基础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双基梳理】●戊戌变法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过程:(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和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3)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百日维新:①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④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维新派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有跟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还有维新派急功近利,铤而走险。

4、影响:(1)积极:①戊戌变法的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变革观念、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戊戌变法
早晨诵读必修基础课标梳理
课标点击: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
3.上书皇帝,请求变法;
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

4.创办报刊,成立团体,推动变法;
《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保国会。

四、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五、变的结果——无力回天
标志:戊戌政变。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来源:学科网]
1.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随堂简练随堂练习达标过关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5.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 B.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
C.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 D.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
6.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有()
①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12.1 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
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
13.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D.帝国主义的破坏[来源:]
[来源:学科网ZXXK]
14.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5.下列国家通过改革摆脱了殖民危机并走上了狄立发展道路的是①俄国②日本③中国④埃及()
A②④ B.① C.①②④ D.②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学|科|网]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不足之处。

(3)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7.简述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来源:学科网ZXXK]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ABACD BDCAA AABDD
二、非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