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枪将董平、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赤发鬼刘唐、 黑旋风李逵、浪里白条张顺……最有意思的是智多星吴用, 无(吴)用的人居然能当军师,可虽然他足智多谋,但由 于时代的限制,终归是没有用的,这也反映了作者一种无
奈的心情。
名字有小名、大名,小名又叫乳名,是孩子出 生后称呼的名字,在许多地区,父母喜欢用比较贱 的东西作为孩子的乳名,如在有些地方,一个村子 就有好多叫“狗”、“猫”的,甚至如果一家有兄 弟几个,就分别叫大狗、二狗、小狗。大名又叫学 名,一般是孩子入学时取的正式名字,以前读书的 人很少,孩子出生又不存在报户口等问题,所以有 学名也常常是有知识的象征。有的人因为没有上过 学,一辈子都没有学名,到老了还被人称为“栓
1、名字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许多名士,除了姓名以外,还常常有 字、号等。比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由此可见,名是名,字是字, 号是号,它们不是一回事。
在先秦的时候,贵族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一个男孩出生以后,由他的父亲来起 “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由尊 贵的来宾命“字”,就算成年了。到了两 汉,除了贵族以外,知识阶层的人,一般 也有名有姓了。到了宋以后,命名取字, 基本上普及了。但总的看来,名、字、号 中能够广为人知的也只有其中的一个,如 李白,说“李太白”、“李青莲”的很少, 苏轼,民间倒是称“苏东坡”的居多。
为了避帝王名讳,有改地名的,如秦代为了 避秦始皇父亲子楚的名,把楚改成了荆;也 有改人名的,比如东晋人为了避晋文帝司马 昭的讳,硬把汉代的王昭君改名为王明君, 汉人创作的《昭君曲》也改为《明君曲》。 有了改名的,当然免不了有改姓的,由于汉 明帝名为刘庄,东汉人就把庄周改为严周, “老庄之术”也改成了老严之术。
汉字的文化研究
——姓名中的文化
Dr Edgar
汉语的称呼
汉语称呼时常常不直接说名字,而要说出 彼此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 间均要呼出辈分、职务、头衔等,诸如“二 哥”、“二叔”、“三姨”、“李局长”、 “刘书记”、“王主任”等。英语称呼因无 须称兄道弟,往往以“先生”、“女士”、 “小姐”为称,在当代英语中,一般直呼其名, 例如:Ms Smith,Mrs Brown,Miss Green,Mike。
还有以排行为姓氏的。如春秋时在鲁国执政
的三家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祖先
是一家的,后来就以他们的排行(孟、叔、
季)作为后代的姓。
孟姜女姓什么呢?
在有关姓的故事中,最让人叹息的 是司马迁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司马 临,一个叫司马观,司马迁因李陵 案而受宫刑后,他们怕受牵连,就 各取司马中的一字,哥哥取了 “司”,在左边加上一竖,变成姓 “同”;弟弟取了“马”字,在前 边加上两点,变成了姓“冯”。
4、王昭君怎么变成了王明君——说“国
讳”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 一个名叫“田登”的县官,为了避他的名字同音字, 出了一个告示,不准百姓点灯(登),元宵节要赏 灯,他就说“放火”。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成语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就涉及到
一个“名讳”问题。
原来“名讳”主要是在口语中不直说,在书面语
子”、“柱子”。
张
翀
在有些大的家族里,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还代表辈分。比如皖
南有些地方的“胡”姓人口,孩子出生后,中间一个字是 “锦、载、道、永”等,如果孩子的父亲是“锦”字辈的, 孩子出生后就是“载”字辈的。名字中带“载”的人岁数即 使再大,遇到“锦”字辈的小孩也得叫他叔叔,否则就是反
辈,是要受到族规处罚的。这些家族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
在有些大家族中,人口众多,如果不这样的话,难免会出现 辈分不明的情况,这是违反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另一方 面,也可以在人口大规模迁徙的情况下保持家族与家族之间 的联系。现在很多地方修家谱常常就依据这点来整理。
2、“百姓”的由来
在现在的报刊和新闻媒体中,有一个词出 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那就是“百姓”,按 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百姓”的含 义是指区别于“官吏”的人民,因为人人都 有姓氏。 其实从历史上看,一开始情况并非如此,这
汉语中称呼不同含义可能不同
苏叔阳的小说《故土》中有关主人公白天明的一 段有趣的描述: 他生平最怕见领导。他不知道在领导面前该怎么 说话才算得体。每次上级召见,他都提心吊胆。单是 领导对他的称呼,就够他思索半天。经验告诉他, 倘或领导称他为“白天明同志”,这便意味着一场严 肃的谈话,领导准会又向他指出他的一些该去掉的 毛病,或者应该注意加紧改造的问题。倘若称他为 “白天明”,那就糟糕,说不定接下去就是一场批 评。而倘或称他为“老白”,这便是说,领导已经认 可他属于地地道道的人民一分子,而且还有了点成 绩,让领导高兴。再倘或称他为“天明”,这便是 他的幸福,足可以让他沉浸在苦涩的快乐里许多许 多天。
中国科学院在2006年1月,在中国大陆进行 “百家姓”调查,调查涉及中国1110个县市, 2亿9千6百万人口数据,共获得4100个姓氏。 通过县、地区、省三级人口比例的统计,排 出新百家姓。中国大陆首二十大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 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
中文姓氏根据地方不同有所差别:北方常见的姓氏 为“李”、“王”、“张”;南方常见的姓氏为 “陈”、“黄”、“林”、“吴”。在北京有超过 450个不同的姓氏,但是在广东和福建,只有不到 300个不同的姓氏。 台湾姓氏总数有1,989个,其中前10大姓人口数占 总人口数52.63%,前100大姓人口数占总人口数 96.11%。前十位的是: 陈(11.06%)林(8.28%)黄(6.01%)张(5.26%) 李(5.11%) 王(4.12%)吴(4.04%)刘(3.17%) 蔡(2.91%)杨(2.66%) 这与大陆的姓氏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3、姓氏来源知多少
在远古时期,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部落生活在各自
的地域里,有些部落相互之间会有一 些交往。为了相互区别,各个部落都
会有自己的名称,我们可以把这些名 称看作姓的雏形。
现有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姓,来自于商代的甲骨 文。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有“帚秦”、“帚 楚”、“帚周”、“帚庞”等,它们中都有一个 共同的成分“帚”,就是后来的“妇”字,剩下
的不同部分“秦”、“楚”、“周”、“庞”等,
可以看作中国早期姓氏的一部分。
有的是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比如 “唐”是尧的族号,尧的一部分后代就以 唐作为自己的姓,这就是以族号为姓。类 似的还有夏、商、殷、周等。君主时代帝 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的事迹 给予称号,就是谥号。如周朝有文王、武 王等谥号,他们的子孙就分别有姓“文” 和“武”的。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被追谥 为“宣伯”,他有的后代就姓“宣”。
中不直接写与某一个词语有音义关系的词。“讳” 有好多种。
在封建社会,首先必须避帝王名讳,也叫
“国讳”。读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都
不会忘记文章的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
夫观人风者得焉“,因为这里的“人风”实
际上应该是“民风”,作者之所以要写成
“人风”是要避当时的皇帝李世民的“民” 字。唐高宗名字叫李治,唐史中凡言“治 “的地方都说“理”。
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注意而触犯了避帝王讳, 是要被看作犯罪的。有的帝王也意识到这一 点,比如汉宣帝就曾经下诏:“闻古天子之 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 罪者,朕实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 者赦之”。能够为了方便百姓避讳而选用一 个容易避讳的字,且能对以前犯讳者“赦 之”,在封建帝王中确实难能可贵,但尽管 如此,他仍然认为避帝王名讳是天经地义之 事。
那时的读书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一定要 背须要避讳的字,因为如果在文章中出现这些字, 那么书就白读了,不仅取不到功名,做不成官,还 可能因之而丢掉性命。乾隆时候,江西一个名叫王 锡侯的人写了一本名叫《字贯》的书,被认为犯了 康熙、雍正的庙讳和乾隆的名讳,结果不仅自己被 杀,而且连许多认为与此有关的人也一起丢了命。 雍正时有一个考官取了一个题目叫“维民所止”, 结果丢了性命,为什么呢?
有所提高,地主对农民的控制也不象奴隶主对奴隶
那么严,平民也渐渐获得了姓氏,此后,“百姓”
才指一般的平民。
一提到百家姓,人们脑子里出现的常常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其实就人口数来说,赵姓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姓。那么它为什 么排在第一位呢?细心的人也许能够猜出来,这个百家姓的顺序来自于
宋代。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时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进行大规模的人口普
有的以居住地、国名或封邑为姓氏。如东郭氏,周
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
遂以“东郭”为姓。类似的有闾丘、南门、西门、
南宫等。商代在泾水渭水之间有一个阮国,后代就 姓“阮”。虞、夏、商朝有个汪芒国,其后代就姓 “汪”。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 于令狐邑,后人就姓“令狐”。周公旦的儿子被封 到刑国为刑侯,他的后代便姓刑。同样的还有梁丘、 上官、羊舌、东郭、西郭、南郭、北郭、鲁”等。
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姓氏”
是奴隶主专用的权利,奴隶们只有名字而没
有姓氏。
比如《学弈》中有一个人名字叫“秋”,却没有姓, 只能用叫秋的下棋的人来称呼他;《庖丁》中“庖”
是厨师,“丁”是名字,可见这些人都是奴隶。但
由于同名者很多,后来有些就在名字前面加上他所 属的国家,如“鲁班”,并非姓“鲁”,而是鲁国 的一个叫“班”的能工巧匠。在这一时期,“百姓” 只指贵族。到了封建社会,许多奴隶和贱民的地位
5、丘姓怎么变成了邱——说圣人讳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 己的统治,总是极力宣扬某种思 想,压制其他思想,而各种思想 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就 是这一朝代的圣人。朝廷规定必 须避这些圣人的名讳,或者人们 自觉地避这些人的名讳,都叫做 圣人讳。
在宋代,一开始规定要避孔子的名讳, 有的地名也因之而改变,当时就规定 “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后 来要宣扬孔孟之道,又必须避老子的名 讳,后又规定;”太上混元上德皇帝 (就是老子)名耳,字伯阳,及谥聃。 见今士庶,多以此为名字,甚为渎辱, 自今并为禁止。金代时规定:“诏周公 孔子名具令回避。”
1987年《人民日报》曾登载有关中国人口情况的 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可知李姓人口超过8700万
人,王姓超过8000万人,张姓超过7800万人,刘
姓超过6000万人,陈姓人口超过5000万人。五姓
人口合在一起超过3.5亿,占汉族总人口的30%多。
汉族的前十大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这 十姓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45%以上。
查,姓的顺序,尤其前几位是按当时各姓的人的政治地位排的。当时皇 帝姓赵,自然是第一大姓。“钱”为什么在第二位呢?据说因为编者是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而当时钱塘是一个姓钱的人的割据王朝,当地
人都受这个姓钱的人统治,所以“钱”排在第二位,至于后面的姓,有 的是皇太后,有的是皇后、皇妃的姓氏,都是些有地位的人的姓,所以
有的以官名、王父之字、爵位 为姓氏。以官名为姓的如司马、司 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巫 马、乐正、左丘等。公羊、子阳等
由爵位而来。这些姓常常是复姓。
还有的姓是从其他民族音译或借过来 的。如单于、宇文、长孙、呼延、赫 连等都是从其他民族音译过来的。在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有也些兄弟民 族借用汉字作他们的姓。如北魏鲜卑 拓拔氏借汉字的“元”作姓,叱氏借 汉字的“祝”为姓。
这一顺序有着政治和地域的色彩。据说明朝的时候编过一本《皇明千家
姓》,开头一句就是“朱奉天运”,“朱”也是在第一位的。
有的小说家也很注意人物的姓氏,比如 《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共有77个姓氏, 但没有当时百家姓之首的“赵”,也没有 “高”姓,主要是因为“赵”是皇帝的姓, “高”是高俅的姓,表明了起义军与这两 人势不两立。起义军的前后两任领袖分别 姓“晁”和“宋”,合起来与“宋朝”谐 音,表明了起义军希望夺取宋朝江山。
从古代的名士在“名”上创造出这么多的名堂可以看出, 中国人历来重视姓名,这从许多小说家中人物取名可进一
步说明。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假宝玉,贾政——
假正(经),甄士隐——真士隐,这些的名字就隐含着作 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水浒》中的人物姓名就更加有特点
了:小旋风柴进、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
奈的心情。
名字有小名、大名,小名又叫乳名,是孩子出 生后称呼的名字,在许多地区,父母喜欢用比较贱 的东西作为孩子的乳名,如在有些地方,一个村子 就有好多叫“狗”、“猫”的,甚至如果一家有兄 弟几个,就分别叫大狗、二狗、小狗。大名又叫学 名,一般是孩子入学时取的正式名字,以前读书的 人很少,孩子出生又不存在报户口等问题,所以有 学名也常常是有知识的象征。有的人因为没有上过 学,一辈子都没有学名,到老了还被人称为“栓
1、名字的含义
中国古代的许多名士,除了姓名以外,还常常有 字、号等。比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由此可见,名是名,字是字, 号是号,它们不是一回事。
在先秦的时候,贵族都是既有名又有字的, 一个男孩出生以后,由他的父亲来起 “名”。到了二十岁,举行加冠礼,由尊 贵的来宾命“字”,就算成年了。到了两 汉,除了贵族以外,知识阶层的人,一般 也有名有姓了。到了宋以后,命名取字, 基本上普及了。但总的看来,名、字、号 中能够广为人知的也只有其中的一个,如 李白,说“李太白”、“李青莲”的很少, 苏轼,民间倒是称“苏东坡”的居多。
为了避帝王名讳,有改地名的,如秦代为了 避秦始皇父亲子楚的名,把楚改成了荆;也 有改人名的,比如东晋人为了避晋文帝司马 昭的讳,硬把汉代的王昭君改名为王明君, 汉人创作的《昭君曲》也改为《明君曲》。 有了改名的,当然免不了有改姓的,由于汉 明帝名为刘庄,东汉人就把庄周改为严周, “老庄之术”也改成了老严之术。
汉字的文化研究
——姓名中的文化
Dr Edgar
汉语的称呼
汉语称呼时常常不直接说名字,而要说出 彼此间的关系,亲属、同事、师生、上下级之 间均要呼出辈分、职务、头衔等,诸如“二 哥”、“二叔”、“三姨”、“李局长”、 “刘书记”、“王主任”等。英语称呼因无 须称兄道弟,往往以“先生”、“女士”、 “小姐”为称,在当代英语中,一般直呼其名, 例如:Ms Smith,Mrs Brown,Miss Green,Mike。
还有以排行为姓氏的。如春秋时在鲁国执政
的三家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的祖先
是一家的,后来就以他们的排行(孟、叔、
季)作为后代的姓。
孟姜女姓什么呢?
在有关姓的故事中,最让人叹息的 是司马迁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司马 临,一个叫司马观,司马迁因李陵 案而受宫刑后,他们怕受牵连,就 各取司马中的一字,哥哥取了 “司”,在左边加上一竖,变成姓 “同”;弟弟取了“马”字,在前 边加上两点,变成了姓“冯”。
4、王昭君怎么变成了王明君——说“国
讳”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 一个名叫“田登”的县官,为了避他的名字同音字, 出了一个告示,不准百姓点灯(登),元宵节要赏 灯,他就说“放火”。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成语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里就涉及到
一个“名讳”问题。
原来“名讳”主要是在口语中不直说,在书面语
子”、“柱子”。
张
翀
在有些大的家族里,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还代表辈分。比如皖
南有些地方的“胡”姓人口,孩子出生后,中间一个字是 “锦、载、道、永”等,如果孩子的父亲是“锦”字辈的, 孩子出生后就是“载”字辈的。名字中带“载”的人岁数即 使再大,遇到“锦”字辈的小孩也得叫他叔叔,否则就是反
辈,是要受到族规处罚的。这些家族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
在有些大家族中,人口众多,如果不这样的话,难免会出现 辈分不明的情况,这是违反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另一方 面,也可以在人口大规模迁徙的情况下保持家族与家族之间 的联系。现在很多地方修家谱常常就依据这点来整理。
2、“百姓”的由来
在现在的报刊和新闻媒体中,有一个词出 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那就是“百姓”,按 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百姓”的含 义是指区别于“官吏”的人民,因为人人都 有姓氏。 其实从历史上看,一开始情况并非如此,这
汉语中称呼不同含义可能不同
苏叔阳的小说《故土》中有关主人公白天明的一 段有趣的描述: 他生平最怕见领导。他不知道在领导面前该怎么 说话才算得体。每次上级召见,他都提心吊胆。单是 领导对他的称呼,就够他思索半天。经验告诉他, 倘或领导称他为“白天明同志”,这便意味着一场严 肃的谈话,领导准会又向他指出他的一些该去掉的 毛病,或者应该注意加紧改造的问题。倘若称他为 “白天明”,那就糟糕,说不定接下去就是一场批 评。而倘或称他为“老白”,这便是说,领导已经认 可他属于地地道道的人民一分子,而且还有了点成 绩,让领导高兴。再倘或称他为“天明”,这便是 他的幸福,足可以让他沉浸在苦涩的快乐里许多许 多天。
中国科学院在2006年1月,在中国大陆进行 “百家姓”调查,调查涉及中国1110个县市, 2亿9千6百万人口数据,共获得4100个姓氏。 通过县、地区、省三级人口比例的统计,排 出新百家姓。中国大陆首二十大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 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
中文姓氏根据地方不同有所差别:北方常见的姓氏 为“李”、“王”、“张”;南方常见的姓氏为 “陈”、“黄”、“林”、“吴”。在北京有超过 450个不同的姓氏,但是在广东和福建,只有不到 300个不同的姓氏。 台湾姓氏总数有1,989个,其中前10大姓人口数占 总人口数52.63%,前100大姓人口数占总人口数 96.11%。前十位的是: 陈(11.06%)林(8.28%)黄(6.01%)张(5.26%) 李(5.11%) 王(4.12%)吴(4.04%)刘(3.17%) 蔡(2.91%)杨(2.66%) 这与大陆的姓氏分布有一定的关系。
3、姓氏来源知多少
在远古时期,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部落生活在各自
的地域里,有些部落相互之间会有一 些交往。为了相互区别,各个部落都
会有自己的名称,我们可以把这些名 称看作姓的雏形。
现有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姓,来自于商代的甲骨 文。在已经发现的甲骨文中,有“帚秦”、“帚 楚”、“帚周”、“帚庞”等,它们中都有一个 共同的成分“帚”,就是后来的“妇”字,剩下
的不同部分“秦”、“楚”、“周”、“庞”等,
可以看作中国早期姓氏的一部分。
有的是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比如 “唐”是尧的族号,尧的一部分后代就以 唐作为自己的姓,这就是以族号为姓。类 似的还有夏、商、殷、周等。君主时代帝 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的事迹 给予称号,就是谥号。如周朝有文王、武 王等谥号,他们的子孙就分别有姓“文” 和“武”的。鲁国大夫孙侨如死后被追谥 为“宣伯”,他有的后代就姓“宣”。
中不直接写与某一个词语有音义关系的词。“讳” 有好多种。
在封建社会,首先必须避帝王名讳,也叫
“国讳”。读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的都
不会忘记文章的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
夫观人风者得焉“,因为这里的“人风”实
际上应该是“民风”,作者之所以要写成
“人风”是要避当时的皇帝李世民的“民” 字。唐高宗名字叫李治,唐史中凡言“治 “的地方都说“理”。
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注意而触犯了避帝王讳, 是要被看作犯罪的。有的帝王也意识到这一 点,比如汉宣帝就曾经下诏:“闻古天子之 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 罪者,朕实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 者赦之”。能够为了方便百姓避讳而选用一 个容易避讳的字,且能对以前犯讳者“赦 之”,在封建帝王中确实难能可贵,但尽管 如此,他仍然认为避帝王名讳是天经地义之 事。
那时的读书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一定要 背须要避讳的字,因为如果在文章中出现这些字, 那么书就白读了,不仅取不到功名,做不成官,还 可能因之而丢掉性命。乾隆时候,江西一个名叫王 锡侯的人写了一本名叫《字贯》的书,被认为犯了 康熙、雍正的庙讳和乾隆的名讳,结果不仅自己被 杀,而且连许多认为与此有关的人也一起丢了命。 雍正时有一个考官取了一个题目叫“维民所止”, 结果丢了性命,为什么呢?
有所提高,地主对农民的控制也不象奴隶主对奴隶
那么严,平民也渐渐获得了姓氏,此后,“百姓”
才指一般的平民。
一提到百家姓,人们脑子里出现的常常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其实就人口数来说,赵姓从来就没有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姓。那么它为什 么排在第一位呢?细心的人也许能够猜出来,这个百家姓的顺序来自于
宋代。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时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进行大规模的人口普
有的以居住地、国名或封邑为姓氏。如东郭氏,周
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
遂以“东郭”为姓。类似的有闾丘、南门、西门、
南宫等。商代在泾水渭水之间有一个阮国,后代就 姓“阮”。虞、夏、商朝有个汪芒国,其后代就姓 “汪”。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 于令狐邑,后人就姓“令狐”。周公旦的儿子被封 到刑国为刑侯,他的后代便姓刑。同样的还有梁丘、 上官、羊舌、东郭、西郭、南郭、北郭、鲁”等。
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奴隶社会,“姓氏”
是奴隶主专用的权利,奴隶们只有名字而没
有姓氏。
比如《学弈》中有一个人名字叫“秋”,却没有姓, 只能用叫秋的下棋的人来称呼他;《庖丁》中“庖”
是厨师,“丁”是名字,可见这些人都是奴隶。但
由于同名者很多,后来有些就在名字前面加上他所 属的国家,如“鲁班”,并非姓“鲁”,而是鲁国 的一个叫“班”的能工巧匠。在这一时期,“百姓” 只指贵族。到了封建社会,许多奴隶和贱民的地位
5、丘姓怎么变成了邱——说圣人讳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巩固自 己的统治,总是极力宣扬某种思 想,压制其他思想,而各种思想 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人就 是这一朝代的圣人。朝廷规定必 须避这些圣人的名讳,或者人们 自觉地避这些人的名讳,都叫做 圣人讳。
在宋代,一开始规定要避孔子的名讳, 有的地名也因之而改变,当时就规定 “以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后 来要宣扬孔孟之道,又必须避老子的名 讳,后又规定;”太上混元上德皇帝 (就是老子)名耳,字伯阳,及谥聃。 见今士庶,多以此为名字,甚为渎辱, 自今并为禁止。金代时规定:“诏周公 孔子名具令回避。”
1987年《人民日报》曾登载有关中国人口情况的 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可知李姓人口超过8700万
人,王姓超过8000万人,张姓超过7800万人,刘
姓超过6000万人,陈姓人口超过5000万人。五姓
人口合在一起超过3.5亿,占汉族总人口的30%多。
汉族的前十大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这 十姓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45%以上。
查,姓的顺序,尤其前几位是按当时各姓的人的政治地位排的。当时皇 帝姓赵,自然是第一大姓。“钱”为什么在第二位呢?据说因为编者是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而当时钱塘是一个姓钱的人的割据王朝,当地
人都受这个姓钱的人统治,所以“钱”排在第二位,至于后面的姓,有 的是皇太后,有的是皇后、皇妃的姓氏,都是些有地位的人的姓,所以
有的以官名、王父之字、爵位 为姓氏。以官名为姓的如司马、司 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巫 马、乐正、左丘等。公羊、子阳等
由爵位而来。这些姓常常是复姓。
还有的姓是从其他民族音译或借过来 的。如单于、宇文、长孙、呼延、赫 连等都是从其他民族音译过来的。在 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有也些兄弟民 族借用汉字作他们的姓。如北魏鲜卑 拓拔氏借汉字的“元”作姓,叱氏借 汉字的“祝”为姓。
这一顺序有着政治和地域的色彩。据说明朝的时候编过一本《皇明千家
姓》,开头一句就是“朱奉天运”,“朱”也是在第一位的。
有的小说家也很注意人物的姓氏,比如 《水浒》中的一百零八将,共有77个姓氏, 但没有当时百家姓之首的“赵”,也没有 “高”姓,主要是因为“赵”是皇帝的姓, “高”是高俅的姓,表明了起义军与这两 人势不两立。起义军的前后两任领袖分别 姓“晁”和“宋”,合起来与“宋朝”谐 音,表明了起义军希望夺取宋朝江山。
从古代的名士在“名”上创造出这么多的名堂可以看出, 中国人历来重视姓名,这从许多小说家中人物取名可进一
步说明。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假宝玉,贾政——
假正(经),甄士隐——真士隐,这些的名字就隐含着作 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水浒》中的人物姓名就更加有特点
了:小旋风柴进、豹子头林冲、霹雳火秦明、双鞭呼延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