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政经名词解释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
2、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其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4、生产力反映了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是人和自然界关系的体现。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为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6、经济规律体现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显示了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7、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关系基础上,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即为基本经济规律。
8、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9、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10、交换价值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相交换。
11、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1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3、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1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18、资本总公式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19、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筒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189)一、名词解释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对财政收支规模、结构等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手段。
2.税收饶让:税收饶让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得到减除的那一部分所得税,同样给予抵免待遇,不再按本国规定的税率补征。
3.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
4. 政府收入规模: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个财政年度内)可以组织的财政收入数量或者资金总额。
5.流转税:也称之为商品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6.公共定价:是指政府对提供某些特定商品和劳务所收取费用的决策。
7.利益集团:是指那些由于特定利益而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公共选择过程特别是意见表达功能的社会群体。
8.政府收人:一般也称之为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的社会资源的总和。
9.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1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1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二、筒答题1.简述所得税的优点。
答:所得税的优点主要有:(1)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2)税负不易转嫁。
(3)征税环节单一,不存在重复征税。
(4)具有“内在稳定器”的特征。
2.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差异。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两项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宏观经济政策,它们作为政府调节总需求的基本手段服务于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2)政策目标有区别。
(3)政策手段有区别。
(4)政策时滞不同。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考点总结版)一、简答题第一章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相关内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①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①生产力(人与自然):生产力包括人与物的因素(人是最根本因素);物的因素指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物质标志,也是划分社会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②生产关系(人与人):贯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反应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是社会在生产的起点,起决定作用,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与经济基础。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1.商品的二因素(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并非商品(2)价值(社会属性):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简单劳动),而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相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相关。
(3)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价值交换的量的比例,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价值与使用价值不可兼得。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具体劳动(自然属性):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政经论述简答
1 论述题●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国家所有制就经营方式而言有哪些实现形式?主要有四种形式:一,国有国营,就是企业的资本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由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加以规定,企业的盈亏由政府责。
二,国家委托经营,这是为了实现国有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国家将国有资产的经营权授予国有经济组织,委托其经营。
经营者具有了国有资本的独立经营的权力,同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三,承包经营,是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确定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责、权、利关系的经营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政企分开。
四,租赁经营,是以租金作为价格,国家将国有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权让渡给承租者,国家保留所有权,并收取租金。
●一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在什么情况下能获得比较利益?(1)商品国际价值的大小是由国际范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国别价值的大小则是由生产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只要用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比值较小的商品换回其比值较大的商品就可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具体来说,可以发生在以下三种场合:第一,用国别价值小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等于或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
第二,用国别价值等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第三,用国别价值大于国际价值的商品出口,换回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比其比值更大的商品。
●个人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1)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交换、分配是决定消费的,但消费对它们有重大的反作用。
政经简答论述
导论一、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①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的自然属性。
生产力的三要素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会带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会带动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进步,使生产(劳动)效率增大。
③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影响越来越大(明显)。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答: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⒈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⒉生产力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更替。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背景答:①从社会经济条件来看⒈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⒉工业革命的发生及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
②从政治角度看⒈伴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英国、法国、德国等兴起工人革命运动,这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⒉无产阶级不仅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经济要求,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要求。
⒊工人运动呼唤着建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一、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答:①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
②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具有一定劳动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即劳动都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
③所以说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二、劳动二重性理论的重大意义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使劳动价值论成为了真正的科学。
政经名词解释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类某中需要的属性,及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价值: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在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货币乘数:货币在供给的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着倍数扩张与收缩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乘数效应。
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不断地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必要劳动:劳动者用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而付出的劳动。
剩余劳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资本集中: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途径:并购,联合资本周转:资本这种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社会总资本: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
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实体经济: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市场经营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于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存在的资本,它在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政经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政经名词解释: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购买力下降的现象,即物价普遍上涨,人们用同样的货币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减少。
3. 供给链(Supply Chain):供给链是一个生产和分销过程的系统,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等各个环节。
供给链管理旨在有效地管理和协调这些环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满足消费者需求。
4. 贸易战:贸易战是指国家之间为争取贸易利益而采取的相互制裁和贸易限制的措施。
贸易战可能导致贸易减少,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并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5. 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用于规范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了银行需要留存的存款比例,高存款准备金率会限制银行的贷款能力,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活动。
6. 股票指数:股票指数是用来反映股票市场整体表现的指标。
它通常基于一揽子股票的价格加权平均数或市值加权平均数计算而得。
股票指数可用于衡量股票市场的涨跌情况,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7. 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通过购买海外企业的股权或参与海外投资项目等方式,将资本投资到境外。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企业国际化经营,并带来经济效益。
8.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劳动力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与工作能力相关的能力和资源。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9. 产权保护:产权保护是指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对个人和企业的资产权益进行保护的行为。
良好的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创新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10. 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
财政赤字通常通过借款或增加货币供应来弥补。
过高的财政赤字可能导致通胀、减少对外投资以及增加公债负担等问题。
政经知识点
政经知识点(一)名词解释导论1.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
2.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3.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4.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其相适应的政治、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第一章1.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3.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4.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5.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6.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它反映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7. 简单劳动:指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的劳动。
8.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的劳动。
9. 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10. 社会劳动: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第二章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第五章1.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体现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3.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工人受剥削的程度。
4.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5.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6.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第六章1.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政经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也称社会生产力。
2.劳动对象: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将劳动力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劳动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4.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5.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培养与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劳动生产的效率,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1.货币: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3.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4.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5.世界货币: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产物。
6.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政经的名词解释
政经名词解释1、经济规律(economic law):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趋势。
2、价值规律(value rule):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3、纸币(paper currency):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4、货币(currency):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价值(value):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使用价值(use value):指物品的有效性或效用,即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ocial necessary labor-time):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8、在社会平均的社会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10、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11、资本(capital):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12、剩余价值(Surplus-value):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3、绝对剩余价值(Absolute surplus-value):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得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4、相对剩余价值(Relative surplus-value):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5、资本积累(accumulation of capital):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16、资本积聚(aggregation of capital):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政经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劳动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2、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起点的运动过程。
3、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过剩,而形成的失业人口。
4、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有关的流通费用,这种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如在商品的包装、保管和运输中支出的费用。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7.社会总产品:社会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1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8.生产价格: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9.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0.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11.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12.级差地租:是指租种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
是由于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形成的。
13.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即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15.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损失。
1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政府经济学复习_名词解释_简答_论述
1.政府经济学概念:政府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分析政府及政府的行为,用经济分析的价值,评估政府绩效的一门学科。
2.政府失败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期望政府能够办好市场办不好的事,结果却发现政府不仅不能补救市场的失灵,反而降低了社会效益。
3、帕累托最优在一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下,如果是任何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福利增进,必须以其他当事人的经济福利的减少为代价,此时,资源配置状态就是最优的。
3.瓦尔拉斯均衡经济学家把价格使商品供应量和需求量相等的状态叫做“市场均衡”。
自由买卖、自由交易所形成的价格有可能使许多商品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这样的状态成为“瓦尔拉斯均衡”。
4.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1) 在政府目的方面,有限政府是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和经济自由的政府。
(2) 在政府职能方面,有限政府是只能限制在公共领域的政府。
(3) 在政府过程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透明行政的政府。
(4) 在政府约束方面,有限政府是实行法治的政府。
5.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6.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试图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产品的合理水平和决定人们之间税负合理分布所需的原则和决策标准。
7.公用地悲剧哈丁在“公用地悲剧”理论中,他设想了一个向一切人开放的牧场,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他所畜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当存在过度放牧问题时,每个牧羊人只承担公用地退化成本的一部分,这时就会出现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的现象。
这就是悲剧所在,每个人都被局限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的增加牲畜的制度中。
在信奉公共事物自由的社会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共事物中的自由给所有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8.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或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9.公共企业公共企业,又称公营企业,指所有权或控制权属于政府,并受其直接控制,具有企业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政经
名词解释1劳动资料(名词解释):也称为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资料和物质条件。
2抽象劳动(名词解释):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货币流通规律(名词解释):是指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4世界货币(名词解释):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5不变资本(名词解释):在生产中转化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6可变资本(名词解释):劳动力使用能够增加价值,即创造包含补充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价值。
7折旧基金(名词解释):按照固定资本的损耗程度,逐年以一定比例提取的资本价值。
8.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名词解释):固定资本在价值上所受到的损失。
10.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而转化为货币,从而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取得剩余价值。
11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以及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生的费用。
12平均利润率:等于社会总剩余价值除以社会总资本13土地制度: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他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
判断: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Y)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Y)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N)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判断)5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判断)6商品的等价形式(判断):以自己的商品体反应另一商品的价值。
特点:价值的表现形式;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社会劳动的形式。
7.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N)8.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N)9.货币与资本的关系(判断):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货币只有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能成为资本。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
关系:反应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内容:生产力包含 3 因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特色: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也称经济关系,是各样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派、互换和花费的关系。
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产方式,是所有制的基础。
3.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围,其内部构造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据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构成。
(可再详细解说一下所有、据有、支配、使用的含义)此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4.所有权:(1)定义: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公司垄断的据有某物,从而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办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据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2)特色:所有权是在必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波及和反应着很多派生的权益。
( 3)与所有制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5.产权:( 1)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益的总和。
(2)内容:包含所有权及其衍生的据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利润权。
( 3)基本特色:产权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益构成;产权拥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利润性。
6.产权制度:(1)定义:对于产权界定、营运、保护等的系统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
(2)关系:它反应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营运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拘束关系。
(3)特色:出资者权益与法人财产权的分别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色。
7.生产方式:(1)定义: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
(2)内容:它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必定阶段上的嘉会性质。
政经期末复习 (完整版)
(一)名词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凭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越社会品均条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付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商业利率: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
行政垄断:用行政权力管住市场准入,在一个市场住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
资源配置:社会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利润: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给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以后的差额。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宏观经济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平均利润: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
自然垄断:一个市场的某个行业有一家企业经营,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经营成本更低。
(因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形成的垄断)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有价证券: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定期获得一定收入,并可以自由转让的一种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 名词解释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经 济运行规律的科学。 2.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的一定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 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经济制度:指的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者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及实现增进自身利益的经济目标,对人们在生产资料 占有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等方面的基本规定,其是一定社会形态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 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的本质区别。 4.经济体制:指的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其是经济制度的具 体实现形式。 5.生产力: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是人类 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其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6.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人的要素指的是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指的是生产资料, 其中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7.生产方式:指的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8.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9.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按照不断变化的实际来认识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0.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强调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必须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1.自然经济: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 13.市场配置方式: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实现市场配置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 供求关系的变化,根据市场上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经课后题-名词解释
政经课后题-名词解释政经课后题-名词解释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 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所有与占有、支配、使用并不是分离的。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③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① 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 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① 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组合。
②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 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 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 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 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① 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 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约束关系。
③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 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②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① 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经名词解释
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非公
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2、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
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3、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4、企业:依法成立的,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法律上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
5、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
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6、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
总和。
7、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的整体演进和改善。
8、社会总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给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
务的价值总和。
9、社会总需求:一定的支付能力和价格水平下人们对全社会的物质产品和
服务的价值总和。
10、社会总产品:一国的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物
质产品总和。
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者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三)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1)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2)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4)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四)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实现的。
2、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分配制度:(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三)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
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2)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制度的多样化(3)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四)这种分配制度的重要意义(1)它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具体体现(2)有利于从分配关系上调动各方面进行投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发展。
(五)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调节,而是对低收入、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
3、当前我国扩大需求的必要性和措施
必要性:1、我国进入买方市场,经济发展和增长速度快慢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大小。
2、金融危机紧缩了出口需求,扩大内需成为扩大社会总需求的主力3、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在扩大内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措施: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2、调整供给结构,培养新的增长点。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居民支出预期。
4、实行刺激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5、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快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1、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发和稳定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资本在大多数生产领域仍然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发展资本市场是建立健全要素市场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具体包括:1,提高融资比例,2,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3.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2、发展产权、土地、
劳动力和技术市场,因为产权市场能提供企业产权交易各类服务,我们要大力发展产权市场,推进企业特别是国企的兼并和重组;土地市场通过租金和土地价格信号,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能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发展技术市场能加快技术推广,加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我们要清除阻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各种障碍,贴别要坚决清除各种政策性障碍,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
5、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关问题:(一)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粗放型,依靠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增长,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利益的特点。
集约型: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来实现增长,具有低投入、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是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的需要;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三)途径:1、建立竞争行的市场体系;2、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3、增加人力资本投资;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加强国家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调控。
——商学院学生学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