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学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1文化传播ppt-PPT精品文档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1文化传播ppt-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87c3b36c5da50e2524d7f57.png)
C
(2019高考江苏卷20)彩色动画影片《大闹 天宫》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影响几代中国 人,其后通过录像带、VCD、电视重播使其 影响更加广泛,甚至登陆法国、美国等国家 和地区。如今人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观看3D版 的《大闹天宫》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通俗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A
▲ 考点9:尊重文化多样性
(1) 尊重多样性的原因
①地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 明的重要动力 ②意义: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 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尊重多样性的要求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 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②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 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 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8.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B
(2019年海南卷)2009年,中外公司合作启动3D版动 画片《大闹天宫》项目,面向全球市场开发中国经 典艺术形象孙悟空。业内人士指出,“米老鼠从天 而降,我们的孙悟空则腾空而起”。我们希望“孙 悟空有一天能说英语、法语、俄语、日语……变成 一个全球的孙悟空”。这个事例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文化越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可能具有世界性 ②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各国文化将逐渐趋同 ③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④只有借鉴外国文化,才能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创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B
易错点
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唯一表现。 2.文化遗产等同于世界遗产。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4.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是世界各国都坚持 的原则。 5.商业贸易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6.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7.互联网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 传媒。
文化传播学
![文化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aad8d576a20029bd642d37.png)
• 佩里 • 他是史密斯的学生。 他进一步发挥了史 密斯的学说。 • 主张: 埃及人是航海民族,名为“太阳 之子”, • 为了寻求金属和珍宝而四处航海,找到 金属和珍宝的地方停留下来,从而把他 们的文化传播了过去。 • 著作:太阳之子 等等。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英国播化学派
• • • • • 代表人物: 史密斯 和 佩里 1.史密斯 英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 代表作品: “古埃及人” ,“早起文化的移动”, “文化的传播” 主张: 埃及是全世界最早出现文化的地方,因此在世界其他 地方发现的高级文化现象都是从古埃及传播过去的。
• 尼罗河是全世界文明的发明中心。 比如,农业, 灌溉, 造船, 太阳崇 拜, 木乃伊制作等文化因素都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埃及集合起来, 到公元前900年左右才开始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
文化传播学派
三、民族学的任务: 研究文化传播和文化圈
德奥播化学派
四,播化学派
英国 播化学派
(一)德奥播化学派
德国的 格累布纳 代表人物 奥地利的施密特 1.德国的格累布纳是德国民族学家。 代表作品: “ 民族学方法论” “大洋洲文化圈和文化层”等。 主张: ① 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借用。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优秀民族才能 创造和发明文化,其他民族都有从这些民族中借用来的。 ② 他还认为类似的文化可以划分为一个文化圈。 ③ 为了判断文化的类似性,他提出了两个标准“形的标准” ,“量的标准” 2.施密特 他是奥地利天主教神父,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 著作: “神灵的起源” “民族学的文化历史法” “地球上的语系和语圈”。 他发展了格累布纳的文化圈思想。行的标准和量的标准的基础上再提出了两个标准。
文化传播学派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二讲文化与传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二讲文化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88244c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b.png)
爱德华·霍尔的理论贡献:
• 霍尔:人类的任何传播都离不开文化,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传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生长 的文化环境。记住,我们并非生来就知如何着装、玩什么玩具、 吃什么食物、崇拜什么神明、怎么花钱,或怎么用时间。文化 既做先生又当课本。从应该有多少目光接触,到怎么讲清生病 的原因,文化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文化是传播的基础,文 化是多样的,传播亦有差异”。
• 家庭(family)是基于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 形成的亲属间的社会组织——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 家庭是最古老、最基本的一种。
历史
• 历史是理解文化的中介,任何文化的历史都可 作为文化价值、文化理想及文化行为的起源。
马克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 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 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 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 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 的头脑。”
• 发展文化。传播文化、艺术作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激起人对美学的需要与创造 力,发展文化事业等;
• 娱乐。传播戏剧、舞蹈、艺术、文学、音乐、喜剧、体育、游戏等,使个人和集体 得到娱乐和享受;
• 一体化(integration)。使所有的个人、群体和国家得到各种不同的信息,便于彼此 相互了解并借鉴别人的生活条件、观点和愿望。
跨文化传播学视域下的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 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中使用的解释:
文化是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 智力与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特质之总和;除了艺术和文 学之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同生活准则、价值观体 系、传统和信仰。
高中政治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2.3.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41c5a735804d2b160a4ec052.png)
合作探究•课堂互动
文化传播与传媒
中日文化一衣带水,中国古代多个文献中关于倭
人的记载表明:日本列岛最早的居民应该是生活在辽东、吉
林、长白山周围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古代秽人,日本列岛的倭人
文化主要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秽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
时,日本大批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日本的进
一步传播。这里中华文化在日本传播的途径主要有( )
3.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在 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 文化交流违背平等原则,推行文化霸权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中西文明比较》中写道: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 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 占庭帝国……”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交融, 才使得这些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向外汲取营养,在不同 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罗素这 句话表明( )
高科技手段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你还知道文化 传播的其他手段吗?
自主学习•新知突破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_、观念、__情__感__和 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_社__会__交__往__活动。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 将商品中蕴含的_丰__富__文__化__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过程_交__流__文__化__。
A.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可能会导致一些民族文化的消失 B.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各民族文化保持独立性 C.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只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试选:________
文化传播学第二讲
![文化传播学第二讲](https://img.taocdn.com/s3/m/577eede66f1aff00bed51eac.png)
不是系统的过程。
• 小结:
香农-韦弗模式能确定并分析传播过程的各 个重要阶段和传播要素。 它将传播描述为直 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信息源、发射器、信 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声六个因素 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起编码、译码功能。 在信号被传递时,还有一些噪声来源对它起 作用。
1966年德福勒发展了香农模式:
第二讲 传播模式
引言:何为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演讲模式; 二、拉斯维尔5W模式; 三、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四、奥斯古德-斯拉姆循环模式; 五、丹斯模式; 六、巴克模式及过程传播模式; 七、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八、莱利夫妇系统模式。
引言:何谓模式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水果糖是糖。 所以,水果糖是可以吃
• 结束语 • 传播模式论:在批判与建构中发展
阅读与练习:
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 练习: 1.试用相应的模式解释传播的过程性和符号互动性。 2.在研究传播过程时我们特别强调了一些基本要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试考察你曾经或将要进行的最重要的一项传播活动,看看传播过程中 是否包含这些要素,它们如何影响传播效果,是否有影响效果的其他 因素? 3.好的传播者最善于通过反馈来改善传播。反馈有积极、消极和模糊之 分,好的传播者不仅善于接收来自传播过程另一端的反馈信息(言语 的和非言语的),也可以从自己发出的信息中得到反馈。选择一个你 为之花费很多时间的人,分析一下你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是积极的、 消极的还是模糊的,?你是否根据反馈的类型调整你的传播行为?对 于消极或模糊的反馈信息你如何作出反应?
演说者
讲题
场合(occasion)
听众
2.拉斯维尔5W模式
• 5W模式,又名拉斯维尔模式(Lasswell Model),由哈罗德·D·拉斯韦尔(Lasswell, Harlod D.)1948年于题为《传播在社会中 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 文中提出。
• 小结:
香农-韦弗模式能确定并分析传播过程的各 个重要阶段和传播要素。 它将传播描述为直 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信息源、发射器、信 道、接收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声六个因素 其中,发射器和接收器起编码、译码功能。 在信号被传递时,还有一些噪声来源对它起 作用。
1966年德福勒发展了香农模式:
第二讲 传播模式
引言:何为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演讲模式; 二、拉斯维尔5W模式; 三、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四、奥斯古德-斯拉姆循环模式; 五、丹斯模式; 六、巴克模式及过程传播模式; 七、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八、莱利夫妇系统模式。
引言:何谓模式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水果糖是糖。 所以,水果糖是可以吃
• 结束语 • 传播模式论:在批判与建构中发展
阅读与练习:
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 练习: 1.试用相应的模式解释传播的过程性和符号互动性。 2.在研究传播过程时我们特别强调了一些基本要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试考察你曾经或将要进行的最重要的一项传播活动,看看传播过程中 是否包含这些要素,它们如何影响传播效果,是否有影响效果的其他 因素? 3.好的传播者最善于通过反馈来改善传播。反馈有积极、消极和模糊之 分,好的传播者不仅善于接收来自传播过程另一端的反馈信息(言语 的和非言语的),也可以从自己发出的信息中得到反馈。选择一个你 为之花费很多时间的人,分析一下你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是积极的、 消极的还是模糊的,?你是否根据反馈的类型调整你的传播行为?对 于消极或模糊的反馈信息你如何作出反应?
演说者
讲题
场合(occasion)
听众
2.拉斯维尔5W模式
• 5W模式,又名拉斯维尔模式(Lasswell Model),由哈罗德·D·拉斯韦尔(Lasswell, Harlod D.)1948年于题为《传播在社会中 的结构与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 文中提出。
文化传播学—传播学方法ppt模板
![文化传播学—传播学方法ppt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c0364f3aaea998fcd220eb5.png)
意义:人与信息发生密切联系
贡献:1.用图解模式建构传播模式
2.提出“噪音”、“冗余信息”概念
(二)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 威纳:控制论的创始人 提出“反馈机制”
六、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经验学派: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
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美国的经验学派:富兰克林、杰弗逊、艾默生等 (二)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影响下,欧洲学者为
四、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一)拉斯韦尔:美国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宣传技巧和效果 社会传播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
传承 5W理论
(二)卢因:德国犹太人
提出“把关人”理论
(三)霍夫兰:心理学教授,担任美国陆军部心理 实验室主任。
是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 他们认为,这种高度的独占和集中正式垄断资本控制着 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明证,大众传媒的活动最终是为了维 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统治权力。主要从所有 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解释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 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传播内容没有过多关注。
2.文化研究学派: 也称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研究所
贡献: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
2.否定了“子弹论”
(四)拉扎斯菲尔德:奥地利籍犹太人
通过“伊里调查”,提出“两级传播”,认为大众 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发挥重要,对
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
(五)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 194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第个传播学研究
的S.霍尔、D.莫利等人为代表。继承了葛兰西、阿 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 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 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传播学教程》课件
![《传播学教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37542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9.png)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 产和传播活动。
新媒体的兴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对 传统的大众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大众传播的变革和创新 ,而大众传播的理念和经验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产物在美国诞生。
传播学综合吸取了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 的“问答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传 播业迅速成长起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
传播媒介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刻板印象
人们可能对其他文化持有刻板印象,这可能导致偏见和误解,影响信 息的准确传递。
跨文化传播策略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如培养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使用翻译和文化适应等手段。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指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包括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媒体的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
分析媒体在组织形象塑造、危机应对 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05
跨文化传播
文化与传播
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共享的观念、信仰、习俗、行为和 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播定义
传播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信息、知识和意义被传 递、接收和理解,以实现个体、组织或国家之间的互动和 交流。
新媒体的兴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对 传统的大众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的关系
大众传播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大众传播的变革和创新 ,而大众传播的理念和经验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产物在美国诞生。
传播学综合吸取了社会科学、人 文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 的“问答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传 播业迅速成长起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
传播媒介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
刻板印象
人们可能对其他文化持有刻板印象,这可能导致偏见和误解,影响信 息的准确传递。
跨文化传播策略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如培养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 交流能力、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使用翻译和文化适应等手段。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指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包括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媒体的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
分析媒体在组织形象塑造、危机应对 和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05
跨文化传播
文化与传播
文化定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共享的观念、信仰、习俗、行为和 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传播定义
传播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信息、知识和意义被传 递、接收和理解,以实现个体、组织或国家之间的互动和 交流。
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课件6: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高中政治必修3精品课件6:3.2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5c976fc0b4c2e3f562763a4.png)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交流和传播的意义 ①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 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②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做传播中华文华的使者要求
(1)我们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 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2)更加主动的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增强中华文化国 际影响力。 (3)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流。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①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 化传播方式。
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到52.37万人。 2015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
(4)其它途径 ——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
商业广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商业广告—生活文化的导游
麦当劳标志
商业广告是一种导向,它 以瞬息万变的节奏和无所 不包的信息引导人们感受 现代气息,拓宽人们的生 活视野;它潜移默化的改 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 人们不断创新生活文化观。
美国万圣节“杰克灯”
“民工潮”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渠道。终年风尘仆仆的“打工 仔” “打工妹”回到农村时,不仅带回了打工的收入,更带回了先进的文化和城 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农民更加关注信息社会的动态,更加注重科 技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培养、少生优育等,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 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跃迁。
1.西晋永嘉之乱后 2.唐朝安史之乱后 3.宋朝靖康之乱后 “永嘉”之乱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 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江 淮流域(主要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是中国人口分布 重心向江南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安史”之乱后,约有100万人南迁,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靖康”之乱 发生在北宋,战争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徙。
文化传播学第二讲52页PPT
![文化传播学第二讲52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838d8cd17cd184254a35357f.pn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化传播学第二讲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西方 • “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s
(分享);与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 根 ,指人群内部资源共享的行为或过程。 • dispersal propagation传播
• 3、英文世界有关传播的几种表达 • Communication 交往、交流、通讯、传播;
相》 )
• “介”指居于两者之间的中介体或工具 。
• 西方:
• “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 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指使事物之间 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
• 麦克鲁汉(M.MeLuhan)认为:
• 万物皆媒介,而所有媒介都可以与人体发 生某种联系 。
• “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绣球是传 递爱情的媒介” 。
运行的保障。
二、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 请思考: • “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谈谈你对
这句话的理解。
• 几个关键性的概念: • 死文化——活文化; • 本文化——他文化; • 主文化——客文化——本土运动。
三、文化传播
• 1、什么是文化传播? • 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
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 化互动现象。 • 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 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 • 方式有:直接传播、间接传播。
第二讲 文化传播
一、传播 二、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三、文化传播 四、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 五、文化传播的背景 六、文化传播理论
一、传播
1、中国:
• “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北史·突厥 传》。
• “传”义为以车马给使者,是中国古代 特有的信息传布形式。凡辗转引伸,皆曰 “传”。
• “播”义有二:一曰播种,是指先辈古人 维持生存而驯化农物的行为;一曰种子, 特指农作物种子。
• 1、什么是媒介 • (1)广义 • 中国: • “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 (《旧唐书·张行成
传》 ) • 指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 • 在先秦时期,“媒”是指媒人,后引申为事物发
生的诱因。 •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诗·卫风·氓》 ) • “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文中子·魏
Dissemination 传播、扩散、宣传;
• 5、影响传播的要素 (1)基本要素:
• 信源、信宿、信息、媒介、信道、反馈。
(2)隐含要素: • 时空环境、心理因素、文化背景和信息质量。
• 6、传播的价值: (1)彼此关怀,共享世界; (2)确证自我; (3)社会调节:观察,守望,决策,社会
• 负面作用:
• 本原性的丧失;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工具 理性压倒价值理性;文化暴力;人类想象 的匮乏……
• 网络: • 符合民主观念——集权的天敌,民主的温
床。 • 网络文化一身二任——传播者,受传者。 • 信息超市、广场、公共领域、栖息之地。
• 网络传播,有没有负面作用? • 网络舆论压力; • 实名上网?还是匿名上网? • 网络诈骗;……
• 文化传播的特征
• 社会性;目的性;创造性;互动性;永恒 性;开放性;多元性;融合性。
• 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 •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
能;社会整合;协调和控制社会。
• 文化传播的意义 • 拓展时间和文化空间,促进多元文化的生
成和发展,加速全球化进程。
四、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
• 1、什么是媒介 • 2、传播媒介与传播的区别 • 3、媒介衍变及其作用 • 4、文化的媒介化 • 5、媒介的文化化
• 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 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 肤的延伸。
• 海市蜃楼;
• 暗送秋波……
• (2)狭义
• A.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 包括物质实体和物理能 。
• 文字、各种印刷品、记号、有象征意义的 物体、信息传播器材 ;声波、光、电波等。
• B.媒介是一个简单方便的术语,通常用来 指所有面向广大传播对象的信息传播形式。
• (3)传播媒介与传播渠道
• 渠道(Channel),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 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 道、组织传播渠道、大众传播渠道。不同 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 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 行定型。传播媒介并不等于传播渠道 。
• 3、媒介衍变及其作用 • (1)衍变: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 • (活字印刷、印刷机) • 纸质媒介、银屏媒介、音质媒介
• 文化传播学: • 是研究社会文化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
科学。
• 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转型时代(张灏)
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 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 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 是人类生存符号化和社会化的过程,是传播者 的编码和读者的解码互动阐释的过程,是主体 间进行文化交往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信息、符号、媒介)
• (2)传播媒介与传播形式
• 传播形式是指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时所采 用的作用于受众的具体方式 。
• 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和综合传 播等。(文艺、音乐、忆苦思甜、参观访 问;书籍、报纸、杂志、传单、小册子 )
• 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 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 在的物体。
• 电影、电视、广播、报刊、通俗文学和音 乐。
• C.严格地讲,媒介就是渠道——即口语单 词、印刷单词等等 (这一术语常常用来指 渠道和信源 )。
• 2.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 渠道的区别
• (1)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
• 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 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
•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 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 实体。
(2)作用:促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改变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整个生 活世界,影响人们的价值心里和价值观念。
• 4、文化的媒介化
• 技术对文化的双刃剑作用表现在哪里?为 什么?
• 网络媒介对人类交流、交往和社会的发展 起什么作用?
• 正面作用:
• 改变了传播形态和传播效果,媒介化的文 化能打破时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