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09省急诊年会 萧山)

合集下载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一)动脉压监测1.有创动脉压监测:以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血压的方法(具体见第四章第十节)。

2.无创动脉压监测。

(二)中心静脉(CVP)监测具体见第四章第十一节(三)肺动脉压监测1.适应证(1)充血性心衰、大面积心肌梗死、各种类型的休克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心血管功能及其对治疗的反应。

(2)ARDS、各种类型肺水肿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肺部情况和对治疗的反应。

(3)多发伤、烧伤、脓毒性休克等需监测肺动脉压,以评估患者的液体需求,指导液体复苏。

(4)指导与评价血管活性药物的治疗效果。

2.监测方法常用Swan-Ganz导管。

导管的顶端开口供插管时测量压力,并经此开口抽取血标本测S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导管近端开口测CVP,并榀注射冷盐水供测心排出量(CO),即温度稀释法。

第三个腔开口于近导管顶端的气囊内,气囊充气后便于导管随血流向前推进。

距导管顶端近侧3.5~4.0cm处有热敏电阻,主要用于测量CO。

3.Swan-Ganz导管经右房、右室、肺动脉及肺小动脉各处所得的压力波形,由于波形各异,可以判断导管顶端所在的位置。

4.定时记录CVP、PAP(肺动脉压)、PAWP、SVR(体循环阻力)和CO。

5.注意事项(1)心律失常:当漂浮导管进入右室时,导管顶端可触及心内膜而诱发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若出现持续心律失常可将导管退出心室。

(2)气囊破裂:导管多次使用,留置时间过长或频繁过量充气就会引起气囊破裂。

当发现气囊破裂后,不应再向气囊注气并严密监测有无气栓的发生。

(3)肺动脉破裂和出血:气囊充气膨胀直接损伤肺小动脉引起破裂出血,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应注意导管的插入深度,不快速、高压地向气囊充气,尽量缩短测量PAWP的时间。

(四)心排出量监测1.心排出量(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总血量,正常人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基本相等。

CO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患者的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补液、输血和心血管药物治疗有指导意认。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临床意义

标准零点
• 采用换能器测压时,换能器固定的 高度应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当病人 体位改变时应随时调整高度
导管管口方向
血压是侧压强
采用插管测压比较正确的测法应该是管口方 向与血流方向垂直,但临床上常难以实现
通常测定动脉压的导管口是迎向血流方向, 因此测出的压力是血管内侧压强与血液流动的 动压强之和
不过当血流速度不大时,管口方向的影响可 以忽略
• 在全过程中,动脉血管壁的搏动将使袖带内的气体产 生振荡,这种振荡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存 在确定的对应关系
• 因此通过测量、记录和分析放气过程中袖带内的压力 振动波即可获得被测部位的收缩压、平均压和舒张压
振动法测量血压的优缺点
• 优点
– 消除了人为因素,其测量更具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如果保持相同的测量条件,也有很高的一致性
有创压力监测
生理



信息









有创压力监测图解
有创压力监测的基本装置
压力管道系统
• 动脉置管(A-Line) • 测压导管:特制,管壁硬,长度<100cm,尽量少的
三通
冲洗装置
• 肝素盐水(5u/1cc),压力袋(保持压力在300mmHg) 以维持2-4ml/h的冲洗
有创压力监测的基本装置
有创性动脉压监测
• 创伤性动脉压(IBP)监测的适应征:
各类危重病人、循环功能不全的病人 严重低血压、休克和需反复测量血压的病人 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病人需用血管收缩药或扩张药治疗 时,连续监测动脉内压力,不但可保证测压的准确性, 且可及早发现使用上述药物引起的血压突然变化,如嗜 铬细胞瘤病例 需进行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的病人 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和pH测量的病人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意义:反映左室充盈最准确的指标
05
PAWP=PADP=LVEDP
肺动脉嵌压(PAWP)
心排血量(CO)
每分钟心脏(左室)泵出的血量 正常值:4-8L/分 CO=HR×SV(每搏输出量) 意义: 取决于 心脏前负荷, 后负荷,心 肌收缩力, 判断心脏泵 功能。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量
小儿 SBP=80+年龄×2
<1岁 SBP=68+(月龄×2)
各年龄组血压正常值(mmHg)
目 录
O1
无创:
O2
心率与心律的监测
O3
无创袖带血压监测
O4
指氧饱和度监测
O5
有创:
O6
动脉血压监测
无创动脉血压(NIBP)
各类休克
心脏大血管手术
大量出血病人手术(脑膜瘤,肝脏)
低温麻醉和控制性降压
临床意义:
SBP:主要代表心肌收缩力和心排血量,其重要性在于维持脏器血流供应。SBP<70mmHg,脏器血流减少,SBP<50mmHg,易发生心跳骤停。
DBP:其重要性是维持冠状动脉的血流。
脉压:正常值30—40 mmHg,代表每搏量和血容量。
MAP:概念与正常值,1/3收缩压+2/3舒张压。
与心输出量和体循环阻力有关。
穿刺前行Allen试验
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
防止远端肢体缺血
保持测压管道通畅
防止感染
防止气栓发生
防止局部出血、血肿
监护要点及并发症预防
定义: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是指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的压力。
01
正常值: 5~12cmH2O
02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综述)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王静近些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日益提高,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随着血流动力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应用,许多研究者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置疑。

因此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是临床上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来,Swan和Ganz发明通过血流引导的气囊漂浮导管(balloon floatation catheter或Swan-Ganz catheter或PAC)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

许多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地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详尽的参数资料,它主要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的指标。

通常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NICO)、胸腔阻抗法(ICG)及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TEE)等。

由于两类方法在测定原理上各有不同,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同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亦有差异。

因此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综述如下。

1.无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

一般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血压,EKG,SPO2以及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可在ICU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患者,不仅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充分检测出受测患者瞬间的情况,也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很好的指导临床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替代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2011.11.30 血流动力学 ← 研究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即流量、阻力、压力之间的关系 ← 依据物理学定律,结合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对循环中血液运动的规律进行定量的、动态的、连续的测量分析,用于了解病情、指导治疗 ← 随着对疾病理解的深入和治疗要求的提高,临床上需要更多的参数来精确的反映病情的变化 ← 重症患者的治疗离开了监测会变的盲目;而监测方法离开了对治疗的反馈指导将变得无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常规内容 ← 体循环: 心率、血压、CVP、CO、SVR← 肺循环: PAP、PAWP、PVR← 氧动力学参数: 氧输送(DO2)、氧消耗(VO2) ← 氧代谢参数: 血乳酸、SaO2、SvO2、ScvO2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 ← 容量评估及容量反应性 ← 细化体循环血压监测及指导治疗 ← 体循环氧动力学监测 ← 微循环监测 ← 线粒体功能的监测 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核心内容 ← 评价体循环:容量复苏和药物治疗效果 ← 监测、评估微循环:组织灌注与氧代谢状况 容量评估及容量反应性 ← 容量治疗是重症患者治疗的基础措施,通常在临床治疗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开始 ← 合理的容量治疗取决于对患者容量状态的评估 ← 容量评估是临床治疗的基石,是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关键 容量评估的指标 ← 静态前负荷指标压力负荷指标---CVP、PAWP心脏容积负荷指标---RVEDVI、GEDVI、ITBVI← 心肺相互作用相关的动态前负荷指标---SVV、SPV、PPV ← 容量负荷试验← 被动抬腿试验静态压力负荷指标----CVP、PAWP← 根据心室压力-容积曲线,由心腔压力间接反应前负荷← CVP近似右房压,PAWP反映左心舒张末压,是目前最常用的容量评估指标← 但其评估容量的临床价值存在争议心室顺应性正常 心室顺应性下降 心室顺应性增强 静态压力负荷指标----CVP、PAWP ← 压力负荷受到测量、胸腔内压、心率、心肌顺应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前负荷的评估上有局限性← 静态或基础CVP和PAWP难以准确预测容量反应性← 将CVP8 -12mmHg、PAWP12 -15mmHg作为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治疗的液体复苏目标,尚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存在争议← CVP的价值体现在动态的变化和观察中,而不是仅仅某一孤立的数值心脏容积负荷指标 ← RVEDVI、GEDVI、ITBVI在压力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不受胸腔内压或腹腔内压变化的影响← 能更准确的反应心脏容量负荷← 临床可通过PiCCO经肺热稀释技术测量得到 多个研究表明RVEDVI、GEDVI、ITBVI数值在正常范围低限时数值越低,液体反应性越好;数值越高,则液体反应性越差;中间数值不能预测液体反应性 心肺相互作用相关的动态前负荷指标← SVV、SPV、PPV是动态前负荷指标← SVV可以通过PiCCO或NICOM技术动态监测获得← 更准确的反应心室SV的变化← 机械通气时动脉压的波形和压力值随吸气、呼气相应发生升高、降低的周期性改变;血容量不足时,这种变化尤为显著← 机械通气时SV的变化幅度大,提示左、右心室均处于心功能曲线的上升支,此时容量反应性好;反之,提示至少一个心室处于心功能曲线的平台支,容量反应性差← 大量研究证实SVV、PPV、SPV预测容量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优于静态前负荷← SVV、PPV、SPV是目前容量评估的重点 机械通气患者SVV正常值<10-15%SVV、PPV、SPV的临床使用受下列条件限制: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恒定(8 -12ml/kg)窦性心律、无心律失常 对于非机械通气或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 如何评估容量? 容量负荷试验或被动抬腿试验Frank-Starling定律 ← 只有在左、右心室均处于心功能曲线上升支时,增加心脏前负荷才能显著提高心排量,即容量反应性好 ← 心室处于心功能曲线平台支时,即使增加心脏前负荷也难以进一步增加心排量,即容量反应性差,且可导致肺水肿等容量过度的危害 ← A:收缩力正常← B:收缩力增加← C:收缩力下降容量反应性 ← 目前无法评估机体的绝对容量值,主要通过容量治疗后机体反应,间接评估容量的需求← 容量反应性好是容量治疗的基本前提← 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容量治疗后CO或SV较前增加≥12-15%,被认为是容量治疗有效容量负荷试验 ← 方法:在30分钟内输入晶体液500-1000ml或胶体液300-500ml,判断容量反应性及耐受性,从而决定是否继续容量治疗← 可通过监测CVP的动态变化,遵循“2-5”法则指导容量负荷试验← 容量负荷试验特点:要求加快输液速度! 被动抬腿试验(PLRT) ← PLRT相当于自体模拟的容量负荷试验,但受自身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一般维持10分钟左右← 对于前负荷有反应的患者,通常在30-90秒内能见到最大反应,SV增加可达到10% -15%← 如果PLRT能够引起SV增加明显超过10%,那么容量负荷治疗可引起SV增加明显超过15%PLRTPLRT1. 患者位于半坐位(头抬高呈45度)或仰卧位2. 观察T1时间SV的数值3. 同时放平头部和/或升高脚的位置(脚抬高呈45度)4. 等待1分钟5. 观察T2时间SV的数值6. SV%增加>10-15%=前负荷有反应7. SV%增加<10-15%=前负荷无反应8. 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操作← 可食道心脏超声同步监测PLRT期间主动脉流速的变化来预测容量反应性← PLRT后主动脉流速增加≥10-13%,预测容量治疗有反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80%← 近年PLRT的趋势,儿童可经胸超声获得主动脉流速的变化、成人经外周动脉流速来预测容量反应性 容量挑衅 对于非机械通气或存在心律失常的患儿,没有CVP和超声,如何评估容量反应? ← 容量负荷试验以20ml/kg晶体液在30分钟内输入← 或PLRT← 评估容量治疗后CO或SV较前是否增加≥12 -15% ← 是,前负荷有反应,可继续容量挑衅← 否,前负荷无反应,停止输液 体循环血压监测 ← MAP=舒张压+1/3脉压差MAP=CO*SVR=SV*HR*SVR← MAP是2001、2005版EGDT的主要治疗目标← 在NICOM或PiCCO指导下,动态监测SV和SVR有助于指导容量复苏,合理使用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活性药物体循环氧动力学监测 ← 氧供(DO2)← 氧耗(VO2)← 氧债DO2← 氧供是每分钟内转运供应到组织的氧量,由血氧含量和心排量组成 ← 合适的氧供依赖于有效的肺气体交换、血红蛋白水平、足够的血氧饱和度和心排量 DO2------呼吸循环殊途同归← DaO2=[ (CO)×动脉氧含量(CaO2)] ← CO=SV×HR← CaO2=(1.38×Hgb×SaO2)+(0.0031×PaO2)← DaO2=SV×HR×[(1.38×Hgb×SaO2)+(0.0031×PaO2)]VO2← 氧耗是指组织所消耗的氧量,例如系统的气体交换 ← 此参数不能直接测得,可以通过动脉和静脉的氧供差值计算得出 ← VO2=DaO2-DvO2← VO2=CO×(CaO2-CvO2)×10← VO2=CO×Hgb×13.8×(SaO2-SvO2) ← VO2=5×15×13.8×(0.99-0.75)← 正常值=200-250ml O2/minVO2/DO2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氧供大约为氧耗的四倍,所以氧需求量并不依赖于氧供,即曲线上的氧供非依赖区;此时如果氧供减少,细胞可以摄取更多的氧以维持氧耗的正常水平 ← 一旦这种代偿机制被耗竭,氧耗量就开始依赖于氧供,这段曲线被称为氧供依赖区 氧债 ← 当氧供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求时,则出现氧债 ← 一旦氧债出现,必须提供额外的氧供以偿还氧的欠缺 ← 氧需>氧耗=氧债 ← 影响氧债积蓄的因素: 氧供减少 细胞氧摄取减少 氧需求增加 微循环监测 ← 微循环障碍---严重全身性感染的早期事件 ← 微循环障碍意味着随之而来的细胞氧摄取障碍和微循环窘迫 微循环监测 ← SvO2/ScvO2← 血乳酸← Pcv-aCO2← 侧流暗视野视频显微镜技术(SDF)SvO2← VO2=C(a-v)O2×CO×10← 若SaO2=1.0 SvO2=1-[VO2/(CO×10×CaO2)] ← SvO2与氧供、氧耗有关SvO2与容量复苏← SvO2>65%、ScvO2>70%是2001、2005版EGDT 的治疗目标← 2009年哈佛医学院牵头的急诊医学休克协作组研究结果表明,SvO2<70%或>90%均导致死亡率增加,以SvO2达标或过高作为复苏目标存在片面性← SvO2异常升高提示组织氧利用障碍,此时需要观察微循环功能以及线粒体功能← SaO2↓← SvO2↓← CaO2-CvO2 —← SaO2—← SvO2↓← CaO2-CvO2↑← SaO2↓← SvO2↓← CaO2-CvO2↑← SaO2↑← SvO2—/↑← CaO2-CvO2—← SaO2—← SvO2↑← CaO2-CvO2↓← 肺氧合功能障碍 ← 周围组织循环不良 ← 组织代谢增加 ← 肺氧合功能下降伴心功能不全 (机械通气对循环的抑制) ← 吸氧或MV使肺氧合功能改善 ← 组织氧耗量降低(低温、镇静、肌松) ← 组织摄氧功能下降 (败血症、氰化物中毒、硝普钠应用) ← 肺外分流 不能单纯将高SvO2水平作为容量复苏的目标 乳 酸 ← 血乳酸是评价危重症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血乳酸持续升高与APACHEII密切相关,感染性休克血乳酸>4mmol/L,病死率达80%← 目前多采用乳酸清除率和高乳酸(>2mmol/L)时间来作为评估指标 血乳酸水平与组织灌注、细胞缺氧,以及肝脏糖异生能力有关 Pcv-aCO2← 理论上,组织缺氧状态下组织PO2将下降,组织PCO2将升高,但实际并非如此← 内毒素血症组织PO2可能并不低---细胞病性缺氧← 低氧性缺氧时,组织PCO2没有升高;仅在缺血性缺氧时组织PCO2才明显升高← PCO2的上升与组织的灌注不足密切相关Pcv-aCO2← 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即休克存在时,组织PO2将降低,组织PCO2将升高,反映的本质是组织局部DO2减少和缺氧代谢增加← 更高的组织PO2和更低的组织PCO2可能才是休克复苏的理想目标。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

外科手术中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外科手术中,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病人体内的血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本文将就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方法及其在不同手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要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评估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种方法。

手术时,局部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血压、心率、心排血量等指标,判断病情的稳定性,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二、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1. 动脉插管动脉插管是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插入动脉导管,可以直接测量患者的动脉血压,同时配合脉搏波分析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心输出量、心排血量等重要参数,为术中处理提供有力依据。

2. 中心静脉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是另一种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通过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测量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帮助医生判断血容量状态和心脏前负荷情况,从而调整输液、补充血量等治疗措施。

3. 肺动脉压监测肺动脉压监测是一种更为精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通过插入肺动脉导管,可以测量患者的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等指标,提供更准确的心脏功能评估,从而指导药物治疗和液体管理。

三、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不同手术中的应用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不同类型的手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 心脏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脏手术中尤为重要。

通过监测心脏输出量、肺动脉楔压等指标,医生可以动态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调整体外循环的参数,确保心血管的稳定。

2. 肝脏手术肝脏手术通常涉及大量的输血和液体管理。

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血容量和心脏前负荷,提供输液和血管活性药物的指导,避免术中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3. 骨盆腔手术骨盆腔手术涉及的损伤及手术创伤较大,易发生术中失血和感染等并发症。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hemodynamie monitoring)是麻醉医师 实施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临床麻醉到麻醉恢复室再到ICU,血流动力学监测贯 穿麻醉科临床工作的始终。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的氧供 氧耗等方面的功能指标,为临床麻醉和临床治疗提供数 字化依据。
发症。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的选择
1、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与治疗的需要 考虑具体实施的监测方法。
2、选用监测方法时应充分权衡利弊,掌 握好适应症。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
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BP)即血压是 最基本的心血管监测项目。
血压可以反映心排出量和外周血管总阻力,同时 与血容量、血管壁弹性、血液粘滞度等因素有关, 是衡量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主要的预防方法:是应注意导管的插入深度,不 快速、高压地向气囊充气。当肺动脉压力波形变 成楔压波形时,应立即停止注气,并应尽量缩短 PAWP的测定时间。
其他并发症
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在进行PAC操作时 严格遵守操作规则、尽可能缩短操作时 间并加强护理工作。
第四节 心排出量监测
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 CO):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 射出的总血量,正常人左、右心室的排血量基本相等。
2、特点:是对伪差的检出相当可靠,如上肢抖 动时能够使袖套充气暂停,接着测压又能够自动 重复进行。在测压仪内还安装了压力的上下限报 警装置。
NIBP的优点是:
①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②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③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各年龄的病人和拟行各种大小手
术的患者; ④自动化的血压监测,能够按需要定时测压,省时省力; ⑤能够自动检出袖套的大小,确定充气量; ⑥血压超过设定的上限或低于下限时能够自动报警。

危重病人循环功能监测与液体复苏护理

危重病人循环功能监测与液体复苏护理

危重病人循环功能监测与液体复苏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循环功能监测与液体复苏护理是危重病人救治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介绍循环功能监测的方法以及液体复苏的原则与护理。

一、循环功能监测循环功能监测是指对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以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调整。

目前常用的循环功能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无创性和有创性两种。

1.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对病人进行非侵入性的监测手段,来了解病人的循环功能情况。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或无创动脉血压监测装置来实现对血压的监测。

此外,心率、心电图、呼吸参数等也可以通过无创性监测手段进行评估。

2.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常常需要一些特殊设备来进行操作,比如动脉导管插管、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血流动力学数据,能够对危重病人的循环状态进行更为详细的评估和监测。

二、液体复苏护理液体复苏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液体,来纠正循环血容量不足,改善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下面将介绍液体复苏的原则与护理措施。

1.液体选择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液体进行复苏是非常重要的。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

晶体液主要包括生理盐水、林格液等,其作用是通过补充纯净水和电解质来纠正血容量不足。

胶体液则是通过补充胶体成分,提高血液渗透压来增加有效循环容量。

2.监测液体复苏效果在进行液体复苏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循环状态和生命体征指标,如血压、心率、尿量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可以评估液体复苏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注意液体复苏的副作用液体复苏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呼吸功能以及液体过负荷等情况。

特别是在高龄、心衰等高危人群中,应更加谨慎使用液体复苏,避免出现液体过负荷而造成其他不良反应。

4.个体化的护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液体复苏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运动的物理学,通过对作用力、流量和容积三方面因素的分析,观察并研究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动情况。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依据物理学的定律,结合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概念,对循环系统中血液运动的规律性进行定量地、动态地、连续地测量和分析,并将这些数据反馈性用于对病情发展的了解和对临床治疗的指导。

血流动力学监测分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两种。

一.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床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无创的方法,直接或间接的测得如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排量等病人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其优点是无创,对病人刺激小,比较容易获得,病人耐受程度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由于较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某些参数的获得精确性低。

1.心率监测:常用床旁心电监护仪,利用体表模拟心电图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率的监测。

电极片的位置分别位于双上肢,双侧腋前线及心尖部,利用监测到的心电图RR间期算得病人的心率。

优点:实时监测,变化灵敏,病人依从行好。

缺点:不利于病人活动,心电信号易受外界干扰2.脉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利用微型红外探测器探测到指尖的血流,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其中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绘制搏动曲线、计算得到血氧饱和度及脉率。

优点:舒适、无创缺点:当末梢循环不良时灵敏度下降,不能识别氧合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血红蛋白。

3.无创血压(NIBP)监测:利用袖带法间接测得肱动脉或腘动脉压,危重患者通常设定为5~30分钟测定一次,以间断的反应患者体循环压力状况。

优点:无创。

缺点:监测容易受外界干扰,对于抽搐、躁动的患者测定不够准确;动脉硬化及血管疾病患者测定与实际大动脉压力有较大差异;休克病人测定敏感度下降;间断测定影响患者休息。

4.无创心排量测定(NICCO):利用体表电极标定病人心电活动,根据心泵血期间心电活动的变化,计算出心排量等一系列参数。

优点:无创,费用低廉,无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

缺点:精确度差。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和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和意义



人 民
是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院 应当强心、增强心肌收缩
力,同时使用升压药维持
血压。
ICU基础知识讲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


市 第
呼吸内科医生则认为,除


民 医
了心功能不全的问题外,

还有肺泡间质水肿的存在,
应严格限制补液。
ICU基础知识讲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

博 市
毫无疑问,按照传统教科书和我们通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民 医
②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③需行低温和控制性降压的手术;
④严重低血压、休克等需反复测量血压的手 术;
⑤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等测量的病人;
⑥需要用血管扩张药或收缩药治疗的病人;
⑦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的病人 。
ICU基础知识讲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

博 市
①直接测压与间接测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使用最广的血压监测方法,它克服了手


动测压法的一些缺点,是现代心血管监
测史上的重大突破之一。
2、自动测压法分为:
1.自动间断测压法
2.自动连续测压法
ICU基础知识讲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
淄 自动间断测压法



八 人
1 、 自 动 无 创 伤 性 测 压 法 ( automated
民 医
剂量越来越大,心肌负担越来越重,最
终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ICU基础知识讲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
淄 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概念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高职高专)

《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标准(2019 护理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急危重症护理》是高职护理、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程。

急危重症护理以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是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本课程的学习对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及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与监护能力方面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在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本课程的前置课程有:通识课(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等);专业基础课(包括人体形态、人体机能、药物应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同步课程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等。

后续为护生的临床顶岗实习。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校企(医院)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建设,以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和执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模式、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及“教、学、做”结合的原则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

根据高职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设置《急危重症护理》课程。

本课程以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如心跳呼吸骤停与心肺脑复苏、创伤、急性中毒、意外伤害等急救与监护,常用急救护理技术为主要内容。

根据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救护及重症监护等项目。

强调理论内容“必需”、“够用”,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实施以典型案例为先导的情境教学模式,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形成。

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技术及开放的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本课程建议课时:总学时48,理论学时12,实践(含操作考核)学时36。

急危重症护理学试题库完整

急危重症护理学试题库完整

实用文档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4.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A.20B.21C.22D.23E.245.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求医学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A.1年B.3年C.5年D.10年E.终身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A.2002年B.2003年C.2004年D.2005年E.2006年三、简答题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胸腔阻抗法)在危重病临床中的应用发布:2009-4-27 14:05 | 作者:ark | 来源:本站| 查看:57次| 字号: 小中大沈洪王亚生关键词: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胸腔阻抗法;危重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采用胸腔阻抗法的基本原理,为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世纪60年代末期Kubicek基于Nyboer理论,提出了根据胸腔阻抗微分图(dz/dt)测定“每搏输出量”(SV)的线性计算公式,既Kubicek公式。

80年代我国也曾推广应用过胸腔阻抗法的“无创心功能仪”,但受当时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测量模型”、“信号处理技术”、“特征点测定”以及“计算公式”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使当时检测设备普遍存在着可靠性差、操作复杂、不能连续监测、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

为了使胸腔阻抗法更适用于临床,许多欧美专家学者对Kubicek法进行改进。

美国学者Sramek提出了Kubicek法的修正公式,在信号处理方面应用了“叠加平均法”,在适用范围、准确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

20世纪90年代末期,胸腔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已达到了准确可靠、适合临床应用的阶段。

一、胸腔阻抗法的基本原理1、胸腔阻抗的构成生物组织的阻抗会随着相应的体积变化而变化,且成反比关系。

在胸腔内,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主动脉的容积随血流量变化而变化,故其阻抗也血流量变化而变化。

心脏射血时,左心室内的血液迅速流入主动脉,主动脉血容量增加,体积增大,阻抗减小;当心脏舒张时,主动脉弹性回缩血容量减少,体积减小,阻抗增大。

因此,胸腔阻抗将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发生搏动性变化。

2、胸腔阻抗法的基本原理在胸腔体表加上低幅高频的恒定电流I(电流的大小不会因阻抗变化而改变)如下图。

因主动脉充满血液、电传导性最好,是胸腔内电信号传导的最短路径,故电流透过汗腺沿着脊柱方向在主动脉内传导。

危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护PPT课件

危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护PPT课件
详细描述
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脏电信号的异常,导致心脏的跳动频 率和节律不正常。在危重症患者中,心律失常可能是由于电 解质紊乱、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等因素引起的。
休克
总结词
休克是危重症患者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详细描述
休克主要表现为血压急剧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器官功能障碍等。在危重症患者中,休克可能是由于 大出血、严重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引起的。休克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 。
监测结果易受干扰
血流动力学监护结果易受 到患者体位、药物等因素 的干扰,影响结果的准确 性。
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监测
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 术,实现血流动力学监护 的智能化,提高监测效率 和准确性。
无创监测
研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 技术,减少患者痛苦和并 发症。
多模态监测
结合多种生理参数进行血 流动力学监护,提高监测 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现代血流动力学监护
引入了超声、心排量监测等技术,能 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 态。
02 血流动力学监护的基本原 理
血流动力学监护的定义
血流动力学监护是指通过一系列监测 技术,对患者的血液流动状态和循环 功能进行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病 情状况和治疗效果。
血流动力学监护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发现患者 循环功能的异常,为医生提供准确的 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监测患者的体液平衡状态
通过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和尿液等指标,评估患者的体液平衡状态, 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血流动力学监护的干预措施
根据初始评估和持续监测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药物治疗、机械通气、输血和输液等措施,以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icu急危重症a级监测内容

icu急危重症a级监测内容

icu急危重症a级监测内容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监测和干
预措施,以确保他们的生命体征得到及时监测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以下是ICU 急危重症A级监测内容的详细描述:
1. 血流动力学监测:这包括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心电图、中心静脉压和动
脉压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液体平衡情况,以及是否需要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和血容量扩充剂。

2. 呼吸监测:呼吸参数的监测对于呼吸功能紊乱的患者尤为重要。

这包括监测
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等。

还可能通过监测肺动脉压力和腔静脉压力来评估肺血管的功能。

3. 体温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可以帮助发现感染、代谢异常和体温调节障
碍等问题。

通常使用无创体温监测装置,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4. 生命体征监测:除了上述内容,ICU患者还需要被监测的其他生命体征参数
包括神经功能、肌力、疼痛评估和尿量监测等。

这些参数能够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实验室检查:ICU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经常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器官功能、代谢情况以及有无感染等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ICU中,对急危重症患者的高度监测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异常,评估病情,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治疗。

这些监测内容的持续进行将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结果,提高生存率和康复速度。

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需要对这些监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以便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

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导言: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危重患者管理的关键步骤之一,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

ISCCM(Indian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已经制定了一套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确保危重患者的有效监测和适当的干预。

本文将对ISCCM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南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指南内容:1.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和概念:-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是评估循环系统的功能和组织灌注,以指导治疗和判断疗效。

-检测的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心排血量、压力指标(如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氧输送和氧消耗等。

2.血压监测:-实时动态血压监测是判断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可通过无创血压监测和有创血压监测两种方法进行。

-无创血压监测适用于稳定患者,而有创血压监测适用于需要更精确监测和干预的患者。

3.中心静脉压(CVP)监测:-CVP是衡量右心室前负荷的指标,用于评估流体状态和心血管功能。

-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插管进行监测,但需谨慎考虑并发症风险。

4.肺动脉压(PA)监测:-PA监测可提供右心功能和肺动脉压力的信息,有助于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心源性休克的患者。

-可通过肺动脉导管插管进行监测,但需谨慎考虑并发症风险。

5.心排血量(CO)监测:-CO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用于评估有效组织灌注和洗脏效果。

-可通过有创和无创方法进行监测。

6.氧输送和氧消耗监测:-氧输送(DO2)和氧消耗(VO2)是评估组织氧代谢和供需平衡的指标。

-可通过计算或通过有创监测方法进行评估。

7.血流动力学指标的解读和干预:-医务人员应了解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正常范围和生理意义,并根据患者状况进行解读和干预。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数据需综合临床状况和其他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8.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局限性和风险:-血流动力学监测可能存在局限性和风险,如操作错误、感染、出血等。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对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实时、连续地监测和评估。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流状态,包括心脏泵血功能、血压、血液容积和组织灌注等指标,从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干预和调整治疗方案。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急诊科等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以提供重要的生理参数,例如心率、心律、心输出量和心肌收缩力等指标。

这些参数对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循环代谢状态非常关键。

通过监测心输出量,可以了解心脏泵血功能是否正常,评估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

另外,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患者,监测心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电图异常和心律不齐等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血压监测也是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血压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趋势和水平,评估血管阻力和容量状态。

这对于高血压、低血压和休克等情况的患者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血压,可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维持患者的血压稳定,避免高血压和低血压对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血液容积监测是指监测患者的血容量情况,包括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中心静脉压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和循环血容量。

对于严重失血、感染和体液失衡等情况的患者,血液容积监测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血量,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输液和血液制品的使用量,避免血液循环不稳定和器官灌注不足的发生。

组织灌注监测是指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监测患者器官组织的灌注情况。

这是评估患者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常用的组织灌注监测技术包括局部组织氧分压、皮肤温度、尿量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氧供需平衡情况,评估组织灌注是否充足。

通过监测组织灌注,可以及早发现和干预组织缺血缺氧的情况,避免器官功能受损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

总之,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手术和急诊等临床环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血压、血液容积和组织灌注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做出相应的治疗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eload
为了改善心输出,必须了解病人的前负荷情况 !
影响前负荷的因素
循环总血容量 回心血量 胸腹腔压力 心包腔压力 心房收缩力和时相 瓣膜完整性
CVP测定的价值
反映循环容量
反映静脉回心血量 反映右心室充盈压力 反映心脏功能
影响CVP的因素
病理因素:心衰—高;血容量不足—低;
神经因素:交感N兴奋—高;低压感受器作用加 强 —低 ;
影响PCWP的因素
左心室功能不全 左心室和左心房顺应 性 二尖瓣完整性 主动脉瓣反流 心内左向右分流 肺顺应性 肺血管阻力 导管端在肺野的位置 胸膜腔内压 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栓塞及肺切除
监测前负荷
CVP / PCWP反映前负荷
中心静脉压和每搏输出量的关联
Kumar et al., Crit Care Med 2004;32: 691-699
SV
V SV V
SV
Normal contractility
SV V
volume responsive
target area
volume overloaded
Preload
17
改善心输出( CO) 前负荷,心输出量 和Frank-Starling 原理
SV
SV V Normal contractility
正常的容量水平,而是要调整血容量 与心血管状态相匹配;
容量评估方法的缺陷和困难
传统评估容量状态的方法存在严 重缺陷,却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 多人的脑海中,要改变这种认识 很不容易。
改善心输出( CO)
监测-关键是什么?
改善心输出量
前负荷
收缩力
后负荷
心率变率性
Frank-Starling mechanism
派生指标
肺血管阻力: (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 ) PVR=80(mPAP-LAPm)/CO 肺血管阻力指数: ( 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PVRI ) PVRI=80(mPAP-LAPm)/CI
PVR正常值: 20-130dyn.s.cm-5 PVRI正常值:70-180dyn.s.cm-5
血流动力学监测
我们需要什么?

量 还是 压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方法
有创监测
有创动脉压(ABP) 中心静脉压(CVP) 肺动脉导管(PAC)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PiCCO)
无创监测
胸腔阻抗法(TEB)
CO2部分重吸收法(NICO)
经食管超声多普勒法(TEE)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内容
充盈压的监测(CVP、PAOP) 容量参数的监测(GEDV、ITBV、LVEDV) 功能性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
PAWP<10mmHg PAWP11~18mmHg PAWP>18mmHg <3mmHg >7mmHg 3~7mmHg 10min iv 200ml 10min iv 100ml 10min iv 50ml
输液后,观察PAWP变化
可重复负荷试验 不能继续补液 等10min后,再测PAWP <3mmHg,可重复负荷试验 >3mmHg,停止快速输液
(y 、x 分别为脱机后和脱机前的CVP 值)
CV 、A /CV 或PEEP、PSV + PEEP
一般常用的漂浮导管有以下 用 途
监测心腔内压力:右房压(RAP)、右室 压(RVP)、肺动脉压(PAP)、肺毛细 血管楔压(PCWP); 通过热稀释法测定心排出量(CO);
测定肺动脉血液温度即人体中央温度;
RAP PAWP A B
Preload
1. 经典的容量负荷试验:
观察临床表现 ,测定和记录CVP和 PAWP 的基础值;
根 据 病 人 情 况 , 在 10 分 钟 内 快 速 输 注 50~200ml生理盐水; 观察病人血压、心率、周围灌注和尿量的 改变,注意肺部湿罗音、哮鸣音; 评 价 CVP 和 PAWP 的 改 变 (CVP 、 PAWP) 。
3. 现代容量负荷试验:
连续进行CVP或PAWP监测,设置报警限 制,一旦超过设限,或暂停输液进行观察 或终止试验,同时增加CO、ABP监测。
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氧运输过程中的三个基础平衡
• SvO2 VO2 DO2 CO
氧需求
• C(a-v)O2 VO2
• 乳酸 VO2
肺动脉导管临床应用再评价
发现可能获益的患者群体; 明确进行PAC监测的时间因素; 寻找理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血流动力学目 标; 针对临床医师对PAC的操作和数据解读能 力进行评估; PAC能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血流动力学和 氧合信息。
评估技术之局限 争论与困扰
但是由于方法学的缺陷,迄今还 没有任何一种评估容量负荷的技 术是绝对准确的,结果使对容量 状态的评价成为:
医生间最经常性的争论 和临床实践中最经常性的困扰。
容量评估方法的缺陷和困难
目前临床尚缺乏直接测量血容量的方 法,间接方法则受多种因素的干扰, 容易造成误判;
最重要的是:治疗的目标不是要恢复
SV
V Poor contractility
volume responsive
target area
volume overloaded
Preload
19
改善心输出( CO) 前负荷,心输出量 和Frank-Starling 原理
SV
V V SV SV SV
V
volume responsive target area volume overloaded
派生指标
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 ,CI) CI=CO/BSA 正常值2.5-4.2L/(min·m2)
每搏量(Stroke Volume, SV) SV=1000*CO/HR 正常值60-130ml SVI=SV/BSA 正常值40-70ml/m2
派生指标
氧供给( Oxygen Delivery,DO2) DO2=[(13.9*SaO2*Hb)+0.003*PaO2] *CI DO2=13.9*SaO2*Hb *CI 正常值:580~700ml.min-1.m-2
2. 改良的容量负荷试验:
以500-1000ml/30min的速率快速输注液体; 每10min测量CVP或PAWP; 如果CVP增加<2mmHg(或PAWP< 3mmHg),则继续输液; 如果CVP或PAWP增加超过上述数值,则暂停输 液,10min后再进行试验; 但如果CVP增加>5mmHg(或PAWP增加> 7mmHg),则终止试验并限制液体输入。
氧消耗( Oxygen consumption,VO2) VO2=13.9*(SaO2-SvO2)*Hb *CI 正常值:110-155ml.min-1.m-2 氧利用系数(Oxygen extraction ratio, O2ext) O2ext=VO2/DO2 正常值:0.22-0.32%
容量负荷试验—PAWP 7-3 原则
药物因素:快速补液收缩血管药—高;血管扩 张药或洋地黄—低; 麻醉和插管:动脉压高—高;胸内压高—高;

他:缺氧→肺动脉高压→CVP高。
BP和CVP 关系的意义
CVP 低 低 高 高 BP 低 正常 低 正常 临床意义 血容量不足 血容量轻度不足 心功不全/容量相对多 容量血管收缩 PVR高 处理原则 充分补液 适当补液 强心舒血管 舒张血管
是決定cardiac output, tissue perfusion 最好的指 標
評估氧氣輸送與需求是否達平衡狀態 影響SvO2的因素:PaO2、Hb、C.O. SvO2下降 SvO2上升 貧血、低血氧 心輸出量降低 、 組織耗氧量增加 氧運送量增加、組織耗氧量減少 左向右分流 、 二尖瓣閉鎖不全
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张俭
为什么要进行
血流动力学监测?
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应该具备的条件:
充足的血容量 良好的心功能 正常的血管张力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本质
是什么?
需 给
求 与 供
血流动力学状态的评估
危重病人仅以
生命体征评估 临床表现 临床经验
来判断血流动力学状态
可靠吗?
派生指标
外周血管阻力:(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SVR) Poiseuille定律:SVR=8Lη/лr4 SVR=80(mAP-RAPm)/CO SVR正常值:900~1400dyn.s.cm-5 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 SVRI=80(mAP-RAPm)/CI SVRI正常值:1700~2600dyn.s.cm-5
正常

CO低或血容量不足
补液试验
CVP补液 5-2 原则
CVP <8cmH2O CVP 8~13cmH2O CVP >14cmH2O
<2cmH2O >5cmH2O 2~5cmH2O
10min iv 200ml 10min iv 100ml 10min iv 50ml
可重复负荷试验 不能继续补液 等10min后,再测CVP <2cmH2O,可重复负荷试验 >2cmH2O,减慢补液速度
SV V Poor contractility
volume responsive
target area
volume overloaded
Preload
18
改善心输出( CO) 前负荷,心输出量 和Frank-Starling 原理
S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