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1 【制定规范的依据】
《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2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称粘连性肩周炎、冻结肩。
它是肩周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和退行性病变,逐渐形成关节内外粘连,出现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
好发于50岁左右的女性,有自愈倾向。
3 【诊断】
3.1 可有肩部外伤史。
3.2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剧的肩部疼痛,伴有肩部功能活动障碍和僵硬,不同程度地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3.3 患者肩部肌肉萎缩,以三角肌萎缩最明显;压痛,
压痛点在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喙突及结节间沟等处;外展、内外旋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因上肢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手部肿胀、发凉。
3.4. X线检查可有骨质疏松征塞,有时肩峰下有钙化影。
肩关节造影见关节囊挛缩,下部皱褶消失等改变。
4 【治疗】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
4.1 非手术治疗急性期上肢悬吊以减少疼痛,局部理疗、针灸、按摩、局部封闭治疗,注意局部封闭药物应注射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内;服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坚持功能锻炼,以主动运动为主,包括肩外展、上举、外旋等联合运动;还可于臂丛麻醉下行肩关节手法松解术,术后加强功能锻炼。
4.2 手术治疗用于长期保守治疗无效者,适应证应严格掌握,注意除外其他颈肩部疾患。
术式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肱二头肌腱移位术和喙肱韧带切断术。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规范样本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肩关节周围炎,又称冻结肩、粘连性肩关节炎、五十肩等。
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病变而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诊断]一、病程发病缓慢,多数无外伤因素;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
二、症状肩关节疼痛,夜间明显,影响睡眠并向附近放射,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临床可分以下三期:(一)凝结期此期病变主要在肩关节囊,肩关节疼痛,活动轻度受限,肩关节造影可显示关节囊紧缩,关节囊下皱褶互相粘连。
(二)冻结期此期除关节囊严重挛缩外,关节周围软组织均受累,退行性变明显,滑膜充血增厚,阻滞缺乏弹性,肩关节疼痛明显,活动严重受限。
(三)解冻期一般半年后肩关节疼痛逐渐减轻,功能逐渐恢复,肩关节冻结逐渐解除。
三、体征肱二头肌在增加张力的位置可引出疼痛和压痛,三角肌与冈上、下肌可出现萎缩。
四、辅助检查X线片可见肱骨头骨质疏松。
[鉴别诊断]一、颈椎病也有肩部疼痛,但同时伴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麻木或四肢无力等症状。
肩部无明显压痛点,肩关节活动度一般不受限制。
二、颈背部筋膜炎疼痛范围广泛,除肩部外还涉及颈背部。
压痛点多在肩胛骨的内侧缘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胸段棘突边缘处。
肩关节活动不受限制。
三、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青少年,疼痛常波及其它多个大关节,具有对称性、游走性等特点。
疼痛程度与活动关系不大,甚至静止时疼痛更重。
无明显的关节活动障碍。
严重者局部可有红肿、结节或瘀斑。
四、肩袖损伤多伴有明显的外伤史。
疼痛可向三角肌止点处放散。
压痛点局限在大结节处。
活动障碍主要表现在外展受限。
在主动外展60~120度之间出现疼痛弧。
被动外展时无明显疼痛及障碍。
五、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疼痛局限在肩前部,仅在结节间沟处压痛。
抗阻力作肩关节前屈及肘关节屈曲时诱发疼痛加重。
[治疗]一、手法松解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病人能逐渐好转和痊愈。
病变早期可采用理筋手法,患者正坐,术者有右手拇、食、中三指对握三角肌束,作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的拨动5~6次,再拨动痛点附近的冈上肌、胸肌各5~6次,然后按摩肩前、后及肩外。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发布时间:2021-08-20T09:09:59.8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4月4期作者:任国燕[导读]任国燕(红原县人民医院;四川红原624400)【定义】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的肩部疾病,简称肩周炎。
因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以50岁左右年龄发病率最高,故有“老年肩”,“五十肩”之称。
该病多具有患肩关节僵硬和遇热痛减、遇冷痛甚等特点,又被称为“冻结肩”,“肩凝症”,“露肩风”等。
具有多为单侧发病,缓慢加重,经数月或更长时间可自行减轻以至痊愈的特点。
病程数月至两年间,一般不复发。
肩关节周围炎属中医“痹症”范畴【诊断标准】(一)外伤史多为中年人或老年人,多继发于肱二头肌腱鞘炎,或上肢外伤;(二)症状肩部疼痛:开始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睡于患侧。
疼痛可向颈、耳、肩胛、前臂和手放射;肩部活动受限:以上臂外展、外旋、后伸为明显,严重者不能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三)体征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前、肩后、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以肱骨大结节、结节间沟处为明显,可见三角肌萎缩,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受限,特别是外展、上举、外旋和内旋;(四)辅助检查常规摄片无特殊发现,后期可见肩部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可在肩峰下见到钙化阴影。
【辩证分型】(一)风寒湿型肩部窜痛,遇风寒痛重,得温热痛缓,畏风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二)淤滞型肩部针刺样疼痛、拒按,夜间痛甚。
舌紫暗或瘀斑,脉弦或细涩。
(三)虚损型肩部酸痛,劳累后加重,可伴有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心悸失眠等。
舌质淡或暗红,苔白或少苔、无苔,脉弦细或沉细弱。
【治疗方案】(一)内治法1 .中药辩证治疗(1)风寒湿型治法:散寒除湿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或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独活6g 桑寄生12g杜仲9g桑枝9g细辛3g肉桂3g茯苓15g防风10g 当归9g白芍9g川芎6g生地黄12g乌头汤:制川乌6g制草乌6g桂枝15g甘草10g黄芪20g天麻10g防风10g赤芍10g当归10g青风藤10g中成药:大活络胶囊,口服每次四粒,每日三次。
肩关节周围炎门诊临床路径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一、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M75.01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7版)。
1.年龄40-70岁,女性多于男性。
2.体格检查:肩袖间隙区、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为主,肩各方向主动、被动活动均不同程度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重,内旋、内收影响最小。
3.辅助检查:X线检查见肩关节结构正常,肩峰下可见钙化阴影,可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
MRI见关节囊增厚,当厚度>4mm对诊断本病的特异性达95%。
4.鉴别诊断:(1)肩袖损伤:颈肩痛,肩关节无力,被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落臂征,B超、MRI有特征性表现。
(2)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外侧痛(夜间痛),外展、上举受限,X线片可见肩关节骨结构异常,B超、MRI排除肩袖损伤。
(3)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被动活动大致正常,X线颈椎斜位片可见相应椎间孔狭窄。
(4)其他:如永久起搏器后肩周痛,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锁骨远端骨折使用锁骨钩钢板固定后,胸腔内炎症、肿瘤。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75.011肩关节周围炎疾病编码。
2.能除外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综合征、颈椎病等其他病症引起的肩部疼痛。
3.肩部骨折未愈合不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7版)。
1.早期给予理疗、针灸、适度的推拿按摩。
2.痛点局限时,可局部封闭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或得宝松。
3.疼痛持续、夜间难以入睡时,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1)推荐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①成人:300mg/次,一日2次;②对本品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肩关节周围炎门诊基本诊疗路径

肩关节周围炎门诊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肩关节周围炎基本诊疗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10:M75.011)。
(二)诊断依据根据《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7版)。
1.年龄40-70岁,女性多于男性。
2.体格检查肩袖间隙区、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为主,肩各方向主动、被动活动均不同程度受限,以外旋、外展和内旋、后伸最重,内旋、内收影响最小。
3.辅助检查X线检查见肩关节结构正常,肩峰下可见钙化阴影,可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
4.鉴别诊断(1)肩袖损伤颈肩痛,肩关节无力,被动活动范围基本正常,落臂征。
(2)肩峰撞击综合征肩外侧痛(夜间痛),外展、上举受限。
X线片可见肩关节骨结构异常。
(3)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神经根刺激症状,被动活动大致正常,X线颈椎斜位片可见相应椎间孔狭窄。
(4)其他如安装永久起搏器术后肩周痛、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锁骨远端骨折锁骨钩钢板固定术后、胸腔内炎症或肿瘤引起的肩周痛。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关节周围炎(ICD-10疾病编码:M75.011)。
2.除外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综合征、颈椎病等其他病症引起的肩部疼痛。
3.肩部骨折未愈合不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7版)。
1.早期给予理疗、针灸、适度的推拿按摩。
2.痛点局限时,可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或得宝松局部封闭。
3.疼痛持续、夜间难以入睡时,可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1)布洛芬缓释胶囊★①成人:300mg/次,一日2次,口服。
②对本品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2)双氯芬酸钠缓释片★①成人:75mg/次,一日1-2次,口服。
②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禁用;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禁用;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禁用;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禁用,严重的肝肾功能和心功能衰竭的患者禁用;妊娠期前2个月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儿童及青少年不宜服用。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肩关节周围炎1 范围和目的1.1目的规范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1.2范围本指南提出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治疗和康复。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frozen shoulder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冻结肩、粘连性关节炎。
是肩周软组织(包括肩周肌、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病变引起的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可归属于“漏肩风”、“五十肩”、“肩凝证”等范畴。
3 诊断3.1病史病程长短不一,多由外伤或者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多为慢性发病。
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部分患者在5年内对侧肩关节再次罹患[2]。
3.2症状体征肩关节疼痛,夜间尤甚;肩关节轻度被动内收、内旋位,冈上肌、三角肌可出现废用性萎缩,肩关节周围广泛压痛,甚至延伸至斜方肌与肩胛间区域[3];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碍,尤其外展、外旋活动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肩关节外展“扛肩”现象[4-6]。
3.3分类[3]肩关节周围炎一般按病程长短可分为肩周炎急性期、肩周炎慢性期、肩周炎功能恢复期。
3.3.1肩周炎急性期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
夜间剧痛,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冈下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
急性期可持续10-36周。
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3.3.2 肩周炎慢性期疼痛相对减轻,但压痛仍较广泛,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均感动作困难。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
年龄较大或病情较长者,本期可持续4~12个月。
3.3.3 肩周炎功能恢复期患者肩关节隐痛或不痛,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概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囊、关节囊等)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1.症状(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或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表现为穿衣、梳头、系裤、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3.体征(1)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着。
(2)压痛:肱骨大结节、胲骨结节间沟、肩峰下缘突、肱二头肌腱附着处、大小圆肌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压痛。
(3)肌肉痉挛:可触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痉挛及压痛。
(4)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在后期,肩周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三角肌为着。
原则: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物理治疗目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充血的消散、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超短波、短波、微波、毫米波等,急性期宜无热量,慢性期宜微热量,但不宜久用。
其中超短波疗法较为常用,具体方法为:超短波治疗仪,中号电极两个,患肩对置;急性期采用无热量,15min/次,1次/山慢性期采用微热量,15?20min,15?20次为一疗程。
低中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低频温热电、低频调制的中频电、干扰电等相应处方或治疗参数的电疗。
其中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较为常用。
急性期与超短波疗法配合,慢性期与各种热疗配合效果更好。
(2)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疗法,用于急性期。
具体方法为: 中波或短波紫外线治疗仪,患侧肩关节,分前、后、侧3区照射,红斑量,每日一区,6次为一疗程,可与超短波配合。
(3)超声波疗法:用于慢性期。
具体方法为:800kHz 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仪,直径2或5cm的声头,在患肩以3cm/s左右的速度移动(也可移动和痛点固定结合,每痛点固定10?30s,但不能固定于骨突处),8?12min/次(根据面积大小而定),1次/d, 15?20次为一疗程,多用于肩关节粘连。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诊疗

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诊疗【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42-02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又称为“冻结肩”、“漏风肩”、“肩凝症”、“僵硬肩”、“五十肩”等,简称“肩周炎”。
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患。
1 病因病机传统医学认为是因年老体衰,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血不荣筋,“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上古天真论》),筋肉失于濡养,痰浊瘀阻经脉及关节,故关节失于滑利。
若受外伤或风寒湿邪侵袭肩部,致使寒凝筋膜,经络阻滞,筋肉挛缩,经脉拘急所致。
根据现代临床分析,一般有三种因素:1.1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如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袖损伤、三角肌滑囊炎等,使肩部肌腱肌肉、关节囊、滑液囊、韧带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液渗出而形成疤痕,造成肩周围组织挛缩,肩关节滑膜、关节软骨间粘连,继而肩周软组织广泛性粘连,肩关节活动受限。
1.2肩关节的急性创伤,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中上段骨折、肩关节脱位、肩部的挫伤等,造成局部疼痛、出血和血肿,特别是肩端骨折复位未能纠正肱骨头旋转,继发关节粘连。
1.3肩关节以外的疾病,如冠心病、肺炎、胆囊炎等反射性地引起肩部疼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续性痉挛,肩关节活动受限而继发为肩关节周围炎。
2 诊断2.1临床表现除个别有明确外伤史者起病较急外,本病多起病缓慢,常因上举外展动作引起疼痛始被注意,主要症状为肩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
疼痛可为钝痛、刀割样痛,夜间加重,甚至痛醒或醒后不适疼痛,离床活动片刻方能再度入睡。
检查时局部压痛点在肩峰下滑液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尤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或短头的喙突处最为明显,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或手部、颈、背部,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骨伤科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又名“漏肩风二患者年龄多数在50岁上下。
发病多由睡卧时露出肩部,局部感受风寒所致。
或因外伤之后,肩关节周围组织受损,或因肩部活动过少,气血循环障碍,均可发生本病。
【诊断】1起初只觉得一侧肩部酸痛,于动作时偶有感觉,常不介意。
以后酸痛逐渐明显,肩臂活动时酸痛加重,影响肩部正常动作。
2 .症状呈渐进性加重,疼痛逐渐向周围发展,或向上痛及颈项,或向下痛到上臂,或向后痛到脊背。
3 .严重时肩臂活动受限,不能上抬,穿脱衣服、梳头等动作皆难以完成。
夜间疼痛更重,可影响唾眠。
4 .局部压痛以肩耦部、喙突部最为明显,腋后亦可有明显压痛。
肩部周围肌筋压之有韧厚感。
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均受限制。
内旋时不能摸到肩胛骨下角,只能摸到第1腰椎棘突或更低。
外展常仅有40°或更少,肩肱关节粘连。
5 .病程长则患肢三角肌萎缩。
由于肩部丧失正常功能,对生活及工作有很大影响。
但局部无红肿情况。
【治疗】一、推拿疗法1运肩肘(轻轻摇转,托举患肢肩关节和屈伸肘关节,作被动运动(见图10-80)o6 .按压痛点。
7 .拿揉肩部肌筋(见图10-81)。
点揉肩井、肩胭、肩贞等穴。
8 .从肩循患肢上臂外侧揉捏,直达肘部,力量由轻到重,来回数遍。
9 .颈背痛者,加揉风池、天宗,拿天柱筋、秉风部等。
10 手法宜柔不宜猛烈,不宜引起病人剧痛,轻症隔日1次,重症每日1次。
二、针灸疗法体针肩耦、肩醪、巨骨、曲池、少海、外关、合谷。
耳针肩、肩关节、神门、皮质下。
三、药物疗法羌活、秦荒、当归、威灵仙、鸡血藤、雷公藤、桑枝各IOg,桂枝6g,生甘草3g,煎服,每日1齐(b连服10天。
四、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周围炎是一个重要环节。
每天早晚各作外展、内收、内旋、外旋等动作10余次,在可以忍受的疼痛程度内,尽量加大外展等动作的范围。
锻炼时和接受推拿治疗时,均应尽量放松肩臂部肌肉,勿使紧张,可获得较好效果O。
2023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指南

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疗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肩关节周围炎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
本标准适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针灸推拿科、中医科、康复科等临床工作的医师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houlder pain and mobility deficits:adhesive capsulitis疾病部分ZY/T001.9-94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证候部分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肩关节周围炎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周软组织(包括肩周肌肉、肌腱、韧带、滑囊和关节囊等)病变引起的以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注:肩周炎多由急性、慢性或长期劳损所致。
因多发生在50岁左右,故称“五十肩”,因其主要特征为肩活动障碍,临床中又有“冻结肩”(Frozen shoulder)、“粘连性肩周炎”(Adhesive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之称。
4指南相关临床问题与推荐意见4.1临床问题1: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主要参照2013年美国物理治疗学会发布的粘连性关节囊炎指南[12]进行拟定(推荐级别:强推荐)。
临床症状: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体征: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为明显。
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晚期各个方向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

一、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定义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粘连而引起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又称粘连性关节囊炎,俗称五十肩、冻结肩。
在康复医学领域,肩周炎主要是指特定年龄发生的无特殊诱因的肩关节周围炎症,而不是其他疾病或者外伤导致的继发性肩关节功能障碍。
2.病因与病理(1)病因:病因不明。
主要与肩关节退行性病变、肩部的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受凉、感染及活动减少等因素有关。
颈椎疾病造成的肩部神经营养障碍可能也是病因之一。
2)病理:急慢性损伤可致关节囊、韧带和肌肉损伤,使关节囊变薄和出囊、肩韧带或冈上肌断裂,肩峰、嚎突或肱骨大结节骨质增生等,或发生无菌性性坏死、粘连、钙化等病理改变检查方法局(1)视诊:观察两肩外形是否对称,高低是否一致,有无畸形(斜方肌瘫痪表现为平肩前锯肌瘫痪者上肢向前平举时表现为翼肩;三角肌瘫痪者,肱骨重力可致关节半脱位;肩关节创伤性脱位,肩峰突出形成方肩)。
肩关节轻度肿胀时不易看出,正常情况下锁骨的外下方是回陷的,肿胀时则该处膨隆(2)触诊:压痛部位往往比较弥散。
肩关节周围有多个压痛点,主要是肌腱与骨组织附着点及滑囊、肌腱处(3)活动度:测量肩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的角度,并做记录(4)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工具4.临床表现(1)临床特点:50岁左右发作,病程数月,有明确的自愈倾向(2)主要症状:肩关节疼痛,关节活动障碍。
疼痛特点为肩关节钝痛,急性重者一触即痛可能是组织有撕裂;有的按压时反而减轻,表现为慢性疼痛,夜间疼痛为著。
运动功能障碍为外展、前屈、外旋和内旋受限。
病程长者可因神经营养障碍及失用导致肌肉萎缩,三角肌最显著5.鉴别诊断(1)肩关节不稳定:多数有创伤史,肩部疼痛,夜间痛明显,创伤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
部分者查体有肩部松弛、半脱位,X线有特殊改变(2)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因C神经根受到刺激出现肩部疼痛,而长时间疼痛、肌痉拿又可导致慢性损伤性炎症,故颈椎病可有肩部症状,也可继发肩周炎。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新编实用骨科学》第二版(陶天遵主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与体征: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2)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别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查体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疾病分期:参照《肩周炎》(李平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1.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常规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常规(2020年版)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70 岁中老年人。
该疾病属于中医“肩痹”范畴,分别于1979 年及1996 年被WHO列为针灸适宜病种。
针灸疗法可显著改善肩周炎患者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具有优势。
但目前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临床医生大多根据个人经验或片面临床报道进行诊疗,影响了针灸整体医疗水平。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虚衰,筋脉失于濡养,兼慢性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等,导致血不荣筋,痰浊瘀阻经脉所致。
1 临床表现:1.1急性期(冻结进行期):主要为肩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性质有极大地差异。
疼痛多局限于肩部的前外侧,常涉及肩胛区及上臂。
穿衣或梳头等活动时疼痛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1.2慢性期(冻结期)和功能恢复期:肩部疼痛逐渐缓解,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逐渐加重,呈“冻结状态”,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只有肩胛胸壁关节的活动。
此期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3个月。
2 专科检查:2.1 急性期(冻结进行期):肩部外观正常。
局部压痛点多位于结节间沟、喙突、肩峰下滑囊或者三角肌附着处,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外展内旋受限最为显著。
2.2慢性期(冻结期)和功能恢复期:压痛轻微,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比正常减小,尤以外展上举和内旋后伸为著,严重者盂肱关节活动完全消失,病程长者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
3 诊断依据:3.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3.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3.3肩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4 辩证分型:4.1风寒湿痺型可见肩周重滞疼痛、酸胀不舒,夜间尤其明显,肩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沉细。
4.2气血两虚型可见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肩关节疼痛,劳累痛更加重,休息则减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乏力。
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_2

---------------------------------------------------------------最新资料推荐------------------------------------------------------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肩关节周围炎诊疗规范一. 诊断标准 1 诊断依据 1. 1 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1. 2 好发年龄在 50 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1. 3 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1. 4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1. 5 X 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证候分类 2. 1 风寒湿型: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 2 瘀滞型: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瘀斑,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2. 3 气血虚型: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1/ 6二.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 1.1.毫针刺法 1.1.1.选穴处方主穴:肩髃、肩贞、肩前、天宗。
配穴:气血亏虚型配足三里、脾俞。
肝肾亏虚型配阴谷、三阴交、肝俞。
寒湿阻络型配清冷渊、阴陵泉。
气滞血瘀型:配膈俞、血海。
1.1.2.方法及针刺手法:肝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针刺用补法,其余各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每隔 5 分钟行针一次,留针 20 分钟。
隔日一次。
1.2.穴位注射疗法 1.2.1.选穴同针刺选穴法。
1.2.2.药物:普鲁卡因 2ml、当归注射液 4ml、维生素 B12500ug、安痛定4ml、胎盘组织液 4ml、野木瓜注射液 4ml。
1.2.3. 方法:将上述药物吸入 20ml 一次性注射器内摇匀后,换上一次性 5 号牙科穿刺针,穴位常规消毒,在针刺得气后将药物注入腧穴中,每穴注射药物 2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诊疗指南
【概述】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以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肌腱、筋膜、滑囊、关节囊等)的无菌性炎症为病理基础,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疾病。
【诊断要点】
1.症状
(1)疼痛:肩部疼痛多呈弥散性,可向颈、背、臂、手放散,夜间或肩部活动时疼痛加重。
(2)活动受限:表现为穿衣、梳头、系裤、摸背等日常生活活动困难。
3.体征
(1)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表现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减少,通常以前屈上举、外展、外旋、后伸及后伸内旋屈肘活动的受限为着。
(2)压痛:肱骨大结节、胲骨结节间沟、肩峰下缘突、
肱二头肌腱附着处、大小圆肌及肩胛骨外侧缘等压痛。
(3)肌肉痉挛:可触及斜方肌、菱形肌、提肩胛肌等的痉挛及压痛。
(4)肌肉萎缩肌力减弱:在后期,肩周肌肉萎缩以肱二头肌、三角肌为着。
原则:急性期消炎止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物理治疗目的: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促进充血的消散、水肿的吸收,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松解粘连,改善功能。
(1)电疗法
高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超短波、短波、微波、毫米波等,急性期宜无热量,慢性期宜微热量,但不宜久用。
其中超短波疗法较为常用,具体方法为:超短波治疗仪,中号电极两个,患肩对置;急性期采用无热量,15min/次,1次/山慢性期采用微热量,15?20min,15?20次为一疗程。
低中频电疗法:可酌情选用低频温热电、低频调制的中频电、干扰电等相应处方或治疗参数的电疗。
其中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较为常用。
急性期与超短波疗法配合,慢性期与各种热疗配合效果更好。
(2)光疗法:主要采用紫外线局部照射疗法,用于急性期。
具体方法为: 中波或短波紫外线治疗仪,患侧肩关节,分前、后、侧3区照射,红斑量,每日一区,6次为一疗程,可与超短波配合。
(3)超声波疗法:用于慢性期。
具体方法为:800kHz 或1000kHz的超声波治疗仪,直径2或5cm的声头,在患肩以3cm/s左右的速度移动(也可移动和痛点固定结合,每痛点固定10?30s,但不能固定于骨突处),8?12min/次(根据面积大小而定),1次/d, 15?20次为一疗程,多用于肩关节粘连。
与调制中频电疗法的改善血液循环处方或蜡疗法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4)激光、偏振光疗法:痛点或痛区照射。
(5)磁疗法:低频脉冲磁疗法用于急性期,电磁疗法用于慢性期。
(6)温热疗法:可酌情选用红外线、可见光、蜡疗、热袋等,用于慢性期。
(7)水疗法:水中运动疗法用于慢性期。
(8)手法治疗
Maintland手法:用于改善血运和营养,急性期消炎止
痛,慢性期松解粘连,改善功能,常用手法:①前屈障碍:以AP和被动前屈活动为主。
②后伸障碍:以PA和被动后伸活动为主。
③外展障碍:以Caude和被动活动为主。
每次应用2?3种方法,手法强度依病情而定,急性期Ⅰ-Ⅱ级手法,慢性期Ⅲ-Ⅳ级手法。
每种手法60?90s,重复3遍。
其他手法或按摩疗法:可酌情选用,不宜用撕裂性手段。
(9)运动疗法
徒手操:立位进行。
①摆动:腰前屈,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画圈动作。
②爬墙:面对墙或侧对墙,足距墙一定距离,将患肢前屈上举或外展上举以手触墙上移至最高处,重复进行。
③触墙:背靠墙,上肢靠拢体侧并贴紧墙面,屈肘,用双拇指触墙,再反向触胸,反复进行。
④触头:双手体前相握,前屈上举过头,触头枕部。
⑤触腰:双手背后相握,以健侧带动患侧内收,再以拇指沿腰椎棘突上移至最高处,反复进行。
棍棒操:①前摆动:双手体前握棒,臂伸直前屈上举左右摆动。
②后摆动:双手背后握棒,臂后伸左右摆动,屈肘上提。
③背拉:双手背后握棒,以健侧手握棒上端,患手反握棒下端,斜背并向健侧拉推。
吊环:双手分握通过滑轮的二只吊环,以健肢拉动患肢外展和前屈上举。
绕环:面对肩关节回转训练器,调正手柄在滑动杆上的位置,使患肢伸直做绕环回转动作。
肩梯:面对或侧对肩梯,前屈或外展患肢,用手指勾住阶梯牵拉患肩。
拉力:面对、侧对或背对拉力器,患侧手握拉力绳柄拉动。
下垂摆动(Codman)训练:在躯体前屈位下,使患臂自然下垂,并使肩关节周围肌腱放松(放松的标志是当推动该臂时出现自然摆动,则表明已松弛);在此体位下作前后、内外、绕臂摆动训练;幅度可逐渐增大;训练时间应坚持较长,直至手指发胀、麻木为止。
该训练在患者能力可及的情况下,也可由患者手持1?2kg的重物进行。
2次/d。
若患者存在腰痛等情况时,也可在俯卧位下,将患肩垂于床外,然后进行上述放松摆动或提重物摆动训练,该法多用于急性期。
2.药物治疗疼痛剧烈者,可酌情选用吲哚美辛、强筋松、布洛芬、双氯芬酸、凯扶兰等消炎镇痛药物。
3.局部封闭疗法在肩周痛点部位进行局部封闭,可采用普鲁卡因加醋酸泼尼松龙等药物。
4.中医治疗
(1)中药:适当服用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散寒祛温药对症治疗。
(2)针灸:可选用相应穴位针灸治疗,如肩井、肩髁、肩髎、肩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