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州大鼓四大流派的唱腔特点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湖南花鼓戏声腔源流新考

湖南花鼓戏声腔源流新考

150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研究周 勇 周婉怡湖南花鼓戏的声腔衍变也是花鼓戏剧种的流变史,从清嘉庆年间产生,至今已有两百余年,经历了民间歌舞音乐、地花鼓音乐、二小戏音乐、三小戏音乐到整本大戏音乐,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的发展变化。

不同的音乐风格与表现方式、不同的唱腔结构、不同的伴奏形式形成了湖南花鼓戏的代表性声腔:“调子腔”“打锣腔”“川调”和小调,也因地域和社会文化差异形成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主要流派,不同结构形态和表现功能的声腔与声腔体系确定了其在湖南花鼓戏剧种形态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一、湖南花鼓戏声腔溯源(一)湖南花鼓戏的“调子腔”“调子腔”是湖南邵阳、零陵两路花鼓戏的主要声腔,又称“牌子”,分“走场牌子”与“锣鼓牌子”。

衡阳花鼓戏也称“呐子牌子”,因旧时零陵花鼓戏班称为“调子班”,固又称为“走场调子”,发展成熟后称为“调子腔”。

“调子腔”是湘南花鼓戏艺人在与粤北采茶戏和花鼓戏、广西彩调、赣南采茶戏、云南姚安花灯、贵州独山花灯等频繁的交流过程中,由于同属长江中下游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劳动和风土人情的关系,形成了音乐风格、声腔结构、演唱特点相近的腔调体系,统称“调子腔系”。

“调子腔”是产生于湘南的民歌小调,初始在小调前加入一个大过门,中间用小过门断句,句尾加入衬词,腔调较固定;后随着衬词、衬腔变化得越发丰富,起腔与断句变化采用“锣鼓套式”,并加入唢呐帮腔,与锣鼓交互演奏,虽现出火热、明快的湘南花鼓戏特点。

“调子腔”腔调在湖南多为商、羽调式,二句体结构,后发展为三句、四句或多句。

腔句是按切分型衬词、锣鼓一槌或两槌、相应的小过门来划分,分单句式和双句式。

单句式腔句是指词意、乐艺完整统一的腔句形式,双句式腔句是指一个词句唱两腔或两句唱词唱一腔。

二句体的第一句腔常为基本腔,为主要唱词内容,较少加入衬词衬腔,下句腔则为衬词句式,不表述内容,只起渲染情绪的作用。

湖南花鼓戏有哪些流派-湖南花鼓戏知识

湖南花鼓戏有哪些流派-湖南花鼓戏知识

湖南花鼓戏有哪些流派-湖南花鼓戏知识湖南花鼓戏有哪些流派-湖南花鼓戏知识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湖南花鼓戏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

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湖南花鼓戏的流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衡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

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阳花鼓戏。

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衡州花鼓戏。

剧目与音乐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

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

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

建国后,依靠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的合作,对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改编。

重点加工整理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五十个剧本。

在音乐中属于“曲牌联缀体”,联缀的方法是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布局统一协调的要求,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联接起来,达到刻划人物、展现剧情的目的。

但在表现手法上,辅以板式变化,以弥补曲调之不足。

长沙花鼓戏的声腔分为“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三大类。

前两类称为“正调”,有较固定的声腔格式、旋律特点;后一类的曲调旋律、节奏、调式都变化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来的民歌结构。

长沙花鼓戏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

长沙花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

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论湖南传统花鼓戏曲调的类型及其特点

论湖南传统花鼓戏曲调的类型及其特点

2023年金源大饭店楼顶钢架结构施工安全专项预案____年金源大饭店楼顶钢架结构施工安全专项预案一、前言金源大饭店楼顶钢架结构施工安全专项预案是为了保障金源大饭店楼顶钢架结构施工工作的安全进行,确保施工过程中没有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的发生而制定的。

本预案将详细说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以便在施工过程中随时处理紧急情况,并减少安全隐患。

二、施工前准备工作1.明确责任:明确施工负责人和安全负责人的责任和权力,确保施工过程中安全工作的执行。

2.施工组织设计:根据钢架结构施工特点,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并进行相关图纸设计和施工工艺预案。

3.劳动力准备:确保施工过程中有足够的合格劳动力,并对他们进行安全培训和技能培训。

4.材料和设备准备:根据施工计划,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按照规定进行检验和验收。

5.施工现场准备:确保施工现场的清理和平整,消除施工障碍,并设置必要的警示标识。

三、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1.安全教育培训:在施工前组织安全培训,包括安全操作规范、安全技能培训和应急救援知识培训。

2.固定输送设备:在楼顶钢架结构施工过程中,使用固定的供水、电力、照明等设备,并设置遮阳、防雨设施。

3.严格操作规范:施工人员必须按照相关规范操作,禁止超负荷操作和危险操作,确保工作安全进行。

4.安全防护设施:在施工现场设置防护网、安全带、安全防护器材等设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5.协同作业配合:各岗位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协同作业,确保施工过程中没有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6.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施工设备和安全措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和更换。

四、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1.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在发生火灾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扑救,并通知消防队进行救火。

同时,组织人员有序撤离施工现场,防止人员伤亡。

2.坍塌事故应急预案:如果发生钢架结构坍塌事故,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救援,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3.人员伤亡事故应急预案: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时,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急救,并通知医院进行救治。

讨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促进和影响

讨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促进和影响

议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促使和影响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

因为流行地域不一样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种类,每个种类的艺术风格都各不同样。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湖南花鼓大筒、唢呐、琵琶、笛子,以及锣鼓等民族乐器是音乐伴奏的主要特点乐器。

曲调开朗轻盈,旋律流利明快。

花鼓戏作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戏,拥有鲜亮的地方特点、浓烈的农村生活气味,它发源于翩翩起舞的生活小戏和劳动曲子,充足展现了湖南人民的勤劳奋动和朴实生活。

它的表演性、抒怀性和艺术性 , 对我公民族声乐的丰富与发展拥有很多可鉴之处,我国很多知名湘籍歌唱家都受益于湖南花鼓戏艺术的浸染。

湖南花鼓戏以其柔美动听的演唱曲调、直白易懂的语言、灵巧多变的表演形式、切近生活的主题,深受广大人民民众的喜欢。

因为将湖南花鼓戏引入音乐教课中,关于目前的音乐学习拥有深远的影响。

如湖南花鼓戏声腔教课,是戏曲艺术类教课中的重要课程。

在戏曲的“唱、做、念、打”四项基本功中间,“唱”、“念”占两项,是戏曲构成的重要部分,又是构成拥有独到风格的、很多不一样的剧种的不要要素。

并且要求将“声、腔联合”引入声乐的科学练声方法中,以及视唱乐理的基本知识扩大音乐涉猎面、提升音乐修养,用科学的声乐发声方法加强花鼓戏唱腔特点和润腔技巧,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一、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曲调创作的促使作用湖南花鼓戏旋律自然、柔美,极大地打破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促使了我公民族声乐的发展。

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戏曲、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湖南花鼓戏演绎中的精髓部分,建立起了更加合理的民族唱法模式。

湖南花鼓戏有其独到的曲调特点,它依据湖南省地方方言的抑扬顿挫来进行曲调的推动,使得方言的高低委婉与曲调的高低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一般来说, DO、RE、MI、 LA 四个音的旋会围着 SO 发生相应的变化。

湘北大鼓艺术特征研究

湘北大鼓艺术特征研究

湘北大鼓艺术特征研究作者:陈晓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0期【摘要】湘北大鼓是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并以澧水流域为轴心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原名丧鼓、孝鼓,它的形成深受道家文化影响,至今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

它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说唱艺术。

本文将从湘北大鼓的起源、流派、唱腔特色、题材与唱词特征等加以研究,旨在剖析其文化内涵,在探析的过程中阐述湘北大鼓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湘北大鼓;艺术特征位于湖南澧水流域的湘北地区是古荆楚之地,受楚俗巫风的影响颇深,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乡风民俗:每逢有白喜事,主家必请鼓书艺人唱大鼓,亲朋好友纷纷前来,聚集一堂听鼓书。

这种地方色彩浓厚的曲艺形式除了存在于湘北地区的孝堂中外,还经常出现在茶楼、田间地头甚至舞台上,是湘北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

这种流传在湖南湘北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叫湘北大鼓,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用声腔变化、说唱相间叙述故事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它来自民间、操作简便、角色灵活、演出场地多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湘北大鼓的渊源湘北大鼓原名“丧鼓”、“孝鼓”、“盆鼓歌”,一般用于丧事中,是一种为悼念亡人所进行的活动形式。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00年,就有庄周丧妻后“鼓盆而歌”的典故,这大约就是湘北大鼓的起源。

在大鼓艺人中现在还传承着“神农治五谷,轩辕治衣服,庄子兴起打盆鼓”的鼓词。

明末清初湘北大鼓流入今湖南湘北地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当时湘北大鼓被纳入到守夜中,让过世者的后代、亲人在为其守夜的过程中可以悼念、也可以受到相应有关孝道的教育。

清末民国时期湘北大鼓发展较快,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环境下,打击道场,湘北大鼓也收到一定的冲击,进入了一段时间的沉息期。

1981年,改革春风吹来,常德市举办全区首届民间曲艺汇演,临澧大鼓艺人严昌春、金行文表演湘北大鼓《生产责任制好》获得金奖,至此,湘北大鼓渐渐走出围城,走向蓬勃。

花鼓戏的声腔介绍

花鼓戏的声腔介绍

综合性音乐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戏剧发展的需要,通过不同的音乐手段
来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和传达情感。
声腔的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
旋律与情感的关联
01
花鼓戏声腔的旋律优美动听,不同的旋律走向和音程关系能够
准确地传达出不同的情感状态。
节奏与情感的表达
02
节奏是花鼓戏声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不同的节奏型可以
情感表达与角色塑造
情感表达
花鼓戏声腔演唱注重情感表达,演员 需深入理解剧情和人物性格,通过声 音的变化和唱腔的处理,表现出人物 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
角色塑造
声腔演唱是塑造花鼓戏人物形象的重 要手段之一。演员需通过不同的声腔 和演唱技巧,刻画出不同性格、年龄 和身份的人物形象,使角色更加鲜明 、立体。
花鼓戏声腔在当代的发展与挑战
发展现状
创新实践
在当代社会,花鼓戏声腔得到了更多 的关注和保护,一些地方成立了专业 剧团和传承机构,积极推动花鼓戏声 腔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花鼓戏声腔 也面临着观众群体老龄化、市场萎缩 等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一些花鼓戏艺人和传 承机构开始尝试创新实践,如将传统 声腔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新的 剧目和表演形式等,以吸引更多年轻 观众。
03
花鼓戏的主要声腔类型
川调
01
02
03
旋律特点
川调是花鼓戏中最主要的 声腔之一,其旋律高亢激 昂,起伏跌宕,具有浓厚 的山野气息。
节奏形式
川调的节奏形式丰富多样 ,包括散板、慢板、中板 、快板等,能够生动地表 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演唱技巧
演唱川调时,演员需运用 真假声、轻重缓急等演唱 技巧,以展现其高亢激越 的艺术风格。
的细腻情感。

澧州大鼓的艺术特征与现状调查

澧州大鼓的艺术特征与现状调查

澧州大鼓的艺术特征与现状调查作者:陈君凡来源:《人民音乐》2009年第06期澧州大鼓是湖南澧县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从现有资料来看,起码有400年左右的历史。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古老的地方曲艺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始终是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粮,而且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也正是我对澧州大鼓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的理由。

一、澧州大鼓的艺术特征1.音乐特征:澧州大鼓的音乐是一种叙事性的音乐体裁,音乐的曲调特征与当地的地方方言紧密相连,由于澧县的基础口语是澧州官话,其声调偏低,语气平直,声调缺少“四声”(去声),以“一声”和“二声”为主,语调通畅舒缓,其句势逐渐偏低,有明显的“下落”感,因此形成了澧州大鼓音乐曲调的“平腔口语特征”,音乐旋律平直朴实。

澧州大鼓的音乐调式一般以五声宫调式和五声徴调式为主,调式发展时常有转调的现象,由于方言的原因,在旋律进行中还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偏”不“正”的音,音程关系不是完全的全音与半音的关系,恰恰因为这些不“偏”不“正”的音调而形成了澧州大鼓特有的音乐风格。

澧州大鼓的曲式结构和乐句结构一般是以歌词内容而分,它的篇幅很大,演唱有很大即兴性和随意性,但是其乐句结构却是完整和严谨的。

从外部结构形象上看,澧州大鼓大都为上下句结构方式。

后来大鼓演变出说鼓形式,音乐曲调有的由民间小调变化而来,有的则脱胎于地方小戏“花鼓戏”音乐。

2.伴奏形式:澧州大鼓的伴奏除特殊的曲目加铜锣外其他一律用鼓点伴奏,鼓点的节奏极为丰富,特征明显,节奏音一般分为八分节奏、十六分节奏,很少有附点、切分、三连音等特殊节奏。

节奏富有动感。

鼓边音、鼓心音和鼓梆音构成节奏三种骨干音色,十分动听,唱到激昂之处,打鼓就异常激烈。

后来,伴奏又加入唢呐和铜锣,甚至还加月琴为伴奏增加了更多丰富的色彩。

唢呐吹奏一般在段落之间,开头和结尾也有规定的曲牌。

曲牌一般有大闹台、中闹台和小闹台。

3.唱词内容及特征:澧州大鼓的唱词内容开始都为民间传说、为死人请亡和历史文学唱本,有的一场下来要一个晚上甚至几天才唱完。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作者:黄丽君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湖南花鼓戏包括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地方小戏剧种。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调曲调四百多支,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的花鼓戏演员。

它胚胎于民歌,为劳动人民所创造,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艺术特色,是我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文化艺术的一份珍贵遗产。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52-02一、历史渊源及发展湖南花鼓戏发源于明代,至清朝中叶已逐渐形成为多声腔的剧种,又历经变化而形成以高腔和乱弹为主要声腔。

其班社在康熙年间大多以唱高腔为主,或高、昆兼唱,如福秀班、老仁和班。

乾隆年间班社逐步增多,当时。

长沙、湘潭已经修建老郎庙,并于乾隆末年设九麟科班。

道光年间成立以乱弹为主的仁和班。

同治、光绪年间,班社蓬勃兴起,至宣统元年(1909),长沙城内有仁和、庆华、春台、仁寿、同春等五班,湘潭有永和、庆和等班,浏阳有清胜班,宁乡、益阳有大观班和福林班,至建国前夕,湖南全省湘剧班社达二十一个,艺人一千二百多人。

自道光年间起,至建国前夕,所建立的科班达二十八个,开科六十多期,分布于长沙、湘潭、浏阳、醴陵、茶陵等地。

其中以道光后期起科的五云科班开科最长,经历数十年,培养艺人四百多名。

其后较有影响的有三元、华兴等科班。

1920年后设立的福禄、九如、福喜等坤班,是专门培养女艺人的组织,开科长达十余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田汉在长沙举办战时歌剧训练班,曾经先后组成七个湘剧抗敌宣传队,在湘南和广西桂林一带活动。

抗日战争中,罗裕廷、吴绍芝、陈绍益等不少湘剧著名演员死于战火中。

湘剧业余组织名“社”,又称“票房”,以清光绪初年在长沙成立的“南雅社”最早;稍后的“闲吟社”则较健全,曾刊印《湖南戏考》、《戏源复活》两种刊物,并搜集校正湘剧传统剧本三十余集,剧目四百多个。

澧州民歌及其艺术特色

澧州民歌及其艺术特色

澧州民歌及其艺术特色蔡祖斌在旧社会,广大的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民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面对包罗万象,门类极为庞杂的民歌,一个普通人要掌握哪几个部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来下手。

1、唱歌规则常言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那么要想唱好歌,它有哪些规律、禁忌和技艺?让我们走进澧州民歌去看看吧!“无日无月不成天,无山无水不成河,无柴无米不成饭,无郎无姐不成歌,歌儿出自人心窝。

”讲民歌的特点。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日里出门三声喊,夜晚回来喊三声,忧愁甩在九霄云。

”“砍柴莫讲长和短,挑水莫论深和浅,唱歌不分富和贫,喉咙不管好和疼,人不唱歌不精神。

”讲唱歌的作用。

“五句歌儿五句对,只准上前不准退,上前不准伤父母,不准退来伤姊妹,天下只有和为贵。

”“金壶打酒银壶煨,麻布洗脸初(粗)相会,你是前辈得罪你,你是晚辈莫生气,唱个歌儿好玩的。

”告诉你唱歌的基本原则。

“唱歌要有两个人,单个唱歌不好听,麦子还要连枷打,点灯还要双灯芯,一根灯芯光不明。

”“唱歌不要唱高声,只要字儿吐得清,譬如撑船劲要巧,一篙三桨莫乱行,只要四两拨千斤。

”“唱歌又要唱高声,声音太小不好听,下雨就要下大雨,不要眼雨滴几滴,雨下小哒难得压灰尘。

”讲的是具体操作方法。

歌场相逢,礼让为先。

面对挑战,歌手要先做出谦让的姿态:“叫我唱歌就唱歌,人小面窄推不脱,少读诗书根底浅,石灰写字白的多,唱不周全莫怪我。

”“五句歌儿大家唱,兵对兵来将对将,兵对兵来犹自可,将对将来有比场,满罐不荡半罐荡。

”“个把歌儿不敢唱,斗把谷子不敢扬,坛子内打架动不得锤,阳沟里打鱼撒不得网,你是好汉快上场。

”或是夸奖对方:“先生唱歌是内行,铁是铁来钢是钢,你看我哪么学得像,粉笔墙上画月亮,纵然画起也不放光。

”“先生唱歌不简单,一粒茨米靠个眼,我是一个屈火坛,火葱难比香大蒜,堰泥巴不能筑瓷坛。

”谦让或夸奖之后,对方若大大咧咧,像是受之无愧,这时就要正面劝诫对方:“甲子乙丑海中金,对门唱歌是何人,葫芦开花你莫大胆,粟米下锅要小心,招呼惹到歌先生。

论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及艺术风格

论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及艺术风格

论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特点及艺术风格哈利【摘要】湖南花鼓戏音乐的特点是节奏明快、字多腔少、响亮高亢,突破了以中平肃庄为重要标准的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它的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声腔民歌化,融戏,歌为一体的独特优势,在我国众多优秀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是湖南民间艺术中一颗耀眼璀璨的明珠.对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湖南地方文化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湖南花鼓戏;音乐特点;艺术风格【作者】哈利【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艺术学院音乐系,浙江丽水 323000【正文语种】中文湖南花鼓戏在三湘大地广泛流传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旋律优美、曲调丰富、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有鲜明浓郁的地方色彩。

众多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都十分注重从传统戏曲中汲取丰富养分,笔者通过对国内歌坛“女湘军”何其多现象的关注中发现,无论是已经在国内歌坛大红大紫,如日中天的四大民歌天后: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吴碧霞,还是实力派“军中百灵”新生代天后:、王丽达、雷佳,陈思思、刘一桢等一大批湘籍重量级当红歌唱家,她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有长期从事,或系统地研习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的艺术实践经历。

在当下国内民族歌坛“千人一声”的大环境下,寻求民族声乐多元化的可行性,从优秀民族戏曲宝库中的湖南花鼓戏音乐特点及艺术风格为切入点,是笔者的研究动因之所在。

一、湖南花鼓戏音乐特点分析在戏曲研究中,离不开对戏曲音乐的研究,尤其是对戏曲唱腔的研究,必定是所要研究的首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戏曲音乐是区别不同剧种的主要特征。

根据戏曲研究的重要特点,笔者在研究湖南花鼓戏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湖南花鼓戏音乐及其唱腔的研究,通过充分的田野考察和资料调查,在湖南花鼓戏音乐的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

(一)小调“湖南花鼓戏由民歌,山歌发展而来,小调包括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民歌小调不仅是原汁原味的正宗土音乐,也是湖南花鼓戏最早的音乐素材,其特点是质朴自然,节奏明快,旋律悠扬;而丝弦小调是从长江下游即江浙一带引进的,其特点是典雅宛曲,如泣如诉。

湖南花鼓戏的分类

湖南花鼓戏的分类

目录1.摘要、关键词、前言 (1)2.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概述 (2)3.长沙花鼓戏的声腔一唱腔特点分析 (3)㈠小调 (4)㈡牌子 (5)㈢打锣腔 (5)(㈣)川调 (6)4。

长沙花鼓戏吐字、咬字的特点㈠长沙话的声母、韵母 (7)㈡声调 (8)㈢咬字、吐字、归韵收音 (9)①咬字 (9)②吐字 (10)③归韵收音 (11)5.参考文献 (11)6.致谢词 (12)湖南花鼓戏的分类及声腔特点学生:甘甜指导老师:汪琦(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长沙410004)摘要【湖南花鼓戏具有小调、牌子、打锣腔和川调四种声腔一唱腔的形式,长沙花鼓戏是湖南六种不同形式花鼓戏之一,其声腔—唱腔方面,继承和保持着湖南花鼓戏共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其个性特征。

在简单回顾长沙花鼓戏形成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其声腔—唱腔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以及吐字和咬字等特点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花鼓戏;声腔特征前言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境内民间小戏的总称。

新中国成立以前,各地的花鼓戏名目繁多,例如,湘北的花鼓戏叫“小戏”;常德的花鼓戏叫榕榕戏;长沙的花鼓戏叫打花鼓、地花鼓,也曾被称作“楚剧”;衡阳的花鼓戏则叫“衡阳马灯”或“衡阳花鼓灯”;零陵花鼓戏叫“祁阳花鼓灯”或“道州调子班”邵阳花鼓戏则叫“花鼓灯”。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名目繁多的地方小戏统称为花鼓戏,各地区花鼓戏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曲调是相同的,但由于湖南各地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地理环境、语言音系、流行地区、声腔特点以及受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影响不同,各地区的花鼓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花鼓戏种类。

同时,按照中国戏曲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地方剧种的确立,毕竟有其基本的条件,比如剧目、声腔、语言、班社及表演特色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舞台语言和唱腔音乐。

特别是声腔,它是区别不同剧种的最主要的标志。

依据这一基本原则,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又可分为六个种类,即: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和岳阳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探究--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为例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探究--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为例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起源时间:清代
起源地点:湖南 长沙
起源背景:民间 歌舞和地方戏曲 的融合
早期形式:打花 鼓、唱小曲等民 间表演形式
起源:起源于清代, 由乡间民歌、小调 发展而来
形成:在长期的演 出实践中,形成了 完整的表演体系和 声腔系统
传承与创新:既保 留了传统特色,又 不断推陈出新,与 时俱进
现状:成为湖南地 方戏曲的重要代表 ,深受观众喜爱和 追捧
音乐特点:采用 地方小调,以唱 工见长,声腔质 朴健康,富有浓 郁的地方色彩。
表演特点:载歌 载舞,生活气息 浓厚,以生活小 戏为主,表现劳 动人民的日常生 活和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采用 地方方言,语言 质朴通俗,生动 幽默,富有感染 力。
音乐特点: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活泼,富有生活 气息和地方色彩。
剧目音乐的作用: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不仅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塑造人物 形象、推进剧情发展、营造舞台氛围等作用。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的表演 形式和特点
音乐在长沙花鼓戏中的地位 和作用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在剧情 发展中的作用
音乐元素的创新:引入现代音乐元素,丰富花鼓戏的音乐表现力。 演出形式的创新:将传统表演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打造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演出效果。
传播方式的创新: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扩大花鼓戏的受众范围,提高其知名度。
创作理念的创新: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使花鼓戏更具有时代感。
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 创新发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演绎方式 跨文化交流:加强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艺术交流,吸收借鉴优秀元素 人才培养:重视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提高他们对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的认识和兴趣

对湖南澧州大鼓艺术文化的赏析

对湖南澧州大鼓艺术文化的赏析

对湖南澧州大鼓艺术文化的赏析作者:邓小龙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7期摘要: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是古老的叙事性的音乐体裁,它与民间的茶社、婚庆、丧事及商业演出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澧州大鼓是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中国曲艺中的珍宝,是我国先民创建剧的活化石,距今已有400年历史。

因此,保护与研究澧州大鼓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澧州大鼓;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81-01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其大鼓艺术发展大概经历了叫花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不同阶段,经过400年的锤炼和艺人们的不断完善,现在已日趋成熟。

自明清以来大鼓艺术就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即使在信息化、现代化、物质化的现在,大鼓艺术仍将以它独特的魅力为人们带来精神追求和信仰。

澧州大鼓曾名湖北大鼓,是荆楚祭祀文化的一种曲艺形式。

其起源无明确记载,多半认为起源于庄子,但澧州曲艺界前辈说起源于周朝,相传周孝王母亲喜欢听故事,他为讨母亲欢心,自己经常边“敲桌子”边讲故事陪伴母亲,后又遂渐演化为“敲竹筒”、“敲瓦盆”,并由此发展为孝鼓,到庄子是发展为丧鼓,所以无法下定论。

最初,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立或坐着奏鼓,一般采用木料和牛皮还有红漆的粉刷制作而成,它们的体型各异,音色饱满、红亮、无杂音,艺人俩手各持鼓棒随曲目的场景情绪时快时慢,激情盎然。

同治时期大鼓发展较完善,演出形式有了新的变化,时而有吹管乐器的加入。

澧州大鼓,是一种口头说唱的文化遗产,它旋律优美,音乐特征与当地官话联系紧密。

多以“一声”和“二声”为主,缺少“四声”而声调偏低有“往下滑”的感觉。

从而形成了澧州大鼓音乐曲调的“平腔口语特征”。

曲调多以民族调式为主,例如五声、六声调式,由于地方方言的原因致使音调形成了特有的澧州大鼓的艺术风格。

澧州大鼓以大鼓的鼓点伴奏为主,特殊曲目会加上打击乐器及吹管乐如:铜锣、唢呐等。

湖南民间戏曲花鼓戏

湖南民间戏曲花鼓戏

花鼓戏的剧照及声音片段
刘海砍樵

采茶调
跳粉墙
补锅
声腔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 式变化。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 川调 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 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 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 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 戏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 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 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 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花鼓戏的现状及问题 在现在这个“娱乐之上”的时代,花鼓戏却走向了没落。 这与花鼓戏表演人才的大量流失也不无关系。由于经济效益的 缺失,也由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人才统筹管理机制,众多花 鼓戏表演人才开始走向各大“歌厅”,开始表演其他的行当, 或者干脆另谋出路。这使处于颓势的花鼓戏更是雪上加霜。 究其根本,要想改变花鼓戏的现状主要应该致力于以下几个方 面的问题:1,让花鼓戏重新充满活力,吸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 2,在致力于传统剧目精华的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对剧目、演出形 式等进行创新;3在政策层面上拓宽融资渠道,获得充足的资金 来支持花鼓戏的发展;4加强对花鼓戏表演人才及演出市场的管 理和规范。
花鼓戏的分类(主要四种)
1.
长沙花鼓戏 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地花 鼓—花鼓灯)发展起来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主要的 剧目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 租》等五十个剧本。 岳阳花鼓戏 和长沙花鼓戏第二种声腔都叫“锣腔”。“锣腔”也叫 “打锣腔”即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人声帮腔。解 放前荆州花鼓戏也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和,50年代才加入文 场伴奏。剧目主要有 [采茶调]、[望娘调]、[倒板调]、 [四季青]、[采莲船调]。

湖南花鼓声腔的行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湖南花鼓声腔的行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湖南花鼓声腔的行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引言:由于湖南的方言无论是在声母方面还是在韵母方面都与其他语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同,所以声腔的行腔运用必须要突出其相关的风格,进而体现出湖南花鼓戏的韵味。

本文对湖南花鼓声腔的行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花鼓戏的主要声腔特点在这一部分,对湖南花鼓戏的主要声腔特点进行明确。

早在明末清初时期,我国湖南地区就开始流行了民间歌舞表演,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活动,人们在表演中或愉悦,或惬意,不同的表演风格与表演者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为湖南花鼓戏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湖南花鼓戏而言,其伴奏乐器包含着花鼓大筒、堂鼓、唢呐等等,发展到近代,其也引入了部分国外的乐器,由于其伴奏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所以其基本的声腔结构相比较于之前,也出现了一些不同。

换句话说,湖南花鼓戏的声腔结构,主要就是受到了相关的演唱方法和伴奏形式的影响,根据基本表现特性的不同,湖南花鼓戏的声腔特点也不同。

在湖南花鼓声腔中,川调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所谓川调,也就是弦子腔,其与打锣腔一起构成了湖南花鼓戏的声腔。

川调需要由大筒、琐呐来进行伴奏,此外在川调的基础上,还需要分为两个不同的结构形式,分别是单川调和双川调。

作为湖南花鼓戏川调中特点较为鲜明的形式,单川调声腔的行腔具备一定难度,因为其在一句歌词内,需要分为两个腔句来演唱,此外,在每个腔句之间都存在着一些过门的成分。

再从双川调的角度来看,其演唱的字数往往较少,但是腔体却较宽,可以较好的对悲伤的情感进行表现。

在湖南花鼓的声腔中,打锣腔也是不能不提地。

打锣腔在行腔过程中,具有粗犷的特点,原来仅用锣鼓、唢呐伴奏,同时还需要众人帮唱尾腔。

由于受到了湘剧高腔的影响,打锣腔的基本形式愈加丰富,可以很好的体现演唱者的嗓音特点。

此外,对于湖南花鼓来说,其声腔还具备着旋律方面的特点,例如,旋律的起伏及高低。

湖南花鼓的声腔特点归纳起来,颇有些"辗转腾挪"的气势,无论是旋律的高低还是旋律的起落,都有着自身特殊的用途-旋律的高低可以对声腔的表现特征进行区分,而旋律的起落则能对行腔的分腔进行划分。

书如青山常乱叠——论民间曲艺澧州大鼓的文学特色及传播

书如青山常乱叠——论民间曲艺澧州大鼓的文学特色及传播

106第24卷 第1期 2019年1月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24 No.1 Feb. 2019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9.01.017收稿日期:2018-10-09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先秦道家文艺审美思想研究”(15YBA139 )作者简介:熊任之(1995—),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市教育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影视与文化传播;易小斌(1971—),男,湖南攸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影视与传播。

书 如 青 山 常 乱 叠——论民间曲艺澧州大鼓的文学特色及传播熊任之1,易小斌2(1. 长沙市教育局,湖南 长沙 410005 ;2.湖南工业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摘 要:澧州大鼓是澧水流域的一种德孝文化遗存,鼓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的特征,其内容以孝德为主题,融儒道于一体,特色鲜明;韵散相间,节奏随意,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想象丰富,充满神话色彩,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关键词:澧州大鼓;德孝文化;神话色彩;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7.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19)01-0106-07引用格式:熊任之,易小斌.书如青山常乱叠:论民间曲艺澧州大鼓的文学特色及传播[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1):106-112.“Books are Often Stacked Like Green Mountains ”:On the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Folk Art Lizhou DrumXIONG Renzhi 1,YI Xiaobin 2(1. Changsha Education Bureau ,Changsha 410005,China ;2.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una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China )Abstract :The Lizhou Drum is a kind of cultural relic of morality and filial piety along the Lishui river area. The drum lyrics hav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folk literature, with filial piety as the them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s a whole. The rhymes are scattered and alternate, and the rhythm is random, while the expression methods are rich and varied. The lyrics are imaginative, vivid and full of mythological color, which shows the romanticism of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Keywords :Lizhou Drum ;culture of morality and filial piety ;mythological color ;romanticism澧州大鼓也称湘北大鼓,是湘北澧水流域(主要是湖南省临澧县、澧县、石门县、安乡县、津市以及湘鄂边部分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曲艺,老百姓把这种曲艺称为“打书”,意思就是“打鼓说书”,它既要打鼓(有时配以唢呐或琵琶),又要演唱、说白,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教化作用都非常强;它需要的表演舞台很小,真可谓:走乡村,到茶堂,一不彩脸,二不化妆,全凭嘴一张,唱得笑声在回荡。

浅谈澧州大鼓的现代传承和发展_吴超.pdf

浅谈澧州大鼓的现代传承和发展_吴超.pdf

DOI:10.13694/ki.ddjylt.2011.02.0092011 年第 2 期(管理研究)浅谈澧州大鼓的现代传承和发展吴超王北海*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曾名湘北大鼓,流行民初的兴盛期,抗日时期的灭绝期,建国初至文革的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地区。

由于澧县地形复杂,兴盛转折期,文革时的彷徨期,文革后的修篡集成的水路入编如织,故自古陆路交通不方便,至解放,全挖掘抢救期,从改革开放至今的复苏、振兴期。

为保县基本上无公路(仅30KM),货物流通全靠水上及山护这底蕴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澧县县间骡马驮运。

交通的不便造成了相对封闭的环境,保委,县政府,县文化部门,和乡镇党政府加大了对乡证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纯正性。

他的节奏自由,具有浓镇文化建设的力度,对全县、乡镇、村级曲艺设施建郁的民族地方特色,风格现实,具有典型的时代精神,设进行了总体布局,建立了全县乡镇民间艺人、曲艺他是一朵绽放的民间艺术之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茶社管理体系,以县曲艺馆、曲艺协会为龙头,乡镇爱。

本文通过对澧州大鼓的了解和认识就其传承和发曲艺厅,村级曲艺茶社三级曲艺网络已形成,为弘扬展上做出了些探讨。

湘北曲艺文化开辟了平台,间接地也为澧州大鼓的传澧州大鼓可考的历史在四百年以上,它的传承方承创造了新的平台。

另外,从2006年开始举办每两年式基本上就是一种模式:拜师学艺,口耳相传。

澧州一次的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各县轮流坐桩。

如何传大鼓经历了清朝以前的成长期,清朝的成熟期,清末承和发展澧州大鼓,赋予澧州大鼓新的生命,能与大达60%以上,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一次性过级率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需要选课,这利于学达92%,比原来增加8个百分点,07级艺术类学生已生通过文理渗透,理、工、管结合,构建适合社会人修最高学分达117.5,非艺术类学生已修最高学分达才需要的知识结构。

119,08 级艺术类学生已修最高学分达 65,08 级非艺(四)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各类人才术类学生已修最高学分达58,其中不少学生成绩优以自主选择、注重效率为特征的学分制,为学生秀,他们入校以来的成绩平均绩点达3.5(即平均成绩探索求知、创新思维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湖南花鼓戏的声腔介绍

湖南花鼓戏的声腔介绍
弘扬了地方文化
湖南花鼓戏声腔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弘扬了地方 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在民族声乐中的地位和影响
01
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花鼓戏声腔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技巧,成为了民族声乐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02
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声乐的优秀元
早期花鼓戏以歌舞演唱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说白和表演,形成了完整的戏曲形式 。
湖南花鼓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湘剧、汉剧、京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湖南花鼓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唱腔、念白、表演等方面都 体现了湖南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特
点。
湖南花鼓戏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 ,表现了湖南人民的喜怒哀乐和 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05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文 化传承中的意义
对地方戏曲艺术的贡献
丰富了地方戏曲艺术的表现力
湖南花鼓戏声腔以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音乐风格,为地方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 了其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创新
湖南花鼓戏声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音乐元素和演唱技巧,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 的创新和发展。
传承人制度建立
通过建承人, 确保声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剧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湖南花鼓戏声腔艺术 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民间小调
地域特色
01
民间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旋律优美动听。
演唱形式
02
民间小调多采用独唱、对唱等形式,具有亲切、自然的演唱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