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进校园的“二式”

合集下载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摘要】"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和传播方式。

通过在学校推广非遗传承教育和展示非遗项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推广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珍惜传统文化,更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的意义重大,对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学校、展示、传播、学生、活动、传统文化、影响、融入、重要性1. 引言1.1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的意义非遗进校园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也能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使之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承和发展。

非遗进校园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自觉,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潜力。

非遗进校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文化传承和自我认知,也有助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

通过非遗进校园,学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责任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2. 正文2.1 非遗传承教育在学校的推广非遗传承教育在学校的推广是当前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一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呈现,非遗项目进入学校,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更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

非遗传承教育在学校的推广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讲座、展览、实践活动等形式,学校可以向学生介绍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

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校园:传承与创新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和传承的各种传统的文化实践与表现形式,如传统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文学、民间故事等。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影响和社会变迁的加速,部分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遗项目,国家启动了非遗进校园的计划。

这个计划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体系中,让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了解、学习、传承非遗项目。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更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眼下,非遗进校园的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一所小学里,孩子们正在学习传统的北京糖画。

学生们首先学会了如何制作糖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挥洒他们的创造力,创造出一幅幅色彩鲜艳的糖画。

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非遗项目,更能够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非遗进校园计划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根源和文化,促进了文化自信。

在广东省的一所中学里,学生们正在学习粤剧。

学生们通过学习粤剧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唱腔,更加了解了粤剧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同时,学生们也掌握了和粤剧相关的语言和词汇,加深了他们对广东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除了传承非遗项目,非遗进校园计划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

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所小学里,学生们正在学习传统剪纸。

学生们首先学会了传统剪纸的技巧和方法,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进行创作。

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

这样的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非遗项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实施非遗进校园计划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

同时,文化资源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有些非遗项目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失传或者无法找到合适的传承人。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日益加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在这个过程中,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做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实际情况及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现状。

在我国,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形式比较多样化。

在许多学校中,学生可以参加非遗知识普及、非遗技艺传承、非遗实践活动等。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代表前来演示非遗技艺,向学生介绍非遗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邀请学生参与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实践活动。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非遗文化课程、组织非遗文化考察旅行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

事实上,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方面,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青少年传承。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从小就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从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观念,增强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今后的传承和保护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也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和传承非遗文化。

通过在校园中举办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实践活动,非遗传承者可以将非遗技艺向更多人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也可以为非遗传承者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传承非遗技艺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作为丰富人类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实践和传统技艺,其承载的是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审美体验都有着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于文化遗产及多样性的认知和尊重,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一、促进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体现独特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教学和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其更加珍视、维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不同历史和文化发展阶段的文化遗产,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同的文化风情和内涵,通过教学和学习,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三、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品,不仅自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历史和文化的瑰宝,通过教学和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丰富文化品位,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一、实践教学法。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内涵,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过程、传承技艺等,以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

三、双语教学法。

通过双语教学,传授全面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传承过程,并能够运用双语驱动思维,增强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多元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长远而深远的意义。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非遗文化是指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或某一社会团体有着紧密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传承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意义以及如何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是一种文化的融合,也是一种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其主要的意义在于,将非遗文化传承工作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和了解到非遗文化,从而使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萌芽生根,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许多民族习俗、手工艺、历史故事等。

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到非遗文化,不仅能够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非遗文化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如何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则需要相关部门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应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工作,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

学校可以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开展非遗文化讲座和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全方位接触到非遗文化。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手工制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去。

最后,我们也需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人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不管是非遗文化进入校园,还是非遗文化传承,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能够将非遗文化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识和传承我们的非遗文化。

非遗进校园活动主题

非遗进校园活动主题

非遗进校园活动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由各个地区、民族、群体创造、发展并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

为了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本文将探讨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主题,并介绍其中几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一、主题一:传统技艺体验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主题之一可以是传统技艺体验。

这一主题旨在通过将非遗技艺带入校园,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和风采。

活动可以包括手工艺品制作、传统舞蹈、乐器演奏等等,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并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独特之处,并进一步激发对非遗的兴趣。

为实施这一主题,可以邀请专业非遗传承人来校园进行工作坊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供有兴趣的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非遗技艺。

二、主题二:传统节庆文化传统节庆文化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适合进校园活动的主题之一。

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学生们可以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相关的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灯笼制作、端午龙舟比赛、中秋制作月饼等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节庆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主题三:非遗文化展览举办非遗文化展览是另一个可以考虑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主题。

通过展览,可以向学生和师生们展示非遗的多样性和价值,促进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关注。

为实施这一主题,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及相关非遗传承人共同策划并举办非遗文化展览。

展览可以包括非遗技艺展示、文物展览、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

通过展览,学生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学习和欣赏非遗文化,深入了解非遗的内涵和价值。

在非遗文化展览活动中,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们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学术探讨,加深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

结论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促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是指将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节庆习俗等,引入学校和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有益的教育活动。

本文将就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对学生的意义进行探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需要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纳入学校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实施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有多种方式。

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进行技艺展示与传授,让学生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可以举办非遗展览和演出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非遗传统村落或工坊,亲自参与非遗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知识。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对学生的意义重大。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通过参与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先人留下的智慧和技艺,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些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锻炼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对于学生的文化熏陶、品格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对非遗的热爱和热情。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关注和重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受益,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将其融入校园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本文从非遗在校园中的重要性、非遗进入校园的途径、学校如何传承非遗文化、非遗传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非遗进校园,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技艺,增强文化自信。

结合社会对非遗进校园的支持和重视,未来非遗传承在校园中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是保护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值得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

传承非遗文化,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校园、传承、文化、学校、学生、意义、影响、重要性、发展、趋势、社会支持、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教育体系1. 引言1.1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和关注。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意味着在校园中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非遗进校园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促进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非遗项目的兴趣与热情。

通过将非遗项目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可以有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学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不仅为学校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也为非遗传承在校园中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和空间。

在未来,希望社会能够更加重视和支持非遗进校园的工作,共同努力推动非遗传承在校园中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非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重要性非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非遗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民族精神。

非遗舞蹈进校园报告

非遗舞蹈进校园报告

非遗舞蹈进校园报告非遗舞蹈进校园报告一、引言非遗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为了传承和弘扬非遗舞蹈文化,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体验非遗舞蹈,我们积极倡导将非遗舞蹈带进校园。

本报告旨在总结非遗舞蹈进校园的经验和成果。

二、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意义1. 传承传统文化:非遗舞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带进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

2. 促进身心发展:学习非遗舞蹈需要掌握技巧和动作,这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和灵活性,增强体质和身心健康。

3. 培养审美能力:非遗舞蹈以独特的音乐和舞步为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眼光,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非遗舞蹈通常需要不同舞者间的默契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方式1. 舞蹈课堂:学校可以设置非遗舞蹈的课程,由专业舞蹈老师授课,教授学生非遗舞蹈的基本技巧和动作。

2. 学校活动: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如非遗舞蹈比赛、表演等,让学生可以观看和参与非遗舞蹈的实际演出。

3. 社团和俱乐部:学校可以设立非遗舞蹈社团或俱乐部,让对非遗舞蹈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由组织和参与相关的活动。

四、非遗舞蹈进校园的成果1. 学生参与度提升: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提升了学生对非遗舞蹈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2. 艺术表现能力提高:通过学习非遗舞蹈,学生的舞蹈技巧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舞蹈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 文化自觉增强:非遗舞蹈进校园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

五、结论非遗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进入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举措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生参与度提升,艺术表现能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

我们将继续积极倡导和推动非遗舞蹈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受益于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文化进校园__文化传承润心田_杨波

非遗文化进校园__文化传承润心田_杨波

非遗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润心田杨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承的珍贵文化资源。

“非遗项目进校园”就是把现代教育理念注入非遗保护中去,让“非遗”与现代生活相通相融,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焕发魅力。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杨桥民俗文化”是常武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传统庙会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

为让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前黄镇党委政府、杨桥村委和运村实验学校联合打造了“非遗项目进校园”工程。

一、引进“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近年来一直回响在我们的耳边,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不足,很多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停留在表面,缺乏足够的政策性支持。

在学校学生和老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难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多的关注。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普及和传播推广,特别是让我们的新一代学生能够了解、欣赏、喜欢甚至乐于从事和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民族艺术的实际价值。

如何发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性,吸引更多人关注?有传承人表示,需要从娃娃做起,如果能进入课堂则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2005年5月,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委成立了“古文化研究会”。

该会在常州市、武进区和前黄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热忱帮助下,先后挖掘除了省、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个,其中“调犟牛”项目还在2015年底上了“央视”录制的“中国民间春晚”节目,并获得了一等奖,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村乡镇来说,实属少有。

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模式探析——非遗进校园

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模式探析——非遗进校园

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模式探析——非遗进校园摘要:学校作为知识传递和价值传承的场所,肩负着培养未来公民的使命。

在这一背景下,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非遗知识、感受非遗魅力,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本文以非遗进校园为背景,在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揭示了非遗在校园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非遗的定义、特点以及教育对其传承的作用。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求,提出了如何通过跨学科教学、情感教育、亲子参与和社区合作等策略,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为非遗教育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非遗教育、学校教育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财富,承载着历史、传统、价值观以及社会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许多非遗元素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些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面对这一情况,将非遗知识引入学校教育环境,成为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尝试。

校园作为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不仅能够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更有机会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创新。

一、文化传承与教育——非遗在校园中的地位非遗在校园中的地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教育的需求。

(一)非遗的定义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传统知识和技艺。

其独特之处在于,与有形文化遗产不同,非遗更加注重于技能、知识、实践和传承,体现在各种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方面。

非遗具有地域性、民间性、连续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体现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二)教育对非遗传承的作用教育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学校作为知识传递的主要场所,有责任传承并弘扬非遗的文化底蕴。

通过教育,非遗的技能、价值观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历史能够更好地被传递给新一代,从而保护并延续非遗的精髓。

同时,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其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精选10篇)

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精选10篇)

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随着现代化的趋势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承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宝贵的民间文化财富,其价值和意义更加不可替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方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

一、非遗进校园的意义高尚的非遗文化不只是几种具体文化的代表性和保留性角色,更是民族、地域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为此,大力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集体文化的内聚性、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世界文化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而,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与审美水平,塑造他们的良好品德和人文精神。

二、非遗进校园的方式传统文化包括很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形式多样,内容全面。

将非遗文化进校园,既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形式,也可以从专项文化体验和推广等多个角度进行。

我们简单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活动方式:1.非遗讲堂。

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是青年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讲堂主要注重传授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也可以有名家讲师、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人讲授相关知识、故事。

通过图文并茂的PPT、生动鲜活的讲述以及趣味性的互动,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2.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

孔明灯、剪纸、春联等一些非物质文化的体验,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简单易学、快速熟悉非遗文化内容的机会。

例如,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接触到传统文化、制作过程、技巧、工艺和特点等。

体验活动的持续深入可以使学生不仅提高专项技能,而且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3.主题写作活动。

在非遗文化中选取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活动。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表述的能力外,还增强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比如,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文章、写一篇与传统非遗食物有关的,书写的同时也传承着非遗文化。

非遗入校园发展概况

非遗入校园发展概况

非遗入校园发展概况非遗入校园发展指的是将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承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许多学校开始重视起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的工作,并逐步加强了在校园中的发展。

非遗入校园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将非遗文化作为学科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二是通过校园活动和社团组织,让学生主动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活动。

在课程设置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将其纳入到相关学科中。

比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戏曲或民间故事,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在美术课程中,则可以学习传统工艺技艺,提高学生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水平;在体育课程中,可以学习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意识等。

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日常的学科学习中,不仅能够传承非遗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同时,校园活动和社团组织也是非遗入校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非遗文化展览、展演、比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例如,学校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园进行非遗技艺的示范和传授,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传统技艺的创作和制作中,提高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成立非遗社团,让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自愿参与到非遗传承和保护活动中去,形成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

非遗入校园发展离不开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文化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学校进行非遗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将非遗文化纳入到课程设置中,并通过校园活动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社会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共同推动非遗入校园发展。

总之,非遗入校园的发展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将非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进而推动非遗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非遗文化是指我国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沿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非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消失的危险。

为了有效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入校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深入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以期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就“非遗文化进入校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展开探讨。

一、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意义非遗文化作为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非遗文化的传承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一种熏陶和培养。

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念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

学校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非遗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和智慧结晶。

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升华。

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途径。

二、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方式与实践非遗文化如何进入校园?在日常学校教育中,如何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度的传承和发展?这是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和方式。

开展非遗文化教育课程。

部分学校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非遗文化教育课程。

通过非遗文化教育课程的开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高校教育可以丰富文化教育的内涵。

高校作为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重要阵地,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通过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使其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高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审美体验。

通过学习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高校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民俗文化、体育休闲等活动密切相关,如中国的太极拳、民间舞蹈、茶道等。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调整心态,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或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或者邀请专家给学生进行实地指导和示范。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其他相关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研究课题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内涵,培养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丰富文化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遗文化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为了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许多学校开始引入非遗文化进校园。

非遗文化进校园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增加了他们的文化底蕴。

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举办非遗文化展览、开展非遗文化传统技艺体验活动等。

通过展览,学生可以近距离观赏一些非遗文化的代表作品,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他们可以欣赏到中国剪纸、刺绣、京剧、皮影戏等非遗文化的精彩表演和作品展示。

这样的展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开展非遗文化传统技艺体验活动也是进一步深入学生的非遗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际动手去体验非遗技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

学生可以学习剪纸、刺绣等技巧,亲自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非遗文化进校园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教师可以融入非遗文化元素,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之处。

在语文课上学习传统的古诗词,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词,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在艺术课上学习传统的绘画技法,学习中国画、水墨画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也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传统的非遗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传统美德。

在学习中国戏曲时,学生可以了解到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刻苦精神。

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非遗文化进校园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教育方式。

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口传表演艺术、口述传统和表现形式等无形的文化遗产资源。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融入高校教育,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从意义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来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高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部分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融入高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可以丰富高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以讲授和考试为主,往往使教育变得死板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展览、演出、实地考察等方式,提供更多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刺激,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也可以促进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高校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可以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方式可以由专业的教师授课,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和体验。

组织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可以通过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能力。

非遗进校园活动主题

非遗进校园活动主题

非遗进校园活动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人们世代相传,并以口头、实践方式传承的非物质的文化财富。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越来越多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本文将探讨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主题,并分析这些主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传统技艺展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一个主题是传统技艺展示。

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园,向学生展示传统技艺的魅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传统绣球、剪纸、布艺等技艺的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还能让他们了解到这些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二、非遗知识讲座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另一个主题是非遗知识讲座。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给学生进行非遗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非遗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讲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非遗的研究兴趣,并培养他们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感。

三、非遗文化体验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第三个主题是非遗文化体验。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技艺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让学生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或者参与非遗表演形式的体验,如民间歌舞、传统戏曲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对非遗的传承意识。

四、非遗进校园展览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最后一个主题是非遗进校园展览。

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或相关机构,在学校内进行非遗展览,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欣赏非遗的作品和文化艺术品。

这样的展览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非遗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审美和创造力的发展。

总结起来,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主题多种多样,每个主题都有不同的教育意义。

通过传统技艺展示、非遗知识讲座、非遗文化体验以及非遗进校园展览等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并在亲身参与中传承和发扬非遗。

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相信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的举办,传统文化将在学生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非遗项目在校园教育中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进行探讨,从意义、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促进非遗项目在教育中的更好发展。

一、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意义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非遗项目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等。

通过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和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非遗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

4. 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非遗项目的介入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学生对学校和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方式1. 举办非遗文化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或专家来校园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非遗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和学习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 开展非遗手工制作活动:通过组织非遗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4. 参与非遗田野调研: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田野调研,亲身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体验。

三、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效果1.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非遗”进校园的“二式”
作者:张莹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08期
【内容摘要】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开展蓝印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实施探索,非遗进校园作为最直接、最根本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其自身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蓝印非遗进校园探索理论实践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非遗有了新的价值观,渐渐地有更多人自觉关注、宣传、保护非遗。

从校内校外分析,如:校外非遗文化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障、建立了非遗研究中心、推荐非遗传承人等;校内举办非遗文艺演出、非遗宣传日活动、非遗讲座、非遗展览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非遗文化逐渐凸显了它的地位。

蓝印花布是非遗文化形式之一,它是一项由刻版—上浆—印染—刮浆等一系列过程组成的手工技艺,蓝印花布的教学实施需要学生通过反复直接经验的探索,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学习才能掌握技术;此外它也是一种精神内涵,在实践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人格,宣扬名族文化,进技于道是它的最高境界。

基于“进技”原则的校园非遗传承课外活动方式
为了宣传蓝印文化特色,我校二甲中学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曹晓峰蓝印工作室,将传统蓝印花布的技术直接引入到我校展览室,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这门技术的操作流程;且曹晓峰老师作为蓝印传承人带领着我们深入到传统艺人的生活,体验蓝印制作的不朽和蓝印成品的魅力,切身体会蓝印文化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实践、探索、创新才能永保物质生命力,才能保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永垂不朽。

学校蓝印社团的开展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于蓝印文化的认知。

为了扩大蓝印的影响力,我校将蓝印元素渗透于各个社团和各个活动中,如演讲社团和音乐社团都有代表性的蓝印服饰,美术社团有统一蓝印画本……在艺术节、元旦等节日,举办一些以蓝印为主题的成品展示:如时装T台秀、变脸谱……除了本校举办的一系列活动外,上级领导也关注我校并在我校开展相关艺术教育活动,如2016年11月教研室相关领导在我校组织开展美术骨干教师培训活动,通过互动学习传承发扬蓝印文化,将蓝印文化的传播深入到我们教师群体,切实体现由上至下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视。

基于“进技”原则的校园非遗传承课堂渗透方式
如果说课外侧重于宣传和展示,那么课内更多是实践创新。

非遗文化的传播在课堂教学中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必备的理论基础上,逐步探索落入课堂实施,反复实践,传承创
新,从量变到质变,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我们主要以蓝印社团课为主,从部分学生调动整体学生,课程安排较简单轻松,内容形式以扎染和针染为主,鼓励学生学习创新,作品成果效果显著。

作品展示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对非遗文化的学习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且弥足珍贵的事,我将开始的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学校东门展示栏,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写上制作过程或有何创新之处,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班级,其他感兴趣的同学凭此可一进步与以上同学交流学习;定期安排以上学生在学校活动课或课余时间在此做大家的咨询小专家,也可现场提供材料学生做简单教授,由于时间有限设置了限报名和名单登记预约政策……这些活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整体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我便适时将蓝印课程穿插引入课堂,学生自愿学习蓝印技术,配合程度高,课堂氛围轻松有活力。

初二学段蓝印教学进入课本课堂,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蓝印印染制作的全过程,主动探索蓝印制作的各个阶段的盲点和创新点,记录总结应用于备案。

如在蓝印刻版阶段,播放一组蓝印连续纹样和剪纸连续纹样,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异同,最后发现要想保证画面的连续性必须确保物体间有连接点,那是否意味着两者是一样的原理呢?于是我将事先画好刻好的两组纹样(一组蓝印纹样,一组剪纸纹样)做了刮浆演示,学生发现剪纸纹样因为物体间的连接点少,所以在刮浆的过程中会出现积浆和版纸翘边的情况,整个过程结束学生掌握了刻版的原理,从而避免在接下来设计环节学生会忽略一些盲区。

此外,我们还对蓝印制作的每个阶段的材料做了尝试,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尝试创新,让学生由衷体会艺术的快乐,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萌生对艺术的崇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非遗进校园的效果和意义
蓝印文化的宣传和蓝印教学的探索验证了非遗进校园有其存在的价值。

第一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增添了课堂的文化氛围,丰富了教学。

在反复实践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美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在艺术创作中探索如何将非遗传统文化用现代的形式进行展现,学生的创意灵感在课堂讨论、手稿修改过程中不断碰撞激发,从而达到技术与技艺的统一。

第三校园蓝印作品的展示活动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物质的宣扬,更是一种精神的弘揚。

通过物质载体,让青少年学会欣赏它、尊敬它,进而通过实践探索体会其精神内涵,磨炼学生的意志,影响学生的人格,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仕平. 浅谈非遗进课堂的“三性”[J]. 群文天地,2011(2):87-88.
[2] 沙志辉、陈潘. 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工作[J]. 黑龙江史志,2013(17):303-304.
[3] 陈海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践行思考[J]. 群文天地,2012(8):4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