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合集下载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布局优化对策摘要: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城市群空间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基本理论,空间布局模式是实施区域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深入研究了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及其布局模式,提出相应的空间结构布局优化对策,以求更好地发挥中原城市群整体的经济优势,提升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布局优化对策Abstract: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 is the 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aw, the space layout model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s deeply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and layout mod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patial structure layout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o the whole of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advantage,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Key words: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layout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目录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中原城市群演化进程及形成发展条件 (1)2.1中原城市群演化进程 (1)2.1.1 城市群萌芽阶段 (2)2.1.2 城市群缓慢发展阶段 (2)2。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

!!收稿日期""#"!$#%$"4作者简介"杨蒙蒙%!221$&)女)河南周口人)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低碳经济发展等(通讯作者"张斯琴%!2&&$&)女)副教授)就职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化与集聚经济+公共支出的区域影响+呼包鄂榆区域协作+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等(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杨蒙蒙)张斯琴%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摘!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原城市群"##&年*"#!%年空间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联系强度逐渐增强)经济联系网络逐渐复杂化'郑州集聚资源能力逐渐增强)辐射周边城市作用较弱'新乡+开封+周口+菏泽在联系网络中承担中介#桥梁$作用'子群个数稳定)内部结构变化显著'Q (,实证分析显示交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变动+要素资源流动+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结构的演变(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法'Q (,'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8"2!5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62"!%"#""&#1*###%*#1!!目前中国正处于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土地大规模扩张和由经济非均衡化发展的状态向经济发展转型阶段)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土空间优化+提升新型城镇化品质的重要途径,!-(城市群建设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有着显著推动作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交通网络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等综合因素驱动下)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样化)空间结构也越来越成为城市规划+城镇化的重点研究对象,4-(西方国家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世纪%#年代)在!2%6年美国学者8=9G >N <I I\研究城市群等级网络结构,/-)到"###年以后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走向成熟(,<==)0R D H G =>)<A @研究城市群多中心空间结构,1)6-)0<K;G U 提出乡村协同发展#中心b 组团$这种特征空间结构模式,&-(同时期)也出现许多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以因子分析%8(&+系统动力学方法%)B &+层次分析法为主%(c ,&,%-等方法为主(国内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稍微晚一些(较早时期姚士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进行了分析,2-(方创琳在研究中国城市群紧凑度分析时引入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国内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基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演变形式,!!-+空间结构特征,!")!4-+多中心化,!/-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改造)现在国内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M )B (&及实证性空间数据分析%')B (&,!1-+规模序位法则%.<I A 7)9Y G.R F G &,!6-+社会网络分析法%)O (&,!&-等(空间结构理论基于#点$轴系统理论$#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外围理论$,!%)!2-等一些基础理论(综上可知)现在国内外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多以整体视角进行研究)对于单个城市的变化很难描述(同时)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的研究很多)但是对影响因素探究的不多(因此)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进行多视角分析)对于驱动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中原城市群是城市群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群)是中部承接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西部地区资源输出的核心区域)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引擎)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以及高质量发展(基于此)笔者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选取"##&年+"#!/年+"#!%年4个时间截面)从整体+个体+群体4个维度对中原城市群结构进行分析以及运用Q (,模型实证分析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为优化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实现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建议(!!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5!!研究对象中原城市群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是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地区)是国家批复的十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中原城市群地处平原)交通运输相对便捷)目前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路线基本开通("#!%年中原城市群-B ,经济总量达到&"#&&W &%亿元)常住人口达到!146!W 4%万人)占地面积"%W &万A N "(根据"#!6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行政划分河南省!%个地级市及非主体区的邯郸+邢台+长治+晋城+运城+蚌埠+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聊城+菏泽)共计4#个城市(文中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城市个数为研究单元)对"##&年*"#!%年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年4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0<=:;"#""!5"!研究方法!5"5!!评价方法构建城市由于其资源要素+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城市规模等不同)经济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单一指标并不能对其经济质量进行全面的衡量(参考相关研究以及结合实际,"#-)笔者从经济规模水平+经济结构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质量/个方面选取若干独立又能反映城市综合实力的!%个指标构建城市综合经济质量指标体系)见表!(为了消除量纲影响)对其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主成分分析的可行性)用)H <H <中工具进行)0'检验和]0P 检验))0'检验值处于%#W &/)#W 22&中间)]0P 检验值为#W &6)因此适合对综合经济质量09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经济质量原始得分值09H )由于原始得分值可能为负)通过对其数据处理将其值调整为%#)!###&)得到修正后的城市质量(表!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经济规模水平-B ,d !%亿元&+人均-B ,d "%元&+第二产业增加值d 4%元&第三产业增加值d /%亿元&+进出口总额d 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d 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d &%亿元&经济结构水平二+三产业占比d %%V &+第三产业占比d 2%V &+城市化率d !#%V &社会发展水平年末常住人口d !!%万人&+医疗床位d !"%张&+在校高中生人数d !4%人&+移动电话数d !/%万户&+专利申请数d !1%件&居民生活质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 !6%元&+城镇单位平均工资d !&%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d !%%元&!5"5"!修正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常被广泛应用于测度空间联系的数学模型)主要用来衡量空间相互作用大小(引力模型最先由美国学者捷夫用引力模型测算城市空间联系强度)为以后研究城市群相互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随着引力模型不断地改进)适用于空间结构+人口布局+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等方面并且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引力模型主要借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将任意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两物体间的距离建立关系(一般来说)城市间经济联系与城市间距离成反比)城市间距离近)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城市间距离远)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较强(其修正后的引力模型为"3%4#5%46%)647"%4%!&5%4#5%5%-54%"&其中".9X 为城市9+X 间的经济联系强度']9X 为经验常数'09+0X 分别为城市9+X 的综合经济质量'B 9X 分别为城市9+X 的经济距离(一般在修正引力模型中)将经验常数设置成!)但是有学者认为在不同时代和背景下)经验常数应该不同,"4-(参考相关研究,"/-以及结合本文实际情况将经验常数]修改为城市占两关联城市综合质量的比值(!5"54!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O (&现主要是被用来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通过借助E :9I G H 6W #工具)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4个方面对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刻画(!5"545!!网络密度(网络密度是反映城市群整体经济联系网络的紧密程度)网络密度越大)则该城市群经济联系就越紧密)代表该城市群经济网络建设更加完善)一般网络密度取值范围在,#)!-之间)越接近于!代表整体经济联系网络越紧密(网络密度公式如下"7#68%89!&%4&式中"B 为整体网络密度'0表示经济联系中的关系数'O 表示城市的个数(!5"545"!中心度分析(中心度分析一般采用点度中心度%B '&及中介中心度%_'&指标刻画网络节点的中心性)本文选择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衡量城市群节点城市位置分布特点(点度中心度%B '&是反映城市群中节点城市的中心程度的指标(在经济联系网络结构中点度中心度表示城市9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存在经济联系的程度(某城市的点度中心度越高)则说明该城市与其他城市存在越多的经济联系)就越处于网络中心的位置(点度中心度分为点入度%+I >&和点出度%P R H &)城市9点入度%+I >&表示该城市接受其他城市发出的经济联系的个数)城市9点出度%P R H&表示该城市主动向其他城市发出经济联系的个数(点出度%P R H &越大表示该城市经济溢出程度就越大)点入度%+I >&越大表示该城市经济发展受益程度就越大(其公式为"7!#%:$;%-<+=%&0"%89!&%/&式中"O 为节点的个数)下同(中介中心度%_'&用于测度一个城市多大程度上处于中间位置去构建经济联系网络)如果一个城市的中介中心度较大则说明这个城市有足够的能力控制着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关系)起到#中介$与#桥梁$的作用(其公式为">!#""84"8%4/%%&0?4/48"948-"%1&式中"J XA %9&表示节点A +X 之间经过节点9最短关联路径的数目)J XA 表示节点A +X 之间所有的最短关联路径数目)其中)A #X#9)并且X $A (!W "W 4W 4!凝聚子群分析(探索在经济联系网络中内部联系较为紧密的子群构成)对子群间联系情况进行分析)是对整体经济联系网络的一个补充(通过E :9I G H 65#的'@I :@=算法对城市群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分析子群内部演化特征(!54!数据来源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年+"#!1年及"#!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西省统!2!杨蒙蒙)等!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年第1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年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缺失数据通过平均法和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地理距离通过百度地图%官网";H H [D "00N <[5T <9>R 5:@N &获得相关数据("!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为了更加清楚了解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特征)下文将从整体+个体+群体4个维度对中原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化进行分析(对网络整体分析就要关注网络的整体空间结构特征(个体分析就是分析节点城市在空间网络处于哪种地位(群体分析就是对整体分析进行的一个补充)探究子群内部与子群之间的一种关系("5!!整体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5!5!!经济联系强度分析运用引力模型测算"##&年+"#!/年及"#!%年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通过(=:J9D !#W &软件对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由于经济联系网络复杂)则采取经济联系强度值小于均值时为弱联系)将其排除)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联系强度分为1个联系强度等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年*"#!%年第一等级经济联系引力线由!条增加到4条)前四等级经济联系引力数占总经济引力数的比例由46V 增长到14V )表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在此期间逐渐增强(#第一等级联系强度的城市是鹤壁*安阳一条引力线)到"#!%年变成郑州*焦作+郑州*许昌+鹤壁*安阳)由此可见)在此期间逐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良好布局(%中原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网络密集处始终为郑州及郑州周围城市)对于中原城市群南面方向城市蚌埠+淮北等)联系网络较为稀疏(原因分析""首先)随着国家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向中西部倾斜)尤其是"##%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开始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始承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人口开始往中西部地区集聚)因此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发展(其次)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缩短了城市间联系成本)促进了城市间的联系)因此中部地区城市间经济联系逐渐增强(#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建设现代化郑州大都市区)推进郑州的发展)把支持郑州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首要突破口(因此)中原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空间布局("5!5"!网络密度演变分析通过借助E :9I G H 6W #工具计算网络密度值%见图!&)得知"""##&年*"#!%年中原城市群网络密度值处于递增趋势)可知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水平呈递增形式(#因为整体网络密度处于%#W ")#W 4&区间)可知整体网络密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这表明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联系水平较低(原因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间资源要素+信息+知识等流通更加便利)促进了城市间的联系)因此经济联系水平在未来的时间里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中原城市群跨度较大)以及政府行政壁垒或者地区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导致城市间发生经济联系会有一定的阻碍)因此中原城市群整体联系的水平增长速度并不会太快(图!!"##&年+"#!/年+"#!%年经济联系整体网络密度"5"!个体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为了解中原城市群个体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利用E :9I G H 6W #工具测度了"##&年+"#!/年+"#!%年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指标("5"5!!点度中心度分析通过借助E :9I G H 6W #工具测度个体中心度可知"""##&年*"#!%年)信阳和开封点出度一直位居前列)表明信阳和开封在中原城市群经济关系中处于溢出地位)对要素资源禀赋处于引领地位(#在"##&年*"#!%年)新乡点入度排名一直前四)表明新乡在经济关系中处于集聚资源阶段)并且在经济联系关系中处于受益状态(%省会城市郑州点入度波动较大)点出度变化较小)表明郑州在此期间集聚要素能力逐渐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变化不大(原因分析""因为开封+信阳历史文化悠久)旅游业相对发达)因此开封+信阳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辐射周围地区的作用)在要素资源流动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因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国家重视)而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且是河南省省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巨大的地理位置及政治优势)因此在此期间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城市(郑州在"#!4年建立国家第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6年建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年郑州发挥大都市市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作用等)促进了郑州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通过引入新的企业)同时吸引了大量人才资源到郑州)使得郑州经济发展快速提高("5"5"!中介中心度分析通过测算中介中心度值可知"中原城市群中中介#桥梁$逐渐发展变化)并且郑州+商丘的中间作用逐渐增强(""##&年中原城市群中介中心度等级较高的城市有1个)到"#!%年中介中心度等级较高的城市发展成为6个)其中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的城市有新乡+开封+周口+菏泽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在经济联系关系中一直承担着中间#桥梁$作用)因!#!!总第/21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此我们应当重点关注这些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存在使得中原城市群间的节点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商丘+郑州中介中心度值在此期间变大)表明郑州+商丘中间#桥梁$作用逐渐增强)焦作在此期间中介中心度值逐渐变小)表明焦作中间#桥梁$作用逐渐减弱(原因分析"中间#桥梁$作用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在"##&年*"#!%年期间城市之间由于政府行政能力+资源禀赋+人口要素等众多因素)导致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此期间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在经济联系网络中开始承担其#桥梁$作用)经济发展较差的城市则在经济联系网中逐渐失去经济网络中的中介#地位$("54!凝聚子群分析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子群受到地理位置限制及分空间结构变化明显(""##&年*"#!%年凝聚子群的分布具有周边城市抱团发展现象)/个凝聚子群城市构成都是临近城市的组合(#凝聚子群结构在此期间有明显的变化(第一子群内城市结构数目+城市构成有较大的改变)原先子群由!#个城市构成)后发展成1个城市构成)并且以郑州+洛阳+济源等城市形成凝聚子群)逐渐发展成由郑州+许昌和平顶山等城市形成的联系密切的子群)地理分布由郑州的西部地区发展成郑州南部方向(同样)第二子群内部结构变化显著)以新乡为核心的集群转变成以洛阳为核心的集群)并且在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逐渐发展成中原城市群的西北方向(第三子群由周口+驻马店等城市形成的集群逐渐形成新乡+开封等城市的集群)地理位置由在中原城市群内部发展成为城市群的北部(第四子群逐渐形成商丘+周口+亳州等城市的集群)逐渐形成子群位于城市群的东南方向(原因分析"子群形成与地理位置分布有关)中原城市群包含中部五省)跨度范围大)城市间经济联系受到地理距离+交通设施+行政壁垒等多个因素影响)导致城市间贸易往来受到限制)致使形成周边城市抱团发展)排斥其他城市)或者由于政府行政方针不同导致省际城市交流减少(因此)中原城市群要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在未来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增强城市群内外经济联系)加快子群间要素的流通)推动中原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4!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45!!影响因子指标选取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交通技术的创新降低了城市间的交流成本)增加了城市间经济往来的次数(产业结构的变动完善了市场结构)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增长(要素资源的流动)带来城市之间资源互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商业机遇)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增加了国内生产制造商品销售渠道)从而带来利益(综合这/方面的因素确定影响因子如表"所示)分析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表"!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子影响因素影响因子交通技术创新高铁动车班次%次&)高速公路里程%A N &)时间成本%;&产业结构变动二+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人&要素资源流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亿元&经济全球化实际利用外资%万元&45"!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由于文中的数据形式是#关系数据$)即矩阵数据为主)而Q (,法是测量两种#关系数据$之间相关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本文是利用E :9I G H 工具中的Q (,算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表"中&个影响因子在中原城市群4#个城市间分布的数据差值进行绝对值处理)构建&个影响因子在4#个城市间分布的差值矩阵'#分别以各个差值矩阵为自变量)以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矩阵为因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分析结果对可能的影响因子与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表4所示)交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变动+要素资源流动+经济全球化通过不同的影响因子均对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高铁动车班次因子回归系数是正值)且显著)表明高铁动车班次与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时间成本因子回归系数是负值)表明时间成本与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二+三产业增加值及就业人数因子系数为正值)表明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因子回归系数正值且显著)表明要素集聚与扩散对经济联系强度产生积极影响(!!表4影响因子Q (,相关分析结果影响因素影响因子相关系数显著型水平标准差,=@[%#,=@[&#高铁动车班次#54!/#5#"&#5#&/#5#"&#52&4交通技术创新时间成本#5#22#5#!"#5#1"#52%%#5#!"高速公路里程#5#&%#5!#1#5#1&#5!#1#5%21产业结构变动二+三产业增加值#54!1#5#!6#5#&1#5#!6#5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5!1/#5#""#5#6#5#""#52&%要素资源流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5#&6#5#!#5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61#5#!&#5#&"#5#!&#52%4经济全球化实际利用外资#5"&"#5#!%#5#&"#5#!%#5#2%"!!注",=@[%#表示这些随机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实际相关系数的概率接近#',=@[&#表明这些随机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小于或等于实际相关系数的概率接近!(!!!!杨蒙蒙)等!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年第1期454!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分析4W 4W !!交通技术创新因素随着交通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完善)逐渐形成高铁+公路+航空等交通出行方式(特别是高铁的开通压缩了信息流+人流+物流等时空距离)大幅度地降低了城市交流的成本)加快了城市间人才+信息+资本等要素流动("##&年*"#!%年)中原城市群内部铁路通车里程增加了!W /!倍)公路通车里程增加了!W !4倍)飞机场现有!#个(交通技术的创新使交通运输工具更加便捷)促进了城市间交流)增加了城市群内节点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4W 4W "!产业结构因素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产业发展一般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突显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年)中原城市群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6W &1亿元)到"#!%年时已经增长到61"&2W %4亿元)增长了4W /倍)在此期间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产业结构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促进城市经济高质量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节点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水平(4W 4W 4!要素资源流动因素中原城市群内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由于交通的便利)促进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从而提高了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中原城市群内农业发达+制造业密集)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加快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在"##&年*"#!%年)中原城市群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W #!倍)由此可见城市群要素流动性较高)有利于促进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4W 4W /!经济全球化因素经济全球化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可以参与国外投资)利用国外资源)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中原城市群内平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都有所增加)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结论与讨论/5!!结论文章运用了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及Q (,模型探讨分析了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中原城市群整体经济联系强度有所提升)且逐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经济联系网络'在中原城市群内部地区经济联系网络较为密集)边缘城市经济联系网络较为稀疏)整体经济联系网络逐渐往复杂方向发展(#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布局不稳定)节点城市角色变化差异性较大(个体网络测度中)部分节点城市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值变化较大)节点城市在经济联系网络中承担#角色$变化明显(%中原城市群凝聚子群内部空间结构变化明显)并且子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地跨不同的省域)政府行政方针+策略不同等众多因素导致子群分布变化较为明显(&运用Q (,相关性分析得出交通技术创新因素+产业结构因素+要素资源流动因素+经济全球化因素/个因素影响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5"!讨论通过对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探讨)笔者提出以下参考意见""优化中原城市群经济空间格局(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空间布局)增强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生态城市)使之发挥#龙头$作用'打破行政壁垒)促进邻省城市间合作交流)发挥节点城市产业优势)合理布局)争取实现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协同发展(#增强中原城市群间经济联系强度(提高交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产业结构+促进要素流动)适应经济全球化宏观环境)从而提高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实现协同高质量的发展(,参考文献-,!-!范擎宇)杨山5协调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5自然资源学报)"#!2)4/%%&"!1%!$!12"5,"-!唐为5要素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分析,\-5经济学%季刊&)"#"!)"!%!&"!$""5,4-!熊鹰)徐亚丹)孙维筠)等5城市群空间结构效益评价与优化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与环洞庭湖城市群为例,\-5地理科学)"#!2)42%!#&"!16!$!1625,/-!8=9G >N <I I \5*;GU @=F >:9H K ;K [@H ;G D 9D ,\-5B G C G F @[N G I H <I >';<I J G )!2%6)!&%!&"62$%45,1-!,<==)\@;I_5*;G [@F K :G I H =9:R =T <I=G J9@I "(:F @D G =9I D [G :H 9@I ,\-5.G J 9@I <F )H R >9G D )"##/%4&""4!$"/#5,6-!0R D H G =>)<A @)]F @@D H G =N <I.@T G =H'5*;G [@F K :G I H =9:R =T <I =G J9@I "*@U <=>D <=G D G <=:;<JG I ><,\-5E =T <I )H R >9G D )"##!)4%%/&"6"4$6445,&-!0<K ;G U)5(B 9:H 9@I <=K @Z-G @J =<[;K,0-5P `Z @=>"P `Z @=>E I 9C G =D 9H K ,=G D D )"##/"44$1!5,%-!(I H =@[05a <I >D :<[G :;<I JG <I >H ;G R =T <I 97Y <H 9@I [=@:G D D 9IM R =@[G ,\-5a <I >D :<[G<I >E =T <I,F <I I 9I J)"##/)6&%!$/&"2$"65,2-!姚士谋)陈爽5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演化趋势,\-5地理学报)!22%%)!&"!$!#5,!#-!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5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5地理学报)"##%%!#&"!#!!$!#"!5,!!-!程钦良)张亚凡)宋彦玲5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5地域研究与开发)"#"#)42%"&"1"$1&5,!"-!申庆喜)李诚固)刘倩5基于服务设施布局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以长春主城区为例,\-5经济地理)"#!&)4&%4&"!"2$!415%下转第!1页&!"!!总第/21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对策研究

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对策研究

收稿日期:20180910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河南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 (2018B 169);黄河科技学院博士启动基金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创新研究 (02031422)㊂作者简介:高 昕(1980-),女,河南信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㊂第35卷第6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月V o l .35N o .6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o v .2018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对策研究高 昕(黄河科技学院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摘 要:中原城市群经历孕育开创㊁起步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加速推进阶段㊂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演进历程是一种行政主导㊁经济先导的渐进探索过程㊂在空间分布上,中原城市群呈现出内陆枢纽㊁资源约束型及结构失衡等特点㊂推进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需要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借力国家战略,坚持一体化推进;弥补发展短板,坚持创新驱动㊂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特征;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 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8)06013705D O I :10.13450/j .c n k i .jz k n u .2018.06.27 现代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中国经济地理的版图,重构了中国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形态[1]㊂中原城市群位于中国中东部,涵盖中部5省的30个地级市,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㊁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地带㊂近些年来,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驱动,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协作,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同治共保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培育经济增长引擎中发挥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㊂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特征,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这些地区的产业升级㊁动能转换㊁区域协调㊁城乡统筹等难度更大,资源短缺㊁生态压力㊁制度约束㊁习俗观念等束缚更多㊂城市内部的人口㊁经济㊁环境㊁科技㊁社会等要素发展相对失衡,城市之间的发展基础㊁地理区位㊁发展阶段㊁发展重心㊁目标定位等彼此互有差异㊂解析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状况,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㊂一㊁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演进历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3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萌芽阶段㊁成长阶段和持续阶段㊂中原城市群建设略迟于全国的发展,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㊂(一)孕育开创阶段(1990-2002年)1990年,河南省结合城市和产业布局状况,在编制 八五 计划时提出了 中原城市群 的概念:以郑州市为中心,按照 资源共享㊁生态共建㊁产业互补㊁交通同城㊁各具特色㊁协调发展 的总体要求,组成涵盖方圆500千米范围内的郑州㊁洛阳㊁开封㊁焦作㊁新乡等5个城市的城市隆起带,以此带动整个河南的经济发展;1995年,河南制定的 九五 计划进一步提出,要把中原城市群的重大基础设施㊁产业布局格局㊁城乡结构体系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统一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对城市发展㊁产业发展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2000年,河南编制的 十五 计划,进一步把平顶山㊁许昌两市纳入中原城市群的框架内,并依据市的特色优势,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城市建设目标㊂河南的 十三 计划还提出了建设 郑洛城市工业走廊 的设想㊂这一阶段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由河南省地方政府主导,属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所辖城市仅限于河南省的7个城市㊂(二)起步发展阶段(2003-2011年) 2003年,河南省针对中原城市群建设先后出台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等文件,将郑州㊁洛阳㊁开封㊁新乡㊁焦作㊁许昌㊁平顶山㊁漯河㊁济源等9个城市纳入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并对中原城市群的基础设施㊁交通物流㊁生态体系㊁产业布局㊁发展定位㊁目标导向进行了规划部署㊂此后,河南省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开展研究制定‘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㊂2006年,河南省正式出台‘关于实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对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㊁发展目标㊁功能布局㊁发展任务及保障措施做出了进一步详细部署㊂中原城市群建设全面拉开序幕㊂统计数据表明: 十一五 期间,中原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截止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区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河南省全省生产总值的3/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2/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4000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5ʒ55.5ʒ37;域内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㊂(三)加速推进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加速推进阶段㊂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㊁发展目标㊁空间布局㊁建设路径等,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行动纲领和建设依据㊂2014年3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把中原城市群纳入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中西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之中,中原城市群建设加速提升㊂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进一步明确了中原城市群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㊂2016年12月,‘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批复,涵盖范围由原河南的9个地级市扩充为包括河南㊁山西㊁山东㊁安徽㊁河北5省的30个地级市,中原城市群的战略定位㊁发展路径㊁主要目标㊁空间布局等进一步得到明确㊂至此,中原城市群在一系列国家宏观战略政策的指导下,迈入发展快车道㊂二㊁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时序特征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演进历程,是一个区域面积不断拓展㊁功能定位渐趋合理㊁战略地位不断提升㊁经济发展不断升级㊁产业布局逐步完善的过程㊂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一,这一演进历程是行政主导型的演进㊂从中原城市群的发起,到拓展㊁加速整个演进过程都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色彩,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倡导者,也是规划者㊁实施者㊁监督者㊂相反,市场机制在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相对不足㊂这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群的历史演进㊂究其原因,是中国特殊的行政体制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这一行政主导的城市群发展道路,对中原城市群宏观规划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规模效应促使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失灵与不足;但另一方面,行政主导下的中原城市群发展道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矛盾,突出表现为诸多城市仍然受到行政区划的约束和限制,不同的城市之间由于行政区划㊁隶属的差异,在协同发展的道路上仍然存在利益的冲突与对抗㊂第二,中原城市群的演进历程是一种探索尝试型演进㊂中原城市群最早发端于河南省的区域规划,在逐步协同发展进程中,既是自身实践逐步积累的过程,也是不断借鉴先进经验的过程㊂城市群的城市构成由少变多,功能定位由一元变多元,产业布局由单一变综合,范围由河南拓展至中部五省,都非事先做好设计,而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㊁逐步发展㊁逐步成熟㊂因此,这一演进过程带有显著的探索性质和渐进特征㊂也正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 的演进模式,促使中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避免了诸多风险和矛盾,实现了由局部到整体㊁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㊂同时,这种渐进式演进的另一个特点是实践先行㊁问题导向,由此而促使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克服了经验主义的弊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了区域的协同发展㊂实践表明,这种渐进式演进是成功的,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㊂如何整体推进中原城市群的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态协同发展,并把握重点㊁选择时机是渐进型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㊂第三,中原城市群的演进历史是一种经济先导型演进㊂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初衷是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此后的发展演进始终贯穿着经济先导的理念㊂2016年国务院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对中原城市群的第一个战略定位就是 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其他四个方面事实上也是围绕经济发展从路径㊁动力㊁方式㊁条件等方面的补充和完善㊂因831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月此,中原城市群在20多年的发展演进中,始终对经济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㊂这一经济先导理念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仅以经济论经济,就容易受到视野的局限㊂经济建设是一个系统体系,它需要与制度㊁文化㊁科技㊁生态的协同,只有协同发展的经济才是可持续的经济,才是符合规律的经济㊂目前,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中重产业㊁轻制度,重规模㊁轻质量,重外延㊁轻内涵的倾向已经充分暴露出发展的不协调㊁不均衡㊁不充分㊁不持续㊂三㊁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空间特征在空间分布上,中原城市群也具有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策略选择与目标定位㊂(一)中原城市群是内陆枢纽型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地处中原腹地,区域内以平原为主,既不临海,也不沿江,与区域外的交通联系除了陆路交通就是航空交通;区域内农业发展基础比较扎实,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同时区域内二㊁三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㊂这与京津冀城市群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有所不同,也与国外北美洲五大湖城市群㊁英伦城市群㊁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㊁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不同㊂国内起步最早㊁规模较大的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分别与渤海㊁东海㊁南海相邻,都属于沿海开放型城市群,其对外开放的空间优势明显㊂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群也多是临海而建,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天然优势㊂中原城市群始于典型的内陆枢纽型城市群[2],承接东西部,贯穿南北方,近些年来的协同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逐步缩小与沿海城市群的差距[3]㊂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城市,以包括郑州在内的3省14个城市为核心发展区,其中的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既是典型的内陆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米 字形高铁通南北㊁贯东西,郑州航空港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㊂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 十三五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郑州这一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定位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㊂(二)中原城市群是资源约束型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处平原,气候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但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原有的资源红利逐步消失,并转变为资源红线㊂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㊂截至2016年,中原城市群区域内人口已经接近1.6亿,但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至今没有一所985院校,211院校仅有一所,2015年河南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仅为2293人,是北京的43.94%,上海的69.07%,全国平均水平的90.81%㊂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中原城市群高等教育的匮乏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㊂二是人力资源素质偏低㊂中原城市群人力资源数量充足,但质量相对偏低,2015年,河南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5.25%,同期北京㊁上海㊁广东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72%㊁3.12%和2.90%㊂这一方面因为中原城市群教育资源短缺导致,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所致㊂国家统计局郑州市企业调查队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目前,郑州企业中有30%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㊁37.5%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流失,流失的中㊁高级职称人才占47.5%㊂三是自然资源约束趋紧㊂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之一,目前其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㊂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产区,中原城市群面临着保持耕地红线不逾越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㊂四是行政资源短缺㊂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郑州,目前是唯一正厅级省辖市,除北京㊁天津㊁上海之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广州㊁深圳,成渝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成都㊁重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济南㊁青岛等都是副省级以上城市㊂(三)中原城市群是结构失衡型城市群以当前中原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其协同发展水平距‘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发展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失衡与区域结构失衡两个方面㊂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上,中原城市群的第三产业软化程度偏低㊂2014年,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占G D P的比重仅为36.7%,低于全国水平1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软化度不足0.4㊂按照一般的国际经验,产业结构软化度低于0.4表明产业构成以硬产业为主,即以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㊂从中原城市群的科研投入上也可以窥见这一点㊂以河南为例,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35.0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18%,全国平均投入强度为2.07%㊂产业结构的失衡导致中931第35卷第6期高昕: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对策研究原城市群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原城市群中有9个㊂这9个城市的2015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平均为178天㊂另一方面,当前中原城市群呈现出中心城市郑州一枝独秀㊁核心发展区相继开花㊁联动辐射区发展滞后的区域失衡格局㊂2016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为60752亿元,其中郑州市的生产总值7994亿元,约占13.16%;排在前三位的郑州市㊁济源市㊁三门峡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83542元㊁73112元和60029元;而排在后三位的阜阳市㊁亳州市和运城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17742元㊁20728元和23170元㊂四㊁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对策探析协同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核心要义,其真正内涵是推动城市群实现规划协同㊁交通协同㊁产业协同㊁城乡协同㊁市场协同㊁科技协同㊁金融协同㊁信息协同㊁生态协同和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4]㊂中原城市群具有自身的时空特征,协同城市群内各区域的发展㊁协同城市群各城市要素的发展都需要围绕区位优势,弥补发展短板,完善协调机制,促进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㊁创新发展㊁开放发展㊁共享发展,协调发展㊂(一)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中原城市群最大的区位优势在于交通枢纽位置,因此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应围绕这一区位优势,以交通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㊁社会进步,发挥公路㊁铁路㊁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㊂一是要统筹规划中原城市群所涵盖的30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布局,构建互联互通㊁共享共建㊁快捷高效㊁多态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从整体上促进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㊂纵向上将区域内的交通规划㊁布局㊁建设㊁运行㊁管理㊁服务纳入统一化经营管理中,实现无缝对接,消除行政区划的限制;横向将高速公路㊁高速铁路㊁普通公路㊁普通铁路㊁航空㊁水运等不同交通形式的互联互通㊁协调融合,以及客运与货运产品㊁工业与农业的统筹安排㊂二是要注重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借东风实现跨越发展㊂当前我国正在实施 一带一路 建设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中游经济带三大发展战略㊂中原城市群横跨海河㊁黄河㊁淮河㊁长江流域,西连丝绸之路经济带,北接京津冀城市群,南承长江中游经济带,因此要紧盯国家发展的战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以交通㊁物流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助力中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㊂三是协调交通大循环与微循环的关系,有效解决 最后一公里 难题㊂交通运输既需要大循环的支撑,也需要微循环的保障,干线需要支线相配套㊂当前中原城市群中的干线交通框架已经基本完成,未来需要更加注重县与县之间㊁乡与乡之间㊁村与村之间的交通微循环建设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发挥市场机制,完善县乡两级的道路建设;在环境建设上要更加注重人性化㊁个性化的管理模式,真正发挥交通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优势作用㊂(二)弥补发展短板,坚持创新驱动从中原城市群的时空演化特征看,人才短缺㊁创新不足㊁产业落后是协同发展的掣肘因素和主要短板,因此,促进中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要补短板㊁促创新㊁转产业㊂一方面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创新创业机制㊂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结合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特点,在科技体制机制㊁融资投资㊁成果转换㊁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争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原城市群落地生根,积极争取高素质人才在中原城市群安家乐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实施扶持激励机制,让创新创业要素竞相迸发活力;以现有的高等学校㊁科研院所为依托,积极打造创新平台,重点围绕中原城市群的支柱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㊂另一方面要畅通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渠道,以开放式创新弥补创新发展短板㊂建立和完善军民互促㊁校企合作㊁校地共建的新模式,促进高校㊁企业㊁科研院所之间的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㊁互联互通;由政府教育㊁科技㊁财政㊁人事㊁法规等部门联合成立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组织机构,把高校㊁企业㊁社会组织等统一纳入组织体系中,为不同的创新主体搭建资源流通共享桥梁,形成创新创业资源双向流动;把各类政策要素㊁财政帮扶㊁舆论支持协同整合到统一的路径当中形成合力,避免政出多门㊁资金分散的现象,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构建政府主导㊁多元参与的创新创业科研服务投融资体系㊂(三)借力国家战略,坚持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优化 一核一副四轴四区 区域布局和第一㊁二㊁三产业结构,实现由一核带动向一核多极驱动㊁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新兴产业转型[5]㊂一是借助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政策叠加的战略机遇,强化国家战略规划平台统筹联动,放大政策集成效应,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041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1月促创新,推动经济转型㊁产业升级㊂在中原城市群的框架下全面整合各类战略规划,有机衔接各项功能定位,依托区位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㊁城乡融合发展㊁区域协调发展㊂二是要促进协同发展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路径,强化各个城市间的产业协作与分工,建立区域产业联盟机制,共创价值链㊁共享利益链,同时要不断推进城市之间的信息㊁资源㊁能源㊁水利等设施平台的共建共享,把教育㊁科技㊁文化㊁社保㊁就业等公共服务纳入一体化发展体系之中㊂三是要提升联通能力㊂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延伸各个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结合各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㊁区域特色,规划建设若干城际公路㊁铁路,实现域内交通互联互通,同时要依托国家交通战略规划,强化与京津冀城市群㊁成渝城市群㊁长三角城市群等的联通㊂四是要集聚高端要素㊂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㊁河南自贸试验区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战略叠加效应,聚集人才㊁资本㊁技术㊁信息等创新要素,为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㊁智力支撑㊁资本支撑㊂中原城市群的协同是一个涵盖政治㊁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态等诸多要素多区域㊁多层次的协同,各城市要素和城市之间既相互适应㊁相互促进,也隐含着矛盾与冲突,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中,应不断发现㊁挖掘㊁培植城市群协同要素㊁协同基因,寻求各要素和各城市之间发展的最大公约数㊂参考文献:[1]李程骅,黄南.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新方略与动能再造[J ].南京社会科学,2018(5):1119.[2]马春文,武赫.中原经济区不同类型城市协同发展的推进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15(6):8991.[3]梁鹏.协同发展中原城市群 核变 效应显现[N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407(B 08).[4]方创琳.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规律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1524.[5]陈耀,汪彬.大城市群协同发展障碍及实现机制研究[J ].区域经济评论,2016(2):3743.ʌ责任编辑:孙廷然ɔ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f t h e s p a t i a l a n d t e m p o r a l e v o l u t i o n o f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 u r b a na g gl o m e r a t i o n G A O X i n(S c h o o l B u s i n e s s ,H u a n g h eS &T U n i v e r s i t y ,Z h e n gz h o u45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h a s u n d e r g o n e a c c e l e r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h a s b e g u n t od e v e l o p.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e v o l u t i o no f Z h o n g y u a nu r b a n 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s a g r a d u a l p r o c e s s o f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l e a d e r s h i p an d e c o n o m i c f o r e r u n n e r .I n t e r m s o f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e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i n l a n dh u b ,r e s o u r c e c o n s t r a i n t s a n ds t r u c t u r a l i m b a l a n c e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r e l y o n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h u b t od e v e l o p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n d u s t r i e s ,r e l y o n t h en a t i o n a l s t r a t e g y,a d h e r e t o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p r o m o t i o n ,m a k eu p f o r 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 o f d e v e l o pm e n t ,a d h e r e t o i n n o v a t i o n -d r i v e n .K e y wo r d s :c e n t r a l p l a i n su r b a na g g l o m e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o o p e r a t 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141第35卷第6期高 昕:中原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5-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12-09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144)、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053)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静玉(1971-),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E-mail:liujy@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摘要: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时空差异明显。

“线”层次上,城市间的引力和城市联结线数目的增多,逐渐形成辐射网络,引力和联结线数目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

“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增多和城市潜能等级提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

而且1990~2010年间各个城市潜能等级跃迁的时空差异明显。

“面”层次上,近20多年来,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核心组团——郑州组团1990~2000年北扩,2000~2010年东扩;1990~2010年,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潜能;中原经济区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9.9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4)09-1060-09空间相互作用用以表达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1],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相关研究可归纳如下:第一,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多采用定性[2~4]、定量[5~8]以及定性与定量[9,10]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

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变化分析

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时空变化分析
第 3 6卷 第 1期
2 0 1 3年 3 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Li a o n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m aபைடு நூலகம் [ 5 ]

Ha g g e t t [ 6 ] 等 学者 对城 市 的功能 联 系和外 向服务 功 能进行 过 研究 和探 讨 , 并取 得 一 系列 研究 成
果. 国 内学 者对 城市 之 间 的经济联 系研 究 始 于 2 0 世纪 8 0年代 , 在研 究方 法上 多采用 定性 文字 描述 , 9 O 年代 以来 , 开 始 引入数 学模 型 和计 量方法 [ 7 ] . 周 一 星等 运 用 “ 主要 经 济联 系方 法 ” 理论和“ 引 力模 型” 研 究 了城 市空 间联 系 问题 [ 8 ; 顾 朝 林 等 利 用 重 力 和 引力 矩 阵 构 建 了 中 国城 市 体 系 空 间联 系 的 计 算 模 型嘲 ; 学 者李 国 平 、 朱英 明、 姜博、 李平 、 赵雪 雁 、 宋飚 、 韩 增 林 等 对 珠 三 角m] 、 沪 宁 杭 ] 、 环 渤 海 城 市 群 ] 、 辽 中南城 市群 [ 1 3 - 1 4 ] 、 皖江城 市带 ¨ ] 、 东 北 地 区 、 中原 经济 区 等 区域 城市 空 间 联 系 和城 市 外 向服务 功能进 行 了实证 研究 . 本 文通 过计 算 2 0 0 0年 和 2 0 0 9年 中原 经济 区 2 8个城 市的城 市 流强 度 , 旨
在 揭示 中原 经济 区各城 市 在该 区域 经济 联系 中的地位 , 并 分析 其 变化特 征.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An g e l e s r e g i o n f r o m 1 9 8 0, 1 9 9 0 a n d 2 0 0 0,w e i —
研 究综 合 地 理统 计 、核密 度分 析 其 格 局演 变 , 为
科 学决 策提供 依 据 。[ 1 研 究 方法 与数 据来 源
学 界 关 注 。如 B l a n c h a r d等 ( 1 9 9 2 ) 、 C a r l i n o等 ( 2 0 0 2 )发 现美 国地 区 就业 呈 现 经济 繁 荣 时 劳 动
力流人 , 衰退时流出 ; G i u l i a n o等 ( 2 0 0 7 ) 发现 L o s
很多 , 常 用 的有 均 匀 核 、 二 次核 、 三角 核 、 三 权 核
等。 A R C G I S软 件 中 以 S i l v e r ma n ( 1 9 8 6 ) 描 述 的二 次 核 函数 为基础 。其公 式如 下 :
繁 荣 或衰 落 。实 际 上 , 地 区就 业 格局 早 已引起 了
罗奎等 ( 2 0 1 4 ) 采 用 地 理 加 权 回。 归・ 发 现 中. 国地 级 市 就 业 以大 城 市 为 主 导 、快 速 增 长 并 向周 边 扩 散 。虽 然 文献 研 究 成果 丰 富 , 但 至 今没 有 文 献 对 中原经 济 区的就 业 格局 展 开研 究 ,有 鉴 于此 , 本
系统 论研 究 方法 研 究 发现 东 部 正遭 遇 “ 就 业 难 与
( 一) 研 究 方法 1 . 全 局 空 间就 业 格 局 研 究 方 法 : 核 密 度 分 析 制 图法
核 密度 分 析 属 于非 参 数检 验 方 法 , 目的是 对
给定 数 据 X … …X n , 估 计 出概率 密度 函数 :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研究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研究
并 为全 国 同类地 区创 造经 验 。 目前 , 中原经 济 区新 型 城镇 化 建 设 的 研 究 更 多 集 中
在建设 的对策与建议上 , 而对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水平 的
定量分析较少 。本研 究首先运用 主成分分 析法建 立城 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 对 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进行综合评
不列 于计 算 。
个省辖 市 ; 晋城 、 长治 、 运城 、 邯郸 、 邢台、 聊城 、 菏 泽、 淮 北、 亳州 、 宿州 、 阜阳 、 蚌埠等地级市 ; 还包括泰安市东平
县, 淮南市凤 台县和潘集区 , 共涵 盖 3 0个地级市和 3个 县( 区) , 面积 2 8 . 9 万k m , 2 0 1 1 年末总人 口 1 . 7 9亿人 ,
的空间特性 , 挖掘隐含 于其 中的空 问关系 , 主要 突 出空
间的相互作用与相关关 系。
基金项 目:河 南省教育厅 自然科学 研究项 目( 2 0 1 0 B 6 3 0 0 3 1 )
作者简介 : 李 波( 1 9 8 2 一) , 女, 山西昔 阳县人 , 讲师, 硕士, 主要
1 . 2 评 价指标 选 取 城镇化发展是 一个 由社会 、 经济、 自然 以及环境 等
众多因素共 同影响 的过程 , 对城 镇化水 平的评 价宜采用 多指标综合评价 的方法。选取各地级市的城 镇化率 、 城 乡从业人员 比、 人均 G D P 、 非农 产业 比重 、 人均地方财政 收入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 、 城市人均公 园绿地 面积 、 建成 区绿 化覆盖率 、 人均卫 生 机构床位数 、 人均卫生机构人员数 、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互联网用户 、 人均教育经费 、 单位 G D P耗能 1 5个指标作 为城镇化水平评价 的依据 , 由于反映地区城镇 化水平 的 各种指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 不同的指标 之 间具有统计相关性 , 采用主成分 分析法 对选取 的指标进 行综合评价 。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人口规模和数量迅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日益复杂。

其中,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5个省份)是中国人口规模最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区域之一,也是一些重要产业的集聚地。

然而,随着城市扩张和规模增大,部分城市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低端产业过度集中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因此,对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格局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有助于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主要深入探讨以下问题:(1)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阶段和特点,城市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2)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过程中的时空格局变化,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城市规模结构变化、城市功能结构变化等;(3)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城市化时空格局变化的影响;(4)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历史数据、政策文件和学术研究成果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中原经济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变化和差异。

同时,结合区域内代表性城市,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形成全面、客观、科学的研究结论。

三、研究成果和预期效果本研究将从区域性、实际性、政策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和特点,为更好地开展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同时,准确把握中原经济区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政策建议,推动中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研究
交会 处 , 盖河南 全省 、 涵 延及 周边地 区的经济 区域 , 沿海地 区发展 的重要 支撑 , 中部崛 起 的重要 基地 。 是 是
本文 通过对 20 和 2 1 中原经济 区各城 市 的经济联 系量进行 计算 , 00年 00年 进而 计算 经济 隶属 度 、 济 经
联 系总量 , 通过对 比分析 , 到 中原经 济区各 城市 之间 的空 问结 构概 况 。首先 , 用 主成 分 分 析 法对 各 城 得 运
第3 2卷 第 2期 21 02年 3月








Vo . 2 NO 2 13 .
M a . 01 r2 2
J RNAL OF S OXI I RS T 0U HA NG UN VE I Y
基 于 引力模 型 的 中原 经济 区 经济 空 间联 系和 空 问结构 研 究
1 研 究 方 法 及 数据 说 明
1 1 研 究 区概况及 研 究思路 .
中原经 济 区是指 以河南 省为 主体 , 包含 山东 、 山西 、 湖北 、 安徽省 部分地 区 的综 合性 经 济 区。 中原经济 区作 为 国家层 面重点 开发 区域 , 于全 国“ 位 两横 三纵 ” 城市化 战略格 局 中陆 桥通 道横 轴 和京 广 通 道纵 轴 的
素的影 响 , 由于城 市间生 产要 素 的流 量 和流 向具有 复 杂 性 , 作 为 衡 量 地 区 间经 济 联 系强 弱 的一 种替 代
指标 , 建立 引力模 型是 目前较 为 常用 的方法 。
引 力模 型源 于 l 纪 , 根据 距离 衰减 原理 和牛 顿万有 引 力公 式构 造 出来 的衡量 区域 问空 间相互 作 9世 是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
1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
1.1 中原经济区概况 中原经济区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于 2010 年提出
的“十二五”时期的空间发展战略,并于 2011 年 1 月升格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它是以河南为主体, 包含鲁西南、皖西北、晋东南和冀南周边地区,安春 华等从中心城市综合影响力和中原城市群区域影 响力出发结合断裂点理论和 GIS 空间分析界定了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19],包括河南全域,邯郸、长治、晋 城、运城、菏泽、聊城、淮北、阜阳、宿州和亳州等 28 个省辖市,面积 26.81 万 km2;2009 年全区人口 1.56 亿人,占全国的 11.7%;GDP 总量 2.82 万亿元,仅占 全国的 5.29%;人均 GDP 1.8 万元,相当于全国平均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区域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熵权 TOPSIS 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优化 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受资源、区位、产业结 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等因素的约束,区域 差异的存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区域差异 的变化也映射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动。在以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区域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的背景下,区域发展水平地域分异及空间格局研究 再度引起论者的关注。199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就 开始聚焦我国的区域差异问题,由早期全国层面的 东中西地带间差异[1- 3],南北差异[4- 5],沿海 与 内 陆 差 异[6- 7],省区间差异[8- 9]的分析转向省级层面的市或县 域单元的区域差异研究[10- 11],还有 市 域 尺 度 的 县 域 经济差异研究[12];从研究方法来看,由早期的数理统 计分析,如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指数等[8- 10]逐步融 入空间统计方法探讨区域经济的重心转移、空间集 聚和异质性、空间格局演变等[13- 15]。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行 研 究 , 算 了各 城 市的 交通 吸 引 强度 、 口吸 引 强 度 ; 用 空 间 自相 关模 型 的 全 局 Mo n, 计 人 采 r 指数 、 部 G 统 计 分 析 a 局
各城 市的空间关联程 度、 发展趋势和 空间要 素在各城 市 的集聚特征 。研 究得 出中原城 市群 目前的 空间结构 和空 间
用非农业人 口代表各 城市规模 , 由重力 模型 可知 ,
中心 城市 对 周 围各 城 市 的吸 引力
1 研究 区基本概况与数据来源
1 1 研 究 区基本 情 况 .
中原 城市 群 处 于 我 国 的 中原 腹 地 , 域 范 围包 括 郑 地 州、 开封 、 阳 、 乡 、 作 、 昌 、 河 、 顶 山 、 源 9 洛 新 焦 许 漯 平 济 个 地市 , 面 积达 5 8 万 k 占河 南 省 的 3 .% , 口 总 .7 m, 53 人 达35 0万 人 , 市 化 水 平 4 % 。2 0 9 城 4 0 9年 实现 地 区 生产
( 河南教育学 院 地理 系, 郑州 4 0 4 ) 50 6 摘要 :从 中原城 市群 的空间结构角度 出发 , 计算 了中原城 市群 的 中心城 市吸 引力的分 维数和 空间结构 的 关联 维数 , 分析 了其分形结构特征 ; 空间关联 的角度 出发 , 从 通过威 尔逊模 型、 空间 关联模 型对 中原城 市群的 空间联 系进
P 。r P/
() 1
式 中: 尸为 中心城 市 人 口 ; 第 i P为 个城 市 的人 口 ; 为 I r f
心城市到第 i 个城市的直线距离。 以半径 r 画圆 , 中心城
市 对 落入 该 圆 内 的各城 市 的平 均 吸 引 力
^ R |

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郑希阳
【期刊名称】《老字号品牌营销》
【年(卷),期】2024()11
【摘要】为深入探究中原城市群发展水平,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模型测算出2011—2022年间城市群各城市发展质量得分,采用ArcGIS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证实,从时序特征来看,中原城市群城市整体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质量出现明显断层现象,不平衡现象显著,缺乏高质量发展城市。

从空间维度演变特征看,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水平“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显著,以郑州市为中心呈圈层向外梯度依次递减特征保持不变,整体上朝着西南方向发展,东南和西北边缘地区个别城市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总页数】3页(P88-90)
【作者】郑希阳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中原城市群市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
2.中原城市群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规律与提升策略分析
3.双因素理论下人口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以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的时空格局研究

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的时空格局研究

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的时空格局研究何伟纯;乔墩墩;丁志伟;王发曾【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7(36)4【摘要】运用SPSS和ArcGIS分析技术,从城市职能互补和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入手,对中原经济区2004,2009,2014年城市之间相互关联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原经济区各个城市之间职能互补性不强,且城市潜在的职能互补性不断减弱,多数城市趋于综合化发展,九大职能部门中仅采掘业表现出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其他职能部门均趋于综合化发展;②水平联系格局以郑州和邯郸为中心,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大于其他两类区域(中原城市群以外主体区和中原经济区非主体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③从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城市相互关联格局的形成进行了分析.%Using SPSS and ArcGIS to research the correlation of cities of Center Plains Economic Region in 2004,2009 and 2014 from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and horizontal connection.Firstly,cities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of Center Plains Economic Region is very weak and the potential functional complementation of cities is continue reduce,most cities tend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n addition,only extractive industry show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pecialization in nine function department,other function departments tend to be more comprehensivedevelopment.Secondly,horizontal connection pattern presents dual core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center of Zhengzhou and Handan.Theconnection between the city of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is greater than the other two kinds of area,and present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re-periphery".Finally,from economic factors,location factor,policy factor to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pattern of Center Plains Economic Region.【总页数】8页(P19-26)【作者】何伟纯;乔墩墩;丁志伟;王发曾【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开封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450046;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开封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450046;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开封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450046;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重点实验室,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中心,河南开封475004;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郑州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相关文献】1.我国城市房地产泡沫的时空格局研究r——基于107个城市的实证 [J], 刘喆为;苗天青;单江娟2.城市人居环境失配度时空格局比较研究——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例 [J], 陈景森3.河南省农作物虚拟水与隐含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关联机制研究 [J], 王帅; 赵荣钦; 韩枫; 黄会平; 张师赫; 熊涛; 张笑荣; 石金鑫4.河南省农作物虚拟水与隐含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关联机制研究 [J], 王帅;赵荣钦;韩枫;黄会平;张师赫;熊涛;张笑荣;石金鑫5.基于POI的住宿业时空格局演化及与旅游景点的空间关联研究 [J], 陈洪星;杨德刚;徐红涛;霍金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页面设置:A4;页边距:2.54;2.54;3.17;3.17;字体:Times New Roman。

全文请在office2007word中录入(2号宋体加粗)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4号仿宋)(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小5号宋体)摘要(加粗):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时空差异明显。

“线”层次上,城市间的引力和城市联结线数目的增多,逐渐形成辐射网络,引力和联结线数目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

“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增多和城市潜能等级提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

而且1990~2010年间各个城市潜能等级跃迁的时空差异明显。

“面”层次上,近20 a来,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核心组团——郑州组团1990~2000年北扩,2000~2010年东扩;1990~2010年,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加粗):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中原经济区中图分类号(加粗):F129.9 文献标识码(加粗):A 文章编号(加粗):1000-0690(整个摘要部分小5号宋体,西文字符Times new roman,摘要、关键词、中图、文献、文章编号都加粗,整个摘要左右各缩进2字符)(1.正文汉字5号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字体,正文标点用中文字符;2.编号形式为1;1.1,1.2…2,;2.1,2.2…..。

一级标题小4号字,加粗;二级标题5号字,加粗;三级标题5号字,斜体加粗。

)引言不作单独标题列出。

引言内容包括:研究背景;文献回顾;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区之一。

其中,中原经济区是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研究,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规律和特征,探讨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向,从而提出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定义和计量方法研究;2.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3.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4. 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向的分析和探讨;5. 中原经济区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学统计法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1. 收集中原经济区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定义和计量方法;2. 利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多层次指标体系构建,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演变进行分析;3. 利用GIS技术绘制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图,探究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特征和规律;4. 结合SWOT分析等方法,提出中原经济区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可以:1. 深入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规律和特征,为中原经济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2. 揭示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模式和方向,为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3. 提出中原经济区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为中原经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

中原城市群作为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其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以及受到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通过分析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指标的变化,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空间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因素对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旨在为中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影响因素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中原城市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生态问题成为制约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1. 生态效率指标的选择生态效率是衡量城市群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选择了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生态环境状况三个指标作为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测度。

2. 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对中原城市群不同时间节点的生态效率指标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发现其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中原城市群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对于生态环境状况指标,存在一定的波动,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1. 空间因素中原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其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生态效率较高的地区多分布在山区和水域丰富的地带,而城市中心地区的生态效率相对较低。

这与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环境条件有关。

2. 政策因素政策对于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中原城市群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摘要:基于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实证方法,研究中原经济区2000年和2013年的全局与局域空间就业格局演变。

结果表明,从全局看,2000年和2013年均为"背空"就业格局,除初始的3个中型就业聚集中心外,未形成大型就业聚集中心,就业核单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

从局域看,中原各市2000年存在显著的东进效应和不明显的南下效应,2013年则存在显著、势均的北上、西进效应。

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加强地区协同合作来改善就业格局。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卡斯特经-纬度空间扩张模型;就业格局中原经济区涵盖5省30个市,人口1.79亿(侯永志,刘云中,2013),区域就业格局决定地区繁荣或衰落。

实际上,地区就业格局早已引起了学界关注。

如Blanchard 等(1992)、Carlino等(2002)发现美国地区就业呈现经济繁荣时劳动力流入,衰退时流出;Giuliano等(2007)发现Los Angeles region from 1980, 1990 and 2000, we identify employment,洛杉矶主要就业区呈现内部稳定、向外扩散趋势,需要用动态模型进行刻画。

此外Holm和Qstergaard (2013)、Mameli 等(2014)、Dutsch和Struck(2014)等都通过描述、计量等方法揭示就业格局演变。

国内学者大多仍沿传统就业转移主线研究就业转移,但也有学者关注就业格局。

如殷李松、卓翔芝(2010)采用生物系统论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东部正遭遇"就业难与招工荒"并存;蔡窻(2013)从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两大群体角度,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风险;牟宇峰(2014)运用产业格局分析法研究发现长三角核心区的就业格局正向多中心演变;罗奎等(2014)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发现中国地级市就业以大城市为主导、快速增长并向周边扩散。

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界定及演变格局

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界定及演变格局

划分 为 以中 心 镇 为 主 的东 、 中、 西 三 大经 济 区 。刘 爱 动和促进周 围城市发 展的最 大地域 范围。研 究城 市群 华等 以十堰市为例采用 加权 V o r o n o i 图, 确定 了十堰市 内部各城市 引力 范 围及演 变能够有 效发挥 其不 同的职 2 2个城 镇 的 经济 区 引力 范 围 J 。
能和作用 , 有助 于城市 以及 区域合理 布局规 划 , 对促 进 城市合理规划和区域经济协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 , 国内外对于城市引力范 围方 面的研究成果 较 为丰富。在研究方法上 , 通常采用引力模 型法 、 场强 法 、 经济距离模型和断裂点法 测算城 市引力范 围等” J , 运 用较多的是断裂点 法 。近年来 , 不断有 学者将经典 的V o r o n o i 图及其扩展形式应 用到城市引力范 围的划分 中 。在研究 区域上 , 学 者们分别对 中部典 型省份河 南省 、 东北部典 型地 区黑 龙江省各 中心城 市 、 东南 部典 型地区广东和广 西 3 5个城 市 、 西南 部典型 城市 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 :F 5 9 0
0 引 言
城市群是一个 区域经济 社会发 展极其重要 的增 长 板块 , 并对国家参与全球 竞争与 国际分工起着重要 的支 撑作用 。中原城市群是 河南省 以及 中部 地 区承接 中国
2 1 个 城 市 的 城 市 引 力 范 围 进 行 了 界 定 和 经 济 区 划 分- - 。在 研 究尺 度 的 选 择 方 面 , 有 全 国尺 度 、 经 济 区
尺度 、 省级尺度对 区域 内部各城市的空间引力范围进行 划分 , 并在此基础上对城 市 的吸引 范围进行分级 。
东、 西部资源和产业转 移的重要 区域 , 具有 立体综 合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5-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12-09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144)、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053)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静玉(1971-),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E-mail:liujy@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摘要: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时空差异明显。

“线”层次上,城市间的引力和城市联结线数目的增多,逐渐形成辐射网络,引力和联结线数目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

“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增多和城市潜能等级提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

而且1990~2010年间各个城市潜能等级跃迁的时空差异明显。

“面”层次上,近20多年来,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核心组团——郑州组团1990~2000年北扩,2000~2010年东扩;1990~2010年,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潜能;中原经济区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9.9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4)09-1060-09空间相互作用用以表达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1],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相关研究可归纳如下:第一,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多采用定性[2~4]、定量[5~8]以及定性与定量[9,10]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

由于城市间OD(Origin-Desti-nation)交通距离数据获取难度较大,而采用理论模型[11~13]计算相对简单,因此,随着理论[14~18]和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计量模型不断更新[19~24]。

第二,数据类型多样化。

研究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因为属性数据的易获取性,研究中多采用由城市属性数据诸如GDP 、人口、投资、城市空间或时间距离等组成的静态数据[25~31]。

但属性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学者多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等方面收集数据[32,33],运用流数据进行研究[27,34~37]。

但由于研究多为客货流总量数据[38]或铁路区段OD 数据(单元偏大、空间属性比较笼统),很少涉及城市间OD 数据,即使涉及也多采用替代指标[39]或推算的间接数据[40]。

第三,计量模型多样化。

计量模型是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或改进的引力模型[22,41]、城市化曲线[42]、重力模型[20]、可达性模型[21]、地缘经济关系分析模型[43]、中心职能强度指数模型[26]和城市流强度模型[44~49]是常用的计量方法。

此外,相关系数、综合客货量模型[50]、投入-产出模型等也在相关研究中采用[51]。

第四,研究内容不断细化。

相关研究多从静态角度来研究城市体系某个时间断面上的空间联系特征[40,52,53],并将空间联系细分为经济、旅游、劳动力流动、行政、社会联系[26,50,54,55]乃至创新联系[56]等,其中以经济联系研究为主[57~60]。

第五,主要研究邻近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间的相互作用[26,43,45,46,48],针对城市群的研究多集中于长三角[61,62]、珠三角[26,43]和环渤海城市群[48,63]。

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数据类型由大量使用静态属性数据,转向动态的流数据。

第二,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刻画。

定量模型表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模型及其改进模型依旧发挥重要作用,新的计量、数理模型不断引进。

第三,不同尺度的城镇体系内部城市间相互作用是传统研究热点,经济联系活跃的邻近城市、发育较好的城市群与经济区域同样是研究的热点区域。

第四,城市间作用机理辨析、经济空间划分、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是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

当然,相关研究也存第34卷第9期2014年09月V ol.34No.9Sep.,2014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刘静玉等: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9期在一定的缺憾:第一,人流、技术流、客货数据等流数据更能直接和准确地反映区域运输联系和真实的区域关系,是空间相互作用研究的理想数据,但能够满足研究需要的流数据获取困难,尤其是长时间序列的流数据。

第二,无论是传统计量模型,还是新引进的计量模型,会因为数据、标准、阈值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第三,针对中西部地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

中原经济区位于中国中部,承东启西,连南通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中原经济区的研究始于1980年代,多侧重于经济区产业结构[64]、核心城市发展[65]的研究,但相关文献很少。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此后相关研究文献迅速增多,但多关注新型城镇化[66]、三化协调[67]、经济发展[68,69]、城乡统筹[70]等问题,较少涉及城市经济联系[47,71,72]。

在中原经济区的同类研究中,主要从城市流强度[71]、城市流强度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相结合[72]的角度切入,对城市间相互作用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

因此,定量研究中国中部地区发育程度相对较弱的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对于区域城市空间联系的引导与加强,以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由于历史性的动态流数据不易获取,论文采用静态属性数据。

根据论文意在分析城镇间联系强度、影响程度的目的,考虑各个模型的特点,将引力模型、潜能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组合使用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构造了潜能得分模型定量分析城市的潜能等级。

论文遵循“线→点→面”的研究思路,分别选择引力、潜能、潜能得分、经济隶属度等作为研究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指标,依次研究1990~2010年中原经济区“线”层次、“点”层次和“面”层次的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

1研究方法、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1引力模型采用引力模型来定量计算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的引力,其表达式[25]为:R ijij(i≠j)(1)式中,R ij为i、j城市间引力值;P i、P j分别为i、j城市市辖区的非农业人口;V i、V j为i、j城市市辖区的国内生产总值;D ij为i、j城市间的欧氏距离;b为距离摩擦系数。

一般认为,b值分别取1和2时可以近似地揭示国家尺度和省区尺度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状态[20],根据本文实际,b值取2。

1.2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1.2.1潜能模型潜能模型以引力模型为基础,计算某个城镇与城镇体系内所有城镇(含自身)间的引力之和,即潜能。

计算公式为[12]:E i=∑j=1nR ij=j=1nij(2)式中,E i为潜能,反映了城镇的集聚能力,是描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代表性指标[24],n是城市个数。

1.2.2潜能得分模型城市等级划分除考虑自身实力外,还应考虑它对周围区域的辐射影响范围。

因此,应生成最大引力联结线分布图,根据各个城市总吸引力(潜能)大小和最大引力联结线数目来确定城市等级[20],但该方法主观性较大,可用本文构造的潜能得分作为划分城市等级的依据,潜能得分由城市潜能值和最大引力联结线数目经相关计算获得,潜能得分的计算公式为:M i=θA i+(1-θ)B i(3)式中,M i表示的是城市的潜能得分,A i表示的是某城市的潜能均值标准化之后的数值,B i表示的是某城市最大引力联结线数目均值标准化之后的数值,θ表示潜能所占权重。

前期研究认为相关系数更能反映潜能的重要性程度[73],选其作为潜能的权重(表1)。

1.3经济隶属度模型经济隶属度的表达式[27]为:F ij=R ij/E i(4)式中,R ij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引力,E i为城市i的潜能,F ij为城市j对城市i的经济隶属度值。

1.4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据《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74],中原经济区包括河南全省,山西省晋城市、长治市和运城市,河北省邯郸市和邢台市,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安徽省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和淮南市凤台县及潘集区,共30个省辖市,外加2个县1个区,面积28.9万km2,占全国的3%。

2011年经济区总人口1.79亿,1061地理科学34卷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3.3%和9%。

本文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为中原经济区的30个省辖市市区(图1),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0~2010年,根据前期研究结果[73],分为1990年、2000年、2010年3个时间节点。

图1中原经济区区位图Fig.1Sketch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论文的数据主要来自1991~2011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75]、《中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76]、《河南统计年鉴》[77],共选取1990年、1996~2010年共17a 的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市区GDP 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3个研究节点正好是中国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节点,故研究中的非农业人口数据来自3次人口普查的直接数据或据此整理而来。

2三个层次的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将1990、2000、2010年各个省辖市市区相应的数据分别代入引力模型、潜能模型、潜能得分模型和经济隶属度模型,计算各个城市的引力、潜能、潜能得分和经济隶属度值,以此来分析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

2.1“线”层次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参考相关研究成果[40,65],根据引力值的数据特征,考虑能充分反映3个时间节点的引力变化,将城市间引力值划分为6个等级:>1000,500~1000,300~500,150~300,50~150,10~50,并将1990、2000、2010年城市间的引力值做空间表达(图2)。

1990年中原经济区各城市间的联结线非常少,表明它们的相互联系十分微弱(图2a )。

主要原因在于各城市非农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客观限制,以及计划体制导致的各种要素流动受限。

2000年城市间联结线的数目增多,形成辐射网络(图2b )。

中原城市群城市间联系增强,“六边形”逐渐发展成为“七边形”——“钻石结构”初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