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无为县第二中学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_5.4.2细菌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优课)教案
【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倣发酵实验和制作慢头、酸奶等食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交往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应用食品保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以教材,导学案以及相应教学视频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讨论、动手操作等环节了解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交流对细菌真菌的认识】设置目的:这节课是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五节,范老师让同学们谈一谈当想到细菌和真菌时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从而让同学们思考人类与细菌、真菌的关系。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活动:让学生讨论说出常见食品的保存方法】设置目的:从生活出发,展示几种食品的图片,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这些食品在生活当中的保存方法,然后学生边回答范老师边板书,将几种常见的保存食品的方法呈现在了黑板上,接着质疑“这些方法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呢?”,引发同学们的讨论,最后找出大多数的方法有效是因为成功的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也有一些方法能直接将细菌和真菌杀死,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三)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活动:展示酵母菌的发酵实验】设置目的:让学生正确理解发酵的含义。
(四)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环境保护、污水治理【活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设置目的:让学生了解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环境保护、污水治理。
课堂小结设置目的:使得学生从全局上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彼此间分享本节课的收获,领悟到分享的意义。
四、实践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原理回家制作米酒。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名师教案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了解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用批判性思维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理性思维。
2、学习目标知识: 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根本形态;2、能识记细菌的构造特点;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拟,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4、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 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2、通过观察细菌构造示意图,回忆动植物细胞的构造,总结出细菌的构造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比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3、通过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和构造较为陌生。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的形态、构造和生殖,进而明确讲究卫生的重要性。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细菌?预习任务和?细菌?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说明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引起食物〔肉汤〕变质的?由此引入课题。
产生兴趣,主动探究肉汤变质图片细菌的发现提出问题:肉汤中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资料阅读:教材71页--细菌的发现学生阅读完毕后答复以下问题:1.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是怎样发现细菌的?〔注重显微镜功绩〕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怎样证明肉汤里的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微生物学之父〞?4.通过以上故事的阅读,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阅读教材第71页,认真思考。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2细菌 教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慢慢伸开你的手,你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手上有生物吗?主要是什么生物?你看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督预示标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自学梳理请同学们读课本71----74页,并回答下列问题:1.细菌具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2.细菌是怎样进行生殖的?小组答疑待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各小组由组长主持、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以下程序:1.让每个组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讲给其他同学听。
2.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对照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推选好准备在全班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的问题和同学。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生物 5.4.2 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
【教学目标】
1.理性思维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生命观念
通过细菌生殖的了解,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3.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1)比较细菌与动物、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方法】“学案引领、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景导入,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
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细菌的形态、结构。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
通过技能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
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荷兰)
巴斯德(法国)
二、细菌的形态
杆状、球状、螺旋状
三、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附属结构:荚膜、鞭毛
四、细菌的生殖——分裂
细菌的休眠体——芽孢。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教案设计:5.4.2 细菌
《细菌》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熟悉细菌的主要特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3、培养学生务实、严禁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细菌的结构特征、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教学准备PPT、图片、动画。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在老师手上有一瓶矿泉水,请问:如果老师将这瓶水放置30天后再打开会闻到什么样的气味?(臭味,非常棒!)为什么久置的水会发臭呢?实际上这都是细菌在作怪!那么,究竟什么是细菌?他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细菌》。
请同学们自行预习教材71-74页并思考:1.细菌的发现过程;2.细菌的分类;3.细菌的结构特征2、讲授新课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好的,时间到了!让我们一起来揭开细菌神秘的面纱吧!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不能,因为它们的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因此在17世纪后叶之前人们都不知道有细菌这一类生物的存在,直到列文虎克利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对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观察以后,他发现了许多神奇的生物,这些神奇的生物就是?(细菌!)因此,细菌的发现者是(列文虎克,非常棒!)巴斯德实验那么,细菌究竟来自于哪里呢?我们知道久置的食物比如肉汤会自然而然地腐败变质,所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细菌就是自然产生的!直到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之后才推翻了这一错误观点。
那么,巴斯德的这个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可以看见巴斯德用来盛放肉汤的容器——鹅颈瓶非常特别,瓶颈呈S形,就好像天鹅的脖颈。
实际上正是由于这种S形的瓶颈的存在,外界的细菌就不能进入到瓶内。
巴斯德将鹅颈瓶中的肉汤煮沸,这是为了?(杀死肉汤中原有的细菌)发现,煮沸以后的肉汤即使放置一年也不会变质,即没有细菌的产生。
也就是说细菌是不是自然产生的?(不是)接着巴斯德将瓶颈打碎,这样空气中的细菌就能进入了。
八年级生物上册 5.4.2 细菌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细菌》一、教材分析本章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本主要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三、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视频《丢丢的生活》后提出问题:丢丢为什么会肚子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生答后,师再次设问:丢丢为什么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去?细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述新课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2)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学设计1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记忆。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活方式等知识。
b.教师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1)开展细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微观世界,加深对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理解。
(2)设计细菌分类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掌握细菌的分类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引入与细菌相关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3.教学过程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微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目标:教授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等进行总结和概括,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通过学习细菌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4.导入新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细菌的相关知识,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分类以及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学内容:教师详细讲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分类和生活方式等知识。
a.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b.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5.4.2 细菌(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5.4.2 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它可以作为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能进行正确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通过细菌的细胞结构推测其营养类型;(3)了解芽孢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将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进行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史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重点)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以破伤风杆菌为背景,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究细菌的结构和生殖。
(二)细菌的发现——明确教学目标1.列文虎克(教师简介)通过资料展示列文虎克,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观察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一次,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吃惊的发现了许多小生物。
这些小生物呈杆状、螺旋状或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
他把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的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从此人们知道了细菌的存在。
2.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引导学生对鹅颈瓶实验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分析:证明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三)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菌的认识,引起大家的共鸣。
细菌的个体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4.2细菌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教材版本】:初中《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课标要求】能够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建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材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在第一节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中,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验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已从宏观角度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与生存条件。
本节课将从微观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特点等,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到科技进步和勇于怀疑的精神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能力与科学思维的习惯,为后面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奠定基础。
同时,为学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提供理论支持。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倡导探究性的学习理念,通过巧妙的设计各个学习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灵活的调用生物知识开展探究学习、解释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设计并实施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了解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关系,认同理性的怀疑精神和正确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5.4.2细菌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4.2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生殖方式。
2.对比细菌和动植物细胞,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家长和老师就教育我们,吃饭前要洗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而在我们看似洁净的手上同样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细菌。
这三幅图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图片,大肠杆菌,一般寄生在人和动物的大肠内,是有益的,但是进入其他器官可引起尿道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葡萄球菌,是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元凶。
空肠弯曲菌,可引发急性肠炎等肠道疾病。
看到这些,你还敢小瞧细菌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细菌,用科学知识应对它们。
二、新课讲授(一)细菌的大小请大家猜一猜,这两幅人体图片拍摄的是什么?它们就是我们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的头发上和皮肤上的细菌。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观察研究发现,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生物。
如果我们拿一粒米来做对比,它的大小相当于10亿个细菌堆积在一起。
因此,我们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
(二)细菌的发现如此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故事发生在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出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
一天,他把一位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惊奇地看到许多小生物,不禁发出感叹:“在人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小居民,竟然比整个荷兰王国的人还要多”。
于是他把这些不同形态的小生物绘制成图,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在学会的会刊上。
俄国彼得大帝和英国女皇也都亲临列文虎克家中。
请大家思考,列文虎克发现细菌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人们虽然看到了细菌,但是细菌怎么来的却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争议。
有部分人从肉汤变质、腐肉生蛆等现象得出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最终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巧妙的鹅颈瓶实验推翻了这个结论。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 教案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2、通过对细菌的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㈠情境导入多媒体依次展示酸奶图片、泡菜图片、以及抗战期间日本731部队利用细菌对我过人民进行活体实验图片,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从而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细菌是怎么来的呢?㈡讲述新课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学生自学教材P71-72页的内容,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1)是谁首先发现了细菌?(2)巴斯德实验的理解(3)巴斯德还有哪些贡献?老师提问:通过以上两个故事,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设计理念: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1)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颗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2)课件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个理性的认识。
(设计理念: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细菌的结构过渡: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细菌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也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1)提问:细菌的结构名称有哪些?(2)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列表比较异同。
3、细菌的营养方式,课件显示: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能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4.2 细菌教案
第二节细菌授课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二)能力目标:1. 通过学习细菌形态结构及细菌的营养和生殖,总结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列文虎克、巴斯德科学史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2.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细菌生殖方式。
2.难点:对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三、课前准备有关细菌结构的模板和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用护士在打针前对皮肤消毒和极端环境中的细菌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形态?为什么它们能无处不在?观看幻灯片,思考提问,进入学习状态。
细菌的发现1、【展示一个铁钉】提问:被锈铁钉扎破,特别时伤口深时,我们都知道要打破伤风预防针。
因为锈铁钉上有破伤风杆菌。
睁大你们的眼睛,你能用肉眼直接看到钉子上的细菌吗?细菌很小,人们是如何观察呢?2、介绍列文虎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细菌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列文虎克的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启发。
细菌的形态1、【幻灯片:钉子上的细菌】1、观看幻灯片,体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巴斯德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基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DNA集中区域形态:杆、球、螺旋状结构:特殊:荚膜、鞭毛三、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大多数细菌)四、细胞的生殖分裂生殖(一)情景导入:护士在给病人打针时会先用酒精或者碘酒擦拭皮肤,这是为什么呢?不错,这样做都是为了杀菌消毒。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
《细菌》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在学生讨论基础上予以补充,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 体会科学的探究精神,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认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很多惨无人道的杀戮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黑太阳731”部队的“细菌战”。
他们抓取了大量的中国人做活体实验,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
那么,细菌究竟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结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细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二、新知讲解(一)细菌的发现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菌个体是十分微小的,这么小的生物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呢?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
但是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还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后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他设计的实验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播放视频),你能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吗?细菌来自于哪里?生:细菌来自于空气中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师:是的,巴斯德用事实驳倒了“自然发生说”。
同时,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并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后人称作“微生物学之父”。
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师: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观察几幅图片:放大3000倍的细菌,放大70000倍的细菌,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看完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感觉?生:细菌太小了。
5.4.2细菌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预习新知】
.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制作了显微镜,观察到了多种微小的生物。
法国科学家,设计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造成的。
他还发现了、,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消毒法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人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或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细菌有、
、等不同形态。
.一个细菌也是一个。
其结构有、、,和动植物细胞相比却没有,只有集中的区域,也没有,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有的细菌细胞壁外有、等结构。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4.2 细菌 教案 (1)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学生观看图片,激发学习的兴趣。
【推进新课】
一、 细菌的发现
学习目标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 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 (2)学生阅读课本 71 页~72 页,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发现
三、 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有性生殖) 那么细菌是怎样繁殖的呢? (2)小结:细菌靠分裂进行生殖。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 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 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课堂小结】 给出一个图,让学生自己完成。
2
教学设计
结构
生殖 细菌 形态
教学设计
科目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授课内容
第二节 细菌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 难点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 (3)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对比植物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菌形态结构图,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课本 61 页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 切相关。 (2)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用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 卫生的必要性。 1、教学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方式。 2、教学难点 (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4.2细菌
第四章细菌与真菌第二节细菌本节是本章的要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特别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起到保持生态均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表达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认识细菌有益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色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色又是本节的要点内容。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生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向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经过图片展现或用课件展现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课要以观察、谈论为主,要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育。
教课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
2.可以描述细菌的形态特色和结构特色。
3.认识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
二、能力目标1.经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认识细菌的形态特色和结构特色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观看教师展现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课件,认识细菌的快速生殖。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认可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近相关。
2.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想能力和比较能力。
3.培育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究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需性。
教课重难点要点:1.细菌的形态特色和细菌的结构特色。
2.细菌的营养方式。
3.细菌的生殖方式。
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3.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由。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导教案,ppt 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教课过程[ 教师活动 ]出示世界鼠疫大流行时造成人死亡的影视资料片段和清朝诗人师道南《死鼠行》中的一句诗“鼠死不几天,人死如拆堵”。
教师:以上同学们所看到的是一种传得病引起的灾害,有哪位同学知道是哪一种传得病?它是由什么引起的?死鼠行中的诗句又说了然什么?学生:鼠疫、老鼠。
说明那时的鼠疫在我国流行且十分?嚣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教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二节细菌
修改与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2、通过与植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因为空气中的细菌可以进去,几天就腐败了。而鹅颈瓶中的肉汤虽然与空气相通,但细菌只落在鹅颈瓶的弯曲处,因此四年都没有腐败。
(4)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5)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酵母菌,以及提出了保存啤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我们现在喝的酸奶就是用巴氏消毒法制作的。另外他还提出了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由于巴斯德在微生物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把他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明明怎么啦》后提出问题:明明为什么会肚子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生答后,师再次设问:为什么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去?细菌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讲述新课
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过渡: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菌的分布是很广泛的,我们的手上、书上、衣服上、甚至是空气中都有细菌的存在,但我们能看见它们吗?那细菌最初是怎样被发现的呢?
生:杆菌、球菌、螺旋菌。
2)课件显示列文虎克的信,学生判断一下它们各呈什么形态?A图呈杆状、B图呈螺旋状、C图呈球状
3)假如你现在是一名科学家,这些细菌的形态都是你发现的,你会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
生:杆菌、螺旋菌、球菌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1)最先发现细菌的人是谁?
(2)谁推翻了细菌是自然发生一说?
(3)普通烧瓶中的肉汤为什么会变质,而鹅颈瓶中的肉汤却没有变质?
(4)巴斯德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5)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
2、生讨论归纳回答:(师提醒:注意在重点部分做上记号)
(1)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显微镜
(2)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3、师总结,课件显示:
第一阶段: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原来就有的。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细菌的形态
1)设问:了解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后,老师有个疑问: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是什么样的?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同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2、通过了解洗手的重要性后,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教学难点
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4)师出示钉子后提问:老师这儿有个钉子,不知道它上面有没有细菌?课件分别显示电子显微镜下放大33倍、300倍、1000倍、30000倍的钉子图片,生观察得出结论:细菌个体十分微小。
师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Leabharlann 1、列文虎克。显微镜2、巴斯德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三、细菌的生殖
四、芽孢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