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学期鲁人版高一语文必修四 1.2 六国论教师用书
高中语文 12(六国论) 2学案 鲁人版必修4 学案
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鲁人版必修4)1. 了解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宋仁宗嘉祐年间,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诣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2. 了解背景: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高中语文 1.2六国论4学案 鲁人版必修4
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3(鲁人版必修4)一.记诵:1.唐宋八大家:韩柳(唐)欧王曾三苏(宋)。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内容理解:①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引用《史记•魏世家》的句子: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得出的结论与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理解重点字词句:1.一词多义:非兵不利,战不善。
兵器、武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兵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与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和斯用兵之效也军事行动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赏则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就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表判断语气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或或未易量或许为邯郸为郡成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或异二者之为。
也许治理/被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介词)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洎牧以谗诛因为(连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让以秦以攻取之外用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以地事秦用、拿得此言得之适当、得当、正确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连词)诚不得已能够、可以举以予人来(连词)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超初苟以天下之大……凭借始速祸焉才招致固不在战矣本来举以予人拿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举众议举宠为督推荐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殆且燕赵且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殆:近于,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如果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当窗理云鬓对着,面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2.古今异义: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至于颠覆:以致,以至于。
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
3.其它重点词语:破灭之道也途径暴霜露,斩荆棘冒着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同“餍”,满足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李牧连却之击退、打退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这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确实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理数,指命运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跟从这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大义李牧连却之:使……却退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以礼相待日削月割:名作状5.特殊句式:赵尝五战于秦:状后洎牧以谗诛:被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三.名句填空: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017年秋季学期鲁人版高一语文必修四 第2单元 自读文本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教师用书
自读文本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本课话题——淡泊之美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
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文艺作品中的空灵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风格。
而人生,也需要一种空灵,这种空灵就是一种淡泊。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淡泊是对生命的珍惜。
淡泊是一种志向,是一种人生态度。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
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
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1991年11月钱钟书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以誉喜,不以毁怒。
——明·海瑞《令箴》2.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3.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扬雄传》[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携.手(xié) 土腥.气(xīng) 深邃.(suì) 尘滓.(zǐ) 不滞.(zhì) 框廓.(kuò) 花汀.(tīng) 檐簪.(zān) 泠.然(líng) 鲂.鲤(fáng) 深篠.(xiǎo) 泖.中(mǎo) 造诣.(yì) 叶燮.(xiè) 群籁.(lài) 澹.尔(dàn)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隽⎩⎨⎧深隽.(juàn )隽.秀(jùn ) (2)露⎩⎨⎧流露.(lù)泄露.(lòu ) (3)血⎩⎨⎧血.肉(xuè) 血.淋淋(xiě) (4)重⎩⎨⎧推重.(zhòng )重.叠(chóng ) 2.语境辨析法(5)司机紧急刹.(shā)车的刹.(chà)那间不但保全了几十条生命,更彰显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
鲁人版-语文-高一-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语文第2课《六国论》教案
第2课《六国论》教案: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
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二、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语文 1.2六国论1学案 鲁人版必修4 学案
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1(鲁人版必修4)一、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鲁人版必修4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4.背诵本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教学方法1、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017年秋季学期鲁人版高一语文必修四 2.6 新诗二首教师用书
6 新诗二首本课话题——理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开篇写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落寞、惆怅的心情和一丝微茫的希望踽踽独行。
“悠长”“寂寥”象征着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沉闷。
“雨巷”给人以迷茫、潮湿之感,营造了一种抒情意境。
“丁香”是美丽、高洁的象征,这位姑娘是诗人在黑暗现实中一种美好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北大学子邹子龙的现代农业梦从北大经济系毕业后,邹子龙放弃了金融行业的高薪岗位,来到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承包了一座山头,开始了他的农业梦。
这和他在校期间始终关注农业经济发展有关。
2010年12月,邹子龙的“绿手指份额农园”正式成立,他选择了CSA模式,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把城市社区居民和农场里的农民直接对接起来。
如今,邹子龙在三灶的农场耕种面积已有100亩,绿手指农园已有了30多名员工,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纷纷加入了他的创业队伍。
邹子龙说,他的梦想才刚刚开始,他要让更多的消费者享用到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徐特立2.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
——高尔基3.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彷徨.(huáng) 彳亍..(chì)(chù) 惆怅..(chóu)(chàng) 凄婉.(wǎn) 颓圮..(tuí)(pǐ) 寂寥.(liáo) 跫.音(qióng) 春帷.(wéi) 窗扉.(fēi)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巷⎩⎨⎧雨巷.(xiàng )巷.道(hàng ) (2)曲⎩⎨⎧哀曲.(qǔ)曲.折(qū) (3)散⎩⎨⎧消散.(sàn )散.乱(sǎn ) 2.语境辨析法(4)悠长.(cháng)的岁月里,不断经历着各种不可预料的事情,我们也不断地成长.(zhǎng)。
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六国论》课件 鲁人版必修4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6)犹_②__良动__将词__犹,.__在像__,__好__像__________ ___副__词__,__还_________
(7)之① ② _代_后 较 _词_秦 秦 _,_之 击 _它._所 赵 _,_得 者 _指__, 再代__与 ,秦__战 李军__胜 牧_而 连得 却之 者. __结__构__助__词__,__的_年要向契丹 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 、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 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 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为讽谏 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奋起御侮,便写下了本文 。以六国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 ,勿蹈覆辙。
【思考】 该诗如何进一步表现黄河特点的?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一、字音 六国互丧.(sànɡ) 暴.霜露(pù) 革灭殆.尽(dài) 或未易量.(liànɡ) 为.国者(wéi) 洎.牧以谗诛(jì)
率赂.秦耶(lù) 奉之弥.繁(mí) 胜负之数.(shù) 不得下咽.(yàn) 思厥.先祖父(jué) 与.嬴而不助五国(yǔ)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__连__词__,__因__为_____ (8)以② ③ ___秦 暴连__以 霜词.__攻 露,__取,表__之 斩顺__外 荆承___棘,____,才__介__以.__词__有__,__尺_用_寸__之__地_
四、古今异义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到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表示达到某种 程度 (2)其.实.亦百倍 古义:__那__实__际__情__况______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1单元 2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doc
2 六国论本课话题——协作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本来有很好的抵抗秦国的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却走上了一条靠贿赂求得一时安宁的错误道路。
六国的势力虽然无法单独与秦国抗衡,但作者认为完全可以联合起来,“并力西向”协作抗击秦国,因为不懂得协作的巨大作用,竟为秦国的积威所吓倒,而导致“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结局。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敦煌保护,因合作而美好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敦煌的保护离不开国际合作。
从20世纪80年代起,樊锦诗率领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先后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
曾有人说樊锦诗崇洋媚外,但这个认准了道路决不回头的老太太,坚持走自己的路。
事实证明,也只有这样,敦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受到更多人的守护,发挥它更大的价值。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
——马克思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3.不管一个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总比一个人单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塞缪尔·巴特勒[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六国互丧.(sàn ɡ) 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颠覆.(fù) 与.(yǔ)嬴 洎.(jì)牧以 谗.(chán)诛 革灭殆.(dài)尽 胜负之数.(shù) 为.(wéi)国者 积威之所劫.(jié) 苟.(ɡǒu)以天下之大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2)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动词,灭亡) (3)暴⎩⎨⎧暴.霜露(动词,暴露,冒着。
.2《六国论》教案(第课时)(07版鲁人必修四)
《六国论》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章字词,完成预习作业,并在书上划出疑难字词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介绍:请看两副对联: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这在文学史上可谓是奇观。
今天我们学习“三苏”中人称“老苏”的代表作:《六国论》先请学生读注解一。
教师补充:苏洵在文学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少年时苏洵并不爱读书,直至27岁,才发奋苦读。
自以为学的比他人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远胜于自己,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之后,终日诵读《论语》《孟子》韩愈等文章。
这样过了七八年,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豁然已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益多,甚至不能自己,于是落笔为文,这才“浑浑乎觉其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为文的美谈。
在宋仁宗嘉祐元年,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欧阳修评价: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正音:厥暴嬴当量句读:如:非|兵不利其|实百倍2、教师示范朗读或背诵。
(要体现示范的作用。
读出苏洵文章长于策论纵横捭阖的特点。
)1、全班齐读。
要求:在听读之后能较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在听读之后理出文章的思路,总体把握课文内容。
《六国论》课件(19张ppt)(鲁人版必修4)
• 并力西向
朝着,动词
• 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军事、战争
•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动词,好象
• 良将犹在 副词,还
精品课件
• 或曰……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 或未易量 也许,或许,连词
• 以地事秦
事奉,动词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事情,名词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副词
诚不得已
能,能够,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想要,追求,动词
则秦之所大欲 欲望,名词
暴霜露 暴露,显露,动词
暴秦之欲无厌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精品课件
判断句 判断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精品课件
精品课 丧失,丢失,动词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 以荆卿为计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 邯郸为郡
成为,动词
•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被,介词
• 为国者无使为------ 治理,动词
• 六国破灭
灭亡,动词
• 薪不尽,火不灭 熄灭,动词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如果,连词
精品课件
疏通词句
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 解的词句问题。 2、依据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 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精品课件
3、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 于理解的词句,有不明确的由别的同 学补充或更正。
精品课件
课堂练习
•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 A、其实百倍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 B、思厥先祖父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 C、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 D、始速祸焉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 E、可谓智力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
语文:1.2《六国论》第1课时-课件(1)(鲁人版必修4)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作者在本文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 破灭“弊在赂秦”, 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 不要为契丹、 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外 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二、写作特色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 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 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现 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⑦后秦击赵者再 :两次 _____ . 等到,及 ⑧洎 牧以谗诛:__________ . 爱惜 ⑨向使三国各爱 其地:______ . 挟持,胁迫 ⑩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 ____________ .
(2)近义词辨析 ①绝然 决然
绝然:断然,绝对。 ___________________ 决然:a.形容很坚决,b.表示必然、一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厥 ( 大放厥词 ) 蹶 ( 一蹶不振 ) ③ 撅 ( 撅嘴 ) 獗 ( 猖獗 )
等候 ) 诸侯 )
口诛笔伐 ) 株连 )
殆 ( 百战不殆 ) ⑦骀 ( 骀荡 ) 饴 ( 甘之如饴 )
3.词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武器 ①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 ______ . 或:有的人;互:交互, ②或 曰: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亦可理解为相继;率:副词,全,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 (们)的 ③思厥 先祖先: _________ . 拿 ④举 以予人:____ . 分出,分清 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___________ . ⑥始速 祸焉:招致 ______ .
《六国论》精品课件-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
并力西向
非兵不利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坚持到底,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以地事秦 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以天下之大,
燕
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赵
牧以谗诛 用武不终
战败而亡
疏通第4、5节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以:用
封:分封
事:侍奉
以:以致
以礼相待,名作动
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 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
为……所:被动 劫:胁迫,挟持 日月:天天、月月,名作状 为:治理。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才速:招致 战于秦:与秦作战
使…… 洎:等到 因为 退却。
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殆:几乎 际:时候 智力:智谋和力量 的确,确实
一词多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一词多义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高中语文 1.2《六国论》学案 鲁人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2《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 学习要点1. 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
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欣赏本文充沛雄劲的气势。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4.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文的论证结构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
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结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故将它们合写。
采用对比论证: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争战得到的土地从数量上比较,说明弊在赂秦;将三个国家“祖先”得来土地之艰与子孙奉献土地之易在程度上对比,说明弊在赂秦;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从道理上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后引证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把“弊在赂案”的观点,阐述得入木三分第三段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论证。
因齐、燕、赵三国对秦的态度不同,就分而写之: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
于是分别从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把这一分论点阐述得鞭辟入里。
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六国论》中“食之”解《六国论》后半篇有这样一句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对于引文中带黑点的词句,一些选本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食’,吃饭。
‘之’,等于‘而’。
”这句是假设推论,是承上文从积极方面指出:如果六国更进一步执行正确路线,也就是拿赂秦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以事秦的谦逊态度礼待天下的奇才,更要紧的是坚持合纵,紧密团结,并力抗秦,那么对秦国的斗争,就会出现坚不可摧的形势,秦国绝不可能灭亡六国。
1.2六国论第一课时课件(鲁人版必修4)
第二段学习
一、字词
则:就/邑:城镇/较:比较/亡:丧失/与:介词,表比较对 象,和、同/大欲:最大的欲望/大患:最大的祸患/固:本 来/厥(jué):相当于“其”,他们的,代指诸侯/先: 对去世尊长的敬称/惜:爱惜/举:拿/以:连词,来/弥、 愈:更加/故:连词,所以/判:确定、断定/宜:副词, 应该/然:代词,这样/事:侍奉/犹:像/之:代指前面所 说的道理/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六国以地赂秦大 事年表
• 前290年,韩割武遂 予秦 • 前280年,楚割汉北 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魏割南阳 予秦
秦灭六国时间表
• 前230年灭韩 • 前225年灭魏 • 前223年灭楚 • 前222年灭赵、燕 • 前221年灭齐
从上面的列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 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 战略
北宋对外政策和六国相似之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 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 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 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 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 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 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 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 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 五、通假字 通 1、暴(pù):通“曝”,暴露、显露。 假 2、厌:通“餍”,满足。 字
内容赏析
• 第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申诉“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先用数量对比,说明秦国之利,诸侯之患, 都不在战而在赂。
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1.2《六国论》示范教案2
第2课《六国论》示范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对比论证证明中心论点的写法;2.认识作者运用讽谏的方法反对宋王朝屈服于外侮的妥协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论证结构──抓关键问题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比和逐层论证2.难点: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
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
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嘉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
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
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二、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
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
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三、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四、本文论证结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结论五、文本精讲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教学目的: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句式:状后、被动、定后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三、揭示写作目的(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北宋,北宋当权者——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
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堕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
1042年,辽又向北宋索要晋阳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宋又只能答应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
1044年,为了停战求和,北宋由答应每年向西夏输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苏洵说得委婉含蓄,实际上是在批评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警戒当权者要从六国赂秦求和,国力亏损,最终颠覆亡国的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说到底,苏洵评论六国的灭亡,是为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阐明自己用兵抗敌的主张。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宋词二首 Word版含解析.doc
1 宋词二首本课话题——执着坚持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力图率兵北上收复中原,不想朝廷昏庸懦弱,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舞台。
报国无门,他慨叹“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能“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壮志难酬,他的愤懑喷薄而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尽管一生怀才不遇,他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梦想的脚步,始终执着地跋涉在抗金复国的道路上。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父亲去世,她从“第一夫人”跌落为平民和孤儿,饱受社会的背叛和唾弃,人生几度陷入绝望。
然而她毕竟是一朵美丽顽强的“无穷花”,在对中国哲学智慧的执着追求中,她渐渐看清了前行的方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
凭借对国家的热爱,对使命的执着,她重返政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大韩民国第一位女总统。
她,就是朴槿惠。
一个从巅峰到谷底再到巅峰的女人,正是执着的力量使她从容转身,完成今生最华美的蜕变。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3. 你应将心思精心专注于你的事业上。
目光不经透镜曲折,集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
——毛姆[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浪淘.(táo)尽 故垒.(lěi) 公瑾.(jǐn) 纶.(ɡuān)巾 樯.(qián ɡ)橹.(lǔ) 酹.(lèi)江月 舞榭.(xiè) 巷陌.(mò) 狼居胥.(xū)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早生华发(“华”通“花”)(2)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杯)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故⎩⎪⎨⎪⎧故.垒西边(形容词,旧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故.木受绳则直(连词,所以) (2)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讲)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3)国⎩⎨⎧故国.神游(名词,地,地方)国.胡以相恤(名词,国家)去国.怀乡(名词,国都,京城)(4)顾⎩⎪⎨⎪⎧赢得仓皇北顾.(动词,回头看)顾.野有麦场(动词,回看,环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看望,拜望)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的副词,反而,难道)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动词,顾及) (5)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名词,处所,地方)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名词,时刻) (6)如⎩⎨⎧气吞万里如.虎(动词,似,像)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到……去)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7)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副词,还,仍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副词,尚且)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摇着羽扇,戴着纶巾 (2)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 (3)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 (4)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5)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大江..东去 古义:指长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六国论本课话题——协作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本来有很好的抵抗秦国的条件,但他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却走上了一条靠贿赂求得一时安宁的错误道路。
六国的势力虽然无法单独与秦国抗衡,但作者认为完全可以联合起来,“并力西向”协作抗击秦国,因为不懂得协作的巨大作用,竟为秦国的积威所吓倒,而导致“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的结局。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敦煌保护,因合作而美好敦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敦煌的保护离不开国际合作。
从20世纪80年代起,樊锦诗率领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先后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理念运用到敦煌遗产保护当中,使敦煌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
曾有人说樊锦诗崇洋媚外,但这个认准了道路决不回头的老太太,坚持走自己的路。
事实证明,也只有这样,敦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受到更多人的守护,发挥它更大的价值。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协作不仅可提高个人的生产力,并且是“创造一种生产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神奇效果。
——马克思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伊索3.不管一个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总比一个人单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塞缪尔·巴特勒[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六国互丧.(sàn ɡ) 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草芥.(jiè) 颠覆.(fù) 与.(yǔ)嬴 洎.(jì)牧以 谗.(chán)诛 革灭殆.(dài)尽 胜负之数.(shù) 为.(wéi)国者 积威之所劫.(jié) 苟.(ɡǒu)以天下之大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2)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动词,丧失,丢失)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动词,灭亡) (3)暴⎩⎨⎧暴.霜露(动词,暴露,冒着。
读pù)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凶恶。
读bào ) (4)犹⎩⎨⎧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良将犹.在(副词,还) (5)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副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 (6)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结交,讨好)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和,同,表示并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跟,同,表示比较的对象)(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以.有尺寸之地(副词,才)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把,用) (8)于⎩⎨⎧赵尝五战于.秦(介词,和,同)齐人勿附于.秦(介词,向,对)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介词,比) (9)或⎩⎨⎧或.曰:六国互丧(代词,有的人)或.未易量(副词,或许)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至于..颠覆 古义: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2)其实..百倍 古义:它的实际数目。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不可以。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①指真实的或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②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判断句)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译文: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效果啊。
(3)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句)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5)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7)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句)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8)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句)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
[常识·速览][识作者]大器晚成的文豪——苏洵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且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洵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深得欧阳修的赏识与力荐,一时朝野争相传诵,文名大振。
[探背景]北宋建国以后,统治者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
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契丹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侵略者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
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契丹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整体·感知]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但作者并非为论史而论史,而是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积威之所劫”,奋起御侮以维护统治。
[文脉·梳理]【答案】①赂秦而力亏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诸侯赂秦的错误做法的一项是()①大则得城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明日割十城⑤奉之弥繁⑥诸侯之地有限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解析】①指秦国靠诸侯贿赂得到的土地,不是直接表现诸侯赂秦的做法。
②指诸侯祖辈父辈获得的土地的艰难。
⑥客观表述诸侯国的实情,非做法。
【答案】 C2.对第1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句话,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方面作判断,加强了语言力量。
B.“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一段中提出,总领全文,引发后文的议论。
C.“或曰”后面,作者从“不赂者”方面申述,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议论“不赂者”对“赂者”的危害:不赂者失去“强援”,不能“独完”。
D.第一段提出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
【解析】“或曰”后面,议论的是“赂者”对“不赂者”的危害。
【答案】 C3.对第2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反而助长了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解析】D项,此段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答案】 D二、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燕国御秦策略的一项是()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能守其土③义不赂秦④至丹以荆卿为计⑤李牧连却之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⑥【解析】①是齐国的做法,⑤⑥是赵国的做法。
【答案】 B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解析】C项,齐国灭亡在于“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赵灭亡是客观形势使然。
【答案】 C三、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6.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①弊在赂秦②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⑤无使为积威之所劫⑥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⑤⑥D.④⑥⑦【解析】②描述六国先人创业的艰难,③是作者的假设,⑤是作者的劝告。
【答案】 B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四段开头以“呜呼”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
B.作者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的根源,同时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C.第五段的议论建立在作者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既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又告诫北宋的“为国者”,第五段中更是将秦国与北宋类比,指出统一的北宋具有战胜契丹、西夏等外患的可能。
【解析】 第五段中,作者是将六国赂秦与北宋向契丹、西夏割地赔款进行类比,提醒北宋统治者应引以为鉴。
【答案】 D[话题·互动]话题:本文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学生甲: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
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的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