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外宣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
而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 目的论的角度目的论认为文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
外宣翻译也是一种目的明确的翻译活动,目的是为了传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应该是在服务于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
2.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外宣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目的,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这里就需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了。
(2)适当加入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目标语文化元素,使原文更好地传达目的,但要注意不要过多,否则会导致汉语原味失真。
(3)调整语气、重心: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语气、重心的要求不同,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外宣翻译能更好地传达信息。
(4)避免翻译误导:在外宣翻译中,译者应注意不要出现翻译误导的情况,比如译文中出现一些错误的信息、语义歧义、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文本的传达效果。
(1)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尊重原文,不能去除原文中的某些信息或者随意脱离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
(2)贴近目标读者: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信息,因此译者应贴近目标读者,根据不同的读者需求和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3)注重语言风格: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使得翻译文本更加易读易懂。
4. 总结综上所述,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存在和发挥,更多地是在服务于任务、传达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此,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适当加入文化元素、调整语气重点和避免误导等方面发挥主体性,以达到更好地传达信息的目的。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时,不仅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还要注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确立翻译个性的基础。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这些个体特质将直接影响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呈现。
正是这些个性化的特质,才使得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呈现出来的译文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是保持文学作品鲜活性的关键。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而译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作中的鲜活情感和生动意象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对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促进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与情感共鸣的传递。
译者的主体性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不同文化间建立起共鸣和联系,从而实现文学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1. 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应该尽量贴近原作的情感蕴含和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情感张力和精神迸发。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通过增加修辞手法、运用特定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手段来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 注入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译者的审美情趣对译文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语言风格,注入译文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译文产生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增加修辞手法、塑造特定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式,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使译文更具艺术感和生命力。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译者的主体性对外宣翻译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翻译版本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使得翻译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理解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也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解,因为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见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调整,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尽量减少主观色彩的影响,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避免自己的主观情感对翻译产生不利影响。
在处理译者主体性的问题时,外宣翻译需要遵循目的论的原则。
目的论强调翻译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传达和接受,翻译的效果应该是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以实现信息传达为首要目标,尊重原文的意图和风格,保持原文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应该尽量做到“信、达、雅”,即信号对应、意思传达、形式优美。
只有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译者才能在保留自身主体性的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达和沟通效果。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还需要在接受者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方面进行充分考量。
外宣翻译的目标读者往往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他们对待信息的接受方式和理解角度都可能存在差异。
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背景和认知方式,适当调整翻译的策略和手段,让翻译更好地贴近目标读者的理解习惯。
这就需要译者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差异,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尽量缩小信息传达上的隔阂,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也需要通过专业化的翻译方法和工具来加以把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外宣翻译的专业要求和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工具,来强化信息的传达效果和保证翻译的质量。
可以运用语境分析、信息采集、术语管理等翻译工具,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译者还可以运用审校和校对等手段,对翻译版本进行多次审核和修改,确保翻译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通过这些专业化的方法和工具的支持,译者的主体性可以更好地与外宣翻译的目的和要求相结合,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外宣翻译作为中国企业和政府重要的国际传播方式之一,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对于中国的形象和国际声誉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如何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更好地传递中国信息,成为当前外宣工作的重要课题。
而译者主体性则是提高外宣翻译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阐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及其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解释和判断能力。
它是译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于原始信息的加工过程。
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信息的原始性翻译从原始信息到目标信息的转化过程中,因为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难免会出现一些信息姿态的转化。
而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保持原始信息的原汁原味,让目标文本更好地传达原始信息的意思和信息。
2.增强目标文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目标读者在接受外宣信息时,除语言以外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加其个人解释和习惯,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3.提高翻译质量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个性和思考方式,也是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和文化素养的表现。
只有译者主体性合理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和更高的翻译质量。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及管理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和文化差异由于不同译者的背景和水平差异,其译文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
部分译者在处理某些特定主题或语言难度较高的文本时,可能会谨慎处理,甚至偏离原文;而部分译者则可能从个人喜好、经验、以及语言风格上对译文进行加工。
2.对精度和风格的权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会面临对精度和风格的权衡。
有些译者偏重于精度,而将原文的意思一一传递下来;而有些译者则可能会对原文进行诠释或缩减,从而达到美观的效果。
3.个人主张与任务需求的不一致性部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受到个人主张的影响,将自己的逻辑思维、人生观或思考方式加入到译文当中,但这可能会与原始信息有所偏差。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黄仕会;王毅【期刊名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源文所要表达的信息。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为语料,指出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思维特点等因素,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传达源文的内容,实现翻译目的。
%To help readers fully and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ss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ublicity trans-lation.This paper,taking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version of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2014 as examples, elaborates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Translators should take readers′linguistic s style, culture and thinking mode into consideration,and adopt various translation strategiesso as to better convey the origi-nal text′s message.【总页数】5页(P17-20,35)【作者】黄仕会;王毅【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J], 杜丽娟;陈文亮2.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江西省抚州市外宣材料英译为例 [J], 何树林;罗长田3.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J], 黄仕会;王毅;4.译者主体性之受动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体现——以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 [J], 柴黎孟;李素真5.外宣翻译视野下的译者主体性表现及其合理性——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J], 孙乃玲;王钰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较新的翻译观念,其指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这样能够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也能够赋予译本新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原文的主体性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自我认识与创作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领悟,切实理解原文的主题、人物性格及背景等重要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互通。
比如,翻译《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时,译者需要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让译文表达出与原作同样的深刻含义。
二、译者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译者可以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但同时需要遵循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证原作的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之间进行权衡。
比如,翻译《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准确表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采用风格优美的中文表达,准确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三、译者的艺术创新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添加适当的情节、语言或细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改变原作,而是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使译本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成就。
比如,在翻译《小王子》这本书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更加精彩的情节和细节,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核心不变。
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原作的内在精神,以达到最佳的文学艺术效果。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彰显
第16卷 第6期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6 No.62016年11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v.2016收稿日期:2016-06-01 修回日期:2016-09-14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模式构建研究”(2015FXTSK01),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日报网双语新闻翻译研究”(SK2015A719),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从问题到消解:多元理论视域下教育过程公平问题研究)———以安徽省部分中小学为例”(SK2015A722)的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2095-2708(2016)06-0149-06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彰显杜丽娟(阜阳师范学院,安徽阜阳236041)关键词: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受动性;为我性;能动性摘 要: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然绕不开三个特征,即受动性、为我性和能动性。
外宣翻译的目的明确,即让世界了解中国。
为了赢得更多的国外受众和更好地实现对外宣传中国的传播效果,译者需要发挥其主体性,即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作用。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主要彰显在以下的翻译策略,即语义补足翻译、结构补足翻译、解释性翻译、改译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外宣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译英翻译活动,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和跨国界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宣翻译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向国外受众宣传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各种成就,其根本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这与近年来中国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谋而合,即让中国真正地走出去,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强中国的对外传播,减少文化冲突,构建和谐世界。
由于外宣翻译目的和受众的特殊性,译者从事外宣翻译活动更要与时俱进,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培养
外宣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培养邝玉坤(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401120)摘要:外宣翻译,作为中国对外宣传的一种方式,有其特殊性。
翻译过程是在译者主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外宣翻译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外宣翻译能力,外宣翻译能力是以译者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是外宣翻译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在外宣翻译教学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培养应立足于外宣翻译材料,贯穿外宣翻译过程的每个阶段。
关键词:外宣翻译;教学;译者;主体性;培养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7-0133-02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对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翻译本科专业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1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外宣翻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依靠有效的对外宣传翻译活动。
翻译过程中译是以译者主导下进行的,译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是外宣翻译活动中关键因素。
外宣翻译活动中,应该重视译者的地位,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意识离不开外宣翻译教学,在外宣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培养是翻译教学的核心。
目前,我国外宣翻译教学有很多不足,尤其在译者主体性上认识不够。
本文就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培养进行探讨。
1译者主体性概述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
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2。
传统翻译观认为原文本在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译者要围绕原作来做文章。
到了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出现了语言学、翻译研究的新转向,即翻译研究应该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比如:美学、心理学等,也就是翻译的跨学科研究。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
中心论和原著 中心论都 占据 了重要 地位 , 译者被 质量 的 《 政府工作报告》 英 译 文本 却 实 为 不 易 , 原 认 为既要 对 原作 忠 实 又 要 对 读 者 迎 合 奉 承 , 其 主 因在 于此 类 政 论 文 的 政 治 性 极 强 , 译 文 必 须 准 确 体性 完全 被 忽 视 。然 而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 源 文 作 者
注意 汉英 两种语 言 的差 异 , 考 虑 译 文 读 者 的反 应 ,
指的是译者在翻译中体现的一种 自觉的人格意识及 从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出发, 采用替代 或
其 在翻译 中的一 种创 造意 识 。 ” _ 4 而 在 同一 时期 , 查 省译 等方 法加 以翻译 。 明建 、 田雨也认 为 : “ 译者 主体 性是 指 作为 翻译 主体 的译 者在尊重 翻译 对象 的前 提下 , 为 实现 翻译 目的 而在翻译活动 中表 现出 的主观 能动性 。 ” _ 5
无误 ; 其次 , 文 中经 常会 出现 大 量 具有 典 型 中 国特 和译文读者都无 法参与 , 只有译 者始终处 于主 动 色 的表达 方式 , 英 文 中很 难 找 到对 应 的译 人 语 ; 同 地位 。译者的个人因素如知识面、 语言水平 、 立场 时, 英 汉 两种 语 言 在 语 句 结 构 等 方 面 的差 异 也 给
年政 府工作报告》 中英文版为语料 , 指出译者要充分考虑译 文读者 的语言 、 文化和思 维特点等 因素 , 采取相应 的
翻译 策略 , 从而更好 地传达源文 的内容 , 实现翻译 目的。
关键词 :外宣翻译 ; 译者主体性 ; ( 2 0 1 4年政府工作报告》 ; 翻译策 略
中 图 分 类 号 :H 3 1 5 . 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2 0 9 5 - 7 3 9 4 ( 2 0 1 5 ) 0 1 - 0 0 1 7 —0 4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理解。
然而,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进行外宣翻译时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对译文的解释和翻译判断。
这就需要译者具有一定的主体性,有效地进行翻译,并确保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
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探讨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并分析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目的论是一种认为翻译过程在达成特定目的时必须考虑文化、语言、社会和传播上各个方面的学说。
根据这一理论,外宣翻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传递一定的信息,以便让外国的读者能够理解和了解中国的基本信息,以及更好地进行两国之间的交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的主体性要结合语境和翻译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译者需要了解信息的来源和翻译目的。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中国文化,那么译者需要考虑翻译后的译文是否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使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其次,译者需要针对不同的读者进行文体和语言的调整。
例如,如果翻译的信息是针对科学技术人员的,那么需要使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和表达方式,以便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
其次,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阅读习惯。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同一事物可能有着不同的诠释,因此译者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并提供合适的翻译方案,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在翻译时,译者要注重使用目标语言的习惯用法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必要的语言转换,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市场和文化背景的需要。
最后,译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审校和修改。
在完成翻译后,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多次审校和修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译者还应该注重一致性和可读性,以便让目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内容。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译者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为国家的对外交流做出贡献。
因此,译者需要注重对目标语言、文化和市场的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翻译判断,以便进一步提高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试析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作用
用, 体现在 外宣翻译原则上 : 目的性原则 、 内外有别的原则、 译语读者为 中心的原则。 译者在翻译 过程 中须发挥
主观能动性 , 对原文进行“ 手术” : 增补 、 重组、 改写及删减 , 使译文符合译语 习惯 , 以达到对外 宣传的 目的。
关键词 : 外宣翻译 译者主体性 翻译原则
在全球化的今天 . 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对外 宣传 . 中 国也不例外 。我 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 对外政治、 经 济、 文化 交流 日益频繁, 这为我们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 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外宣翻译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的重要桥梁和媒介 。 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 外宣翻译是 翻译 的一种特殊形式 .指在全球化背景下 以让世界 了 解 中国为 目的、 以汉语为信息源、 以英语等外 国语为信 息载体 、 以各种媒体为渠道 、 以外国民众 ( 包括境 内的 各类外籍人士) 为主要传播对象 的交际活动。” [ 1 1 2 2 外宣 翻译的实践性强 . 是跨文化传播 和跨文化交际活动。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 国外用语 言学 的原则和方 法研究翻译 七八十年代西方 翻译界突破翻译 的纯语 言研 究的束缚 . 翻译研究 出现“ 文 化转 向” . 即把研究 重点 由文本内转向文本外 . 从注重忠实原文转 向探讨 译文 的变形 , 从语言对 比研究转 向文化对 比研究 。西 方译 学研究 中的文化转 向为译者 发挥主体性提供 了 理论支持 主体一 [  ̄(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 指主体 的本质特性, 它 在主体 的对象性活动 中表现 出来。能动地改造客体 、 影响客体 、 控制客体, 使客体为主体服务 ” 。 嘲 关于译 者的主体性 。 有多位学者进 行了阐述 。 屠国元认为 “ 译 者是 中心主体 。 而作者 、 作品和读者是边缘主体 ” , “ 译 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 主体或外部环境及 自身视域 的影响制约下 . 为满足译人语文化需要在翻 译活动 中表现出的一种 主观能动性 。它具有 自主性 、 能动I 陛、 目的性 、 创造性等特点” 。 查明建认 为“ 译 者 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 主体 的译者 在尊重翻译对象 的 前提下 . 为实现翻译 目的而在翻译活动 中表现出来 的 主观能动性 .其基本特征是 翻译 主体 自觉 的文化 意 识、 人文 品格和文化 、 审美创 造性 ” 。 许钧 、 穆雷认 为译 者主体. f 生 是指“ 译者在翻译 活动 中创造性地发挥 自己的主体意识 . 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凸显译者 的独特性 ” 。[ 5 1 1 9 1 虽然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阐述不 一 . 但均体现 了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 翻译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赋予原作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本文首先从翻译的定义和主体性入手,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实际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与原文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其作用和局限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与看法做出总结。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启发出更具个性和魅力的译文,但也可能使原文的意境和细节有所偏离。
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自身主体性,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达出独特的译者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定义、重要性、表现方式、关系、实际应用、作用、局限性、理解、看法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作品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不仅仅对文字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确保所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最终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了解并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充满个人色彩和体验的艺术过程。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这些因素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译者主体性不仅能够为译文增添个性和鲜活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风格。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1. 引言1.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主观意识和独特风格。
译者主体性并非完全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客观。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译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素养,更为译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品味。
通过译者主体性的运用,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更加贴近原著的精神内涵。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译者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译者主体性的确立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精神碰撞和融合。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要译者有才华和感悟力来恰如其分地传译。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成为了提高译文质量和传播原著精神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是至关重要的。
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再创作,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翻译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帮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翻译,读者能够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承载着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使命。
翻译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因为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而得以广泛传播,留存至今。
翻译是文学作品跨越时空的桥梁,使得不同时代的读者能够共享这些优秀作品。
翻译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作品,译者可以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促进文学创新。
翻译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对自己的主体性有清醒的认识,秉持专业精神和责任感,为原作品和读者之间搭起一座稳固的桥梁。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62语言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周羽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研究生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中,译者应在尊重作者意图和原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根据原文具体语境,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向译入语读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就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主观理解以及译文的行文表达进行探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翻译观一、引言翻译是人类社会历史最悠久的活动之一,几乎与语言同时诞生。
长久以来,翻译研究学者和翻译理论家主要关注翻译的策略、技巧等,“直译”还是“意译”,“归化”还是“异化”等。
在传统翻译学中,译者的身份一直被边缘化。
从“操纵学派”、“改写”理论等西方翻译理论可以看出,译者不是“透明”的,也不是“仆人”。
翻译时,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呢?具体来说,主体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简言之,主观能动性。
能动性是主体性最突出的特征(查明建,2003)。
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是基于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和作者意图,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便于译入语读者准确理解作品。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主观理解以及译文表达。
二、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策略上的体现翻译史一直存在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东晋高僧慧远曾言:“质”派理胜其辞,“文”派文过其意。
慧远的见解让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中的“文”、“质”之争暂时告一段落,并影响了后期的佛经翻译以及其他翻译实践,并在玄奘的翻译佛经过程中得以证实是行之有效的。
笔者认为翻译时不应拘泥于直译与意译,根据作者原意和翻译原文,选取合适翻译原则,将作者的意思和原文文字的神韵传达给读者,做到“传旨达意”。
以《论语》为例,理雅各的译文大多采用直译,因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记录,翻译中采取直译既保留谈话的原意,又保留原文的表达形式(甄春亮,2001)。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外宣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和其他应用翻译,根据外宣翻译的定义、特点和检验标准,外宣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当在尊重源语基本信息的前提下,为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双重目的,以译入语为归宿,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外宣译者的主体性除了熟练的跨语言转换能力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发挥政治导向,维护国家利益;辨别文化差异,引导文化交流;采用灵活策略,实现自然沟通。
外宣译者在以上三方面的主体性是成功地进行外宣翻译的必要条件。
1 外宣译者的政治素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外宣译者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高目标和政治前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国家的对外宣传和翻译工作实际上都是坚持本国所持政治立场与方向,服务本国利益与形象建构的政治表现行为与意识形态传播活动,其对外性就决定了维护国家利益是其首要任务(朱义华,2012:96)。
外宣译者不可盲目照搬国外或国际通行的用语,而应该仔细斟酌。
如常常谈到的“和平统一”一词,应该翻译成peaceful reunification。
外宣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在主权和国家利益上,坚持以我为主来维护国家的合法主权。
外宣译者应以塑造国家形象为己任,这是外宣译者发挥主体性的最终层次。
塑造国家形象是发展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媒体在进行对华报道时,由于政治上的偏见或由于文化上的无知,严重歪曲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外宣译者不能为了迎合西方读者胃口而盲目照搬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表达方式,而应该以当前党的对外宣传指导方针为指导,即塑造一个发展中的、爱好和平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落实到具体外宣翻译实践中,应该把不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内容进行省略或弱化处理,如大部分媒体把“中国的和平崛起”翻译成了peaceful rise,这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应改译为peaceful development,《人民日报》应该翻译成the People’s Daily,the bridge linki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 引言1.1 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外宣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外宣翻译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组织等各种单位传播信息、推广形象、开展合作的重要手段。
外宣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意识形态交流的载体。
通过外宣翻译,一个国家或组织可以将自己的政策、文化、价值观等信息传递给国际社会,增进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合作和发展。
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外宣翻译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翻译外宣材料,可以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外宣翻译有利于提升国家或组织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精准、规范的翻译可以使信息传达更加清晰、准确,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外宣翻译还可以弥补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帮助人们跨越语言障碍,分享文化、知识和思想,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
外宣翻译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对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思想、情感和风格。
在外宣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翻译作品更具个性化和生动性,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强翻译作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翻译作品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助于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原文的内容更好地传达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还可以使翻译作品更具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能够提升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有效的传播和交流。
2. 正文2.1 外宣翻译的定义和特点外宣翻译是指将政府、企业或组织的宣传材料、新闻稿件等内容进行翻译,以便传播到国外受众中。
外宣翻译具有以下特点:外宣翻译要求译者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
译者需要对所翻译内容的背景、专业术语有深入的了解,以确保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首先,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任务的目的选择方面。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将信息传递至目标群体,达到宣传和推广的效果,而在目的选择上,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需求和文化习惯,避免对原文信息的“过度翻译”,而能够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调整原文信息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以更好地达到宣传的效果。
如在将中国文化传递至海外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避免直接进行文化翻译,而应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和背景习惯,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转化为外国受众可以接受的形式。
这就需要译者具备发现并满足受众的能力,这就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其次,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翻译策略的应用上。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的和语境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语言难题。
比如,当涉及到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时,译者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如何准确传递信息,在表达上,需尽可能贴近原文,注意用语的严谨性。
此时,译者可以选择直接翻译等策略。
当涉及到文化、文学等领域的翻译时,译者需考虑的是如何使原文信息贴近目标文化,使用目标语言的文化体系来呈现信息。
此时,译者可以选择意译、文化转换等策略,来达到宣传的效果。
这些选择需要译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尽可能地贴合宣传目的和受众需求,这就需要译者的主体性。
再次,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翻译的个性化方面。
每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而这些特点和习惯也会体现在翻译结果中。
所以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译者应该注重发挥自己的个性化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
例如,善于阅读并总结官方语言特点的译者可以更好地传递官方语言风格;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的译者可以更好地传递文化含义。
这些特点和优势可以使翻译更富有个性特点,更好地体现宣传目的。
综上所述,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既注重目的选择和策略应用,也注重个性化发挥,以达到宣传目的和受众需求的最佳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作者:刘馨蓓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6期摘要: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不仅让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外宣翻译事业的大力发展,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科技信息时代,外宣翻译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多外宣材料已经遍布各个行业领域,科学准确的翻译把控显得非常关键,译者主体性便是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作用,而体现出的带有主观创造性的翻译理念,有助于国家对外宣传与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诠释,分析了我国外宣翻译的发展状况,指出外宣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缺失的原因,结合《2014年政府报告》外宣翻译文本实例,找出外宣翻译中的缺失,进而提出相应的翻译理念和策略,以便在中国外宣翻译中利用科学有效的思维和手段,发挥出译者主体性的真正作用,用以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促使我国外宣翻译质量获得更大的提高。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外宣翻译;; 翻译理念和策略;; 注意事项;; 发展状况; 时代背景外宣翻译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形式,成为了我国走向世界,增加国际地位和对外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纵观当前的外宣翻译事业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语法上存在中式英语、词语堆砌冗余的现象,情感上则过于突显语言上的对等和诚实,缺乏译者主观上的意识和见解,从而忽略了其深远的影响,结果致使外宣资料中出现歧义难懂的状况,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深入研究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作用发挥与应用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做好外宣翻译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一、译者主体性内涵的诠释众所周知,主体性通常是指当主体对象在从事某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属性,以客观需求为依据而做出的相应服务举动,那么在弄懂了主观性含义之后,便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挖掘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译者会按部就班的对翻译资料进行诚实的翻译,在语言层面上保持尽可能的准确还原,那么这其中便缺少了一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通过在外宣翻译材料中坚持百分百原汁原味地还原资料的同时,融入翻译者主观上的情感状态和思想意识,进而完成一种充满个性、近乎创造性的新式翻译策略,将译者的文化意识、道德品格以及审美情趣均体现在外宣文件的翻译当中,具有一种十分明显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促使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转向得到进一步发展,可谓一种翻译的新式理念和更高的境界。
二、我国外宣翻译的研究发展状况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密切和频繁,为了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领域中的形象和地位,加强与他国的国家贸易合作和交流,外宣翻译工作便应运而生,尽管其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属于一种新形的对外翻译工作,但是纵观当前的外宣翻译事业发展却包含了各个行业领域,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运用,比如:外宣翻译可以做到从小公司的宣传手册、广告到国家的外交公文和政府报告,可谓包罗万象,覆盖面非常广,与此同时,外宣翻译所服务的对象也许不尽相同,但是其最终的目的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提供有效的宣传推广作用,因而,其具有的作用十分巨大。
如果追溯我国外宣翻译的发展研究历史,不难看出,曾经的研究文章存在着一种框架式的局限,没有完全做到打开思路、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而在近些年来,有关外宣翻译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很多专家学者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其中,很多专家学者会以文化探讨的角度来对外宣翻译工作进行恰当、深入地分析,以探究出其中存在疑惑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祝元娜在《论外宣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从语义翻译到交际翻译》一书中便从文化层面来作为思考研究的角度,进而通过相关理论的阐述,来寻需求处理文化障碍的有效措施。
此外,著名翻译学家杨士卓指出,交际翻译更注重译文的读者,这是因为每位读者都希望自己能够阅读纯正的译文,因而使得不懂的地方已经被译者以民族化、本土化的语言所消除转化,而语义翻译则要求译者注意文中的词句分析,并在保留文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同时经过考虑受众群体等其他因素后,融入本国文化的相关内容,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具有共鸣,因此,外宣翻译的工作一定要慎重对待,做出最恰当的诠释。
三、外宣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外宣翻译材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的影响,而在众多影响原因当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针对像一些国家性的对外报告资料的翻译,关乎到国家的地位、形象和利益,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译者通常会被形象称为“带着镣铐的舞者”的真实原因,所以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关键,如果一旦译者被束缚,那么便难有好的对外翻译作品呈现,那么翻译活动的影响主要受到了译者的文化认同以及其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两个方面的因素干扰。
(一)译者自身文化内涵修养的表现在外宣翻译活动的过程中,译者自身的文化内涵修养的表现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翻译作品的质量高低,在大众看来,文化认同一般会属于对某项特殊文化的一种可定式的认同的专有属性,当然往往也还成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所有民众的统一整体的固有特性,那么,如果想让自身的文化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具有明显的文化认同优势,这便需要译者自身民族的文化历史的底蕴积累和固有属性的衬托显示,此外人的文化身份也来源于其个人的生活阅历、身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显然,在随着东西方文化共荣互动的交流状态下,在外宣翻译中,每个译者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象征和背景,那么在翻译作品中也必然会突显出这种专属的文化内涵。
(二)译者复杂时代背景的限制外宣翻译活动是实际上也需要与时俱进的技术和精神,因为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翻译工作显然也在不断进步,所以大多数看到的翻译作品,每部都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背景,拥有一定的历史象征,可谓对历史环境和背景时期的一种还原与诠释,正是基于这一境况下,译者会在外宣翻译活动中,着重考虑其发生的时代环境特征,让每一部作品都具备不同的历史含义,完美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社会发展状况,比如:《红与黑》的译著中便指出“卑鄙的荣耀”、“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拥有强烈的批评色彩的语言表达,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与当时中国的政治背景氛围关联密切。
四、《2014年政府报告》外宣翻译文本中的缺失分析(一)句子方面的翻译缺失句子通常以对称的结构形式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可谓在英语语句中的重要结构形式,译者一定要注意句子之间的意思的平行关系,以便在翻译时,突出逻辑关系,作出精准的表达,例如:从《2014年政府报告》外宣翻译文本中句子便可知晓,原文:改善海关、检验检疫等监管服务译文:"ensure that customs, quality inspectors....其中结构不平衡现象明显,因此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注意平行结构语言中的语法形式一致。
(二)语篇方面的翻译缺失由于各国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民族在语言表达形式以及思维模式上均不相同,就如同很多中文词语可以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出现,但是在翻译成英文时,如果还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就完全行不通,不仅让人难以理解,翻译效果不尽人意,而且会闹成笑话,影响到诸如政治外宣翻译这种十分重要的工作。
例如:很多译者在进行译文形式对应方面,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梳理,像《2014年政府报告》外宣翻译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译文:原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 7%……译文: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reached 56.9 trillion yuan, an increase of 7.7% over the previous year...原文的信息主要是针对上文论述成就的一种证明,译文以直译的形式,无法表达出这种逻辑关系,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加以重视和注意。
由此不难看出,翻译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不要被原文结构束缚。
应以最恰当的形式作出最正确的翻译。
五、外宣翻译中的有效翻译理念和策略(一)突出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理念面对像政治外宣翻译这种较高要求的翻译活动,对译者的规范作用也相对提升,首先,译者必须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底蕴有所涉猎和了解,在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做足功课,以便在外宣翻译活动中能够准确地宣扬国家的法规政策,维护政府形象,传递正能量,其次,译者在外宣翻译中一定在译文的格式、措辞以及表达方式上加以重视,符合不同国家的语言使用习惯和民族风格,以达到本土化译文的目的,最后,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可谓一种人格魅力和文化意识的反映,在以翻译过程为主要环节的外宣翻译工作中,译者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影响到最终的翻译效果,尤其在政治外宣翻译这样的正式文件材料中,既要彰显宣传宗旨,还要让译文意思表达精准、恰当,着实考察译者翻译功底。
(二)受众群体与交际功能的外宣翻译策略科学合理的外宣翻译策略讲究受众群体与交际功能的兼顾,前者可谓做好翻译工作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因为每一种翻译作品都有较为固定的受众人群,这就好比教育领域中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一旦有所偏颇,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要遵循的要求;后者的交际功能也是译者需要兼顾的重要翻译策略,尤其在对外政治的翻译活动中,该类外宣翻译材料在要求译文精准的同时,增加了宣传、传播的目的,让交际功能突显作用,进而凭借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准确得当的进行翻译,维护国家的地位和形象,促进外交活动的开展。
由此不难看出,交际翻译是译者在外宣翻译行为中应该意识到的重要问题,译者不但要有良好的学识、品味、思想高度和政治敏锐性,而且还要善于揣摩中外那么不同受众群体的心理状况,以读者的角度去把握翻译语言,与此同时,在深入了解国内历史风俗文化的不同之后,按照读者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环境去对原来的翻译作品进行恰到好处的删减或补充,如此才算对翻译作品进行了精细加工,目的不仅仅是要让读者看懂,还要使其透过译文语言感受到内在的深刻含义,进而体会出作品中所要表达出的见解,让翻译活动不再处于死板、固定的形式,使其更加丰富、灵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以翻译目的为指导的译者主体性发挥译者作为外宣翻译的主体,本身享有自由选择翻译策略的权力,这便是很多翻译作品会产生不同语言风格的主要原因,某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指出,翻译活动归结起来有三项目的,即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的基本目的以及某项特殊的翻译程序或策略的目的,显然,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发挥依靠以翻译策略所决定的翻译目的的选择,译者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感受,在保证“还原”原文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主体性发挥,加深受众群体对译文的理解,因而,译者在外宣活动中既要忠实又要灵活,注意翻译作品的题材及受众目标,这样才能让译者主体性发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