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惹综合征(IBS)诊治进展共90页文档

合集下载

肠易激综合症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症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医药界 2020年05月第10期—119—临床经验作者简介:肖刘懿(1996.04-)女,汉,籍贯:四川 内江,专业:临床医学。

肠易激综合症治疗方案研究进展肖刘懿(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摘要】目的: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种胃肠功能慢性肠病,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感、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为特点,无器质性病变,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

诊断方面普遍采用的是罗马Ⅳ标准,目前治疗方法上无根治手段。

本文旨在对近几年肠易激综合症治疗进展方面做一个归纳总结。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症、药物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 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10-119-01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在欧美国家,成人患病率大概为10%~20%,在我国约为10%左右,这个数值仍在变动之中[1]。

肠易激综合症目前常用罗马Ⅳ标准[2]进行诊断: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周发作至少3天,伴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1)排便相关;(2)排便频率改变;(3)粪便性状改变,包括(1)排便频率异常:排便每周少于3次或每日多于3次;(2)粪便性状异常;(3)排便费力;(4)里急后重、排黏液便、腹胀。

按照粪便性状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未分类型(IBS-U)。

尽管现有可用于治疗的药物,但没有一项被证实可长期缓解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症状。

现针对IBS-D 和IBS-C 两种亚型下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进行归纳总结。

1.腹泻为主型1.1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帮助改变改善IBS 患者的整体症状。

有研究[3]证明,在腹泻型IBS 患者血液中,5-羟色胺的血浆浓度高于正常人,因此有越来越多选择性靶向5-HT 受体的药物正在研究之中。

如昂丹司琼,一种5-HT 3受体拮抗剂,因为其止吐的功效常用于临床实践,现被证明其功效包括减少结肠运输食糜的时间,但其有效性尚未被完全证实。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与诊治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与诊治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与诊治进展作者:尚军,杨云生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5医院消化内科,新疆乌苏 833000;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853【摘要】许多证据表明,符合罗马诊断标准IBS的患者往往存在胃肠道器质性病变。

肠道感染、5羟色胺(5HT)异常、肠道细菌过度生长、神经中枢失调等导致IBS的证据不断被发现。

但目前仅对感染后IBS的发病机制研究较为透彻。

遗传因素也可能与IBS的发病有关。

IBS的诊断仍基于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排便紊乱并排除报警症状。

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仍基于症状表现而非针对发病机制,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正在尝试中。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病理生理学;感染;诊断;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表现为无法解释的腹部不适或疼痛,伴排便紊乱[1]。

传统观点认为IBS是由于脑肠轴对胃肠道的作用失调所致,属于功能性胃肠病(FGID)。

此处的“功能性”指胃肠道症状长期或反复发作,但不能以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加以解释[2],IBS的诊断应排除器质性疾病。

但目前此观点已受到质疑。

近年多项研究表明IBS患者,至少是部分IBS患者存在器质性病变,而且这些病变能轻易得到验证[3]。

本文综述了近年IBS的病理生理学以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能对IB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1 定义和流行病学lBS的定义不断被发展、完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专家的意见和对IBS特征性症状的研究。

IBS的腹痛或不适能为排便所缓解,发病开始即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增加或减少)或粪便性状的改变(松软便或硬便)[见IBS的罗马Ⅲ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 d,并符合以下两点或两点以上:(1)排便后改善;(2)发病伴排便频率改变;(3)发病伴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如无消化道出血、体重减轻、发热、贫血或腹部包块等报警症状出现,则支持IBS的诊断[4]。

许多疾病可与IBS共存,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泌尿生殖症候群、纤维肌痛、头痛、背痛、心理症状等,因此IBS可出现多种不同亚型并易在最初就诊时被误诊[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 1978年,Heaton等对腹痛和肠功能障碍的门诊患者 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与器质性肠道疾病相比,15个症 状中有6个在IBS中更为常见, 这6个症状构成了IBS诊 断的“Manning标准”
• 1984年, 德国Kruis等发表了类似研究结果,并描述 了一些警报症状, 以提醒医生考虑器质性病变
• 以上两个研究, 加上Drossman和Whitehead提供的 流行病学资料, 构成IBS罗马标准的基础
– 反复就诊
• 生活质量
症状学
• 肠道症状
– 腹痛、腹胀 – 排便习惯改变 – 粪便性状改变
• 非肠道消化道症状 • 全身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
•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 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
– 排便后症状缓解 –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 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 腔内压力测定:蠕动波的频 率、时相
– 胃肠电:节律、主功率 – 排空试验/传输时间
• 调节胃肠动力药物可以改善 部分患者症状
内脏高敏感性
• 概念
– 敏感性(sensitivity) – 反应性(activity)
• 内脏高敏感
– 生理性(physiological)刺激:肠道蠕动、 进食
– 病理性(pathological)刺激:气囊扩张、酸 灌注、药物
• 1996年罗马组织成为诊断工作组[2003年更名为罗马基 金会(委员会)], 经过4年的工作制定了罗马标准Ⅱ, 即“ 功能性胃肠病第2版:诊断、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全球共识”,在1999年的“Gut”增刊上发表
• 在2005年蒙特利尔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报告了罗马III 标准, 在2006年洛杉矶召开的美国胃肠病学年会上报告 诊断标准,发表了2006-04期Gastroenterology杂志的 罗马Ⅲ专刊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研究进展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病程迁延缠绵,患者多伴随腹痛、腹泻及便秘等症状,其病因通常与遗传因素、肠道炎症、精神因素、胃肠动力紊乱以及内脏高敏感性有密切关联。

本研究主要就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治疗;药物;进展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也是世界公认的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据统计约有5%~20%的患者受IBS困扰,发病率为196~260人/100000人[1]。

本病好发于女性,以<50岁人群最为多见,且发病特点有年轻化趋势[2]。

本文就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1 腹泻型IBS1.1 止泻药物临床上普遍使用止泻药治疗腹泻型IBS患者,洛哌丁胺是其中的代表性药物。

从既往文献报道评估来看,腹泻型IBS患者服用洛哌丁胺后大便一致性得到改善,大便性状以及紧迫感等症状均有缓解。

关于洛哌丁胺治疗腹痛效果的研究报道存在差异,有观点指出洛哌丁胺对腹泻型IBS腹泻症状的改善值得肯定,可减少大便次数,改善大便一致性,但是相比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3]。

此外,关于洛哌丁胺治疗IBS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性数据尚不够充分。

洛哌丁胺的应用优势在于药物成分不经过血脑屏障,大多作用于外周部位,因而不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1.2 5-HT3受体拮抗剂文献报道认为5-HT3受体拮抗剂有助于迟滞小肠运输,降低肠道分泌,从而缓解结肠积气,改善结肠转运。

在腹泻型IBS治疗用药中,阿洛司琼是应用最多的5-HT3受体拮抗剂,诸多研究证实IBS患者服用阿洛司琼后临床症状均有缓解,而腹泻型IBS及混合型IBS患者用药后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安慰剂,治疗组患者服用阿洛司琼,48周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进展【25页】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进展【25页】

IBS西医诊断流程
问诊+查体
发热、消瘦、便血、腹部包块


彻底检查
近期排便习惯改变、肿瘤 家族史、>40岁
肠镜或钡灌肠显示肠道病变


原发病
IBS
IBS 西医治疗
▪ 调节肠转运药:洛哌丁胺 ▪ 止泻药:考来烯胺
▪ 缓泻药: ▪ 促动力药:
▪ 解痉药:得舒特 ▪ 抗抑郁药: ▪ 抗焦虑药:
腹泻
便秘
痛泻要方:降低内脏高敏感性大鼠外周5-HT和SP的 表达, 增加CGRP含量, 减少中枢CRF的含量。
肠吉安:降低颅内脑岛皮质和丘脑痛觉功能区的信号 强度,上调5-HT转运体的表达、调节5-HT含量 。
术芍易激胶囊:降低结肠黏膜5-HT和5-HT3R表达。 结肠灵汤:改善肠道敏感性症状, 降低肠组织和脊髓 后角SP、肠组织VIP的表达。 人参调脾散: 显著降低清5-HT浓度。 复方蜥蜴脱敏止泻散: 能降低血清5-HT水平。
61- 70 总数
*男:女=1:1.15
399 2486
26
6.52
217
8.72
Chin J Epidemical, 2000;21(1):26-29.
IBS :脑力工作者患病率高于其它职

14
13.64
12
11.25
人 数
10

10.14 10.55 9.52 8.53 8.28
分8
7.97

IBS的中医诊疗流程
腹泻、便秘、腹部 不适典型症状
症状重、频繁发作 或有报警症状
辨证论治
检查/进一步 检查
相应治疗
脾肝脾 虚郁肾 湿脾阳 阻虚虚 证证证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IBS的主要手段,以西药物为主,但由于西药存在不良反应大,适用范围窄等缺点,中药配方也渐渐应用于临床上。

但由于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无统一的诊断、疗效标准,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从西药治疗、中医治疗、非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9-0002-02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便后症状缓解,并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改变的功能性的肠综合征[1]。

IBS在临床上可分为三种亚型,即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

根据调查显示,IBS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目前中国的患病率虽略低于欧美国家,但呈逐年升高趋势[2]。

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因素为其主要危险因素。

目前,IBS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给患者身心健康给来了危害。

因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IBS的治疗作一综述,报告如下。

1.西药治疗IBS1.1 钙离子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通过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上的K+、Ca2+通道,从而抑制肠道平滑肌快波活动,降低结肠腔内压力,抑制平滑肌收缩,这类药物对于腹痛伴腹泻的IBS 患者疗效较好。

马少未[3]等将15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

观察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剂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

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及S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治疗前,经过用药治疗后,两组的神经肽Y(NPY)水平升高,5羟色胺(5-HT)、血浆生长抑素(SS)及P物质(SP)水平降低;认为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比单剂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更显著,焦虑症状评分更低,用药更为安全。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功能性胃肠紊乱(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diseases,FGIDs)的一种,其特点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和(或)伴随有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症侯群。

FGIDs患者都有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且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特别是IBS患者。

过去的几十年间,对于IBS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比较集中。

但是直到现在,IBS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提出了很多种假说,包括动力紊乱因素,性别因素,感染因素,脑肠轴,内脏高敏感性,饮食因素,心理因素等等。

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可以解释IBS所有的表现,因此,现在认为IBS是复杂的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本文拟就IBS病因研究各个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紊乱病因进展引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症候群。

在西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健康人群中的10%~20%曾罹患此病,IBS患者占消化科求诊人数的50%以上。

而有文献报道,在美国因为IBS而消耗的医疗费用,每年约需要80亿美元[1]。

我国关于该病的流行率尚无确切的数据,1997年,协和医院潘国宗等人组织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其流行率大概在7%左右[2]。

IBS的病因尚不明确,已经提出的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异常、炎症、脑肠相互作用、遗传因素、食物因素以及近几年提出的肠道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失常等。

但是所有的这些学说都没有哪一个能够可以完全解释IBS的各种表现,所以现在普遍认为,IBS的病因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拟对IBS各种病因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动力异常机制胃肠动力变化曾被认为是IBS症状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BMJ综述:肠易激综合征(全文)

BMJ综述:肠易激综合征(全文)

BMJ综述:肠易激综合征(全文)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障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特征,伴有排便习惯改变。

腹胀也是常见的。

最新的罗马III标准对IBS诊断的规定是在过去三个月中,每个月至少3天发生反复腹痛或腹部不适,且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排便症状改善,伴随排便频率改变,伴随粪便形状改变。

IBS在临床上亚型可以分为便秘型IBS(IBS-C),定义为硬便或块状便占大便量≥25%,稀便或水样便占大便量<25%。

相反地,腹泻型IBS(IBS-D)定义为稀便或水样便占大便量≥25%,硬便或块状便占大便量<25%。

稀便或水样便占大便量≥25%同时硬便或块状便占大便量≥25%的患者被诊断为混合型IBS(IBS-M)。

流行病学IBS患病率全球评估的范围从5%~15%。

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研究(使用各种IBS定义)中,IBS在女性vs男性的总比值比是1.67(95%置信区间1.53~1.82)。

对于女性来说,汇集的患病率是14.0%,男性这一数值是8.9%。

IBS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新的症状发作在50岁后较为罕见。

IBS明显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非寿命。

发病机制已经确定的IBS发病机制包括饮食(食物不耐受和敏感),传入肠信号的中枢神经系统处理差异,结肠菌群差异,以及感染后免疫应答。

虽然确切的IBS基因或基因组尚未被识别,一些有希望的线索表明血清素受体,钠离子通道,参与免疫应答蛋白质,或者参与胆汁酸代谢蛋白质的异常可能在IBS人群子集中发挥作用。

因此,IBS看上去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源于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

上述风险不是均一的在所有患者中发现,这使得IBS的机制更加难以理解。

例如,只有25%~75%的IBS患者有肠道蠕动改变。

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大多数患者中发挥作用,因此单一的治疗方式不可能为所有患者带来治愈。

尽管如此,对潜在促成因素的理解可能有助于医疗机构和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临床方法因为IBS症状往往是多样化的,多因素治疗方法通常是必要的。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

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一、前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各地研究的报道显示IB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西方国家人群患病率为5%-24%,其中25%以上的患者为此而就诊,每年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并且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国1996年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人群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分别为7.26%和0.82%,其中有20%患者频繁就诊。

2001年广州的一份调查显示人群按罗马II标准患病率为5.6%,就诊率为22.4%。

可见,IBS在我国也是值得重视的医疗问题。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IBS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

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已知心理社会因素与IBS发病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已注意到肠道急性感染后在易感者可引起IBS。

脑-肠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以及影响该调节功能的肠道免疫系统的异常,近年已受到重视。

二、诊断标准、分型与诊断步骤(一)诊断标准推荐采用目前国际认同的1999年提出的IBS罗马II诊断标准:一、过去12个月至少累计有12周(不必是连续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如下3项症状的2项:1.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2.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有排便次数的改变3.腹痛或腹部不适发生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二、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IBS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则越支持IBS的诊断: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排便<3次)2.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净感)4.粘液便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三、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二)分型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3个亚型:1、腹泻为主型:符合下列症状②、④、⑥项之1项或以上,而无①、③、⑤项;或有②、④、⑥项之2项或以上,可伴①、⑤项之中1项,但无③项。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药出版社,2017.
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7 年) [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
志,2018,26(3) :227-232.
孙金山,三峡大学研究生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吴煦
东,三峡大学人民医院。
·121·
( 五) 针刺结合艾灸法
王少茹选取中脘至中极以及两侧大横穴连线组成的十
医药探究

字线,采用隔姜泥灸,并结合针刺天枢、足三里等穴治疗肝郁
脾虚证的 IBS-D,总有效率达 90.00% ,效果显著优于普通针
良好疗效。 李彤采用疏肝解郁温针灸法治疗肝郁脾虚证的
IBS-D 患者 30 例,结果显示,在改善患者病情症状、生活质
量及情绪方面都优于口服匹维溴铵的对照组。
( 三) 电针法
钟峰等采用电针刺激大肠经合募俞配穴治疗 30 例腹泻
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果显示,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
目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大致为:肝
刺组。
( 六) 穴位贴敷
周丽等使用穴位贴敷治疗 32 例 IBS-D 患者,选取双侧天
枢、神阙为主穴,并结合辨证选穴,结果总有效率达 84.40% ,显
著高于口服匹维溴铵的对照组。
( 七) 穴位埋线
赵娟娟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肝郁脾虚证 IBS-D,选取中
脘、双侧脾俞、肝俞、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为主穴,对照组予
[14] 牟建蛟,王琼,罗会用,冯庆奎. 温针灸治疗腹泻型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J] .世界中医药,2016,11( 11) :
2404-2407.
[15] 李彤.疏肝解郁温针灸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肝郁脾 虚 型) 的 临 床 疗 效 观 察 [ D] . 北 京: 北 京 中 医 药 大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被公认为诊断较为困难的胃肠功能紊乱的疾病之一,研究起步较晚,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从PI-IBS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揭示PI-IBS本质,提高对其认识。

【关键词】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 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I-IBS)是IBS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既往无肠道症状,于急性胃肠炎(有发烧、呕吐、腹泻、大便培养阳性等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症状者)之后出现IBS症状的患者[1]。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多表现腹泻型IBS。

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同于一般非PI-IBS患者。

现将目前国内外PI-IBS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PI-IBS的发病机制PI-IBS长期被认为一般IBS疾病,直到1997年,英国学者Neal等首次明确提出了PI-IBS的概念才为人们慢慢认知。

PI-IBS是 IBS的一种特殊类型,结合既往对IBS的认知,总结最新研究成果,PI-IBS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因素。

1.1感染因素肠道粘膜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生理状态下就存在一定的炎症,IBS并非单纯的炎症性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IBS多因素的胃肠功能紊乱,但部分IBS患者确实存在明显的炎症或免疫基础。

IBS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末端回肠粘膜内的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腹泻型较显著[2]。

左戎对PI-IBS患者研究也发现,PI-IBS患者肠粘膜肥大细胞数量、活化程度均增加,肥大细胞分泌组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可刺激肠道引起过度反应,使其对痛觉的敏感性增高[3]。

并且PI-IBS患者结肠粘膜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在病原菌消除后持续存在,增加肠粘膜的通透性,加重炎症的程度。

感染和PI-IBS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一方面感染可以诱导PI-IBS的产生,而另一方面PI-IBS可以加重肠道炎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