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各论·灸法
刺灸法各论·灸法
➢3.温肾健脾:
脾肾阳虚之久泄、遗尿、阳痿、早泄
(二)、防病保健
❖ 《千金要方·针灸上》:“凡入吴 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 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 不能着人。”
❖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 日本谚语“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做旅
厚度:1—3mm 操作:同前 治疗:①解毒杀虫(痈、疖、疽)
②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作用:消肿化结,拔毒止痛
特点:紫皮大蒜较好,含有较多挥发性大蒜素,较多粘液 性液体,对皮肤有刺激性。但温热可使之刺激减弱。因其 粘性常用作斜面施灸隔垫。
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护理:注意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病种:某些慢性疾患(哮喘、肺痨、顽固性痛症等。 )
关于直接灸法烧伤程度及现象:
• 第一度烧伤:(充血期)约40-45°度之热力,灸后发红发热, 一会即过,此为轻度。
• 第二度烧伤:(水泡期)约50°度之热力,灸后发热发痛,经 久不消或起水泡,此为中度。
(三)、扶阳固脱
❖1.益气升阳: (足三里、肾俞;太溪、太白)
❖ 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等
❖2.元气暴脱:
虚脱,休克(关元、气海;神阙)
❖ 《扁鹊心书》 “如伤寒、痈疽、中风等症,若 灸迟,真气已脱,虽灸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 阳气不绝,性命坚固”。
(四)、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气滞血瘀证
隔姜灸
• 厚度:2—4mm • 操作:燃尽再灸,潮红为度 • 治疗:外感证和虚寒性疾病
温胃止呕,温脾止泻 “干姜,守而不走” 散寒止痛(面瘫,关节痛)“生姜,走而不守” 现代研究:姜中含有姜辣素,挥发油中含姜醇、姜烯、樟烯、水芹烯、 龙脑、枸橼醛、桉油等。可扩血管,加强循环,加强艾之温热效果。
刺灸法
(二)手法练习
• 手法的练习主要在棉团上进行。 • 取棉团,用棉线缠绕,外紧内松,做成直径约6~7cm的圆 球,外包白布一层缝制即可练针。可练习提插、捻转、进 针、出针等各种毫针操作手法。做提插练针时,以执笔式 持针,将针刺入棉球,在原处作上提下插的动作,要求深 浅适宜,幅度均匀,针身垂直。
(三)实体练习
二、毫针刺法
• 毫针的构造: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 分。 • 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直径和长度区分。 •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8~32号(0.38~0.28mm)和长短为1~3 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 • 短毫针主要用于耳穴和浅在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 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和某些腧穴作横向透 刺之用。
• 3.刮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 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 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 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 和扩散。 • 4.摇法 • 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 行经气的方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体位选择的注意事项
• • • • 患者体位的选择原则是要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 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 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 根据处方所取腧穴的位置,尽可能用同一种体位针刺取穴;
•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 尽量采取卧位; • 不能使用站立体位和移动体位。
消毒
• 针刺治病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切实做好消毒工作。针刺 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患者的施 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刺灸法
针刺的方向
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 朝的方向。
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 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根据不同病症治疗的需要而定。
针刺的深度
部位 头面部等肌肉浅薄处宜浅刺,斜 刺或平刺;肌肉丰厚处可深刺。
体质 年老气血衰弱小儿娇嫩之体宜浅 刺;年轻体壮,气血方刚者可深刺。
刺法灸法
罗秋燕
刺 法
刺法:利用不同的针具在人体的一定部 位,施以不同的手法,或刺入肌腠之间, 或叩刺体表皮部,或刺络放血等,以激 发经络之气,调整阴阳,从而使肌体恢 复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刺方法
一:持针法
一般医者 持针手称之“刺手” 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之“押手”
«灵枢.九针十二原»“右手推之,左持 而之御”
循按爪摄或扣击。 弹震法:用手指弹动针柄或用右手半握
拳状将中指突出敲震穴位周围。
守气法
推弩法: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推 弩针柄,或用拇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针柄, 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稍待1-3分 钟,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
搬垫法: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 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 的部位,以加大经气感应。
手下的感觉。
得气的意义
1.得气与否和疗效有关 2.得气迟速与疗效有关 3.得气与补泻手法有关
促使得气的方法
1.纠偏法:矫正针刺穴位,针刺角度及 深度
2.侯气法:静留针候气法;动留针候气 法
3.益气法:针对体虚患者采用强补的手 法
催气法
搜气法: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 循按法:用手指于针刺附近向左右上下
谢 谢!
行气法
针灸学课件: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胃 戊土 辰 解溪 巳
脾 己土 巳 大都 午
心 丁火 午 少冲 未
小肠 丙火 未 后溪 申
膀胱 壬水 申 至阴 酉
肾 癸水 酉 复溜 戌
心包 丁火 戌 中冲 亥
三焦 丙火 亥 中渚 子
泻法 子穴 时间 阳辅 子 行间 丑 尺泽 寅 二间 卯 厉兑 辰 商丘 巳 神门 午 小海 未 束骨 申 涌泉 酉 大陵 戌 天井 亥
徐、迎随等补泻内容。
•晋代,南北朝:《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
•隋唐:太医署针灸专科,针博士、针助教、针师、 针工、针生从事针灸工作。彩色经络穴位图《明堂 孔穴图》;专著《千金方》(孙思邈 ),《外台秘 要》(王焘 )。
•宋元:提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法学说;针 灸铜人;专著多,《针灸资生经》(王执中 )、《流 注指微赋》(何若愚) 、《十四经发挥》(滑寿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惟一 )。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第一节 刺灸法的概念与分类
• 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 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予一定的 刺激,从而激发经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 法。
•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 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 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温通经络、 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 刺法灸法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 的学科。
刺灸法的源流与发展
一、 刺法的源流与发展
• “砭石”——最早的针具。
–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
• 金属针具如青铜针的出现,“九针”。
• 《内经》中的九针,标志着针法的形成。 • 在针刺方法上,提出了“九刺”、“十
刺灸法知识点
名解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以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
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六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帐、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捻转法:捻转法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徽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顫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
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治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末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古代医籍论刺灸-刺法灸法学
第一节 《黄帝内经》论刺灸法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创立了 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灵枢》,又名《针经》,论述了九针及各种针刺补 泻法、针刺得气、守神等,形成了我国针灸早期的基 础理论。
(8)长针
比象于八风。自然界的风来自八方,好比人身之气流行在四肢八节一 样。特别是四季八个节气中所出现的虚风,这八种风伤害人体,大都 是侵入到体内的骨缝、腰脊关节和媵理之间,而成为邪气深着的痹证。 所以,为了适应治疗这种病症,针的式样必须为针身长,针尖锋利, 模仿棊针(古代的针名,《医学大辞典》注:“棊,极也,言极长 也。”)的式样制成,长7寸。因其针尖锋利,而针身细薄,故主治邪 气深着、日久不愈的痹证。凡病在内部深层的疾患,可以取用长针, 这种针可以用来祛除风邪。
一、论九针
九针是古代九种针形的统称。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九针 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日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 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 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 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 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 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 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但《黄帝内经》未绘九针图形,至宋代《济生拔萃》方初绘九针图。
(5)铍针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毫针部分选择填空1、单手进针法又称为指压法2、斜刺:①肌肉浅薄处;②内有重要脏器3、平刺:①皮薄肉少的穴位(如头部穴位)4、针刺需气至病所,得气为度。
春夏、阳证、新病、男性宜浅刺,秋冬、阴证、久病、女性宜深刺。
5、若不得气则可:纠偏、候气、益气。
6、影响补泻效果的因素:机体的功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针具及手法7、针细则留针长、针粗则留针短、留针期间不可变化体位、留针一般20~30min8、断针最容易发生在针跟。
9、发生血肿时,应先冷敷止血,再热敷。
10、气胸最易发生的穴位:天突、定喘、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膈关、膏肓、肩贞、幽门、神藏、神封、云门、中府、大包、缺盆、期门、颈臂、肩井、曲垣、魂门、辄筋名词解释1、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示、中三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2、压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压手。
3、治神:这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
4、守神:这是要求医生在针刺治疗中,集中精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感觉和观察患者的反应。
5、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其实质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
发生晕针现象时,应立即起针,让患者平卧,给温开水或糖水。
医者在行针过程中,应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神色,询问其感受,以防发生晕针。
问答1、什么是得气?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个方面判定,即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反应和医者刺手下指的感觉。
当得气时,患者在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有事还会出现冷、热、痒、痛。
抽搐、蚁行等感觉。
而同时,医者的刺手也可体会到针下沉、重、紧、涩活针体颤动等反应。
若未得气,患者无特殊感言,医者刺手感觉针空松虚滑。
正如《标幽赋》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一、定义和作用二、刺灸法的起源(一)针具:砭石、骨针(二)九针:鑱(皮肤针,浅刺皮肤,泄热)、园、鍉、锋(三棱针)、铍、园利、毫、长、大(火针)。
针刺法一、毫针的刺法(掌握毫针的基本手法)1、规格:直径:30#-0.32mm;31#-0.3mm;32#-0.28mm;34#-0.25mm~0.20mm。
长度:1寸-25mm;1.5寸-40mm;3寸-70mm。
2、保存二、针刺练习要点1、指力2、手法3、自身试针(曲池、足三里)三、针刺前准备1、选针2、体位选择:仰卧(头面部、前胸、四肢穴位)、侧卧(侧头部、胸部、背部、臀部、下肢穴位)、俯卧(背部、四肢穴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坐位。
四、消毒1、针具: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kPa,115~123℃,30min),药液浸泡法(84消毒液,保尔康),煮沸法。
2、手:洗手、75%酒精3、施术部位:75%酒精五、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刺手和押手:押手的作用(定穴、减少进针疼痛)2、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3、进针时产生疼痛和避免方法:手法(快速进针)、左手重按、碰到血管、碰到骨膜肌腱、(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1、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即要有针感、又不伤及穴位,(头面部、胸部、背部忌深刺;年龄大的进针勿深;体质;病情表证浅刺、实证深刺;时令春夏浅秋冬深)六、行针与得气行针:针刺入穴位之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补泻的手法。
得气:针感。
(一)基本手法1、提插2、捻转(二)辅助手法1、循:延经脉循行方向揉按,有催气的作用;2、刮3、弹柄4、搓柄法5、摇柄法6、震颤法7、飞法(三)得气、候气、催气、守气。
1、得气:酸麻胀痛2、得气与疗效3、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病情日久精气不足4、留针候气:延长留针时间5、催气七、针刺的补泻(一)定义:补法:凡是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凡是能够疏泄病邪,是亢盛的机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刺灸法-毫针刺法
针
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2019/10/15
52
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断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针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
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2019/10/15
五、行针与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九、针刺注意事项
2019/10/15
6
一、毫针的构造、检查和规格
构造与检查
针尖 松针状 钩 钝 针柄 圈柄、花柄(盘龙针)
平柄、管柄
针根 牢固 锈蚀 松动 针身 光滑挺直 弹性 锈蚀 弯曲 针尾 角度 艾灸
2019/10/15
7
2019/10/15
55
时间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经脉 胆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13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颜面
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2019/10/15
针刺前的准备
14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适宜于取后头和项、
背部的腧穴
2019/10/15
针刺前的准备
15
体位
常用体位
指切进针法
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刺 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2019/10/15
针灸学教案
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理论课教案纸编号:CY/JW-JL-12 (08) 保存期限:5年教案纸第页。
刺灸法总论头针
刺灸法总论头针引言刺灸法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经络穴道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结构,在经络上“气血通则不痛,气血不通则疼痛不止”,而刺灸能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刺灸法的实践证明,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好的效果,而头针则是刺灸法的重要治疗工具之一。
头针的基本概念头针是一种棕色或黑色的细长针,长度约为3-5厘米,针体粗细与针柄相当。
头针的刺入方向有正向插入头、侧向插入头和背向插入头三种。
头针一般用于面部和头部部位的治疗。
头针的使用可以减少针灸治疗的疼痛感,特别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
头针的使用方法对于头针的使用,需要先选择合适的经穴,然后采用正确的刺激方法刺入穴位。
头针的刺入方法主要有直接插入法、九九归一法和三绕法。
直接插入法是从皮肤上直接插入穴位,适用于穴位浅表、肉厚的患者;九九归一法是将针头与穴位对准并轻轻捏针柄,使头针一次性插入穴位,适用于穴位较深且病情较重的患者;三绕法则是在穴位周围绕三圈再刺入。
头针的适应症头针适用于头面部疾病和部分肢体疾病的治疗。
头针治疗头面部疾病能够缓解头痛、偏头痛、面瘫、眼疾、口眼歪斜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心身状态、调整情绪。
另外,在一些肢体疾病上,头针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头针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头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确定穴位的位置,避免误刺错刺;2.对于头针具有禁忌症的患者,禁止使用头针;3.使用头针时,需要保持环境安静,心态平和,切勿过于紧张;4.使用头针前需要对针具进行消毒,保证使用安全和卫生;5.刺入头针后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头针作为刺灸法中的一种工具,在适当的病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的选择穴位、规范的操作和适当的使用方法是充分利用头针治疗功效的关键,而注意事项和使用范围的限制也是确保头针治疗安全有效的保障。
针灸学教学课件
(二)毫针的规格 粗细为29~30号(0.32 ~ 0.38毫米) 长短为1 ~3寸(25 ~75毫米)
(三)毫针的检查 针尖要端正不偏,无毛钩,光洁度高,尖中带圆,锐利适度, 针身要光滑挺直,圆正匀称,坚韧而富有弹性 针根要牢固,无剥蚀、伤痕 针柄的金属线要缠绕均匀、牢固而不松脱或断丝 针柄的长短、粗细要适中,便于持针、运针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一)毫针的构造 针尖: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 针身: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 针根:针身与针柄间连接的部位 针柄: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为针根至针尾的部分 医者持针、运针的操作部位 温针灸法装置艾绒之处 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亦称针顶
(二)刺激的时间 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有最短而有效的刺激作用持续时间 根据患者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 量学因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 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古代灸法的艾炷数量单位为“壮” 艾条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时间为10~15分钟 初灸每日1次,3次后为2~3天1次,急性病每日灸2~3次
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2、深度 ⑴ 年龄:年老体弱,小儿娇嫩不宜深刺,中青年或适当深刺 ⑵ 体质: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⑶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⑷ 部位:皮薄肉少处宜浅刺,肌肉丰厚处宜深刺
六、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1、刺法 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
徐疾补泻、呼吸补泻、 《内经》 补泻手法 捻转补泻、提插补泻、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第一节 刺灸法的定义和作用
刺灸法主要分为刺法和灸法。
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治病发展起来,后又称“针法”。
灸法,古称“灸炳”,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现在所称的刺法,其含义较广,既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又可包括非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或浅刺或深刺,激发经络的气血,以调节整体机能。
灸法既是指
采用艾绒等药物为主烧灼、熏熨体表的方法,还可包括一些非火源的外治方法。
刺法和灸法
两者虽然所用器材和*作方法不同,但同属外治法,都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行气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刺法灸法学讲解
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9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针感。
10角法11导气法12横透法13砭石15刺手: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上一般为右手18麦粒灸: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19静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后,让其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操作手法。
6刺灸法各论·灸法
悬起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灸法,按操 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趁热按于施灸部位的灸法,因艾条 中掺入的药物不同功效有所区别。 如:太乙神针 重于补正,强筋健骨。 雷火神针 重于去邪,祛风散寒。
各家医籍药艾条比较
返回
3、温针灸
留针时在针柄着艾施灸的针法。艾绒燃烧时热力通过针身
粘附:大蒜汁涂敷施灸部位, 充分燃烧:忍痛燃尽每壮艾炷,除去灰烬后,方可易炷再灸, 一般灸5~7壮。 痛感:灼痛 镇痛:在施灸部位的周围手轻轻拍打。 后期情况:灸后1周左右,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 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护理:注意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病种:某些慢性疾患(哮喘、肺痨、顽固性痛症等。 )
施灸原料
火热灸法: 艾叶为主(硫磺、黄蜡、烟草、灯心草、桑枝、桃枝等)
非火热灸法:毛茛、白芥子、吴茱萸、斑蝥、甘遂等。
艾叶
• 艾叶: 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 野中,产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我国之艾有二。一为祈艾,又称大叶艾, 多产于江北,叶宽而厚,质优。一为小叶艾, 又称野艾,江南较多,绒质较硬,香不如大叶 者,质差。 春天抽芽生长,茎高60-120厘米,秋季 在茎梢上开淡褐色花,有圆桶状花冠,其中并 列着小头花序。 艾叶当在农历四五月间花未开时采收。
传入体内,发挥针与灸的协同作用,适用于既需针刺留针, 又需施灸的疾病。
• 方法:针刺得气后,留针于适当深度,针柄上穿臵长
约1.5cm的艾卷点燃施灸;或在针尾搓捏少许艾绒点燃, 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
• 注意事项:治疗时患者勿移动体位,并在施灸下方
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灼伤皮肤或烧伤衣物。
4.温灸器灸—器具
刺法灸法
切开排脓,治痈肿已成脓
用于深刺,主痈症、痹气暴发者 应用最广,通调经络,治寒热痛痹
长针
大针
针身细长而锋利
针身粗圆
深刺,用肌肉肥厚处,治深邪远痹
针刺放水,治关节积液
毫
毫针的构造
针
毫针是临床上常用的针具,制作原料以不 坚韧而富有弹性。
锈钢丝为主,共这种合金制成的毫针针身光滑、 毫针的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针尾、针
阴
虚
实
热
头
面
关
节
孕妇下腹
调和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
两者虽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不同,但同属于外治法,都
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 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 通经络,行气活血,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和灸在临床上常 互相配合应用,故合称针灸 。
体例说明
一级标题
二级标题
三级标题
四级标题
针
针具
法 教
学 内 容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原因
体质、身体状态、精神、体位、手法、 留针
症状
轻者:头晕、恶心、面色苍白;
重者:胸闷心慌、汗出肢冷、脉搏微 弱,甚至血压下降,不省人事
晕 针
预防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针刺灸治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晕 针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
灸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范围
灸法虽然具有独特的疗效,临床适应广泛
但仍需辨证施灸,凡虚证、寒证、阴证、尤其
对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所致病证,均可
应用。如:阳虚、气虚、久泻、肢冷、痹证、
灸法
(四)灸法机理
1.改善免疫 2.调节血脂 3.控制感染 4.抗癌作用
(一)传统灸法
艾灸法
艾炷灸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
艾条灸
温和灸、雀啄灸、 太乙针、雷火针
温针灸
灸器灸
温灸盒灸、苇管器灸、 隔核桃皮壳眼镜灸、 艾条熏灸器灸
间接灸
隔物灸
(姜、蒜、盐、药饼)
非艾灸法 灯火灸 蒜泥灸 线香灸 斑蝥灸
(三)明清论灸
• “艾叶苦平,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 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艾火能透诸经而治 百病,血热为病者禁用” ——《本草备要》
• 艾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止痛,暖宫止血之功 。可以治疗虚寒腹痛,崩漏下血及皮肤湿疹疥癣 等病
• “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 。若生艾,灸则伤人肌脉” ——《本草纲目》 • 艾叶以柔嫩而陈久者为好
3.发泡灸法(《针灸临床杂志》)
• 是一种用小艾炷直接灸灼穴位并要求灸处发泡的 灸法。 • 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化脓灸,又有别于温和的隔物 灸和熏灸。传统的化脓灸有三个弱点,即施灸时 的剧痛、灸后长时间的化脓和灸疮愈后永久遗留 疤痕。针对化脓灸的弱点进行了改良,创制出发 泡灸,以皮肤损害较小的灸泡取代开放性的灸疮 ,解决了以上三个问题,易为患者接受。
5.麝香阳燧笔点灸法(《中医临床与保健》)
• 点灸为《千金方》所载艾灸法之一,具有快速简捷的特点 。药锭灸则是以若干种药物配伍所制药锭代替艾炷的一种 灸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的特点。 • 麝香阳燧笔是周楣声主任医师综合了以上2种方法而研制 成的一种点灸药笔,疗效显著、方法简捷,尤能解除患者 惧针思想,故而备受欢迎。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肩周 炎、周围面神经麻痹、痛经五则病案可见,麝香阳燧笔点 灸法对痛症、过敏性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炎症等均 有着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骨,故烂人筋,害人性命,其法必大补肾气,壮阳消阴,
土得阳气,自生肌肉,则元气周流不侵骨髓矣。
13
宋·欧阳修-灼艾帖
欧阳修传世墨迹不多,现藏于北京故 宫博物院的“灼艾帖”为其中 之一。 此帖书法端庄劲秀,即露锋芒又顿挫有 力,黄庭坚称赞他“于笔中用力,乃是 古人法”。 长25cm,宽18cm,共6行69字。文字是
(1) 瘢痕灸:
2—4号艾炷(黄豆至蒜瓣大)
粘附:大蒜汁涂敷施灸部位, 充分燃烧:忍痛燃尽每壮艾炷,除去灰烬后,方可易炷再灸, 一般灸5~7壮。 痛感:灼痛 镇痛:在施灸部位的周围手轻轻拍打。 后期情况:灸后1周左右,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 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护理:注意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病种:某些慢性疾患(哮喘、肺痨、顽固性痛症等。 )
17
艾炷
• 艾炷是指艾绒经揉搓,挤捏成上尖下
圆底平的圆锥状小团。
• 艾炷用量单位:“壮” • 艾炷规格:(见下)
18
艾炷大小规格:
规格 底座直径
(号) (mm)
高度
(mm)
实物大小
米粒、雀粪 豆粒 三分大 蒜瓣
临床使用
小,“可百壮”,唯一无 瘢痕性损伤灸 古代运用最广的,大多以 此计数壮 损伤灸中最适中者,为古 代“灸不三分,是谓徒冤, 炷务大也”所指 损伤灸中最大者,“大艾 炷”用于特殊病种(哮喘、 结核) 无损伤灸,穴位局部 无损伤灸,最大型艾炷, 19 腰、背、腹、膝关节
24
(2)无瘢痕灸 1号艾炷(米粒、雀粪大)
温和燃烧:烧到2/3左右,即将烧剩的艾炷去掉,另换一炷继续再灸。
连续灸3—17壮,以局部皮肤产生红晕,而不起水泡为度。
痛感:热痛
病种:多用于虚寒性疾患(慢性腹泻、消化不良,全身冷痛等。)
25
间接灸
22
关于直接灸法烧伤程度及现象:
一会即过,此为轻度。
• 第二度烧伤:(水泡期)约50°度之热力,灸后发热发痛,经
• 第一度烧伤:(充血期)约 40-45°度之热力,灸后发红发热,
久不消或起水泡,此为中度。
• 第三度烧伤:(焦化黑色期)约 60-70°度之热力,真皮烧伤,
灸后烧黑,结痂或化脓,此为重度。
第二节 灸法
西南医科大学 针灸教研室
1
目的与要求Objective
• 了解艾灸法的特点
• 掌握艾灸法作用、分类 • 了解艾灸法适应范围
2
一、艾灸法moxibustion
“……用灸百病,故曰 灸草。 以壮人为法也。”
《本草纲目》
“苦辛,生温、熟 热,纯阳之性”
《名医别录》) 3
艾叶
采 叶 暴 干
这样:
“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 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
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
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 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用的材料 • 操作方法
15
16
(一)艾灸 • 艾炷灸 • 艾条灸
• 温针灸 • 温灸器灸
1
2-3 5 10 15 20 30
5 7 15 20 25 30
2
3 4 5 6
艾柱的大小以病人、病程、病情、病性、病位、 补泻、穴位、有无受灸经验、是否要求化脓及气候 条件而定
20
1.艾炷灸
以艾炷置体表腧穴点燃烧灼治病的方法。
直接灸:瘢痕灸(化脓灸、损伤灸)
无瘢痕灸 间接灸:隔物灸
21
直接灸
9
2.老人
延寿(关元、气海、中极、肾俞) 背痛(大椎、身柱、膏肓) 腰痛(命门、腰阳关)
10
3、年轻人
(足三里、曲池)提高运动持久性、增强爆发力、促进疲劳恢复
11
(三)、扶阳固脱
1.益气升阳: (足三里、肾俞;太溪、太白)
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等
2.元气暴脱:
艾炷
艾绒
柔木 烂杵 如 捣熟 绵
艾条
4
灸法:moxibustion 主要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 –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 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 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宜。”
– 《医学入门》:“凡病药之不及,针 所不到,必须灸之。” – 《素问·异法方异论》:“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焫。”
5
二、艾灸法作用
灸 者
久 火 也
,
消回保温 瘀阳健经 散 固 养生 散 结脱 寒
6
(一)、温经散寒
1.温经通络:
寒湿痹痛(关节痛、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2.温中散寒:
中焦虚寒之呕吐、腹痛泻 《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 满病,其治宜灸焫”
3.温肾健脾:
虚脱,休克(关元、气海;神阙)
《扁鹊心书》 “如伤寒、痈疽、中风等症,若
灸迟,真气已脱,虽灸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
阳气不绝,性命坚固”。
12
(四)、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气滞血瘀证
1.外科疮疡初起,疔疮未化脓者。(仙方活命 饮)
2.疮疡久溃不愈。(阳和汤)
《扁鹊心书》:疮疽本于肾虚,为阴所着,寒邪滞经,依附
脾肾阳虚之久泄、遗尿、阳痿、早泄
7
(二)、防病保健
《千金要方·针灸上》:“凡入吴 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 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 不能着人。”
“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日本谚语“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做旅 伴”、“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
8
防病保健举隅
1.儿童
食欲不振、疳积(足三里、天枢) 易感冒、易过敏,原因不明低热( 大椎、风池)
• 一般化脓灸,即等于第三度烧伤。
23
艾灸图-----灼艾分痛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长厘米,宽 厘米的《村医图》,又叫做《艾灸图》, 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传世作品 它描绘的是 古代农村治病的场景,在路 边树荫下乡村郎中正在为人用艾灸治病。 一个郎中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的 在患者背后施灸。病人坐在地上,裸露着 骨瘦如柴的上 身,表情痛苦。他的手脚都 被人抓住不能动弹,旁边的人面露同情之 色。一个小童子在郎中身后手持一贴膏药, 正准备给病人贴敷。这幅作品艺术表现手 法纤巧清 秀,人物描绘用笔细劲精致,面 部表情丰富,毛发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 征准确生动,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对生 活有着深入的观察和丰富的体验,真实反 映了当时 的民俗民风。正如韩愈所说: “灸师施艾柱,酷若烈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