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护理常规是病房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对病人的日常护理、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

在病房中,护理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流程进行护理工作,以确保病人的身体健康和舒适。

1. 患者接待和床位安排:-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住时,应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病房的设施和服务,并协助患者安排好床位。

- 床位应保持整洁,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患者的舒适度和卫生环境。

2. 个人卫生和洗漱:- 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进行个人卫生和洗漱,包括口腔护理、洗脸、洗手、刷牙等,以保持患者的清洁和健康。

- 护理人员应提供必要的洗漱用品和设备,并确保其清洁和卫生。

3. 饮食和营养:- 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和患者的饮食要求,提供适当的饮食和营养支持,确保患者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

-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饮食情况和体重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和营养师,以调整饮食计划。

4. 疾病预防和感染控制:-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标准和流程,包括手卫生、消毒、隔离措施等,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减少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

5. 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医嘱和患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措施。

-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身体和情绪需求,提供温暖、安静、舒适的护理环境,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舒适度。

6. 病情观察和记录:- 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报告医生和护士长,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 护理记录应准确、详细,并包括患者的主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疼痛程度等关键信息。

7. 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 护理人员应确保病房内的设备和用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如床栏、轮椅、输液泵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 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和家属注意安全事项,如防滑、防摔、防火等,并及时处理和报告病房内的安全隐患。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医护人员在病房中为患者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和照顾。

这些常规护理措施旨在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下面是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的详细内容。

1. 环境卫生:- 病房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 确保病房内的床铺、家具和设备的清洁和整齐。

- 定期清洗病人使用的床单、被子和毛巾等物品。

2. 患者的个人卫生:- 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的洗漱、刷牙和洗澡等个人卫生活动。

- 按照医嘱更换患者的尿布或便盆,保持患者的排泄物清洁和干燥。

- 帮助患者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单,保持患者的衣物干燥和整洁。

3. 饮食和营养:- 根据患者的饮食要求和医嘱,提供适合患者的饮食。

- 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记录患者的进食量和饮水量。

- 协助患者进食,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4. 患者的体位和活动:- 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如侧卧位、半卧位或坐位等。

- 协助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如翻身、坐起、下床活动等。

- 定期帮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和血液循环问题。

5. 疼痛管理:-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部位,记录疼痛评分。

- 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如镇痛剂或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

- 提供舒适的环境,如调节病房温度、减少噪音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6.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

- 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呼吸状况、饮食摄入和排泄情况等。

- 及时记录和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7. 预防感染:- 按照手卫生的要求,洗手或使用消毒剂,减少传播病菌的风险。

- 确保患者和访客正确佩戴口罩,控制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 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内的常用物品和设备,如床桌、椅子、电话等。

8. 心理支持:-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关注。

- 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 协助患者与家属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和担忧。

以上是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的详细内容。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

病房护理常规包括患者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医嘱执行、药物管理等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病房护理常规的具体内容。

一、患者生活护理:1. 定期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记录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2. 协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包括洗漱、更换衣物、翻身等,保持患者的清洁和舒适。

3. 提供饮食护理,根据医嘱提供合理的饮食,确保患者的营养需求。

4. 协助患者进行大小便护理,保持患者排泄通畅,及时更换尿布等护理用品。

5. 给予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二、病情观察:1. 定期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皮肤颜色、瞳孔大小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部位,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

3. 监测患者的尿量、排便情况,及时发现尿潴留、便秘等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观察患者的体位、活动情况,防止压疮、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5. 注意观察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排尿排便情况、体温变化等,及时发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体征变化。

三、医嘱执行:1. 根据医生的医嘱,按时给予患者药物,并记录药物的用量和给药时间。

2. 定期更换患者的输液、导尿管等医疗器械,保持器械的清洁和畅通。

3. 协助医生进行各种检查和治疗,如换药、拔管等,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4.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各种治疗,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5. 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变化,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药物管理:1. 负责医院内药物的采购、储存和配发工作,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2. 根据医生的医嘱,准确计算药物的剂量,按时给予患者,并记录药物的用量和给药时间。

3. 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观察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

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介入手术治疗护理常规
1执行外科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2患者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6小时,穿刺部位加压包扎12小时,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术侧肢体有无疼痛麻木运动障碍无脉、苍白等症状,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4观察尿量及颜色,每日尿量应在2000ml以上,以促进药物的排泄,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如出现血尿、少尿等,应立即报告医生,予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等治疗。

5鼓励患者多饮水,饮食应少量多餐,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软食,如面条饭、鱼类、豆类、蔬菜、瘦肉泥等,忌辛辣、油腻、刺激性坚硬食物。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引言概述:病房护理是医院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为了提高病房护理的质量,介入病房护理常规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一、病人的入住准备1.1 病床的准备:确保病床干净整洁,床单、枕套等床上用品要清洁、无污渍,床垫要平整舒适。

1.2 病人的隔离:根据病人的病情,对需要隔离的病人进行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手术后的病人、传染病患者等。

1.3 病人的个人物品管理:匡助病人整理个人物品,确保物品的安全和整齐,方便病人使用。

二、病人的生活护理2.1 个人卫生护理:匡助病人进行洗漱、更换衣物、刷牙等个人卫生护理,保持病人的身体清洁和舒适。

2.2 饮食护理:根据病人的饮食要求和医嘱,提供适宜的饮食,定时赋予病人进食,并记录病人的饮食情况。

2.3 排泄护理:协助病人如厕,定时更换尿布,观察和记录病人的排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三、病人的康复护理3.1 体位护理: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嘱,正确安排病人的体位,防止压疮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3.2 活动护理:协助病人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如翻身、坐起等,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和肌肉功能恢复。

3.3 康复训练:根据病人的康复需求,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呼吸康复等,匡助病人恢复功能。

四、病人的医疗护理4.1 用药护理:按照医嘱赋予病人正确的药物,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和剂量,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和不良反应。

4.2 护理观察:定期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4.3 病情记录:详细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护理措施和效果,为医生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五、病人的心理护理5.1 患者安抚:与病人进行交流,倾听病人的心声,赋予患者安全感和支持,缓解其紧张和焦虑情绪。

5.2 心理疏导:匡助病人排解负面情绪,提供心理支持,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疾病,增强其康复信心。

5.3 家属沟通:与病人的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和家属的关切,提供相关信息和指导。

介入检查治疗护理常规

介入检查治疗护理常规

介入检查治疗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及职业特点等。

2、评估全身情况;评估生命体征,了解患肢是否有水肿、胀痛;评估曲张静脉的程度、范围;评估下肢小腿皮肤的颜色,有无皮炎、溃疡、坏死等。

3、了解患者血管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疾病治疗和手术的认知程度及心理状态。

【护理常规】术前
1、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2、完善各项检查。

3、备皮:了解穿刺部位,做好该部位皮肤的清洁,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感染。

4、排便练习:术前指导病人练习床上大小便。

5、饮食准备:检查前一餐进半饱,不可过饱。

6、检查前做碘过敏试验。

7、术前常规左手留置针,穿病号衣裤,带尿壶或便盆。

术后
1、卧床休息24 小时,穿刺肢体勿外展,保持患肢髋关节的平直不能屈曲。

2、穿刺侧肢体制动12 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观察下肢血运、皮肤颜色、温度情况,有无肿胀并与健侧相比较,检
查足背动脉搏动。

3、沙袋压迫穿刺点:动脉穿刺压迫24 小时;静脉穿刺压迫6-8 小时。

4、监测生命体变化。

5、嘱病人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6、24 小时后穿刺部位正常可下床活动。

7、卧床期间可向健侧小幅度翻身,防止发生压疮。

8、观察病人排尿情况,如不能排尿,诱导排尿无效应及时留置导尿管。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管理,旨在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是指护士或者医护人员积极参预病房护理工作,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

1. 护理常规的目的:病房护理常规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全面、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疾病得到控制和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2. 护理常规的内容:(1)患者入院护理:包括患者的接诊、入院登记、个人隐私保护、病情评估、护理计划制定等工作。

(2)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疾病护理: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病情观察、病情记录等工作,确保患者的疾病得到控制和治疗。

(4)卫生护理:包括患者的个人卫生、床位清洁、病房环境清洁等工作,保持病房的清洁、整洁和舒适。

(5)营养护理:根据患者的饮食需求和医嘱,提供合理的饮食安排,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6)病情观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并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7)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匡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康复过程。

(8)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康复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3. 护理常规的操作流程:(1)接诊与入院登记: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完成入院登记手续。

(2)病情评估与护理计划制定: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3)生命体征监测:护士定期对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记录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4)疾病护理:护士按照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病情观察、病情记录等工作,确保患者的疾病得到控制和治疗。

(5)卫生护理:护士定期给患者进行个人卫生护理,保持病房的清洁、整洁和舒适。

(6)营养护理:护士根据患者的饮食需求和医嘱,提供合理的饮食安排,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是医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对患者的全面护理和照顾。

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在病房中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一系列操作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房护理常规的标准格式,包括护理前准备、护理过程和护理后处理等内容。

一、护理前准备1. 患者信息记录:在进行护理之前,护士应仔细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无误。

2. 病情评估: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疼痛程度、意识状态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3. 护理计划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结果,护士应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明确护理目标和措施。

二、护理过程1. 患者卫生:护士应帮助患者进行日常卫生护理,包括口腔护理、洗脸洗澡、更换衣物等,保持患者的清洁和舒适。

2. 体位转换:长时间卧床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体位转换,以防止压疮的发生。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安排体位转换的频率和方式。

3.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护士应提供合适的饮食,包括饮食种类、饮食量和饮食时间等,确保患者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4. 药物管理:护士应按照医嘱规定,正确给予患者药物,包括口服药、静脉注射药等,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5. 导尿护理:对于需要导尿的患者,护士应正确操作导尿管的插入和拔除,定期清洗导尿袋,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

6. 疼痛管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病情,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7. 安全护理:护士应注意病房内的安全问题,包括防止跌倒、防止烧伤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三、护理后处理1. 护理记录:护士应及时记录患者的护理情况,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其他护理操作的执行情况。

2. 报告交接:护士应将患者的护理情况向接班护士进行详细的交接,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特殊需求等,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3. 整理环境:护士应整理好病房的环境,包括床铺的整理、垃圾的清理等,保持病房的整洁和舒适。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医疗机构内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一系列常规操作和措施。

它旨在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的舒适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促进患者康复。

一、病房环境和设备准备1. 病房环境要保持整洁、安静、通风良好。

定期清洁地面、墙壁、窗户等,确保病房的卫生状况。

2. 病床应保持干净整洁,床单、被罩等床上用品要定期更换和清洗。

3. 病房内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如呼叫器、电视、电话等,以方便患者的生活和沟通需求。

二、患者个人卫生护理1. 定期给患者进行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洗澡方式,如全身擦洗、浴盆洗澡等。

2. 患者口腔护理,包括刷牙、漱口等。

定期更换牙刷,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和口臭。

3. 患者头发和指甲的护理。

定期为患者理发、修剪指甲,保持头发和指甲的整洁。

4. 患者排泄护理,包括如厕、排尿、排便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保持排泄的正常和舒适。

三、患者营养护理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提供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2. 定期测量患者的体重,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

根据测量结果,调整饮食方案,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和消耗平衡。

四、患者活动护理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

鼓励患者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

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提供相应的康复设备和指导。

五、患者心理护理1. 关心和倾听患者的情绪和需求,提供情感支持。

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恐惧。

2.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活动和社交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3. 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帮助患者应对病痛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困扰。

六、患者药物管理1. 根据医嘱,按时给患者口服或注射药物。

注意药物的剂量、途径和频率,确保患者按时、准确地服药。

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介入手术护理常规
手术过程
患者通常采取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医生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将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体 内,到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手术进展情况。
者信息核对
核对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确保患者身份准确无误。
了解患者病史和用药情况
远程手术护理支持
借助互联网技术,远程手术护理支持将成为可能,为手术患者提供更 加及时、专业的护理服务。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疼痛管理与舒适度调整
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数字 评分法或面部表情评分法进行
量化。
根据疼痛程度,遵医嘱给予镇 痛药物,并观察药物疗效及不
良反应。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 不良刺激,以缓解疼痛。
指导患者采用深呼吸、放松训 练等非药物性镇痛方法。
并发症监测及报告制度
01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 现并处理并发症。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模拟手术、团队拓展等活动,提高团队成员 之间的协作能力。
强化团队凝聚力
积极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 感和凝聚力。
未来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应用
智能化护理设备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护理设备将在手术护理中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
机器人辅助手术护理
机器人技术将在手术护理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手术的精准 度和安全性。
器械与药品准备
01
02
03
手术器械准备
根据手术方式及医生要求 ,准备相应的手术器械, 确保器械齐全、性能良好 。
药品准备
准备术中所需药品,包括 麻醉药、抗生素、止血药 等,确保药品质量可靠、 使用安全。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在医院病房中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一系列操作和措施。

病房护理的目标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促进其康复和恢复健康。

在介入病房护理常规方面,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的个人卫生:包括患者的洗漱、更换衣物和床单等。

护士需要定期帮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保持患者的清洁和舒适。

2.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护士需要合理安排患者的饮食。

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饮食禁忌和偏好,确保患者获得营养均衡的饮食。

3. 床位护理:护士需要定期翻身患者,防止压疮的发生。

同时,护士还需要确保患者的床位整洁,并定期更换床单和被褥。

4. 疼痛管理:护士需要定期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如使用药物或物理疗法等。

5. 导尿护理:对于需要导尿的患者,护士需要定期清洁导尿管口,并定期更换导尿管。

护士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和尿液性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6. 呼吸护理:对于需要呼吸护理的患者,护士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并根据需要给予辅助呼吸或氧气治疗。

护士还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定期清洁呼吸器具。

7. 体温监测:护士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护士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采取相应的降温或保温措施。

8. 感染控制:护士需要遵循医院的感染控制政策和操作规程,定期给患者消毒,保持病房的清洁和卫生。

9. 安全护理:护士需要确保病房环境安全,防止患者的意外伤害。

护士还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病房安全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10. 心理护理:护士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安慰。

护士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

总之,介入病房护理常规是护士在病房中为患者提供全面和细致护理的重要工作。

通过合理安排和实施病房护理常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和恢复健康。

护士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在医院病房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是指在日常护理中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和照顾。

本文将就介入病房护理常规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期监测生命体征1.1 定期测量体温:体温是反映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护士应该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2 监测血压和脉搏:血压和脉搏是评估患者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护士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脉搏情况。

1.3 观察呼吸情况: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护士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呼吸异常。

二、保持环境清洁2.1 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床单被罩是患者与外界接触的最直接部分,护士应当经常更换床单被罩,保持环境清洁。

2.2 定期清洁病房空气:病房空气的清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护士应当定期清洁病房空气,确保患者呼吸的是清洁空气。

2.3 注意病房卫生:病房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护士应当注意病房的卫生,保持病房环境整洁。

三、定期更换留置导尿管3.1 定期更换导尿管:留置导尿管是患者的生命通道,护士应当定期更换导尿管,防止导尿管感染。

3.2 观察尿液情况:护士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尿液情况,及时发现尿液异常,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3 避免导尿管移位:导尿管的移位可能导致尿液外溢和感染,护士应当避免导尿管的移位,确保导尿管的正常使用。

四、定期翻身和按摩4.1 定期翻身: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出现压疮,护士应当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减轻身体压力,预防压疮的发生。

4.2 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按摩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护士应当定期为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

4.3 观察皮肤情况:护士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及时发现皮肤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定期喂食和观察饮食情况5.1 定时喂食:患者的饮食是康复的重要保障,护士应当定时喂食,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

5.2 观察饮食情况:护士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喜好,确保患者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

介入术后护理常规健康教育

介入术后护理常规健康教育

介入术后护理常规健康教育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手术已经成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然而,手术后的护理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加快患者康复,还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规的术后护理健康教育内容,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1. 伤口护理术后伤口的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

患者应该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的发生。

可以用温开水轻轻清洗伤口,然后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

注意定期更换纱布,及时发现伤口感染的迹象。

如果伤口有红肿、渗液、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 饮食调理术后饮食对病人的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促进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的恢复。

饮食应注意均衡,避免偏食或过度饮食。

3. 活动锻炼术后适当的活动锻炼对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活动,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同时,活动锻炼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4. 心理调适术后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等心理问题。

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康复信心。

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与他人交流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5.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是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和身体恢复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可以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6. 预防感染术后感染是术后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患者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物。

同时,室内空气要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7. 合理用药术后患者可能需要一些药物来控制疼痛、预防感染等。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咐,合理用药,遵守用药的时间和剂量。

同时,患者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

介入病房护理常规病房护理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病人的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疾病预防和康复护理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病房护理的常规工作内容和标准操作流程。

1. 病人生活护理1.1 病人个人卫生:包括帮助病人洗澡、更换衣物和床单等。

在进行这些工作时,护士需要注意病人的隐私权和尊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礼貌。

1.2 饮食护理: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嘱,合理安排饮食,并确保病人的饮食摄入量和营养需求。

1.3 排泄护理:帮助病人如厕、更换尿布等,保持病人的排泄通畅和卫生。

1.4 睡眠护理:为病人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安静和舒适。

2. 病情观察2.1 体温观察:定时测量病人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

2.2 血压观察:定时测量病人的血压,并记录下来。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3 心率观察:定时测量病人的心率,并记录下来。

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4 呼吸观察:定时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并记录下来。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5 疼痛观察:询问病人的疼痛感受,并根据疼痛评分量表进行评估。

如有需要,及时给予止痛药物。

3. 疾病预防3.1 感染控制:严格遵守洗手和消毒操作规范,确保病房的清洁和卫生。

3.2 预防跌倒:对于行动不便的病人,要提供合适的辅助器具,并保持病房的整洁和安全。

3.3 预防压疮:定期翻身,保持病人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使用合适的护理垫和床垫。

4. 康复护理4.1 活动训练: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康复需求,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帮助病人恢复功能。

4.2 心理支持: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关心病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4.3 家属教育:向病人的家属提供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病人。

以上是病房护理的常规工作内容和标准操作流程,护士在进行病房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操作,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护士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与医生、病人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关系,共同为病人的康复和健康服务。

介入导管手术护理常规

介入导管手术护理常规
2023-2026
ONE
KEEP VIEW
介入导管手术护理常 规
REPORTING
演讲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手术前期准备 • 手术中配合与操作 • 手术后恢复期护理 •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 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PART 01
手术前期准备
患者评估与教育
师详细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加强与病房医师、护士的沟通协 作,共同关注患者病情变化,确
保患者安全。
PART 05
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盐食物。
适当运动
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
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护理理念。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对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分析和处理,防止 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 报手术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
定期对不良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制 定针对性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计划
症。
床边活动
术后12-24小时,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协 助其在床边坐起、站立等活动,逐渐增加 活动量。
活动注意事项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碰 撞等意外情况发生。同时要根据患者耐受 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PART 04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介绍
血管损伤
包括动脉穿孔、血管夹层、血 栓形成等,可能导致局部血肿

介入治疗术中护理常规1

介入治疗术中护理常规1

介入治疗术中护理常规1全麻介入护理常规在进行全麻介入治疗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设定合理的DSA室温度和相对湿度,以确保手术患者的散热和静电蓄积不受影响。

同时,需要检查各种医疗仪器的放置情况,确保电源插座板充足,并避免仪器、电缆、导线扭曲、打结或重物挤压而发生漏电事故。

此外,还需要逐一检查仪器的良好绝缘和可靠接地情况,尤其是对那些可能同时使用的仪器,如监护仪、除颤仪等。

在全麻诱导期,DSA护士需要完成对患者四肢的固定,确保完全制动。

为提供良好的气管插管条件,护士可以调整手术床的高度,并积极充当插管者的助手,做好仪器的传递,吸引的准备等工作。

插管完成后,需要快速设计出合理易行的翻身方案,指挥室内所有人员协调将患者放置到位。

还需要在患者身体易受压的部位放置软垫,以免发生压疮。

在诱导插管期发生心血管意外或其他意外情况的概率相对较高,护士应立即参与抢救,如准备抢救药物、开放更多的静脉通道、准备除颤仪、寻求其他医务人员的帮助等。

在全麻维持期,DSA护士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迅速寻找原因。

在全麻苏醒期,患者发生躁动的情况较多,护士需要事先做好制动工作,以免患者坠落。

在患者拔管后,需要主动与其交流,判断其神智情况,对于完全清醒的患者只需告知其不能翻身,而对于尚未清醒的患者,要围起搬运床护栏,继续观察,寸步不离。

同时,需要检查各类导管的放置情况,对于位置不当、引流不畅等情况应立即通知麻醉或手术医师,予以即刻处理。

还需要检查引流瓶、血管穿刺部位有无新鲜出血,是否呈持续性,督促医师及时处理。

在全麻苏醒期,还需要及时发现呼吸道梗阻,严密观察患者氧饱和度和呼吸幅度,及时提醒麻醉医师各种呼吸抑制的发生,并及时处理。

如果发生抢救情况,护士需要积极协助。

总体来说,DSA护士需要熟练掌握全麻介入护理常规,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期,避免坠床、呼吸道梗阻、皮肤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术前,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注意点等信息,让患者对治疗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介入科护理常规范文

介入科护理常规范文

介入科护理常规范文科护理常规是指在临床科室中进行的常规护理工作,包括对患者的观察、记录、护理技术操作等。

科护人员在科室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负责照顾和护理病人,确保病人能够安全和舒适地度过他们在医院的时间。

下面将介绍科护理常规的内容。

首先,科护人员需要进行患者的入科接诊工作。

当患者被送入科室时,科护人员要迅速接诊,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和主诉。

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初步护理评估,如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神志、疼痛程度、皮肤状况等,为后续的护理工作做好准备。

其次,科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需要,制定如营养、排泄、活动、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同时,科护人员还要参与医疗团队的协调工作,与医生、药师、营养师和其他护理人员合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第三,科护人员要负责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及时发现和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向医生汇报。

科护人员还要进行疾病护理中常见的技术操作,如给药、导尿、换药、控制感染等,确保患者在医院的期间得到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第四,科护人员要进行心理护理工作。

在科室中,患者常常会面临焦虑、恐惧、痛苦等情绪。

科护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安慰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增加对疾病的理解和接受。

同时,科护人员还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医疗操作步骤,让患者参与到自己的护理中,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最后,科护人员还要负责患者的出科工作。

当患者病情好转或治疗结束时,科护人员要进行出院准备工作,包括整理病历、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等。

在患者出科前,科护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并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以便他们在出院后能够继续进行健康管理。

综上所述,科护理常规是临床科室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

科护人员要承担起照顾和护理病人的责任,通过观察、记录、技术操作等手段,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保证患者在科室得到恰当的治疗和护理。

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介入治疗的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1、术前禁食、禁水4小时。

2、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

3、碘过敏试验(静脉法)。

4、按医嘱准备各种药物。

5、向患者介绍治疗的目的、效果、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术后护理】
1、取平卧位,手术侧下肢平伸、制动24小时。

2、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或沙袋压迫,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

3、观察肢体末梢循环,有无疼痛、肿胀、麻木及温度、色泽有无改变。

注意足
背动脉搏动情况。

4、观察患者腹部情况。

有无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
生处理。

5、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小便能否自解,诱导排尿无效者给予导尿,注意观察尿
量。

6、遵医嘱予以补液,应用抗生素。

7、无恶心、呕吐者,术后1—2天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饮食。

注意体温检测、密切观察意识,呼吸、皮肤、巩膜的动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护理人工心脏起搏器由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的脉冲电流,通过起搏电极传到心肌,局部心肌被兴奋并向周围传导,最终使整个心室与心脏兴奋收缩,从而代替心脏自起搏点维持有效心搏,由起搏器、导管电极和电池组成。

?临时起搏的方法包括经心内膜、经心包、经食道临时起搏。

所有的方法均基于一个外部的脉冲通过电极提供心率支持。

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经心内膜临时心脏起搏。

即经右腹股沟静脉通过下腔静脉将电极植入右心房和(或)右心室。

通常,要临时起搏的病人情况是短暂的或有一个可纠正的病因,它能在短期起搏后很容易地撤除。

另外有些病人,在撤除临时起搏器前需安装永久性起搏器。

?【临时起搏器适应症】?1.各种原因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如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洋地黄中毒、心脏外伤或外科手术。

2严重病态窦房结综合佂,具备永久起搏器植入指针,需行心脏起搏器过度者。

3室上速、房扑药物治疗无效或禁忌电复律,可用超速抑制。

4室性心律失常、心室停搏、心电机械分离或尖端扭转室速。

?5心脏电复律生理检查,长Q-T间期合并多形室速者。

6预防性起搏、心脏介入性手术或外科手术有病窦。

?【术前准备】1心理护理:需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常起病急,病情重,濒死感明显,家属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也缺少心理准备。

因此,护理人员应对其家属简明讲述安置临时起搏器的重要性,说明这是紧急有效的抢救手段,取得家属的理解。

对患者用亲切的语言告知这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是为进一步治疗做准备,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2.负责准备无菌敷料器械包,临时起搏器等用物,检查导管电极包装盒及失效期,检查急救物品的完整性及有效性,将抗心律失常药、升压药、局麻药、对比剂、抗休克药、抗心绞痛药、抗过敏药等分类放置于易取易放位置。

?3.备皮:临时起博器的备皮范围是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要将这一范围内的体毛刮去,以利于手术区的皮肤消毒,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

4.术前描记12导联的心电图。

5术前停止所有抗凝药。

【术前护理】1接患者进介入导管室,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手术同意书等,2准备好临时起搏器,确保电量充足,确保连接导线安全,牢靠。

3.注意给患者保暖,防止受凉,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暴露穿刺部位。

4为手术医生做好皮肤消毒的准备,铺无菌手术台,穿手术衣,准备术中所需无菌器材及药物等,监督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

5.连接好心电监护仪,调好方向,便于手术时观看,排除对心电监护仪的各种干扰因素。

6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简单心理安慰,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以取得手术最佳配合。

7建立静脉通道,给患者持续吸氧,以改善心脏缺血、缺氧。

【术后护理】?1.给予持续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2.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起搏阈值,起搏频率,常规设定起搏频率60-70次/分。

注意观察心律与心率的变化,观察注意心律与起搏频率是否一致,起搏电极各种原因发生改变而影响起搏带动,如起搏频率,起搏阈值,起搏导线撕裂,电极脱位,电池消耗等。

?3.经常巡视察看电极连接情况及临时起搏器的位置是否妥当,起搏和感知功能是否正常。

?4.患者术后取平卧位,右侧髋关节制动,避免髋关节屈伸,以免电极脱出起搏失灵。

右下肢每2小时给予被动按摩一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并观察右下肢体皮温,皮色变化;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5.出血的观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每天更换敷料,用75%酒精擦洗导管,并在电极出皮肤处敷抗菌软膏,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6.临时起搏器应挂于输液架上或固定在床上,以防滑脱而牵拉导致脱位,每天检查接头连接处,确保安全起搏。

由于临时起搏器终端暴露在外,故必须予以保护,存放于患者周围安全位置,防漏电。

每日查看电池耗电情况,留备用电池以备随时更换。

?7.周围电场对临时起搏器的危险临时起搏器电极是个低阻抗,直接与心内膜接触的通路。

有微小的电流通过电极可能引起电击或发生心室颤动,因此应避免使用金属物接触临时起搏电极的插头。

只能用电池做电源的临时起搏器。

起搏电极的插头不能与任何液体接触。

不能在起搏电极的工作状态下更换电池。

不能使用有一定强度的电信号如半导体,不能使用单极高频电刀或电凝器及移动电话。

?8.饮食:给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不宜过饱,禁烟酒。

9.皮肤:患者处于强迫卧位,骶尾部受压,应给予气垫床,按时翻身叩背,保持床单位平整舒适,对高位皮肤患者应用皮肤保护膜。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护理心脏起搏器是用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按一定频率有效地收缩的一种植入式电子装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康复有良好效果。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

常用于“有症状的心动过缓”者,所谓“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是指心室率缓慢致脑供血不足,可产生头昏、眩晕、黑蒙及晕厥(短暂意识丧失)等;全身供血不足可产生疲乏、体力活动耐量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

治疗方式为安装单腔、双腔起博器,三腔及植入式心脏自动除颤复律起搏器,为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及心力衰竭的患者解除疾苦,为难治性心力衰竭和反复发作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永久起搏器适应症】1、伴有临床症状的任何水平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束支-分支水平阻滞,间歇发生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有症状者;在观察过程中阻滞程度进展、H-V间期大于100ms者.3、窦房结功能障碍,心室率经常小于50次/分,有明确的临床症状者.4、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间歇发生心室率小于40次/分,或有长达3秒的RR间隔,虽无症状也应植入起搏器;5、由于颈动脉窦过敏引起的心率减慢,心率或RR间隔达到上述标准,伴有明确症状者;(但由于血管反应所致的血压降低,起搏器不能防治。

)6、有窦房结功能障碍及/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必须采用具有减慢心律的药物治疗时,为了保证适当的心室率应植入起搏器。

【术前准备】1.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

2.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即往史、家族史及过敏史,劝其戒除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喝酒、喝浓茶、咖啡等。

3.做好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型、肝功能、电解质、胸片、心电图、心脏B超等,以详细了解心脏功能。

4.术前一天双侧颈部,胸前两腋窝备皮。

5.负责准备无菌敷料器械包,检查准备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除颤仪等一切抢救设备及抢救物品,保证其良好的备用状态。

6.前夜保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辅助给药。

术前停用血小板抑制剂3天。

【术前护理】1接患者进介入导管室,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手术同意书等,2.注意给患者保暖,防止受凉,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暴露穿刺部位。

3为手术医生做好皮肤消毒的准备,铺无菌手术台,穿手术衣,准备术中所需无菌器材及药物等,监督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

4.连接好心电监护仪,调好方向,便于手术时观看,排除对心电监护仪的各种干扰因素。

5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简单心理安慰,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以取得手术最佳配合。

6建立静脉通道,给患者持续吸氧,以改善心脏缺血、缺氧。

【术后护理】1?心理护理:术后送患者至监护室行心电监护,由于监护仪器的使用,患者有体内异物感、切口疼痛、体位不适均使患者产生恐惧与烦躁,护士应多陪伴患者,倾听患者诉说,向患者讲解监护仪的作用,给予心理支持。

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要宣传起搏器安置术的科普知识,嘱患者注意生活规律,少食多餐,补充适当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水果及蔬菜。

?2?心电监测:术后持续24h心电监测,观察起搏心律和自主心律的情况。

进行手术前后心电图的对比,注意ST段及QRS波群的变化。

观察有无起博电极脱落,起博频率是否在限定频率范围内,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排除故障,保证患者的安全。

3.?体位与活动:电极导线脱位90%发生在术后1周,与导管定位不当,患者起床活动过早、导管电极与心内膜接触不良、导管与静脉切口处固定不牢、右心室过大,右心室压力过高等因素有关,?术后为防止电极移位,一般术后24h内应取平位或轻度非患侧卧位,尽量减少活动,24h后可适当床上活动。

术后第1天,由于电极头端与心肌尚为完全固定,应使患着尽量保持非患侧卧位,利用重力因素使电极头端尽可能与心肌保持充分的接触,避免翻身活动。

术后3d以内尽量卧床,3d后可下床活动,在此期间应避免植入起搏器一侧肢体进行大幅度、剧烈的活动。

术后可以坐起,尤其是拆线后可以进行轻度、适当进行上肢和肩关节活动。

在术后1~2个月后可进行上肢运动,以能摸到对侧耳垂为好。

术后1个月内避免术侧手臂高举过头或过伸等动作,因为电极周围的瘢痕组织一般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形成。

?4?切口护理:术后切口处用小沙袋或盐袋0.5kg,压迫6~8h,并观察切口处有无出血、肿胀等。

术后严格做好交接班,而不能流于形式,应严密观察伤口局部皮肤颜色、温度,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热、痛等感染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每天床边给予切口处换药,若有渗出随时更换敷料。

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并监测体温7d。

5?饮食及排便护理:术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加机体抵抗力,促使伤口愈合。

禁食易产气、刺激性食物,如:牛奶、鸡蛋、豆制品等。

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定时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必要时可用开塞露,避免用力屏气排便,以防引起起搏电极脱位。

【健康指导】1.嘱患者出院后,日常需随身携带起搏器植入卡,卡上有病人的姓名、年龄、起搏器生产厂家、型号、何时安装、短期寿命及各种参数,若有突发事故发生,将有助于被救护人员及时送到医院并为医生的诊治提供帮助。

?2?.教会患者测定、记录脉搏的方法:触摸脉搏是最直接、最简单的系统监护方法之一,检查自己的脉搏就可以间接地检查起搏器的功能,监测脉搏应坚持,尤其是在安置初期及电池寿命将至时。

初期探测脉搏可了解起搏器情况,末期探测可及早发现电池剩余能量。

指导患者每日早、晚各测1次脉搏,若每次测得的脉搏数比原心率少5次/min以上或自我感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3?.学会使用起搏器:指导患者熟记并能观察起搏阈值、起搏功能、电池耗竭情况等,不适随时就诊。

4.?切忌与起搏器摩擦、撞击:注意保持心脏起搏器植入部位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宽松,减少手术部位与衣物之间的摩擦,避免术部位受到撞击。

5?.凡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禁止进入强磁场和高压电区,如核磁共振、微波炉,禁做热透疗法、电针灸刺激、电按摩器、电吹风、牙科电钻等,防止引起脉冲停止。

使用手机时不要靠近置入起搏器的部位,通话时贴近与置入起搏器相反一侧耳朵,看电视时应保持距离,指导患者不宜手臂过度伸展及做重体力劳动。

6?.指导睡眠姿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1月内的睡眠姿势为平卧位或者非患侧卧位,严禁患侧卧位,以免起搏电极受到牵拉而引起电极脱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