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整体规划

合集下载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古代诗歌四首》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的古代诗歌学习第一课。

小学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但学习方法相对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学习模式相对单一,以单篇学习为主。

2022年版新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内在逻辑,要求教师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实际,本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以“秋”为核心意象,将《观沧海》和《天净沙·秋思》进行整合,第二课时以“在旅途遇见春天”为主题,将《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整合,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第一课时(《观沧海》《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并在对比诵读中感知不同诗歌“秋”意象的事物载体及其内在意蕴。

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对比分析,初步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过实践学习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景物特征,感悟作者寄寓在诗歌中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情境和艺术留白。

教学流程一、导入前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们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春天里,领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万物复苏,行走在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里,感悟到了温晴的济南,温晴的冬天。

他们的散文就像诗歌一样浪漫而优美,今天我们就正式走进诗歌的学习,在诗歌当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

请大家看看第四课的四首古诗,如果按季节分类,可以怎么分?说说你的理由。

二、初读感知,观秋景1.指名试读两首诗歌,相机正音并介绍诗歌知识。

预设容易读错的字词:竦峙澹澹枯藤2.再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节奏(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3.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两首诗中的景物。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登鹳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和《竹里馆》四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汉字和语法知识,对于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古代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四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古诗原文、翻译、图片等内容的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乐和朗读音频文件。

3.纸笔:用于学生做笔记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播放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四首古诗的原文,引导学生跟读和朗读。

同时,对古诗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翻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要点;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诗集《古代诗歌选》;2.PPT或黑板;3.相关诗歌的注解和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张古代诗歌的图片或播放古代诗歌的音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将四首古代诗歌的标题展示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每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解释每首诗歌的主题和要点。

三、分组朗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朗读其中一首诗歌。

2.每个小组朗读结束后,先自评,再相互评价。

四、理解和讨论(15分钟)1.指导学生对每首诗歌进行理解和分析,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2.展示相关诗歌的翻译和注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五、创作和展示(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四首诗歌的主题和要点,创作一篇自己的小诗或小故事。

2.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5分钟)1.复习每首诗歌的内容和要点;2.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七、拓展练习(10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背诵并写一篇读后感;2.鼓励学生多参与古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通过分组朗读、创作和展示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在理解和讨论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

(10个以上)2、试读课文。

(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对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师可以着重分析李白如何通过“寄”字将友情和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融入诗中,同时讲解“左迁”这一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
-在学习《次北固山下》时,教师应重点讲解王湾如何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识别诗中的拟人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观沧海》中曹操的豪情壮志和开阔的视野,通过诗歌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理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的深情厚谊和流畅的抒情手法,把握诗歌中的友情主题和艺术特色。
-《次北固山下》王湾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哲理思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深层意义。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意境创造和寓情于景的技巧,理解诗歌中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曹操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3.《次北固山下》——王湾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分析四首诗歌的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以抒情、叙事、描写为主的文学形式,它通过韵律、节奏、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

古代诗歌四首整体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整体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整体教案教案标题:古代诗歌四首整体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进行分析。

2. 理解古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3. 运用适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诗歌的欣赏和解读。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意象。

2. 运用适当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诗歌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四首古代诗歌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介绍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分别介绍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2. 教师讲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逐首朗读四首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 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诗歌分析(25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一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诗歌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五、创作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创作,可以是对原诗的续作、改编或模仿。

2. 学生自由发挥,运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进行诗歌创作。

3. 学生展示创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讨论。

六、总结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顾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诗歌欣赏和创作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拓展诗歌的视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四首诗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救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三、品读诗歌(一)《观沧海》作家作品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属于想象)。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4.小结: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学生当堂背诵(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家作品简介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

幼时随父迁居锦州昌隆(今江西江油)王昌龄(?一约759),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2、朗诵、赏析诗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写时令。

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古代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古人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观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深入研读四首古代诗歌,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作业目标1. 了解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 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作业内容1. 作业一:《静夜思》鉴赏要求学生阅读《静夜思》,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宁写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总结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内涵。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在静夜时的感悟和思考,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二:《春江花月夜》朗读要求学生选择《春江花月夜》中的一节进行朗读,注意语调、停留和情感表达,力求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真实地传达给听众。

学生可以借助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或在教室上进行实时朗读,展示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3. 作业三:《将进酒》写作要求学生模仿《将进酒》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友情或理想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格律,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能力。

4. 作业四:《登鹳雀楼》演讲要求学生以《登鹳雀楼》为主题,进行一次短暂的演讲,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及意境,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展示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奇特见解。

学生可以结合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演讲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四、作业评判1. 作业一和作业三将重点评判学生对诗歌意境和表达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文字表达和思维深度;2. 作业二将重点评判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包括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3. 作业四将重点评判学生的演讲表达和思想阐述能力,包括语言流畅和逻辑清晰度。

五、作业实施1.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可借助教室讲解、讨论和指导,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指导意见;2.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进行评阅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和不足的地方,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3. 在教室上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进修。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这四首古代诗歌,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感受诗歌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古代诗歌四首》的内涵和意境;3. 分析《古代诗歌四首》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欣赏《古代诗歌四首》的艺术价值;5.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静夜思》——李白2. 《登鹳雀楼》——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4. 《将进酒》——李白四、教学过程1. 导入:了解《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作者;2. 进修:分别对每首诗进行解读,理解内涵和意境;3. 分析:分析每首诗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欣赏:欣赏每首诗的艺术价值,品味其中的美感;5. 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诵、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古代诗歌四首》的理解和感悟;6. 总结:总结进修效果,分享感悟和体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2.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欣赏法:通过欣赏诗歌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4. 实践法:通过朗诵、写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和表达对诗歌的感悟。

六、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朗诵等;2. 作业表现:包括书面作业、诗歌赏析等;3. 考试表现: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

七、教学资源1. 课本:《古代诗歌四首》;2. 录音:录制名家朗诵《古代诗歌四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八、作业设计1. 诗歌赏析: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进行赏析,包括诗歌背景、作者及其作品特点等;2. 诗歌创作:要求学生仿写一首古代诗歌,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3. 诗歌朗诵: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诵,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表达;4. 诗歌演讲: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演讲,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包括了《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春夜喜雨》和《江雪》四首诗。

这些诗歌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塞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进修这些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3. 能够背诵并朗读《古代诗歌四首》;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古代诗歌四首》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诗歌赏析:分别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春夜喜雨》和《江雪》四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3. 诗歌朗读:学生分组背诵《古代诗歌四首》,并进行朗读比赛;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1. 多媒体讲解: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介绍《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赏析;2. 教室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和自大心;4. 创作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和创作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古代诗歌四首》的背景和作者,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登鹳雀楼》两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第二课时:分组学生朗读《春夜喜雨》和《江雪》两首诗,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佳表现的小组。

第三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会,展示他们的创作效果。

第四课时: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回顾学生的进修收获和表现,鼓励他们继续热爱文学并保持创作的热情。

六、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教室积极参与、诗歌朗读表现等;2. 作业评定:包括对《古代诗歌四首》的理解和感悟,以及诗歌创作的内容和表现;3. 朗读比赛评选:评选出最佳朗读小组,并给予奖励和表扬。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选诗目的与意义古代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学精髓的集中体现。

通过选读古代诗歌,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因此,设计《古代诗歌四首》这个主题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2.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更多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讨论和分享诗歌阅读心得,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1. 本次作业选取《离骚》、《春江花月夜》、《将进酒》和《木兰诗》四首古代诗歌作为教学内容,每首诗歌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赏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其中的意蕴。

2. 学生需要分别阅读四首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诗歌赏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表达手法,从而领略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3. 学生需要撰写一份诗歌读后感,表达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 导入式教学: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研讨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 课堂讲解: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赏析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更多古代诗歌作品,开展文学作品分享和心得交流。

五、评价方法1. 以诗歌读后感为主要评价内容,考察学生对四首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表达的清晰和生动、观点的独特和新颖等。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新课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2.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摇荡.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3.文体知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4.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5.背景链接《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三)深层探究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水:澹澹山岛: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向荣姿态)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虚景博大胸襟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五、拓展延伸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王安石《登飞来峰》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一、新课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客路:旅途.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三)深层探究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旅途奔波之意借颔联:恢弘阔大之景景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抒尾联:思乡之情情五、拓展延伸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寄杜郎中》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第三课时钱塘湖春行一、新课导入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2.解释下面词语.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暖树:向阳的树.没(mò):隐没.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3.作者简介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4.诗歌大意《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5.背景链接《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1)“从……中我看到了……”(2)“从……中我听到了……”(3)“从……中我感受到……”【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水涨云舒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白沙堤踪踪花多草浅游人如织西湖早春图(最爱)五、拓展延伸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交流】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文体知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2.作者简介《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链接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诗歌朗读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二)整体感知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三)深层探究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彩.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四)熟读成诵四、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情--夕阳断肠人五、拓展延伸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2.试读课文.(3次以上)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1)解释题目的含义.(2)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精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精选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精选》教材的第二单元,涵盖了《登鹳雀楼》、《相思》、《泊船瓜洲》和《题西林壁》四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品味诗歌的语言和形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四首古代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人的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鼓励自主创作,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表达。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代诗歌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四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四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 分析: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形象。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歌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了解如何分析古代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尝试分析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课堂分享。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四首》2. 内容:a.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时代背景:唐朝主题思想:抒发壮志豪情艺术特色:意境开阔,语言简练b. 相思作者:王维时代背景:唐朝主题思想: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艺术特色:意境优美,语言含蓄c. 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时代背景:宋朝主题思想: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艺术特色:意境深邃,语言质朴d.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时代背景:宋朝主题思想:借景抒怀,表达人生感悟艺术特色:意境高远,语言典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选取一首诗歌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古代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韵律,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观沧海》这首诗。通过分析曹操如何借助大海的形象抒发壮志,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诗意,运用诗歌表达情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示例:在《天净沙·秋思》中,马致远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孤寂之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感悟诗人的孤独与落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感动,想要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是如何借助诗歌表达情感的。
(2)韵律难点的掌握: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平仄、对仗等韵律知识较为抽象,教师需通过举例、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诗歌背景知识的拓展:如何将诗歌背景知识与诗歌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可通过讲故事、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古代诗歌四首》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古代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宁表达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进修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3.分析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4.通过写作和朗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设计内容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四首古代诗歌的课文和相关资料,包括《静夜思》、《将进酒》、《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

为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材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2.教室教学(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进修兴趣。

(2)进修四首古代诗歌:分别介绍《静夜思》、《将进酒》、《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的背景、作者以及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诗歌赏析: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撰写一篇读后感或鉴赏文章,提升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5)朗诵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作业:(1)背诵一首古代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朗诵表演;(3)写一篇关于古代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四、评估方式1.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教室笔记、诗歌赏析等;2.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背诵、写作、朗诵等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3.进修成绩: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进修成绩。

五、延伸拓展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提高文学素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创作比赛、文学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六、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古代诗歌四首》的进修将不再是枯燥的教室内容,而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挑战的进修过程。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些诗歌分别选自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古代诗人风采和时代特色。

我们将详细解读每首诗歌背景、意境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四首古代诗歌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诗歌意境美和韵律美。

3. 学会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首诗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四首诗歌作者、背景及历史地位,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解。

3. 诗歌鉴赏:(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

(2)分析每首诗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3)讲解诗歌表达技巧,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以《观沧海》为例,分析诗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对仗手法,解释其表达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三首诗歌中表达技巧,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次北固山下》中拟人手法,并举例说明。

(2)比较《钱塘湖春行》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境,谈谈你感悟。

2. 答案:(1)拟人手法:如“山花烂漫”中“烂漫”,赋予花朵以人情感,形象生动地描绘春天景象。

(2)意境比较:《钱塘湖春行》描绘湖光山色之美,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向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以荒凉沙漠为背景,展现诗人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案:古代诗歌四首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能够欣赏、朗读古代诗歌;3.能够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4.能够模仿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二、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2.古代诗歌的欣赏和朗读。

三、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2.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唤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了解和兴趣。

2.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包括格律、韵律、意境等方面的内容。

3.呈现(15分钟)欣赏古代诗歌四首,包括《登鹳雀楼》、《春晓》、《静夜思》、《望庐山瀑布》。

教师可以朗读或播放录音,同时让学生跟读。

4.理解(2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古代诗歌的特点有哪些?(2)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是什么?(3)你最喜欢的古代诗歌是哪首?为什么?5.拓展(15分钟)让学生模仿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简单的古体诗。

可以限定主题,比如描写一幅画、一个季节或自己的感受等。

6.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背诵并写一篇小短文,说说这首诗歌给你的感受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诗歌。

创作古体诗的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和延伸课堂所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诗歌欣赏和讨论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整体规划一、课文说明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以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四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五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背诵诗文。

2.学会抓住季节景物的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四季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4.体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采用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质疑法、诵读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理请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4.注重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法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2、听、说、读、写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根据本单元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趣导入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乐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习惯养成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通过老师检查预习,课堂提问,检查作业,督促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品读法)《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问题导引法)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其既学会又会学。

(拓展法)研读新课标,发现不能只限于课堂,要拓宽视野。

四、关于朗读教学(一)朗读教学不是新举措,效果也不很理想。

不少教师只盯着朗读比较好的几个学生,大家拼命举手,点到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

这几个学生练读的机会是比较多,可是其他同学练读的机会就比较少。

就是常有机会在班上朗读的几个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也不理想。

问题在哪能里呢?在于缺乏切实具体的指导。

切实具体的指导,其实只要拿一个片段甚至一两个句子作为例子来教。

能念好一个段落,也就能念好一大篇。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让一个同学起来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没有指导,可以说没朗读教学。

试看教唱京剧,就不是简简单单地叫学员唱一遍就算了,他是一句一句教,遍一遍教,一招一式的教,乃至一个字的唱腔。

这是可以借鉴的。

其实朗读也是很不简单的。

朗读教学应该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应该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

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得越深入越细腻,朗读起来感情传达得越好,可以说他对课文一定理解得很到位。

“课程标准”中说:“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都是辞意双美的课文,感知和理解美和语言和语言的美,这本身就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且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也要通过赏析语言来进行。

赏析语言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诵读。

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科学分析以及教学实践的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单元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有人说,诵读是学生培养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也许有点夸大,但也说出了诵读之于教学的重要性。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应该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单元提示”说“要反复朗读”,《古代诗歌五首》的提示说“读古代诗歌讲究抑扬顿挫;另外,“研讨与练习”中多次提到要朗读课文,大部分课文要求背诵。

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本单元中的重要性。

需要提醒是,要求学生诵读乃至美读,教师要率先学会美读;要求学生背诵教师最好自己先背诵。

(二)加强朗读指导。

1、朗读指导的内容。

(1)基础的训练:朗读最基础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

朗读训练中要始终贯穿这一训练,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要求,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

(2)节奏的训练:书面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

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思想感情。

同样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如:"我喜欢游泳",把"我"读成重音,就回答了"谁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喜欢"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不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游泳"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什么运动"这一个问题。

小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

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

从而才能使学生的朗读做到有节奏的流利。

(3)、语调的训练: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

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教师要告诉训练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

对没有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

(4)、情感的训练: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

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

(5)、朗读指导中常用的符号;"|"--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的字行下面。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

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

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

划在句尾(也可在句中出现)。

"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

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

"‖"--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

划在词后。

2、朗读指导的方法。

(1)示范法:即通过教师的范读,促使学生模仿朗读,这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要注意学生的模仿朗读,也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要机械模仿。

(2)讲授法:即以分析为先导,教师或学生先讲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学生动笔作适当的记号,然后再练读,指导读。

(3)比较法:即借助教师或学生不同的朗读方式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

通过朗读比较,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辨析细微差异,以提高学生朗读技巧。

常用的师生朗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选择的运用。

如领读、分合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

(4)情境法:即为朗读创设情境,结合恰当的导语,渲染合适的气氛,使学生耳语目染,自然入境。

如用表演或多媒体等形式,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可编制表演或制成课件,以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诱发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5)欣赏法:即组织学生聆听优秀的朗读录音,使他们感受朗读中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