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说课稿上课讲义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然而,他们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并能够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和合作实验,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培养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昼夜交替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昼夜交替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观察: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合作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
4.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
5.讲解解析:教师进行讲解,详细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6.巩固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原因,并进行相关的拓展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1.昼夜交替的现象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3.昼夜交替的产生原因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来进行评价。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地理昼夜交替优质课说课精品PPT课件
目录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 目标 说教法 说教学 资源 说教学 过程设计 说反思
教材编排的体例
教材编排 的体例及
目的
正文 11张图片 2个活动 5个读图思考
说 教 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 目标 说教法 说教学 资源 说教学 过程设计 说反思
研究课标就好比出发前研究地图,特别是在目前“一标多本”的情况下,更需要研究课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即 “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高中阶段要求不 仅要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分析这些 现象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的 意义。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教材从本节开 始由宇宙转移到地球, 学生掌握了地球运动的 特点与意义,就能懂得 身边很多地理现象产生 的原因,也为学习大气 运动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目录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 目标
说教法
说教学 资源 说教学 过程设计 说反思
学情分析
一、学生学习状况
二、学生存在问题
1、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球在宇 宙中的位置,也树立了“事物是普遍联 系、相互影响的。 2、学生对于本节课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 熟悉。 3、学生已具备初中关于地球运动一些零 散知识储备。
说教学 资源 说教学 过程设计 说反思
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 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我采用自主学 习、合作探究方法相结合,教学模式为我校的“四设计、六环节” 教学模式。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下4.1《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内在联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能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原因。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观察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观察实验法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的现象。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3.观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4.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明确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之间的关系。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中发现科学规律,体现了科学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但他们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自然现象,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探究活动一: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3.探究活动二: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实验活动:制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巩固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5.总结:通过小组汇报,总结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一、说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谈话、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本课开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幺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让学生发表种种猜测,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所以设计模拟实验,利。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2《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交替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然而,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详细原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对于解释自然现象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现象。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
2.探究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地球仪和真实环境,发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3.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地球仪和灯光的设置,模拟昼夜交替的过程。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原理。
5.拓展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自转2.昼夜交替在板书上,我会用箭头连接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象说课课件
小学科学昼夜交替现象说课课件引言: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堂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科学课。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太阳从东方升起,然后在天空中慢慢移动,最后从西方落下。
这种现象被称为昼夜交替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索这个有趣的科学问题。
一、理论知识:1. 地球自转: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这个轴线被称为地轴。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天。
2. 太阳光的照射:太阳是我们的主要光源,它会向地球发射光线。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地球的大气层,部分光线会被大气层吸收,而剩下的光线会到达地面。
3.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区别:我们的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当地球自转时,北半球和南半球会同时面对太阳。
但是,由于地轴的倾斜,太阳光线射入的角度不同,所以导致两个半球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不同。
二、昼夜交替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原因可以通过地球自转和太阳光的照射来解释。
1. 地球自转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在天空中看起来是从东方升起,然后逐渐向西方移动。
当太阳在东方升起时,我们所处的位置正好面向太阳,这时我们就会感到白天;当太阳在西方落下时,太阳从我们的背后消失,这时我们就会感到黑夜。
因此,地球自转是导致昼夜交替的关键因素。
2. 太阳光照射原因:太阳光照射是导致昼夜交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地轴的倾斜,太阳光线照到地球表面时会有不同的角度。
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倾斜向太阳的一面更多地暴露在阳光下,这导致北半球的温度升高,出现白天时间更长的现象。
相反,在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倾斜离太阳的一面更多地暴露在太阳光下,导致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并出现黑夜时间更长的现象。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三、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
1. 地球自转实验:让学生围成一个圈,一个学生站在中间,代表地球。
其他学生绕着他转,代表地球的自转。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9)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 (9)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模型和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并探索其原因。
教材还设计了“科学探究”、“动手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的基本认识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掌握。
但在昼夜交替这一现象的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并能够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乐于探究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以及昼夜交替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仪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地球仪上不同时间点的昼夜分布情况,探讨昼夜交替的原因。
3.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4.动手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模拟昼夜交替的过程,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13)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 (13)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体验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但对于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们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社会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昼夜交替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让学生观察地球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3.讨论:分组讨论昼夜交替的原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模拟昼夜交替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总结:通过板书设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昼夜交替现象。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昼夜交替的原因。
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推荐五篇]
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推荐五篇]第一篇: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说课稿枝江二中曹祖新一、说教材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等。
从成因分析,这些地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时区划分;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掌握区时的简单计算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的演示和参与演示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像力;通过读图、画图、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因素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时区的划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球空间思维和想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3.教学重点与难点:时区划分、区时的计算,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昼夜交替现象 说课稿
《昼夜交替现象》讲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演示的课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昼夜交替现象》。
首先,用动画展示:太阳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经历着白天和夜晚的交替变化,从而引出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接着,提出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地球自转就一定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通过动画演示透明球体自转过程中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前提。
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不透明的自转的球体就一定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在学生思考后播放一段关于发光球体自转的视频,通过视频可以看出发光球体即使自转也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不发光也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一个重要条件。
正是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地球自转才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这时,用事先录制好的地球昼夜更替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认知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
下面就来深入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
通过昼夜更替现象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随着地球的自转,我国将从昼到夜,,在昼和夜交界的地方就是日出的位置。
再展示出立体昼夜更替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示意图,找出另外一条昼夜交替的分界线,也就是由昼到夜的位置,即日落的位置。
随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从日出到日落的过程就是昼,从日落到日出的过程就是夜,地球上不断进行着昼夜的交替。
不过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感觉不到地球的转动,总感觉是太阳在运动,运动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因此就出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情景,从而很好的解释了本节课开头的问题。
我的演示完毕,谢谢大家!。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7)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 (7)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是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向学生介绍昼夜交替的现象以及其成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进而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昼夜交替的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对于昼夜交替的成因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深入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感兴趣,但需要指导和引导如何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知道昼夜交替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培养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成因。
2.难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昼夜交替的成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模型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的现象。
2.探究活动一: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3.探究活动二:学生分组讨论并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户外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的现象。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的关系,并拓展相关的科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昼夜交替的成因。
3.观察和记录昼夜交替的活动步骤。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于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说课稿)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教材以地球自转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对于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昼夜交替的详细原因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原因。
2.难点:昼夜交替的详细原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自主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的转动,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好奇心。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变化,思考昼夜交替的原因。
3.讲解: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
4.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地球自转过程中的昼夜变化,巩固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强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 地轴倾斜→ 阳光照射→ 昼半球→ 夜半球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引导他们观察、思考、讨论,逐步提升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2.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与实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思考。
2.新课导入:介绍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原因。
3.观察与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模型的昼夜交替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4.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5.知识拓展:介绍地球自转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计算、地理坐标等。
6.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6)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说课稿 (6)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简洁的文字以及有趣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在本节课中,学生还将学习到如何观察和记录昼夜变化,以及如何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周围的环境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然而,他们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记录昼夜变化,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现象。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昼夜交替的原因。
难点: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昼夜交替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昼夜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昼夜交替的奥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球自转的概念2.昼夜交替的原因3.观察与实验方法4.课后拓展任务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理解程度。
2020小学科学《昼夜交替》说课稿 课件PPT
昼夜交替
A
地球自转
【设计理念】:我采用这种推理式板书形式对昼夜交替现象的 形成过程的分析,由现象导出原因,溯本求源,有助于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 第三课。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 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本课在前两课认识太阳和影子变化规 律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 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为后面的《月相变化》的学习奠定了 一定的认识基础。 课件本课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比较思考 实验演示 操作发现 阅读了解 我把本课分为2个课时进行教学。今天主要就第1课时“比较思 考”、“模拟实验”内容与各位专家和老师一起探索。
活动一:质疑假设: 出示课件“太空地球”3张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快答到“地 球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夜晚”)
课件(太阳光照地球)师小结揭题:对,太阳 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白天又可以 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白天过 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 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
教学重点
教学组一个地球仪、 一个手电筒、一个手电筒支架。 另外我还准备了8张“填空”表, 放在讲桌上,实验时再用。
科学探究的方法就是质疑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验证中安排了二个活动,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学生模拟实验的 观察、实验、交流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 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交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里的第三课。
这一单元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太阳、月亮与地球位置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
前两课《太阳和影子》、《太阳钟》已经让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了星球之间运动而产生的影子变化规律。
本课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
为后面的《月相变化》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2、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昼夜交替实地球自转的结果;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课时: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本节课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
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昼夜交替现象》这堂课,我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非善学者师勤而功半。
”作为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太空地球”2张图片。
让学生观察。
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快答到“地球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夜晚”)课件(太阳光照地球)师小结揭题:对,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背面是黑夜。
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
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
(板书:昼夜交替)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老师从回答中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最后过渡: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是提出很多的假设,然后再对自己做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最后发现规律。
今天我们也来当科学家。
2、探究新知
我紧接着问:昼夜交替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用地球仪表示地球。
让他们模拟地球与太阳的运动,鼓励其它学生大胆猜测。
接下来进行独立探究
首先,我让学生拿出手电筒、地球仪和手电筒支架,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用法。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我国政区,并标出东、西方。
接着,我向学生阐述: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学生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先找到“昼夜交界线”,启发学生思考哪边进入白天,哪边进入夜晚。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自西向东。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用电筒照着地球仪,转动地球仪,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某个政区的昼夜变化情况,并表述出来。
学生实验时,我每组巡视,个别指导。
最后,小组进行汇报,当学生得出的答案有误时,可以让其它学生来补充,但仍要给他以鼓励。
汇报完之后,我会介绍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与中国北京时间的时差情况。
3、总结实验
科学课程必须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中获取事实证据,得出科学结论。
(这时,我们又回到步骤一里的猜测环节。
)
首先,我要求全班都站到教室中空的地方,两个学生一组,找到合作伙伴,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
接着。
全班演示:一个充当地球,一个充当太阳让他们模拟昼夜
交替现象中地球与太阳的运动方式。
然后,由我给学生讲述:地球仪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是夜晚,这不就是昼夜交替吗?现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吗?学生答:地球仪在自转(板书:地球自转)
五、说板书
《昼夜交替》说课稿
青堆子中心小学
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