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盐碱风沙地种燕麦一年二茬一公顷增收两万元

盐碱风沙地种燕麦一年二茬一公顷增收两万元

燕麦作为一种营养丰富、适应性强 、产量较高的农作物,在国内外市 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充分利用盐碱风沙地的资源优 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本 研究旨在探讨在该地区种植燕麦的 可行性。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盐碱风沙地种植燕麦的适宜性进行评估,为该地区发展燕麦产业提供 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盐碱风沙地的特点和改良方法
特点
盐碱风沙地是一种土壤盐分高、沙质土层薄、肥力低、易受风沙侵蚀的土壤类型。
改良方法
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灌溉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选择适应性强、耐盐碱的 作物品种。
燕麦在盐碱风沙地的种植效果
产量和效益
通过在盐碱风沙地种植燕麦, 可以实现一年二茬的高产高效 种植,一公顷的产量达到两万
元以上。
生态效益
燕麦的种植可以有效地覆盖地 表,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 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 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
高土壤肥力。
社会效益
燕麦的种植可以提供就业机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 可以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农产品

04
一年二茬种植模式的可行 性研究
一年二茬种植模式的概念和优点
概念
经济效益
一年二茬种植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土地的利 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 入。以盐碱风沙地种燕麦为例,一年二茬 种植模式可以使一公顷土地增收两万元以 上。
社会效益
一年二茬种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 入,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机会。同时,这种模式还可以提高土地的 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保护生态环 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麦饮料等产品,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一公顷增收两万元的预期收益和实现方式

机收小麦留茬高度对作业成本的影响及建议[权威资料]

机收小麦留茬高度对作业成本的影响及建议[权威资料]

机收小麦留茬高度对作业成本的影响及建议摘要从油耗成本、工作效率、机具磨损与折旧、作业量与人工费、机手收入等方面分析了机收小麦留茬高度对作业成本的影响,并对秸秆禁烧工作提出建议,以期提高小麦机械化收获的综合效益,减少秸秆焚烧。

关键词机收小麦;留茬高度;秸秆禁烧;作业成本;影响;建议S225.3 A 1007-5739(2014)07-0257-02据统计,2013年宿州市小麦种植面积为44.67万hm2,适宜联合收割机收割面积为44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8.5%。

在机械化收割中,全喂入式机具收割留茬普遍在20 cm以上,留茬过高不利播种是农民群众焚烧麦茬的主要原因之一。

机收小麦留茬高度涉及机手的切身利益,与作业成本有直接关系。

机收小麦留茬过高相应地加快了小麦的收割进度[1],对小麦颗粒归仓与抢收十分有利,相应地提高了机手的效益。

但是因机收小麦留茬过高给抢种留下隐患,成为小麦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突出问题。

机手作业时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利益,难以自觉降低留茬高度,不利于实现限茬禁烧。

只有堵疏结合,因势利导从机手、农户抓起,禁烧工作才能取得成效。

机收小麦留茬高度对作业成本的影响是推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深入研究分析机收小麦留茬高度对作业成本的影响,对推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起到促进作用。

1 机收小麦留茬高度对作业成本的影响机手的作业成本受留茬高度、耗油量、油价、工作效率、人工成本以及收割价格的直接影响。

1.1 留茬高度对耗油成本的影响在机械化收割中,留茬高度直接影响收割机耗油成本,留茬越高耗油成本越小,反之耗油成本增大[2-3]。

从表1可以看出,轮式4LZ-2系列、4LZ-3系列2种全喂入式收割机留茬高度每下降10 cm,约增加耗油3 L/hm2,将留茬高度从30 cm降为10 cm,约增加耗油量6 L/hm2。

降低留茬高度,燃油成本增加。

按当前柴油市场价(7.48元/L)计算,留茬高度每降低10 cm,增加油料成本15~45元/hm2,若将留茬高度从30 cm降低至10 cm以下,耗油增加6.0~7.5 L/hm2,油料成本增加44.88~56.10元/hm2。

燕麦种植的生长环境

燕麦种植的生长环境

温度与燕麦生长的关系
总结词
温度是影响燕麦生长的重要因素。
详细描述
燕麦是温带作物,需要温和的气候条件。在种子萌发阶段,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5-20摄氏度。随着幼苗的生长, 温度逐渐上升到适宜的范围内,一般在10-25摄氏度之间,最高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
光照与燕麦生长的关系
总结词
光照是燕麦生长的必要条件。
播种前的准备

02
03
选种
选择适应种植地区气候、 土壤和抗病性良好的燕麦 品种。
土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 、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土 地进行种植。
土地整理
进行深耕、松土、耙平等 土地整理工作,使土壤疏 松、平整,有利于种子的 萌发和生长。
播种技术
播种时间
根据气候条件和燕麦品种 特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时 间,一般春秋两季均可。
价格波动
由于燕麦市场的需求增加,价格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 势。然而,价格的波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气 候变化、政策调整等。
政策对燕麦种植的影响
农业政策
政府的农业政策对燕麦种植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 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都能够降低 农民种植燕麦的风险,提高农民的收益,从而促进燕 麦种植的发展。
地域文化
燕麦在不同的地域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一些地区,燕麦被视为具有药用价值的食品,被广泛用于制作药物 和保健品。而在其他地区,燕麦则被视为低级食品,不被重视。这种文化差异也会影响人们对燕麦种植的态度和 投入程度。
05
环境对燕麦种植的影响及应对 策略
气候变化对燕麦种植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干旱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现象, 会对燕麦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应 采取措施如合理安排灌溉时间、 选择耐旱性强的品种等来应对。

燕麦的栽培技术

燕麦的栽培技术

播种
• 播前灌水 • 分秋灌、冬灌和春灌。 • 春灌在播种前5~7天迚行。 • 斱法:在秋翻戒春翻地后做畦、筑埂灌水;如未秋翻戒春 翻整地,则原垄沟灌。防止漏灌和洼地积水,以影响播种 期。
播种时间
• 播种期是否适时对产量影响很大。推迟播种和增加氮肥会 降低种子品质。适时早播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积温。 • 品种 栽培制度 生态条件 • 一般燕麦从4月上旬开始播种,一直延续到6月初,特早熟 品种最晚可以推迟到6月下旬 • 在此范围内,播种适期主要考虑不降水供应同步,燕麦对 水最敏感的时期为孕穗期,其次为开花至灌浆期
• 测土配斱斲肥 • 优质农家肥,配斲适量的氮磷化肥。即春耕时,每公顷用 经高温腐熟消毒后的有机肥30吨,过磷酸钙600千克、尿 素300千克。农家肥和过磷酸钙全部,尿素的60%播前作 底肥斲入。40%在燕麦麦拔节孕穗期结合中耕戒趁雨追肥。 • 硝态氮肥。
选种与种子处理
• 选种 • 燕麦有冬性和春性之分,冬燕麦生育期长,一般在 200 d左右,主要在南半球的冬季种植。 • 北半球以春性燕麦为主,生育期一般为85~120 d,株高为 70~160 cm,有些品种高达200 cm以上。 • 植株较高的品种在提高产草量的同时也容易倒伏,同等条 件下正常品种的种子和草产量分别比半矮秆品种高18%和 29%,播量加大后普通种倒伏增加,但对半矮秆品种影响 丌明显。
1
2
选地与轮作倒茬
深耕整地施肥
3
选种与种子处理
4 5 6 7

播种
田间管理 适时刈割 病虫害的防治
选地与轮作倒茬
• 选地 • 燕麦抗逆耐粗,对土壤要求丌严 • 宜选择土壤耕层深厚、地势平坦、土质疏松、肥沃的壤土 戒砂壤土 • pH 值范围 7.0~8.5。

麦田野燕麦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麦田野燕麦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麦田野燕麦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麦田野燕麦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一、野燕麦发生规律1.野燕麦种子具有“再休眠”的特性,野燕麦第一年发芽率一般不超过50%,其余在以后3~4年中陆续出土,在土壤中保持8年还可以发芽出苗。

2.野燕麦种子发芽与外界温度有关:适宜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都不利于萌发。

3.野燕麦种子与土壤湿度有关:适宜的含水量为17%~20%,并吸收水分达到种子量的70%才能发芽,水分含量在15%以下或50%以上均不利于萌发。

4.发芽还与种子土壤中分布的深浅有关:适宜的土层深度为1.5~12厘米,在12厘米以上土层中很少出苗。

5.适应性强,繁殖量大:野燕麦适应性强,繁殖量大,通过自身积累形成再浸染,一粒野燕麦种子在第二年最少产出500粒,第三年可达到250000粒以上。

该杂草种子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耐湿耐旱,田间越夏后,自然出苗率30%左右。

所以,麦田野燕麦年际间以20~30倍的速度自我积累,零星发生田一般2~3年就可以形成严重危害。

二、麦田野燕麦发生原因1.靠种子传播是造成野燕麦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生产上使用的品种数量也越来越多,部分未经严格检验混有野燕麦草籽的种子被作为品种大田生产,造成较大面积的扩散蔓延。

2.野燕麦适广性强,繁殖量大。

野燕麦单株分蘖20~40个,单蘖有小穗10~20个,单株有籽800~1200粒,自然脱落率86%左右。

由于该杂草种子耐湿耐旱,田间越夏后,自然出苗率30%左右。

所以,麦田野燕麦年际间以20~30倍的速度自我积累,零星发生田一般2~3年就可以形成严重危害。

3. 随风飘落和灌溉进入邻田造成扩散危害。

野燕麦草籽粒极易脱落,加之粒大质轻,并且有长膝曲状芒和茸毛,很容易随风飘落到邻近麦田。

另外渠边散落的野燕麦草籽极易随灌溉水进入田间造成扩散。

4. 麦田大面积使用的除草剂对野燕麦防效差。

近年来,麦田化学除草一是主要依赖于磺酰脲类除草剂,但由于对野燕麦防效差,从而导致野燕麦数量不断上升,二是群众习惯于看见野燕麦时进行防治,错过了最佳有效防治期,逐渐演变为麦田主要恶性杂草。

秸秆残茬覆盖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秸秆残茬覆盖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 0 1 3 8第0 4 期 ( 总第3 0 1 期)
吉 林 农 业
J I LI N AGRr CULTURE
NO . 0 4. 2 01 3
( C u mu l a t i v e t y N O. 3 0 1 )
秸秆残茬覆盖对 土壤水 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 冶 ,苏 玲。 ,孔祥成 ,李士刚
( 1 . 辽 宁省 农机质 量监督 管理 站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3 4 ;2 . 大连 市旅顺 口区人 才工作 站 ,辽宁 大连 l 1 6 0 4 1 ;3 .恩斯 克投 资 有限公
司, 辽 宁 沈 阳 l 1 0 0 0 4 )
摘 要 :论 述 在 东北辽 河 平 原 区实 施 保护 性 耕 作技 术 ,采 用不 同的覆 盖 模 式对 土 壤墒 情及 风 蚀进 行 监 测 ,并 在此 基础 上探 寻 出适 宜该 地 区 的最 佳保 护 性耕 作模 式。 通过 分 析 浅松 秸秆 覆 盖 、压 实秸 秆 覆 盖、 留茬 5 c m 不 覆 盖 、留 茬5 c m 条带 覆 盖、 留茬 5 a m 全覆 盖和 传 统耕 作 等6 种 不 同的覆 盖 模 式对 土壤 含 水率 、产量 及 风 蚀 的影响 。结 果表 明 :不 同的覆 盖模 式对土 壤墒 情 及 风蚀 的影 响 不 同。 关键 词 :保 护性 耕作 ; 秸秆覆 盖 ;土壤 墒情 中图分类 号 :¥ 5 1 3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 1 6 7 4 - 0 4 3 2( 2 0 1 3 )一 0 4 — 0 0 6 4 — 1
1试 验设 置 东 北辽 河平 原 区 实施 保护 性耕 作 ,主 要 以春 冬季 节 农 田休 闲 期为 保 护 , 以玉米 秸 秆残 茬 覆 盖为 基本 形 式 , 以压 实、 覆 盖 ( 秸 秆及 残茬 )、少耕 、免耕 保护 为核 心技 术 。

河西灌区麦茬免耕对春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河西灌区麦茬免耕对春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河西灌区麦茬免耕对春玉米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摘要:试验在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留茬(ns40)、20 cm立秆留茬(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处理的基础上增加5 400 m3/hm2灌溉量(i1)、3 600 m3/hm2灌溉量(i2)两种灌溉量,共设计了10个处理,研究了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以及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微生物量c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留茬免耕一年后土壤微生物量c在休闲期、播种期和收获期平均增加量分别以40 cm立秆留茬(ns40)、40 cm立秆留茬(ns40)和20 cm留茬压倒(nps20)较大;不同灌水量下,留茬免耕两年后土壤微生物量c以ns40i1最高。

关键词: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留茬免耕;春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中图分类号:s345;s1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286-04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玉米是该地区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量减少、草地退化、人为无节制开垦、大片林木的消失等原因,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而由沙尘暴引起的土壤风蚀、水蚀等则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土壤环境,导致绿洲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土质恶化。

近年来,以作物秸秆根茬覆盖地表、少耕和免耕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在河西走廊这一特殊的绿洲气候条件下开始进行试验推广。

已有研究证明,保护性耕作由于地面有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土壤少耕或不耕,土壤结构不受或少受扰动,从而能够大幅度减轻田间扬沙和水土流失,在解决沙尘暴治理土地沙漠化问题中起了突出的作用,是一项切实有效防止风蚀、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的耕作方法[1]。

土壤微生物量(mb)是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0 μm3的生物总量,它是活的土壤有机质部分,但活的植物体根系不包括在内[2]。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c、n、p、s等转化和循环的动力,并参与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土壤养分的转化循环等过程,土壤微生物对覆盖与耕作等措施有比较敏感的反应。

《不同土壤改良物质对燕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范文

《不同土壤改良物质对燕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范文

《不同土壤改良物质对燕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质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日益显著。

燕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生长受土壤条件的影响尤为明显。

土壤的理化性状,如质地、结构和肥力等,对燕麦的生长、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通过改良土壤条件,尤其是使用不同的土壤改良物质,以提升燕麦的生长发育及土壤的理化性状,成为了农业科研和生产的重点。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土壤改良物质对燕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材料与方法1. 试验材料试验选用的燕麦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土壤改良物质包括腐殖酸、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

2. 试验方法试验设置对照组和不同土壤改良物质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置三个重复。

在燕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测定其株高、根长、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同时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等理化性状。

三、结果与分析1. 对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1)株高与根长:经过不同土壤改良物质的处理后,燕麦的株高和根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腐殖酸和有机肥处理组的株高和根长增加最为显著。

(2)生物量:经过土壤改良物质的处理,燕麦的生物量也有所增加。

其中,微生物菌剂处理组的生物量增加最为明显。

2. 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1)pH值:经过不同土壤改良物质的处理,土壤的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有机肥处理组的提高最为显著。

(2)有机质含量:经过土壤改良物质的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均有增加。

其中,腐殖酸处理组的增加最为明显。

(3)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经过土壤改良物质的处理,土壤的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也有所增加,这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长。

四、讨论通过上述试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土壤改良物质对燕麦的生长发育及土壤的理化性状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腐殖酸和有机肥对燕麦的生长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微生物菌剂则能显著提高燕麦的生物量。

浅议绿洲农田不同下垫面形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浅议绿洲农田不同下垫面形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土 地 荒漠 生 存环 土 壤风 绿 旱 区人 田分布 活 动频 荒 漠化 土
壤 风 蚀 是 干 旱 半 干 旱 地 区 及 部 分 湿 润 地 区 土 化 过程 的首 要环 节 , 在 我 国广 泛 分 布 , 对 人 类 境 造成不 同程 度 的危 害 甚 至 灾难 性 的损 害 。 蚀是 风 营力 与土壤 圈的相 互作 用 的产 物 。 洲 农 田是 干旱 区最 重要 的生 态 系 统 , 也 是 干 类 赖 以生存 和发 展 的最重 要 的基地 。绿洲农 区域 内气 候 干 旱 , 蒸发强烈 , 沙 源丰 富 , 风 沙 繁 , 极 易 受 到 荒漠 化 危 害 , 因而 , 绿 洲 农 田 的 防治是 干旱 区绿 洲研 究 的重点 之一 。 壤 风 蚀 受 自然 因 素 和 人 为 因 素 共 同 作 用 , 绿
图1 不 同 下 垫 面 条 件 下 的 风 蚀 深 度 通 过 图 1可 以 明 显 地 看 出 这 3 种 下 垫 面 形 式 的 抗 风蚀 效应 的差 异 。其 中沙 质 耕 地 在 1 d内 风 蚀 深 度达 1 . 3 e m, 风蚀 程度 比较严 重 ; 黏 质耕 地 土 壤 中黏 土 含量 较高 , 黏 土 易 于 形 成 团 聚 体 和 土 块 的 抗 蚀 性
护形式。
关 键词 : 土壤 风 蚀 ; 下垫 面形 式 ; 风 蚀 情 况 中图分 类 号 : S 1 5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7 - - 6 9 2 1 ( 2 0 1 3 ) 0 5 —0 0 4 5 —o 2
1 研 究 目的 与 意 义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1— 2 0
粗 阻力 而不 地表 的最 根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为探究盐碱农田不同改良措施对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科技示范园区盐碱地进行大田试验,设空白对照、施用土壤改良剂、秸秆还田1年和秸秆还田2年4个处理,监测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和秸秆还田对燕麦株高、干物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秸秆还田2年处理显著提高了燕麦各生育时期的株高,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了17.39%、2.86%、28.10%、8.82%和21.00%;秸秆还田2年处理显著提高了抽穗期和灌浆期燕麦干物质量,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了7.03%和7.79%;对产量构成因素,秸秆还田2年提高了单株小穗重、燕麦籽粒产量,分别较空白对照提高了5.88%、4.73%。

由此可知,盐碱农田连续2年秸秆还田可促进燕麦生长发育和提高其产量。

关键词燕麦;改良措施;株高;产量;盐碱地中图分类号S512.6;S34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7-0005-03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1.07.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Improvement Measures on Growth,Development and Yield of Oatin Saline-alkali LandLI Xiaoting 1ZHANG Yanli 1LI Lijun 1ZHANG Chenguang 2(1Agricultur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1;2Rural energy Workstation of Tumd Left Banner,Tumd Inner Mongolia 010199)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mprovement measures on the development,growth and yield of oats in saline-alkali land,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saline-alkali land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ring 2017-2018.In this experiment,4treatments were set,including blank control (CK),application of soil amendment,1year ′s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for one year and 2years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for two years,and the growth,development and yield changes of oats were monito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amendment and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had certain effects on plant height and dry matter quantity of oats.Among them,the treatment of returning straw to fiel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lant height of oats at various growth stages,the plant height at seedling period,jointing period,booting period,heading period and grain-filling period were 17.39%,2.86%,28.10%,8.82%and 21.00%higher than CK,respectively.At heading period and grain-filling period,the treatment of returning straw to fiel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dry matter quantity of oats by 7.03%and 7.79%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CK.For the yield components,the treatment of returning straw to fiel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increased the spikelet weight per plant and grain yield of oats by 5.88%and 4.73%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CK.Therefore,in saline-alkaline farmland,returning straw to fiel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i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development and yield-increase of oats.Keywords oat;improvement measure;plant height;yield;saline-alkali land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盐碱地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李晓婷1张艳丽1李立军1张晨光2(1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1;2土默特左旗农村能源工作站,内蒙古土默特左旗010199)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农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1-2]。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中 国北 方 干 旱 、 干 旱 地 区 降 雨 少 、 壤 贫 瘠 等 自然 条 件 半 土 与 长 期 的 传 统 耕 作 方 法 相 互 作 用 .使 土 壤 含 水 量 和 含 养 量 减 少 .造 成 产 量 的 降低 和 土 壤 结 构 的 破 坏 导 致 生态 环 境 的 恶 化 。 不 同 的耕 作 方 式 影 响 了 土 壤 的 含 水 量 . 变 土 壤 结 构 、 壤 养 改 土 分 及 养 分 的 有 效 性 . 而 改 变 养 分 的供 应 量 , 响 了 作 物 的 产 从 影 量 保 护 性 耕 作 栽 培 是 农 业 耕 作 模 式 的新 发 展 方 向 , 目前 在 世
麦 田 留茬 能 有 效 地 增加 土壤 水分 和 养 分 含 量 . 麦 留茬 2 e 免 耕 播 种 的 有机 质 和 全 氮含 量 表 现 最 高 ,- c 深 度 土 壤 相 对 含 水 量 随 秸 燕 0r a O 5m
秆 留茬 高度 的 增 加 而 增 高 。
关 键 词 : 麦 留茬 : 分含 量 ; 分 含 量 燕 水 养
f rr sd a t b l eg t f2 c T e su y a s h w d t a o l i u e c n e ti ce s d ao g w t h n r a i g o e o e i u s b e h ih 0 m.h t d o s o e h ts i mos r o tn n r a e n i t e i c e sn ft l u o l t l h h s b l e g t t beh ih. u Ke r s Re i u t b l eg t it r o tn ; t e t o t n y wo d : sd a su b eh ih ; s ec n e t l Mo u Nu r n n e t i c

燕麦种植的注意事项

燕麦种植的注意事项

2023-11-08•种植环境选择•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与田间管理•施肥与灌溉•病虫害防治目•收获与储存•其他注意事项录01种植环境选择燕麦种植的土壤质地应适中,不宜过砂或过粘,以保证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土壤要求土壤质地燕麦适宜在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中生长,pH值应在6.5-7.5之间,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会影响其生长。

土壤酸碱度燕麦生长需要较多的养分,因此土壤肥力要适中,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

土壤肥力温度燕麦是耐寒作物,但其生长在不同阶段对温度的要求有所不同。

播种期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0℃,生长期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0-25℃,抽穗期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0℃。

气候条件水分燕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

播种期需要适量水分,生长期需要较多水分,抽穗期需要适量水分。

同时应注意避免水分过多导致根部腐烂。

日照燕麦是长日照作物,需要充足的日照才能正常生长。

日照时间应在每天8-14小时之间,以满足燕麦生长的需求。

春季种植春季是燕麦的主要种植季节,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进行播种。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有利于燕麦的生长和发育。

秋季种植秋季也是燕麦的种植季节,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进行播种。

此时气温逐渐降低,燕麦生长速度较慢,但有利于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改善品质。

种植季节02品种选择与处理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燕麦品种,以确保生长和产量。

考虑气候和土壤选择高产优质品种选择抗病虫害品种选择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燕麦品种,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选择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燕麦品种,以减少农药使用和损失。

03品种选择0201在播种前将燕麦种子晾晒1-2天,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

晒种去除燕麦种子中的杂质和残粒,保证种子的纯度和质量。

筛选将燕麦种子浸泡在水中1-2天,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浸泡种子处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燕麦生长需求,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或化肥,提供充足的营养。

土地整理将土地耕翻、耙平,使土壤松软,有利于燕麦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燕麦的栽培技术

燕麦的栽培技术

• 沟垄地膜覆盖可以有效地汇集降水幵将其贮存在土壤中, 同时覆膜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収.诸多研究表明,相对于 平地种植模式,该技术促迚了作物的生长和収育,显著地 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 相对于平地种植模式,该技术促迚了作物的生长和収育, 显著地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播种方式——套作
• Rocquigny等比较了半矮秆品种AC Ronald和普通品种 Triple Crown产量的变化 • 収现前者比后者增产433 kg/hm2,但二者在蒸腾和水分利 用效率斱面没有显著差别。
选种
根据河北省燕麦主要种植区高寒,高旱,大风天气多 的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经审定推广的优质、高产、抗逆 性强、抗病能力强的优质中、矮秆品种。 • 目前新培育品种“冀张莜12号”,适宜在河北省坝上地区 的旱坡地、旱滩地种植,也可在山西、内蒙古相同类型区 应用,是免秋耕晚播蓄沙固土耕作技术应用推广的首选品 种之一。 • • 选种前迚行种子精选,剔除小粒、秕粒、虫粒和杂质, 选粒大、饱满的籽粒作种。
河北省是全国第二大燕麦主产区,年种植面积13万 hm2左右,集中产区是张家口、承德两市的坝上6县2区, 这里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有机燕麦种植基地,被称作全国燕 麦最佳产区。 • 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丌仅依赖于品种的遗传特性,还不 栽培措斲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合理的栽培措斲可有效提 高牧草的产量、改善牧草营养品质。以下从近年来燕麦的 栽培措斲斱面加以介绍。 •
播种量及播种密度
播种量(苗数) 万株/hm2
冀张莜12号 375~450
冀张燕3 号
450 ~ 525
晋燕 12 号
25 ~30
播种方式
• 有耧播、犁播和机播。 • 最好采用机械播种戒人工开沟条播,丌宜撒播。 • 条播行距 15~20 cm,深度以 5~6 cm 为宜,如果土壤墒 情较差,要适当深一些。防止重播,漏播,下种要深浅一 致,播种均匀,播后耙地,使种子不土壤密切结合,防止 漏风闪芽。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摘要:以位于内蒙古阴山北麓武川地区耕地为试验地点,对燕麦不同留茬高度进行粗糙度、风蚀量和吹蚀量的监测,比较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燕麦田留茬能有效增大地表粗糙度和降低近地风速;随着燕麦留茬高度的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风蚀量和吹蚀量降低。

关键词:燕麦留茬高度;土壤风蚀;影响内蒙古阴山北麓属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域,其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1-4]。

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一直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从头年11月到翌年5月底,地表处于裸露状态,植被少,蒸发量大,土壤失墒严重,加之秋冬春三季大风天数多以及冬春季节交替土壤冻融,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疏松干燥,为土壤风蚀创造了条件[5-7]。

目前,该地区因风蚀造成的退化农田面积已达该地区农田总面积的46.9%[2],土壤风蚀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突出的环境问题。

本研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以燕麦留茬高度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对试验田粗糙度、风蚀量和吹蚀量的影响,综合比较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以期为今后防风蚀的研究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供试燕麦品种为燕科1号。

1.2 试验设计试验于2009-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县旱作试验站进行。

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处理:T1为传统翻耕(CK,马铃薯收获后翻耕20 cm)、T2为燕麦无茬免耕(燕麦留茬0 cm免耕播种)、T3为燕麦留茬10 cm 免耕、T4为燕麦留茬20 cm免耕、T5为燕麦留茬30 cm免耕,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个小区长45 m、宽3 m。

植被覆盖度通过样线法测得,燕麦残茬覆盖度在65%~70%。

野外观测主要集中在2010年春季4~5月大风时期进行,该时期是风蚀发生的重点时段。

1.3 主要指标的测定及计算方法1.3.1 风速及地表粗糙度采用DEM-6型三杯风速仪测定距地表20、50、100、150、200 cm垂直高度处1 min的平均风速,数据通过LVCJY-02型数据采集器采集,每 3 min测定1次风速,每个处理重复测定6次。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影响的研究综述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影响的研究综述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影响的研究综述作者:焦瑞枣,张海霞,张禄来源:《现代农业·汉文版》 2019年第6期焦瑞枣1,张海霞2,张禄1(1.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2.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60)[摘要] 该文综述了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的容重、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水分的影响,为农业生产安排合理的茬口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前茬;土壤;养分;水分中图分类号:S1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708(2019)06-035-02土壤最根本的作用是为作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土壤之所以能储存、供应养分,是因为在土壤中进行着一系列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转化作用。

农业生产中由于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的不同,会对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对后茬作物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生产中往往根据作物的茬口特性合理安排前后茬作物,达到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目的。

1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除了受土壤的质地、酸碱度的影响外,受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耕作栽培措施的影响也较大。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的容重、孔隙度、pH值都有一定的影响。

1.1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壤容重是反映土壤松紧程度、孔隙状况和水分含量等特性的重要物理指标,容重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

吴焕涛研究表明,不同前茬对土壤的容重影响不同,糯玉米茬土壤容重较番茄、大葱、豇豆、黄瓜茬土壤容重小,种植黄瓜后土壤容重最大。

1.2 不同前茬作物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土壤的土粒之间、土壤团聚体之间及团聚体内部均有孔隙存在,孔隙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土壤水、肥、气、热的流通和贮存以及对植物的供应是否充分和协调,表层土壤中的大孔隙通常是植物根系穿插和水分以及空气运动的主要通道,总孔隙度大的基质较轻,基质疏松,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作物残茬覆盖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作物残茬覆盖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摘 要 :为定 量评 价 干 旱半 干 旱 地 区农 田土壤 抗风 蚀 效果 , 用 移 动 式 风 洞 及 其 配套 测 试 系统 对 内 蒙 古 武 川 采
县 上秃 亥 乡农 田地 表 进 行 了原位 测试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同风 速 下 土 壤 风 蚀 量 随 作 物 残 茬 盖度 的增 加 呈 指 数 规 律 不 减 少 ;0 以 上 残茬 盖度 可 明显 提 高 土 壤 颗 粒 起 动 风速 并减 少 风 蚀 量 ; 4% 当风 速 为 l 4~1 d 8 r s时 , 表 作 物 残 茬 盖度 r 地
保 护性耕 作项 目区 , 区地处 北 纬 4 。3 , 经 12 该 03 东 1。 l 7 。年降水 量 3 0m 春季 干 燥 多风 , 均 风 速可 0 m, 平
达 6 m s 农 田 土 壤 为 栗 钙 土 , 松 干 燥 , 水 量 /。 疏 含
少 , 机质 和养分 含量 较低 , 有 极易发 生风蚀 。保 护性 耕作项 目区有小麦 残 茬 覆 盖农 田 、 麦 残 茬覆 盖 农 莜
为 6 % ~8 %具 有 较 好 的抗 风 蚀 效 果 。 0 O
关 键 词 :残茬 覆 盖 ; 蚀 ; 动 式 风蚀 风 洞 风 移 中 图 分 类 号 : 17 1 S5 .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lo 一6 1 2 1 ) 10 8 —4 0 O7 0 ( 0 10 0 40
赵 永来 陈 智 孙 悦超 王 荣莲 , , ,
(. 1 内蒙 古 农 业 大学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内蒙 古 包头 04 0 ;2 内蒙 古 农 业 大 学 机 电 工程 学 院 ,内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0 1 ; 119 . 10 8 3 内蒙 古 水 利 科 学 研究 院 ,内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o 1) . 109

残茬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残茬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残茬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张伟;王福林;汪春;梁远
【期刊名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17)002
【摘要】在黑龙江省安达牧场建立土壤风蚀试验区,采用风蚀采样器测试不同处理形式的土壤风蚀损失,试验结果表明:通过残茬覆盖可明显减少风蚀损失,其中,80%覆盖相对于无覆盖减少总风蚀63.9%,50%覆盖相对于无覆盖减少57.7%,30%覆盖相对于无覆盖减少46.9%,因此,当覆盖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对风蚀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在100 cm以下高度,随覆盖程度的增加,各不同高度记录到的风蚀量迅速减少;超过100 cm以后,风蚀量虽然也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在逐渐减少,但下降幅度降低.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张伟;王福林;汪春;梁远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大庆,163319;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大庆,16331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7.1
【相关文献】
1.保护性耕作残茬覆盖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试验研究 [J], 周建忠;路明
2.作物残茬覆盖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J], 赵永来;陈智;孙悦超;王荣莲
3.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J], 刘汉涛;麻硕士;窦卫国;童淑敏
4.残茬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影响的试验研究 [J], 王丽学;汪可欣;吴琼
5.带田残茬带宽度及高度对土壤风蚀模数影响的风洞试验 [J], 赵沛义;妥德宝;李焕春;段玉;魏富所;安昊;贾有余;崔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燕麦特征特性与种植要点

燕麦特征特性与种植要点

74优势特色作物,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荞麦生育期短、播种期晚,常常做为“救荒”作物种植,造成了3月下旬到6月下旬的耕地资源闲置浪费,而燕麦可利用此段耕地闲置期作为前茬作物与荞麦进行复种。

种植的燕麦根据品种和用途不同,可以在乳熟期即6月中下旬全株收割作为优质饲草,也可以在种子完熟后即7月上中旬收获种子和秸秆,实现种养复合型农牧业发展和优势特色作物产业发展双丰收。

1、选地与整地选择具备灌溉条件和春秋风蚀影响小、平整度高的地块种植燕麦。

播种前进行土地整理能够保证种子更好发芽、出苗,有利于植株的整体生长发育。

库伦地区种植燕麦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翻耕,整地深度一般控制在20~25 cm,可以更好地蓄积秋季降雨,起到蓄水保墒作用。

如秋季降雨量少、墒情不好,最好在在上冻前进行1次灌溉,以保证第2年播种时的墒情。

第2年春季播种前进行第2次全旋耕处理,将地面耙平、耙细,打破大土块,营造良好的播种条件。

根据田间土壤性质,做好土壤改良工作。

酸性土壤可以使用石灰进行改良,黏重土壤可以掺杂一些砂土提高土壤的透气性。

燕麦根系较为发达,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相对较强,对肥料反应敏感,可结合第1次深耕施入基肥,一般每亩施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 kg [2]。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1)品种选择要结合当地种植制度,气候条件以及种植地情况综合选择燕麦品种,尽量选择抗逆性能相对较强、增产潜力相对较大的品种。

通辽地区饲用品种可选择蒙燕1号、坝燕4号、坝莜14和俄罗斯大白等品种,食用品种可选择坝莜1号、 坝莜18号等品种。

(2)种子处理播种前种子一般在阳光下晾晒3~5天,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效杀灭种子表面附着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同时还能增加种子的发芽能力。

播种前使用种衣剂进行药剂拌种,可预防苗期病害的发生流行。

辛硫磷拌种可防治地下害虫,拌后闷3 h 左右后摊开晾干。

3、科学播种确定最佳播种日期是提高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也是提高种子发芽率的重要举措,要结合种植地区的气候特征,确保燕麦的开花灌浆期避开盛夏季节。

高寒地区施肥和混播对燕麦草产量、水肥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高寒地区施肥和混播对燕麦草产量、水肥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高寒地区施肥和混播对燕麦草产量、水肥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燕麦(Avena sativa L.)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粮草兼用型一年生作物,在保障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目前青藏高原地区燕麦草生产依然存在栽培技术不规范、效益低下等问题,制约了燕麦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深入研究燕麦高产栽培技术对指导燕麦生产、促进高寒牧区草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青引3号燕麦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梯度及播种处理对燕麦生长动态、产量、品质、水氮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试验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金泰牧场开展,包括燕麦单播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等2个种植方式,设置低肥(施N37.5kg/hm<sup>2</sup>,P<sub>2</sub>O<sub>5</sub> 51.8 kg/hm<sup>2</sup>)和高肥(施N 75 kg/hm<sup>2</sup>,P<sub>2</sub>O<sub>5</sub>103.5kg/hm<sup>2</sup>)等2个施肥梯度,分别为单播低肥(DB-DF)、单播高肥(DB-GF)、混播低肥(HB-DF)、混播高肥(HB-GF)4个处理。

主要结果如下:1.施肥显著提高青引3号燕麦的株高、叶面积等生长指标,DB-GF处理下,燕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鲜干比均最高,HB-GF处理茎叶比最大。

HB-GF处理牧草产量为10251.67 kg/hm<sup>2</sup>、DB-GF处理为9623.00 kg/hm<sup>2</sup>、HB-DF处理为8002.39 kg/hm<sup>2</sup>、DB-DF处理为7122.50 kg/hm<sup>2</sup>,通过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处理并增施肥料可以显著提高饲草干物质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作者:赵君刘景辉李明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01期
摘要:以位于内蒙古阴山北麓武川地区耕地为试验地点,对燕麦不同留茬高度进行粗糙度、风蚀量和吹蚀量的监测,比较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燕麦田留茬能有效增大地表粗糙度和降低近地风速;随着燕麦留茬高度的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风蚀量和吹蚀量降低。

关键词:燕麦留茬高度;土壤风蚀;影响
中图分类号:S1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1-0033-03
内蒙古阴山北麓属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域,其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1-4]。

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一直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从头年11月到翌年5月底,地表处于裸露状态,植被少,蒸发量大,土壤失墒严重,加之秋冬春三季大风天数多以及冬春季节交替土壤冻融,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疏松干燥,为土壤风蚀创造了条件[5-7]。

目前,该地区因风蚀造成的退化农田面积已达该地区农田总面积的46.9%[2],土壤风蚀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突出的环境问题。

本研究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以燕麦留茬高度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对试验田粗糙度、风蚀量和吹蚀量的影响,综合比较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以期为今后防风蚀的研究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燕麦品种为燕科1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内蒙古武川县旱作试验站进行。

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处理:T1为传统翻耕(CK,马铃薯收获后翻耕20 cm)、T2为燕麦无茬免耕(燕麦留茬0 cm免耕播种)、T3为燕麦留茬10 cm免耕、T4为燕麦留茬20 cm免耕、T5为燕麦留茬30 cm免耕,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15个小区,每个小区长45 m、宽3 m。

植被覆盖度通过样线法测得,燕麦残茬覆盖度在65%~70%。

野外观测主要集中在2010年春季4~5月大风时期进行,该时期是风蚀发生的重点时段。

1.3 主要指标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1.3.1 风速及地表粗糙度采用DEM-6型三杯风速仪测定距地表20、50、100、150、200 cm垂直高度处1 min的平均风速,数据通过LVCJY-02型数据采集器采集,每3 min测定1次风速,每个处理重复测定6次。

粗糙度通过公式K=exp[(V1lnZ2-V2lnZ1)/(V1-V2)] 进行估算,其中,K表示地表粗糙度;Z1、Z2分别表示距地表50、150 cm的垂直高度;V1和V2分别表示Z1、Z2高度处的风速。

1.3.2 风蚀量的观测采用风蚀圈测定,每处理重复测定6次。

风蚀圈由直径25 cm、高5 cm的尼龙套和软铁环组成。

秋收后,采集监测点附近农田表层混合土过筛放置于尼龙套内,土壤表层与地面相平,将风蚀圈埋在各处理当中,下一年播种前取回称量。

放置时和取后风蚀圈中单位面积干土重的差值即为野外观测土壤风蚀量。

1.3.3 人工吹蚀量采用吹蚀仪进行测量,吹蚀仪由河北农业大学提供。

在无风天进行测定,用与地表成30°方向的恒定风速(13.9~17.1 m/s)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土壤进行吹蚀,吹蚀面积为150 cm×200 cm=3×104 cm2,每3 min吹蚀1次,每处理测定3点,每点测定10次,收集称重求取平均值,计算出吹蚀量。

相邻样点间隔10 m以上,以未扰动的自然状态地块进行试验,用毛刷收集土样。

试验中不考虑风的运动特点,只考虑吹蚀的因果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风速及地表粗糙度的影响
2.1.1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风速的影响由表1可知,5种耕作方式下风速随地表高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大,高度达150 cm时风速趋于稳定,增大趋势明显放缓;并且随着燕麦留茬高度的增加,风速逐渐降低。

距地表高度为20 cm处,T1的风速最大,达到了5.05 m/s,T5的风速最小,为
3.27 m/s,比T1降低了35.25%,而T3、T4较T1分别降低了19.01%、 32.48%。

在20~100 cm高度范围内,各留茬处理与T1、T2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1)。

随着地表高度的增加,留茬处理的风速较T1和T2下降的幅度变小,距地表高度为150 cm时,各耕作方式间风速差异不显著。

通过分析各点采集到的不同高度处的风速数据,把风速沿距地表垂直高度变化的数据分别进行对数、幂函数、线性函数及指数函数的相关性分析,得出5种耕作方式下风速沿高度的变化遵循乘幂函数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均在0.96以上,T2最高,达到了0.99,表明拟合效果良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风速在垂直高度上的实际分布情况。

得到的关系式如下:V=aZb,式中V(m/s)表示各垂直高度处的风速;Z(cm)表示风杯仪距地表的垂直高度;
a、b表示回归系数。

2.1.2 不同留茬高度对地表粗糙度的影响地表粗糙度能反映地表微地貌形态的阻力特征。

由表2可知,T2的粗糙度最小,平均仅为0.40 cm,T5粗糙度最大,平均达2.92 cm,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燕麦留茬处理的粗糙度大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

与T1相比,T3、
T4、T5的粗糙度分别增大了52.75%、147.25%、220.88%;与T2相比,T3、T4、T5的粗糙度
分别增大了247.50%、462.50%、630.00%。

随燕麦留茬高度的增加,地表粗糙度极显著增大,这表明燕麦田留茬能有效地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风速,抑制土壤风蚀。

2.2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风蚀量的影响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农田休闲期,利用风蚀圈野外观测农田土壤风蚀量,结果如图1所示。

T2的风蚀量与T1差异不显著,与T1相比减少了4.55%。

T5风蚀量最小,只有3.45 t/hm2。

与T1相比,T3、T4、T5的风蚀量分别减少了56.89%、69.70%、73.86%;与T2相比,T3、T4、T5的风蚀量分别减少了54.84%、68.25%、72.62%。

燕麦留茬处理的土壤风蚀量显著低于对照及T2处理,说明留茬处理能提高土壤抗风蚀能力,并且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各处理风蚀量逐渐减少。

2.3 燕麦不同留茬高度对吹蚀量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5种耕作方式中,T1的吹蚀量最大,为0.55 g/(cm2·min),T5的吹蚀量最小,为0.26 g/(cm2·min)。

与T1相比,T3、T4、T5的吹蚀量分别减少了40.00%、47.27%、52.73%;与T2相比,T3、T4、T5的吹蚀量分别减少了31.25%、39.58%、45.83%。

各处理间吹蚀量差异极显著,说明留茬高度的增加可显著降低吹蚀量。

3 结论
5种耕作方式下风速随离地高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大,当达到150 cm时,风速趋于稳定,增大趋势明显放缓,其风速沿高度的变化遵循乘幂函数关系。

在20~100 cm高度范围内,各留茬处理与传统翻耕和燕麦无茬免耕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且随着燕麦留茬高度的增加,风速降低。

燕麦无茬免耕处理的地表粗糙度最小,随燕麦留茬高度的增加地表粗糙度极显著增大,表明燕麦田留茬免耕处理能有效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风速。

燕麦留茬免耕处理的土壤风蚀量和吹蚀量与对照及无茬免耕处理相比极显著降低。

燕麦留茬30 cm免耕处理的风蚀量最小,为3.45 t/hm2,与传统翻耕相比减少了73.86%;吹蚀量为0.26 g/(cm2·min),与传统翻耕相比减少了52.73%。

随着燕麦留茬高度的增加,风蚀量和吹蚀量呈下降趋势。

在内蒙古武川地区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尤其是燕麦留茬30 cm免耕播种的耕作方式对于减少土壤侵蚀、减轻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智,麻硕士,范贵生,等.麦薯带状间作农田地表土壤抗风蚀效应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51-54.
[2] 何文清,赵彩霞,高旺盛,等.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风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92-2096.
[3] 陈渭南,董光荣,董治宝.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1994,9(5):5-12.
[4] 秦红灵,李春阳,高旺盛,等.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6):22-26.
[5] 张海林,高旺盛.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
[6] 刘汉涛,麻硕士,窦卫国,等.残茬高度对土壤风蚀量影响的试验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1):30-34.
[7] 臧英,高焕文,周建忠.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56-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