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景还原”进行文言文教学——以《季氏将伐颛臾》教学为例
高中语文_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
本课是文言文,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
借助丛书和导学案中的内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了解孔子及其《论语》的相关知识。
二、当堂检测。
结合预习,通过阅读全文,翻译重点句子,落实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课堂解析通过设置相关问题,理解文中孔子的政治主张和论辩艺术,层层深入,分层解析,感受孔子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政治主张在批驳冉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能够感受到。
论辩艺术体会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主要通过读和解析来理解。
注重了文和言并重,但有各有侧重。
三、课后复习课外知识积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完成丛书中的拓展阅读。
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到必修三的文言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首先借助《自主学习丛书》,学生完成自主积累和课内阅读与鉴赏部分,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其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定要随时使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只需要在点拨个别词语,如“过”的不同理解和解析。
最后,因为历史课上会有有关孔子的介绍,而且平时也会接触到孔子语录方面的知识,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也会比较多,课前自主收集即可。
效果分析通过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前的预习相对充分,对于布置的课前作业能够很好完成。
但是,对于知识的灵活稍有欠缺,不能完全脱离参考资料的限制,缺少知识的内化过程。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当堂背诵相关段落,这也是预习充分的表现之一。
关于文言知识的掌握,稍微注重一下虚词的相关内容,会使知识更加完整。
学生读的时候,老师的情感指导可以更加到位,必要时候可以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阶段语文必修四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第二板块“经世济民”中的第一篇文章,和《寡人之于国也》放在一起。
“经济”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简称,有治理国家,富足百姓的含义。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
《季氏将伐颛臾》课例导读:《季氏将伐颛臾》课例【思路】《季氏将伐颛臾》被选入《语文读本》第一册。
读本中的文章如何教学?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既不能对之大包大揽,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
于是,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进行讨论。
但是选择什么内容作为学生进入文本的抓手呢?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
最后,一个个孤零零的“曰”字触发了我的灵感:每一个人说话的情态、心态都各不相同,而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发言其心理、表情也多有差异。
我何不利用让学生为“曰”加修饰语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和文章脉络呢?事实证明,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
【实录】师:《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名篇,全文均由一组对话连缀而成。
这些对话由六个“曰”字领起,大致可分为三个回合。
大家能根据人物说话内容体会出说话人当时的情态吗?请同学们在每个“曰”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说话人情态的状语并说说理由。
【第一回合】生:我在第一个“曰”前加“恭敬地”。
因为冉有、季路是在和他们的老师说话,他们对老师一定是尊敬的。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含糊其辞地”。
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生:我在第一个“曰”字前加“悄悄地”。
因为这事属于军事机密。
师:大家最赞成哪一种?经过讨论,学生大多赞同添加“含糊其辞地”,认为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
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
“含糊其辞”既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板书:含糊其辞、试探)那么,且看孔子怎样“曰”。
生:我加“旗帜鲜明地”。
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生:前面用“含糊其辞地”,我就在这里用“毫不含糊地”,前后照应,使人物的性格互相映衬。
生:我加“理直气壮地”。
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非常充足:“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说的是颛臾受先王之封,是不可伐的;“且在邦域之内矣”,是说颛臾在鲁国境内,已是鲁国的附庸国,是不必伐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说颛臾是鲁国的臣属,是不当伐的。
察言观色读孔子_季氏将伐颛臾_课堂教学创新案例
生:孔子是一个严厉的人。从他批评冉有的话可以 看出。他听了冉有的话,心中十分担忧。他的眼神中透 出深深的忧虑:“求!”他语重心长地说:“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他的目光变得严肃,步履变得 缓慢,像是在压抑心中的怒火,然后他突然回转头盯着 冉求说:“是谁之过与?”
…… 生:孔子是一个极有责任感的人。这从第二段中他 对冉有的批评教育可以看出。当他听冉有说 “夫子欲 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时,他心里想,这两个弟子不敢 承担责任,这是做人、做臣都不允许的,我得让他们认 识清楚。于是他拍了拍冉有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 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然后,他又加重了语气,说: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与?”最后一句深沉有力,动情之处,他的手连续挥动了 两下。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同样一段文字,有 的同学看到了孔子的性格,有的同学看到了孔子的思 想,有的同学看到了孔子的处世方法,甚至孔子的心 理,同学们对孔子的神情、口吻的想象稍有不同,这也 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的现象吧,但综合起来,孔子这个人物的主体性格应该 是坚持原则,负有责任感。 生:孔子是一个耿直的人。这从他揭穿冉有的谎言 可以看出。孔子背过身去,忽然猛一回头声色俱厉地 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他两眼紧 盯着冉有。 生:孔子是仁爱的。这从他的治国策略可以看出。 孔子两手背在身后,在房间里慢慢踱着步,带着向往的
“江南名妓”,即使失去百宝箱,十 绝非李甲一人,还有张甲、王甲。比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学设计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季氏》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内容是,季氏准备发动一场战争,攻打颛臾。
孔子得知消息后,对此表示深感担忧,并尝试劝阻季氏的行动。
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设计一堂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主题的授课活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情节及内涵;2. 探讨孔子对战争的态度并加以评价;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过程:1. 情境呈现:在课堂上播放中国古代战争相关的影片片段,如《赤壁》、《雍正王朝之铁齿铜牙纪晓岚》等,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带给人们的伤害。
2. 导入:通过提问师生探讨战争的定义和学生对战争的看法,引发学生思考战争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影响。
3. 情景重现:通过朗读《季氏将伐颛臾》的原文,或让学生快速阅读原文,并请学生描述故事的情节。
引导学生思考季氏准备发动战争的原因和孔子劝阻的理由。
4. 深入探讨:分组让学生展开讨论,探讨孔子为什么劝阻季氏的战争行动?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道德、人性、社会稳定等方面考虑,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战争和平时的不同之处;b. 学会发展自己的智慧的重要性;c.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应该通过战争来解决?d. 学习如何通过理性和智慧解决问题。
5. 拓展阅读:分发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易经》中关于和平对待问题的相关章节、古代典籍对战争与和平的论述等,让学生扩大了解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观点和思考。
6.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孔子的态度和观点。
学生可以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回答以下问题:a. 孔子为什么要劝阻季氏的战争行动?b. 孔子对战争的看法是什么?c. 如何借鉴孔子的看法来促进和平与稳定?三、教学评价:1. 反思与讨论:评价学生在探讨中的表现,提问他们是否能够展示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2.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他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个人观点的短文,并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3.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手写剧本;2.课堂音响设备;3.点击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东方文化中的将领形象,提问:季氏将领是怎样的人物?步骤二:背景介绍(15分钟)1.通过讲解和讨论,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包括颛臾的位置、季氏家族的等。
2.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氛围。
步骤三:朗诵和理解(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季氏将伐颛臾》。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词句的构成,理解诗意。
步骤四:情感联想与表达(25分钟)1.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并交流彼此的表达方式。
2.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2.对学生的朗诵、情感表达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其阅读诗歌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联想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时应更加具体和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延伸: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拓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延伸活动和话题。
1. 阅读其他季氏家族相关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对季氏家族的描写和诗意表达。
2. 学习和了解古代战争和将领的文化背景,如季孟之战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了解“颛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此地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附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附反思)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道”三者结合。
所谓“言”指的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语法等等;所谓“文”指的是文章的写法与结构;所谓“道”指的是作品反映出来的深层意蕴与思想感情。
三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
但是目前在应试体制之下的文言文教学重视“言”,而忽视了“文”与“道”,这是有偏颇的。
本文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设计出一节“言”“文”“道”三者结合的语文课。
文言文教学言文道一、【教学目标】积累字词语法、分析论证方法、了解孔子治国思想二、【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对话合作。
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教师导入:“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实际上,孔子也会有发怒的时候。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次发怒。
例如有一次他看见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个批评是很严厉的。
再比如他的学生冉有,季氏的家臣,经常替季氏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孔子生气地对别的学生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本文《季氏将伐颛臾》也是针对冉有的一次‘怒火’。
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Secord步:围绕题目,简介写作语境题目:季氏将伐颛臾简介:(1)季氏,鲁国执政大夫,掌握着鲁国政权,经常做出一些违背礼节的事情。
这是一个礼崩乐坏、陪臣执国政的时代,孔子对这一切充满了愤怒。
他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有人说是季氏贪图颛臾的土地,有人说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鲁君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季氏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担心鲁君收拾自己,颛臾为其内应。
(3)将,《春秋》中没有记载此事,或许战争并未发生。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0一、课题《季氏将伐颛臾》二、课时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二、课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思维的逻辑性(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六、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分析课文第二段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
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
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
(3)分析课文第三段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
3.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让学生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3)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解答疑问;(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3)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章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3)强调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5. 模仿创作:(1)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进行创作;(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写一篇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进行评价;2. 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通过合作探讨和模仿创作进行评价;3. 学生对文言文的运用能力,通过模仿创作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价。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三、教学策略1.朗读涵泳2.辨词积累3.语感品析4.活动感悟四、教学流程1.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2.基础的厘清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3.任务型朗读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5.穿插孔门轶事(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践报告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实践报告季氏将伐颛臾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内容和意义;2.能够分析和解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1.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的重要词句和修辞手法;3.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理解,进行讨论和思考;4.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看法。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重词解析:解释和分析《季氏将伐颛臾》中的重要词汇和词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3.文本阅读和理解:师生共同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旨和内涵进行理解和思考。
4.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展示和分享: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文章,进行点评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观察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和思考情况,评价他们对诗歌的把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2.评价学生的写作成果,包括对《季氏将伐颛臾》的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实践,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
他们通过分析和讨论,提升了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和表达方面较为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训练。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加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道理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义的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3)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 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教师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3)学生进行笔记和思考。
3. 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哲理;(2)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季氏将伐颛臾》;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 写一篇关于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默写、分析和写作的作业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一、积累词汇二、掌握文言句式三、背诵默写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2、文言句式教学设想: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4、迁移。
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二、朗读:(一)范读(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三、精讲:[穿插课堂巩固训练](一)第一段:1、词语:伐、见、是、社稷、以为、与2、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3、内容:写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二)第二段:1、词语:过、止、颠、相、尔2、句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3、内容:指出冉有季路没有尽辅佐之责。
(三)第三段:1、词语:固、疾、辞、患、国、家、来、安2、句子: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既来之,则安之。
3、归纳三个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4、内容:写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对鲁国现状的分析。
四、背诵:自由诵读,运用思路法背诵。
高一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的教案篇2教学目的: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叙事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叙事湖州中学王湘萍《季氏将伐颛臾》,学生预习后的评价是:“无趣”“没有逻辑”。
但是语文教师常常会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化无趣为有趣;教师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的课堂组织,从而避免教学中出现散漫无效的状况。
一、背诵导入:教学伊始,我用检查背诵的方式活跃课堂。
下面就是给出的句子,空缺处要学生口诵。
子曰:既来之,。
子曰:不在其位,。
子曰:是可忍也,。
子曰:名不正则。
子曰:君君,,,。
对于孔子的思想,学生虽然没有系统的了解,但零零星星的一些认识还是有的。
之所以选择这几句,一是因为有的就出自这篇课文,有的和本课涉及的孔子思想有关联,我希望在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这些对话可以勾起部分学生对相关知识经验的联想。
二、整体感知:简单的互动之后,进入“整体感知”环节。
我采取同桌分角色读,全班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同时幻灯展示:以此强调本文对话体的文体特征,对话的核心话题为“伐”。
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子路赞成吗?”学生意见不一,有认为不赞成的,否则两人就不会来见孔子了;有认为赞成的,否则孔子就不会那么生气了;也有学生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子路不得不赞成这件事,但作为孔子的学生,两人又是愧疚于心的。
答案虽然与预设的结果不一致,有些理解明显有断章取义之嫌,但此问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也算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趁着学生争论之际,我再问: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什么反应?学生纷纷答:生气。
我顺势追问:从哪里看出孔子很生气?有学生答:孔子直接称呼冉有“求”,还加了感叹号,语气好像很严厉。
我要求学生试着读一读,体会加感叹号和不加感叹号的区别。
此处学生明显兴趣较浓,但碍于时间,匆匆而过,遗憾!然后我追问学生:“除此以外,能不能从每段抓出一个直接显示孔子态度的关键词?”短暂的沉默之后,学生顺利地找出了“过”“过”“疾”三个字,了解了孔子的情绪从不满到生气再到痛恨的转变。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篇
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1.朗读和疏通文意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习惯、情感习惯、生活习惯、社会认识等,因此,利用 “情景还原”阅读文言文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尝试。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是孔子与弟 子冉有、季路有关“季氏将伐颛臾”的一次论说。论说充 分考虑了接受对象以及接受对象的情感基础,有针对性地 阐明孔子对该事件的认识并借此阐明了他的政治理念。根 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们尝试运用“情景还原”法进行阅 读教学。
无病呻吟,就是一种苍白的呼唤了。
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了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意境的把握是最难的,难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
的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去寻找意境。教学中教师可 子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
通过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来进行。
当仁不让,大哉孔子,伟哉孔子,仁哉孔子!情景还 原阅读使我们读到了一个最真实的孔子。
孔子政治理念的现实可行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 生活进一步探究,这就是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相似和相异 性情景的还原和比较了。
(徐秀兰 213115)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
65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那个循循善诱的孔子,那个“温良恭俭让”的孔子, 那个“中庸、不偏不倚”的孔子为何如此动怒呢?
1.季氏伐颛臾,颛臾处在邦域之内且为社稷之臣。 “陪臣执国政”发动战争,孔子是坚决反对的。所谓“天 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场战争不符合先生心中 的“礼乐征伐”。
2.自己的弟子不加制止也罢,竟然为之辩护、掩饰, 所谓“巧言乱德,利令智昏”。
备教导航
种再现只是一种阅读方法的提示,或许不准确。揣摩人物 论说时讲话的用意、语气和语调,尽量再现一个真实的生 活情景,这是读懂、读透这篇文章的需要,至少我们可以 这样认为,这样解读出的才是一个少了些理学气的,较为 真实的孔子,我们也尽量“再现了符合一对师徒身份特征 的对话过程”的情景。
课堂活动三:读懂、读透文章,把生活和时代背景再 现,先贤“经世济民”的阔大胸襟犹如在眼前。
语言来表现对大堰河的一往情深,诗中写道“我是地主的 的诗句进行赏析,更要从整体上把握,使学生深入了解诗
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歌的内涵。
“我是地主的儿子”,一句话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完全概
括,“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点明是大堰河用
甘甜的乳汁把喂养“我”长大,这不是亲生母子之爱,却
64 更甚母子情深。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多么想投入母亲的
(吴晓红 江苏省响水县职业教育中心校 224600)
2012.06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课堂活动一:完整地阅读文章,在语法情景的还原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请学生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读准字 音,读准句读,读准情感。
2012.06
3.这样的战争可以使国家“祸起萧墙”,所谓“不能 以仁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4.根本的原因在于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 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平均、和平、安定、修文德以化百姓,“仁”是孔子政治 理念的核心。
孔子的怒非个人之小怒,他可能有过若干次发怒,但 那都不是个人的私怒,当弟子与自己一生追求的政治理念 发生矛盾冲突时,孔子决绝的态度是超乎想象的。“春秋 无义战”,儒家“仁义道德”、“礼乐纲常”,这些时代 背景和孔子生活背景的再现为学生深刻理解孔子“经当时 之世,济当时之民”的胸襟提供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
三、品味语言
摸我”一连串的排比将乳母一生的辛劳和悲惨的命运展现
诗歌以其凝练简洁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蕴备受众人 得淋漓尽致,接着六个“她含着笑”让我们对“笑”生出
喜爱,它用优美的文字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展示广阔的社 了更深的思考。在诗歌八节中用了三个分句组成的目的复
会生活,是最集中、最具有概括性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 句来表现大堰河,也正由此,外在的品质和内在的精神世
需要借助文字这一载体来实现诗人的目的,因此了解诗人 界形成了统一,大堰河才成了不朽的形象。
的情感就必须建立在对诗中语言文字的了解上。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诗歌的鉴赏中,对语言的品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诗人首先借助朴素的 味尤为重要的,作为职高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对单个
备教导航
利用“情景还原”进行文言文教学
——以《季氏将伐颛臾》教学为例
◎徐秀兰
情景阅读是指阅读时抓住文本句子本身的字、词、 句式、标点等语义情景,上下文之间的语意情景,文本 内容情景和情感情景、以及文本所处的生活历史情景等 一系列能体现文本真实情景,进行情景阅读的一种有效 教学方式。
文言文因其年代久远,语义和语法情景,语意情景, 文本内容情景和情感情景,以及文本体现的生活历史情景 与现代白话文已经大不相同,更是脱离于当代中学生的语
生:先全体自读,再同学试读,再自由评读。 读准字音时要注意的字音包括难读字和多音字。难读 字课本都有注释,多音字如“与”、“相”、“为”等, 我们首先结合这些字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环境,再联系以 前所学,使同学们弄清这些字的音义关系。 断句主要为三个句子:1.则将焉/用彼相矣?2.君子 /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在朗读中抓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抓重点句子的断 句、句式判断和句子理解,通过对字、词、句的揣摩,落 实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以防止用“人文”的名义 把文言文教学教空、教虚。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遵循 的第一准则,这个准则的遵循是通过朗读在语法情景以及 上下文语意情景的再现中实现的。 读准情感,理解人物说话时的用意、语气和语调是学 生朗读时最难做到的事情,这需要阅读活动通过再现生活 “情景”以更深入的方式进行。 课堂活动二:深入阅读文章,揣摩人物论说时讲话的 用意、语气和语调,再现一个真实的“师徒”对话情景。 本文孔子和冉有共有三次对话,冉有和孔子分别有三 “曰”,“曰”到底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文言文对此一 般不会详细地描述。我们在朗读时进行了三次再现生活情 景的讨论。 一是冉有“诚恳、恭敬解释”地“曰”,孔子“略带 不满、略含生气批评”地“曰”。冉有和老师讲话时“诚 恳、恭敬地解释”是符合情景的,但“诚恳、恭敬”却只 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做法;孔子面对弟子的尽管可能只是表 面形式的恭敬、诚恳时,用“愤怒、气急”地“曰”则情 感太重,“沉稳、平静”地“曰”则态度太轻,而只有 “略带不满、略含生气批评”地“曰”最为恰当吧? 二是冉有“委屈辩解”地“曰”,孔子“气愤和气 急”地“曰”。面对弟子不明事理假装委屈地辩解,夫子 没有勃然大怒,这是由其自身的涵养决定的,但“气急、 气愤”应该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吧? 三是冉有“强词夺理、有抵触”地“曰”,孔子“厌 恶、痛恨、甚至勃然大怒”可能“责骂”地“曰”。弟子 的行为一步步逾矩,孔老先生恐怕也要拍案而起了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我们阅 读时再现了《论语》记录者作为旁观者观察到的情景。其 实,我们还可以再现冉有和孔子内心更深处的情景,但这
的姑娘把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愁心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 怀抱,而大堰河也让他切实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与呵护。
如此,“雨巷诗人”才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如果在雨巷 诗歌不是简单地、抽象地抒情,而是在感性中让我们体会
中,没有了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诗人的哀愁就成了 诗人的情感,这也正如爱情写到“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