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4.1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中学生心理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中学生心理发展心理是人类在情感世界里流动的过程和结果。
具体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心理比较脆弱的人,会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从而也会更善良,更会去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中学生心理发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代表性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连续性是指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这种发展顺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如情绪的发展是从原始的愉快、不愉快分化出多种一般情绪,进而发展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3.不平衡性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式发展的。
它可因进行的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和到达成熟的时间不同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一)
第一章认知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A.感觉B.直觉C.知觉D.思维2.个体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B.差别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绝对感觉阈限3.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B.绝对感受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4.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B.感觉后效C.感觉适应D.联觉5.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这种现象是()。
A.正后象B.负后象C.视觉适应D.感觉对比6.“月明星稀”是感觉的()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错觉7.具有音乐造诣的人听音乐时会产生相应的视觉。
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B.知觉C.直觉D.联觉8.(2014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9.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B.视觉C.色觉D.知觉10.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声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1.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12.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13.(2011年真题)王铭在吵闹的教室仍能专心读书。
这是()。
A.选择性注意B.分配性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4.(2012年真题)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
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B.有意识记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15.(2013年真题)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广度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16.杨柳被教室窗外小鸟吸引,不能专心听讲,属于()。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点复习
教育知识及能力第四章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承受信息的来源与感受器在个体身上所处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1.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承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肤觉。
2.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主要分为:机体觉、运动觉与平衡觉。
(1)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是反映我们身体内部状况及各器官活动变化状态的感觉。
(2)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它传递人们对四肢位置、运动状态及肌肉收缩程度的信号。
(3)平衡觉:也叫静觉或姿势感觉。
这种感觉能够发出关于运动及头部位置的信号,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
(三)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比照、感觉后象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与联觉两种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与明适应。
暗适应是指照明停顿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场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比照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比照。
感觉比照分为同时比照与继时比照两种。
(1)同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比照。
(2)继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比照。
3.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顿作用后,暂时保存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做感觉后效。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与负后象。
(1)正后象及刺激物性质一样的后象叫正后象。
(2)负后象及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4.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下)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下3.再认和再现再认和再现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环节,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它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再认、再现直接反映出记忆的效果。
(1)再认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它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这种现象叫再认。
例如,我们能一眼认出久别重逢的挚友。
再认受识记保持的巩固程度的影响,也受当前客观对象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的影响。
识记、保持愈巩固,再认愈容易;相似性程度愈高,再认愈容易。
(2)再现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这种现象叫做再现,也叫回忆。
例如,阔别多年的亲人,只要有人提及他们,我们就会想到他们的音容笑貌。
根据再现有无预定目的,可以将再现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再现,叫无意再现,如“睹物思人”;有一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自觉发生的重现,叫有意重现,如“冥思苦想”。
根据再现是否需要中介性联想,又可将有意再现分为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
直接再现是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过去的经验,如一位数问的加减乘除的结果在脑中的再现,就属于直接再现;间接再现是指通过中介性联想方能唤起过去的经验,例如“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就是间接再现。
一般而言,再认比再现容易。
能再现的需能再认,可以再认的却未需能再现。
平时考试中,选择题和单纯填空题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单纯填空题的难度明显高于选择题。
(三)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1)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充分理解材料是发展意义识记的需要条件。
对于有关材料要在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
对于相关的材料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出异同点来识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然后分别采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重点记忆法进行识记。
这样可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2)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思维导图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
注意的广度 1-知识对象的特点
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源自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感觉 知觉 注意
瞬时记忆,时间短,容量大 特点 短时记忆,时间短,容量有限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 识记,有意识记(主要方法),无意识记,机械识记(死记 硬背),意义识记(理解记忆)
记忆的过程 保持,巩固的过程 再现(回忆和再认)。回忆:过去的事物不在眼前,能把他们在脑中重新呈 现。再认:过去的事物在眼前,能把他们加以确认的过程
创造性培养 思维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课程环境塑造个性
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问题解决
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关系
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 容易分散,工作就难以进行下去
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 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 需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二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持续时间越长,越稳定,但感受性 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换,成为注意的起伏或者注意的动摇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上)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上)一、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然而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初来源。
我们正是依靠感觉把客观事物精确地分解为个别属性,并对其细微差别做出精细的鉴别。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反映形式,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
例如,听一首歌曲,我们除了反映它的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这些个别属性外,还反映这些属性之间在时间延续、空间定位和运动节奏变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从而组合成为曲调和旋律稳定、完整的一首歌曲,这就是知觉。
所以,知觉和感觉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质。
我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越丰富,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和知觉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其反映的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面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在多种分析器的参与下,通过反映事物多种属性并整合后才形成知觉。
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点考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点考点梳理专题九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伴随:注意◆考点1: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分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有意注意有需要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考点2:感觉1.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4)感觉的相互补偿(5)联觉◆考点2:知觉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考点3:记忆1.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按保持时间分为:瞬时记忆(1秒以内)、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7±2)、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按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遗忘、回忆或再认。
(1)识记: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2)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3)遗忘的规律由艾宾浩斯提出;(4)回忆:不在眼前;再认:再度出现◆考点4:思维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分类思维的凭借物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思维的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思维的创新性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数量)、变通性(类型)、独创性(新奇独特)。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 --中学生学习心里--认知过程(讲义+笔记)
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概述第三节: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心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理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注意二、感觉三、知觉四、记忆五、思维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七、想象一、注意P111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单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的。
P111一、注意(二)注意的分类【单选】P112练一练1.(2021上)同学们正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突然从教室外飞进来一只小鸟,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向小鸟。
这种现象属于()。
A.随意前注意B.随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有意注意2.(2019上)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不懂的问题去上课,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注意听讲。
这种注意方式属于()。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无意后注意D.有意后注意P113一、注意(三)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数目2.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3.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4.注意的转移主动的由A到B补充:注意的起伏(动摇):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P112练一练1.(2022上)郭老师上课时,边讲课、边板书、边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反映了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转移2.(2020下)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
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集中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移P113一、注意(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简答】(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口诀:注意有无新欢(五)中小学注意力的培养【简答】(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认知过程DOC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认知过程DOC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指对于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过程。
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的认知过程是指教师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在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时,需要对考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知识与能力。
以下是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认知过程的详细介绍。
首先,教师需要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整理。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涉及到中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等。
教师需要对每个考点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
接下来,教师需要对每个考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教育学书籍、教材和教育学专业网站等渠道,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同时,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培训班或者自我学习,系统地学习每个考点的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教师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加深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教育学的试题,测试自己对每个考点的掌握程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应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模拟测试,检验对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的掌握程度。
模拟测试可以帮助教师模拟真实考试的环境和流程,提高应考能力和应试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教师专业课的培训班或者参加一些教师专业课的研讨会,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教师需要在备考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备考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教师要有毅力和耐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断努力和坚持。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全部知识点
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觉(一)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
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反映的刺激的来源不同,可以将感觉分为:1.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肤觉2.内部感觉:1)机体觉:反映内脏各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
饥饿、口渴、恶心、以及内脏疼痛等均属机体觉。
2)平衡觉(静觉或姿势感觉):反映头部运动速度和方向的感觉。
对保持身体平衡有重要作用。
(飞机错觉)3)运动觉:因身体活动而产生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走路、写字、使用工具以及吃饭、说话等都需要依赖运动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觉的产生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主体的感觉能力即感觉性,另一个是客观世界的刺激即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指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2)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3)绝对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大。
4)差别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5)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变化量。
也叫最小可觉差(四)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种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另一种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手放在温水里,刚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热了,这是温度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明适应是指由暗处转向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明暗相邻的边界上,亮处看起来更亮,暗处看起来更暗,这是明度对比即马赫带现象也叫边缘对比效应。
2)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一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总体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二、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学会了在抽象水平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大小以及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
在时间知觉方面,对于较长时间的单位如“纪元”“世纪”“年代”等开始初步理解,但往往很不精确,容易把遥远的过去在观念上缩短(三)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3、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具体措施有:①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②加强注意的目的性③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到:①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②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要做到:①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健; ②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③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期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水平显著提高,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五、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六、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补】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1)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过程
第一章认知过程感觉★★★一、定义:感觉是指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分类外部感觉: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按来源分内部感觉:由身体内部刺激引起。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一)感受性:1、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低,感受性就低。
感受性的高低可以拿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加以度量。
2、分类:①绝对感受性②差别感受性(二)感觉阈限:1、定义: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
2、分类:①绝对感觉阈限(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②差别感受阈限(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三)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成反比。
五、感觉现象(一)感觉适应:1、定义: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光适应: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受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3、暗适应: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感觉后像12、正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同3、负后像:后像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三)感觉对比1、定义: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2、同时对比: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明处更亮暗处更暗(马赫带现象)(四)联觉1、定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如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五)感觉的相互补偿1、感觉的互补就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如盲人失去视觉后,听觉会增强知觉一、知觉的定义1、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2、感觉和知觉的关系(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2)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命题点1:感觉(一)感觉的含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
(二)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人类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感觉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是认知的起点,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2.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四)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
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
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由亮至暗环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适应:由暗至亮环境,开始刺眼,后能适应。
2.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
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
(2)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4.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点考点梳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点考点梳理专题十二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点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获得了课题的永恒性(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7岁1.“万物有灵论”;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2.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2.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考点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
◆考点3:中学生人格发展1.气质类型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止型(兴奋型)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抑郁质强、平衡、不灵活弱型(抑郁型)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2.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专题十三中学生心理辅导◆考点1: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考点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4.1中学生心理认识过程第一节中学生心理的认识过程一、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然而一切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
我们正是依靠感觉把客观事物精确地分解为个别属性,并对其细微差别做出精细的鉴别。
(二)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反映形式,知觉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
例如,听一首歌曲,我们除了反映它的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这些个别属性外,还反映这些属性之间在时间延续、空间定位和运动节奏变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从而组合成为曲调和旋律稳定、完整的一首歌曲,这就是知觉。
所以,知觉和感觉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质。
我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越丰富,获得的信息越多,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三)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和知觉是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一,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通过感觉可获得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通过它可了解事物的意义,因而其反映的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第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面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第三,从生理基础来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在多种分析器的参与下,通过反映事物多种属性并整合后才形成知觉。
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头脑中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离开了当前事物的直接影响,便不可能产生任何感觉或知觉。
而且,它们产生的主要映像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第三,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感觉只在新生儿中才有,而在儿童和成年人实际的心理活动中,单纯的感觉是很少的,总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
由于感觉和知觉的密不可分,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感知。
三、记忆(一)记忆概述1.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在过去的生活和活动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结、操作过的动作。
人脑不仅能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事物,而且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的时候,在脑中留下痕迹,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还能重新回想起来,这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①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就是以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它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事物的具体形象,包括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声音以及物体的活动与变化等,如人物的音容笑貌、音乐的旋律、各种气味和味道等。
它们是以表象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的。
形象记忆又可以根据主导分析器的不同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味觉形象等记忆。
②逻辑记忆逻辑记忆,即以词语为中介,以概念、原理等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
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定义、公式、定理。
这种记忆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较高级、复杂的记忆形式。
例如,对各门学科的概念、定理、公式、学科体系的记忆,都是逻辑记忆。
③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碰到的快乐情景或痛苦遭遇,往往会牢固地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强烈的情绪容易长久保持且容易再现。
例如,对接到大学通知书时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④运动记忆运动记忆亦称“动作记忆”,是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形象记忆,其生理机制是动力定型的建立和巩固。
例如,体操运动员的动作和武术家高难度动作的掌握,都是运动记忆的结果。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随着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一些心理学家根据从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间间隔不同及编码方式不同,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或称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瞬时记忆是指当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一瞬间就急速消失的记忆,也叫感觉记忆。
后像就是典型的瞬时记忆。
根据研究,视觉的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在1秒以内,听觉的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在4 5秒以内。
②短时记忆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l分钟以内的记忆叫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保持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2.5--20秒。
如拨电话时,对新查出的电话号码的记忆,就属于短时记忆。
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③长时记忆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有意义的就是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学习材料经过多次复习后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
它既可以是短时记忆复述的结果,也可以因印象深刻一次获得。
3.记忆的生理基础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记忆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
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与保持或遗忘,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或消退;再认或再现是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
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人类的记忆与动物的记忆有着本质的不同。
由于词语的参与,人不仅对具体事物形成暂时神经联系,而且还可以对词语形成暂时神经联系,从而使人的记忆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记忆形式简便易行,也使人的记忆更为积极、自觉。
(二)记忆的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
1.识记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指信息的编码。
识记的好坏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
识记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①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未经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例如,看过电影《董存瑞》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看电影时并没有刻意地去记住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但董存瑞的形象却始终难忘,这就是无意识记。
教学中,正确使用无意识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教学中过分强调无意识记会失去教学宗旨,迷失教学方向。
②有意识记有意识记又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任务,按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我们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各种技能需要有意识记,例如,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记外语单词、数学公式、定理等,这都属于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
彼得逊对两组被试在有意和无意的情况下进行16个单词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有目的组当时记住14个单词,两天后记住9个单词;而无目的组当时只记住10个单词,两天后仅记住6个,前者明显要优于后者。
在有意识记中,识记的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和方法。
(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识记又可以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能否了解其意义,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①意义识记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叫做意义识记。
例如,在弄清一首古诗每句含义及整体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背诵这首古诗,就属于意义识记。
②机械识记识记的材料无意义,或虽有意义但我们不理解,主要是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叫做机械识记。
例如,我们对历史年代、人名地名、电话号码、外语单词这些材料的识记,都属于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虽是低级的识记方式,但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学习生活中,总有些材料是无意义或意义较少的,还有一些材料本身虽有意义,但学习者一时还难以理解,这就不得不采取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
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两种基本的识记方法,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
意义识记是以机械识记为前提,机械识记是以意义识记为引导。
有些无意义材料可以意义化后再进行记忆。
例如,富士山的高度为12365英尺,等于一年的月份数和天数写在一起,这样便容易识记了。
2.保持和遗忘(1)保持保持不仅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保持是信息的编码、存储的过程。
经验的保持是变化的。
首先,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发展,保持量呈减少的趋势。
其次,保持的内容在质量上也是有变化的,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细节,特别是不太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保持中的内容通常比原识记的内容更为完整、更有意义,保持中的内容将原识记的内容的某些特点夸张、突出,使之更具特色。
(2)遗忘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最先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的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通过实验,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平衡的,遗忘进程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随后便趋于平稳。
也就是说,刚识记完后遗忘得快,一段时间后逐渐缓慢,当到一定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记忆是否能得到恢复,受遗忘性质的影响。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
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或回忆,如提笔忘字。
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而造成了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复识记或复习,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
3.再认和再现再认和再现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它是提取信息的过程。
再认、再现直接反映出记忆的效果。
(1)再认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识别它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这种现象叫再认。
例如,我们能一眼认出久别重逢的挚友。
再认受识记保持的巩固程度的影响,也受当前客观对象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的影响。
识记、保持愈巩固,再认愈容易;相似性程度愈高,再认愈容易。
(2)再现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浮现,这种现象叫做再现,也叫回忆。
例如,阔别多年的亲人,只要有人提及他们,我们就会想到他们的音容笑貌。
根据再现有无预定目的,可以将再现分为无意再现和有意再现。
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再现,叫无意再现,如“睹物思人”;有一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自觉发生的重现,叫有意重现,如“冥思苦想”。
根据再现是否需要中介性联想,又可将有意再现分为直接再现和间接再现。
直接再现是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过去的经验,如一位数问的加减乘除的结果在脑中的再现,就属于直接再现;间接再现是指通过中介性联想方能唤起过去的经验,例如“十年离别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就是间接再现。
一般而言,再认比再现容易。
能再现的必能再认,可以再认的却未必能再现。
平时考试中,选择题和单纯填空题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单纯填空题的难度明显高于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