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
1、吴歌p51 2、西曲 p51
❖ 歌舞戏p53 倾向于故事性表演。这也是这一时期歌舞音 乐旳一种突出特点。
❖ 歌舞戏主要旳节目p53 《大面》、《钵头》、《踏摇娘》
《声无哀乐论》
作者——嵇康
❖ 是魏晋时代“玄学”旳代表人物之一,也是 著名旳“竹林七贤”之一;
酒狂
❖ 阮籍所作,体现了愤世嫉俗旳情怀 p67
❖ 魏晋以来老式律学发展旳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旳“三百六十 律”p70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旳——何承 天旳“新律” p70、71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旳十分之一。处理了“三分损益法” 所处理不了旳“旋相为宫”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旳音乐 (公元220—589)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伴随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旳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旳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旳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p51
清商乐包括旳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旳相和诸 曲。
❖ 特点: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也可相 对独立表演;
❖ 是一种有器乐伴奏旳歌唱,有乐器伴奏旳歌舞,并 有纯粹乐器演奏部分旳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
❖ 相和大曲旳曲式构造:艳、解、趋三段式构造 p50
百戏
❖ 百戏旳定义p52 ❖ 百戏中旳乐舞类别
❖ 汉代域内音乐文化旳交流旳主要体现 1、南北音乐文化旳共存 2、楚乐文化对中原文化旳影响
黄门鼓吹、横吹、骑吹、短箫鐃歌
相和歌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秦朝的音乐和舞蹈
秦朝的音乐和舞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音乐和舞蹈文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以秦朝音乐和舞蹈为主线,介绍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秦朝音乐的发展在秦朝之前,中国音乐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发展,但秦朝的统一带来了音乐文化的整合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音乐也被调整和重塑。
秦朝的音乐主要以宫廷音乐为主,巧妙地融合了各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秦调。
这些音乐主要以竹笛、筚篥等乐器为主,曲调婉转悠扬,表达了秦朝统治者的威严和豪情。
二、秦朝音乐的特点1. 单音调:秦调音乐以一种统一的音调为主,追求纯正、和谐的音乐效果。
这种单音调的音乐形式,使得秦朝音乐在当时独树一帜,与其他时代的音乐有所区别。
2. 音调高亢:秦调的音乐以高亢、豪迈为特点,表达了秦朝统治者的权威和霸气。
这样的音乐形式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秦朝舞蹈的发展秦朝的舞蹈以宫廷舞蹈为主,数量较多,类型丰富。
秦始皇深知舞蹈的文化价值和表现能力,大力发展宫廷舞蹈并进行相应的规范化整理。
秦朝宫廷舞蹈注重形式美和动作技巧的兼具,多表达国家的繁荣和统治者的权威。
四、秦朝舞蹈的特点1. 好动和豪放:秦朝舞蹈的动作规整、肢体舞蹈有力,集中体现了秦朝人民的性格特点。
舞蹈的动作丰富多变,以自由奔放为主,通过舞蹈向人们展示了秦朝人民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 器乐舞蹈的融合:秦朝舞蹈多以器乐伴奏,并将器乐与舞蹈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这种形式的舞蹈继续影响了后世的音乐舞蹈发展,使之更加完善和丰富。
五、秦朝音乐和舞蹈对后世的影响秦朝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音乐为后世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创新。
其次,秦朝舞蹈的形式和技巧为后来的舞蹈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空间。
最后,秦朝音乐和舞蹈的发展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秦朝的音乐和舞蹈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朝的音乐器乐乐器演奏与音乐理论
秦朝的音乐器乐乐器演奏与音乐理论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与音乐理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还在音乐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和音乐理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音乐的发展。
本文将就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和音乐理论进行探讨。
一、音乐器乐演奏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和徵调四种乐调。
这四种乐调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音乐情感和氛围。
宫调为庄严悲壮,商调为静谧肃穆,角调为欢快热烈,徵调为娴雅清丽。
在秦代,音乐器乐演奏中的乐队构成也很丰富。
主要乐器包括七弦琴、瑟、筑、篪、箫等。
七弦琴是秦朝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被广泛用于歌唱伴奏和独奏。
瑟是一种古代的多弦乐器,常与七弦琴一起使用,增添音乐的层次感。
筑是一种横琴类乐器,音调高亢明亮,常用于演奏欢快的旋律。
篪和箫则是代表秦代音乐的管乐器,常用于独奏或伴奏。
秦朝的音乐器乐演奏十分注重技巧和和谐。
演奏者必须熟练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能,如琴弦的按弹、筝弦的拨弹、管乐器的吹奏等。
演奏者还需在演奏中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使整个乐曲听起来和谐、流畅。
二、音乐理论秦朝的音乐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
秦朝以五律为基础,发展了音乐理论的体系,其中包括了音律、调式和音乐的审美标准等。
在音律方面,秦朝的音乐理论将音程平均分割为十二个半音,形成了十二平均律体系,成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基石。
这种律制的出现,为后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音调和和音选择,丰富了音乐表达的可能性。
调式是音乐作品中音调的组合形式,秦朝的音乐理论将调式分为七个不同的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凤、六羽调。
每个调式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音乐情感和氛围,使音乐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达。
秦朝的音乐理论还强调了音乐的审美标准。
音乐作品应具有庄重、肃穆、娴雅的特点,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音乐作品还应符合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
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中国帝国统一的起点。
在秦朝期间,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得到了大力发展与推广,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音乐的流行、乐器的演奏、宫廷舞蹈以及戏剧表演等方面来介绍秦朝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
一、音乐的流行秦朝时期,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
秦朝的音乐以雅乐为主,通过宴席、祭祀等场合进行演奏。
雅乐的演奏要求庄重、恢宏,通常由乐官来演奏。
此外,也有一些民间音乐流行,如吹奏乐器、弹奏琴瑟等,这些音乐形式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二、乐器的演奏秦朝时期,乐器是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秦朝的乐器多种多样,包括弦乐、管乐、鼓乐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方法和音色。
其中,琴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秦代流传下来的琴有数十种之多,形式各异,琴音悠扬动人,被人们广泛使用。
三、宫廷舞蹈秦朝的宫廷舞蹈是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宫廷舞蹈在秦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编舞方法和表演风格。
宫廷舞蹈的动作优美翩跹,舞蹈者身着华丽服饰,配合音乐的旋律,形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四、戏剧表演秦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秦代的戏剧主要表现为戏曲和舞剧两种形式。
戏曲是由演员扮演角色,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
而舞剧则是通过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情节。
秦朝的戏剧表演丰富多彩,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看。
综上所述,秦朝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在当时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无论是雅乐的流行、乐器的演奏、宫廷舞蹈还是戏剧表演,都显示了秦朝人民对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的热爱与追求。
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
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
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
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
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
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
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
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
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
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讲秦汉音乐
相和歌:
两汉及魏晋时期,对民间歌曲做艺术加工形成的歌、舞、大 曲的音乐的总称,可以单称为相和或据其形式称相和大曲。 相和歌的最初表演形式是“徒歌”,初步发展为“相和形式”
叫做 “但歌”,一唱三和;逐步形成相和歌后,加入节、笙、笛、 琴、瑟、筝、琵琶等的伴奏乐器。
编钟曲《楚商》
古琴音乐的发展、代表人物及作品。
第二讲 秦汉魏晋时期的音乐 Nhomakorabea一、概述
汉乐府: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 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达一千多人。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 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乐府中的乐工除对民歌进行加工、 改编、创作和填词外,还研究理论、演唱、演奏。乐府中还 有优秀的音乐家,如:李延年。汉乐府的产生起到了保存民 间音乐的作用,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音乐文 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琴曲《胡笳十八拍》
《酒狂》
是魏晋时期阮籍所作的一首古琴曲。刻画出了醉酒者迷离恍 惚、步履蹒跚的神态。音乐主要是由调在不同高度上变化反 复,音程不断跳进,造成节拍颠倒,饮酒者醉意朦胧的效果。
古琴:
《声无哀乐论》
魏末中国文学家、琴家、音乐理论家嵇康著。是一篇涉及音 乐美学问题的学术论文。主要论述四个方面的内容: ➢ 1、论述音乐的表情功能和社会作用; ➢ 2、音乐的主观和客观性; ➢ 3、人类听觉和视觉、嗅觉、味觉之间的关系; ➢ 4、感情表达和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的问题。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
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秦汉朝代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此期间,中国古代音乐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
本文将从音乐文化与历史价值两个方面来探究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
一、音乐文化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创作秦汉时期的音乐创作相当活跃,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在民间音乐文化方面更是达到了巅峰。
秦汉时期,宫廷乐队称为“乐府”,他们为皇帝、贵族演奏。
乐队由歌唱家、乐器演奏家、作曲家组成。
同时,在农村和城镇,各种各样的节日和宗教仪式上都有民间乐曲的演奏。
这些音乐包括古代曲子、戏剧、歌谣和器乐等。
2.乐器制作秦汉时期,乐器制作颇具特色,形成了许多精美的乐器,如“瑟”,“琵琶”,“筝”等。
这些乐器都是能够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的,如“瑟”音柔和温馨,适合表现古典音乐;“琵琶”用作表演强烈的音乐,如军乐等。
它们在表演中,展示了无限的音乐魅力和灵动性。
3.音乐演出秦汉时期大规模的音乐演出展示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在演出方面,乐师们的技艺精湛,演出的裁判公正,是使民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考虑到不同人的音乐品味,演出中包括了多重类型的音乐,如器乐、民谣和古典音乐等。
二、历史价值秦汉朝代的音乐文化不仅在表演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在历史与文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宗教方面秦汉时期,宗教的发展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
例如,佛教和道教传入了中国,使得音乐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活动中。
宗教性乐曲在整个秦汉时期都被保留下来,这些乐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宗教偏好、信仰和文化。
2.政治方面音乐在秦汉时期也被用来表达政治意义。
在大型场合,比如庆典和欢迎宴会上,皇帝会聘请最优秀的乐师演奏乐曲以增加庆典的气氛。
音乐的力量也在不同的行政和政治活动中灵活地应用,这表明音乐的领域不仅限于艺术领域,也与政治和社会整体的发展紧密相连。
3.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与周围国家的交流不断加强。
浅谈中国各时期音乐类的发展
02
乐器种类
夏商周时期的乐器种类已经相当丰富,包括石磬、骨笛、铜鼓、铜钟
等。其中,石磬是夏商时期最古老、最重要的打击乐器之一,骨笛则
是最早的吹奏乐器之一。
03
音乐理论
夏商周时期,音乐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如三分损益法等音律计算方
法,以及最早的乐谱《五声谱》等。
秦汉时期的音乐
乐器发展
秦汉时期,乐器种类更加丰富 ,如琵琶、筝、瑟、箜篌等。 同时,乐器的制作工艺也得到 了很大的提高,如琵琶的颈头
网络音乐的特点
网络音乐具有多样性、自由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音乐需求。
网络音乐的挑战
随着网络音乐的流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版 权保护、音乐质量等,需要我们不断努力解决。
原生态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01
02
03
原生态音乐的保护
原生态音乐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原生态音乐的特点
原生态音乐具有地域性、 民间性、独特性等特点,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 现。
原生态音乐的传承
通过各种方式,如录音、 录像、演出等,将原生态 音乐传承下去,让更多的 人了解和欣赏。
04
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中国音乐在国外的传播
古代音乐传播
在古代,中国音乐就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 径传播到国外,如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及其演奏技 艺在唐朝时期就已传到日本、韩国等国家。
浅谈中国各时期音乐类的发展
2023-11-04
目录
• 古代音乐发展 • 近现代音乐发展 • 当代音乐发展 • 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01
古代音乐发展
夏商周时期的音乐
01
礼乐制度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我国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得到了较为明显的繁荣与发展,成为了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音乐艺术的特点,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充满了韵律感、节奏感和动感。
在这个时期里,音乐艺术被视为神秘而又神圣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用于婚丧嫁娶、宴会、宗教仪式和官方场合等。
秦汉时期的音乐以“雅、颂、歌、舞”为主要形式,以拍子清晰、声音高亢、音调独特、乐器多样等特点为标志。
二、秦汉时期的乐器秦汉时期,乐器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包括了弦乐器、管乐器、鼓乐器、铜乐器、木乐器、革乐器等多种类型。
其中,弦乐器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乐器,比如说琴、瑟、筝、箫等等。
这些乐器具有独特的声音效果和表现力,在演奏时能够给人一种沉浸式的感觉。
三、秦汉时期的音乐流派在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是“宫商角徵羽”,这个流派的音乐形式曲调旋律都很优美,被视为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代表之一。
此外,还有“越音”、“淮南子乐”等流派,每个流派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四、秦汉时期的音乐家古代音乐家大都出身于贵族,被视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守护者。
在秦汉时期,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比如说羊欣、钟子期、丘处机等等。
这些人在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五、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秦汉时期的音乐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音乐的传承方式很特殊,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因此它的流传过程很长,也很神秘。
在现代,由于法律法规和意识的相关限制,古代音乐艺术的发扬和传承变得困难,但人们对于它的传承和保护却是永远不变的。
六、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秦汉时期的音乐思想是很特殊的,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文化象征,被广泛地应用于宗教、政治和生活中。
古人就有“与乐同天”的观念,认为音乐与道德伦理紧密相关,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综上所述,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它以流畅的节奏感、独特的音律和动感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最新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 史传李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个天才歌唱 家和作曲家。他的歌声音色优美,技巧高超,非常 富有感染力,所以“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 动”。
❖ 李延年作曲水平很高,他创作的音乐被广泛用于宫 中的祭祀、仪仗等活动,受到皇帝的赞赏。元鼎六 年(公元前111年)前后,李延年为司马相如等人 创作的十九首郊祀歌词作曲,史书多有记载。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 朝音乐
第四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这是一首爱情的千古绝唱,歌中主人公为表示对爱 人的忠贞不渝,列出了五种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 现象,可见意志之坚决,感情之深厚。这首常被历 代恋人引用的作品就出自汉乐府民歌。
❖ 相和歌的名称即由此产生,它伴奏用的丝竹乐器有 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它是一种大型的歌 舞曲,由艳、曲、趋、乱等部分组成。
艳一般出现在曲前,其音乐华丽抒情; 曲是相和大曲的主体部分,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段与段
之间加有的器乐曲或舞蹈称为解; 趋和乱一般出现在结尾,节奏较快,情绪热烈,是乐曲
❖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中国音乐发展三.秦汉音乐
中国音乐发展三.秦汉音乐三. 秦汉音乐1. 音乐特点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
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
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
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
汉代在西北边郡兴起了鼓吹乐。
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
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
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
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
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
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2. 社会变革公元前475年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
其后,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各诸侯国通过变法相继实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革命转变。
从此,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了它缓慢而漫长的发展进程,直到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整经历了2300多年。
急剧的社会变革,给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
旧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了,旧时的雅乐也不可挽回地沦丧了,而新兴的民间俗乐则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兴起,还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他已经不安地注意到“郑声之乱雅乐”的严重意义。
到了战国时期,魏文侯所爱听的“新乐”已不只是“郑声”或“郑卫之音”,而是已经包括了郑、卫、齐、宋4国的民间俗乐。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由周至秦,天下大势合而分,分而再合。
秦灭诸侯成就帝业,为天下一统,在文化上推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车同轨、货同筹等措施。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从六国掠夺来的乐妓及钟鼓乐队也都"统一"到秦宫廷中来。
据《说苑》卷二十的记载,阿房宫中"皆有钟磬、帷帐、妇人、优倡……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亡之后,汉王朝在休养生息,创造安定局面的同时,也仍然需要构筑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从这方面的实际建树看,汉代的音乐文化,整体上呈现为宏大通达的气势,虽然与先秦音乐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并非没有传承,而是在对先秦文化的吸收中,重新塑造出新的文化气质,无论是先秦理性风格,还是楚汉浪漫气息;无论是神明天人之乐的斑斓奇异,还是世俗民众之乐的现实情趣,在当时多种社会音乐行为方式中,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乐府音乐秦时,宫廷中就设有音乐机构"乐府"。
集"六国之乐"于咸阳宫。
秦亡后,汉袭秦制,"乐府"机构亦延承下来。
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汉书·礼乐志》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便是这一现实情况的反映。
汉代的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乐以为宫廷活动服务。
因此,汉乐府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赋制配成曲,编演歌舞于宫廷演出。
当时汉乐府广泛吸收各地音乐甚至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并且还设立了相应的采风制度,这也是乐府最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博采风俗,协比音律"(《史记·乐书》),就是乐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原始社会音乐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名词解释: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民间乐器
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民间乐器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中国统一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音乐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秦汉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热爱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开始出现了不少民间乐器。
本文将结合历史资料和现代研究成果,来探讨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与民间乐器。
一、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在秦汉时期,音乐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例如军队中的士兵们在行进中一边演奏乐器,一边唱歌,以鼓舞士气;皇帝在进行宴席时也必然会有乐舞演出。
同时,秦汉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例如乐府音乐家韩愈、李白,歌曲作曲家琵琶叶,等等。
其中,乐府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流行的文艺形式,代表了当时精神文化的发展水平。
乐府诗的特点是以小调为主,情感真实、朴素,在表现爱情、丧失、离别等方面非常出色。
此外,秦汉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乐曲,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它们具有明显的民间音乐特色,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情感和生活。
二、秦汉时期的民间乐器秦汉时期的民间乐器种类繁多,包括弦乐器、吹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下面介绍几种代表性的乐器。
1. 琵琶琵琶是秦汉时期的民间乐器之一,和古琴、古筝并列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弹拨乐器。
琵琶的历史非常悠久,在秦汉时期已经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乐器。
琵琶的发音圆润、悦耳,常被用于演奏悠扬的小调和抒情的乐曲,是当时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2. 笛子笛子,是一种口吹木管乐器,起源于秦汉时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民间乐器。
笛子有清亮、柔和的音色,在表达抒情、舒缓的音乐中表现出色。
据说当时的战士们在行军时,乐手们常常吹奏这种乐器,以鼓舞士气。
3. 钟鼓钟鼓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在秦汉时期已经是非常流行的民间乐器。
钟鼓作为主要的节奏乐器,通常用于宫廷、寺庙、城市宴会等正式场合的演奏。
钟鼓的发音有力、有节奏感,可以使人们热情高涨,增强气氛、营造氛围。
三、秦汉音乐的影响秦汉时期的音乐艺术和民间乐器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主要是因为它们展示了音乐本身所带来的无限魅力和力量。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第四章 秦 汉 音 乐
都有歌词,可以歌唱,后来这种形式用于 军乐。
• 横吹曲: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于军中马
上奏之。
河南邓县南朝墓彩色鼓吹画像砖
河南邓县南朝墓彩色鼓吹画像砖之二
四川新都汉骑吹画像砖
相和歌
• 汉代北方民间各地流传的各种歌曲。最初
是清唱,即“徒歌”。后发展成为“一人 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的形式,即“相和歌”。
音乐机构
• 创建于秦朝,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
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发展。
• 乐府的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创作和填
写歌辞,改编、创作曲调;编配乐器,进 行演唱、演奏等。
• 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裁撤乐府。
秦代错金银钮钟
• 1976年,在陕西
秦始皇陵附近发 现秦代错金银钮 钟,钟钮一侧铭 刻篆书“乐府” 二字。
• 京房准:京房还采用弦律,制造了十三弦律
准,后世称之为“京房准”。所谓“准”, 就是弦律的正律器。
协律都尉李延年
•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领导人 。
早年是宫中太监,由于“性知音,善歌 舞,”而被封为“协律都尉”。
• 李延年善唱歌及作曲,史载:“延年善
歌”,“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张博望入西域,……惟得《摩珂兜勒》 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乘舆以为武乐。”
洛庄汉墓乐器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陵散》
•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最初可能
是产生于广陵地区的一首琴曲。现存最早 的《广陵散》见于明代《神奇秘谱》。
• 《广陵散》全曲共45段,全曲由开指、小
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部分组成。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摆布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音乐主要以吹奏、弹拨和敲击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音乐元素。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先秦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的音乐,以及宫廷和贵族社交场合的音乐表演。
代表性的乐器有磬、钟、簧管等。
《诗经》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记录了大量的古代音乐曲目和歌词。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的音乐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音乐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乐府是当时最重要的音乐形式,其中包括了七言绝句、乐府诗等。
此外,秦汉时期的音乐还受到了西域音乐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以琵琶、箫、笛等乐器为主,音乐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了丰富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
著名的音乐家嵇康和阮籍在这个时期活跃,他们的音乐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有“乐府古风”、“律吕清商”等流派。
同时,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南曲”、“北曲”等。
著名的音乐家包括李白、杜牧、白居易等。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蒙古、满洲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元代的音乐以“宫调”为主,明代的音乐注重了音乐的表达力和技巧性,清代的音乐则更加注重了音乐的形式和结构。
这个时期的音乐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浮现了一些融合了中西方元素的音乐作品。
6. 当代音乐(1912年至今)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音乐家开始接触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秦朝的音乐艺术
秦朝的音乐艺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又短暂的朝代,虽然其统治时间仅为15年,但在音乐艺术方面却留下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秦朝的音乐艺术,不仅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汉朝音乐,还对中国古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秦朝音乐的特点、乐器和影响。
一、音乐的特点秦朝的音乐以庄重、雄壮为特点,反映了当时秦国的统一和强大。
秦朝吸收了其他国家的音乐元素,并加以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秦朝的音乐注重节奏的稳定和强烈的韵律感,常常以大规模的合奏形式呈现,给人一种豪放和宏伟的感觉。
二、乐器的种类秦朝的乐器种类丰富多样,有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其中,弦乐器主要包括琴、瑟、筝等,管乐器有笙、箫、管等,打击乐器有鼓、钟等。
这些乐器在表达音乐的同时,还有助于表现秦朝的庄重和威严。
三、音乐的用途在秦朝,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被广泛地运用于宴会、祭祀和军事活动中。
在宴会上,音乐被用来增加欢乐氛围,丰富宴会的内容;在祭祀和军事活动中,音乐则被用来鼓舞士气,加强仪式的庄重感。
四、秦朝音乐对后世的影响秦朝的音乐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汉朝时期。
随着汉朝的兴起,秦朝的音乐流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在汉代,音乐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还与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相结合,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秦朝的音乐艺术以其庄重雄壮的特点脱颖而出,并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音乐特点、丰富多样的乐器种类以及广泛的用途,反映了当时秦国的统一和强盛。
秦朝音乐对汉朝以及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秦朝的历史时间短暂,但其音乐艺术却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宫廷音乐与传承
秦汉时期的宫廷音乐与传承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重视和支持,成为宫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传承的重要时期,对于后世音乐的发展和影响至关重要。
一、宫廷音乐在秦汉时期的地位秦汉时期是中国宫廷音乐发展的高峰期。
秦朝时期,嬴政开始推行中央集权,秦国四面兼并,政治稳定,这为宫廷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宫廷音乐以乐工、舞娘等作为基本元素,其中以乐工为主。
乐工按照其在乐队中的地位,划分为乐正、律吕、管弦、笙磬等。
秦代宫廷音乐以器乐为主,主要包括钟、鼎、鼓等。
这些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乐形式都非常严谨,充满着朴素的乡土气息和简约的美感。
到了汉代,宫廷音乐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宫廷音乐制度更加完善,除了延续秦代的音乐制度外,还增加了许多乐队和专门的音乐家。
在汉武帝的刺激下,宫廷音乐创造了多种音乐形式,例如韶乐、雅乐、骊乐、掖庭乐、御香乐等等,宫廷音乐成为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二、秦汉时期宫廷音乐的演奏形式秦汉时期的宫廷音乐形式丰富多彩,但是以器乐演奏为主。
器乐演奏是指用钟、磬、鼓、韶、管、箫、笙等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
器乐演奏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程,演奏者必须按照指定的程序和乐章来演奏,并且得遵循乐音的基本准则。
另外一种宫廷音乐形式是歌舞。
秦汉时期的宫廷歌舞要求歌舞演员要有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在舞台上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和形式。
在这方面,汉代的宫廷歌舞相对于秦代的宫廷歌舞更为注重表现形式,舞蹈的手法和动作更多地展示了舞者的柔韧性和美感。
三、秦汉时期宫廷音乐的影响和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秦汉时期的宫廷音乐对于后世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在宫廷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从另一个方面影响着民间音乐的发展。
在影响方面,秦汉时期的宫廷音乐对后世音乐的形式、结构、器乐演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与流派
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与流派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音乐在秦汉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繁荣。
在这个时期,音乐融入到了各个领域,成为了社交娱乐、宗教仪式以及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秦汉时期也涌现了许多音乐流派,对中国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音乐的发展与繁荣秦汉时期,音乐成为了上层社会人士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各种宴会、婚庆、葬礼等社交活动都少不了音乐的陪伴。
同时,在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中也大量运用了音乐。
从历史文献来看,秦汉时期音乐的形式和种类极其丰富,涵盖了器乐、歌曲、舞蹈等多个方面。
其中,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乐之一就是磬。
磬是一种由青铜或石头制成的敲击乐器,音色清脆悠扬。
磬在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中被广泛使用,被誉为“清官音乐”。
此外,箫、鼓等乐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组合形式的乐队在秦汉时期也开始出现。
在歌曲方面,秦汉时期的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
雅乐主要由宫廷和贵族阶层演奏,内容通常是祭祀歌曲或官方歌曲。
俗乐则是民间歌曲,通常在婚庆、葬礼等场合中演唱。
此外,秦汉时期也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比如曲子,它是由唐宋曲调演变而来的,旋律优美、富有变化。
秦汉时期音乐的流派秦汉时期涌现了很多音乐流派,它们或以器乐为主,或以歌唱、舞蹈为主,各具特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乐舞。
乐舞是一种以歌唱和舞蹈为主的音乐艺术形式,它在秦汉时期得到了高度发展。
乐舞分为雅乐和俗乐,雅乐主要由官方和贵族演出,受到的影响也较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俗乐则以民间乐舞为主,流传广泛,流派也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秦汉时期还涌现了许多以器乐为主的音乐流派。
比如洛阳乐、琵琶乐等,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而民间流传的音乐流派则更为丰富多样,比如地方戏曲、山歌、花鼓戏等,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结束语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和流派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为后世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根基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由周至秦,天下大势合而分,分而再合。
秦灭诸侯成就帝业,为天下一统,在文化上推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划一度量衡、车同轨、货同筹等措施。
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从六国掠夺来的乐妓及钟鼓乐队也都"统一"到秦宫廷中来。
据《说苑》卷二十的记载,阿房宫中"皆有钟磬、帷帐、妇人、优倡……锦绣文彩,满府有余,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亡之后,汉王朝在休养生息,创造安定局面的同时,也仍然需要构筑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从这方面的实际建树看,汉代的音乐文化,整体上呈现为宏大通达的气势,虽然与先秦音乐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也并非没有传承,而是在对先秦文化的吸收中,重新塑造出新的文化气质,无论是先秦理性风格,还是楚汉浪漫气息;无论是神明天人之乐的斑斓奇异,还是世俗民众之乐的现实情趣,在当时多种社会音乐行为方式中,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乐府音乐秦时,宫廷中就设有音乐机构"乐府"。
集"六国之乐"于咸阳宫。
秦亡后,汉袭秦制,"乐府"机构亦延承下来。
至汉武帝时,乐府音乐机构得到了扩大和进一步的发展,遂有汉武帝立乐府之说。
《汉书·礼乐志》记"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便是这一现实情况的反映。
汉代的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乐以为宫廷活动服务。
因此,汉乐府的任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赋制配成曲,编演歌舞于宫廷演出。
当时汉乐府广泛吸收各地音乐甚至少数民族和外域音乐,并且还设立了相应的采风制度,这也是乐府最有意义的工作。
所谓"博采风俗,协比音律"(《史记·乐书》),就是乐府的重要职能之一。
采歌诗以作乐,是自周代以来就有的文化传统。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礼记·王制》),就是这类观念在后世的保留和反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初统治阶级的自信心。
这也是汉乐府与秦乐府在其文化职能上最不相同之处。
至于西汉末年,"风俗使者"自"采风"中归来,假称天下风俗齐同,伪造地方歌谣以歌颂功德,已是不敢正视现实的欺瞒做法了。
汉武帝时乐府采集的各地各类歌诗,据《汉书·艺文志》所载,有"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其中提到的地名有吴、楚、汝南、燕、代、雁门、云中、陇西、邯郸、河间、齐、郑、淮南、河东、雒阳、河南、南郡等地区。
这可以说是古代史上仅次于周代的地方音乐采集、整理活动。
汉乐府的音乐可以说是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
相和歌、鼓吹乐、郊祀乐歌、歌舞百戏以及各类夷俗音乐,都在乐府音乐活动中得到了提高与发展。
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就有对这类音乐活动的文学性描写。
汉乐府音乐的总体风格,可说是绮丽华美。
汉人扬雄以汉代的织锦霞蔚般的美丽来比喻汉赋的宏丽,而在当时,汉人也曾以同样的方式来类比音乐。
如《汉书》记"女工有绮縠,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
这与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所称各类音乐歌舞"所以娱耳目而乐心意者,丽靡烂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后"也是一致的。
第二节歌舞百戏百戏是歌舞杂乐、角抵、杂技、幻术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总称。
百戏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多种表演形式。
《史记·李斯列传》曾记秦二世时,甘泉宫中就有"角抵俳优之观"。
汉代是百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在当时的社交活动中,百戏被用来招待群臣宴享乃至外国使节。
汉代百戏的表演,在张衡的《西京赋》中有相当生动而详尽的描写。
其中既有"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的杂技魔术,也有"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娲坐而长歌,声清畅而委蛇"的化装及音乐表演。
从某种意义上讲,百戏是一种世俗生活中的神人之乐,这与汉代"天人感应"、"人副天数"一类神学意识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有关。
所以,在其题材内容上,经常可以看到历史、神话人物的形象。
在汉郊祀乐歌中,就有这类表演。
如汉郊祀乐歌《练时日》的表演中,当神灵驾车降临时,就呈现为"左苍龙"、"右白虎"、"五音饰"、"羽旌纷"的乐舞表演形式。
后来,估计这种歌舞形式在世俗音乐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汉代百戏的演出活动可以说是载歌载舞,这些在今存汉画像石上有较集中的反映。
百戏音乐的歌舞表演,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为百戏表演伴奏的钟鼓乐队,吹奏笙、笳、排箫,弹瑟击筑,敲击编钟、编磬,并且带歌唱和俳优的表演,正所谓"击鼓歌唱作俳优"(《汉书·霍光传》)。
汉百戏画像石中常可见到盘鼓舞表演的场面:一位男伎挥舞长袖,在地上七个盘鼓之间边舞边唱,这与张衡《舞赋》中描写的"盘鼓焕以骈罗,抗修袖以翳面,展清声而长歌"是相一致的。
汉代,在长安、洛阳这类大都市中,百戏可谓风靡一时,有不少专演百戏的娱乐场所。
一些达官贵戚之家,也豢养了专门表演百戏的倡优。
甚至一般富豪吏民,也收养歌者数十人,以供享乐。
百戏在当时,是一种综合性很强、且充满生机、趣味的艺术活动方式,从现存汉画像石的表演方式来看,经常是与宴享活动一块进行的。
百戏中的歌舞、杂戏、音乐和化装表演的艺术活动,也对后世传统戏曲艺术的形成,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第三节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
作为北方民间谣曲,相和歌与先秦以"相"为节奏乐器的乐歌形式,有着前承的关系。
在先秦社会音乐生活中,有以"相"伴奏的劳动歌曲。
"相"本身就是由舂米、筑墙、夯土的劳动工具发展而成的击节乐器,又称"舂牍"。
先秦时期,所谓"邻有丧,舂不相"(《礼记·曲礼》)的记载,以及《史记》中所述秦国大夫百里奚死后,"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的故事,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以"相"为伴奏的歌谣在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的流行情况。
这种歌谣的写作,甚至还成为先秦思想家关注和运用的艺术创作形式。
例如战国时的荀子,就曾写过说唱歌谣体的文学作品《成相篇》,其中的唱词韵律,呈现为有规律的节奏性特点,其唱词为:"请成相,世之殃,愚门音愚门音堕贤良。
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怅怅"。
歌中反映当时政治昏暗,排斥贤良之士,要求君主能够懂得用贤良之士为政,否则就像唱歌没有节奏(没有"相"击节),怎么会不迷惘呢!相和歌最初只是民歌的清唱,即所谓"徒歌";后来衍化成清唱加帮腔,称为"但歌",其演唱形式是"无弦节,作伎最先唱,一人唱,三人和";以后再发展,加上丝竹乐器的伴奏,并且由一人手执节奏乐器"节",边击边唱。
这时的相和歌,已经构成"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成熟乐歌形式。
汉代的相和歌,具有文化上的多融性与聚合性。
音乐史上所谓的"相和五调伎",据《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引《唐书·乐志》称,相和三调之"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
又有楚调、侧调。
楚调,汉房中乐也。
高帝乐楚声,故房中乐皆楚声也。
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五)调"。
因此,汉世之相和歌,已成为交汇、吸收先秦乐歌传统,合南北音乐风格于一身的代表性乐种。
相和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逐渐与舞蹈、器乐表演相结合,形成歌舞性的"相和大曲"。
但是,仍然保留了最初就有的节奏性强的艺术特点。
相和大曲的伴奏乐队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乐器。
相和大曲基本上是器乐演奏、歌诗演唱和舞蹈表演兼而有之。
关于相和大曲的曲体结构,《乐府诗集·相和曲辞》讲"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
"从《宋书·乐志》收录的大曲15首来看,其基本曲式为"艳--曲--趋"的三部性结构。
其中的"艳",基本上是舞蹈与器乐段落,一般无歌诗演唱;"趋",一般是歌诗的演唱加上舞蹈、器乐,节奏上加快,情绪上趋于热烈、紧张。
"曲"是大曲的核心部分,特点是歌诗的声乐部分与器乐部分交替发展。
"曲"有多段歌词,每段歌词后有"解"。
"曲"的部分,少则二三解,多则七八解,是分段演唱。
从歌词的角度看,"解"有章或段的含义。
所谓"凡诸调歌辞,并以一章为一解。
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乐府诗集》卷二十六)。
汉魏时期,相和歌这一乐种,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其中叙事歌是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体裁。
著名的叙事歌作品如《病妇行》、《东门行》、《陌上桑》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人民的生活遭遇。
其中病妇的托孤、被压迫者的反抗搏斗;贵族的贪色与女子的机智,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和歌调中属于"楚声"系统的乐歌创作,也是很有艺术特色的。
就相和歌调中的楚风成分而言,西汉宫廷中相和歌如《阳阿》、《采菱》、《绿水》、《激楚》,原先就是先秦时流行于楚地的民歌,以后发展为歌舞曲。
其中《激楚》一曲,亦是汉相和诸调中的重要曲目。
所谓"鄢郢缤纷,《激楚》结风"(《汉书·司马相如传》);"哀弦理虚堂,要妙清且凄,啸歌流《激楚》,伤此硕人怀"(《宋书·乐志》),都说明汉乐中"楚声"系统乐歌声腔的重要地位。
另有楚调曲《白头吟》,传为卓文君为表达对司马相如的爱情所作,其中"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诗句,直率而不隐真情,成为千古名句。
在上层统治阶级中,也有许多人创作相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