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众传媒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A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表: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 年) 年份类别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1999 年 报纸总印数(亿 246.8 211.3 263.3 318.4 份) 广播节目制作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时间(小时) 电视节目制作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时间(小时) 互联网用户(户) — — 7 213 2000 年 329.3 3 381 466 585 007
平日的年节庆典、婚丧寿辰、乔迁新居等,国人都会用张贴对
联,悬挂横幅的形式来烘染气氛,况且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在 厅堂悬挂书法佳作的习惯,以此来彰显主人的文化品位、学识 修养、改善和提升主人的自我形象,其实书法也从来没有真正 进入过象牙塔,它一直都在为民所用。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保护 传统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大可不必为书法艺术的前途过 分担忧,既然钢笔取代毛笔没有使书法消亡,那么电脑也绝不
红色中华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__________》、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光明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__________》、《文汇报》 等 改革开放后 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创办起来
二、影视事业
1.电影 (1)19 世纪末,传到中国。 定军山 (2)1905 年,《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起步。 (3)20 世纪 20 年代后,发展迅速。 (4)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 2.电视 北京 (1)1958 年,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 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的内容。
HH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
获取信息
整理课件
28
互联网的弊端:
• 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 信息来源渠道不确切
整理课件
29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利益
弊端
便于获取知识,拓展视野
改变学习观念和方法,提高 效率……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是西多部地角区度)、群覆众盖难面以看广电的视优听势广;播问题而实施的工程。从
1998年开始实施,到2001年3月,累计投资16.2亿多元,消
5灭、广群播众电视精盲神村生1活0万的多需个要,。解决了近7 000万人收听、收看广
播电视难的问题。
整理课件
26
整理课件
27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整理课件
15
《渔光曲》剧照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 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联华 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蔡楚 生编导,王人美等主演。
剧情为渔民徐福被渔霸逼 死,女儿小猫、儿子小猿由 母抚养,仍袭父业。在一场 海匪洗劫渔村中破产,徐家 姊弟流落上海,在码头卖唱 度日。小猿劳累病倒,在小 猫的《渔光曲》声中凄惨死 去。影片创卖座最高纪录, 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荣誉奖。
学习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整理课件
1
艾小梅 创办 《昭文新报》
整理课件
2
整理课件
3
清末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由梁启超、汪康年、黄遵宪等 发起创办。梁启超任总主笔。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1)建国后:继续发展。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 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②《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报刊,在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2)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 象。 ①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②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 来。
建国以来的报刊
【思维点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
涌现了大批报刊,与其他时期相比:这些报刊创办起 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服务于政治运动的舆论宣传。
【合作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思考应如何看待外国人 在中国创办报纸? 观点一: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 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 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 重要工具和手段。 观点二: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 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 一种近代文明的象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 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提示:应全面看待,一方面促进了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 剧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另一方面客观地把近代报刊带到中 国,促使国人办报,促使人们思想观念改变。
D
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 功能是 (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 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B
主题二
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旧中国报刊业的演变历程
阶 段 时间 代表刊物 《中国丛报》 《万国公报》 影 响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二、影视
1、电影 (1)诞生:《定军山》(1905) 《歌女红牡丹》 (2)成熟(30年代) 《渔光曲》 《风云儿女》 (3)建国初:工农生活与革命战争题材 (4)辉煌:80年代中期以后 2、电视 (1)诞生:北京电视台(1958年)
二、影视
1、电影 (1)诞生:《定军山》(1905) 《歌女红牡丹》 (2)成熟(30年代) 《渔光曲》( 《风云儿女》 (3)建国初:工农生活与革命战争题材 (4)辉煌:80年代中期以后 2、电视 (1)诞生:北京电视台(1958年) (2)发展(改革开放后)
1.互联网的兴起: 1994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发展迅猛。
三、“第四媒介”互联网
1.互联网的兴起: 1994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发展迅猛。 2.互联网的特点(75页第二、三段):
⑴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能模拟三维动态效 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联系更加紧密、 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1、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 •2、互联网的兴起; •3、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报刊业
1、发展历程 (1)出现 19世纪中期:《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法国伏尔泰曾经说过: “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 《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 老的报纸。
• (2013· 广东江门高三期末· 17)“消失的旧时光 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 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 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 • •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 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 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
高中课件必修一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任景丰
谭鑫培
1892年,任景丰 创办丰泰照相馆。 1905年,任景丰 与技师刘仲伦拍 摄谭鑫培主演的 京剧《定军山》 片段“请缨”、 “舞刀”、“交 锋”。后拍摄多 部京剧片段影片。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一)电影的发展 1、1905年,第一部国产无声电影《定军山》 2、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 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1868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 ☞ 林乐知于上海创办《教会 新报》,1874年停刊,更 名为《万国公报》。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 影响:① 传播西学,促进思想观念改变 ② 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③ 推动国人办报
(二)电视的发展 1、1958年,电视业诞生 2、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丰富
☜ 《新闻联播》初办及播音 员李娟 现今的《新闻联播》 ☟
☝ 1958年,中国第一台 电视机 经典的熊猫牌电视机 ☞
二、影视事业和互联网的发展
(三)互联网的发展 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29亿, 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普及率接近60%。
3、影响
《民(报1)》成成为立宣,传一救方亡为图同存盟思会想之的喉武舌器,以宣传 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 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2)传播西学—,—促孙进中思山想《解中放国之革命》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一)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武4昌、革影命响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
—
现代报刊产生在西方
• 1566年,意大利威尼斯出现定期手抄新闻 • 1609年,德国率先发行定期报纸 • 现代报刊的产生原因 • 1.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 2.15~16世纪,封建王权的强化与相对统一的国家,提供了 商品(包括信息)相对自由流通的空间条件。 • 3. 文艺复兴促进了各国标准语言和文字的形成,奠定了规模 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 4.古登堡印刷术(1450年)的发明,提供了规模新闻传播的 新技术条件。
讨论: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待外 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 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 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 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尽管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 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象征和近代 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积极 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中国共产党
针锋相对的斗争
国民党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外 报
国 人 办 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19世纪30年代、广州)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广州、 中国境内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万国公报》 《申报》(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 (艾小梅 1873年、汉口,刊登些轶闻趣事诗词小品之类的 文章,因销路不畅办了不到一年就停刊了,但它的历史意义 还是非同寻常的。 )
【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人教版)
材料一
1978年 2000年
材料二
报纸 186 2007
刊物 930 8725
1996年, 中宣部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 报业集团, 该集团目前共有19种报刊, 日均发行量达163万份, 2000年广告总收入达13亿元, 连续几年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第 一位--------目前我国批准的报业集团有31家。
3.文化素质的限制,形象性相对薄弱
阶段 时期或时间 代表刊物
影响
是中国境内由外国人
形
19世纪中前期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72年
《申报》
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
成
的中文报刊
1873年
昭文新报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化时期 辛亥革命
发 新文化运动时期
时务报 民报
三, 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 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讨论
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产 生和发展, 而媒介产生和发展之后又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报纸、影视、互 联网等媒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希望 每个同学能将每种媒介发展的历程简 单概括出来。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害处大还是益处大?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 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
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害处: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 潜在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 脱离现实, 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3.繁荣
娱乐性 报刊创办起来。 (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_______ 新闻价值 作为自己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 的发展方向。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预习导学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误区警示]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 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最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教材问题解答
二、学习延伸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 最大。 提示 (1)可以以你所在的班级为范围,设计一个问卷, 通过逐个调查的方式分析每位同学平时主要通过什么媒体了 解国内外大事及辅助学习。问卷可以包括每天接触这种媒介 的时间、地点、主要浏览或听取的内容,对其日常学习生活
(2)启示:①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发挥它的积极作
用。②社会、学校、家长应当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 网。
预习导学
课堂讲义
教材问题解答
课堂讲义
材料一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
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
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 巴雷特 (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肖 恩· 马洛尼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的缘由。 答案 现象:互联网发展迅速。 缘由: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 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 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9世纪末传入中国
1905年起步
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
电影发展经过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事业相当发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走向辉煌
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1905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 牡丹》(1931年)
中国第一部获得 国际荣誉的电影 (1935年)
80年代
90年代
张艺谋
陈凯歌
冯小刚
巩俐
葛优 李连杰
周润发
杨紫琼
1958年诞生
电视
改革开放后大发展
电视逐渐普及
节目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的兴起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繁荣
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事业的发展
电视事业的发展
“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互联网的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 科兹曼 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 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 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 网络时代。”
本课小结 形成 报刊业走向繁荣 发展
大 众 传 媒 的 变 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
辛亥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期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 针锋相对的 斗争 国民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三)繁荣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报刊 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众传媒的变迁
• 互联网能替代报刊,影视吗?
互联网的那些毒
• 17岁少年熬夜上网猝死 家属痛哭流涕 2011年2月12日晚,刚刚初中毕业不久的韩岩准备在13 日出去打工,临行前和同学约好到网吧打游戏,13日凌 晨2时许,韩岩突然倒地,嘴里不停地吐着白沫,浑身抽 搐着。同学赶紧打120求救,急救车赶到后,经过医生的 检查,韩岩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 90后小伙彻夜上网虚脱猝死 2011年1月5日下午2点左右,一名90后男子通宵上网后 猝死于网吧内。根据网吧管理员称,这名男子自下午到达 网吧开始上网后,在网吧包夜,直到早上时仍未离开。虽 然自己不再玩游戏,但仍坐在座位上看别人游戏。中午时 候管理员发现其身体状况有异样,便打电话报警,警方赶 到时该男子已经死亡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德先生”(民主Democracy ) “赛先生”(科学Science )
胡蝶
阮玲玉
互联网的那些事
• 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 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 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 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 2000年4- 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 易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 数在2011年底已经突破5亿,达到5.13 亿人,与2011上半年相比增加了2800 万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 38.3%,与去年相比增加了4个百分点。
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习目标: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情况;2、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1、制作《报刊、影视和互联网发展简表》,用数据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与影响;2、搜集相关资料,探讨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结构: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近代前期(1)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纸: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和《》等。
(2)国人自办的报纸:,陆续出现。
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
____________,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来,_________创办报刊,同________展开论战。
____________,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___________思想。
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_________》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新中国成立以后(1)改革开放前:《__________》《_______》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__________》《_______》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2)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___________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提示: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维新、革命、五四、新文化) (3)推动中国发展。 (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舆论监督等)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年, 由卢米埃尔兄 弟制作的电影 《火车到站》 、《工厂大门 》在巴黎公映 ,标志着世界 电影的诞生。
斑竹:版主,也可写作板猪,班猪。由于拼音输入造 成的美妙谐音。 副版主叫“板斧”。 筒子:同志 沙发: 第一个回贴的人 马甲: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 称为马甲,与马甲相对的是主ID。 菜鸟:原指电脑水平比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 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大虾:“大侠”的通假,指网龄比较长的资深网虫, 或者某一方面(如电脑技术,或者文章水平)特别 高超的人,一般人缘声誉较好才会得到如此称呼。 灌水:原指在论坛发表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帖子, 现在习惯上会把绝大多数发帖、回帖统称为“灌 水”,不含贬义。
网络是充满阳光的精灵,还是黑暗中的幽灵?说它有益, 是片面的;说它有害,也不是绝对的。网络就像大海。 在平静的时候,人人都会赞叹其美丽与神奇。但普希金 曾这样对大海说:“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 的船只就会覆亡。”所以,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学会自控 与自制,对外界能抵制诱惑,关键在于自己;同时呼吁: 驱逐网络垃圾,净化网络天空,还我们一片洁净的网络 空间。 ——《浙江在线》
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 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 ──京剧《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 ──《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国歌。
16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堂练习
1、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
束的是 (D)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歌女红牡丹》
2、“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D )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
力
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
电影在发明之后不久就传入中国。电影在 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 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地点: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影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 馆的创办人己摄制影 片先河。
◎报刊业走向繁荣
7.新中国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红旗》 成为主要舆论工具。
◎影视事业的发展
标志着电影诞生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为他们发 明的“连续摄影和放映的机器”申请了专利
◎影视事业的发展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 到站》、《工厂大门》在巴黎公映。
◎影视事业的发展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的遭遇异常 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 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活着》的史诗性被 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隐隐露出悲悯情怀。 个人的生存苦难,在影片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 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荒谬感。
◎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视的问世时间: 20世纪30年代
及时沟通
A、①② C、③④⑤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二、通讯工具
1.电报在中国
⑴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原创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895
7
3
42.9%
1896
11
7
63.6%
1897
49
45
91.8%
1898
47
39
83%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大多反映社会思潮。
辛亥革命时期宣传民主革 命的报刊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宣传维新 思想的报刊
这些报刊是各时期的有力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制造舆 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近代中国报刊业走向繁 荣。
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 播音员李娟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长虹牌液晶电视
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节 目越来越丰富。
电影媒介的特点 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 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时效性不强。
改革开放后电视普及的原因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 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 电视台的覆盖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如“村村通”工程;电视的自身 优点,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 势;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二 影视事业的发展
1.广播事业
文字 + 声音 = 广播
阅读教材P74“历史纵横”,谈谈广播事业在 中国的发展情况。广播作为传媒工具有哪些 特点和局限性。
特点 携带方便、覆盖面广 局限性 缺乏感染力与形象性
2.影视事业 文字 + 声音 + 图像 = 影视
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 电影《火车到站》、《工厂的大 门》在巴黎公映,标志着世界电 影的诞生。
2.功能和特点
功能 迅速传播信息 特点 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 体,具有动态性、即时性、互 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发挥主要作用。 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中华报》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 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 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 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 生活
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等
D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 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 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 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 不可能出现的是(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 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若去 北平出差也可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 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A
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
1、外因:西方文明(生活方式、民主思想等)的影响。
2、内因: 政治上:近代政治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重大事件和政府的政策(新中国成立、改 革开放等;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经济的不断发展; 思想上:思想解放运动(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维 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科学思想等)
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印刷媒介)走向繁荣
2、影视事业的发展 3、互联网(“第四媒介”)
表现 形 成
19c中前期,洋人在华办报, 外文:《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c70s起,国人办报
社会影响
发 展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 影响: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 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 重大启蒙作用。
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
1、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思想的 变化而不断变化; 2、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城市 变化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 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既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又保留本民族特色)
繁 荣
改革开放后,党报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专业性报刊如雨后春笋
(2009.辽宁月考)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 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 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 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 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 的媒介是: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刊杂志 D.铁路交通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材料二】 1895年到l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 报刊有ll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 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 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 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 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 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 出特点。 报刊的种类较多; 中国人自办为主; 政论报刊影响最大; 内容丰富,贴近民众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 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 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B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 /bbs,网址设置 “1905”的寓意是( ) 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 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B
2、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1935年《渔光曲》在莫 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 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 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 成为电影主题。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 1905年
代表
《定军山》
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 1935年 1935年 建国后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D
1958年北京电 视台开始试播
“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 力 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 及时沟通
D
A、①② C、③④⑤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 (2010.山东省聊城高三期中考试)某历史教研网站 上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 变迁的网页,其中的网页链接包括服饰、社会习 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 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应是 • A.流行语言 B.网络普及 • C.自驾旅游 D.民航大国
思考:改革开放后 电视会得到普及 的原因有哪些?
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的原因 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电视技术的进步 3.国家的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第四媒介) 1、互联网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诞生,90年代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第四媒的功能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材料三】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 。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在 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 支持配合政治革命。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931年《歌女红牡丹》 拍摄成功,标志着中国 有声电影历史的开始 1905年《定军 山》首映,标 志着中国电影 事业的起步
C
• (浙江高考押题卷)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 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C
学以致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 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 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 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 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请回答:
单元知识结构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表现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随经、政、思的变化而变化; 2、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3、地域不平衡 4、既有半殖民地色彩,又有本民族特色 内因:经、政、思
特征
原因
外因:西方文明的影响
影响 (政治、经济、思想)
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 根本原因是(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风云儿女》 插曲后来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
(2009.山东省临清市)1920年,某人到 广州旅游,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在影剧院看电影《歌女红牡丹》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先生”
背景材料:
材料一: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 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 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 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 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 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 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街头剪辫子的情景。 材料四: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
缺陷:
1、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3、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思考:四大媒介,它们的发展对人 们的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1、 使人们进入信息时代,有利于全球化。
2、促进生产、生活、教育方式的发展
3、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2007海南三校联考)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以下说 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 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次替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