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专题14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
【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第12题
【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讲与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讲与练
(附答案及解析)
解构真题引领规范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
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
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
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
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
..,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
微为文学。母忧
..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
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
..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学霸笔记】考点21 文言文阅读: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专题】文言文阅读
【考点】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考点讲析】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重难警示】
错误设置陷阱
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曲解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利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设置错误。
2.遗漏信息,以偏概全。
文章的信息比较多,但选项在归纳时却故意漏掉一些信息,在细节上设置错误。
3.混淆时间,颠倒顺序。
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混淆或者把事情的先后顺序颠倒等。
4.张冠李戴,杂糅事件。
把某件事情的主人公说成另外一个人,把几个事件杂糅在一起概述等。
5.无中生有,歪曲事实。
把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发生的事情,或者故意拔高、
贬低人物等,造成错误选项。
6.牵强附会,胡乱联系。
文章中的两个人或两件事、两种物之间本来没有条件、递进、因果关系,但选项故意将其组合在一起,强加上或
条件或递进或因果等关系。
【实战演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
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
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
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2016年上海卷高考试题)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
使命交通
..,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
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2)祜独安.其室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 概括中心 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概括中心分析观点(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考点阐释】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
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文言文如何概括中心思想
文言文如何概括中心思想
1. 几篇文言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马说》:托物寓言理,几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讽刺。
《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在幽深冷寂环境中的孤凄悲苦之情。
《岳阳楼记》作者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的规劝滕子京要心存高远,也表达了自己宽阔胸襟。
《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高洁志趣。
《满井游记》通过写作者早年在北京满井游历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够继续出游的美好愿望。
好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上来的。我们这学期刚学完这些东西。
希望能帮到你!
2. 文言文的中心思想
《黄生借书说》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
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文言文阅读归纳、分析、概括设题类型
文言文阅读考查归纳、分析、概括能力往往综合设题,具体可以分为三类。
1.“分析概括”题
题型设置一般为选择题,多采用“选非”(四个选项当中三对一错)形式,偶尔也采用“选对”(四个选项当中三错一对)的形式。如:
(2007年山东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梳理事件因果、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题面各项分述了与王戎有关的四件事:裴楷之赞、阮籍之交、母忧之孝、刘毅之识。考生应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入手,分析并做出正确判断。C项归纳的意思偏离了文意。原文意思是,王戎表面不拘礼法,内心却非常痛苦不堪,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
【答案】C
2.分析鉴赏题
一般为选非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概括,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及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一般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如:
(2006年湖南卷)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
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试说明》“古诗文阅读”中“分析综合”里的第二条要求,能力层级C。这项考查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
一、归纳内容要点
1.“归纳内容要点”包括三层含义:
(1)、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
(2)、抽象的内容能加以阐发;
(3)、含蓄的内容能加以解说。
2.高考对“归纳内容要点”主要考查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考查对全文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
(2)、结合层次分析,考查对全文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3)、考查对段意、定义的某一具体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3.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
①、“去粗取精”法,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②、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
③、整体透视法。有些文章(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这时就必须宏观全文,联系主旨,归纳出要点。
二、概括中心思想
1.“概括中心思想”包含两层含义:
(1)、论述了什么内容(指论述的中心或中心论点);
(2)、作者的基本观点,对文章的价值判断。
2.高考对“概括中心思想”主要考查以下两个方面: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观点怎样归纳、中心怎样概括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观点怎样归纳、中心怎样概括
一、问题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归纳作者观点?怎样概括中心内容?具体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二、复习范围
高考大纲中对文言文阅读的相关能力要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这个考点要求以理解分析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点:
三、方法指引
1.解题步骤: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本特点抓重点
阅读时要注意:
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注意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章。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
说明、描写、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所提供选项的正误
考生应依据文章,力求明辨各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处的毛病,例如人物的替换、事件时间、因果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文言文阅读之分析综合课件.ppt
我们已经了解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这一考点的考查方式以及命题者设题 中的一些基本方法。我们以后做题中要多注 意这几个方面,先从这几个方面排除。但是 我们各种做题技巧都应该在读懂原文的基础 上实施。怎么读懂原文也是有些技巧的,这 些技巧在以后的专题中进一步指导。
小结
解题的完整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要突破文言文的这些考点,首先就得有整体阅读策略:
整体阅读,读懂选文:
(1)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题设一般是“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 )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用心地默读文章, 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 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下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 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 案。有些常用的方法在复习中还会进行指导。
尝笞罚,”,而选项中“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应是 “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 古代“犯人”一般用“囚”字,
“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 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此处属曲解词 义,话说回来,如果C项正确,那么查道就是没有原则的昏官了, 这与整个文段内容有矛盾,聪明的学生应该会想到这个问题,这 正说明了此题有极高的区分度。
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文言文专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主备人:肖成俊
【考点解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所写事物、所说道理等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同时能准确地找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不同文体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以记人为主的传记等。a、记了几个人;b、主要记的谁,他与其他人的关系;c、写了他几件事;d、表现了他什么性格品质。
(2)以记事为主的文章。a、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b、事件中有那些人;c、人物之间的关系;d、人物对事件各持什么态度;e、事件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品质f、记叙的事件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以写景为主的散文。a、写了什么景;b、以什么顺序手法写景;c、景物特征如何;d、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
(4)以议论为主的文章。a、对什么进行议论;b、主要观点是什么;c、作者或人物论述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d、评述人物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真题回放】
(2013湖北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廉希宪出生之时,其父孝懿公刚好被任命为廉访使。孝懿公非常高兴,认为廉希宪将来一定会很有出息。
B.廉希宪十九岁时,随父亲北上侍奉元世祖。元世祖见廉希宪才貌出众,见识不凡,给予了他格外的恩宠。
C.廉希宪任平章政事之时,对登门拜访的中书右丞刘整极为冷淡,因为他认为刘整是不知君臣之义的叛臣。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一、考点解读
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
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比如传主的经历或事迹,他的某个方面的才能和才干,他身上表现出的特别突出的品
质或情操,诸如此类)为依据,编选若干文句(一般含有
五至六个),这些文句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然后命题者将这些文句,分别编为四项,往往
有对有错,用这样的组题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
上读懂了全文,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主
要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是对阅读材料
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本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级,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考查“合而为一”,有时也可单独进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
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
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
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
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进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
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主观的东西,它寓于文章之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因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阅读上多下功夫。还需要说明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要求对文章本身的有关内容作出归纳概括,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判断能力;后者侧重于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判断能力。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1、读题干,找区域。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即“答题区域”),再加以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要点和答非所问。
怎样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
1、读题干,找区域。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再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句(即“答题区域”),再加以归纳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要点和答非所问。
2、辨文体,联背景。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么道理。
3、理思路,分层次。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4、摘拼析,巧表述。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拼、析。
“摘”,就是摘录法。即是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
注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拼”,就是拼接法。即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
“析”,就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2、辨文体,联背景。
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
议论类文言文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论证了什
么道理。
3、理思路,分层次。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攻略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攻略
概括分析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概括分析题往往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在具体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角度着手。
1.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与原文是否一致。
例1:(2018·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
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鲁芝传》)【选项设置】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口头翻译】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西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蘋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解析版)-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
一、考纲解析
概括分析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概括分析题往往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
二、考向分析
概括分析四流程
第一步,整体把握
从宏观上对全文有整体的了解和认识,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二步,定比对区间
分析综合题通常按照文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应依次回归文本,锁定比对区间。
第三步,定比对角度
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相互比较,从七大设误角度进行比对,找出似是而非之处,作出相应判断。
第四步,查对正误
再次回读原文,查对原文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对较难理解的地方,要有借题解文意识,最后确定答案。
掌握概括分析题的7大比对角度
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
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在具体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七个角度着手。
1.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时间错位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阐释】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文言记叙文,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分析理解文章主旨,看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件、什么问题,分析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了解作者的思路及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语段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间接表达——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个人物之口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直接表达——议论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等。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08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
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试题解析】
湖南省2008年高考文言文选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章――《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但从行文叙事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又近似史传。鉴于以往高考文言文阅读大多从史传文选材,湖南卷从2004年起,有意避开史传文,从古代散文中选材。为了避免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史传文的重要性,2008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者有意选择了欧阳修这篇介乎经典散文与史传文之间的文章。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墓志铭,但没有某些墓志的“谀墓”的弊端,比较实事求是。整篇文章以叙事为主,思想健康,中正平和,优美精练,语言现象丰富,平易而又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的材料是合适的。
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项中表述主要考查考生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中的“视”“犹”等的理解,文意是说,歙州人把进监牢戴枷锁看得如同戴冠束带和躺在竹席上睡觉一样轻松,是比喻的说法,并非是事如此,表述中没有考虑“视”“犹”的意义,而是作为既成事实来描述,与文意相左。另原文中“带”是与“冠”连在一起的是“束带”之义,表述中有“自带凉席”的话,将“带”和“凉席”连在一起,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故本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例如2006年全国卷一第10题B项:“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未再发生过的事情”表述不当。原文有这样几句话:“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意思是说泉陵侯朗,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至于其他盗匪有无抢掠侵犯只能是不确定。这是从侧面强调何远治理有方,而不是选项中所说未曾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这里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时态不当、前后勾连
2004年全国老课程卷第14题B项:“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这里“虽然中途曾经后悔”表述不当。原文有“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几句,这里“惧有后悔”是担心以后会后悔,但并不等于现在已经后悔。所以题干把未然当成己然,表述上犯了时态混淆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