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争鸣资料之一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1总集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1总集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1总集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即土风、风谣。

包括“周南”、“召南”、“秦”、“豳”、“魏”等(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湖北北部一带)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其中又分“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三种。

其中“赋”就是铺叙直陈的手法,“比”即是打比方,“比喻”;“兴”即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吟咏之词也”。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我国西周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梦幻般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相恋时的相互馈赠;《庸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

我国最大的诗歌总集全宋诗

我国最大的诗歌总集全宋诗

我国最大的诗歌总集全宋诗全宋诗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宋代近两万诗人的诗歌作品,共计约二十万首。

它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巨著,为我们研究宋代诗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全宋诗的文献价值不言而喻。

作为一部汇集了宋代诗歌的作品总集,它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社会习俗、历史事件等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同时,全宋诗中还包含了许多已失传的诗人及其作品,为我们研究宋代诗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艺术价值方面,全宋诗展现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诗歌技艺。

宋诗以清新、隽永、含蓄的风格著称,注重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感,强调意境的创造。

全宋诗中的佳作琳琅满目,既有豪放磅礴的山水诗,又有婉约柔情的爱情诗,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全宋诗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诗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全宋诗反映了我国宋代社会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

通过阅读全宋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诗人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

在整理与研究全宋诗方面,学术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全宋诗的校勘、注释、研究工作,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鉴赏全宋诗提供了有力支持。

阅读与鉴赏全宋诗,需要了解历史背景、掌握诗歌技巧、品味诗人心境。

首先,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作者心境以及诗歌背后的故事。

其次,掌握诗歌技巧,如格律、对仗、意境等,有助于我们欣赏诗歌的美。

最后,品味诗人心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韵味。

全宋诗对现代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当代诗人从全宋诗中汲取灵感,借鉴其艺术手法,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诗歌作品。

全宋诗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激发着诗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总之,全宋诗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中国通史诗歌

中国通史诗歌

中国通史诗歌
中国通史诗歌是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各个民族的诗歌作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历史底蕴。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通史诗歌:
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汉乐府:汉乐府是指汉代的民间诗歌和宫廷诗歌,它们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汉乐府以其清新自然、明快流畅的特点,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流派。

4.唐诗: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水平。

唐诗涵盖了各个题材和风格,从山水田园到边塞征战,从抒情言志到讽刺揭露,无不展现出唐代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

5.宋词: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重要流派,它以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宋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以上只是中国通史诗歌的冰山一角,中国诗歌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历史底蕴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2.7《百家争鸣》教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7《百家争鸣》教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百家争鸣,一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分析理解老子、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知道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各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观点。

②唯物史观: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百家争鸣。

③家国情怀:学习先贤们敢于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传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主要流派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多媒体呈现图文史料]这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情形。

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

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探寻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吧!板书课题——第7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多媒体展示老子雕像、《道德经》书影]师:阅读课本“老子和《道德经》”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简单介绍一下老子。

(如生平、代表著作等) [多媒体展示塞翁失马的故事]师: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隐含的老子思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道理)师:结合课本“老子和《道德经》”一目中第二段的内容,归纳总结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生:哲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多媒体展示“孔子问礼于老子”图]师过渡:与老子同一时期,出现了另一位享誉中外的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是谁?他在思想上和教育上有哪些贡献?下面让我们从课本第二目“孔子和儒家学说”中寻找答案吧!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多媒体展示孔子的图片]师:结合课本“孔子和儒家学说”一目中第一段内容,请给孔子做一张名片。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先秦两汉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高一历史_百家争鸣知识汇总

高一历史_百家争鸣知识汇总

• (二)思想主张:
• 1、核心主张:“仁”和“礼”的思想
• (1)“仁”: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①内容:“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②要求: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统治者推行德治,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反对苛政和刑杀
• ③评价:有利于抑制暴政,缓和阶级矛盾;
• 【儒家思想】: “儒,柔也,术士之称”,早期的儒指商周时期专门负责冠婚丧祭 时司仪的祭官。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称为术士。
•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 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 先秦时期,只是诸子之一,平等竞争。
• 《诗》即《诗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现《乐》已失传
•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

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谐人际关系

爱有等差,“尊尊”、“亲亲”
• (2)“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
• ①内容:“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 ②实践方法:“克己复礼”,要求人们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 “正名”,按照周礼矫正混乱的社会等级秩序,达到名正言顺
• ③评价:有利于规范人际行为和社会秩序 ;恢复过去的制度,带有保守色彩
• (3)中庸之道:
• ①含义: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 ②目的: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仁注重和谐人际关系,但模糊上下尊卑,礼 是等级规范,易激化矛盾,只有仁、礼结合,才能建立规范有序而又和谐温情的社 会。

古诗词发展历程

古诗词发展历程

古诗词发展历程古诗词发展历程 1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诗歌是先秦文学的伟大成就之一。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演唱到文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在中国文学史上,春秋时编成的《诗经》是现在能看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

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从音乐角度上分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形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发展阶段的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文人创作的带有鲜明楚文化色彩的新诗,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骚体诗冲破《诗经》四言诗的固定格式,发展为五言句和七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先秦时代,《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巍然屹立的座标,其巨大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秦朝时间短,思想统治极其严酷,所以只有民歌流传。

到了汉代,西汉文人诗坛,颇为寂寞。

基本上为模拟四言和骚体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有汉初高祖刘邦的骚体歌诗《大风歌》、韦孟的四言《讽谏诗》等。

但是到了东汉,情况就有转变,张衡的《四愁诗》虽没有脱尽骚体影响,但已具有新的气象。

在班固和张衡的倡导下,东汉士人重视学习乐府民歌。

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乐府诗》,其直接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代表了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东汉早期作家班固写的《咏史》诗,采用的是五言形式。

后来张衡作《同声歌》、秦嘉作《留郡赠妇诗》,使五言诗的技巧上更有进步。

《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建安时代,由于三曹七子的提倡,终于形成了"五言腾踊"的局面。

七言诗的创作也在尝试中。

诗歌发展知识点总结

诗歌发展知识点总结

诗歌发展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口头文学,最早的诗歌是由人们口头传唱和表演的。

古代的诗歌大多是歌颂神灵、歌颂英雄和表达农民对自然的感慨。

古代的诗歌以抒情、叙事和歌颂为主要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貌。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诗歌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和宋词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贡献。

在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学中,荷马史诗、维吉尔的《奥德赛》、《荷马史诗》等都是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

古代诗歌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受到礼乐制度的影响,受到士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所以古代诗歌具有鲜明的宗教和伦理思想。

另外,古代诗歌的发展还受到当时技艺和表现形式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词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

而在西方,古代史诗通过长诗的形式表现了各种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历经多重文化熏陶,并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现代诗歌的风貌和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现代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和特点。

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相比,不但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革,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关注点和表现形式。

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不再受到古代诗歌的格律和技艺的限制,现代诗人有更多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

现代诗歌的形式包括自由诗、散文诗、象征主义诗、象征派诗、超现实主义诗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方式,使诗歌更具有现代性和个性化。

现代诗歌在内容上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现代诗歌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现代诗歌的主题围绕着自我意识、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现代都市生活等多个方面,表现出了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特点。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基础知识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基础知识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学在官府“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一)思想主张1.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4.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古代诗歌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诗歌的发展演变1. 先秦诗歌先秦时期的诗歌主要以《诗经》为代表,其内容涉及政治、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每篇诗歌都配有说明文字,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被誉为中国诗歌的源头。

2. 先秦后期的诗歌先秦时期后期,尤其是战国时期,诗歌风格逐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宗教、祭祀和社会事务,而是涉及了世事、家国、爱情等方面。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楚辞》和《诗经》之外的墓志铭、竹简等。

《楚辞》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和个人色彩。

3. 魏晋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政治、社会动荡的环境下,诗人们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关注,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诗歌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

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田园诗和《乐府诗集》等。

4. 唐宋诗歌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有着“盛唐之世”和“士大夫之风”的卓越成就。

唐诗以其浑厚的气质和优美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品。

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性和更加精湛的艺术性,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又一巅峰。

5. 辽金元诗歌辽金元时期诗歌的风格和内容与唐宋时期有所不同,诗人们更加重视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表现,诗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代表作品有辽人、金人和元人的诗歌作品。

6. 明清诗歌明清时期,诗歌的发展逐渐趋于平淡,但也有一些优秀的诗人和作品,代表有辛弃疾、杨万里等的诗歌作品。

二、古代诗歌的特点1. 形式多样古代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关注社会、政治、军事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有以个人情感为主的词、曲等。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抒发情感古代诗歌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爱情、离别、思乡等,展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3. 包容性强古代诗歌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既可以写山水田园,也可以写世事家国,既可以歌颂风光人物,也可以吟咏起伏情感。

六年级作文我国最大的诗歌集

六年级作文我国最大的诗歌集

六年级作文我国最大的诗歌集
我国最大的诗歌集,无疑是《诗经》,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最
早的诗歌总集之一。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305首民间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政治、伦理、民风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诗经》中的诗歌以其朴实、生动、真实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诗经》中的诗歌风格多元,有的描写农村的生产劳动和田园风光,有的歌
颂君王的仁德和治理,有的记录战争、风雨和宫廷生活,有的抒发民众的愁苦和疾苦。


中的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耕文化、礼乐文化和王室荣耀的文化,是我国诗歌
创作的重要源头和基石。

《诗经》中的诗歌在语言和意境上都表现出了古代诗人的才华和智慧。

它们以简洁、
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在细微处抒写了人们的情感与生活。

例如《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以简练明了的语言刻画了古代的爱情和生活,唤起了人们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经》用其深沉的思想和婉约的笔风,使许多读者在阅读后为
之倾倒,为之陶醉,被誉为"诗中之诗"、"国之光荣"。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大的诗歌集,也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它反映了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史,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情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
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诗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认
真学习研究,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神家园。

百家争鸣1(新编201911)

百家争鸣1(新编201911)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 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 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 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 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 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 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 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
儒家的创始人,春秋晚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名丘,字仲尼。先世为宋国贵族,曾祖孔防叔避迁鲁。父叔梁 纥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任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 牲畜的乘田。深好学问,相传曾问礼于于老聃,学琴于师襄。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十年升任大司 寇,曾于鲁、齐夹谷之会为定公相。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执 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自此周游卫、陈、曹、宋、 郑、蔡等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岁, 回到鲁国。四十岁前后即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著名者达 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诗》、《书》、《周易》等文献,并把 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宣扬「仁」的学说,「仁」包括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 「仁」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妥协和亲善。贯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 孙膑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老子 Nhomakorabea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 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 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 一说即老莱子,或太史儋。《老子》书 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 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道”为核心, 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 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 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 “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 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 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 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 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 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 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 “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 “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 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 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 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及其历史贡献;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重难点:百家争鸣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基础解读一、老子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晚期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

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著作《道德经》2、老子的思想主张:1)《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以及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2)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3)《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老子的经典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孔子与儒家学说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古代诗歌常识知识

古代诗歌常识知识

古代诗歌常识知识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悠久,形式丰富多样。

以下是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知识:
1.古代诗歌按形式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等,形式自由,不讲对仗和押韵。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有严格的格律要求,讲求平仄和韵脚。

2.《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之先河。

《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

3.汉代乐府诗逐渐形成,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

《木兰诗》也是北朝民歌中的杰作,表现了女英雄花木兰的英勇事迹。

4.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著名诗人。

晚唐五代时期,词逐渐流行起来,出现了《花间集》等文人词总集。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教案02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7课 百家争鸣 教学教案02

第7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重点难点】重点:1.孔子和儒家学说。

2.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

他叫学生子路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

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

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备受尊崇,时至今日依然受到国人乃至全世界的尊重,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怎样评价孔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让我们一起在这节课中寻找答案吧。

新课探究一、老子和《道德经》1.人物简介:姓李名耳,又称老聃。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道德经》)为老子的学说集,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思想主张(1)【史料研读】材料一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材料二《老子》书中包含大量的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如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具体解读】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人物简介: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其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史书中。

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主要成就(1)政治方面【史料研读】材料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材料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诗争鸣资料之一: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文/臧棣在新诗史上,就绝对的语言才能而言,大概只有两三个诗人能和他匹敌。

当然,由于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新诗语言的整体水准比较低,这或多或少影响了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个别的文本中,他的语言确实有不少毛病,但必须意识到,无论这些毛病有多少,它们和戴望舒对诗歌语言的自觉意识相比,和他所拥有的语言才能相比,甚至和他自己的另一些更优异的文本相比,都是非常次要的。

在我看来,戴望舒目前在新诗史上享有的显赫的位置,不是由于其他的原因,比如,不是由于他在主题上的开拓精神,不是由于他在风格上的创新意识,恰恰是因为他在诗歌语言上显示了一种令人难忘的造诣。

如果人们要在新诗的发展史上,为诗歌语言的进展和成熟树几块纪念碑的话,很多名声显赫的人都可以被忽略,但戴望舒的这一块碑是一定要树的。

也许,更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省思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新诗语言的成熟?为什么很少有人指责小说的语言不成熟,或是抱怨散文的语言不成熟?新诗的语言,在本质上和小说、现代散文的语言是一致的。

尽管有过一些短暂的偏离,如新格律诗运动,但在总体上,它根植于“五四”知识分子启蒙主义的语言观及其实践:即用来创作新诗的语言,不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和用来创作小说的语言没有什么本质差别的语言。

不要小瞧这其中界限的消弭,它预示了一种新的诗歌理想,也揭示了一种新的语言态度:诗歌的语言应该趋同于日常语言。

它更极端的主张是,新诗的语言应该口语化。

忽略这样的前提,或者,不认同这样的语言观(在某种意义上,它也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美学),当然也可以。

然而,倘若把这忽略作为一个出发点,笼统地说这样的诗歌语言实践本身存在致命的缺点,并进而从总体上断定新诗的语言不成熟,这样的结论就未免给人雌黄之感。

这里,问题不仅涉及到有关诗歌语言的分歧,而且也涉及到相关的争议:什么是新诗?什么又是新诗的成熟?我经常听到来自各种文学势力的人物说,新诗还不成熟。

而一旦验查他们所使用的文学标准,就会发现他的对新诗的理解充满偏见。

在我看来,二十年代后期,新诗的语言在徐志摩、闻一多、冯至那一代诗人手中就已经显得很成熟了。

尽管现在流行的文学史和诗歌批评喜欢对徐志摩说三道四,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夭折的大诗人,而不是人们所习惯认为的什么二流诗人。

进入三十年代,卞之琳、艾青、戴望舒在诗歌语言上取得的成熟,更是锦上添花,令人称羡。

以现今的眼光观之,也许稍嫌菲薄,但它们绝对有金子般的质量,是一笔令人难忘的语言遗产。

如果对这些诗人的成熟视而不见,大谈什么新诗不成熟,或新诗的语言不成熟,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不是这些诗人在语言上是否成熟有什么问题,而是责难者自身关于诗歌的观念有问题。

回过来再说戴望舒。

作为一个诗人,他的优异常常令我吃惊。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生的诗人,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天生的诗人。

换句话说,他是一个对现代情绪有着特殊敏感的诗人。

沉默,曾经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一个基石。

而同样的沉默,也是戴望舒的诗歌的基点。

在评价戴望舒时,艾青的取舍非常耐人寻味。

他称赞戴望舒是“一个正直的、有很高的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这里,“教养”一词,不仅涉及对戴望舒作为一个诗人所具有的品质的评价,而且也涉及戴望舒与新诗史的关系。

它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在艾青的意图里,肯定部分地包含着这样的感叹:新诗历史上,也许有过一些诗人写出过不错的作品,但是有素养的诗人是非常罕见的。

而戴望舒是这样一个诗人,他不仅展现了他对于新诗的素养,而且也体现了诗歌本身的素养。

在论及戴望舒的语言时,艾青的称赞更是毫无保留:“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语言的魅力。

”无疑,在看待戴望舒的诗歌语言的问题上,艾青和余光中的言论构成了一种鲜明的比照,但也必须明白,这种比照也许有趣,却并不构成反驳的逻辑。

也就是说,艾青对戴望舒的诗歌语言的赞誉本身还不足以反驳余光中的非难。

它只是从一个侧面表明,如何衡估戴望舒的语言成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而且很可能,还牵涉到对整个新诗语言的发展状况的判断。

如果考虑到两位诗人的语言趣味,那么,在他们的评价中出现的反差确实显得意味深长。

因为在驾驭诗歌语言方面,艾青的才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

余光中的诗歌语言也很有特色。

戴望舒的诗歌语言究竟有什么问题呢?它真的如余光中所认为的那样存在着不成熟的问题吗?或者干脆这样问吧:相对于什么样的语言标准,相对于什么样的诗歌美学,戴望舒的语言才是不成熟的呢?在戴望舒的诗歌中,他的语言才华展露得不平衡,是一个事实。

但这种现象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优秀的诗人身上。

也不妨说,无论多么优异的诗人,他都会遭遇类似的问题。

如果仅仅以一位诗人在某些作品中的语言缺陷,来判断他的诗歌语言不成熟,这样的视角在批评方法上就非常可疑。

对戴望舒这样的语言高手而言,这样的批评视角尤其显得不够公允。

从新诗历史的角度看,如果说到诗人对语言的感觉。

那么我要说,戴望舒的同代人很少能与他比肩。

他是他那一代诗人中对语言考虑最多的诗人之一,也是在诗歌中将语言运用得最纯熟的诗人之一(虽说并非总是如此)。

当然,不是说戴望舒没有自己的语言局限,比如在措辞中,他有偏于甜腻和夸饰的缺点。

但这些瑕疵,与他对诗歌语言所拥有的强烈的自觉意识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戴望舒一生写作的新诗不过百首左右。

仅凭这些诗,他也许还不能成为一个大诗人,但却足以跻身新诗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的行列。

这些诗中,有十来首是极其优异的诗歌,其中至少有一首短诗够得上伟大的标准。

当然,无庸置疑地,它们也是成熟的诗歌,无愧于正在形成的新诗的传统。

作为后进的诗人,可以避开这样的传统,但有所损失的,肯定不是戴望舒,而是这些后进诗人自己。

这里,我只想谈及戴望舒的一首短诗:《萧红墓畔口占》。

一九九五年中,余光中来北京大学做讲座时,在质疑他对戴望舒的语言评论时,我曾举出过这首诗,指出它在语言上不仅成熟,而且这种成熟还延伸到风格的层面,并说它是新诗历史上最伟大的短诗之一。

我很难想像,真正懂诗的人在读了戴望舒的这首诗后,还会说戴望舒的语言不成熟。

或者,还会泛泛地谈论什么新诗的语言不成熟;或者,更拙劣地笼统地谈论什么新诗不成熟。

八十年代早期,当我开始写诗的时候,我就会背这首诗。

但是更经常地,我会鬼使神差般走到书架前,把《戴望舒诗集》抽出来,翻到第一百四十五页(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默默地读上几遍。

无疑,这情景带有某种仪式的色彩,我喜欢用目光面对这首诗,凝看它滞留在语言中的那物质的一面。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首诗是新诗桂冠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现在谈论诗歌时,我已很少使用听起来过分的言辞,但是我仍然禁不住想说,这首诗是一颗无与伦比的明珠,是珍品中的珍品。

在新诗史上,十行以内的诗中,没有一首能和它相媲美。

《萧红墓畔口占》只有短短的四行: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

这种成熟不仅涉及到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

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基前表达他的哀思。

对于被悼念的对象。

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

比如像传统的悼亡诗那样,大肆渲染死者的品貌。

在这首诗中,人们大致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萧红,是怀有好感的。

这种好感最好被界定成一种作家之间的钦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这种克制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

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首先是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

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

一是,时间的细节。

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

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

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

二是,历史的细节,或说,这首诗的写作年代。

它不那么直接,却对理解这首诗非常关键。

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

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

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

也正是在这里,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意义的觉察的内涵。

其次,间接的方式还表现在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

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

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

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运用得非常巧妙。

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

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

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

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

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地,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

“等待着”什么呢?问题早已经提出,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

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

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

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

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

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至少是部分)已存在“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情景之中。

在这种情景中,安详、恬淡、超然,甚至某种冷淡,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

此外,在这里,“闲话”一词,还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反讽意味,这种意味反过来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成熟,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

如果非要谈新诗语言的成熟的问题的话,那么在这首诗中,戴望舒所展现的诗歌上的成熟是令人惊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