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来源: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作者:潘建辉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一一—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造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工作。目前,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匠师是大量存在的。其中有表现平平的教书匠,也有颇具表演才能的赛课能手,还有长期教出高分和“状元”的授课“巨匠”。

三、境界三——激之以欲

拙师的教学效率是事倍功半,匠师的教学效率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除此之外,还有效率更高、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那就是“激之以欲”。

当一个人既没有食鱼的需求,也无捕鱼的欲望时,哪怕水池里的鱼再多,捕鱼的方法再好,他可能也是终身无鱼可食的。因此“授之以渔”还不如“授之以欲”。对于教学也一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现成的知识和方法,更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处于“激之以欲”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已经达到心理学层面。他们不仅有精湛的授课艺术,而且有高超的引导才能,因此他们堪称是能师。能师会充分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能师不仅能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兴趣、自我实现、自尊心、好胜心、上进心、责任心、荣誉感、义务感、理想等内部诱因,而且能适度利用奖励、惩罚、表扬、批评、各种竞赛、同伴的赏识、“三好生”的荣誉、奖金等外部诱因,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自觉自愿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同时,能师还十分重视学生快乐情绪体验的培养。因此,能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并能以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微妙的引导艺术,带领学生自觉而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能师虽然十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但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并且仍然没有把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也不是出于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对学生的热爱而进行教学的。因此,这离教学的最高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应试教育、建构主义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环境下,都会造就出能师。目前我国已达到第三境界的能师正在增多,但总量偏少。

四、境界四——化之以育

化之以育中的“育”是指德育、教育、培育。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教师的两项最基本的本职工作。然而,目前中小学和大学教师中,普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或者“重教书,

轻育人”的现象。一是科任教师普遍认为,只要自己教好学科知识就行了,对学生的教育和思想工作,那是班主任、辅导员、德育主任和校长的事。二是以教书代替育人,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教好,也就完成了对学生的教育任务。三是没有将学科教学上升为学科教育。教学时,只是就知识论知识地传授现成的书本内容。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学科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智育),教学是育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是应将学科教学上升为学科教育。即学科课堂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科知识外,还要进行学科内部的学科意识、哲学、美学、人文、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培育和教养。三是教学时,除了要进行学科内部的教育,还要进行学科以外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教育。

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即使他是授课技艺精湛、引导才能超群的能师,也不能算是优秀教师,甚至不能算是合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方可真正称为现代教学论意义上的教师—真师。真师对教学的理解已达到教育学层次。真师既向学生传授对其成长和学习有用的知识,又传授获取知识、探索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还注重学习欲望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真师不仅力求教学技艺精湛、引导才能超群,而且力图使其教学超越知识、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使学生得到全面培育、和谐发展。真师的教学如春风化雨,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全面的熏陶和教化。

素质教育、全人教育、人本教育等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就属于这一境界。真师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已自觉达到“化之以育”这一境界的真师,数量还很少。

五、境界五——奉之以爱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的思想、人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充满对学生、对课堂的热爱,其次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教师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祖国人民。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也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难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以人为本、以爱为体、无私奉献的教师,才能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的教师方可成为人之师表,才能称作人师。

首先,人师应对学生充满炽热的爱心。即人师要有奉献之心、耐苦之心、淡泊之心、责任之心,以及对学生的尊重之心、宽容之心、平等之心和理解之心。其次,人师要时时以身作则,事事为人师表。人师本身就应该是一部丰富、生动、深刻的活教材,是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再次,人师应是知识广博,对教育教学的理解独到、深刻。人师教的不仅是书本里现成的事实知识和方法,而且更是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人生智慧、哲理、思想、情感、快乐和爱。人师能培养出令自己崇拜的学生,使教师和学生的智慧、思想、情感在生命中都得到不断的提炼和升华,直至达到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人师的教学追求的是学生主体化、教育人性化、学生发展全面和谐化,以及为学生谋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