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法规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三年级德育与法规教学大纲

三年级德育与法规教学大纲

三年级德育与法规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通过德育与法规的教学,使三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道德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2.1 德育部分
德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

2.2 法规部分
法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宪法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等。

三、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安排
教学时间为一个学期,共计20课时。

每课时40分钟。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六、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视频、法律法规文本等。

七、教学注意事项
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
的发展。

3. 强化法治观念,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
适应能力。

以上为三年级德育与法规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
统的德育与法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和背景为了提高幼儿教育从业人员对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确保幼儿教育工作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特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内容与目标1.学习《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背景和意义,了解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政策导向。

2.熟悉中国幼儿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了解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并能正确解读。

3.理解幼儿教育的监管机构和职责,掌握幼儿教育政策执行的实施路径和程序。

4.分析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对幼儿教育工作的影响,了解其指导作用和应用前景。

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1.教学方法:–授课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案例分析,系统阐述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键问题和实践案例。

–案例分析: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分析真实案例,结合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提出合理化解方案。

2.评估方式:–平时表现评估:考察学生上课参与及思考表达能力。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以检测学生对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期末考试:组织学生进行闭卷考试,考察全面掌握和运用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1.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幻灯片教材:提供课程教学所需的知识点和案例。

–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等用于展示教学资源。

–实际案例资料和文献资料:用于讲解案例和深入学习。

2.参考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督导规定》–《托儿所和托儿所教育质量评估管理办法》五、课程安排与进度对于本课程的具体安排和进度,将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并在授课前向学生进行详细介绍。

六、教学团队和学生权益保障1.教学团队由资深教育专家和相关法律法规专业人员组成,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学生权益保障:–学习平台和环境的提供。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学习需求。

《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0102212课程名称:教育政策法规(四年制本科)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36 课时周学时:2 课时学分:2 学分所属一级学科名称:教育学所属二级学科名称:小学教师培养预修课程:教育学、公共政策理论、法学原理二、课程性质《教育政策法规》是师范类普通本科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为适应依法治教和更新知识的需要而设置的。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制定及其实施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课程遵循着教育政策法规“原理论”——“价值论”——“过程论”——“效果论”的逻辑结构,依次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介绍教育政策法规的系列基本范畴、定义、命题等,旨在解决教育政策法规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介绍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价值基础、伦理取向,主要解决什么样的教育政策、法规是好的教育政策、法规的问题。

第三,介绍教育政策法规的几个主要的过程、环节,旨在解决教育政策法规是怎样制定出来的的问题。

第四,设计若干个专题,对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最主要的政策、法规进行解读、分析,主要解决现有政策法规的怎么样的问题。

第五,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以增进与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的能力。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主要实现如下目标:第一,让师范生掌握基础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知识,建构起全面、合理的知识体系与框架。

第二,培养师范生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意识,唤起未来依法、依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动机与情感。

第三,培养师范生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运用所学的教育政策法规的知识与理论解释与分析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现象的能力;能够基本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监督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培养师范生积极参与政策法规过程的能力。

第四,强化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环节,安排小学教师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优质课观摩。

在此基础上,实现小学教师与师范生之间以“如何上好一堂课”为主题的基于课例的教学设计对话,以增进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代码:学分2、学分/总学时:16开课对象:面授学时:16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19学前专科)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育政策法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

《教育政策法规》是研究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

是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理解现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学会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类学生的学习重在理论分析,它是研究和发展本专业的重要工具,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解现行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本课程要求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知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知识,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学前教育基本专业知识,诸如:法学概论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课程。

为了学好本课程,首先要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学习。

在学习中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虚心求教、持之以恒。

在学习时要抓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要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和引申的,又是怎样解决和应用的;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前后是如何呼应的;要重在理解,能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不要死记;通过思考题可以促进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按要求完成布置的作业题。

做题前,要对所学内容基本掌握,注意分析,熟练应用各种理论。

除学习规定1教材外,应参阅相关的参考书。

如有条件,可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理论,训练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通过各个学习环节,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03
设立园务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内部管理机构,明确各自职责
,促进家园合作和民主管理。
03
幼儿教育法规体系
教育法及相关法规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的设立与管理、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等。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如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学前教育改革等 。
幼儿园内部管理制度
幼儿园章程
01
规定幼儿园的名称、地址、办园宗旨、管理体制、教职工权利
和义务等。
幼儿园各项管理制度
02
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制度、教育教学制度、财务管理
制度等,确保幼儿园正常运转和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
针对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 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等。
地方层面幼儿教育政策
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学前教育条例或办法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加强学前教育管理 和监督。
地方政府出台的学前教育相关政策
培养对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认同感 和责任感,树立依法执教的观念。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政 策与法规问题,具备合规教育工作的 能力。
教学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教学内容
包括幼儿教育政策与法规 概述、教育法律基础、教 育政策分析、教育法规实 务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 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 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师范类认证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师范类认证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系(部):艺术教育系专业:音乐教育教研室:修订日期:2021年08月填写说明1.本大纲除标题特殊标注外,内容部分全部:宋体、小四、1.5倍行距,段落首行缩进2个字符,页边距上下左右均是2.5cm,左侧装订;如表格中的内容较多,可以调整为五号字,但要统一字号。

2.“课程简介”部分要明确该课程类别,如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概述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其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3.“课程目标”部分要从“学生中心”的角度说明本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即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与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的各个指标点相对应)。

4.“教学方法”部分要概括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是本专业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和教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全面和系统论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解释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树立学生在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依法施教的基本意识和基本观念,逐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二、课程目标总目标:全面和系统论述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解释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树立学生在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依法施教的基本意识和基本观念,逐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分目标:1.从理论方面充分论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具体要求,能够复述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概念和理论。

2.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能够评判具体案例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能够推断和解决教育活动中的法律法规问题。

3.树立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依法施教的基本意识,逐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与演示法结合在传统讲授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把心理学概念和理论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纲要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纲要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纲要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教学纲要,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学前教育的顺利运行和发展。

1. 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所采取的管理和发展政策。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普及的学前教育机会,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 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防止地区间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

- 支持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 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 学前教育法规学前教育法规是学前教育领域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学前教育的运行和管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前教育法规:- 《学前教育法》: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定义、目标和原则,规定了学前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 《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办法》: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审批、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指导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选拔和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 《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办法》:规定了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确保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3. 教学纲要教学纲要是对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进行细化和具体化的指导文件,用于教育实践。

以下是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纲要的主要内容:- 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原理和目标,包括普及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

- 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具体内容,例如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和管理等。

- 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实施过程和要求,包括政府部门的职责、教育机构的责任和教师的要求等。

结论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纲要对于学前教育的顺利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并遵守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学前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法规,才能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英文名称:Education Policy and Regulation课程编码:14112D课程类别:选修课总学时:32总学分: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专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体系。

试图寻找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身体系和其质的规定性。

它立足于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凸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为时代背景,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典型案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化;遵循认知规律,原理、资料、案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供知识和材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合计为32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28学时,余4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讨论等课内教学方式,辅以自学训练、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教育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师范类学生《教育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前言第一章教育法概述教学要求:✧了解教育法的涵义;✧掌握教育法的表现形式,教育法的层级及效力;✧理解教育法律规范的概念、结构、种类;✧了解教育法律关系的概念、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教学内容:一、教育法的概念1、教育法的涵义2、教育法的特点3、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二、教育法的体系1、教育法的渊源2、教育的层级和效力3、教育法的体系三、教育法律规范1、教育法律规范的概念2、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3、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4、研究教育法律规范结构的意义四、教育法律关系1、教育法律关系概述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3、教育法律关系内容4、教育法律关系客体5、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第二章教育法的实施教学要求:✧了解教育法实施的涵义与原则✧理解教育法遵守的涵义及教育法普及✧理解教育行政执法涵义、原则教学内容一、教育法实施概述1、教育法实施的涵义2、教育法实施与教育法制的关系3、教育法实施的方式4、教育法实施的基本原则二、教育法的遵守1、教育法遵守的涵义2、教育法的普及三、教育行政执法1、教育行政执法的涵义2、教育行政执法的原则四、司法适用1、司法的涵义2、人民法院的组织系统和审级制度3、司法过程五、法律监督1、法律监督的涵义2、法律监督的种类第三章教育行政机关教学要求✧理解教育行政机关的涵义及其法律地位✧理解教育行政行为的涵义、分类、种类✧理解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划分教学内容一、教育行政机关概述1、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2、教育行政行为二、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1、教育部的主要行政职能2、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划分第四章学校教学要求✧理解学校的法律地位✧掌握学校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理解学校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教学内容一、学校的法律地位概述1、学校的法律地位的涵义2、学校的法律地位的特点二、学校的权利与义务1、学校的基本权利2、学校的基本义务三、学校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1、教育行政法律关系2、教育民事法律关系第五章教师教学要求✧了解教师的法律地位以及学校和教师的法律关系✧掌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理解国家教师制度教学内容一、教师的法律地位1、教师法律地位的涵义2、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1、教师的权利2、教师的义务三、国家教师制度1、教师资格制度2、教师职务制度3、教师聘任制度第六章学生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法律地位✧理解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掌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及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教学内容一、学生的法律地位1、学生的法律地位的涵义2、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学生的法定权利2、学生的法定义务三、未成年学生的法律保护1、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2、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3、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4、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第七章教育法律救济教学要求✧了解教育法律救济的涵义、作用和途径✧理解并掌握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理解有关教育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教学内容一、教育法律救济概述1、法律救济的概念2、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作用3、教育法关于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二、教育申诉制度1、申诉制度概述2、教师申诉制度3、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三、有关教育的行政复议概述1、行政复议概述2、行政复议的范围3、行政复议的管辖4、行政复议的程序四、有关教育的行政诉讼1、行政诉讼概述2、行政诉讼受案范围3、有关教育的行政诉讼管辖4、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和程序第八章学校管理中有关法律问题教学要求✧理解义务教育中法律责任的主体及归责形式✧了解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刑事法律问题性质。

《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是教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领域的法规政策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本文将从教育政策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内容。

一、教育政策法规1. 教育政策的内涵和目标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地方在教育领域内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其内涵包括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

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教育法规的体系和内容教育法规是国家在教育领域内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体系包括教育法、教师法、学校条例等,内容涉及教育管理、学校经营、教师权益等方面。

教育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职业道德1.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精神规范,其内涵包括教育责任、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等方面。

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职业道德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

2. 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和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教育学院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提升。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对《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政策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育政策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质量。

我们应当重视教育政策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政策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深刻影响。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政策与法规是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主要涵盖了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及法规遵守等关键内容。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框架、原则和方法,培养他们在教育领域的法治思维和政策制定能力。

二、课程目标1、理解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和方法;2、掌握教育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的过程;3、熟悉我国主要的教育法规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4、培养分析和评价教育政策与法规的能力;5、培养在教育领域中尊重法治、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教育政策基本理论:阐述教育政策的概念、特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2、教育法规基本理论:介绍我国主要的教育法规及其发展历程,分析法规对教育实践的影响;3、教育政策实施与评估:讨论教育政策的实施策略、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技术;4、教育法规遵守与执行:分析教育法规的遵守原则、执行措施及其实践经验;5、教育政策与法规的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讨论教育政策与法规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同时,教师还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案例分析报告等。

其中,课堂表现将占总成绩的30%,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占20%,案例分析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20%。

通过这些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教学大纲更新与修订本教学大纲将根据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动态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适时更新和修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保证课程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同时,教师还应教育政策与法规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师德与教育法规教学大纲

师德与教育法规教学大纲

师德与教育法规教学大纲师德与教育法规教学大纲教师是社会的灵魂工程师,他们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然而,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遵守教育法规。

师德和教育法规教学大纲是确保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意识的重要指南。

首先,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师德包括敬业精神、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方面。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他们应该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创新。

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倾听学生的心声,给予他们关怀和指导。

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教育使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其次,教育法规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准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规,确保教育的公平、公正和合法性。

教师应该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教育法规,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只有遵守教育法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保障学生的权益,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

在师德与教育法规教学大纲中,还应该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法规意识的培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

教师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

教育法规意识的培养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教师应该通过学习教育法规,了解教育法规的基本原理和内容,掌握教育法规的适用范围和操作方法。

只有通过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法规意识的培养,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

师德与教育法规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和教育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建立健全教师师德考核和教育法规监督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和教育法规的教育和培养,建立健全师德评价和教育法规教学大纲的实施机制。

教师本身也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法规和师德的学习和培训,提高自己的师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教育管理专业函授专科《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

(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自学48学时。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根据教育管理专业函授专科《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计划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员能比较系统地获得教育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掌握、理解现行教育政策、法规及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初步运用法律武器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法律问题,为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在学习《教育学》或《教育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一)课程的基本要求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知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知识,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各部分的具体要求:1、了解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明确学习的意义。

2、正确认识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结构与特征。

4、了解与掌握教育政策与法规制定的程序。

5、了解与掌握教育政策与法规实施的基本过程。

6、掌握教育政策评价的标准及基本方法。

7、了解与掌握教育法监督体制。

8、了解我国教育基本政策的历史和《教育法》。

9、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和《义务教育法》。

10、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和《高等教育法》。

11、了解我国成人和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和《职业教育法》。

12、了解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和《教师法》。

(二)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课程的重点: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与我国的教育政策法规实践。

课程的难点: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一)绪论内容: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及意义。

要求:了解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历史,明确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法治教育教案

法治教育教案

法治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法规,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2. 我国主要法律法规简介3. 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4. 常见的违法行为及其后果5.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重点: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守。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用于展示法律法规文本。

2. 黑板用于列举重点、难点。

3. 教学软件用于法律案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初步认知。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模拟,亲身体验法律的实际作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近期社会热点新闻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教学内容,重点讲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

3. 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模拟实际情境中的法律问题。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测验结果,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八、作业布置1. 收集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撰写分析报告。

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写出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

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第二讲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上)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

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

(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

(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

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第三讲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下)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观。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④利益共同体;⑤国家。

6、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

7、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为:①物;②行为及其后果;③精神产品。

8、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

9、教育法律的本质复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10、列举或简述我国教育法律形式的类别: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②教育法律;③教育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教育法律;⑤教育规章;⑥国际教育条例、协议。

11、简述判断和确定教育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应遵循原则:①下位法服从上位法;②特殊法优于一般法;③后定法优于前定法;④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⑤被授权机关的立法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的立法。

12、9部教育法颁布7倍,目前《社会教育法》和《教育投入法》未颁布。

第四讲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法国外最早产生(或最先)奴隶社会。

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令的国家。

3、奠定英国教育发展基础是: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它确立英国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继续教育的公共教育体系。

4、法国:1883年《基佐法案》。

5、日本:明治维新。

6、国外现代教育法四个特点:①教育观的法治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

7、1982年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判断是哪一个国家时间:20世纪80—90①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②1989年法国《教育指导法》;③日本1990年《终生学习振兴法》;④1992年俄罗斯《教育法》;⑤1994年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

9、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

1903年清政府颁布《秦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1906年,清政府颁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幼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7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10、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行政法规。

11、影响教育法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①教育和法律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④现代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现代国家法治化等也是影响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第五讲教育法与教育政策1、教育政策具体表现形式:①党的政策文件;②国家的政策文件;③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订发布的文件。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政策性;②可行性;③原则性;④权威性;⑤移定性。

3、简述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①两者的制定机关和程序不同;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③两者调整的范围、实施的方式不同;④两者的稳定程度不同。

4、教育法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第六讲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1、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属于“一元多级”。

2、简述立法的程序:①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教育法律案的通地;④教育法律的公布。

3、享有教育法律议案、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或30名以上全国人大代表等。

4、在我国,法律案通过的法定多数是全体代表或委员的过半数,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通过。

5、教育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具体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专门活动。

6、简述教育执法的特点:①从实施方式和活动性质目的地,教育执法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国家名义适用教育法律的专门活动。

②从执法主体看,教育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律规范的活动。

③从执法依据和执法后果看,教育执法是使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特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④从执法要求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⑤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使用特定对象的活动。

7、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8、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①行政合法性原则;②行政合理性原则;③责任行政原则。

9、行政行为有无裁量自为标准:分为羁束性行为和自由裁量性行为。

10、教育执法的形式:①教育行政措施;②教育行政处罚;③教育行政强制执行;④教育行政救济。

11、原国家教委1998年3月6日颁布了《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处罚种类:P98。

12、教育司法:在法院内部,专门设立教育司法专门机构有三种:①教育巡回法庭(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②教育法庭(吉林四平、湖南张家界);③涉教案件领导小组(吉林白山市)。

13、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教育守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4、构成教育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教育违法行为的客体;②教育违法行为的客观方面;③教育违法行为的主体;④教育违法行为的主观方面。

15、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违法作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

16、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可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17、依据法律解释的方法和尺度不同,可分为语法解释、逻辑、历史、系统和字面解释、扩充、限制。

18、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种类: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②行政机关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④社会监督;⑤党的监督。

19、权务机关的监督居于主导地位。

第七讲教师的法律地位1、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

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2、教师身份的规定: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雇员三种类型(日本、法国→公立英、美公立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双重身份)3、简述我国教师基本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4、简述教师应当履行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