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11.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课件
目录 Contents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理特点为大肠假膜性炎症。 ①病变性质:纤维素性炎症(假膜性炎) ②好发季节: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③好发年龄:儿童发病率较高,成年人较少见。 ④流行特点:多为散发性,有时也可引起流行。 ⑤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等。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临床病理联系:根据临床表现分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长期反复出现肠道症状及营养不良表现; ②慢性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出现急性菌痢表现; ③慢性隐匿型:有急性菌痢史,无症状,排菌,有结肠病变
(慢性带菌者)。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
与腹泻交替出现,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 根据肠道炎症的特征和临床经过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病理变化
①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 ②假膜性炎: 肠粘膜表层坏死,与渗出的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 细菌形成假膜。 肉眼,假膜呈灰白色、糠皮样,如出血严重或被胆色素浸染时, 假膜则分别呈暗红或灰绿色。
传染病——细菌性痢疾
炎
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O157) 高热型中暑
慢性菌痢的鉴别
慢性阿米巴痢疾 慢性血吸虫病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直肠癌、结肠癌
其它
十、治 疗
急性菌痢的治疗
一般治疗:隔离、休息、 饮食、支持等;
对症治疗:止痛、止泻、 降温,补液等;
急性发作型
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 或复发史
有急性症状 排除再感染可能
隐匿型
一年内有菌痢史 无症状 粪培养阳性或肠镜支持
诊断
七、辅助检查
血象:WBC及N升高;慢性可贫血 粪检:眼观 镜检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
免疫荧光球菌法 PCR技术 肠镜检查:急性期避免做
八、诊断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脑疝
组织缺氧
心
肺 DIC
心功能不全 肺不张 肺水肿
循环衰竭 呼吸衰竭
脑水肿型
混合型
休克型
(三)演变成慢性化的原因
机体抵抗力弱; 治疗不恰当; 菌型因素:福氏多见
五、病理解剖
急性菌痢:地图样溃疡
中毒性菌痢:可有大脑及脑干水肿,神经细 胞变性;部分肾上腺充血,皮质萎缩。 慢性菌痢:肠壁水肿,息肉,肠腔狭窄
2、分群分型
志贺氏菌属(痢疾杆菌)国际分类法
群别
A群 B群 C群 D群
菌名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慢性菌痢常并存其他慢性疾病,应 积极给予相应的治疗。
中毒性菌痢
1.病原治疗
有效的抗菌药物:
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
头孢菌素:头孢噻肟
中毒性菌痢
2.对症治疗
高热: 退热药及物理降温 高热伴躁动、惊厥:亚冬眠疗法 反复惊厥:镇静剂如地西泮、
志贺菌属耐药↑ 多重耐药参 考当前菌株药敏情况用药
病原治疗
①喹诺酮类杀菌作用,耐药菌株少 目 前首选药物。
–诺氟沙星(norfloxacin)0.2~0.4g,Qid 疗程5~7天
– 其他:环丙沙星、氧氟沙星。 – 孕妇及儿童慎用
②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SMZ-TMP)
--耐药菌株有所增加 --多数病人仍有较好的疗效
胃肠道症状
腹痛重,腹泻>10 次,多为 腹痛轻,腹泻<10 次,多为
左下腹压痛
右下腹压痛
粪便检查
脓量少,粘液脓血便,镜检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有腥
多数 RBC 及 WBC,
臭,镜检 WBC 少,RBC 多
乙状结肠镜检
粘膜弥漫性炎症改变
粘膜大多正常,可见破坏性
改变
治疗
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饮食、补液 2.病原治疗
细菌性痢疾
概述
–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腹痛、腹泻、里急后
传染病学课件:细菌性痢疾
general discussion
1、定义(definition)
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 志贺菌病(shigellosis)
general discussion
2、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
(1)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 (2)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3)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急性菌痢
B、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集体进食、集体发病 ✓有急性胃肠炎的表现 ✓里急后重少见 ✓确诊有赖于检出同一病原菌 ✓常见病原菌有沙门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及金黄 色葡萄球菌等
2、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急性菌痢
C、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中毒型
C、分型: 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b、脑型(呼吸衰竭型) c、混合型:最凶险,病死率高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中毒型
a、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感染性休克,全身微血管痉挛,较常见。 ①面色苍白、指甲紫绀 ②血压↓、脉压↓ ③脉搏细数,心率快 ④尿少或无尿 ⑤意识障碍
重型
A、老年、营养不良者 B、全身毒血症状重 C、腹痛、里急后重明显(30次/日以上) D、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休克
细菌性痢疾试题(含答案)
细菌性痢疾试题
一、填空题
1.细菌性痢疾是由-------- 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理变化主要以---------、-----------的炎症及溃疡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和---------------可伴有----------及
主要通过---------------传播;常流形于----------------季,好发于----------------。
--------------------
二、名词解释
1. 细菌性痢疾
三、简答题
1.细菌性痢疾主要分那几型?
2. 目前将志贺菌属分为那几群?
四、判断正误
1. 细菌性痢疾是肠道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青年,人群普遍易感。
2. 细菌性痢疾多为散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通过体液传播。
3. 细菌性痢疾传染源主要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一般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及带菌者不具有传染性。
五、选择题
(一)、单选题
1.细菌性痢疾是由何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A.大肠杆菌
B.沙门氏菌
C.霍乱弧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 痢疾杆菌
2.细菌性痢疾发病季节为:
A.春季
B.夏秋季
C.晚冬和早春
D.春冬
E. 一年四季
3.细菌性痢疾主要传染源为:
A.鼠
B.猪
C.急、慢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D.蚊虫
E.以上都不是
4.细菌性痢疾大便常规检查可见:
A.黄软便,镜检偶见红细胞。
B.稀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C.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8个/高倍视野及少量红细胞。
D.脓血便,镜检可见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及少量红细胞。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神经毒(产生神经系统症状) 细胞毒(肠粘膜细胞坏死) 肠毒素(水样泻)
生存能力较强(宋内>福氏>鲍氏>痢疾)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免疫力不持久 无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 夏秋季 儿童,中青年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细菌致病的必备条件
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低分子 右旋糖酐 葡萄糖盐水, 5%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 ②血管活性药: 山莨菪碱解除微血管痉挛 多巴胺,酚妥拉明或阿拉明升压 ③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心脏,肾脏 ④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⑤防治DIC
脑型治疗
20%甘露醇,快速,6~8h重复使用。 山莨菪碱减轻脑血管痉挛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防治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衰竭
感染性休克
DIC
内源性凝血系统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血栓形成
脑水肿,脑疝
病理解剖
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不易穿孔(病变仅限固有层)
慢性期—粘膜水肿,肠壁增厚,疤痕,
肠腔狭窄
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 全身微血管痉挛,
脑水肿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l—3天(数小时至7天)。 病情严重程度
少数病程迁延呈慢性或反复发作。
二.病原学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答案-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
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
一、A1
1、中毒型菌痢应用山莨菪碱的目的是
A、兴奋呼吸循环中枢
B、减少腹泻次数
C、升高血压
D、改善微循环障碍
E、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止腹痛
2、急性菌痢患者下列哪项表现是不典型的
A、里急后重
B、发热
C、呕吐
D、腹痛
E、黏液便
3、慢性菌痢的病程时限是
A、超过1年
B、超过6个月
C、超过2个月
D、超过2周
E、时限不定,反复发作
4、诊断急性菌痢必做的检查是
A、血常规
B、粪便常规
C、直肠镜
D、血培养
E、悬滴检查
5、急性菌痢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疗程为
A、1~3日
B、1~5日
C、2~5日
D、3~5日
E、4~5日
6、在我国最多见的痢疾杆菌菌群是
A、志贺痢疾杆菌
B、鲍氏痢疾杆菌
C、福氏痢疾杆菌
D、郭内痢疾杆菌
E、以上都不是
7、对于中毒型菌痢脑型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起病急骤
B、大便检查有无白细胞
C、高热、昏迷、抽搐
D、早期休克
E、呼吸衰竭
8、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状的轻重
C、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计数
D、大便检出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9、下列哪项不符合中毒型菌痢脑型的诊断
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
B、迅速出现呼吸衰竭
C、肠道症状不明显
D、大便常规正常
E、脑脊液检查正常
10、菌痢急性期的基本病变是
A、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浆渗出
B、肠黏膜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C、肠黏膜水肿、增厚、溃疡形成
D、肠壁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E、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
11、菌痢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阳性
B、粪检有巨噬细胞
C、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
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和上厕所 后,以及处理食物前。
疫苗接种
鼓励接种针对细菌性痢疾的疫苗,提高免 疫力。
控制策略
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病例进行隔离治 疗,以防止疾病传播。
监测与报告
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及 时发现并报告病例。
环境卫生
改善水源和卫生设施,减 少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 。
疫苗研究进展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03
CONTENTS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 • 细菌性痢疾预防与控制 • 细菌性痢疾治疗 • 细菌性痢疾研究展望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 肠道传染病,也称为志贺氏菌病 。
特点
具有季节性,多发于夏秋季,通 过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较高。
05
细菌性痢疾研究展望
深入研究病因与发病机制
深入研究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包括致病菌的种类、毒力因子 、感染途径等,以揭示其发病
机制。
探讨细菌性痢疾与其他疾病 的关系,如免疫系统疾病、 肠道疾病等,以深入了解其
发病机理。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不同 地区、不同人群的细菌性痢疾 发病率和流行特点,为防控提
针对高热、腹痛等症状,采取相应的 对症治疗措施,如降温、止痛等。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对症治疗
对于高热、腹痛等症状明 显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 对症治疗,如降温、止痛 等。
预防措施
对于接触过患者的人群, 可采取预防措施,如口服 抗菌药物、注意个人卫生 等。
CHAPTER 04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是预防细菌性痢 疾的重要手段,通过接种疫苗
可以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培养、粪便涂 片染色和免疫学检测等。
CHAPTER 02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流行概况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 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发热等。
全球范围内,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
补液治疗
补液量计算
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和体重,计算每日所需补液量。
补液种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补液种类,如口服 补液盐、静脉输液等。
补液注意事项
在补液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 整补液量和种类,避免过量或不足。
其他治疗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整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 适当调整饮食,给予易消 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 在临床治疗方面,尽管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手段,但随着细菌耐药 性的增加,一些传统的抗生素已经失去了疗效。因此,需要不断研发新的药物 和治疗方案,以应对耐药菌株的挑战。
《细菌性痢疾》PPT课件
案例三:某学校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
总结词
全面预防、有效控制、减少感染
详细描述
某学校发生细菌性痢疾疫情后,校方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定期开展环境消杀工 作;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实行错峰就餐和减少集体活动等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有效控制了细菌性痢疾的传播,减少了感染病例的发生。
细菌性痢疾
汇来自百度文库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细菌性痢疾概述 •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控制 •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措施 • 细菌性痢疾的案例分析
01
细菌性痢疾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 肠道传染病,也称为志贺氏菌病 。
对于电解质紊乱的患者, 应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应 的电解质,如钾、钠等。
肠穿孔
对于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 治疗,以挽救生命。
04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控 制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患者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应尽早发现并隔离治疗, 以防止疾病传播。
追踪接触者
对于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应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以便及 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病例。
、换尿布之后。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这 些部位容易感染细菌,因此要避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答案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
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
一、A1
1、中毒型菌痢应用山莨菪碱的目的是
A、兴奋呼吸循环中枢
B、减少腹泻次数
C、升高血压
D、改善微循环障碍
E、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止腹痛
2、急性菌痢患者下列哪项表现是不典型的
A、里急后重
B、发热
C、呕吐
D、腹痛
E、黏液便
3、慢性菌痢的病程时限是
A、超过1年
B、超过6个月
C、超过2个月
D、超过2周
E、时限不定,反复发作
4、诊断急性菌痢必做的检查是
A、血常规
B、粪便常规
C、直肠镜
D、血培养
E、悬滴检查
5、急性菌痢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疗程为
A、1~3日
B、1~5日
C、2~5日
D、3~5日
E、4~5日
6、在我国最多见的痢疾杆菌菌群是
A、志贺痢疾杆菌
B、鲍氏痢疾杆菌
C、福氏痢疾杆菌
D、郭内痢疾杆菌
E、以上都不是
7、对于中毒型菌痢脑型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起病急骤
B、大便检查有无白细胞
C、高热、昏迷、抽搐
D、早期休克
E、呼吸衰竭
8、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
A、潜伏期的长短
B、毒血症状的轻重
C、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计数
D、大便检出病原体
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
9、下列哪项不符合中毒型菌痢脑型的诊断
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
B、迅速出现呼吸衰竭
C、肠道症状不明显
D、大便常规正常
E、脑脊液检查正常
10、菌痢急性期的基本病变是
A、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浆渗出
B、肠黏膜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C、肠黏膜水肿、增厚、溃疡形成
D、肠壁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
E、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
11、菌痢的确诊依据是
A、粪培养阳性
B、粪检有巨噬细胞
C、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
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 “地图状”溃疡
临床表现
u 潜伏期:一般为1~4天,短者可为数小时,长者可达7天。 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下列各型:
(一)急性菌痢 1.普通型(典型) 2.轻型(非典型) 3.重型 4.中毒性菌痢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 型 (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
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鉴别要点
细菌性痢疾
急性阿米巴痢疾
病原体 志贺菌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流行病学 散发性,可流行 潜伏期 数小时至7天
散发性 数周至数月
临床表现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状,腹痛重,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腹痛轻,
有里急后重,腹泻每日十多次或 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多为
数十次,多为左下腹压痛
2. 抗菌治疗
喹诺酮类、匹美西林和头孢曲松、阿奇 霉素、小檗碱(黄连素)
3. 对症治疗
(二)中毒性菌痢 综合措施
1. 一般治疗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 病原治疗 基本与急性菌痢同 3. 对症治疗
A.镇静降温 B.休克型: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 脏器、肾上腺皮质激素 C.脑型:脱水、防止呼吸衰竭
临床表现——急性痢疾
3.重型
A. 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B. 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 ,多为1 。 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为 ~2d。
Within 12 hours after subjects swallow virulent shigellae, the bacteria transiently multiply in the small bowel to concentrations of 107 to 109 viable cells per milliliter of luminal contents.
细胞毒素: 黏膜破坏、坏死、脱落, 细胞毒素 黏膜破坏、坏死、脱落,溃疡形成 黏液脓血便。 黏液脓血便。 肠毒素: 肠毒素 肠壁通透性增加 病初的水样腹泻。 病初的水样腹泻。 神经毒素: 肠壁自主神经、肠道功能紊乱、 神经毒素 肠壁自主神经、肠道功能紊乱、肠蠕 动增强 腹痛和里急后重。 腹痛和里急后重。
外毒素
3. 人体的抵抗力
4. 中毒型菌痢:可能是特异体质对内 中毒型菌痢: 毒素的强烈变态反应, 毒素的强烈变态反应,引起以急性循 环障碍为主的病理过程。 环障碍为主的病理过程。
病理表现
部位: 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左半结肠)最显著。 部位: 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左半结肠)最显著。 急性期: 急性期: 肠黏膜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肠黏膜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慢性期: 慢性期: 黏膜水肿、肠壁增厚、溃疡不断的形成与修复, 黏膜水肿、肠壁增厚、溃疡不断的形成与修复 可导致肠壁狭窄。 可导致肠壁狭窄。 中毒型: 中毒型: 结肠病变轻,但全身小动脉痉挛, 结肠病变轻,但全身小动脉痉挛,渗透性增 高。
菌种
群
型
亚型
甘露醇
痢疾志贺菌
A
1~12
8a,8b,8c
_
福氏志贺菌
B
1~15 x,y变种 1~18
1a, lb, 2a, 2b, 3a, 3b, 4a, 4b, 4c, 5a, 5b
+
鲍氏志贺菌
C
+
宋内志贺氏菌
D
1
+
志贺氏菌属的分类
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分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痢疾杆菌的生存力与致病力
1. 生存力(viability) 生存力( ) 可在瓜果、蔬菜等被污染物上生存1 周 可在瓜果、蔬菜等被污染物上生存 ~2周。 2. 致病力(pathogenicity) 致病力( ) (1)内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 )内毒素 引起全身毒血症。 引起全身毒血症 具有神经毒、 (2)外毒素 )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肠 具有神经毒 细胞毒、 毒素作用,引起各种临床表现。 毒素作用,引起各种临床表现。
1. 细菌的数量 fewer than 150 viable cells readily
produce the disease in healthy adults.
2. 致病力(侵袭力和内、外毒素) 致病力(侵袭力和内、外毒素) . (1) 侵袭力:细菌进入肠道 黏附及 侵 侵袭力: 入大肠、回肠末端肠黏膜的上皮细胞, 入大肠、回肠末端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固有层 繁殖、扩散至周围,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繁殖、扩散至周围,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黏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黏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invasiveness is the primary virulence evolution of the local destructive mucosal lesion.
2.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
根据细菌类型及药敏结 果选用。 果选用。
粪 肉眼 便 镜检 检 查 培养 血液白细 胞 乙状结肠 镜检
早期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 早期稍增加 多 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浅 肠黏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性溃疡, 表溃疡,边缘不整齐 边缘深切,周围有红晕
治疗
(一)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与护理
(1)隔离(消化道隔离)至: 隔离(消化道隔离) 临床症状消失; 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2)休息。 )休息。
(一)急性菌痢
分型: 分型: 1. 普通型。 普通型。 2. 轻型。 轻型。 3. 中毒型。 中毒型。
普通型: 普通型: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黏液脓 血便( 血便(10~20次/d)。 次 。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1~2周恢复或转为慢性。 周恢复或转为慢性。 周恢复或转为慢性
(二)慢性菌痢
病程超过2个月即为慢性菌痢 病程超过 个月即为慢性菌痢 个月
诱因: 诱因: (1)急性期诊断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2)原有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 )原有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 (3)原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等。 )原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等。
分型: 分型: (1)慢性迁延型。 )慢性迁延型。 (2)慢性隐匿型。 )慢性隐匿型。 (3)急性发作型。 )急性发作型。
(2)内毒素 内毒素
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氧、无氧代谢增加、 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氧、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 物增加 瘀血性缺氧、 瘀血性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血浆外渗、 回心血流减少 休克、 发热 、休克、DIC、多脏器功能衰竭。 、多脏器功能衰竭。
(3)外毒素 外毒素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全球每年志贺菌感染人次估计为1.65亿。 发达国家发病率为1.8~6.5/10万。 我国 1994发病数为87.83万例,发病率75.2/10万。 2003年全国发病数为49.05万例,发病率39.4/ 10万。 不同地区病例报告的准确性不尽相同,细菌耐 药日益严重。 缺少较系统的病原监测工作,各地区流行优势 菌株的变化情况不清楚,对引起暴发的病原菌 缺少深入分析。
并发症
偶可并发渗出性关节炎。 偶可并发渗出性关节炎。 儿童患者可并发志贺菌败血症、 儿童患者可并发志贺菌败血症、中 耳炎、耳聋、失语、脱肛、 耳炎、耳聋、失语、脱肛、肢体瘫痪的 后遗症。 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慢性期可出现 贫血。 贫血。 大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下可见脓细胞、 大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下可见脓细胞、红细 巨噬细胞。 胞、 巨噬细胞。 大便培养:阳性是确诊依据。 确诊依据 大便培养:阳性是确诊依据。 粪便标本的采集注意点: 粪便标本的采集注意点: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终年有散发,流行于夏、秋季。 终年有散发,流行于夏、秋季。 (一)传染源 患者与带菌者。 患者与带菌者。 *特别是非典型病例、慢性病例、带菌者。 特别是非典型病例、慢性病例、带菌者。 特别是非典型病例
(二)传播途径 是病从口入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 口传 是病从口入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4种 播,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 种。 (1)食物型传播。 食物型传播。 食物型传播 (2)水型传播。 水型传播。 水型传播 (3)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 (4)苍蝇传播 苍蝇传播 非流行季节:接触途径为主。 非流行季节:接触途径为主。 非流行季节 流行季节:食物型和水型的暴发流行。 流行季节:食物型和水型的暴发流行。 流行季节
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 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 志贺菌感染+++。 志贺菌感染+++。 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 ++,易转为慢性 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 宋内菌感染+。 宋内菌感染+。
临床分型
细 菌 性 痢 疾
普通型 急性菌痢 轻型 中毒型 休克型 脑型 混合型
慢性迁延型 慢性菌痢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秋季节,急性起病,有发热、腹痛、腹泻、 夏、秋季节,急性起病,有发热、腹痛、腹泻、脓 血便和里急后重,以及左下腹压痛, 血便和里急后重,以及左下腹压痛,应考虑细菌性 痢疾. 痢疾
培养是确诊的依据。 培养是确诊的依据。
鉴别诊断
1. 急性菌痢与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阿米巴痢 急性菌痢与细菌性食物中毒、 疾等鉴别诊断。 疾等鉴别诊断。 2. 中毒型菌痢与感染性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相 中毒型菌痢与感染性休克、 鉴别。 鉴别。 3. 慢性菌痢与结肠癌、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 慢性菌痢与结肠癌、直肠癌、 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 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
The sooner after passage that the specimen is processed, the higher the yield. The more plates used, the greater the recovery yield.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诊断:
1. 2. 3. 4. History Clinical course Physical Examination Laboratory Findings
表.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鉴别要点 流行病学 潜伏期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 常年散发,夏、秋季可流行 1~7d 急性阿米巴痢疾 散发居多 数周至数月
急起;发热、毒血症症状较明 大多缓起;发热不高,毒血症症 显;腹痛、里急后重,腹泻1d 状少;腹痛、里急后重较轻,大 可达数十次;腹痛以左侧为主 便次数少;腹痛轻,以右侧为主 量少,脓血黏液便,无臭味 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可见巨 噬细胞 痢疾杆菌阳性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有腐臭 白细胞少,红细胞成堆,有夏科 -雷登结晶,可找到阿米巴滋养 体 痢疾杆菌阴性
抗原构造
菌体抗原(O抗原)。 菌体抗原( 抗原 抗原)。 表面抗原(K抗原)。 表面抗原( 抗原 抗原)。
抗原进行分群 按O抗原进行分群、分型、分亚型 抗原进行分群、分型、
痢 疾 杆 菌
按O抗原 按 抗原 抗原 抗原 按 抗原 按 抗原 抗原 抗原
A群——志贺痢疾杆菌 群 志贺痢疾杆菌 (Shigella dysenteriae B群——福氏痢疾杆菌 群 福氏痢疾杆菌 (Shigella flexneri) ) C群——鲍氏痢疾杆菌 群 鲍氏痢疾杆菌 (Shigella boydii ) D群——宋内痢疾杆菌 群 宋内痢疾杆菌 (Shigella sonnei )
(3)饮食 急性期,给予少渣流质、半流质,鼓 )饮食: 急性期,给予少渣流质、半流质, 励多饮水,补充足量的维生素。 励多饮水,补充足量的维生素。 (4)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口服或静脉补 )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 液,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 (5)密切观察:了解大便的性状、次数,隔日进 )密切观察:了解大便的性状、次数, 行大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药敏检查。 行大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药敏检查。
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rods )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family Enterobacteriaceae) ) 埃希氏菌族 埃希氏菌族(tribe Escherichieae) )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genus Shigella) ) 痢疾杆菌(Shigella )
轻型: 轻型:
症状较轻。 症状较轻。 病程可自限。 病程可自限。 少数转为慢性。 少数转为慢性。
中毒型: 中毒型:
多见于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 多见于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病情 凶险。 凶险。 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症状,肠道症状较轻, 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症状,肠道症状较轻, 甚至起病时无消化道症状。 甚至起病时无消化道症状。 按临床表现分型 (1)休克型。 )休克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最凶险的一型,病死率高。 )混合型:最凶险的一型,病死率高。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病后免疫力短暂, 病后免疫力短暂,不同菌群间无交叉 免疫力,易复发或重复感染。 免疫力,易复发或重复感染。
发病机制与病理
是否发病
入侵的痢疾杆菌数量、 入侵的痢疾杆菌数量、致病力 数量 人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