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11.细菌性痢疾

合集下载

传染病——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细菌性痢疾

急性发作型
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 或复发史
有急性症状 排除再感染可能
隐匿型
一年内有菌痢史 无症状 粪培养阳性或肠镜支持
诊断
七、辅助检查
血象:WBC及N升高;慢性可贫血 粪检:眼观 镜检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
免疫荧光球菌法 PCR技术 肠镜检查:急性期避免做
八、诊断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或绞痛,阵发性; 腹泻: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 便性:稀水便,数次后转粘液脓血
便(不臭,腥味) 里急后重:明显 腹部压痛:左下腹明显
轻型(非典型):
全身症状:轻或无 腹痛及压痛:轻微 腹泻:少于10次/天, 便性:为糊状或水样便,可带粘液。
无脓血便, 里急后重:不明显 易误诊为肠炎
重型:基础状态差者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一、概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以直肠 和结肠粘膜的化脓性溃疡性炎症 为基本病理变化,临床以发热、 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里 急后重、腹部压痛等主要表现的
常见肠道传染病。
二、病原学
1、志贺氏菌属的特性:G-兼性菌, 有菌毛,具侵袭力
腥臭
状 无粪臭
大便镜观 少数破碎的白细胞 成串 大量成堆脓细胞 多数新鲜
的陈旧的红细胞 可有阿 分散的红细胞 常见巨噬细
米巴 夏科莱登氏晶体 胞
大便培养 无痢疾杆菌生长
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肠镜检查 溃疡散在 边缘充血隆起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 肠壁
中央下陷 溃疡间粘膜正常 增厚 溃疡表浅
并发症 肝脓肿等
关节炎 结膜炎 虹膜睫状体
脑疝
组织缺氧

肺 DIC
心功能不全 肺不张 肺水肿

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课件

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课件

2023/6细/8 菌性痢疾(大体)
细菌性痢疾(镜下)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病理变化 ③溃疡形成: 约发病一周,假膜溶解脱落,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 表性溃疡。 ④愈合: a. 溃疡趋向愈合时,粘膜上皮再生修复,不形成明显瘢痕; b. 少数较大的溃疡,愈合后可形成表浅的瘢痕,一般不引起 肠狭窄。
三、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经口进入胃,大部分被胃酸杀灭,仅少部分进入肠道, 通过肠道的防御功能,肠粘膜上皮分泌的特异性抗体的排斥作用, 使其不能侵袭肠粘膜而发病。当受冷、暴饮、暴食、过度疲劳等诱 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使感染少量病原菌也会致病。痢疾杆菌 侵入肠粘膜上皮后,首先在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菌体裂解后释放 出毒素,被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肠粘膜炎症。痢疾杆菌必 须侵入肠粘膜才能致病,故痢疾杆菌对肠粘膜的侵袭力是致病的主 要因素。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1)好发年龄:2~7岁儿童 (2)病因:毒力较低的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 (3)特征:起病急骤,肠道病变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而全身中毒症 状严重,数小时后即迅速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呼吸衰竭。 (4)肠道病变: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 (5)发病机制: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对痢疾杆菌毒素高度敏感。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重。 根据肠道炎症的特征和临床经过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2、慢性细菌性痢疾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病理变化
①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水肿。 ②假膜性炎: 肠粘膜表层坏死,与渗出的大量纤维素、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和 细菌形成假膜。 肉眼,假膜呈灰白色、糠皮样,如出血严重或被胆色素浸染时, 假膜则分别呈暗红或灰绿色。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此种肠炎由副溶血性弧 菌(嗜盐杆菌)引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有进食海产 品或腌渍食品史;同餐者同时或先后迅速发 病;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 吐,多无里急后重;粪便呈粘液血性、血水 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臭味;取患者吐泻物或 可疑食物进行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
❖ 慢性痢疾: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 隐匿型。
临床表现
➢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 38~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 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左 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1~2周, 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 轻型(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 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10次以内,有粘液 稀便,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 程一般为4~5日,少数病人也可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
➢ 慢性菌痢:肠粘膜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 膜苍白增厚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 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 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 少见。
【临床表现 】
❖ 潜伏期:一般为1~4天(数小时至7天)。 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 重型和中毒型。
发病机理
❖ 慢性菌痢 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当机体抵抗力 下降,尤其胃肠道的原有疾患或营养不良等 因素作用下,疾病迁延不愈。
病理变化
➢ 急性期菌痢: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 著,急性期肠粘膜基本病变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 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脓血性渗 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甚至“地图样” 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 样改变。慢性期可有肠粘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粘膜 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导致疤痕与息肉,少数病例可 引起肠腔狭窄。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2.中毒型菌痢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 1 ) 其他细菌所致感染性休克 血及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粪便培养检出不同的致病菌。 (2)乙脑 脑脊液检查符合中枢神经 系统病毒性感染的改变,而粪便检查无异 常。
鉴别诊断
3.慢性菌痢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结肠癌及直肠癌 此类病人继发肠道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 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常伴进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 行性消瘦。肛诊、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等 有助于鉴别。 有助于鉴别。 (2)慢性血吸虫病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亦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 但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肝脾肿大,大便孵化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沉淀检查或直肠粘膜活检可有阳性发现。 (3)克罗恩病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 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长,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粪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无效。 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粘膜脆弱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易出血,有散在溃疡。
病原学
痢疾杆菌 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无鞭毛杆菌。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 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不同可将本菌分为4群47 个血清型: A群-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痢疾志贺菌有12个血清型; B群-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福氏志贺菌有16个血清型; C群-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鲍氏志贺菌有18个血清型; D群-宋内志贺菌只有1个血清型。 宋内志贺菌只有1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 我国多数地区流行群以B群福氏为主,痢疾杆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菌各群、型均可产生内毒素,是引起全身毒血症的 主要因素。A 主要因素。A群痢疾志贺菌还产生外毒素(志贺毒 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素作用,可引起严 重的临床表现。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细菌性痢疾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材料:《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

志贺菌属分群及特点目前发达国家以D(宋内菌群)群为主,我国以B(福氏菌群)群为主,近年来D群有增多趋势。

A群B群(福氏菌群)C群D群(宋内菌群)记忆:中国人民多财多福!关于细菌性痢疾哪项正确A.我国以福氏菌群为主B.我国以鲍氏菌群为主C.我国以志贺菌群为主D.我国以宋内菌群为主E.各群发病率基本相同[答疑编号700883206101]答案:A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属于A.沙门菌属B.志贺菌属C.弧菌属D.福氏菌属E.宋内菌属[答疑编号700883206102]答案:B志贺菌属→菌群致病因素:内毒素各群、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内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小结: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外毒素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流脑√总结: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霍乱弧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流脑球菌,菌痢,伤寒——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记忆:外面闯祸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是A伤寒B菌痢C霍乱D流脑E乙脑[答疑编号700883206103]答案:CA群还可产生外毒素(包括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临床症状较重。

关于细菌性痢疾,哪一群可以产生外毒素:A.A群B.B群C.C群D.D群D.E群[答疑编号700883206104]答案:A记忆:利刃出鞘刺杀外敌A群感染症状最重,D群感染最轻,B群介于二者之间,但易转为慢性。

小结:各群特点关于细菌性痢疾,哪一群临床表现最重A.A群B.B群C.C群D.D群E.各群基本一样[答疑编号700883206105]答案:AA.志贺痢疾杆菌B.舒密次痢疾杆菌C.福氏痢疾杆菌D.宋内痢疾杆菌E.鲍氏痢疾杆菌我国近年来引起菌痢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答疑编号700883206106]答案:C所引起菌痢多数症状轻,非典型病例较多者[答疑编号700883206107]答案:D能产生神经毒素的痢疾杆菌是[答疑编号700883206108]答案:A生存能力外界的生存力较强尤以D群菌最强,B群菌次之,A群菌最弱耐低温,在水果、蔬菜中可存活1~3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复习讲义:细菌性痢疾(菌痢)一、病原学痢疾杆菌4群为: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D 群宋内志贺菌。

我国多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B群福氏志贺菌为主要流行菌群。

【真题库】目前国内最常见的细菌性痢疾病原菌是A.福氏痢疾杆菌B.宋内氏痢疾杆菌C.鲍氏痢疾杆菌D.舒氏痢疾杆菌E.志贺氏痢疾杆菌答案:A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消化道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

三、发病机制及主要病变部位(一)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即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引起发病。

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如机体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使肠粘膜出现炎症、坏死和溃疡(溃疡表浅呈地图状),而发生腹痛、腹泻和脓血便。

(二)主要病变部位: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1~2题共用题干)男性,18岁,2天来发热伴腹痛、腹泻,每日10余次,初为稀便,后为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WBC15~20个/HP,RBC 5~10个/HP【真题库】该患者诊断急性细菌性痢疾,其发病机理为A.痢疾杆菌毒素对结肠粘膜的直接损害B.有侵袭力的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C.痢疾杆菌在肠腔内大量繁殖引起肠溃疡病变D.结肠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及溃疡E.特异性体质对细菌毒素产生强烈过敏反应答案:B【真题库】该病例用抗生素治疗3天,症状好转即停药,有可能产生什么后果A.病情加重,出现肠穿孔B.发生肠出血C.转为慢性菌痢D.发生癌变E.合并败血症答案:C解析: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为菌株进入粘膜固有层、繁殖引起炎症溃疡,是急性化脓性炎症。

急性期未有效根治时可转为慢性。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用)、人体抵抗力
B、志贺菌进入消化道 不发病的原因
1、胃酸杀死。2、正常菌 群的拮抗作用。3、肠粘膜 的分泌型IgA阻止对肠粘膜 上皮细胞的吸附。
C、志贺菌进入消化道 *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繁
引少起菌发血病症的败机血制症 殖,肠粘膜炎症、固有层小 原因:细菌被呑噬 血管循环障碍,肠粘膜炎症
细胞呑噬;少侵入 坏死溃疡,腹痛腹泻脓血便。
3、中毒型
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及紫绀, 早期血压正常,但亦可降低甚
A、休克型
至测不出,脉搏细速甚至触不
B、脑型
到,亦可少尿或无尿及轻重不
C、混合型
等的意识障碍。此型常见。
二、慢性菌痢
29
潜伏期
严重脑症状为主,脑血管痉
临床表现
挛引起脑缺血、缺氧、脑水
一、急性菌痢 肿及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可
1、普通型(典型) 发生脑疝。表现为烦躁不安、
假膜(由大量纤维素、坏死 物、中性粒细胞、红细胞、 细菌、浆液等形成),呈糠 皮状,灰白/灰绿/暗红。
2、慢性期
3、中毒型
19
病理
肠粘膜的基本病变
1、急性期 ● 卡他性炎
● 假膜性炎 (特征性改变) ● 溃疡形成 (病程约1w后出现) 2、慢性期 3、中毒型
浅表,呈大小形状不一的“ 地图状”,溃疡间粘膜披覆 有假膜
用基因探针或PCR法 检测,目前未广泛 应用。
优点:1、能缩短检测时间。2、 不受抗生素的影响。3、细菌培 养阴性的患者也能使用。
38
并发症及后遗症
1、*志贺菌败血症——
志贺菌侵入血流 繁殖产生毒素引
重要并发症, *死亡原因是感 染性休克及溶血性尿毒综合
起临床综合征
征,确诊血培养出志贺菌。*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护理课件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护理课件

缺乏个性化护理
不同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存在差异,但目前护理实 践在个性化方面仍有不足。为满足患者的个性化 需求,护理人员应提高对患者的关注度,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缺乏科学评估体系
目前对于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效果评估缺 乏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建议建立完善的评估 体系,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为改 进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治疗及预防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 保护意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 处理
腹泻与脱水的护理
腹泻护理
观察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和量,保持肛 周皮肤清洁干燥,遵医嘱给予止泻药。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痢疾杆菌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通过食物、水、接触等途径传播。
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在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导致腹痛、腹 泻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脓血便、发热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 学资料进行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粪便 培养。
03
预防性护理
04
预防性护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 向。通过加强预防性护理措施的 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传染 病的发生率,提高公众的健康水 平。
跨学科合作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跨学科合 作成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未 来护理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传染病护 理事业的发展。
VS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脑血管痉挛→脑缺氧、脑水肿甚至 脑疝, 表现为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瞳孔不 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等。
严重者可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病人于 1~2次惊厥后突然呼吸停止。 此型较为严重,病死率高。
中 毒 性 痢 疾 患 儿
(3)混合型
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通常先 出现高热、惊厥,如末能及时抢救, 则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 此型最为凶险,病死率极高。
少数病例可引起肠腔狭窄。
中毒型菌痢
肠道病变轻微,多数仅见粘膜充血水 肿;
突出的病变为全身多脏器的微血管痉 挛及/或通透性增加;
大脑及脑干水肿,点状出血,神经细 胞变性。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d(数小时~7d)。
痢疾志贺菌感染临床表现较重; 宋内志贺菌感染症状较轻; 福氏志贺菌感染病情介于两者之 间,但排菌时间较长,且易转为慢 性。
流行菌群
痢疾杆菌的流行类型随地域差异及时间的推 移有较大变化。 20世纪40年代以A群痢疾志贺菌为主; 50年代以后B群福氏志贺菌占据主要地位; 60年代中期以来, D群宋内志贺菌上升;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仍以B群福氏志贺菌占据 首位,其次为D群宋内志贺菌;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 非典型病人、 慢性病人及带菌者 由于症状不典 型且管理困难,在流行病学中具 有重要意义。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脑型(呼吸衰竭型) 混合型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此型较为多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 要表现,由于全身微血管痉挛,微 循环障碍,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 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花 斑、发绀。并可出现心、肾功能不 全的表现。
(2)脑型(呼吸衰竭型)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致病过程
痢疾杆菌 胃 结肠、直肠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不全。
中毒型菌痢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 死率高。高热,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故以严 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肠 道症状轻或缺如。
➢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
血管活性物质
急性微循环衰竭 感染性休克 DIC
脏器功能衰竭
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中毒性菌痢
11
毒血症
中毒性菌痢发病机制
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组织缺血缺氧
回心血量不足
脑缺氧
代谢障碍
心排出量减少
脑水肿 呼吸衰竭
酸性产 血管通透 物增多 性 增 强
酸中毒 血浆外渗
血容量不足
脑病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休克
休克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染性休克 为主要表现: 1.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斑、发绀 2.心率加快、脉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逐渐下降甚 至测不出, 3.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4.重型病例不易逆转,可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与衰竭,危 及生命。
3.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 4.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少数转为慢性。
20
重型
1.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2.急性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尔排
除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3.后期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严重失水
可引起外周循环衰竭; 4.部分病例以中毒性休克为突出表现者,则体温不升; 5.常有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少数出现心、肾功能
⑵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先为水样便,后为黏液 脓血便、每天10次以上,量少,里急后重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答案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学》考试试题答案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

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一、A11、中毒型菌痢应用山莨菪碱的目的是A、兴奋呼吸循环中枢B、减少腹泻次数C、升高血压D、改善微循环障碍E、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止腹痛2、急性菌痢患者下列哪项表现是不典型的A、里急后重B、发热C、呕吐D、腹痛E、黏液便3、慢性菌痢的病程时限是A、超过1年B、超过6个月C、超过2个月D、超过2周E、时限不定,反复发作4、诊断急性菌痢必做的检查是A、血常规B、粪便常规C、直肠镜D、血培养E、悬滴检查5、急性菌痢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疗程为A、1~3日B、1~5日C、2~5日D、3~5日E、4~5日6、在我国最多见的痢疾杆菌菌群是A、志贺痢疾杆菌B、鲍氏痢疾杆菌C、福氏痢疾杆菌D、郭内痢疾杆菌E、以上都不是7、对于中毒型菌痢脑型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A、起病急骤B、大便检查有无白细胞C、高热、昏迷、抽搐D、早期休克E、呼吸衰竭8、鉴别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最可靠的依据是A、潜伏期的长短B、毒血症状的轻重C、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计数D、大便检出病原体E、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9、下列哪项不符合中毒型菌痢脑型的诊断A、急性高热,惊厥,昏迷B、迅速出现呼吸衰竭C、肠道症状不明显D、大便常规正常E、脑脊液检查正常10、菌痢急性期的基本病变是A、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浆渗出B、肠黏膜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C、肠黏膜水肿、增厚、溃疡形成D、肠壁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E、嗜酸性肉芽肿的形成11、菌痢的确诊依据是A、粪培养阳性B、粪检有巨噬细胞C、粪便免疫学检查抗原阳性D、粪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E、典型菌痢临床症状12、细菌性痢疾的主要预防措施是A、隔离及治疗现症患者B、流行季节预防服药C、及时发现、治疗带菌者D、口服痢疾活菌苗E、切断传播途径13、目前菌痢的病原治疗首选A、氯霉素B、四环素C、磺胺药D、呋喃唑酮E、氟喹诺酮类14、痢疾杆菌的主要致病机制是A、侵入的细菌数量B、细胞毒素C、神经毒素D、内毒素及外毒素E、肠毒素15、细菌性痢疾传播途径是A、呼吸道传播B、接触传播C、消化道传播D、虫媒传播E、血液传播16、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属于A、志贺菌属B、沙门菌属C、弧菌属D、弯曲菌属E、螺旋菌属17、中毒型菌痢好发年龄是A、青壮年B、10~14岁C、2~7岁D、2岁以下E、老年二、B1、A.伤寒B.中毒型菌痢C.流行性乙型脑炎D.急性病毒性肝炎E.流行性出血热<1> 、血白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常高于7%,多见于A B C D E<2> 、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明显减少,并可见异型血小板,多见于A B C D E2、A.心源性休克B.低血容量性休克C.感染性休克D.神经性休克E.失血性休克<1> 、流行性出血热的休克属于A B C D E<2> 、中毒型菌痢的休克属于A B C D E3、A.急性典型菌痢B.中毒型菌痢C.急性菌痢轻型D.慢性菌痢急性发作型E.慢性菌痢隐匿型<1> 、突起高热,面色青灰,出冷汗及脉细数,尿少A B C D E<2> 、急起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A B C D E4、A.黏液便B.水样便C.果酱样大便D.黑便E.陶土色便<1> 、霍乱患者的大便性状为A B C D E<2> 、菌痢患者的大便性状为5、A.志贺菌属B.奈瑟菌属C.沙门菌属D.埃希菌属E.弧菌属<1> 、脑膜炎球菌属A B C D E<2> 、痢疾杆菌属A B C D E6、A.痢疾志贺菌B.福氏痢疾杆菌C.郝氏痢疾杆菌D.鲍氏痢疾杆菌E.舒氏痢疾杆菌<1> 、目前我国流行的优势痢疾杆菌是<2> 、产生外毒素能力最强的痢疾杆菌是A B C D E7、A.青霉素B.氧氟沙星C.黄连素D.头孢曲松E.糖皮质激素<1> 、儿童中毒型菌痢首选药物是A B C D E<2> 、具有减少肠道分泌作用的药物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中毒型菌痢休克型属低排高阻型休克,可予抗胆碱类药物改善微循环障碍,如山莨菪碱。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样大便。

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轻或缺如,病情凶险。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

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

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细菌性痢疾病原学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 (Shi-yella),革兰氏染色阴性,无动力,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适宜于低温潮湿的环境,对阳光直射、加热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差。

根据生物化学反应及抗原组成分成4群:A群包括志贺氏志贺氏菌及施氏志贺氏菌,B群包括弗氏志贺氏菌 (8个血清型),C群包括鲍氏志贺氏菌(15个血清型),D群为索氏(宋内氏)志贺氏菌。

各群均可产生内毒素,志贺氏志贺氏菌还可产生外毒素,因此,所致临床症状较重。

20世纪末,志贺氏菌感染少见,中国某些地区仍有流行;弗氏志贺氏菌感染在中国占首要地位,且易转成慢性,排菌时间长;索氏志贺氏菌感染有增高的趋势,但感染较轻。

目前发达国家以D群最常见,B群次之,C群及A群最少。

我国以B群最常见,D群次之,C群最少见。

局部地区A群有增多趋势。

痢疾杆菌对外环境的抵抗力D群最强,B群次之,A群最弱。

日光照射30分钟、加热至56℃10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流行遍及世界各地。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呈季节性高峰,一般5月开始上升,8。

9月达高峰,10月开始下降。

一、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

散发病例多由慢性患者及带菌者所致。

二、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一口途径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

病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1年左右)且不稳定。

各型痢疾杆菌之间又无交叉免疫性,故菌痢可重复感染和再次发病,这也是本病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临床表现——急性痢疾
3.重型
A. 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B. 急起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
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C. 后期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可引起外
周循环衰竭 D. 部分病例心、肾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急性菌痢
4.中毒性菌痢
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病势凶险,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局部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鉴别要点
细菌性痢疾
急性阿米巴痢疾
病原体 志贺菌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流行病学 散发性,可流行 潜伏期 数小时至7天
散发性 数周至数月
临床表现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状,腹痛重, 多不发热,少有毒血症状,腹痛轻,
有里急后重,腹泻每日十多次或 无里急后重,腹泻每日数次,多为
数十次,多为左下腹压痛
应用抗生素前采集新鲜标本,取脓血部分,及时及多次送检。 4. 免疫、PCR
并发症及后遗症
l 并发症和后遗症少见。
Ø 并发症:包括菌血症、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关节炎、 瑞特(Reiter) 综合征等。
Ø 后遗症:主要是神经系统后遗症,可产生耳聋、失 语及肢体瘫痪等。
诊断
l 根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2. 抗菌治疗
喹诺酮类、匹美西林和头孢曲松、阿奇 霉素、小檗碱(黄连素)
3. 对症治疗
(二)中毒性菌痢 综合措施
1. 一般治疗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2. 病原治疗 基本与急性菌痢同 3. 对症治疗
A.镇静降温 B.休克型: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 脏器、肾上腺皮质激素 C.脑型:脱水、防止呼吸衰竭
2.细菌因素 如福氏志贺菌易致慢性感染; 耐药性菌株感染。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 霍乱: 先泻后吐,无腹痛、里急后重

米泔水样便,培养见霍乱弧菌
42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
确诊需病原学证据 沙门氏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 病毒性肠炎 产肠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
43
•2.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应与下列病症相鉴别: (一)高热惊厥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中毒性肺炎 (四)重度中暑 (五)脱水性休克 (六)脑型疟疾
3
其基本病理损害为结肠粘膜的 充血、水肿、出血等渗出性炎症 改变。因各型细菌毒力不同,临 床表现轻重各异。
4
病原学
病原菌:痢疾杆菌,属志贺菌属 革兰氏染色:阴性 无鞭毛 有菌毛,可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 根据生化反应及抗原组成,可分成A、B、C、
D四群,47个血清型 各群、型之间无交叉反应
5
群 痢疾 福氏 鲍氏 宋内氏
症状
抵抗力 我国流行菌群
A 重,产生神 经毒素
B 易转慢性
弱 局部地区流行
较强
最多见
C
较少见
D 轻,呈不典 强 型发作
多见
6
群、型的划分对流行病学的意义: 调查传染源 判定复发与再感染 了解流行菌群菌型的变迁 菌苗制备 临床上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
7
抵抗力: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 定抵抗力,其中以D群最强,B群次之, A群最弱。日光照射30分钟、加热至 60℃10分钟或100℃1分钟即可杀灭。

* 治疗及时恰当与否,影响预后
48
治疗

49
•(一)急性菌痢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营养。
2.病原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全球每年志贺菌感染人次估计为1.65亿。 发达国家发病率为1.8~6.5/10万。 我国 1994发病数为87.83万例,发病率75.2/10万。 2003年全国发病数为49.05万例,发病率39.4/ 10万。 不同地区病例报告的准确性不尽相同,细菌耐 药日益严重。 缺少较系统的病原监测工作,各地区流行优势 菌株的变化情况不清楚,对引起暴发的病原菌 缺少深入分析。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
终年有散发,流行于夏、秋季。 终年有散发,流行于夏、秋季。 (一)传染源 患者与带菌者。 患者与带菌者。 *特别是非典型病例、慢性病例、带菌者。 特别是非典型病例、慢性病例、带菌者。 特别是非典型病例
(二)传播途径 是病从口入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 口传 是病从口入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4种 播,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 种。 (1)食物型传播。 食物型传播。 食物型传播 (2)水型传播。 水型传播。 水型传播 (3)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 (4)苍蝇传播 苍蝇传播 非流行季节:接触途径为主。 非流行季节:接触途径为主。 非流行季节 流行季节:食物型和水型的暴发流行。 流行季节:食物型和水型的暴发流行。 流行季节
2.病原治疗 病原治疗
根据细菌类型及药敏结 果选用。 果选用。
并发症
偶可并发渗出性关节炎。 偶可并发渗出性关节炎。 儿童患者可并发志贺菌败血症、 儿童患者可并发志贺菌败血症、中 耳炎、耳聋、失语、脱肛、 耳炎、耳聋、失语、脱肛、肢体瘫痪的 后遗症。 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慢性期可出现 贫血。 贫血。 大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下可见脓细胞、 大便常规:黏液脓血便,镜下可见脓细胞、红细 巨噬细胞。 胞、 巨噬细胞。 大便培养:阳性是确诊依据。 确诊依据 大便培养:阳性是确诊依据。 粪便标本的采集注意点: 粪便标本的采集注意点:
The sooner after passage that the specimen is processed, the higher the yield. The more plates used, the greater the recovery yield.
诊断istory Clinical course Physical Examination Laboratory Findings
秋季节,急性起病,有发热、腹痛、腹泻、 夏、秋季节,急性起病,有发热、腹痛、腹泻、脓 血便和里急后重,以及左下腹压痛, 血便和里急后重,以及左下腹压痛,应考虑细菌性 痢疾. 痢疾
培养是确诊的依据。 培养是确诊的依据。
鉴别诊断
1. 急性菌痢与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阿米巴痢 急性菌痢与细菌性食物中毒、 疾等鉴别诊断。 疾等鉴别诊断。 2. 中毒型菌痢与感染性休克、流行性乙型脑炎相 中毒型菌痢与感染性休克、 鉴别。 鉴别。 3. 慢性菌痢与结肠癌、直肠癌、慢性非特异性溃 慢性菌痢与结肠癌、直肠癌、 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 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
轻型: 轻型:
症状较轻。 症状较轻。 病程可自限。 病程可自限。 少数转为慢性。 少数转为慢性。
中毒型: 中毒型:
多见于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 多见于体质较好的儿童,起病急,病情 凶险。 凶险。 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症状,肠道症状较轻, 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症状,肠道症状较轻, 甚至起病时无消化道症状。 甚至起病时无消化道症状。 按临床表现分型 (1)休克型。 )休克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最凶险的一型,病死率高。 )混合型:最凶险的一型,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 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 志贺菌感染+++。 志贺菌感染+++。 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 ++,易转为慢性 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 宋内菌感染+。 宋内菌感染+。
临床分型
细 菌 性 痢 疾
普通型 急性菌痢 轻型 中毒型 休克型 脑型 混合型
慢性迁延型 慢性菌痢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2)内毒素 内毒素
血管活性物质增加 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氧、无氧代谢增加、 微血管痉挛、缺血性缺氧、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 物增加 瘀血性缺氧、 瘀血性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血浆外渗、 回心血流减少 休克、 发热 、休克、DIC、多脏器功能衰竭。 、多脏器功能衰竭。
(3)外毒素 外毒素
(一)急性菌痢
分型: 分型: 1. 普通型。 普通型。 2. 轻型。 轻型。 3. 中毒型。 中毒型。
普通型: 普通型: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黏液脓 血便( 血便(10~20次/d)。 次 。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1~2周恢复或转为慢性。 周恢复或转为慢性。 周恢复或转为慢性
(3)饮食 急性期,给予少渣流质、半流质,鼓 )饮食: 急性期,给予少渣流质、半流质, 励多饮水,补充足量的维生素。 励多饮水,补充足量的维生素。 (4)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口服或静脉补 )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 液,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 (5)密切观察:了解大便的性状、次数,隔日进 )密切观察:了解大便的性状、次数, 行大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药敏检查。 行大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药敏检查。
粪 肉眼 便 镜检 检 查 培养 血液白细 胞 乙状结肠 镜检
早期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 早期稍增加 多 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浅 肠黏膜大多正常,有散在性溃疡, 表溃疡,边缘不整齐 边缘深切,周围有红晕
治疗
(一)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与护理 一般治疗与护理
(1)隔离(消化道隔离)至: 隔离(消化道隔离) 临床症状消失; 临床症状消失; 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 (2)休息。 )休息。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中青年。 病后免疫力短暂, 病后免疫力短暂,不同菌群间无交叉 免疫力,易复发或重复感染。 免疫力,易复发或重复感染。
发病机制与病理
是否发病
入侵的痢疾杆菌数量、 入侵的痢疾杆菌数量、致病力 数量 人体的抵抗力
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杆菌(gram-negative rods ) 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family Enterobacteriaceae) ) 埃希氏菌族 埃希氏菌族(tribe Escherichieae) ) 志贺菌属 志贺菌属(genus Shigella) ) 痢疾杆菌(Shigella )
1. 细菌的数量 fewer than 150 viable cells readily
produce the disease in healthy adults.
2. 致病力(侵袭力和内、外毒素) 致病力(侵袭力和内、外毒素) . (1) 侵袭力:细菌进入肠道 黏附及 侵 侵袭力: 入大肠、回肠末端肠黏膜的上皮细胞, 入大肠、回肠末端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固有层 繁殖、扩散至周围,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繁殖、扩散至周围,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黏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黏膜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invasiveness is the primary virulence evolution of the local destructive mucosal lesion.
表.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的鉴别
鉴别要点 流行病学 潜伏期 临床表现 急性菌痢 常年散发,夏、秋季可流行 1~7d 急性阿米巴痢疾 散发居多 数周至数月
急起;发热、毒血症症状较明 大多缓起;发热不高,毒血症症 显;腹痛、里急后重,腹泻1d 状少;腹痛、里急后重较轻,大 可达数十次;腹痛以左侧为主 便次数少;腹痛轻,以右侧为主 量少,脓血黏液便,无臭味 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可见巨 噬细胞 痢疾杆菌阳性 量多,暗红色果酱样,有腐臭 白细胞少,红细胞成堆,有夏科 -雷登结晶,可找到阿米巴滋养 体 痢疾杆菌阴性
菌种


亚型
甘露醇
痢疾志贺菌
A
1~12
8a,8b,8c
_
福氏志贺菌
B
1~15 x,y变种 1~18
1a, lb, 2a, 2b, 3a, 3b, 4a, 4b, 4c, 5a, 5b
+
鲍氏志贺菌
C
+
宋内志贺氏菌
D
1
+
志贺氏菌属的分类
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分类
痢疾杆菌的生存力与致病力
1. 生存力(viability) 生存力( ) 可在瓜果、蔬菜等被污染物上生存1 周 可在瓜果、蔬菜等被污染物上生存 ~2周。 2. 致病力(pathogenicity) 致病力( ) (1)内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 )内毒素 引起全身毒血症。 引起全身毒血症 具有神经毒、 (2)外毒素 )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肠 具有神经毒 细胞毒、 毒素作用,引起各种临床表现。 毒素作用,引起各种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 ,多为1 。 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为 ~2d。
Within 12 hours after subjects swallow virulent shigellae, the bacteria transiently multiply in the small bowel to concentrations of 107 to 109 viable cells per milliliter of luminal contents.
细胞毒素: 黏膜破坏、坏死、脱落, 细胞毒素 黏膜破坏、坏死、脱落,溃疡形成 黏液脓血便。 黏液脓血便。 肠毒素: 肠毒素 肠壁通透性增加 病初的水样腹泻。 病初的水样腹泻。 神经毒素: 肠壁自主神经、肠道功能紊乱、 神经毒素 肠壁自主神经、肠道功能紊乱、肠蠕 动增强 腹痛和里急后重。 腹痛和里急后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