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3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86af6c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4.png)
中国古代史核心线索归纳一、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的演变1.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确立三公九卿制度: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 汉朝初期基本沿袭秦制;汉武帝时期,皇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确立中外朝制度,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三省体制,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4. 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又彼此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 两宋时期,形成“二府三司”体制,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
另设置台谏掌监察。
6. 元朝,形成一省二院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长官,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
7.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8.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实施,而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分治机构的制度。
1. 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2. 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3.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4.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5. 宋朝,由文官任地方长官;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这些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29f6e196cc22bcd126ff0c30.png)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制度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
(1)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 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官所评定的品级成为 授官的依据 (2)标准:家世 品德 才能 (3)评价:以门第为主要依据,强化门阀制度,导致 世家大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出现“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导致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腐败现象。 压制社会阶级的流动性
考点聚焦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 和“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和汉人的繁文缛 节。……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 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迅速腐朽,严重 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 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不适应北魏国 情和族情,是北魏统治危机的开始,北方的革命性完全被南方的腐 朽性所取代,其教训是深刻的。——《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如何认识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的影响?结 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认为改革加深了北魏统治的危机,导致北魏政权的灭亡和民族消亡 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过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可能性)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2.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 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 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个人因素: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 文化的坚定态度。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1.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https://img.taocdn.com/s3/m/4d0528ec5022aaea998f0fe0.png)
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1.形成:魏晋时三省制形成,隋唐发展完善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分工是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
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
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 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的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 (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评价
(1)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是中国封建社 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它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 民族的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成就、影响 【典例5 】(2011·江苏单科·T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 “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早市、鱼市等,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 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
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
并是写本。”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道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a1cd3ddba0d4a7303763a18.png)
通史综述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经济上(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a1ef32e4c8d376eeaeaa31f1.png)
影响
将官职限定在 此制度虽在当时看 贵族范围内, 来比较完善,但各 由贵胄子弟继 方面都体现出封闭 承祖上的权位。的特征。其形式都 此选官制度使 是以官举士,权操 官吏来源被贵 于上层,百姓不得 族垄断,不利 参与,民意无从体 于有用人才的 现。 选拔。
•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 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 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 面。
• 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 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 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 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押情损欲, 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 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 A.儒家、法家 B.墨家、儒家 C.儒家、道家 D.法家、道家
• (5)科技 • ①雕版印刷:《金刚经》 • ②火药:唐末用于军事 • ③医学:政府《唐本草》;孙思邈 《千金方》。
学以致用
• 1、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 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 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 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 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秦汉三公制 • B.隋唐三省六部制 • C.宋代三司使制 • D.元代的中书省制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华文明的鼎盛
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 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九品中正制 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破坏 。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 和均田制恢复;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道教和佛 教等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 时的时代特征。
3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3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6fbd8c5b3c1ec5da50e270c0.png)
(5)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 主要少数民族: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 ①军事征服,安定边疆 ②设置管理机构 ③册封爵位 ④和亲 ⑤会盟 (6)对外关系----唐朝同天竺、日本、朝鲜、波斯和大 食等都有密切交往。 特点: ①范围广泛,连续性强。 ②交往领域全面,途径 众多。 ③兼容并蓄,互通有无。 作用:①唐先进文化的传播,扩大了影响,促进了世界文 明进步;②频繁的对外交流,更促进了唐的繁荣,也丰富 了人民经济、文化生活。③加强了中国与亚、欧、非洲各 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 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 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附: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简史
1、世卿世禄制: 西周时期盛行、后逐渐消亡 2、军功授爵制: 商鞅变法时确立,有利于打击旧贵族 的势力和提升地主阶级的地位 3、察举制:
西汉武帝时确立,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 为官的制度。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加强北魏对中原地 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 族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 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 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 城形成威胁。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渐变 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 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 后,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有力地 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为重新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为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
B
5 《新唐书· 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 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器物,辨其真伪轻重…… 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回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此材料 说明( )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B.唐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C.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D.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6 因是 A.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唐朝经济文化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唐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 D.唐朝在政治上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https://img.taocdn.com/s3/m/b1815c12b7360b4c2e3f6487.png)
• 经济: • 农业:均田制推行,南方精耕细作技术 逐步成熟(曲辕犁和筒车)。江南地区 进一部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农产品商 品化程度提高。 • 手工业:制瓷业:南青北白;外销。丝 织业。 • 商业繁荣:唐后期坊市制度被打破。柜 房和飞钱出现;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 时。对外贸易港口:广州,设有市舶使。 • 经济格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
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全方位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制度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社会经济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 在均田制下,自 耕农经济成为农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生产的主要模式
总之,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 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问题,改革迫在眉睫。
2、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②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 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 了封建化的进程; ③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豪 认识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强大族。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 化
0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0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82ca9b000066f5335a812144.png)
A
邺[yè]城和建康为代表的 都市开创封建城市的全 新格局,
宫室和祭祀建筑进一步
规整化,
里坊制日渐成熟,在隋 唐发展到顶峰。
曹 魏 邺
城
示
意
图
魏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建筑
A
本时期社会动荡导致佛教勃兴, 佛教建筑空前发展。
玄学的盛行在士大夫阶层孕育 出清寂内省、无为出世的文化 倾向,为后期士大夫园林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Hale Waihona Puke 轴线 分区规划1城市与宫室
A 邺城与北魏 洛阳
城内仅建一宫,改变了 汉代以来多宫并置的局 面。
自南城中门有南北街北 抵宫门,遥对宫中听政 殿一组,形成全城的南 北中轴线。在这条街两 侧建主要官署。经曹操 改建,邺城发展为宫殿 在北,市里在南,自城 南正门有街直抵宫门, 夹街建官署,形成全城 中轴线的布局,开中国 古代都城的新模式。
1
城市与宫室
A邺城与北魏洛阳
综上所述﹐北魏洛阳城的形 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 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 革﹐为隋代的大兴城﹑唐代 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见隋大兴 唐长安城遗址)﹑(见隋唐洛 阳城遗址)开创了先例。
1
城市与宫室
A邺城与北魏洛阳
北魏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高峰时期洛阳城内有寺庙1300余座。
文化思想变化很快,很 明显的多样性。
思想自由
顾恺之 女史箴图
魏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建筑
A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 国历史第一次大分裂、 大融合时期,长期战乱 导致北方破坏严重,游 牧民族不断进入中原腹 地,大量汉族人口南迁, 带动江南地区的发展。
文化思想变化很快,很 明显的多样性。
思想自由
竹林七贤
魏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建筑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c976057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7.png)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6f59913beefdc8d376ee328e.png)
商业: 草市(南北朝
3.文化上:
民间集市)
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2010年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C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2009年江苏,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 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阶段特征: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政治上: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读本P11)
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君权下的分权制约) 选官制度: 科举制 2.经济上: (读本P11) 农业: 曲辕犁
筒车
手工业: 唐代制瓷业成立独立生产部门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
“唐三彩”
商业: 唐代商贸繁荣,中外交流频繁。长安洛 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草市)
3.文化上:((读本P12) 唐诗 文学:
书法艺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 怀素、张旭(草书) 科技: 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 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
比较
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目的: 同 巩固封建统治;作用: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 点 应用 确立于秦,盛行于 时代 汉 综合性中央行政体 不 内部 制,行政、军事、 同 结构 监察权力融为一体 点 地位 使专制集权建立并 及作 趋向巩固 用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集决策、审议、行政为 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 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
专题03 交融与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统【知识大盘点+专题特训】2024年高考历
![专题03 交融与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大一统【知识大盘点+专题特训】2024年高考历](https://img.taocdn.com/s3/m/6024907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d.png)
专题三交融与创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的大一统内容导航01 阶段特征02 知识整合03 易错概念04 重难深化05 专题训练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并孕育大一统条件的时期。
隋唐时期(581—9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阶段。
政治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争频繁,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从曲折发展到日趋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北魏均田制形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时期,农耕经济繁荣,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思想文化宗教方面从三教并行到三教归儒;文学艺术从成就突出到出现新的高峰。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科技成就较为突出。
隋唐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对外经济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对边疆的开发,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政治制度1.魏晋(1)中央:三省制。
(2)地方: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1)中央:三省六部制。
(2)地方:①隋朝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②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期设置节度使,造成外重内轻局面,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法律与教化1.魏晋:律令儒家化;魏明帝设律博士,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尊卑亲疏成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ce56c7270066f5335a812193.png)
五 隋唐总结
(一)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进一步完善加强,开创了一系列的政治制 度。
(二)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 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
(三)文化上,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 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博大精深 的隋唐文化全面辉煌,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 远影响。
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三省六部制
1、发展过程
2、职责
中书 省
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三 省
尚书 省
最省
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职 责
吏部 官吏的考核、任免
户部 户口、赋税等
六 礼部 国家的礼仪制度 部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法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文化圈”是指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向四 周辐射,影响周边而形成的文化圈。“中 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在隋唐时期完成。
(二)隋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在科技、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都 取得了突出成就。
2兼收并蓄:唐朝统治者重视宗教的作用,不排 斥外来宗教和文化,在唐朝文化中充满了外 国的风格。
3世界领先:隋唐时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李白;“诗圣”杜甫
中唐
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讽喻诗《新乐府》 50首是其代表
晚唐
被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 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唐代诗歌出现繁荣的原因
•解读提示:应从社会政治经济原因、文化素 质的提高及其对前代的继承与发扬等方面去 全方位多角度思考。
•(1)唐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 展的基础。
•(2)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从他们中 间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 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高考历史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主题探究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高考历史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主题探究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00b84d6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c6.png)
创新应用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
情境设计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①,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 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 的附带同化②。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它们的优秀思想 文化③,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整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答案
【参考答案】 特点:以由北向南迁徙为主;迁徙规模大,涉及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北魏)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 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 ;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影响: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 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 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解题思路】 第一小问特点,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 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得出以由北向南迁徙为主;据“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 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得出迁徙规模大,涉及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据“史书中关于‘百官 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 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得出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良好的时代氛围、 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
3魏晋南北朝时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b41efa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6.png)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曹魏建立~581年隋朝建立)——古代中华文明曲折发展【阶段特征】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交融的局面。
六朝对江南地区经济的大力开发,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开发的格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佛教、道教思想迅速传播,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形成三教并行的局面。
【主要表现】(1)政治上:主要特征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的交融。
武将专权,地方割据,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五胡乱华”,民族政权并立纷争,国家陷入分裂,黄河流域民众大举南迁。
江南士族地主势力发展,九品中正制盛行。
(2)经济上:北方经济处于破坏(战乱纷争时期)与恢复发展(黄河流域统一时期)交替进行状态,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封建文化继续发展。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三教并行,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重点识记】1.政治上:九品中正制。
2.经济上:均田制创立;翻车;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思想文化:儒学发展出现危机;汉字与书法艺术;圆周率;《齐民要术》;东晋顾恺之。
【真题再现】1.(2016·江苏单科·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描述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水车”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的灌溉工具“翻车”.A项与史实不符,因为翻车是用人力的,故A排除;B项提高农田抗旱能力符合;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02c312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16.png)
中国古代历史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领域,其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由于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军阀割据,导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各地政权相互争斗。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主要表现为三国鼎立、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
1. 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现象之一。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在中国北方、西南和东南形成鼎立之势。
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蜀汉控制西南地区,东吴则占据东南地区。
这样的政治格局持续了数十年,直到魏国最终统一中国。
2.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西晋的建立标志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西晋的建立,使得政权重新回归中原地区。
然而,西晋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困难使得其短暂存在,东晋的建立成为历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3. 南北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再次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
北方由五胡十六国所控制,而南方则是由刘宋、南齐、梁、陈等朝代组成。
南北政权之间的对峙导致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直到隋朝的统一才结束了这一局面。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以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而闻名。
1. 隋唐政权的建立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政权的统一。
在隋朝之后,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唐朝的政权稳定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和繁荣。
2. 经济繁荣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重农抑商等。
而唐朝则进一步扩大了隋朝的改革成果,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
3. 开放的外交政策隋唐时期,中国采用了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3-魏晋南北朝隋唐名词解释
![3-魏晋南北朝隋唐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0da3bc8c281e53a5902ff64.png)
昭陵六骏1、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令雕刻名匠将他征战时骑乘过的六匹骏马刻成浮雕,置于他的墓地前,世称“昭陵六骏”,是一组纪念性浮雕。
2、昭陵六骏石刻分别是飒露紫、青雅、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骡、拳毛開。
3、六骏浮雕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
4、其中的飒露紫选取战马受伤、驭者为其拔箭医治的间,具有情节性。
5、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6、六骏石刻风姿英武,具有悄节性和高超的写实艺术的表现力、表现了唐帝国的时代气隗,是唐代陵墓雕刻的代表。
孝子画像石棺1、孝子画像石棺属北魏时期作品,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南洛阳域郊出土,后流落海外。
2、在石棺的两外侧线刻着内容为孝子故事的画像,如舜、郭巨、董永、蔡顺、王琳等的行孝事迹。
3、各组故事间以树木分割成三组独立且连续的画面、每个画面表现一个孝子故事,每幅独立画面上方刻有标题。
4、画像以阴线刻画,线的运用十分成功。
5、人物情态生动树木山石与人物的比例关系协调,山水背景的处理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反映出北魏晚期绘画领域的发展面貌。
娄叡墓壁画1、娄叡墓壁画为北齐墓室壁画,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墓主叡墓为北齐右丞相,封安东王。
2、内容多为描绘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如出行图、回归图,或表现其死后升仙的虚幻境界等。
3、其手法写实,线条洗练遒劲,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采和动态;晕染法运用纯熟,以淡红晕染,突出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具有实体和空间感。
4、布局延续了汉代帛画所流行的“天上一一人间一一地下”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外来艺术成分,丰富了民族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突出体现了单线勾勒重彩填染的中国传统绘画特点,代表着北朝绘画的新水平。
昙曜五窟1、山西大同云网石窟中最早由沙门统昙曜主持开凿的五所石窟,即今天的云网1620窟,通称“县曜五窟”。
2、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五世帝王,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
2019届历史二轮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2 中国农耕文明的成熟和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微专题3
![2019届历史二轮热点重点难点透析:专题2 中国农耕文明的成熟和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微专题3](https://img.taocdn.com/s3/m/4913954ced630b1c58eeb55f.png)
专题透析
02
中国农耕文明的成熟和 繁荣——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
时空 坐标
SHIKONG ZUOBIAO
阶段 特征
JIEDUAN TEZHENG
总体上
政 治
经 济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是中 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为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 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重大发明 外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 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 (1)宋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 ,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3 ▶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变化
(2)元曲成为元朝主要的文学形式。元曲反映了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 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并行,统治异常黑暗的时代特征,如关汉卿借《窦娥冤》中窦娥的呐喊 来揭发官场黑暗等。 4.书画艺术 (1)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 批书法家、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 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 (2)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 文人画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五世纪)
1:要历史事件
三国时期,曹魏王承袭汉制,在新疆的海头(罗布淖尔)、高唱设西域长史和戊己校(xiao)尉,在哈密以南置伊吾县隶属敦煌郡。
这是中原郡县制推行到西域的最早记录。
公元316年(四世纪)西晋灭亡。
前凉在吐鲁番地区设高长军,任命太守管辖,郡以下设县、乡、里。
四世纪中叶(382年),苻坚(fu jian)派吕光率军进驻龟兹,不久吕光回到凉州,建立后凉王朝。
后又命吕覆为西域都护,驻守高昌。
386年,鲜卑拓拔部首领建立北魏,逐渐统一中国北方。
曾遣使者二十輩使西域,北魏还在罗布淖尔设置鄯善镇、焉耆镇。
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驻守鄯善管辖西域。
在这期间高昌、焉耆、疏勒、竭般陀、于阗、鄯善等地多次派人到内地对北魏、西魏和萧凉王朝保持着从属关系。
2:宗教信仰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入西域,当时西域少数民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
四:隋唐时期——多元化民族大融合时期
1:主要历史事件
公元581年隋朝统一全国,隋朝在西域专门设立了西戎校尉,负责处理有关西域的事物。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
唐朝在西域实行两种管理制度:
(1)实行郡、州、乡、里制度,主要在新疆东部,包括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
(2)实行都护府、都督府、州制。
安西都护府所属的十六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南路和葱岭以西地区。
北庭都护府所属昆陵、濛池二都护府(其又分三十多个都督府)管辖天山北麓和巴尔喀什湖在内的地区。
唐玄宗(李隆基)推行节度使以后,西域置安西四镇(和田、喀什、库车、焉耆)节度使和伊西北庭节度使,与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并存。
并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兵府制、稽查户口。
公元840年,唐后期原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人由于遭到雪灾、瘟疫、内战被迫西迁或南移,大部分进入西域与原来的土著居民相融合,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新疆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当时西域传入内地及内地传入西域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技术:
西域传入内地的商品主要有:牲畜、毛织品、玉石、香料、药材。
内地传入西域的商品和技术主要有:丝绸、铁器、漆器、茶叶、造纸术。
2:宗教信仰
公元前1世纪前后,由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于阗。
当时最大的佛国是于阗。
佛教在西域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吐鲁番的高昌回鹘王朝。
唐朝时期在西域信仰佛教的国家主要有:于阗、疏勒、高昌、龟兹。
此时佛教为西域少数民族的主要信仰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