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历史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1.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
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A.辽 B.西夏C.金 D.元2.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3.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
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A.岳飞、赵高 B.X成功、和绅C.戚继光、兀术D.岳飞、秦桧4.(09 某某中考)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言语中。
”(唐·杜牧)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唐·杜甫)C.“苏湖熟,天下足。
”(宋·谚语)D.“无徽不成镇。
”(明清·谚语)5.下列4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6.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一现象说明了()7.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宋代,下列情景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士大夫在酒楼上吃东坡肉 B. 商人出门坐轿子D. 老百姓普遍穿丝绸做的衣服8.由于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在东京城内出现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是()绘制单元知识结构要求精炼课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小组展示师比较选出有代表性的在班内展览。
检测巩固闯关训练,自查自评我收获,我喜悦师针对生做题中出现的A.市 B.坊 C.瓦子 D.勾栏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10.我国地方行政单位称为“省”,这种制度开始于()11.今天,位于某某省东北部、渤海之滨的东营市是某某省省辖地级市,国家规划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该地在元朝时应属于()12.X老师在一家古玩店见到了以下这幅古画,在与店员交谈时,发现他对这幅画的介绍存在错误,请你指出来()A.这是宋代画家X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B.此画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D. 画中所绘的这条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13.下列各政权,曾经与南宋并立的是:①北宋②辽③金④西夏⑤元朝( )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1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个部分展开。
本教学设计以中国古代史为例,选取了“夏商周”这一单元进行教学。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繁荣与衰落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理解。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操练,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展示历史事件。
2.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三)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课题:中国古代史(三)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学目标:1、识记: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②唐太宗和“贞观之治”;③女皇武则和“开元盛世”;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⑤“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理解:隋唐科举取士制度。
3、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和发展时期,盛世的出现都在于统治者励精图治、厉行节俭和重视民生。
改革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隋唐科举取士制度、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和唐朝对外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提问“你认为秦始皇和汉武帝谁更伟大?为什么?”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6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1-5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6—8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古代世界最长的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它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科举制创立于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创立。
完善于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
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废除于清朝。
(3)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改国号为周。
其政治措施: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重视发展生产。
因此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唐朝进入最鼎盛时期。
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有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还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城。
(4)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人教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题:中国古代史(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目标:1、识记:①秦统一的时间、;②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
2、理解:丝绸之路;②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和形势图;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3、运用:①评价秦始皇;②汉武帝的大一统。
4、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影响到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教学重难点:秦始皇的功过、汉武帝的大一统、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提问“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3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一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9-14;16-19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3—5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4)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5)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后期经历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和张角领导农民黄巾起义而衰亡。
(6)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因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叫它为“丝绸之路”,路线:长安(今陕西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整理]-人教版 最新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知识结构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逐步形成夏商时期的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
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
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三国时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族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东汉以来,西北边睡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
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
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多民族融合的开始:华夏族(汉族的前身);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它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已初步建立,标志着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开始成立。
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
第1单元春秋战国时期课时提分训练|基础真题练|一、选择题1.[2018·菏泽]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图信息。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2.[2018·宿迁]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3.[2018·青岛]吕思勉在《中国的历史》中写道:“从春秋的末期,久已寂寂无闻,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
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他。
”“他”是指( )A.楚国B.秦国C.齐国D.魏国4.[2018·泰州]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A.推行县制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承认土地私有5.[2018·泸州]《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6.[2018·赤峰]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A.变法违背民意B.变法深入贯彻C.变法遇到阻力D.变法宣告失败7.[2018·大庆]“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
这体现了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A.“仁”B.“有教无类”C.“无为而治”D.“法治”8.[2018·衡阳]“孔子是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示范教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方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教材分析本课是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第1课内容,这一课采用专题史方式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两个主题:一是古代的民族关系;二是古代的对外交往。
古代的民族关系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端;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巩固,民族格局逐渐稳定。
本课体例清晰,内容较多,古代的对外交往也是按朝代叙述基本史实。
学好本课内容,为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历朝疆域图,明确历朝疆域的四至,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认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几代的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 通过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
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
3. 通过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水平,感悟家国情怀。
通过创造历史情境,提出思考类型问题,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朝贡体制。
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民族交融、朝贡体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绵延不断的国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远古起,中原地区的各族先民,通过相互交往、迁徙和通婚等,逐渐融合,促进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的形成。
以后经过多次融合,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渐形成今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考历史总复习优化设计第一编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
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的建立、南朝的发展
建立 东晋
灭亡
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420年,东晋灭亡
时间
420—589年
政权更替 宋→齐→梁→陈
南朝 特点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衰落
梁武帝时,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大规模叛乱,建康 失陷。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跃,人口达百万 影响 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名师点拨1.南北朝时期,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了北方,但没有 超过北方,超过北方是在两宋时期。 2.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为躲避战乱。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参考答案 (1)北方战乱。(2)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 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 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探究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 北魏孝文帝说:“我们国家兴起于北方,现在定都于平城,然而统一了 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 崇尚武力,难以文治。要在此地开展变法改革,一定很难,崤山和函谷关是 帝王的房屋,黄河洛水是帝王的家中,所以朕要大规模迁都(到洛阳),一统中 原。”
——摘编自《魏书》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并指出孝 文帝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原因:加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使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 汉族先进的文化。影响: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 方民族的大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探究点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中考历史总复习教学案
[课时] 第1课时[复习内容] 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考纲要求]1、识记层次:(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
(2)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4)记住夏朝的时间、建立者。
(5)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6)了解西周的分封制。
2、理解层次: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考点导学]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人类,距今约170万年。
他们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他们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因为环境险恶和工具简陋,过着群居生活。
大约在夏、商、周时期,闽西的居民主要是闽越族和畲族。
3、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1)都开始了原始农业。
河姆渡的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和粟的国家。
(2)都有了原始畜牧业,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半坡原始居民还会纺线、织布、制衣。
(3)都已使用磨制石器。
(4)都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
(见书七上p8“干栏式房屋”和p9“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 (5)都处于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
河姆渡遗址(距今大约七千年)和半坡遗址(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分别是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
4、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
后来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黄帝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
尧生活俭朴,克已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水有功。
尧舜禹时期形成了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
5、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6、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初中历史各民族关系教案
初中历史各民族关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 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关系和睦与国家繁荣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历史事件。
2. 各朝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民族关系和睦与国家繁荣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0页,阅读“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部分。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重点分析秦与匈奴、汉与匈奴、汉与西域、秦汉与越族、汉与西南等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关系和睦与国家繁荣的关系。
四、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各朝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10页,总结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 思考:如何评价各朝代的民族政策对国家的影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同学们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那么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二、自主学习1. 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12页,阅读“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部分。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重点分析唐与突厥、唐与西域等历史事件。
2.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四、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评价唐朝的民族政策对国家的影响?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高中历史人教版《中国的民族关系》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中国的民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包括民族的形成和民族区域分布等内容;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图片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包括民族的形成和民族区域分布等内容。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分析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和各民族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好奇心。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
重点学习各个民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以及他们在中国的分布情况。
3.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中国的民族关系展开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分析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小结:通过学生的小组报告,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小结,梳理出中国的民族关系的要点和核心内容。
5. 总结归纳: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中国的民族关系的论文,包括各个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1. 教学用书:《高中历史人教版》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图片资料:中国地图、各民族图片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包括小组合作、讨论活跃度和质量等。
2. 学生的论文质量,包括论文的结构、内容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等。
六、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者相关人士进行讲座或座谈会,深入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中考历史一轮知识点梳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的
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辽与北宋 宋辽和战 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多次攻辽失
的和战
败后采取防御政策;“澶渊之盟”后,双方 保持着和平局面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军在皇帝亲征
澶渊之盟 下打退辽军,双方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 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
文学
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
艺术 元曲 家是③__关__汉__卿____,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关汉卿、马致
远、郑光祖和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④__司__马___光___主持编写的《资治通 史学 鉴》,是一部⑤__编__年___体___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
发明 活字印刷术→宋代后来发明了木活字→元代科学家王祯发 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
活字
13世纪时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②
印刷术 传播 _丝__绸___之__路__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
欧洲
影响
加快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行省 制度
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10个行省;在 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1)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⑤
元朝的 统治
对边 疆地 区的 管辖
___台___湾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 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
中考历史复习课件:模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核心考点 素养提升 聚焦中考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项目
中国
同时期的世界
(1)政治:封建社会形成并得到初步发展,大一统
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
续表
秦代 的中
经 济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 ,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 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解决了各地之间换算的困难,便 利了经济的发展
统 央集
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一 权制
(统一车轨),修筑贯通全国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度和 措 交 的道路
统一 施 通
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
措施
水路:开凿灵渠
秦代 中
大权。(2)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设丞相、太
的中 央
尉、御史大夫,(“三公” )分管行政、军事和
央集 集 内 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3)
权制
地方行政制度:①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
度和 权 容 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②全国分设乡、里、亭
济发展需求: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
统
原 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一
秦朝形势图
中 因 (3)秦国实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 识图依据:咸阳、桂林郡、象
国 实力最强,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郡、南海郡等;以咸阳为都城,
(4)嬴政的作用:秦王嬴政招募各国 实行郡县制,北部边疆以长城为
的人才,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续表
(1)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教学目标: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
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6)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1279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的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是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滤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7)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8)江南地区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开发。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
2、问题探究:请学生自主完成下列简答题,然后轮流口答,教师小结归纳。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作用分别是什么?【①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②政治、财政上:a.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顺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2)北宋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表现和影响有哪些?【①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②表现:a.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③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3)两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和启示分别是什么?【A、原因:①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B、启示: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
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元朝实行了哪一种沿用至今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A、行省制度。
B、主要内容是:①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史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②在地方设立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3、归纳整理:教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归纳下列知识。
【主题线索归纳】总体特征: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社会关系也出现了新变化。
(1)一种经济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一项制度创新:行省制度。
(2)两个著名皇帝:宋太祖和元世祖。
两大民族关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
两个边疆管理机构:澎湖巡检司和宣政院。
(3)四个少数民族攻权:辽、西夏、金、元。
四个民族首领: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
高频考点: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1)春秋时期。
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辽、宋、夏、金、元时期。
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己封建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5、考点升华:(1)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2)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看,都应加以肯定。
但也必须看到,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居杀和压迫,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可见,元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也具有两重性。
6、典例精析例1(2017:聊城)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C )A.① B.② C.③ D.④例2:(2018・大庆)成吉思汗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下列属于他的历史功绩的是( B )A.建立北宋 B.统一蒙古 C.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例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北史》材料二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材料三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己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①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材料反映的是他为促进民族融合而采取的哪一项措施?②材料二中的话是谁说的?这句话说明他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予以说明。
③材料三所反映的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出现于哪个朝代?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什么新的民族?④两千多年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①(北魏)孝文帝;学说汉语(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②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藏(优待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
③元朝;回族。
④要重视民主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等。
(言之有理即可)】(4)请你参与某校同学正在历史课上展开主题为“宋代社会风貌”的探究活动。
A、以下是小明同学收集的有关宋代服饰的三幅图片①从宋代的服饰上可以看出人的等级差别,图一和图二的服饰对比,统治者和劳动者的服饰有什么不同?②图三体现了哪一陋习?B、小亮同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了宋代的娱乐和住行,听完故事,可以了解到宋朝人想听说书、看杂技可以去____;出门在外过夜可以住。
C、小丽同学为了解宋代的节日,收集了三首诗歌,请你填上节日的名称。
图一:图二:图三:D、想更多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还可以欣赏宋代名画:《》E、从以上的活动,可以得出宋代社会风貌的特点是:____F、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呈现以上特点的主要原因(列两点即可)。
①②【(1)①统治者的服饰华丽,宽大。
劳动者的服饰是小袖狭身的短衣,便于从事劳动。
②妇女缠足。
(2)瓦子,邸店。
(3)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4)《清明上河图》。
(5)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等)。
(6)①经济繁荣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②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加强:③对外贸易兴等(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7、巩固提升:(1).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南宋定都临安B.宋军收复建康C.宋金达成和议D.岳飞取得郾城大捷(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按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少数民族政权,正确的一项是(①辽②金③西夏①元A.②①④③B.③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3)(2018·恩施)某班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
下列史实中,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①南方的水稻已经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②东京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③南方的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宋代时,早市紧接夜市,因其凌晨营业,天明即散,故被时人形象地称为“鬼市”。
“鬼市”不仅在都市里普遍存在,外地州县也是如此。
这反映了宋代A.衣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2018・南京)宋高宗曾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材料主要说明()A.五铢钱的统一铸造B.江南地区的开发23.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闭关锁国的危害(6)昆明市南屏步行街附近的忠爱坊,是后人为了纪念云南省第一位行政首长赛典赤而建的。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开始于A西周B秦朝C.元朝D清朝(7)(2018・东营)下列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首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阿骨打建立金B.阿保机建立契丹国C.松赞干布统一青高原D.成吉思汗建立元朝(8)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