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
职高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分析《边城》中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3.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人物间的情感关系。
4.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情感脉络,领悟作品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介绍作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讲述了湘西边陲小镇上的爱情故事。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的形象:纯真、善良、坚韧、有担当。
2.分析翠翠父亲的形象:忠厚、善良、有责任心、深受传统道德观念束缚。
3.分析船总顺顺的形象:权威、包容、善良、重视家族荣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翠翠、翠翠父亲、船总顺顺等人物形象。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翠翠的母亲、杨马兵等。
2.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如忠诚、善良、责任等。
三、情感分析与讨论1.分析翠翠与翠翠父亲之间的情感关系,理解他们的相互依赖与扶持。
2.分析翠翠与船总顺顺之间的情感纠葛,理解他们的爱情观念。
3.探讨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引发学生对人生、道德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关系。
2.提问:小说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翠翠与翠翠父亲在江边的生活、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交往等。
2.探讨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三、作品比较1.将《边城》与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如《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分析它们的异同。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
1.1.2 使学生掌握《边城》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1.1.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人性的真善美。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背景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边城》的背景。
1.2.2 人物解析:翠翠、傩送、祖父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1.2.3 情节分析:小说开头的渡船场景、翠翠与傩送的相识、祖父的去世等关键情节。
1.2.4 艺术特色探讨:自然风光描绘、民俗风情的展现、心理活动的细腻刻画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1.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性格、情节意义、艺术特色等。
2.1.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2.2 图片资料:展示边城风光、民俗风情等。
2.2.3 音乐素材:播放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增强氛围。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引入新课:介绍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3.1.2 讲解作品背景: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理解作品打下基础。
3.1.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1.4 情节解析:通过讲解关键情节,使学生把握作品主题。
3.1.5 艺术特色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小说的独特之处。
3.1.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3.2 时间安排3.2.1 课堂讲授: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4.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读书笔记的质量,了解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4.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鼓励主动发言和合作精神。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能够运用《边城》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边城》的内容和主题;(2)通过分析《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学习文学手法的运用;(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和关爱,提高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阅读和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欣赏《边城》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2. 相关知识:(1)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了解《边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边城》中的文学手法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边城》中的人性描写和社会背景的关系;(2)运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阅读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阅读能力;4. 写作法:布置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人性关怀的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边城》的评论、分析文章、沈从文的其他作品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4.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相关问题。
边城教案中职版
边城教案中职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分析翠翠、翠翠父亲、翠翠哥哥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边城》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湘西风情,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
三、课堂讨论1.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2.分析翠翠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分析翠翠哥哥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与翠翠之间的情感纠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2.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品味沈从文的文学魅力。
3.讨论小说中的爱情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品词析句,感受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边城》相关的短篇小说,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边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分析小说中的教育观念,探讨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边城》,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收集沈从文的其它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边城》教案+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在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初步地阅读了课文,然后要求同学们以“边城是一座()的山城”为结构,在划线处进行填空,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完成了这一项任务,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大家对边城的评价。
【词云生成图】我们发现,在大家的评价中,哪一个词语非常频繁地出现了?明确:美那么,边城美在哪里呢?明确:景美,人美文中哪些地方为我们描绘了茶胴美丽的景色。
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几段?(1.2 两段)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读一读。
【视频配乐朗诵】山水浸润了茶帽,也浸润了这里的人们。
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而这座小小的边城,不正是另一个世外桃源吗?沈从文在小说开头,用短短的寥寥几笔,就将我们带进了这个灵性浪漫的小城,那么,在这个小城中的人们的美,似乎也就不那么让人惊讶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采访一下这座城市中的人们。
在课文节选的片段中,主要出现了哪些人物?明确:过渡的人们;爷爷;翠翠他们身上,又通过什么样的事情,表达了怎样的人性之美呢?【学生小组讨论】爷爷:淳朴、尽职尽责翠翠:纯真、活泼、善良、孝顺过渡的人们:淳朴我们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解读,能够感受到,边城是一个仿佛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
那么沈从文为什么要去描绘这样的一座小镇呢?而不是写上海、北京或者其他的小山村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采访一下沈从文本人。
(因为沈从文是湘西人,这是他小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从出生到十五岁随军外出,一直生长在湖南西部的凤凰城中。
澄清的沅水,肥沃平衍的两岸,苍翠欲滴, 深绿逼人的数目,这些动人的画面,都来自他童年记忆中自然和谐的湘西小城。
这里的兵卒淳善如平民,农民勇敢安分,商人洒脱自信,一切人都是如此淳朴良善。
就像他在《从文自传》里所说的:现在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边城中职教案
边城中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主题和情节;2.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和事件;3. 能够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边城》的主题和情节,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本次课程将要讲授的内容——小说《边城》;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读过或听过哪些经典文学作品,为后面对《边城》进行分析做铺垫。
第二课时: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1. 讲解作者沈从文及其代表作品;2. 介绍《边城》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
第三课时: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情节1. 分析小说的主题——爱情、家庭、生命和人性;2. 分析小说的情节,包括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
第四课时:解读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荷西、桂花、丰子恺等;2. 讨论这些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所代表的意义。
第五课时: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点1. 分析小说中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如比喻、象征等;2. 探讨沈从文在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特点,如辞藻华丽、富有音乐感等。
第六课时:阅读与欣赏1. 让学生自行阅读《边城》中某一章节,并写下自己对该章节的感受和思考;2. 学生进行演讲或交流,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课时:评价与总结1. 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包括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文学手法等方面的评价;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演讲,考察学生对小说《边城》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通过学生阅读《边城》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职业中专语文基础模板《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 涎xián 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
《边城》优秀教案《边城》优秀教案(精选10篇)《边城》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会翠翠的心理和情感。
2.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理解翠翠身上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使翠翠的形象更加明晰可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为以下学习打下基础。
)1.引出课题:(多媒体展示课文标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沈从文的《边城》。
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曾被赞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作者沈从文也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很多的评论者都对这部作品推崇备至。
2.情节介绍:十五岁的山村少女翠翠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终年看守着河边的渡船。
翠翠聪明能干,美丽善良。
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同时爱上了她。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天保请了媒人上门求亲,翠翠却没有表态;仅仅是因为羞于表达吗?原来,翠翠的心上早就有了一个人。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的端午节说起。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舟赛,邂逅了傩送,彼此一见钟情,但这份感情双方都埋藏得很深,并没有表露出来。
时隔两年,乡绅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用一座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他,翠翠对此有所耳闻。
但对于傩送不要碾坊,宁愿作个摆渡人的心意,她却并不知晓。
天保兄弟在爱情面前展开了公平竞争,按照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表达爱情。
他们商定轮流到渡口边高崖上唱情歌,谁的歌声有了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翠翠……(多媒体,教师配合音乐、文字朗读)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我们的课文也开始了……3.交代学习重点:“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节选文字以翠翠为核心人物,主要表现出她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品味赏析:(“入”: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边城》的教案教案
《边城》的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 《边城》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沈从文、创作背景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边城、翠翠、湘西等。
(3)学生能够初步欣赏和评价《边城》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边城》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 《边城》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沈从文、创作背景等。
(2)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边城》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边城》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边城》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边城》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边城》,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边城》的艺术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边城》的艺术特点,如描绘细腻、意境优美等。
(2)《边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边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湘西民俗、民间信仰等。
(3)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和影响,如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等。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中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篇目:《边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节选第一章)教材分析:《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
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际水平。
另一方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
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90 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初步感受边城之美。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
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教案标题:中职课文《边城》说课稿教案一、教案背景:《边城》是一篇经典的中职课文,通过描写边疆地区的生活和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友情、爱情等主题。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边城》这篇课文,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边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家庭、友情等主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边疆地区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 培养学生对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的体验和思考。
-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边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学习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 课文导读: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 课文分析:通过分段阅读、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 课文鉴赏: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课文的主题、意义和艺术特点。
-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 提问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 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 介绍《边城》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分析(20分钟):- 分段阅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每段阅读后进行简要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情节。
边城教案职教
边城教案职教【篇一: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第 1 页共 5 页【篇二:《边城》教案】《边城》【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点: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学习课文中作者对湘西边城淳朴风情的描写,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沈从文小说的风格,培养并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点:通过导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把握小说主旨,品味小说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边城的淳朴风情和人性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法:导读品析法。
学法:阅读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边城》电影视频、湘西美景图片教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的故事情节,初步体会翠翠的性格特点和主要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
(情景导入)1、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这首歌讲述了一个美丽却有着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美丽的故事。
2、湘西美景图片的播放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出示幻灯片)检查预习,剧情介绍。
1、作者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以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故事情节介绍(学生介绍,老师补充)民国初年,位于湘西山区的偏远小镇 - 茶峒,有位船总顺顺,颇有名望。
他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同时爱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
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复辙,对她的婚事十分关注。
端午节的夜晚,情窦初开的翠翠邂逅二佬傩送,心中萌发爱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却羞于表露。
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下边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下边城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高职语文基础模块下边城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捕捉文章中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品味语言,感受湘西清丽的风光,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
2、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祖孙亲情。
3、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这是本单元中最富有诗意,但也最难读懂的一篇课文。
沈从文的小说本就自成一家,而课文又是节选,小说所描写的湘西风情、复杂的人物心理与上海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有较远的距离,这些都给准确把握课文带来了困难。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单元目标出发,从课文所节选的两章内容出发,就能够比较好地处理教学上的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就是一幅风情画,而阅读小说时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一个重点,翠翠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幅湘西风情画中的一个典型形象,所以,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捕捉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来感受湘西风光的美丽,从而准确把握生活在这一环境之下的翠翠的性格特征。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之一是懂得和感受亲情的美好,所以,在对节选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理解之后,在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我们就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翠翠和爷爷之间的祖孙亲情。
高一的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上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鉴赏的眼光阅读作品,尤其是面对《边城》这样的美文,通过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感受小说诗歌一般的意境,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
当然,这个目标是有较高要求的,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得出,但至少要能够感受得到,能够明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有直接关联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语句,把握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反复诵读,感受小说诗意的语言风格。
说明:与通常的小说注重情节设置的特点不同,沈从文的小说是以意境见长的。
《边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和翠翠天真淳朴野性的形象对于上海的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落实在品味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语句上,通过反复品味能够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影视欣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边城》影视欣赏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
3.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影视作品中的情节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方法1.教师导读。
2.分组讨论。
3.影视观看和分析。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一个课时导读和分组讨论,一个课时观看影视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准备1.影视资源。
2.教学课件。
3.分组讨论的提问。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2.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问题:1)《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地区?2)主要的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3)故事的情节发展如何?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总结自己的答案。
3.小组展示(1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讲解,并与其他小组进行答辩和讨论。
4.教师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相关的知识和解释。
第二课时:1.观看影视(30分钟)观看《边城》的影视版本,并给每个学生一些观察的问题,如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安排、影片的整体效果等。
2.分析影视(15分钟)让学生交流和讨论他们对影视作品的观感和分析,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和影片的意义等。
3.教师点评(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给予自己的解读和评价。
八、教学反思通过观看影视《边城》,学生不仅可以对原著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影视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和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拓展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职边城优秀教案
中职边城优秀教案教学科目:中文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文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词汇的运用和句型的组织;3. 帮助学生学会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优秀中文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2. 优秀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3. 优秀作品的创作技巧和写作思路。
教学准备:1. 教材:精选一些边城优秀中文文学作品,如《边城》、《红高粱家族》等;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当天的课题和教学目标,并引入边城优秀中文文学作品的概念。
2. 分析作品(15分钟)通过阅读和分析《边城》等文学作品的片段,探讨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设置、环境描写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15分钟)结合作品的具体片段,讲解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手法,如比喻、形象描写、夸张手法等。
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和运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创作技巧和写作思路(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技巧。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5. 作品评价(15分钟)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价,讨论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当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和体会。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建议,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扩展:1. 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选择一部边城中的优秀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2.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3.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作家进行讲座或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根据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回答,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边城》word教案
《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在文中寻觅沈从文着力歌颂的“恰如其分的爱与美”,体会《边城》田园牧歌式情调。
【教学重点】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预习指导】1、提前预习,通读课文,标好段落,梳理故事情节。
2、划出反映民俗风情和人际关系的语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我非常喜欢一部小说,有人为它写过一副对联:“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这就是沈从文的《边城》。
(课题、作者)通过今天的探讨学习,希望你们也会爱上沈从文和他的《边城》二、整体感知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教学预设】第三章:风情民俗;第四章:往事如梦;第五章:心事有谁知;第六章:心头涟漪2、《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
大家已经读了,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印象。
【教学预设】①《边城》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②《边城》是用文字绘就的无彩之画③《边城》是一支宁静和乐的生活牧歌④《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
3、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内容,你认为,哪个字比较好?【教学预设】用“爱”字概括比较恰当。
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三、文本探究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学生能够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边城》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
2.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城》,体会其中的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边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沈从文,引入《边城》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边城》的内容(10 分钟)- 介绍《边城》的主要内容。
- 讲解《边城》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15 分钟)- 引导学生从《边城》中找出人物形象的描写。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边城》的主题。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10 分钟)- 引导学生从《边城》中找出艺术特色的体现。
- 让学生思考《边城》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影响。
5. 总结(5 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边城》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5 分钟)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边城》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边城》教学设计教学篇目:《边城》(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节选第一章)教材分析:《边城》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作品,在课堂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当结合本篇课文“美好亲情”的主题,突出古朴淳厚的湘西环境和自然纯洁的人物感情。
课文节选的第一章对环境及人物的总述多从正面落笔,写得比较透彻,相对容易理解;切合中职学生的学习实《边城》整部小说的悲剧意蕴在选段中体现得并不明显,考虑到这个问题际水平。
另一方面,《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的复杂性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教学中对此将采取相对简略的处理。
作,考虑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及课外学习的局限性,立足于节选的文本,通过品读语句、揣摩细节来领会沈从文小说的特点,再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90 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初步感受边城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小说家、散文家。
他连小学都没有毕业,14岁时去当兵,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却立志进行文学创作,被慧眼独具的诗人徐志摩发现。
此后他一直在中国多所著名大学讲学,其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可以和鲁迅先生的作品相媲美。
这个人就是一代大师沈从文。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 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 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1933 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 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 1988 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 30 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的故事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
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二、边城(凤凰古城)风情欣赏:展示一组边城自然人文图片,初步感悟环境之美。
四、阅读课文1.聆听范读,感受意境。
2.配乐朗读,深入感受。
五、阅读欣赏:在把握节选的课文主要内容基础上,走进沈从文的世外桃源,看看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沈从文的边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
”2.学生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翠色逼人的篁竹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构成了自然清丽、优美如画、似真似幻的的世外桃源。
(二)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边城茶峒的人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1.小说中表现了哪些人物?翠翠、外公、过渡的乡民2.找出描写翠翠的语句,感受翠翠的形象。
①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②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翠翠的形象特点。
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③翠翠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学生阅读相关文字后,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
“从不发愁”的,但是,翠翠也有她的孤独与寂寞,请在文中找到相④翠翠是天真活泼、应的描述——“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外公,外公,你听我吹,你唱!”“外公到溪中央便很快乐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切更寂静一些了。
”“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
且独自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外公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
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
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百十船夫忙着起卸百货。
这种船只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⑤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
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
但文中对翠翠的外貌描写却很少,为什么?你能对翠翠的外貌作一个描写吗?因为作者着力表现的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是内在、精神的、灵魂的美,所以在翠翠的外貌上着墨不多。
3.阅读描写外公的文字,归纳外公的人物形象。
①引导学生从摆渡老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他的质朴、善良、不沾染一丝的铜臭。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我有了口粮,三斗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②学生归纳外公性格:勤劳、忠于职守、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
4.找出能体现边城民风的人和事,体会淳厚的民风、淳美的人情。
①学生在文中找相关内容: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我有了口粮,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不吸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适!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②归纳:热情、友善、淳朴,这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
(三)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归纳明确课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翠翠:父母早逝,和外公相依为命,清纯美丽、天真活泼、乖巧伶俐、善良、敏感。
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外公:勤劳、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慈爱、淳朴善良、没有私欲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六、深入探讨,明确《边城》之美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点,丑的东西虽不全都是罪恶,总不能使人愉快,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产生高尚情操。
谈谈文中写了那些美?学生明确:美丽的山水纯朴的风情浓郁的亲情单纯的生活教师强调: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诗如画。
社会环境十分纯朴,古风犹存。
沈从文用抒情诗般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湘西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