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大调奏鸣曲 第三乐章 Hob.XVI-27 海 顿 原版 五线谱 钢琴谱 正谱 乐谱

合集下载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op.27第三乐章音高组织与序列关系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op.27第三乐章音高组织与序列关系

韦伯恩《钢琴变奏曲》op.27第三乐章音高组织与序列关系作者:伍艳婷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用音集集合表为分析工具,以构成序列的离散三音与六音集合的结构特征入手,对韦伯恩《钢琴变奏曲》op.27第三乐章中的序列结构与序列关系进行分析,探索韦伯恩是如何设计这个乐章序列的音高组织结构,又如何实现此乐章序列间的统一性。

关键词:韦伯恩;钢琴变奏曲;音高组织;序列关系;音集集合作为新维也纳乐派重要成员之一,安东·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1945)的作品并不多,共31首,以短小、精炼著称。

其中《钢琴变奏曲》op.27这首乐曲写于1935年,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采用十二音体系作曲法,共三个乐章,其序列之间存在这同宗同源的关系①。

第一乐章原始音列为P4与I3;第二乐章原始音列为P8与I10,这两乐章采用重叠法的方式展开;第三乐章原始音列为R8,此乐章与前两乐章不同,其钢琴织体运用纵横法,点描的特质更为明显。

一、原始序列结构分析第三乐章首先采用R8(R8=bE B bB D #C C #F E G F A #G,或3 11 10 2 1 0 6 4 7 5 9 8),从例1中可看出乐曲一开始十二个音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纵横法),而后再论述此序列在音高组织设计方面的特点。

(一)序列中的小二度音程(ic1)此序列内部结构并不是韦伯恩常用的派生音列,其四个离散三音子集也各不相同(见例2a),但作曲家还是把惯用的小二度音程揉进了序列内部音高结构中,且特加连音线强调小二度音程。

若把序列拆分成两个六音集合,会发现两个六音集合都是6-1(012345),此集合从原型上看为连续半音,其音程级涵量(ICV)为[543210],其中ic1为最大数量项,具有明显的半音阶特征。

显然作曲家在建构原始序列时,特地选择了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半音阶为主要音高材料。

另外,从音程级涵量上看,这个六音集合不存在三全音音程,可见作曲者削弱了三全音强烈的调性倾向,又巧妙回避明显的调性因素。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当代音乐2020年第12期MODERNMUSIC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彭星珲㊀冯㊀雪[摘㊀要]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是海顿于1750-1755年间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ꎬ作为海顿钢琴奏鸣曲的开篇之作ꎬ该作品在结构㊁曲式基本构成要素及音乐发展手法上展现出众多特点ꎬ如主部与连接部融为一体㊁主副部均为叠起结构以及展开性变奏等ꎮ[关键词]海顿ꎻ钢琴奏鸣曲ꎻ曲式结构[中图分类号]J614 3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2-0105-03[收稿日期]2020-06-25[作者简介]彭星珲(1997 ㊀)ꎬ男ꎬ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ꎻ冯㊀雪(1983 ㊀)ꎬ女ꎬ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高级教师ꎮ(济南㊀250014ꎻ济南㊀250000)㊀㊀«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创作于1750年ꎬ是已知海顿52首钢琴奏鸣曲中创作年份最早的一首ꎬ其各乐章在曲式结构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ꎬ同时也彰显着海顿的早期创作风格ꎮ一㊁突出叠起结构的奏鸣曲式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ꎬ主调为C大调ꎬ4/4拍ꎬ包括呈示部㊁展开部㊁再现部三大部分ꎮ虽然该乐章在整体曲式结构的划分上已经趋向典型的奏鸣曲式ꎬ但在其呈示部的构成中可以看出早期奏鸣曲式所具有的特点 不独立的连接部以及短小的结束部ꎮ另一方面ꎬ叠起结构[1]的大量出现也成为了该乐章的标志性特点ꎮ(一)呈示部(1-17小节)呈示部主部副部结束部1-78-1516-17CGG1 带有叠起结构特点的主部叠起结构为英文 sentence 的中文译名ꎬ勋伯格首次将其与 period 相区分ꎬ指的是 以两个等长片段开始ꎬ这两个片段多为相似关系ꎬ偶为对比关系ꎬ其后续部分基于此而展开ꎬ以更强的音乐推动力趋于某个终止 [2]ꎮ主部由叠起结构构成ꎬ包括开始两小节的相似片段a㊁a1及后续部分Xꎬ片段a与a1为模进关系ꎬ后续部分X一气呵成ꎬ结束了C大调半终止ꎬ见谱例1ꎮ谱例1:主部主题旋律由分解和弦构成ꎬ和声走向为T-S-D-Tꎬ伴奏音型为阿尔贝蒂低音ꎬ在给人明快轻松的感觉同时ꎬ突出了和声的功能性进行ꎮ而主部主题在大调和声上的简单功能性进行在海顿早期其他作品中均有体现ꎬ如海顿第二首«降B大调奏鸣曲»及第三首«C大调奏鸣曲»中ꎬ主部主题中都没有副三和弦及副属和弦的引入ꎮ从听觉上以及谱面分析中可知ꎬ主部的结构十分紧凑ꎬ并不能准确的划分主部与连接部ꎬ即便第五小节是属六和弦到主和弦的全终止ꎬ也不是完满全终止ꎬ收束感也较弱ꎬ因此主部和连接部一体化程度高ꎬ或者说连接部并没有独立ꎬ见谱例1ꎮ其原因就在于主副部形象之间对比并不强烈ꎬ而此时连接部的主要作用就是在调性上联系主部和副部[3]ꎬ也正是这一方面体现了海顿早期奏鸣曲式主部与连接部融为一体的特点ꎮ2 带有叠起结构特点的副部该乐章呈示部中的副部整体具有叠起结构的特点ꎬ如谱例2所示ꎬ副部主题旋律依旧延续了主部主题的分解和弦式的跳进ꎬ但音符时值由四分音符变为以八分音符为主ꎬ同时也具有模进㊁倒影等手法ꎬ低音依旧是阿尔贝蒂伴奏音型ꎬ在片段a陈述过后ꎬ片段a1是a的重复ꎬ后续部分X持续发展直到副部结束于完满全终止ꎮ501谱例2:3 短小的结束部结束部由叠入终止引入ꎬ同时也仅仅是副部结束时终止式的补充ꎮ可以看出早期奏鸣曲式具有短小的结束部的特点ꎮ(二)展开部(18-33小节)展开部展开中心1展开中心2准备部分18-2324-2930-33d-aaa-C展开部包括两个展开中心及准备部分ꎬ展开中心1与展开中心2相继展开了主副部的材料ꎮ1 主部材料的展开展开中心1主要基于主部主题材料进行调式调性变换与模进发展ꎬ调式调性由呈示部中副部的G大调转到小属调d小调ꎬ之后转到a小调ꎬ而其中出现的逆回音是主部材料所没有的ꎬ见谱例3ꎮ因此ꎬ可以看出海顿在该部分的展开过程中不仅对调式调性㊁旋律线进行了展开ꎬ对装饰音的使用也极为重视ꎮ谱例3:2 副部材料的展开展开中心2主要依据呈示部中副部前两小节的材料进行展开ꎬ调式调性依旧在a小调上ꎬ其过程伴随着音符时值的改变ꎬ由呈示部副部材料中的四分音符变为紧凑的八分音符ꎬ进一步增强了音乐的推动力ꎮ3 准备部分准备部分没有属准备句ꎬ只有停留在再现部前一小节的主调的属和弦ꎮ总体上是主部材料以模进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再现部ꎬ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假再现功能ꎬ见谱例4ꎮ谱例4:(三)再现部(34-50小节)再现部在规模上完整的再现了呈示部ꎬ副部调式调性回到主调C大调ꎬ体现了奏鸣原则ꎮ二、较为短小的古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由古奏鸣曲式构成ꎬ其结构较为短小ꎬ且主副部之间具有展开性变奏的特点ꎮ(一)呈示部(1-8小节)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1-23-45-8CCG1 具有模进特点的主部主部虽然仅有两小节ꎬ但有明确的完全终止式与连接部划分开ꎬ整体上包括两组模进ꎬ如谱例5所示ꎮ谱例5:2 两小节具有独立意义的连接部该乐章的连接部在结构特点上不同于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连接部ꎬ虽然同为两小节ꎬ但该处的连接部更加有独立的意义ꎬ且 五脏俱全 ꎮ可以看出ꎬ连接部前后均有明显的终止式划分以及八分休止符的短暂停顿ꎬ并且听觉上给人清晰的段落感ꎮ对其内部细分可以发现(见谱例6)ꎬ短短的两小节完全有着连接部的三阶段的意义ꎬ第三小节前两拍为准备阶段ꎬ依旧是在原调上进行ꎬ后两拍开始转入了G大调ꎬ一直到第四小节结束于G大调半终止ꎬ即过渡阶段和属准备ꎬ虽然每个阶段都极其过于短小ꎬ但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逐渐开始走向独立ꎬ向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过渡ꎮ谱例6:601当代音乐 2020年第12期3 具有展开性变奏特点的副部展开性变奏一词为英文 DevelopingVariation 的译名ꎬ指 从一个既有主题生发出另一个主题ꎬ这两个主题又是明显对比的[4] ꎬ该乐章呈示部中副部主题就是由主部主题通过展开性变奏生成ꎮ首先旋律线由主部第1-2小节的上行模进变为了以下行级进为主ꎬ其次在调式调性方面转向了属调ꎬ且前后均有明显的终止式划分ꎬ综合旋律线的对比及调性关系可知第五小节前后为两个相互对比主题形象ꎮ细看其内部材料构成发现ꎬ副部第五小节材料b1中C-B-A的进行是根据第二小节材料b中的E-D-C截取后模进发展而来ꎬ最明显的对比为材料a1中G-D的下行跳进ꎬ这也是根据第一小节材料a的G-C进行倒影得来ꎬ主部主题经过变化发展生成副部主题ꎬ两个主题明显对比ꎬ因此ꎬ该呈示部中主副部之间具有展开性变奏的特点ꎬ见谱例7ꎮ在结构上ꎬ副部(5-8小节)包含两个相似的片段且后续部分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ꎬ最后结束于G大调全终止ꎬ为典型的叠起结构[5]ꎮ谱例7:(二)展开再现部展开 再现部展开主部副部9-1314-17G-F-CC展开 再现部是古奏鸣曲式的标志性特点ꎬ9-13小节开始为主部材料的移调重复ꎬ之后进行了两小节的展开ꎬ其后副部完全再现ꎬ结束于C大调完满全终止ꎮ三㊁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是典型的带有三声中部复三部曲式ꎬ主调为C大调ꎮ㊀㊀(一)再现单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第一部分A是再现单三部曲式构成的小步舞曲ꎮA部开始材料与第一㊁二乐章开始的材料大致相同ꎬ都以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发展ꎬ两乐句分别结束与C大调全终止和半终止ꎮB部在旋律线㊁调式调性㊁和声㊁力度等方面与A部产生对比ꎬ其中调性由C大调转到下属调F大调ꎬ随后转主调并开始再现部ꎬ再现部完整的再现了A部ꎮ㊀㊀(二)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第二部分B是由再现单三部曲式构成的三声中部ꎮABA:A::BA : :C: :DC:ABA1-89-1213-2021-2829-3536-4344-5152-5556-63CF-CCc降EcCF-CC㊀㊀C部的调式调性由主调C大调转到同主音小调c小调ꎬ在音响特点上与A部的轻快明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ꎬ两乐句为同头异尾的关系ꎬ分别结束于c小调不完满全终止与完满全终止ꎮ对比部分开始处虽然在材料上与C部相似ꎬ但调式调性通过对置的方法转换到了关系大调降Eꎬ并且出现了新的大切分节奏音型ꎬ与C部对比明显ꎬ见谱例8ꎮ谱例8:结㊀语通过对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Hob.XVI/1的研究发现ꎬ虽然该首奏鸣曲在创作时间上处于前古典主义初期阶段ꎬ但在曲式结构上相较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更加复杂ꎬ海顿不仅在相当早期的创作中体现了较为明确的奏鸣曲式ꎬ并且作品中也有着一些明显的结构特点ꎬ如古奏鸣曲式中短小但独立的连接部㊁主副部的展开性变奏特点及主副部突出的叠起结构等ꎬ而这些特点在海顿早期的其他作品如第二首«降B大调奏鸣曲»和第三首«C大调钢琴奏鸣曲»均有所体现ꎬ因此可以大致看出海顿早期作品的创作特征ꎬ也对进一步研究海顿的作品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ꎮ注释:[1]郑㊀刚.何谓 sentence ?[J].音乐研究ꎬ2020(01):57 68.[2]同[1].[3]钱仁康ꎬ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ꎬ2001:170.[4]郑㊀刚.论展开性变奏[J].音乐研究ꎬ2017(05):101 112.[5]同[1].(责任编辑:崔晓光)701彭星珲㊀冯㊀雪: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9-统考钢琴奏鸣曲

9-统考钢琴奏鸣曲
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海顿
备注 开始小节
1 1 1 1 43 1 1 39 1 1 38 1 47 1 69 1 55半 1 56半 1 46半 1 1 57半 1 1 59 1 1 1 70 1 34 1 1 41 1
钢琴系
流行音乐系 (电子键盘演奏专业)
奏鸣曲
现代音乐系 (爵士钢琴—古典曲目)
广东省统考规定曲目——奏鸣曲 专业 曲目 类别 曲目名称
海顿G大调(Hob.XVI/39)第1乐章 海顿G大调(Hob.XVI/39)第1乐章 海顿G大调(Hob.XVI/39)第3乐章 海顿e小调(Hob.XVI/34)第1乐章 海顿e小调(Hob.XVI/34)第1乐章 海顿e小调(Hob.XVI/34)第3乐章 海顿C大调(Hob.XVI/48)第2乐章 海顿C大调(Hob.XVI/48)第2乐章 海顿降E大调(Hob.XVI/49)第1乐章 海顿降E大调(Hob.XVI/49)第1乐章 海顿C大调(Hob.XVI/50)第1乐章 海顿C大调(Hob.XVI/50)第1乐章 海顿降E大调(Hob.XVI/52)第1乐章 海顿降E大调(Hob.XVI/52)第1乐章 海顿降E大调(Hob.XVI/52)第3乐章 海顿降E大调(Hob.XVI/52)第3乐章 莫扎特C大调(K279)第1乐章 莫扎特C大调(K279)第1乐章 莫扎特C大调(K279)第3乐章 莫扎特F大调(K280)第1乐章 莫扎特F大调(K280)第1乐章 莫扎特F大调(K280)第3乐章 莫扎特降B大调(K281)第1乐章 莫扎特降B大调(K281)第1乐章 莫扎特降B大调(K281)第3乐章 莫扎特G大调(K283)第1乐章 莫扎特G大调(K283)第1乐章 莫扎特G大调(K283)第3乐章 莫扎特D大调(K284)第1乐章 莫扎特D大调(K284)第1乐章 莫扎特C大调(K309)第1乐章 莫扎特C大调(K309)第1乐章 莫扎特C大调(K309)第3乐章 莫扎特C大调(K309)第3乐章 莫扎特a小调(K310)第1乐章 莫扎特a小调(K310)第1乐章 莫扎特a小调(K310)第3乐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