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_陈磊

合集下载

基于知识推理的节水型城市评估系统

基于知识推理的节水型城市评估系统

基于知识推理的节水型城市评估系统
陈昊;南卓铜;赵彦博
【期刊名称】《冰川冻土》
【年(卷),期】2010()4
【摘要】对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与综合应用进行研究,以节水型城市建设、申请及考核的相关指标为例,建立基于专家系统开发工具CLIPS的节水型城市评价知识库,进而以跨平台的Qt/C++为编程语言,实现专家知识库系统和基于ArcEngine组件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完成基于知识推理的节水型城市评估系统原型机.以甘肃张掖为例,演示了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地理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可作为解决非结构化、不确定的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9页(P731-739)
【作者】陈昊;南卓铜;赵彦博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
【相关文献】
1.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节水型城市激励机制研究
2.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配电网评估与分析系统
3.基于GIS技术规划城市节水型绿地系统的研究
4.基于系统互操作性
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测试方法与评估体系5.基于系统视角的城市医疗系统地震韧性评估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06.经济发展效率与城市密度拐点——基于全球5km空间网格数据的实证考察.docx

006.经济发展效率与城市密度拐点——基于全球5km空间网格数据的实证考察.docx

经济发展效率与城市密度拐点——基于全球5km空间网格数据的实证考察解扬,陈骁,张杰摘要:地理空间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最近十年来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高密度(Density)、短距离(Distance)、低分割(Division)的地理空间特征被普遍认为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3D维度中,城市尺度主要关注密度维度,高密度有助于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过高的密度带来的污染、拥堵、犯罪等城市病严重影响着集聚效应带来的正效果,因此密度与经济效率之间可能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即从经济效率角度出发存在着最优的城市密度拐点。

现有研究建构了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数据实证则相对匮乏,使用的密度指标粒度较大,基本以城市整体的平均密度为对象,忽略了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内部巨大的密度分布差异。

本文借用全球夜光图辐射校准数据(GRCNL)表征经济发展水平(GDP),并结合全球网格人口数据库(GPW)、全球风险数据平台(GRDP)提供的分类别固定资产价值数据等全球网格数据,实证考察全球5km分辨率下28万多个空间网格基于经济效率的最优密度拐点,以及最优密度拐点对应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为不同规模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战略提供策略建议。

关键词:密度拐点,经济效率,城市规模,夜光增益图,倒U型曲线1简介世界银行2009年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gy》以3D理论(密度Density,距离Distance,分割Division)为框架,系统阐释了全球范围内地理空间要素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1]。

由此开启了经济学界对空间的研究重视,同时也为空间研究相关的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找到了更好的理论基础。

在3D理论中,分割对应的是国家尺度边境对自由贸易的影响,距离主要在区域尺度发挥作用,密度则是城市尺度主要关注的空间变量。

从城市经济学理论出发,城市的形成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集聚力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分享市场、中间品市场、知识溢出),高密度有利于提高规模效益;分散力来源于密度过高带来的拥堵(Time)、污染(Grime)、犯罪(Crime)等“大城市病”,即“3M”问题[2]。

空间关联视角下山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模拟构建及基本服务要素供给效率评估

空间关联视角下山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模拟构建及基本服务要素供给效率评估

110 | 乡村规划作者简介袁 昕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高级工程师,博士,******************邵润泽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室项目经理,工程师,硕士陈会宴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工程师,硕士服务设施配置,我国先后颁布《镇规划标准》《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两项引导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范标准[1]291。

2021年,《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2]1-28(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其对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配置做出明确的技术划定和布局要求。

这些“由上而下”制定的技术划定方法是指导建制镇建制村生活圈配置的主要依据[3],但在具体方Simulation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Life Circle and Evaluation of Basic Service Supply Efficiency in Mountainous Rural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orrelation空间关联视角下山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模拟构建及基本服务要素供给效率评估*袁 昕 邵润泽 陈会宴 YUAN Xin, SHAO Runze, CHEN Huiyan乡村社区生活圈的规划配置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技术方法。

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使得该方法得到的社区生活圈划定与现实有较大偏差。

针对山区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构建问题,计算乡村社区之间的空间关联度,同时基于空间关联度构建空间关联关系视角下的社区生活圈。

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在构建社区生活圈后,对乡村基本服务要素——幼儿园和小学进行社区生活圈供给效率评估。

结果表明,对空间分散分布的小学类要素依托下的社区生活圈构建,空间关联关系影响不大,可通过构建乡村社区生活圈快速提升全域的基本生活要素基础保障供给能力;对空间集聚分布的幼儿园类要素依托下的社区生活圈构建,则与空间关联关系紧密,需要在乡村社区生活圈中纳入空间关联关系,才可有效提升基本生活服务要素的共享服务效能。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基于区域创新产出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基于区域创新产出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基于区域创新产出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朱洁西李俊江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如何打破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增长模式,推动城市走绿色发展道路,已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重要议题。

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快速扩大,由2023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5.5万亿元,连续数年稳居世界第二,展现出数字经济的蓬勃活力和无限潜能。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发挥数字经济在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数字经济赋能全社会各领域的绿色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城市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机制和内在要求,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网络化、共享化特性有利于加快创新网络中知识溢出与信息交互的速度,便于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先进技术,促进技术升级和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时空界限,减少资源错配,实现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整合与高效利用,进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那么,数字经济能够在何种程度上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如何阐明数字经济助推城市绿色发展的内在机制并证实区域创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所发挥的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为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协同增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实践带来有价值的启示。

本文旨在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机制,相关的文献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以及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

(一)数字经济的相关研究数字经济的概念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资源、以现代互联网平台为重要信息载体、以数字技术有效应用作为效率提高及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和生态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手段。

本文旨在综述水资源优化配置领域的研究进展,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方法、模型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阐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传统的优化算法、现代智能算法以及多目标决策方法等,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接着,介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构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等数学模型,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空间分析模型等,分析各类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应用案例和实际效果,包括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工业用水、生态补水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水资源优化配置在解决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也将探讨水资源优化配置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的视角,为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基础水资源优化配置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目标的复杂问题,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水资源学、运筹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水资源系统理论:水资源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如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生态系统等)组成的复杂网络。

这些子系统之间通过水资源的流动和转化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动态、开放、非线性的系统。

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子系统的需求和约束,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运行。

最优化理论:最优化理论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水资源配置问题转化为一个或多个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然后利用数学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等)求解最优解。

基于CNKI数据库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进展

基于CNKI数据库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进展

基于CNKI数据库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研究进展
刘志;罗朝晖;陈丹;陈菁
【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36)3
【摘要】通过搜集CNKI数据库中1986年至2012年与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密切相关的文献,从各文献的主要研究对象、空间尺度和指标分类3方面开展了文献发表量的频率分析,重点对不同文献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开展了统计与使用频率分析,总结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研究现状、重点和热点,展望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刘志;罗朝晖;陈丹;陈菁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南京210098;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210095;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南京210098;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南京21009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J], 何楠;袁胜楠;王军
2.基于DEA和Tobit模型的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J], 应卓晖;
赵衡;王富强;张红璐;马尚钰
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J], 任梦梦;梁浩;马建
4.基于DEA和Tobit模型的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J], 应卓晖;赵衡;王富强;张红璐;马尚钰
5.基于DEA模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研究 [J], 武翠芳;县雅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DEA-ESTDA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基于DEA-ESTDA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基于DEA-ESTDA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

张承琪;高千喜;代玉琨;陈宇阳
【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2(61)18
【摘要】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模型测算2001—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运用ESTDA模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在观察期内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集聚现象整体显著,具有一定波动性,容易在空间形成相互毗邻的联动区域,其中HL集聚、HH集聚容易出现在上游与下游沿海地区,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局部空间结构更加动态;正向协同增长省份占总省份数的54.54%,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从时期来看,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凝聚性略强于时空流动性,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故需要加强区域间合作,优化投入资源在空间上的布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总页数】8页(P40-47)
【作者】张承琪;高千喜;代玉琨;陈宇阳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多伦多大学文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9
【相关文献】
1.长江经济带旅游扶贫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2.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3.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基于DEA-Malmquist 模型的实证分析
4.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分析
5.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健康耦合时空格局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云模型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云模型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的云模型贾琦;段春青;陈晓楠【摘要】对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科学评判,针对评价中存在随机性及模糊性的特征,建立起基于云理论的流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考虑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用水条件等11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二元模糊对比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等级,并通过模糊变换,确定综合评判等级.云模型将不确定性概念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隶属函数描述评价等级的模糊性,并利用超熵概念考虑隶属度本身存在的随机性,更符合实际评判的情况.应用该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行政分区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总体上较弱,其中宁夏和内蒙古最弱,其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总量短缺且水资源效率低,急需采取相关措施节流开源、提高产业用水效率,特别是需要进一步实施节水灌溉措施,降低农业灌溉定额,从而提高区域的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0(020)009【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水资源可再生能力;云模型;综合评判【作者】贾琦;段春青;陈晓楠【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北京,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某一流域或区域水环境,在现有或近期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能力支撑下,通过水自然循环与社会营造,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能力[1]。

区域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的评价是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

黄河流经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西北、华北地区重要水源。

黄河流域地处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00-600 mm之间,属资源性缺水区域。

近年来,随着区域国民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及沿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黄河水资源供求关系的全面紧张,生态环境恶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频繁,黄河水资源可再生性面临严重的挑战。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效能的评价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效能的评价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效能的评价陈伟亚【摘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如何评价某流域(或某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功效,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效能的概念,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水资源自然系统、水资源工程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水资源效益的分析预测,评价水资源管理能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制定有效的对策,从而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水环境的容量,既满足当代的发展需要,又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条件.【期刊名称】《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026)001【总页数】5页(P24-28)【关键词】水资源系统;效能评价;可持续利用指标【作者】陈伟亚【作者单位】武汉化工学院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20 引言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就是在满足区域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剥夺后代和其他区域生存发展的能力,将“资源-人口-环境”复合系统引向更加和谐、有效的状态,其主要特征:时间性--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即无退化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仅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还必须兼顾后代人的需求.空间性--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水资源环境共享和共建.效率性--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出的水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济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1,2].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效能1.1 水资源系统水资源系统结构有三个有机部分或层次所组成:一是水资源自然系统,由流域或区域的有关自然地理要素所组成;二是水资源工程系统,由人类活动目的所创造的工程单元集所组成;三是水资源管理系统,由实施水资源保护利用所建立的机构和管理制度所构成.这三部分的有机联系,便形成了系统的结构,从而决定着系统的整体功能.水资源系统功能,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不断完善和拓展.其目的性功能基本有:以资源的形式用水兴利的功能,如居民与工业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养殖、旅游等;以调节控制为手段的减灾除害的功能,如防洪除涝改良盐碱地改善环境等;以工程和非工程的手段保护水体和水生态环境的功能等.现代的大型水资源系统功能已发展为具有兴利除害和保护环境的综合功能[3].本文研究的水资源系统均以可持续利用理论为基础,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1.2 资源系统效能的概念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所谓水资源系统效能,即水资源系统对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的作用和贡献,就是水资源系统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综合比值,它是水资源系统产出的能量、数量、质量与水资源系统投入(大自然的投入和人类为保持水资源平衡的投入)间的综合比值关系,是水资源管理能率,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效益(包括其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称.上述三个不同的概念,各有其不同的目标,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表现在:a.一定的水资源管理能率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效益的前提,面对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如果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利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并予以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效益也无从谈起;b.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水资源管理能率、水资源效益有很大影响,离开一定的数量,能量和质量也不存在;c.水资源效益是水资源管理能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有效的水资源管理、较高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良好的水资源效益,是水资源效能的体现.2 水资源系统效能评价的地位和意义水资源系统效能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水资源系统效能是水资源管理系统的生命力的体现.水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使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管理过程中,水资源管理系统不断接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挑战和需求,从管理能力的角度来看,水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具备敏捷的反应、良好的调控力和作用力,否则,就丧失了其生命力和存在价值.b.水资源系统效能的高低标志着评价区域水资源自然系统的完善程度.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水的利用越来越成为制约工业、农业以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系统效能的高低标志着评价区域水资源自然系统完善程度及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直接制约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商业贸易等领域的发展速度.c.水资源系统效能是检验、考评水资源工程系统的重要尺度.尽管检查、考评各类水资源工程系统的功能,有着地域、性质、用水对象不同功能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但所有评价的内容和指标,最终均要以能否高效能地实现预定目标为标准,并依此对工程系统的可行性及预期目标作出有效判断.因此,对水资源系统效能的评价十分重要.3 水资源系统效能评价3.1 评价的基本目的提高水资源系统效能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既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对水的需求.同时,要使水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水资源系统评价的基本目的是要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方面量化某水域(或某地区)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其中生态环境评价是持续性评价的基础,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性[2,4,5].水资源系统效能评价,是按一定的评定标准和方法对水资源管理系统能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效益进行评价和预测的.通过对水资源效益的分析预测,评价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水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制定有效的对策,从而使水的开发利用不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的容量,既满足当代的发展需要,并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条件[5,6].3.2 评价指标水资源系统效能的评价涉及到国计民生、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关系复杂,需要通过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各项准则(或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和标准根据地域(或流域)、水体性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水资源系统效能评价对象,按地域可分为流域水资源系统效能和行政区域水资源系统效能;按其水体性质可分为地下水水资源系统效能、地面水水资源系统效能、海水水资源系统效能、回用水水资源系统效能等;按用水性质可分为工业水资源系统效能、农业水资源系统效能、生活水资源系统效能等.3.2.1 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水资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指标组成,是衡量水资源系统水平各层面指标的有机结合,它直接影响水资源系统效能评价结果.因此,指标体系的代表性和完备性是正确评价水资源系统效能的前提.确定水资源系统评价指标应遵循以下原则[7]:a.科学性--指标体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水资源的主体特征、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能够量化并能满足计算机对数据的要求;b.层次性--水资源系统包括水资源自然系统、水资源工程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等子系统,其投入、产出分布在各子系统,又可以用众多的指标进行标定,最终合成一个指标来描述系统效能;c.动态性--时间维上的持续形式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特征之一,水资源在数量、质量、空间都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因此,必须选择相应的指标即能够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特点和现状,又能够反映发展的趋势,使评价模型更具活性;d.可操作性--指标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指标的获取具有可能性,易于量化,指标的设置既要保证全面,又要尽可能简洁、避免繁杂;e.区域性--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水平差异很大,可持续发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根据各地实际设置指标.3.2.2 水资源系统效能评价指标的确定水资源系统评价指标根据其对象功能的不同有很大的区别,其基本层面指标主要包括:a.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b.水环境承载能力指标c.经济指标d.技术指标(根据不同对象和功能变化较大)具体情况见表1.表1 水资源系统效能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criteria system ofefficiency of the water resource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承载能力指标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计算量而得可利用水资源量指地区天然和人工可控的地表与地下径流的一次性可利用的水量,其最大值是供水增长率为零时的相应值,总水资源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也是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理论极限值____________生态用水量评价区内动、植物能够保持正常生存状态所需要的水量,显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当地植被密切相关环境用水量评价区内保持水体自净能力的用水量,显示人与资源的关系,与当地环境质量要求密切相关__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采用各种工程技术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与可利用水资源量的比值____人均水资源量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评价区内总水资源量与评价区内人口总数之比,为区域人口数量限度的控制指标________水环___境容___量指________ ____标____水环境控制指标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区水环境质量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环境现状指标评价区水环境本底质量指标受纳水体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为保持或提高评价区环境质量而制定的排污控制指标(如: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中的CODCr、BOD5等允许排放量等)________________国民生产总值反映评价区内经济生产能力的指标(GD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__济指标__人均国民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评价区内经济生活水平的指标GDP/吨水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年供水总量之比人均年综合用水量___评价区经济社会的总用水量与其人口的比值,经济技术指标表示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与水资源之间的定量关系____单位制水成本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年供水总成本/年供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量______总供水量评价区内总供水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总需水量评价区内总需水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指__标总排水量评价区内总排水量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评价区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系数及中水系统用水总量与总用水量比值各种用水控制指标各类地蛆用水量控制标准不同(如:生活用水量标准:一类区为20~35 L/(人·日)至170~200 L/(人·日);四类区为20~35 L/(人·日)至190~220 L/(人·日))_______ ________ ____各类工程指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包括水利工程、水源工程、水处理工程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效能的评价4.1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研究对象展开评价的尺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8].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标准除了包含在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标准—可持续发展、准可持续发展和不可持续发展—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还要进一步划分,如关于持续利用问题,进一步研究是高效持续、低效持续、还是一般持续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标准是高效持续.此外,根据丰水区、脆弱区、紧缺区和贫水区,还存在一系列不同的限制阈,如水环境容量限制阈、水资源限制阈等,进而导致生态经济系统的配比阈的限制[9].各子系统指标相互联系,并互为相补、互相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标准的确立取决于研究者对客观的认知程度,该标准包含一定的主观成分,是主客观相互结合的产物.由于水资源的特征,标准与时空联系十分密切.以上指标标准有些可利用现有已制定的标准,如:区域环境质量指标按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经济指标中,因各地水价不等,可折合成单位水的产值,以利于大范围内水资源调控;技术指标中各种用水控制指标类,可依据本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对现有的各种用水控制指标类进行调整.根据子项指标标准,对分类指标进行打分评价,根据分数进行分级(因文章篇幅限制,在此不展开叙述.).4.2 水资源系统效能综合评价将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效能水平的综合指数(R),用水资源系统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比值来加以描述,根据R的值来判断水资源利用系统效能的高低.采用下述数学函数来表达:式中[10]Y=f(L,E)=ALαEβC=r LL+r EER--表示水资源系统效能;Y--表示水资源系统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C--表示水资源系统的投入(人工投入L:如水利、水处理工程投入;自然投入E:如水资源开发率、水环境容量的减少).A--表示现有的(环境或技术)水平;α--表示人工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β--表示自然投入对产出的弹性系数;r L--人工投入的价值;r E--自然投入的价值.综合各类指标即可对水资源系统效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据各类指标,对本评价的水资源系统进行调整.下面以某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水环境保护规划为例,说明水资源系统评价指标的运用及其作用.根据该地区旅游开发规划特点,水资源系统规划重点在水环境的保护上.在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水环境保护规划中,根据实际项目所涉及的方面选取评价指标.为了将可持续发展需求落实于水环境保护的规划中,采用下列几项的指标作为分析评比旅游项目兴建前后的时间维上的系统效能.旅游开发规划涉及的评价指标有:a.环境用水量指标它是指评价区内保持水体自净能力的用水量.根据本评价区水域特征,按零维水体水质模型(略去入、出体系的其他污染源),其表达式为[5]:式中V--体系的体积,m3Q--流量,m3/sC0,C--分别为流入、流出体系的污染物质量浓度,mg/Lk--体系内污染物的反应速率常数,d-1.b.水环境现状指标即该地区水环境本底质量指数,由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获得,为水自然资源已投入部分,其表达式为:式中F--评价区的总水环境质量指数;Pj--某要素的环境质量指数;W j--某要数的加权值;n--参加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环境要素的项目数.c.水环境控制指标即该地区水环境质量控制指标,按国家或地方环保部门规定执行,为水自然环境将可投入部分,执行国家Ⅲ类水域质量标准.d.受纳水体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即允许排放量或应削减量.根据旅游区水环境控制标准,各景点分别制定允许排污量.在评价区内河流的有机污染最大允许负荷为[5]:式中La--有机物(BOD)的最大允许负荷,mg/L;Da、D c--起始点和临界点河水中的亏氧量,mg/L;K 1--耗氧速度常数,d-1;K 2--复氧速度常数,d-1.在评价区内河水中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为[5]:式中G--河水中某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kg/dCn--某污染物的控制质量浓度(环境目标质量浓度),即河段下断面处某污染物最大允许质量浓度,mg/L;Ci--河段上断面处某污染物质量浓度,mg/L;Q--河水流量,m3/s;l--河段长度,km;V--平均流速,m/s;k--自净系数.e.GDP/吨水用万元产值综合用水指标表示.地区旅游开发前为Eg,规划开发后为aEg,a≥1;f.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评价区内国民生产总值与评价区内总人数的比值.g.人均年综合总用水量表示该地区人口总量(不包括流动人口)和经济总量与水资源之间的定量关系,包括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部分城市生态用水,能较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或区域经济社会的用水水平.选择上述七种指标,按系统在开发规划前后的投入和产出(a、b、c、d、g为投入,e、f为产出),对景点开发及规划规模,进行方案评比,选择系统效能较高的方案,并在实施后根据系统效能的规划标准曲线进行调控,是充分做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效能的既定的目标. 有关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效能计算式中各项系数的确定和应用,将另文讨论.5 结语面临着供需矛盾日益严重的我国水资源问题,只有保持水资源自然系统的平衡性,坚持水资源工程系统的科学性,依靠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完善性,才能使我国水资源系统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引入了水资源系统效能的概念,水资源系统的高效能、最佳效能,就是水资源系统各方面的最佳组合,高度的统一协调,它取决于充满活力的水资源管理系统、良好完善的水资源自然系统及高效率的水资源工程系统.要提高水资源系统的效能,必须强化人们的水资源价值观,运用经济杠杆实现水资源资产化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所有这些措施,必须建立在该区域水资源系统科学、合理地评价基础之上.因此,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系统效能的评价框架,确定有科学性、独立性、层次性、动态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制定准确客观的评价标准,是正确评价水资源系统效能的前提.参考文献:[1]黄鸿权,严立冬.农村资源经济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刘昌明,陈志恺.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A].钱正英,张光斗.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42-57.[3]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徐国弟.长江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5]方子云,邹家祥.长江地区环境对策与可持续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6]方子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三峡建设.2003,(4):10-12.[7]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3):17-22.[8]王焰新,王家源,张正齐.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9]许新宜.浅谈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合理配置[J].水利规划设计,2003,(1):1-2.[10]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

关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分析一、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内涵空间均衡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水定需,根据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十六字方针中“空间均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类开发强调必须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二是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针对水利工作,要将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分布条件相匹配。

本文认为水资源空间均衡内涵可理解为:第一,水资源空间均衡是由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空间分布间在时间、空间上相协调相匹配的双重水资源供需平衡;为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必须将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限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区域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的需水总量不能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人口、空间均衡,可从供与需两个方面进行双向调节,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给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相适应,进而达到空间均衡的状态。

第二,水资源空间均衡是由低向高不断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为了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能够通过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最终实现高水平的水资源空间均衡;均衡水平的高低可以用国土空间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用水安全的保证程度的差异性等来反映。

第三,在供用水节约高效、需求刚性合理的前提下,把握人口、经济、水资源的平衡点推动发展,达到人口与水资源、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共同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

可见,水资源空间均衡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崭新且具有典型复杂性的广阔研究领域,影响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国家未来水网建设、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

二、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分析识别研究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分析识别旨在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系统的测度指标,识别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系统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不同因素时空演变及分布特征、空间均衡测度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公共空间规划与经济效益的探讨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公共空间规划与经济效益的探讨

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公共空间规划与经济效益的探讨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日常社交、文化交流和休闲娱乐的需求。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不仅需要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还需要关注其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探讨如何基于社会学视角进行公共空间规划,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注重人们的社交需求。

一个社会繁荣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场所。

例如,设置一些宽敞舒适的休憩区域,供人们休息交流;设置开放式的广场,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设计出具有特色的公园,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等等。

这些设计不仅可以促进市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打造城市的独特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流和商业资源。

其次,公共空间的规划还应注重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社会学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社会公正,公共空间的规划也应该体现这一原则。

例如,在公园的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和儿童等。

合理规划公共空间,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合的设施和服务,可以提高城市的包容性和社会凝聚力。

另外,公共空间的规划还应该关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

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规划不应只是机械地复制过去的设计,应该保留文化传统的同时,注入新的创新元素。

例如,在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可以在规划中保留古老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打造出具有历史韵味的公共空间;而在新兴的城市发展区,可以大胆创新,设计出现代化的公共空间,满足人们对新鲜、时尚的需求。

通过平衡传统与创新,公共空间不仅可以呈现城市的文化特色,还可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最后,公共空间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一个宜居、开放的公共空间状况,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城市,促进人口流动和人才聚集。

这不仅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带动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

例如,具有旅游价值的公共空间可以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创新氛围的公共空间可以吸引创业者和高技术人才,推动科技产业的繁荣。

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视角

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视角

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视角姜磊;季民河【期刊名称】《技术经济》【年(卷),期】2011(030)011【摘要】利用2008年我国省级相关数据,建立了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的技术进步明显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在改善能源效率方面,国内R&D投入的贡献比外商直接投资要大;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模型相比,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更好,且基于后者的参数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不同省域的技术进步在促进能源效率改善方面存在空间差异性。

最后提出建议:加大国内R&D投入、依赖自主创新更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各地区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政策,以促使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patially non-stationary model through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to investigate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energy use issue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officially published for 2008.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technological progress significantly improves energy efficiency;RD input is more advantageous for improving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China tha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GWR model presents some obvious advantages over the OLS model,including its higher goodness-of-fit than that of OLS estimation,more importantly,its ability to reveal differential impa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energy efficiency of eachregion.Finally,it proposes to better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throughincreasing RD input and stressing self-reliance on domestic innovation,and the related sci-tech research must be further reinforced in policy at the regional level.【总页数】6页(P73-78)【作者】姜磊;季民河【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相关文献】1.中国省域金融顺周期效应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技术进步与产业调整的空间经济分析视角 [J], 王周伟;伏开宝;汪传江;胡德红2.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空间面板分析 [J], 陈治理;詹国华;蔡伟3.异质性视角下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J], 刘玲4.工业能源效率的多主体行为影响机制分析——异质性主体研究视角 [J], 罗明;范如国;张应青5.基于空间异质性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市场调节机制的视角 [J], 姜磊;季民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拟立项名单公示

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拟立项名单公示
27
王首元
新效用理论构建及应用拓展
国际商学院
2
2015.3
28
李翔
中国通胀的有效驱动因子、非对称目标区间及调控政策机制化研究
金融学院
2
2015.3
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校级科研项目拟立项项目名单(青年培育项目-管理组)
序号
负责人
项目名称
所属单位
资助金额
(万元)
完成
期限
1
胡国栋
基于拟生物演化模型的中西方管理模式起源与移植研究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及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中心
8
2015.12
7
王景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研究
资产评估研究中心
8
2015.12
8
邱国栋
基于市场导向的创新治理内生化杠杆解研究
工商管理研究中心
8
2015.12
9
张军涛
辽宁内涵式城镇化发展研究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8
2015.12
10
刘永泽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12
富宇
微分几何学
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4
2015.3
13
丁秋雷
生产运行管理、物流管理、干扰管理
工商管理学院
4
2015.3
14
刘子龙
信息系统、网络隐私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4
2015.3
15
朱志国
数据挖掘、社会化商务智能、网络营销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4
2015.3
16
杨兴凯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慧
员工建言行为认识发生机制的跨层次研究及提升对策分析

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Resource Based on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作者: 陈磊[1];刘顺利[1];廖丽环[2]
作者机构: [1]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出版物刊名: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22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数据包络分析;义务教育均衡;资源配置效率;空间计量
摘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空间计量研究方法对中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时空分析,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政府关注度、科技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对外开放度、义务教育规模和城乡人口结构等六个因素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整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资源配置同类型的省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集聚区域呈扩张趋势;区域间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工业分析与检验毕业论文题目

工业分析与检验毕业论文题目

工业分析与检验毕业论文题目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

作为一种检测工作,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煤炭支柱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工业分析人员为其提供殷实可靠的分析资料。

以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工业分析与检验毕业论文题目一:1、浅议锅炉检验的重要性和方法2、作业标准化在钢产品质量检验中的应用探讨3、关于锅炉检验与能源消耗的分析4、基于所有制视角的中国工业产业共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基于SD的工业碳排放情景模拟及行业结构调整研究6、地方政府环境管制行为与工业污染治理绩效研究7、高精度母线防火检测系统研究与性能分析8、论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工业锅炉节能监管9、城市发展和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贡献率的研究10、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英语中的略读技巧11、卡方检验在二胎生育意愿分析中的应用--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为例12、基于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分析13、中国汽车制造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研究14、工业锅炉水质检验中常见问题及对策15、工业产品质量检验方法探讨16、我国玉米期货的波动率分析及应用17、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18、工业企业投资房地产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19、产品内分工与企业生产组织模式选择20、探讨如何提高工业盐样品分析的速度21、典型行业废水中盐分电导率测定方法研究与应用22、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23、我国工业资本配置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24、我国中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性分析25、基于DEA和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工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26、基于Wiener过程的铝合金铣削表面精度寿命预测2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典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28、地方政府建设用地供给行为及其对要素流动的影响机制研究29、基于AQL的海洋数据质量检验模型研究30、阜康市工业废气排放的环境规制问题及对策研究31、市场结构对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32、中国食品安全规制绩效评价与优化路径工业分析与检验毕业论文题目二:33、中国煤炭产能过剩成因机理和对策分析34、基于现代统计理论的陆地地震勘探随机噪声特征研究35、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环境污染治理研究36、创新导向、组织氛围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37、基于江苏民营企业出口的新新贸易理论研究38、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39、异质性企业生产率和出口关系研究40、土地资源配置的经济效应分析41、中国地区工业绿色发展指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42、重庆市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效益的实证研究43、工业遗存中的大跨度单层厂房更新模式研究44、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影响45、中国工业生态效率的统计研究4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企业环境规制研究47、经味觉通路的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中枢神经毒性48、1-溴丙烷的毒性效应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49、西安市货运量与工业增加值协整分析50、反力式滚筒制动力检测中车辆轮重自动调整系统研究51、基于数据驱动的超低能耗铝电解槽况诊断研究及应用52、全自动工业分析仪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5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农村工业发展研究54、大气污染、公众健康与环境政策研究55、大数据驱动的机器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56、浙江省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57、灌区水权转让与虚拟水补偿耦合模型的开发及应用58、云南省各州市工业绿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59、人口发展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60、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正向影响研究61、基于水足迹的京津冀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62、混成系统有界模型检验优化技术研究63、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工业集聚及其演化研究6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产业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65、生物质热裂解液化装置的实验研究及经济性分析工业分析与检验毕业论文题目三:66、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67、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68、中国制造业对美直接投资的贸易结构效应研究69、中国企业生产率与海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关系研究70、辽宁省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71、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的影响研究72、辽宁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73、山西省煤炭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74、碳金融市场的定价与价格运行机制研究75、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76、HSF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进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77、中间产品进口影响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78、外源技术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79、血清淀粉样P物质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影响及机制80、山西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81、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与污染减排效果--基于“先污染82、绿色税收政策对生态效益影响研究83、环境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研究84、环境治理失职对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影响分析85、我国交易所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86、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87、政府投入与环境规制的创新效应研究88、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实证研究89、中国省际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收敛性及影响因素分析90、复杂应力下产品性能退化分析方法研究91、我国能源消费对环境与公共健康的影响研究92、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演进机理及效能评价研究93、规模异质性条件下中国国有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研究94、我国企业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9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96、金融危机、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97、高低温环境卫星天线形面变形的近景摄影测量与数据处理98、EVA业绩考核对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

基于_3D_WebGIS_的水利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以小清河淄博段为例

基于_3D_WebGIS_的水利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以小清河淄博段为例

第 2 期2024 年 4 月NO.2Apr .2024水利信息化Water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DOI :10.19364/j.1674-9405.2024.02.013收稿日期:2023-08-08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20MD015)作者简介:张丽丽(1969—),女,山东淄博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利规划等研究工作。

E-mail :*****************通信作者:陈政(1996—),男,山西长治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测绘与空间信息化研究工作。

E-mail :*****************0 引言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

水利信息化建设[2-5]的核心是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而水利信息平台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模块,具有集成化、可视化和协同化等优势,已成为当前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

WebGIS 技术[6-7]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 GIS 技术与 Web 技术有机结合,提供了一种通过网络实现空间数据可视化、分析和交互的方式,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外的水利信息系统中,WebGIS 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传统的 2D WebGIS 技术存在信息展示效果受限、空间分析能力不足、用户交互体验欠佳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水利管理的需求,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改进。

为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 WebGIS 技术与三维技术结合[8-12]:如范小东等[13]构建了一套智慧水利系统平台,实现了圩区信息数据整合和共享,以及泵站多级联合调度;寇嘉玮等[14]为了降低区域洪涝风险,减少洪灾损失,在构建洪水演进模型的基础上,基于 WebGIS 开发了 B/S 结构的动态洪涝管理信息系统;邹明忠等[15]开发设计了马甲圩防洪调度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了圩区智慧化调度管理,提升了圩区调度综合管理决策能力。

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范围上更多地反映城市和区
(四)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域的绿色发展效率,缺乏对全国层面的宏观分析,内
绿色发展效率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环境这三个
容上多集中于绿色发展效率的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 系统协调发展的状况,因此在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
分析,考虑某一因素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较多,对 取上也应能体现这三个方面。如表 1所示,投入要
多要素影响作用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考察不够系统。 素 选 取 包 括 资 本、劳 动 力、技 术、能 源、污 染 物 治 理
鉴于此,以中国大陆 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 等。选取资本存量代表资本投入,选取历年劳动从
中国省域绿色发展
经济·管理
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 及其影响因素
曹 鹏1,2 白 永 平1
(1.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730070; 2.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 730070)
提 要: 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绿色发展效率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 转型的重要途径。依据绿色发展内涵,构建绿色发展效率投入产出体系,通过 Super-SBM模型测度不同时期中国省域绿色发 展效率,并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赫芬达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面板 Tob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研究 期内各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中国省域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绿 色发展效率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整体上朝均衡化方向发展,各影响因素作用程度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和区域差异性。未来 可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协助等方式提升我国绿色发展效率。
空异质性,寻求绿色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 时当量代表技术投入,能源投入则以折算成标准煤

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_陈磊

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_陈磊

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规模效率用于反映规模
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10]。若令式(1)中的λ满足
Eλ = 1的约束条件,即为规模收益可变的 SBM 模
型,所求目标值θ0PTE为DMU0的纯技术效率,其中E为
单位向量。规模效率可表示为θ
SE 0
=
θ TE 0
θ0PTE。Coo-
per 等认为,可以通过 DMU 的规模收益状态来衡
本文采用 SEM 来进行中国 WEE 效率之间的空间
效应分析,模型表示如下:
[ ] Yit = Xit β + εit,εit = λWεit + μit,μit~N 0, σ2
(2)
式中,Yit, Xit, βit分别表示地区i在时期 t 的因变量、
自 变 量 、变 量 系 数 ;εit, μit分 别 表 示 残 差 和 随 机 扰 动;λ,W 表示空间误差相关系数和空间权重矩阵。
律的空间权重矩阵,着重分析整体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异规律。探讨 3 种 WEE 效率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
间误差模型(SEM)分别对这些效率间的率的瓶颈在于
纯技术效率;② 区域间的 3 种 WEE 效率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误差相关;③ 技术创新性、外资依存度、产业结构、产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
陈 磊,吴继贵,王应明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摘要:基于 2008~2012 年中国水资源-经济-环境(WEE)系统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
分析(DEA)方法测算 WEE 系统的整体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情况;构建基于万有引力定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Wa t e r Re s o ur c e Ut i l i z a io t n Ef i de f nc y a n d I t s Sp a i ̄ S f p i l f o v e r Ef fe c s t Me a s u r e i n Li a o ni ng Pr o v i n c e
WU J i —y a o , HAN Z e n g—l i n, WU Hu i —g e
( C e n t e r f o r S t u d i e s o f Ma r i n e E c o n o my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 L i a o n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D a l i a n 1 1 6 0 2 9, C h i n a )
资源开发与市场 R e s o u r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r k e t 2 0 1 7 3 3 ( 4 )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8 1 4 1 . 2 0 1 7. 0 4. 0 0 7
增 加 会 导 致 水 资源 利 用 效 率 降低பைடு நூலகம்。
关键 词 : 水足迹 ; S B M模 型 ; 水 资源利用效率 ; 溢 出效 应 中 图分 类 号 : T V 2 1 3 . 9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7 ) 4 —0 0 41 7 —0 6
・ 资源 与环 境 ・
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虚拟水贸易

基于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虚拟水贸易

基于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虚拟水贸易作者:夏广慧马忠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2年第06期摘要以區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量化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山西省、内蒙古、山东省、河南省和陕西省)基于消费的水足迹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与省级的虚拟水贸易,通过近远程视角分析黄河中下游五省区依靠内外部水资源的程度,并通过实例分析虚拟水贸易的空间流动特点。

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五省区各部门的用水系数差别较大,其中内蒙古的农业用水系数最高,均高于700 m3/万元;黄河中下游五省区近远程水足迹之比为99∶1,即对内部水资源依赖性较强,对外部水资源依赖性较弱,近程水资源极大地促进了黄河中下游发展;黄河中下游的水足迹与距离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距离越大,水足迹流动量越小。

五省区的水足迹分别距流出地3.21、68.42、75.18、77.32、19.53 km,其中山西的水足迹距离流出地的平均距离最短,河南的水足迹距离流出地的平均距离最长;在虚拟水近远程贸易中,黄河中下游是虚拟水净流入区,有3 976.6 万m3的虚拟水净流入量;山西省和陕西省是虚拟水净流入区,内蒙古、山东和河南三省区是虚拟水净流出区。

我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黄河中下游五省区的水资源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提高综合用水效率,调整进出口策略,实施虚拟水贸易策略是黄河中下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近远程视角;黄河中下游;虚拟水贸易中图分类号 F 12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6-0178-08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6.04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Analysis of Virtual Water Trade in Five Provin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ed on Near-distance PerspectiveXIA Guang-hui,MA Zho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he consumption-based water footprint of five provinces (Shanxi Province,Inner Mongolia,Shandong Province,Henan Province and Shaanxi Province) and reg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ir virtual water trade with the provincial level were quantifie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gree of dependence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water resources in the five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rom a near and long distance perspective,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al water trade through exampl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use coefficien of five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varied greatly,Inner Mongolia had the highest agricultural water use coefficient,which was higher than 700 m3/104 yuan.The ratio of short-range and long-range water footprints in five provin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as 99∶1,which meant that the dependence on internal water resources was strong and the dependen-ce on external water resources was weak.The short-distance water resource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The water footpri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present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tance,that was,the larger the distance,the smaller the water footprint flow.The water footprint of the five provinces was 3.21,68.42,75.18,77.32 and 19.53 km from the outflow place,respectively.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the water footprint of Shanxi and the outflow place was the shortest,and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Henan and the outflow place was the longest .In the near and long distance virtual water trade,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the net inflow areas of virtual water,with a net inflow of 39.766 million m3.Shanxi Province and Shaanxi Province were the areas of virtual water net inflow,and Inner Mongolia,Shandong and Henan were the areas of virtual water netoutflow.China's booming economy has brought great pressure on water resources,and the pressure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five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also increasing.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water use efficiency,adjusting import and export strategies,and implementing the virtual water trade strategy ar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Key words Near-long distance perspective;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Virtual water trade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1115,410610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4-12-25;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5-10-23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71053);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3514110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63005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01264)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磊(1988-),男,福建福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管理系统工程。

E-mail:chenlei0593@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王应明,博士。

E-mail:msymwang@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陈磊,吴继贵,王应明(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16)摘要摘要:基于2008~2012年中国水资源-经济-环境(WEE )系统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 )方法测算WEE 系统的整体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情况;构建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空间权重矩阵,着重分析整体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异规律。

探讨3种WEE 效率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空间误差模型(SEM )分别对这些效率间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提升WEE 整体技术效率的瓶颈在于纯技术效率;②区域间的3种WEE 效率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误差相关;③技术创新性、外资依存度、产业结构、产权结构通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不同的作用形式对WEE 整体技术效率产生正向影响;④水资源禀赋和政府重视度对WEE 整体技术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关键词:水资源-经济-环境(WEE );SBM 模型;空间相关性;空间误差模型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5)12-1568-07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率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而自1989年Färe 等人率先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 )环境效率评价模型以来,DEA 俨然成为环境效率最常用的测度方法之一[1]。

DEA 衡量环境效率主要存在两种测度方法,一是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CCR 、BCC 、SBM 等DEA 模型来衡量某一阶段的经济环境效率[2];二是通过DEA-Malmquist 指数方法来衡量某一时期内经济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3]。

水资源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水效率和污水处理效率上[4]。

其中,学者们不仅使用了LMDI [5]、DEA [6]等多种方法对效率进行测度,部分研究还考虑了效率之间的空间效应[7]。

虽然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率及水资源效率研究日趋丰满,却鲜有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WEE )系统的研究。

WEE 系统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效率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DEA 方法虽然可以快速准确地衡量其效率,却很难发现这种影响的存在。

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事物之间总是相关的,而距离近的事物的相关性要比距离远的事物之间大”[8],难免存在相互影响的空间相关性。

这种空间相关性在传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研究中却常常被忽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考虑非期望因素的SBM 模型分别对2012年中国31个省市水资源经济环境的整体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情况进行衡量;随后,借助空间计量方法,研究整体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异规律,分析空间效应、水资源禀赋、政府重视程度等因素对3种效率的影响,最后得出提高WEE 效率的方法路径。

1研究方法1.1DEA 方法DEA 是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决策单元(DMU )相对有效性评价的评价方法。

本文结合实际问题,采用Tone 提出的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角度非径向的松弛变量方法(SBM )模型来对WEE 效率进行测度[9]。

其模型描述如下:假设有n 个DMU ,每个DMU 具有m 种投入x ,s 1种期望产出y g,s 2种非期望产出y b ,则DMU 0的整体技术效率θTE 0可以由式(1)表示。

第35卷第12期2015年12月V ol.35No.12Dec.,2015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陈磊等: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12期min θTE0=1-1m∑i=1ms-i x i01+1s1+s2(∑r=1s1s g r y g r0+∑l=1s2s b l y b l0)s.t. x0=Xλ+s-, y g0=Y gλ-s g, y b0=Y bλ+s b, s-, s g, s b, λ≥0.(1)式中 s-, s g, s b分别是x,y g,y b的松弛量, λ为权重向量,X,Y g,Y b为投入产出矩阵。

当θTE0=1时,DMU0整体技术有效;否则即通过投入产出松弛量改进效率。

整体技术效率又可拆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用于衡量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等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规模效率用于反映规模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10]。

若令式(1)中的λ满足Eλ=1的约束条件,即为规模收益可变的SBM模型,所求目标值θPTE0为DMU0的纯技术效率,其中E为单位向量。

规模效率可表示为θSE0=θTE0θPTE0。

Coo-per等认为,可以通过DMU的规模收益状态来衡量其是否具有规模效应,即规模的增大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11]。

其判断标准为:若 λ∗为式(1)中的最优权重,则∑λ的值大于、等于、小于1,分别对应着DMU规模收益递减、不变和递增。

1.2空间计量方法一般来说,空间数据基本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的特性,这种联系可以通过空间滞后模型(SLM)或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描述[12]。

本文采用SEM来进行中国WEE效率之间的空间效应分析,模型表示如下:Y it =Xitβ+εit,εit=λWεit+μit,μit~N[]0, σ2(2)式中,Yit , Xit, βit分别表示地区i在时期t的因变量、自变量、变量系数;εit , μit分别表示残差和随机扰动;λ,W表示空间误差相关系数和空间权重矩阵。

由于区域间环境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不仅局限于拥有共同边界的地区之间,而且还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强,则对其他区域的吸引力越大,空间溢出效应越明显。

因此,本文采用冯烽等使用的基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空间权重设定法来确定空间权重矩阵[13]。

其方法如下:w ij =ìíîïïmimjd2ij , i≠j0 , i=j(3)其中,dij 为地区i和地区j的地理距离,mi为地区i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以样本期内的人均GDP代表。

所有的wij共同组成空间权重矩阵W,并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影响。

2实证分析2.1变量关系与数据来源本研究以2008~2012年中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的WEE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该系统的投入变量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水资源投入,分别用资本形成总额、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用水总量来衡量;以地区生产总值GDP代表期望产出;以水污染主要的衡量指标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非期望产出。

WEE系统是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效率指标还受到空间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如表1所示。

表1影响效率指标的变量Table1Variables of affectingefficiency4产业结构x5产权结构x6第三产业生产总值/GDP总值国有企业生产总值/GDP总值为了进一步消除量纲影响,将影响变量的数据进行最大值归一化处理。

每一个WEE系统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DMU,则任意2个DMU之间的投入产出指标与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变量关系Fig.1Variable relationship1569地理科学35卷本研究指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3年)[14]、《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9~2013年)[15]。

需要注意的是,2008~2010年的COD 排放总量不包含农业COD 排放量。

因此为了保证可比性,2011~2012年的COD 排放总量需要除去农业排放的部分。

空间权重矩阵所用的各地区空间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2.2环境效率评价结果分析利用DEA-Solver 求解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通过测算,2008~2012年中国31个省市的WEE 效率平均值如表2所示。

2008~2012年中国WEE 效率的总体趋势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2008~2012年中国WEE 系统无论从整体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增长速度较慢,年均增长率仅为1.9%,1.5%和0.3%。

同时可以看出,整体技术效率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纯技术效率水平低下,因此,提升WEE 效率的关键在于产业的优化升级、先进理念的实践应用等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加大投资力度,靠规模来拉动效率增长。

从2010年后,纯技术效率增长速率有所增加,说明随着节约用水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WEE 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日渐提高。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WEE 整体技术效率呈东中西部逐渐减低的状况。

按照不同区域的效率评价结果,可得以下结论:①从东部地区的效率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区WEE 整体技术有效。

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存在人口密集,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

这种双向压力共同导致对WEE 的重视,使得其无论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还是规模收益状态都处于相对最优的位置,在全国范围内起到标杆的作用。

当然WEE 有效是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并不代表它们充分挖掘出资源的潜在价值。

而海南、广西虽处东部,但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与人员素质都略显不足;同时,和福建、浙江等地一样,属沿海多雨地带,具有明显的水资源禀赋优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它们WEE 效率落后于东部其他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江苏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处于较高水平,然而却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态。

因此,江苏省继续加大规模投入将得不偿失,其发展更应该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②从中部地区的效率来看,呈现出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高、规模收益递增的效率分布。

显然,随着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及中部崛起概念的持续升温,中部诸省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日渐突显,充分发挥出整体规模效应,同时这种规模效应还具有继续加强的趋势。

但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转移承接效果并不理想,且人员环保意识略有欠缺,都导致了WEE 纯技术效率的低下。

③从西部地区的效率来看,陕西、四川、重庆1570陈磊等:基于空间视角的水资源经济环境效率评价12期处于中西部结合的枢纽地区,担当承接产业转移,辐射广大西部地区的重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