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教育学考试卷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育学考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b90e8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a.png)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文教育学的任务是()。
A.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B.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C. 研究语文教育的理论和方法D. 指导语文教育实践2.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
A.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B.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C.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
A.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B.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C.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D.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4. 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包括()。
A.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B.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C.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D.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品质5. 语文教育的方法有()。
A.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B.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C.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习法D.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验法6. 语文教育的评价标准有()。
A.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B.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C.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D.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品质7. 语文教育的原则有()。
A. 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新性原则B. 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教育性原则C. 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D. 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教育性原则8. 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
A.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B.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文学鉴赏C.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写作D.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口语交际9. 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 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B. 个性化、多元化、本土化C. 个性化、多元化、创新化D. 个性化、多元化、规范化10. 语文教育的研究方法有()。
语文教育学引论考试资料
![语文教育学引论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7c041d1ad51f01dc281f1aa.png)
语文教育学引论选择题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2,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强调要使教学变成儿童的经验的有关理论是(杜威)提出的4,贯彻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应该做到:人文教育寓于语文教育之中5,语文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是:得法于课内,得砺于课外6,剧本教学尤其重视对(高潮)的分析7,文体写作指导的训练程序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8,国际通行的作文教学程序是: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写后指导9,语文教育观强调每个人都应该:终身接受语文教育10,语文教育从单一的学校教育结构发展成为其它正规和非正规,普通和职业的语文教育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1,语文教育是:历史的产物12,未来社会的文盲所指的是:不会自觉接受语文教育的人13,作为一门学科的价值,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是:掌握语文教育学习方法和应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4,在课文学科教育目标中,(智育)目标应放在首位15,称谓,纪年方法,地名,官名和科举名,礼仪风俗,器物用具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16,理解能力指的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表现形式(准确)能力17,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语文教育18,从世界范围来看,近代学校是在(17世纪)形成的19我国语文教育第四次变革始于:1978年20,语文教育涉及广泛,其内在逻辑体系不如其他学科体系那么清晰,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21,成绩检查是掌握教学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检查可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矫正信息22,在策划教育研究课题中,语文教育实际需要科学的研究价值,实现研究的可能性将属于:选题的总原则23,语文教育论是一门:语文教育专业课24,语文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25,标志着语文学科独立设科的时间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26,语文学科第四次变革的主要内容是:深化对语文学科的认识27,把目标归纳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的是:布卢姆28,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29,文言文教学的借鉴作用主要指:学习古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30,语文教师主要通过(与学生各种关系)来渗透广泛道德内容31,语文教育是:知道人们学习祖国语言的活动32,语文的继续教育为当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创造力,获得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33,语文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决定了它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向(外部环境)开放34,课外语文活动教育是课内与文活动教育的:延伸35,语文基础知识是构成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36,培养阅读能力,既是语文教育目标之一,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37,一般说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指:默读能力38,远古神话故事,谚语,歌谣等是:我国早期语文教育的内容39,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智能,体能素养,其品德素养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上40,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步骤,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布置,板书规划与时间分配是(课时计划)的具体化41,语文教育要至始至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42,语文以双基训练为重点,分量难度适宜,要求明确具体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43,你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家44,在撰写研究论文中,首先要搜索材料,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前人的文献,自身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45,语文学科“课程”指的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及其进程46,语文课程要求与时代共振指的是:语文课程必须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47,语文教学原则于一般教学原则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48,区别语文教学原则与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听说读写相互促进49,所谓语感是指:对语言准确,灵感的感受,领悟能力50,诗歌最主要的因素是:情与韵51,小说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分析人物形象52,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出自:孔子之口53,语文教育系统中,主题是:学校语文教育54,在信息化社会中,语文是信息的:最基本的载体55,语文教育从(横向)看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56,从个体的发展阶段来看,(家庭语文教育)是一个人的开始57,我国是一个多方言的国家,因此,(推广普通话教育)是社会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58,全民语文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59,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服从)培养语文能力的领要60,由于阅读内容具有丰富的美感因素,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存在:可能性61,文体的语言富于叙事性,注意描写人物行动,对象心理等,这往往是(小说)的语言62,进一个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有过(4)次重大变革63,据记载,我国早在(清末维新运动)就提出普通话推广的要求64,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般都有引人入胜的(导入),感人情怀。
中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要点整理.doc
![中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要点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278bdaa181c758f5f61f67af.png)
四个学段:1一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中学语文教学论绪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就是屮学语文教育阶段屮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矛盾及其运动。
1.其存在于屮学语文教育的特定阶段。
2.其特定对象是屮学语文的课程与教学。
任务:就是要揭示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及整个中学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规律。
性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
内容:基本围绕着中学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两个最为重要的领域。
价值: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丰富了教育科学;2.是中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3.是中学语文老师教育的必修课程。
研究方法:主耍是教育科学研究法,包插: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原则:①实事求是(不能脱离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②尊重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运用跨域、联结、综合、比较思维,从与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语文科学等的联系出发);③注意发展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中学语文课程是中学阶段教育阶段对学生继续实施母语教育的课程。
一、性质1.在我国,语文教育指的是汉语文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但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
所以,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通常称为“母语教育”。
2.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并没有以独立的语文课程为基础的语文教育活动。
3.我国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立始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张隆华先生所言国语、国文,就是我国结束封建帝制后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名称。
“国语”为小学、屮学语文课程,“国文”为高屮语文课程。
4.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母语课程使用“语文”这一名称,准确的解释应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说法。
(p2)5.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文字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6.屮学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就是语言课,是中华民族共同语(也即母语)的教养课。
《语文教育学》提纲
![《语文教育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88bf9de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a.png)
《语文教育学》提纲一、导论A.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2.语文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影响3.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B.语文教育学的历史沿革1.语文教育学的起源与发展2.语文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学派3.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二、语文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A.语文教育的定义与特点1.语文教育的含义与范围2.语文教育的特点与要求B.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1.语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2.语文教育的内容与形式3.语文教育的评价与C.语文教育的基本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2.全面发展的原则3.体验与实践的原则4.由浅入深的原则三、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与策略A.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探究式教学法3.情景模拟教学法4.课堂互动教学法B.语文教育的评价方法1.综合评价的原则与方法2.个案评价的原则与方法C.语文教育的策略与途径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3.优化学习环境的策略四、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与对策A.语文教育的现状与挑战1.教师教育水平不足的问题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3.教材与教学资源不匹配的问题B.语文教育的与创新1.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措施2.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策略3.研发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的途径五、语文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A.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1.在线学习平台的发展与应用2.移动学习的趋势与前景B.跨学科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融合1.语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2.语文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C.语文教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话题1.跨文化语文教育研究2.阅读与写作教育研究六、结语A.总结与展望B.对语文教育学的贡献与要求。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文课程目标和结构)【圣才出品】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文课程目标和结构)【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657a10b2b160b4e767fcf4b.png)
第3章语文课程目标和结构3.1 复习笔记一、语文课程目标(一)语文课程目标在学校教育目标中的地位我国教育目的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成了我国现行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其逻辑结构如表3-1所示。
表3-1 我国现行教育目标体系逻辑结构示意表审美能力发展目标在普通教育中,上述教育目标渗透于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来共同实现的。
因此,语文课程目标可以在整个人才培养总目标中找到相应的地位和正确的内涵。
(二)新课程目标的重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这种“时代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从而走出了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取向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了知识技能的不正确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构建出新的意义。
基于这种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的目标超越了知识技能取向,使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
2.新课程确立起新的学生观,从而使个性发展成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
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
如何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所以。
新课程从三大关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3.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
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c3d33ac228ea81c758f5786b.png)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它包括三个方面:1 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 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 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
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
考研教育学语文学科考试内容(一)
![考研教育学语文学科考试内容(一)](https://img.taocdn.com/s3/m/ae8c95e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4.png)
考研教育学语文学科考试内容(一)
考研教育学语文学科考试内容
一、听力部分
•考察对教育学领域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需要掌握教育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理解并分析各类教育问题,判断教育事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阅读部分
•考察对教育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必须熟悉教育学各领域的经典著作和研究论文。
•能够分析和归纳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理论。
三、写作部分
•考察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立见解的表达能力。
•需要清晰地陈述问题,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能够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四、教育学基础知识部分
•考察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需要理解教育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各个分支领域的关系。
•必须掌握教育学领域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如教育目标、教育心理学等。
五、教育实践部分
•考察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需要了解教育实践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能够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育伦理部分
•考察对教育伦理问题的理解和回应能力。
•必须明确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能够运用伦理思维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以上是考研教育学语文学科考试内容的主要方面,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掌握以上内容,合理分配时间,全面复习,以取得良好的成绩。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3a7fef2677232f60ddcca188.png)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导论-重点分析
![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导论-重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d4e9e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42.png)
学习目标1.掌握语文学科的性质2.熟悉语文学科的功能3.明确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语文的涵义1、“语文”名称的演变国文—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1878)(1903)(1920)(1949)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拟订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语文》、《高中语文》,以“语文”取代以往“国语”、“国文”的学科名称,自此“语文”学科名称的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
语文学科的性质关于语文性质的争论:1959年~1962年:文道之争——文道统一1963年:语文性质的工具观1978年:语文的性质为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1997年~2000年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这期间,提出的有关语文性质的观点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基础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言语性、实践性、应用的广泛性和层次的模糊性等,还有素质论、语感论、二性说、三性说、四性说、六性说等等,有人统计共有二三十种之多。
这场讨论至今余波未息。
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吸取了这场讨论的成果,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科的人文性人文性又叫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人文性虽并不为语文科所专有,它是语文科的一般属性,并非决定语文成其为语文并把语文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的属性,但从它的价值功能看,人文性恰恰是语文科十分重要的性质。
二、语文科的工具性语言与言语对比列表:语言学术语日常用语口语书面语语言话语言言语言语行为说话语言、言语(语、言)言语(言语作品)话语、言语文是工具,这种工具不是纯物质的工具,是有思想感情的内涵的,语文教学中不能把他们认为的割裂开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1cb9db5b307e87100f696df.png)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资料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自考07284语文教育学导论精讲知识考点汇总
![自考07284语文教育学导论精讲知识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cd7526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9.png)
重点重点难点重点重点重点内容提要于1999年5本章知识框架内容提要知识点归纳1.2.3.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自20世纪90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19982001年5182001年6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200120个学科7134938本次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具有非常明确的课程理念,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点1.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魂。
21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普遍价值观和平文化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了新的起点。
知识点3.新课程的目标重建?例题1.21)。
A.B.C.D.E.【正确答案】:ABCDE例题2.A.B.C.D.人格【正确答案】:ABC谢谢内容提要知识点归纳1.2.3.4.5.6.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变今后国家将实行三级课程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转变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点1.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早在20世纪80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言语实践言语实践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点2.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60教材的组织违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圣才出品】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abba1c3be1e650e53ea9938.png)
第2章语文课程性质和理念2.1 复习笔记一、语文课程性质(一)20世纪前50年——“文言”与“白话”之争1.该时期争论的表现(1)在语体的变迁中,传统的文言形式越来越被边缘化。
在生活化的价值导向下,特别是口头语言为取向的白话语体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
(2)新派人物由“文言语体”而深入到它所表达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旧传统、旧观念,进而为守护“白话语体”而大力宣传用“白话语体”表达的科学与民主的新文化、新观念;旧派人物则从卫护“文言语体”出发坚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旧传统、旧观念,进而抨击新文化、新观念。
2.该时期不同流派的基本共识(1)本期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都认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主要的;(2)绝大多数人又不赞成“以语文的本身为国文教学的唯一目的”。
也就是说,大家都同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同时兼顾开发智慧、培养民族精神和思想品德等。
(二)20世纪后50年——从“文”与“道”之争到“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1.“文道之争”新中国成立之初,因批判旧有道德观念和封建买办思想,宣传新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需要在语文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中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
所以,关于语文课程的取向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话题是“文”与“道”,也就是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而切入口是教学。
这就导致了所谓“文道之争”。
2.“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再次确认“文”和“道”的关系。
并且明确使用的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两个概念。
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指引下,语文教育制定了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对改变当时令人忧虑的语文教学状况,扭转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语文教材也开始实行编审分开制度,并逐步形成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新格局。
(三)21世纪以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1.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可取之处(1)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2)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复习资料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ae1bb579563c1ec5da71d0.png)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计20 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 语文素质B .语文素养C. 语文能力 D .语文知识和能力2. 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 1904 B . 1919 C . 1949D. 19784. 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B .课程标准和教材C .教材和学生D .课程标准和学生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B .意志C .兴趣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B .钱梦龙C .宁鸿彬D .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B .自主、合作、探究C .独立思考、勇于探究D .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 .2000 C .2001D.2002 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B .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C .义务教育一个阶段D . 1~2 年级、3~4 年级、5~6年级、7~9 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 2500 B . 3500 C . 2800D. 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 .合作学习C.探究性学习D .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B .习作C .写话D .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学习辅导书-第1~7章【圣才出品】
![倪文锦《语文教育学概论》学习辅导书-第1~7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de848ecbe1e650e53ea9993.png)
第1章绪论1.什么是语文教育现代性?答:(1)现代性的含义①现代性涉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结构概念的现代性,意味着一种历史意识,一种连续性的意识。
②现代性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性,它与科学和人类进步的启蒙规划密切相关。
在这个规划中,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文化的自律性构成了变化的基础。
③现代性是作为文学-审美概念的现代性。
它是一种与“新颖、变动、不断变化”相联系的价值与概念。
(2)语文教育的现代性语文教育作为课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现代性至少表现在两个层面:在教育层面,启蒙的现代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现构成了两个最核心的现代性价值;在学科层面,审美的现代性和科学是主导一个多世纪语文学科变革与发展的最主要价值力量。
①启蒙的现代性在中国,启蒙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彻底解决”。
它积极肯定现实生活,强调人格的独立、平等,崇尚个性的自由发展。
在课程的内容取向上,从崇尚封建经典教育转向现实生活的关怀就是这一现代价值的具体体现。
②学生主体的现代性我国真正确立这一核心理念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特别是杜威教育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及影响后。
新学制中,语文课程纲要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a.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c.通过活动的方式学习语文课程。
③审美的现代性审美的现代性是指与古典的崇高、绝对、永恒等美学标准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美观念基于现实生活。
它崇尚通俗、简洁、短暂、偶然以及瞬间即逝等新的观念。
④科学的现代性科学的现代性在语文教育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a.语文课程知识、结构及体系的逻辑化和系统化。
b.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方法。
c.语文教育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理性精神。
2.简述我国语文教育现代性追求的历史进程。
答:(1)19世纪中叶前后,由于晚清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格局之中,中国社会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语文教育学概论 (1)
![语文教育学概论 (1)](https://img.taocdn.com/s3/m/e20b8dd60029bd64793e2c4b.png)
语文课程论期末重点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第一章语文课程性质一、名词解释1、工具性工具性,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之一。
教资语文初中复习资料
![教资语文初中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75f734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f.png)
教资语文初中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证书,拥有了这个证书,便能在教育领域里扬眉吐气。
而近几年来,教育部门在招考时也逐渐提高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难度和分值权重。
因此,作为备考教师资格证的考生,不能忽视语文科目在考试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教资语文初中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备战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材复习对于教师资格证的语文考试,首先必须熟悉掌握中学语文教材。
教材作为语文考试的基础,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均可能出现在考试当中。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涵盖了初中语文一、二、三册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教材时,首先应该了解教材的结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阅读和理解。
二、历年真题历年真题是备考教育考试必不可少的复习资料之一,也是考生了解考试形式、考试难度、出题规律及其命题人的趋向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历年真题,可以更好地了解考试命题人的出题思路和命题风格,为应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历年真题也能够帮助考生逐步提高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更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相关知识,同时熟悉考试题型和技巧。
三、专业辅导资料在备考教育考试中,专业辅导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复习资料。
教育培训机构和出版社都推出了专门针对教师资格证语文科目的辅导资料,从理论课程、学习指导、答题技巧、习题、模拟试题等方面为考生提供全面的复习指导。
通过到正规教育机构报考培训班,可以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和策略,让考生更加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点,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考试出题规律,并掌握应对考试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四、学术论文和著作对于有读博经历的考生而言,向导师请教或者搜索并阅读相关语文类学术论文便成为一种可行的复习方式。
各类专业学术论文和著作,往往围绕着语文知识点的细节、历史与发展等深入探讨,能够帮助考试考生彻底掌握语文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掌握语文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帮助考生掌握重点难点,融会贯通,对付不同类型的考题自如。
语文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https://img.taocdn.com/s3/m/f469ee130b4e767f5acfce2f.png)
语文教育学一、简答题:1、语文学科的性质。
答: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1)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这是由语言的性质及语文科为基础学科的特性决定。
(2)思想性,任何国家无论其制度如何,必然是以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其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
语文学科也不例外。
思想性是语文学科又一基本属性。
(3)人文性,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教育,即由文化到人的教育,它比通常所提的思想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则是指语文教学中得文化特质——文化精神和文化知识,它与语文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4)实践性,语文具有全社会和全人生的空间和时间,语文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的课堂活动和校内的课外活动,它广泛的存在于家庭和社会当中。
因此,语文学科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实践性这一特点。
(5)综合性,语文的综合性源于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他们互相依存,彼此统一。
语文的学科综合性并不是指各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包括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社会性等内在的综合。
2、语文教材的功能(1)社会功能,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语文教材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语言能力、文化修养的个体的物质材料。
教师通过它的讲授,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将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质和文化修养。
(2)文化功能,文化是通过教育进行传递、发展与创新的。
文化功能的实现途径亦与教育密不可分。
语文教材是文化的载体,教材中语文的内容决定着语文教材的文化储存,传递、认知等诸多功能。
(3)教育功能。
中学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是指语言训练以外的教育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等等,这一功能是由课本所选内容决定的。
(4)训练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学复习资料1. 新课程设计课程目标依据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2. 语文学科的工具功能(工具性内涵):(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①人脑思维的工具;②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③传承文明的工具;④传载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工具;⑤社会正常运载的工具3.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特点:①渐进性;②预见性;③全方位性;④可操作性4. 语文教案的主要内容: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
5. 中学语文教材四大要素:范文系统、语文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
6. 语文教材的未来趋势:语言运用与文学熏陶统一。
(375页)1.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计划,用纲要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语文课程的基础。
(33页)2. 语文素养:指的是对语文有长期的训练和修养的意识。
包括:民族母语情结,言语交际技能,言语行为风格,良好的语文习惯,审美情趣的培养。
3. 阅读:是读者以书面语言为依据,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的思维过程。
4.精读:是一种微观读书法,对重要的读物内容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精读应该是综合了课文的所有词句和全部段落而获得认识的一种读法。
5. 读美: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读物的美点,发掘读物中美的因素及美的形态,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6.新课标对写作的定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7. 教学设计: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
8.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即从自主、合作的学习探索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征: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59页)9.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结构和教学信息的要素和来源,它既可以是课程和教学实施的内容,又可以是课程和教学发生的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1. 语文教育学的性质(第1页)(可能填空)A. 揭示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性质和规律。
这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研究语文教育的性质和规律,既重视对当代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高,又重视对我国悠久的语文教学传统的批判与继承;B. 为语文科的教学工作提供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方法。
语文教育学既重视对我国传统经验的分析与改造,又重视对外国先进理论的研讨与吸收,并找到比较明确的方向和比较科学的途径。
2. 语文学科的性质(第13页)(可能填空)A.语文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又叫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B.语文科的工具性。
“工具性”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言语能力性”。
言语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言语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是审美能力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
C.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难解难分的。
语文科应该是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二者密切结合,辩证统一。
3. 如何认识语文科的性质之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第18页)在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思维结果要靠听说读写的方式来交际,这就使语文具有言语能力性,亦即工具性。
而听说读写的内容,又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又使语文具有人文性。
可见,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难解难分的。
语文科应该是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二者密切结合,辩证统一。
4. 识字写字教学原则(53页)A.识字教学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生动性原则③情境性原则④趣味性原则⑤自主性原则B. 写字教学的原则①汉字书写教学与识字教学紧密结合②培养兴趣,启发自觉③讲清要领,教师示范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5.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78页)A.注意整体把握。
①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观照;②注意抓“文眼”与“诗眼”;③不要对课文作人为的分割;④把分析段落作为课文整体的手段。
B.运用对话互动。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C.重视质疑激思。
(可能简答)阅读过程中包含有六种心理操作:发现—对文章信息的搜寻;识别—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认同—对文章信息的转换;组建—对文章信息的改组;扩展—对文章信息的使用;记忆—对文章信息的储存。
D.贴近社会生活。
(可能简答)①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情趣;②结合阅读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③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④把阅读所获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⑤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E.知识转换能力F.进行审美教育G.诱发创新意识6.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原则(209页)①语言活动中心。
以语文活动为中心,一要创设丰富的语文情境,二要结合课程标准的建议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提出层递性的具体的要求。
②能力递进原则。
心理学家燕国材把能力分为定向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五种。
③真实情境原则。
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中学习以促进其实际能力的发展。
④周期性原则。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一般来说要有两周左右的持续原则。
⑤学生主体原则。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服务,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⑥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也是由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所决定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当考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教师之间的合作,必须通过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7.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231页)①多样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服务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
以一种方法为中心,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常常是最有效的方法。
②综合性原则。
突出教师教的方法,也强调学生学的方法。
③灵活性原则。
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估计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准备灵活的教学方法。
④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已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而发挥最大功能。
8. 教学设计的特点(224页)(可能填空)①系统性。
作为对教学过程的预先规划,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要总揽全局,通盘策划。
②创造性。
语文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预先规划,也是创造性的劳动,它更能够体现语文教师的才干和创意。
③灵活性。
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正确地处理“预设”与“非预设”的关系。
④简易性。
教学设计只是实际教学的规划和蓝本,而非讲稿和实录,必须简便实用,容易施行。
9. 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236页)①定位性评价。
又叫预备性评价,是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之前,判断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准备情况。
②形成性评价。
用于不断反馈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注重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显示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改进的具体的学习错误。
③诊断性评价。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④总结性评价。
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同时也提供了教学目标适当性与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信息。
10.语文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简答题)(P375)语文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语言运用与文学熏陶统一。
二者并重已成为各国语文教学的共同要求。
①强调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②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发挥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
③能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发展语感和思维能力。
④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实现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1.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204页)①注意多元统整。
这里所说的“统整”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多学科的统整,二是听说读写多元能力的统整。
②尊重个性化的体验。
语文综合学习是以学生自身的体验为特色的教学形态,它关注的不是学习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求不仅尊重学生独具特色的体验结果,更要尊重学生极具个性化的体验过程与体验方法。
③充分呈现开放形态。
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开放性和学习时空的开放性。
④强调全员参与。
教育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全员参与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共同参与。
2. 语文新学习方式的特征(260页)①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语文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②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③独特性。
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
④体验性。
体验性是现代语文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体验性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为:一是强调身体性参与;二是重视直接经验。
⑤问题性。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五个基本特性不是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改的四大理念)(34页)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对民族母语情结,言语交际技能,言语行为风格,良好的语文习惯,审美情趣的培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的实践性,重在把握学习母语的方式,还有根据汉语汉字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作整体把握的能力。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但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排斥接受学习,二者应结合使用,优势互补。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所谓开放而有活力,就是强调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
2. 语文教材的教学运用(384页)A.(1)把握体系,领会意图;(2)钻研教材,灵活取舍;(3)完善教材,充实营养。
B.语文教材的实践取向①忠实性:以书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