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病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引起,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规范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疗,本文将就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外邪如寒、湿、热等侵入人体,与内湿相合,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所伤,如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使湿邪内生;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气机不利,导致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邪内生,蕴久化热,导致肠腑湿热蕴结,引发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多依据《中医内科学》相关标准,具体如下: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和溃疡形成;还可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诊断,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肝脾不和证、脾胃虚弱证等。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遵循扶正祛邪、调理脾胃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如下:湿热内蕴证: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痢为治则,选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剂加减。

肝脾不和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治则,选用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

脾胃虚弱证: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为治则,选用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等方剂加减。

针灸、推拿、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应注重调理脾胃功能,具体措施如下: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旨在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明确病因病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诊疗方案。

然而,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配合西药治疗和心理调适,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要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张宇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摄入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在家吃饭的机会愈来愈少,少盐少油的清淡饮食被各种油腻大餐取代,甚至更多的人喜欢烧烤。

这些食物的摄入严重干扰了胃肠的代谢功能,导致人们出现了溃疡性结肠炎,痛苦不堪。

这里,我们注重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行有效的治疗。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发在大肠黏膜和其下层的一种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被人类所发现的一种症状,大多在结肠和直肠发生,有的也会延伸到整个结肠。

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多伴有反复性发作,比较棘手,以年轻人多发,这也与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夜生活丰富,暴饮暴食有一定的关联。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表现1. 排除个别少数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大多发病较慢,急性较少,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主要是表现出腹泻现象,轻微患者腹泻次数一天最多5次,病情比较重的患者腹泻会严重增加,一般都会在5次以上,大多为泄水或小便带血,疼痛感较重,也会伴随着发烧等症状。

2. 急性的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快,腹泻的量也大,体温会很高,一般都会达到40度,出现类似中毒的表现,患者会非常痛苦。

3.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引发其它症状表现,主要是皮肤的病变和肝功能的障碍。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1. 对于这些患者要立即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要立即进行救助。

马上安排患者卧床住院,补充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物质,已维护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患者产生神经的紊乱而意识不清,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病情发生的原因,找到发病根源。

同时也要注意病人营养的补充,蛋白质是首选,可以帮助病人肠胃得到供养。

这样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就可以着手通过中医角度对病人进行治疗。

2. 中医中药治疗结肠炎的效果比较明显,这是对于病情稳定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实施中医治疗方法。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西医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市面上的西药大多数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损害,造成人体不可逆的损伤。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认识

飧泄 ; 清气在 下 , 则生飧 泄 ; 浊气 在上 , 则生 嗔胀 ……
风胜 则动 , 寒 气 客于 小肠 , 小肠 不 得 成 聚 , 故 后 泄 腹
化失 常 , 或 湿热灼 肠道 , 热 盛 肉腐 , 脂络 受损 , 络破血 溢, 故 腹痛 腹泻 , 里 急后重 , 肛 门灼热 , 甚 则便 下黏液 脓血 , 舌红体胖苔黄腻, 脉 滑 数 。此 阶 段 以邪 实 为
春伤 于风 , 邪 气 留连 , 及 为洞泄 ; 久风 人 中 , 则 为肠 风
泻》 日: “ 泄 泻 …… 或 为 饮 食 所 伤 , 或 为 时 邪 所 犯
… …
因食生 冷 寒 滞 者 。 ” 起病初期 , 因外感湿邪 , 或
因饮食 不节 , 以致 湿 热蕴 结 大 肠 , 肠 道 气 机 不畅 , 传
溏泄 , 传为赤沃。 ” 《 难经 ・ 五 十七难》日: “ 小肠汇 者, 溲 而 便脓 血 , 少 腹痛 ; 大瘕 泄 者 , 里 急 后重 , 数 至
圊而 不能 便 , 痉 中痛 。 ” 《 伤寒 杂 病 论 》 中泻 痢 并 存 , 统称 为 “ 下利” , 如“ 下利 已差 , 至其年 、 月、 日、 时 复
1 病 因病机
1 . 3 木郁 乘 土 , 久 病 忧虑 多见 病 程 E 1 久, 反 复 缠 绵 难愈 , 情志 不遂 , 忧 思郁 怒 , 或 素体 性 情 急躁 或 悲 忧, 易 致肝 失 调达 , 气 机郁 滞 , 横 逆乘 脾 , 失其 健 运 ,
故 可见腹 痛绞 急难 忍 , 排 便 时加 重 , 或 腹痛 即泻 , 焦
阳 密切 相 关 , 中 医药 对 溃 疡 性 结肠 炎 防治 有 确 切 的 优 势 。

溃疡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溃疡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溃疡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1.大肠湿热型症状: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泻而不爽。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2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

2.寒湿凝滞型症状: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里急后重。

苔白腻,舌质淡,脉滑或濡。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1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炮姜10克、木香10克、炒白芍10克。

3.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兼有粘液,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炮姜10克。

4.肾阳虚衰证症状:晨起腹泻、腹痛、肠鸣,便急,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肠。

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5克、赤石脂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炮姜5克、诃子肉10克。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痢疾”、“泄泻”范畴,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常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证。

故临床用药时应根据证型灵活掌握。

大肠湿热型和寒湿凝滞型均属实证,多表现于初次发作的急性期。

但因此病容易反复,很多病人病程较长,体质虚弱,在急性发作时亦可出现以上症状,应属本虚标实之证,须根据病情辨证施药。

1、忌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因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禁忌辣椒、芥末、酒等辛辣刺激食物,少吃大蒜、生姜、生葱。

也不要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

夏天尤其要避免食用冷饮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

2、少吃粗纤维食物。

忌选粗纤维的食物和加工粗糙的食品。

因为大量的粗纤维食物会刺激肠道,并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原本就营养不良的患者而言更会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导读:溃疡性结肠炎其实就是一种肠道疾病,而且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非常的复杂,因此在生活当中除了治疗之外我们的一些预防工作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降低这种疾病给你身体健康,……溃疡性结肠炎其实就是一种肠道疾病,而且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非常的复杂,因此在生活当中除了治疗之外我们的一些预防工作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降低这种疾病给你身体健康,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那么你知道溃疡性结肠的中医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有哪些吗?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黏膜下层,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及肠外表现[1],是一种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病程漫长、缠绵难愈的疾病,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其实在生活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医治疗,因为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起到效果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不会带来危险,所以说在生活中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

①健脾止泻糕:鲜山药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实米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乌梅4枚、果料及白糖适量。

制法:赤小豆成豆沙加适量白糖。

茯苓、白扁豆、芡实米共研成细末、加少量水蒸熟。

鲜山药去皮蒸熟加入上粉,拌匀成泥状,在盘中一层鲜山药粉末泥,一层豆沙,约6-7层,上层点缀适量果料,上锅再蒸。

乌梅、白糖熬成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

分食之有健脾止泻之功。

②百合粥:芡实、百合各60克。

上两味药放入米粥内同煮成粥,主治脾虚泄泻。

③紫苋菜粥:紫苋菜100克,白米50克,先用水煮苋菜,取汁去滓,用汁煮米成粥,晨起做早餐服之。

④银花红糖茶:银花30克,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⑤石榴皮红糖茶:石榴皮1-2个,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⑥车前草60克,灶心土60克,生姜3克,水煎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长期性溃疡、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目前,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控制和手术治疗,但其中副作用和风险也不可避免。

而中医药治疗因其温和、安全、有效等特点,逐渐成为了患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选择。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脾胃、活血化瘀。

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多样,可以饮食调养,可以内部服药,可以外用贴敷等。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方法逐一进行介绍。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脾胃的调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遵循中医饮食的原则,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品,例如稀饭、粥、米粉、菜汤等。

同时,还可以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例如红枣、鸭血、红糖等。

当然,饮食调养虽然很重要,但并不能完全治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内部服药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疗病灶,二是调理全身。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茯苓、川芎、黄柏等,这些药物有着温和、强壮、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调节身体状况,缓解炎症症状。

采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应注意药物的组方和配合。

不同的疾病状况需要不同的药方,同时药物之间也需要有适当的搭配,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切忌自行服药,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外用贴敷外用贴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而腹部是脏腑的中心,可以通过腹部的贴敷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具体方法是在腹部适当位置贴上含有中药的药膜,让中药可通过穴道渗入人体,发挥药效。

外用贴敷有着温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适合长期治疗的需要。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刘怀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

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

在中医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

因此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最初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

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通塞的要义。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与治疗

者, 即下 痢 也 , 痢之 初 作 , 由于泻 , 泻 之 与痢本 然 必 此 为 同类 , 泻浅 而 痢 深 , 轻 而痢 重 。 由水谷 不 分 , 但 泻 泻 由 于 中焦 ; 以脂 血 伤败 , 痢 病在 下 焦 。……此 泻 痢之 症 治有 不 同 , 门类 亦 当有 辨 。然病 实 相关 , 而 不可 不 兼 察 以 为 治也 。《 桑 五 书 》 脾 胃为 主 论证 , 虚 慎 以 对 损 、 瘵 的 证 治 颇 有 见 地 , 设 “ 案 ” 对 治 疗 溃 疡 劳 专 痢 , 性 结 肠 炎有 参 考 价 值 。 清代唐容川《 证论 》 出止血 、 瘀 、 I血 提 消 宁血 、 补
部 治疗 急 症 的专 著 , 于肠 道 急症 的救 治 载 有 “ 关 治
卒 腹 痛方 ” “ 心腹 俱 痛 方 ” “ 、治 、 治卒 心腹 烦 满方 ” 并 ,
提 出 “ ” 名 与“ 痢 命 泄泻 ” 区别 。《 涓 子鬼 遗 方 》 相 刘 是 我 国古 代 第 一 部 外 科 专 著 , 用 “ 少 腹 ” 法 判 断 运 诊 方

就病 因而论 , 多责之 于感 受外 邪 , 食 所伤 , 志失调 饮 情 及脾 胃素 虚等 。其 病机 主要 为脏 腑气 血 阴 阳的失调 ,
常 表现 为 脾 虚失 运 、 肠 壅滞 、 犯 脾 土 、 虚 不 固 , 大 肝 肾 其 中以脾虚 为病 机根 本 。 六淫 对本 病 的发生起 着重要 作用 。经 云 : 胜则 濡 泄 。湿邪 乃是本 病 的最 主要病 湿 因。 因脾恶湿 而喜 燥 , 外宋 湿邪 , 易困脾 , 失健运 , 最 睥
1 古 代 对 本 病 的 认 识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 左 传 ・ 医 缓 和 》 记 叙 发 生 《 秦 中 明代 《 岳 全 书一 卷 之 二 十 四 ・ 泻 》 出 , 景 泄 提 凡 《 经 》 飧 泄 者 , 言 濡 泻 者 , 泄 泻 也 。有 言 肠 癖 内 言 有 皆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

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

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

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

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肠道疾病。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进行概况。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为主。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膏方外敷等。

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经络刺激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消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中极等。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方法之一。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的中药可以改善炎症状况,促进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薏苡仁等。

3. 膏方外敷膏方外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外敷膏方包括桃红四物膏、黄连软膏等。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氮芥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去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针灸与西药联合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如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属于中医的"湿毒留恋、气伤血败"之症。

与脏腑功能障碍,阴阳平衡失调,气血瘀滞,湿热内蕴,病久损及脾肾阴阳,寒热错杂有关。

"免疫清肠细胞学疗法"据此全部采用纯中药,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而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打破了一药治多病和患者千篇一律的用药模式。

完全弥补了西药和激素治标不治本,疗程长,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大,依赖性强等缺点。

中国结肠炎网专家张璐教授提示您“免疫清肠细胞学疗法”不仅充分发挥中药个体化治疗进行免疫功能修复的优势,而且注重患者情态调理,将身心情态调理贯穿于治病养病、康复的全过程。

将清除血清中异常抗体,恢复正常免疫机制,阻止异常抗体对肠粘膜造成损伤,消除免疫性炎症从根本上治好溃疡性结肠炎。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溃疡性结肠炎

【李世俊】
3、
若症见粘液血便,腹泻, 腹痛,腰酸肢冷,面色白, 腹泻多在黎明,脉沉细无力, 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肾两虚型
【李世俊】
治宜: 温补脾肾 方用: 四神丸和四君子汤加减
【李世俊】
制附片、肉豆蔻、补骨脂、 焦白术、阿胶(烊)各9g, 党参、黄芪、茯苓各12g, 五味子、益智仁各6g, 吴茱萸、陈皮各4.5g,炮姜3g
【吕承全】
缓解期
若症见久泻不止,大便滑脱, 粘液脓血,大便色暗,身困乏 力,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腻, 脉沉细者,多为脾胃虚寒,气 血双亏,湿热留滞所致。
17
治疗
以健脾温中,止泻固脱, 扶正祛邪为主,肠镜检查 有溃疡者,可加地骨皮 10—15g,可促进溃疡愈合。
【吕承全】
本病经治疗,脓血便减少或消失时, 仍需拟健脾养胃,涩肠固本 以巩固疗效,善后调养。
4 5
分析二药:
【周鸣歧】
诃子(苦酸涩温) (入肺、胃、大肠经),
具有敛肺,涩肠,下气之功, 治疗久泻久痢,肠风泻血,脱肛便血均有良效。
4 6
【周鸣歧】
3、若病久不愈,气病及血, 必致久病入络夹瘀为患, 论治之时,当于治疗方药中加入 桃仁、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推陈致新药物
4 7
【周鸣歧】
4、若病情严重或欲求速效者, 亦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法, 遵照辨证原则选用药物,
之不同类型, 分别施治。
强调
【乔保钧】
①辨虚实、明标本,
②因人、因时辨证施治,不能据 西医“炎症”的诊断,一味清热, “消炎”,滥用苦寒之品,以免 损脾败胃,伤及中阳,误犯“虚 虚”之戒;
强调
【乔保钧】
③但也不能一见大便稀溏和次数 增多,一味固涩止泻。在病之初, 敛涩之品当属禁忌;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
一、概述
其实对于这类肠炎,甚至便血的现象,导致患上一些消化道类疾病,对健康危害极大,下面就来看看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些治疗方法,像溃疡性结肠炎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由于很多人在生活饮食中不注意防护,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患上此病后发作时常会有腹泻腹泻,所以有不少患者就会问:某同事的溃疡性结肠炎要怎么治疗好呢?治疗的方法还是很多的,
二、步骤/方法:
1、可以使用中医艾灸方式进行治疗,可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像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如果想选择药物治疗的话,一般可以选择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物,是可以选择一些抗菌药物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另外还有磺胺咪、酞磺噻唑等也可以选择,
2、对溃疡性结肠炎有良效,每次选择50毫升加上云南白药一日一次进行灌肠,其实中医疗法也是不错的,而有很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比较喜欢中医治疗,比如可选择白芨3加水煎成300毫升的药汁进行灌肠治疗,
3、比如可以喝白木耳冰糖汁,食疗方有很多,最后就是可以食疗,浸泡后洗净用文火慢慢煮烂,每天两次服用,大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实用的,也可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然后加点冰糖,准备白木耳20克,
三、注意事项:
预防肠道感染,戒除烟酒,起居有常、避免劳累,注意饮食有节,忌食辣椒、冷冻、生冷食品,坚持治疗并做好各项预防工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气滞、湿热、瘀滞等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药治疗旨在调节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四川连翘、黄连泻肠汤等,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可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三、中医推拿治疗推拿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患者的腹部按摩、敲击等手法,刺激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气的流通,舒缓结肠炎症。

推拿手法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宜自行进行。

四、饮食调理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饮食对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同时,应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多方面综合应用,以达到缓解症状、调节体内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的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是什么?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是什么?
导语:结肠炎这种疾病是一种肠胃道的炎症,很多人平时不注意就会得这个疾病,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来进行治疗,如果要治疗结肠炎中医的
结肠炎这种疾病是一种肠胃道的炎症,很多人平时不注意就会得这个疾病,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来进行治疗,如果要治疗结肠炎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最好的,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应该怎么用中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中医怎么治疗结肠炎。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

在治疗方面,主张进行辨证治疗,主要分为:
肠道湿热证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下脓血,便次较多,口干口苦,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

方剂:芍药汤。

常用药物:黄连、黄芩、白芍、木香、甘草。

临证加减:如大便带血,加地榆、仙鹤草、槐花;如热盛入络,出血不止,加水牛角片、赤芍、丹皮、生地、黑山栀;湿浊较重,舌苔垢腻,加石菖蒲、生苡仁、败酱草。

虚弱证
主要症状有腹部隐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稍进油腻则腹痛腹泻,神疲乏力,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化湿。

方剂:参苓白术丸。

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陈皮、甘草。

临证加减:如食欲不振,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加神曲、焦山楂;肝郁脾虚,腹部隐痛,痛则欲泻,合以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加木瓜;脾肾两虚,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

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

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

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

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

(2)饮食不节。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

(3)七情内伤。

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

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

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

(2)积滞内停。

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