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名师制作优质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达标]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 A解析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2.(2018·淄博高二月考)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据此可知,韩愈主张()A.援佛入法B.反佛崇儒C.融佛尊儒D.三教合一答案 B解析由“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明显可以看出韩愈反对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学说,故本题答案选B项。
3.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答案 C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反映了A,“为往圣继绝学”反映了B,“为万世开太平”反映了D,C与史实不符,理学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
4.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因果轮回B.“天理”C.修炼养生D.“致良知”答案 B解析程颢、程颐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理学方面的知识,故选B项。
A项是佛教主张;C项是道教主张;D项是王守仁的思想。
5.(2018·济宁高二质检)“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这副对联所赞誉的学者是()A.周敦颐B.韩愈C.王守仁D.朱熹答案 D解析“穷理致知”“传二程”(即:二程的传人)都点明了赞誉的对象是朱熹,故选D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课时三宋明理学(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某中学组织夏令营时,同学们对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产生了浓厚兴趣。
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如图)。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答案 C2.右图说的是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救国治国之术B.“天理”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答案 B3.“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说这段话的应该是()。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荀子答案 A4.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是 ()。
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即“心外无物”。
答案 D5.右图见于今江西流坑董氏祠堂,围绕此图所发表的议论正确的是()。
①伦理道德是古代家族教育的根本②理学对基层社会有着较强的影响力③反映了理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④理学对民族思想人格的塑造曾起过积极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故④正确;再根据图中的“名家”,可推断①②正确;③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排除③,选B项。
答案 B6.古代某学者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后人赞之为:“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此人应是()。
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关键信息是“穷理致知”“传二程”,据此可判断应为朱熹。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测试题
专题一第三节测试题1.北宋理学家张载年少时,“学无所不窥,特别好讲究军事,华十八,当西夏用兵时,上书谒范仲淹。
仲淹一见,认为大器,却戒责他道:“儒者自有名教的乐地,何用谈兵。
并劝他读《中庸》。
”这说明A.宋儒学家歧视军人B.儒学重视道德修养C.范仲淹想培养张载D.宋统治者重文轻武2.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旨在强调A.知行合一B.本心即天理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3.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纲常伦理 D.天人感应理论4.“他”肯定理离不开物,认识事物之理就必须“与物接”,所谓的格物穷理也就包含了接触自然界具体事物而认识其规律之义,含有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他”是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王夫之5.“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
字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意指心是万物的本原。
这位思想家是A.朱熹B.王夫之C.陆九渊D.李贽6.宋明时期,传统儒学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思想精髓,再次实现了理论上的升华。
理学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培养了国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气节的执着追求,下列表述中与之无关的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7.汉儒称赞《诗经》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朱熹称《诗经》为“淫奔之诗”,认为《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
由此可知,朱熹A.宣扬《诗经》的教化功能B.否定《诗经》的经典地位C.比汉儒的看法更接近事实D.修正汉儒的纲常伦理观念8.宋代民间“尚讼”之风盛行。
统治者认为“市井小民、乡村百姓,本无好讼之心,皆是奸猾之徒教唆所至”,“皆是把持人操纵讼柄,使讼者欲去不得去,欲休不得休”,“尚讼”之风不利于社会稳定。
高中历史人民必修3同步练测: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含答案解析
三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B.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C.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D.王守仁是理学的集大成者2.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的含义是()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3.王守仁曾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地方平叛,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为此他主张()A.“存天理,灭人欲”B.“正君心”C.“致良知”D.“发明本心”4.王守仁与朱熹思想的主要区别是()A.对“理”的认识不同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C.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态度不同D.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态度不同5.下列关于春秋战国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加强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6.《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
对此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7.《宋史》中出现了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
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8.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2019-2020学年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1.3宋明理学 作业
(必修Ⅲ)学科作业3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中有一奇特现象——魏王曹操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逐渐变成丑角,而关羽在民间逐渐由人而变成神和圣,这种历史演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物评价的影响。
影响人们评价曹、关二人的因素分别是A.忠、孝B.孝、义C.节、义D.忠、义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理学比孔子学说更科学3.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4.从成语典故、日常生活用语“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能看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影响的是A.佛教、道教、墨家B.道教、墨家、儒家C.佛教、儒家、墨家D.佛教、道教、儒家5.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张载B.二程C.朱熹D.陆九渊6.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材料表明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7.关于春秋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8.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应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法家理论思想9.王守仁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克服“私欲”,回复内心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D.修身养性,崇尚道德10.某校高一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11.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12.下列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B.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D.主张“心外无物”13.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培养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A.“夫盈宇宙者,无非物”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宇宙之间,一理而已”D.“天,有形之大者也”15.宋明理学的积极方面有①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6.“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练习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 -专题一 第 3 课 宋明理学一、单选题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不比古时 ,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 ,他们向佛法 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 ,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
这说明程朱理学 ( ) A. 致力于社会稳定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融儒释道为一体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2•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 外冠裳而内禽兽 ,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据此可知 ,王阳明 ( ) A. 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学体系 B. 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 C. 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 D. 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 3.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 “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 ,学必到心斋” ,下列诗词 与此观点相通的是4.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 :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经典 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
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5.朱熹认为 ,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A. 推广儒家礼仪A. 有约不来过夜半 , 闲敲棋子落灯花B. 肯信良知原不昧, 从他外物岂能撄C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D.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爱敬之实”。
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
他这样做旨在 ( )B. 实现儒学生活化C. 重塑儒家伦理规范D.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6•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这说明他()A. 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7•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列为禁书。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同步测试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1、北宋欧阳修曾说:“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欧阳修旨在强调A. 传统儒学的延续性B. 五代儒学的虚伪性C. 儒学复兴的紧迫性D. 宋代理学的时效性2、张载自称他的学问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同时,他坚信周礼必可行于后世,还特别强调谱系、世族和宗法。
据此可知,他A. 局限于对传统儒学机械传承B. 致力于强化儒学的社会功能C. 摒弃了先秦儒学的人文情怀D. 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理学体系3、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知行合一”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
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A. 世界本原之争B. 治学方法之争C. 理气关系之争D. 道统思想之争5、与朱熹、陆九渊专注义理不同,浙东学派坚持从经史百家、礼乐兵刑、典章制度甚至舆地边疆、水利农田等等中,“通其委曲,以求见诸事功”。
可见,浙东学派A. 丰富了儒家学说的精神内涵B.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现实需要C. 恢复了诸家并存的文化格局D. 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空谈学风6、下表是史书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 地方家族势力左右史书编纂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7、明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而已,并且良知是圣众智愚都具有的,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称谓圣人。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检测题(含解析)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释、道三教发展状况。
材料只是讲皇帝对各教的态度,并没有反映各教真实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武则天时,佛教地位在道教之上,不能说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同时也说明此时佛教影响相对较大,故B、D两项错误。
材料既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吹捧,也没有提到儒学受到过分打击,因此儒学地位相对较稳固,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C2、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
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
由此推断出( ) 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其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
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
答案:A4、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良贱通婚者的处罚规定十分严厉,然而至明代中晚期,朝廷的训令已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的现象日益普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改变社会习俗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弱化C.传统伦理道德彻底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难以为继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高考必备】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含.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1、()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日然的思想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2、()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伦理道德规范D、“天人感应”学说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该材料屮,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3、()A、人不能存在止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4.“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徳修养的途径是 4、()A、知徳合一B、格物致知C、内心反省D、穷理格物5.《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Z全德。
克,胜也。
己,谓身Z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5、()A. “人伦者,天理也”B. “存天理,灭人欲”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6.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6、()A、修牛:养性,提髙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7.公元1175年,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
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1.3宋明理学(测试)
第 3 课宋明理学(测试)1、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心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 ()A.经过自我反思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面世界探访真知识C.经过学习古代文籍增加知识D.研究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答案】 A2.两宋期间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期间() A.尊道礼佛之风流行B.心学宽泛流传C.以“理”为中心的新儒学系统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 A 项是隋唐期间的社会民风,清除;B项在明朝期间较为流行,清除; D 项是从西汉期间开始的,清除。
C项切合两宋期间思想发展的情况,这一期间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中心的新儒学思想系统。
【答案】 C3.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代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看法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施德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B.“万物皆只有一个公理”C.“心外无物”“心即理”D.“为政以德”“节用爱人”【分析】 A 项是孟子的德政思想; C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D 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均清除。
“ 二程”主张公理是宇宙万物的来源,万物不过一个公理。
【答案】 B4.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以为“此石即昔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表现了 ()A.三纲五常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致良心【分析】 A 项与题干资料没关,清除; B 项是心学创始者陆九渊的思想,清除; D 项是王阳明的思想,清除;资猜中朱熹对贝壳的研究,反应了其格物致知的理念,应选 C 项。
【答案】 C5.提出“致良心”、“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陆九渊B.王阳明C.朱熹D.董仲舒【分析】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致良心”、“知行合一”的主张,B 项切合题意。
【答案】 B6.南宋朱熹与明朝王阳明对比,二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研究万物,才能获得此中的“理”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人的善性或美德常常被欲念所蒙蔽【分析】 A 、 C 两项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清除;研究万物才能获得此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清除B 项;两方都以为,人的善性或美德常常被欲念所蒙蔽,因此要截止人的私欲,以做到“存理去欲”,故 D 项正确。
人民版必修三1.3 宋明理学同步检测
人民版必修三 1.3 宋明理学同步检测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2.古人认为:“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
于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泰山封禅大典。
但是宋代以后,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封山告天成了祭神求福。
这一变化说明()A.泰山神已不被帝王所重视B.泰山封禅大典变成了封建迷信活C.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D.泰山成了五岳之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实际是要把神权和王权结合起来。
泰山碧霞祠是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的祖庙,位于泰山极顶,是信众朝拜泰山奶奶的圣地。
泰山圣母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娘娘,老奶奶等,中国深受尊崇的女神之一。
所以泰山神渐渐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实际反映了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故选C。
A不符合题意,排除。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人们往往引用“程门立雪”这句成语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的行为,成语典故中的“程”是指A.程颐 B.朱熹 C.陆九渊D.王阳明【答案】A【解析】略4.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贵儒”又“尊道”【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观既强调儒家积极有为的社会担当,又包括道家的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因此反映出当时“贵儒”又“尊道”的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作业专题一:3宋明理学
专题一:3宋明理学1.唐代初年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 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2.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3.儒家学者倡导仁爱,但无法回避“仁缘何贪”。
朱熹对此解释为仁善之人秉性温和慈爱,不够刚硬耿介,因此常在钱财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严谨、理性与自制。
由此可见,朱熹将“贪”归因于( )A.监察制度的缺失B.人性的复杂微妙C.社会经济的发展D.社会风气的污浊4.“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的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克己复礼”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6.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理学代表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6.答案:B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追求天理7.有学者认为,理学“骨子里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节
1、北宋欧阳修曾说:“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处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欧阳修旨在强调
A. 传统儒学的延续性
B. 五代儒学的虚伪性
C. 儒学复兴的紧迫性
D. 宋代理学的时效性
2、张载自称他的学问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同时,他坚信周礼必可行于后世,还特别强调谱系、世族和宗法。
据此可知,他
A. 局限于对传统儒学机械传承
B. 致力于强化儒学的社会功能
C. 摒弃了先秦儒学的人文情怀
D. 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理学体系
3、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
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
……”。
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知行合一”
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
4、南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
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
A. 世界本原之争
B. 治学方法之争
C. 理气关系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5、与朱熹、陆九渊专注义理不同,浙东学派坚持从经史百家、礼乐兵刑、典章制度甚至舆地边疆、水利农田等等中,“通其委曲,以求见诸事功”。
可见,浙东学派
A. 丰富了儒家学说的精神内涵
B.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现实需要
C. 恢复了诸家并存的文化格局
D. 批判了宋明理学的空谈学风
6、下表是史书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数量的粗略统计。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C. 地方家族势力左右史书编纂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7、明代有一位思想家提出圣人之学就是致良知而已,并且良知是圣众智愚都具有的,只要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就可以称谓圣人。
这位思想家
A. 是心学的开创者
B. 世称阳明先生
C. 注解了《四书》
D. 提出“众治”说
8、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
A. 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B. “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C. “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9、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直截简明,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的批判精神,
明中期以后迅速地传播开来。
这说明
A. 心学已经取代了程朱理学
B. 心学适应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C. 科举制推动了心学的传播
D. 经济生活影响市民的价值取向
10、有学者对理学的某一观点评论说:“一个人也许能够天马行空、细致入微地漫谈孝道,但是只有他具体的行动,才能真正展现他对于这一思想的深度。
”这一观点是
A. “格物致知”
B. “知行合一”
C. “心即理也”
D. “孔颜之乐”
11、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下面说法,与之含义最接近的是:
A. 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
B.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自有贯通处
C.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专制统治
13、对于儒家经典文本,汉唐经学家的讲坛是一种权威主义的政治哲学讲法,他们往往只作引证,并不作论证;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作义理上的诠释。
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
这种变化表明( )
A. 宋明儒学已经否定了儒学经典的权威
B. 宋明儒学已不再为国家政治权威服务
C. 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
D. 宋明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14、王阳明主张“致知格物”,并将其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正之谓也”。
这表明他旨在
A. 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B. 强化名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C. 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追求
D. 倡导发奋读书以明理匡世
15、“(王)守仁之说,以心之灵明为知。
为人人所同具。
无论如何昏蔽,不能没有存在的。
”材料认为,王守仁主张
A. 人性本善
B. 人性本恶
C. 本善习远
D. 知行合一
1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 (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
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材料二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点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
根据材料一,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5CBABA 6-10BBADB 11-15CCCBC
16(1)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吸收诸子百家学说。
(2)思想体系:理学。
集大成者:朱熹。
(3)思想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特色:倡导个性解放。
(4)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崇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