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_文征明书法作品赏析_0
文徵明晚年行书佳作《醉翁亭记》卷书法长卷书法欣赏
![文徵明晚年行书佳作《醉翁亭记》卷书法长卷书法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da87160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5.png)
文徵明晚年行书佳作《醉翁亭记》卷书法长卷书法欣赏
国家级一级文物:文徵明晚年行书佳作《醉翁亭记》卷,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
《醉翁亭记》行书卷创作于嘉靖十六年(1537),以大字行书书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
纵观全幅古意盎然,色相俱足。
字里行间蕴含着前贤法度,且清劲飘洒,笔锋刚利。
字与字虽连属不多,笔画之间却灵动有致,顾盼之情比比皆存,似得王羲之那种“冰姿玉质”之神韵。
文徵明一生沉浸于诗、书、画中,曾习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不仅与唐寅、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更与祝允明、王宠、陈淳合称为“吴门四家”。
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有“四绝”全才之称。
绘画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
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
书法则取法众多,各体兼能,且皆有所成,他不受当时馆阁风的影响,从宋元上溯晋唐,并大胆创新,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成为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主吴中书风数十年。
该文章所属专题:文徵明书法。
文徵明书法欣赏
![文徵明书法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0a5703db7cd184254a353510.png)
文徵明书法欣赏文徵明书法欣赏行书七言诗立轴绢本估价:Y 380,000 至Y 480,000款识:徵明。
钤印:征仲(朱文)、玉磬山房(白文)鉴藏印:毕氏家藏(朱文)录文:传呼曲苍使君来,树底柴门懒自开。
老病迂疏非傲客,直愁车马破苍苔。
行书“鹤林玉露语” 立轴估价:Y 220,000 至Y 280,000钤印:文徵明印(白文)鉴藏印:侯宫严群铭心之品(朱文)录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吾家深山之中,每喜夏日之交,苍藓盈落花满庭。
门无剥硺,松影参差,禽群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枯枝煮苦茗啜之。
随意读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散篇。
……无事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徵明。
说明:△吴家题诗堂。
钤印:玉题(朱文)△严群题签。
钤印:严(白文)、群(朱文)小楷琴赋册页(十二开)估价:Y 1,200,000 至Y 2,000,000款识:嘉靖二十二年岁在癸卯十月六日,时天气盛寒,积雪数尺。
窗下漫书琴赋,余老眼昏朦,无足观者。
徵明时年七十又四。
钤印:停云(朱文)、悟言室印(白文)、文徵明印(白文)衡山(朱文)录文:琴赋(文略)。
说明:△周天球跋。
步月题签。
隶书千字文手卷绢本估价:Y 100,000 至Y 200,000小楷南华经册页(十五开)估价:Y 12,000,000 至Y 18,000,000款识:嘉靖壬辰七月上浣,长洲文徵明书于停云馆。
钤印:徵明(朱文)、停云主(白文)题跋:松坪孙如仅借观于通隐室,同治丙寅仲春三日识。
钤印:如仅(白文)、松坪(朱文)录文:南华经(文略)著录:《书法1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年1 月。
书画合璧册页(十开)估价:Y 80,000 至Y 120,000 铃印:文徵明(白文)、衡山(朱文)录文:△春波渺渺激长堤,满耳松风立马时。
不觉诗成衣裳湿,隔溪千丈五虹垂。
△古木交阴水乱流,一川螟色带孤舟。
渔翁意兴斜场外,留道青山百叠秋。
△江南五月暑漫漫,谁识江深草阁寒。
经典珍藏:文征明绝美行书高清版——如此漂亮的小行书马上收藏
![经典珍藏:文征明绝美行书高清版——如此漂亮的小行书马上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7ac50a4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c.png)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徽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被人称为“四绝”的全才。
他早年参加生员岁考,因为字拙而不能参加乡试,于是发愤学习书法。
文徽明取法晋、唐。
他的小楷温纯精绝。
行书深得智永笔法,后刻意学《圣教序》,笔法严谨,道劲姿媚,气韵浑穆。
篆书取法李阳冰。
文徽明生平雅慕赵孟频,诗、文、书、画均深受其影响。
他治学严谨,临池不辍,80岁以后写的小楷仍一丝不苟,无一笔懈怠。
年近90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这篇为文徵明行书《琵琶行》之二,书于88岁。
现藏湖南博物馆。
文征明书法欣赏
![文征明书法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ba11502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0.png)
文征明书法欣赏
文征明,字仲明,号明珠,是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他
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个性特点,被誉为“书法界的巨匠”。
下
面将从字体、构图、笔法、意境四个方面来欣赏文征明的书法艺术。
一、字体
文征明的书法字体以行草为主,行草字体是一种自由、随意的书写方式,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文征明的行草字体,线条流畅,笔画有力,字形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他的楷书也非常出色,
笔画清晰,端庄大方,给人以稳重、庄重之感。
二、构图
文征明的书法构图非常讲究,他注重布局的整体性和平衡感。
他的作
品中,常常采用“左重右轻”、“上重下轻”等对称布局方式,使整个作品看起来非常和谐、美观。
此外,他还善于利用空白,使作品更具有层
次感和空间感。
三、笔法
文征明的书法笔法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点画相生”、“点画相依”等技巧,使作品更具有生动性和立体感。
他的笔画有时轻柔细腻,有时刚
劲有力,有时疏有时密,变化多端,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四、意境
文征明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他的人生哲学和情感体验,使作品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他的《兰亭序》,不仅仅是一篇美文,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境界的表达。
总之,文征明的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感悟。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灵感,不断追求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文徵明书法欣赏
![文徵明书法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8ed59702f5335a8103d2205b.png)
文 徼仨 鞠胡 , 世 衡 山人 ,故 不 肯 为 藩王 、 文 、 书 、 画 无
丈
徵 世欧
雠
书
法 她
伏 ■●
赏
一
廖 讯
诅 分兽 三a
园 丈夫 劭 之
锻 、吁 予博 祝铬葫 李磷 、 鼎 谰岔凌
芳盼介层匏表
宪住 亳 西夏 人
乏 喜 令古 导青 口像.珠榷 槠
文 关:==贺
者
琅 荔 但 寺武 馋
..
豫 上 逸 挺
搦 丕 邑 矾 人否 劾
编 中典请表 乏飙 苜
襄 讫 调美 辱国 柞侍官
京 王紫 之
喷
嘲 谰委 诮表 国
敷 砑 法家 、文学 家 。 因先
吱 耿 介 ,不事 权 贵f!, 尤 ,
造 诣 极 为 全 面 ,诗 、
b 俊
唔 荔
压 .
丕
啶
白 稿 .孩. 爱
毫 、 亥
一 磕 芬 该
体 戳 张 园 瓴 艟 之无 也
螋 顾 各露 . 倦
体 之馅 钛
嚷 钡 ≮
咕 哆芝 厉 一潮
书法名家的经典名帖欣赏——文徵明《行书千字文》
![书法名家的经典名帖欣赏——文徵明《行书千字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1beec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75.png)
书法名家的经典名帖欣赏——文徵明《行书千字文》文徵明从小开始就学习了各项艺术。
相传吴宽为其父亲守丧而停留在故乡苏州的时候,文徵明曾就近从他学习古典的艺术。
这是九岁时,一四七八年的事。
十年后的一四八八年又随李应祯学书法,翌年一四八九,二十岁的时候藉着沈周的摹本习画。
了种种画风,文征明一方面吸收理解,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方法。
他由沈周身上学得了被沈周称为绘画上唯一能传授的“意匠”。
所谓“意匠”,换句话说是指沈周对场景的构造能力,或许还正确些。
沈周晚年的作品《落花图》和几乎同时期一五0七年的文征明初期作品《雨余春树图》作比较,在形式、笔致和主题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但两者同属于青绿山水,其基本构图上的类似点应可被注意到。
这一点在文徵明截取山坡的角度更明显。
从前景看过去,可看出二者的基本型态:坡顶变成平形的小山的,呈现一片无际的平淡和宁静;石头由各个圆形结成带状分布参差。
这些都交互搭配色彩:丘陵上部用淡绿色,侧面涂上暖暖的黄褐色,石头或是青色的,或是青绿色的。
各个形状虽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彼此紧紧地结合着。
使用了这两种“像”,文征明在自己画中设计了一连串的“区域画面”。
这一个“区域画面”从右到左,从左到上,又从右折回,最后到达最顶部。
在这部分,随着两侧远处灰色的山,成为全图的核心;同时,有平顶的山,距离变远了,连带地也看出形状有所变化。
留白部分的抑制感觉把依据这两个主题而使用的技巧作更一层的肯定。
从构图上来看,沈周在落花图里,形态和空间的处理仍是如此的。
平滑而明确的轮廓画成的小的(斜面用暖色调,顶部则涂上青色)、和经过选择而画的图形岩石,然后是山崖模样的士坡,这幅图就完成了。
岩石和土坡是青色和绿色的。
与文征明的情形相同:使各种材料的效果都发挥出来;根据经过计算的速率,从画卷开头的右下方移升上去到中间,连及左边的远景,空间的表现是不可或缺的。
谨慎地点上去的“点”更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在其初期的作品,可以看见其纤细而精密记忆及有力的组织能力的表现方法。
文徵明书法经典鉴赏
![文徵明书法经典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7208e3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0.png)
文徵明书法经典鉴赏简介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明代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
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
他的书法作品以气韵深沉、造型刚健著称,堪称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文徵明的书法作品进行经典鉴赏,并探讨其艺术特点和影响。
文徵明书法作品一览以下是文徵明的著名书法作品: - 《伯远图轴》 - 《祭侄文稿》 - 《小平山堂帖》 - 《文徵明祭侄文稿》 - 《渔父翁》文徵明的艺术特点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韵深沉文徵明的书法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他的字体刚劲有力、洒脱自然,给人以稳重豪迈之感。
作品中的每个笔画都充满了生命力,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个性魅力。
2. 构图独特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在构图上非常独特,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
他善于利用空白的布局,让文字与空间相得益彰。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墨色和笔触的变化,打造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的艺术形象。
3. 塑造人物形象文徵明的书法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历史人物的形象,他通过对人物的书写来体现其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
他的字体饱满有力,神采奕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文徵明书法的艺术影响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技法上有所创新,还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1. 影响后世书法家文徵明的书法创作开拓了新的道路,使得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他的艺术风格影响了许多后世书法家,并塑造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2. 传承经典传统文徵明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他的书法作品传达了深刻的人文情怀,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欣赏。
3. 提升书法艺术地位文徵明的书法作品被广泛收藏与传世,成为明代书法的代表作。
他的艺术成就提升了中国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赏析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1acfc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a.png)
文徵明行书《琵琶行》赏析文徵明行书《琵琶行》之二,书于88岁(1557年)。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是该馆压轴作品之一。
《琵琶行》(pí pa xíng)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
吟。
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征明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
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
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
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徵明的行书大致可分两大类风格:一是以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所写的行书小品;一是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
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阶段,他不仅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法帖。
文征明书学渊源深厚,他曾深入临习过颜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刘中使帖》、《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并为此以苏体补书所缺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大家的墨迹。
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
文征明的行书具有5大特点:1、宽展舒和。
文征明行书作品赏析
![文征明行书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30ff8f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c.png)
文征明行书作品赏析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其行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从字体特点、构图布局、墨色运用等方面对文征明行书作品进行赏析。
一、字体特点
文征明行书字体流畅自然,笔画优美华丽,尤其是草书中更显得潇洒飘逸,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他的字体中,特别是行草字体中,有许多构思奇妙、线条流畅、气势磅礴的作品,如《自铭》、《书谷梁传序》等。
二、构图布局
文征明行书作品的构图布局十分妙趣横生,他常常将描绘的对象巧妙地融入到字体中,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比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中,他巧妙地将“曾孙”两字写成了一对小孩儿,表现了颜真卿对侄子的深深怀念之情。
三、墨色运用
文征明行书作品的墨色运用精妙绝伦,他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和对比,刻画了作品的形体、神韵和情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如《漫书供饭帖》中,他通过淡、浓、干、湿的墨色变化,表现出了书信传递的情感和氛围。
综上所述,文征明行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艺术内涵,他的作品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 1 -。
文征明行草书西苑诗解析字帖
![文征明行草书西苑诗解析字帖](https://img.taocdn.com/s3/m/98e1448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7.png)
文征明行草书西苑诗解析字帖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行草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西苑诗解析字帖》更是被誉为行草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这幅字帖进行解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西苑诗解析字帖》是文征明在明代嘉靖年间创作的一幅行草字帖。
整幅字帖以行草书的形式书写,字体流畅自然,笔画简练有力。
文征明在书写时,运用了大量的连笔和断笔技巧,使得字体更加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幅字帖的内容是文征明自己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述了西苑的美景和人们的欢乐。
字帖的每个字都是由诗中的一个字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文征明在书写时,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平衡和谐,使得整幅字帖看起来非常舒展自然。
在艺术特点方面,这幅字帖体现了文征明行草书的独特风格。
他的行草书注重笔画的流畅和变化,追求笔墨的自由和灵动。
他在书写时,常常运用断笔和连笔的技巧,使得字体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的行草书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层次感,使得字体更加立体饱满。
这些特点在《西苑诗解析字帖》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除了艺术特点外,这幅字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展现了明代西苑的美景和人们的欢乐。
西苑是明代皇帝的行宫,拥有广阔的园林和壮丽的建筑。
文征明通过诗歌和行草书的结合,将西苑的美景和人们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这幅字帖还展现了文征明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书写时,不仅注重字体的美感,还注重笔墨的变化和技巧的运用。
这种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体现了文征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和敬重。
总之,《西苑诗解析字帖》是文征明行草书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通过对这幅字帖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征明的行草书,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这幅字帖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明代西苑的美景和人们的欢乐。
它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文徵明行书 硬笔书法
![文徵明行书 硬笔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7c5ce75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7.png)
文徵明行书硬笔书法
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擅长行书,被誉为“文徵明行书神韵”。
文徵明行书的特点是刚劲有力、笔画稳健,并以气势磅礴、雄浑豪迈著称。
他的行书兼具宋代欧阳询和苏轼的风格,兼具柳公权的书法特点,又结合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文徵明行书注重结构平衡、笔法流畅。
他的字体笔画饱满,横画与竖画齐平,笔画间的间距亦宽亦窄,错落有致,增加了字体的艺术感。
他临字时对每一个笔画的运用都十分讲究,横画平而直,竖画圆而饱满,勾画和钩画短而准,使得整个字体看起来很有力量感。
文徵明行书的布局也非常讲究。
他善于统一整页的字体风格,使得字体之间和谐统一,整体的版面感很强。
他会根据书法作品的主题和情感,选择适当的布局,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文徵明行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思想、笔法技巧和艺术风格均被后人学习和推崇。
文徵明行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
文征明书法作品欣赏
![文征明书法作品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f67bf2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6.png)
文征明书法作品欣赏
文征明的书法作品非常著名,他的行书和楷书都展现出深厚的艺术造诣。
他的行书作品如《剡藤湘竹巧裁将》和《琵琶行》都展现了优雅流畅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小楷作品如《前后赤壁赋》和《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则显示了精致细腻的书写技巧,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文征明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在结构和章法上追求和谐统一,注重笔画的自然流转,展现出一种温润而不失刚健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文征明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欣赏和学习资源。
文征明书法笔画赏析
![文征明书法笔画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2c733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a.png)
文征明书法笔画赏析捺画1平捺:起笔承上一笔笔势,向右行笔,笔势较平,笔画起伏很明显。
这是文征明行书一种较为典型的笔画。
如『是』字。
2斜捺:行笔向右下,至捺处,或顿笔轻轻捺出,或顿笔抽锋捺出。
如『友、今』二字。
3反捺:带锋入笔,向右下行笔,不重按,抽锋出笔。
如『美』字。
4点捺:捺画写成一点,露锋顿笔即提。
如『秋』字。
5带钩捺:捺画收笔时带出一钩。
如『越』字。
6回锋捺:捺画收笔时回锋。
如『人、效』二字。
挑画1弧挑:带锋入笔,轻快向右上挑出,成一弧形。
如『抚、投』二字。
2直挑:带锋入笔,直向右上挑出。
如『控、将』二字。
钩画1横钩:先写横画,至钩处,顿笔向左下钩出。
如『客』字。
2竖钩:起笔即顿,提笔向下行,至钩处,顿笔向左上钩出。
如『得、阁』二字。
3心钩:轻入笔,向右下行笔,逐渐形成一圆弧弯,顿笔向心腹钩出。
如『忘』字。
4戈钩:侧锋顿入笔,向右下行笔,至钩处,稍顿,向上钩出。
如『武、赋』二字。
5横折钩:有横折左钩、横折右钩二种。
先写横画,顿笔侧锋下行,至钩处,向左上或向右上钩出。
如『冈、说』二字。
6竖弯钩:竖向下行,逐渐圆转,形成竖弯状。
至钩处,有三种情况:一是顿笔向上钩出,如『枕』字;二是顿笔向左下回钩,如『地』字;三是不钩出,水平出锋,如『地』字。
7弧曲钩:至钩处,圆转钩出,形成一弧曲。
如『月』字。
8双耳钩:横折向左下行,耳部曲折不顿笔,作连带状使转向右下,稍提向左上钩出。
文征明作『双耳钩』钩尖都不太明显。
如『都』字。
9扁努钩又叫『横折左弯钩』。
起笔横画向右上斜,顿笔侧锋向左下行,稍顿钩出。
如『力』字。
10背抛钩:又叫『横折右弯钩』。
横折向右下行,钩前顿笔,钩尖锐利。
如『气』字。
11回锋减钩:至钩处不钩出,而是沿原路回锋,没有钩尖。
如『纤』字。
转折1圆转:至弯处,转笔运行,笔势圆润。
如『物、风』二字。
2方折:转弯处,方折行笔。
如『明、乏』二字。
文徵明行书《嘉靖帖》释文
![文徵明行书《嘉靖帖》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b1056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0c.png)
文徵明行书《嘉靖帖》释文
文徵明(1470-1559)是明朝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行书风
格独特,被誉为“文徵明体”。
《嘉靖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
面我会从多个角度对《嘉靖帖》进行释文。
首先,从字体结构和笔画技法来看,《嘉靖帖》整体布局严谨,每个字的结构精巧且工整。
文徵明的行书以“疏密得当、起伏有致”而著称,他善于运用浓淡、粗细、虚实的对比,使得每一个字都有
韵律感和生动的笔墨表现。
在《嘉靖帖》中,可以看到他运用了横
平竖直、点画结合的技法,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其次,从字体含义和历史背景来看,《嘉靖帖》是文徵明为明
代嘉靖皇帝所书的行书作品,其中的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整篇帖文气势恢宏,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思考和
对皇帝的敬仰之情。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行书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通过《嘉靖帖》可以感受到文徵明对
当时政治局势的关注和对皇帝的赞美之情。
此外,从艺术价值和影响力来看,《嘉靖帖》作为文徵明的代
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
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
多后来的书法家都从《嘉靖帖》中汲取了灵感,使得文徵明的书法
风格延续了数百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嘉靖帖》作为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从艺
术技法、历史内涵还是艺术影响力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不仅展
现了文徵明高超的书法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表达,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文征明己丑年行书千字文
![文征明己丑年行书千字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5d684d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d.png)
文征明己丑年行书千字文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为主,被誉为“文征明体”。
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千字文》。
而在己丑年,文征明创作了一幅行书千字文,成为了他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文征明己丑年行书千字文,是文征明在己丑年创作的一幅行书作品。
这幅作品以《千字文》为基础,采用了行书的书写方式,展现了文征明独特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才华。
这幅作品的整体布局非常精致,字体工整,线条流畅。
文征明以极为熟练的笔法,将每个字的笔画勾勒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韵味。
整幅作品的字体大小、间距、布局等方面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得每个字都能够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美感。
在这幅作品中,文征明运用了丰富的书法技巧,使得每个字都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他运用了点画结合的技法,使得每个字的笔画都显得生动有力。
同时,他还运用了变化多样的笔画粗细,使得每个字的形态都显得丰富多样。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整幅作品充满了动感和艺术感。
除了技法上的精湛,文征明在这幅作品中还展现了他对《千字文》的深刻理解。
他通过对每个字的书写,将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哲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通过对字形的变化和排列的巧妙安排,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仅体现在字形上,更体现在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意境中。
文征明己丑年行书千字文,是文征明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它展现了文征明独特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才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千字文》的深刻理解。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
它通过对字形的书写和排列的巧妙安排,传达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文征明己丑年行书千字文,是文征明书法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了文征明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艺术的参考和学习的对象。
它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贡献。
文征明行书秋声赋及释文
![文征明行书秋声赋及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f287b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7.png)
文征明行书秋声赋及释文一、行书秋声赋1. 背景介绍在中国书法史上,文征明(1471年-1559年)被誉为“南宗北派”的代表人物。
他以其创新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明代书法的重要代表之一。
《行书秋声赋》是文征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人们在秋天的所思所感。
2. 作品赏析《行书秋声赋》整体呈现了一种奔放自由、豪放洒脱的气息。
文征明运用了行草的书写方式,笔画质朴而有力,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
赋文以“秋声”为主题,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展示了秋天的美丽与壮丽。
文征明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秋天的自然景色,如金黄的稻谷、浩渺的河流、飘落的落叶等。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得整篇赋文生动而有趣。
此外,《行书秋声赋》也表达了文征明对秋天的情感。
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从而引发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在文征明看来,秋天是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季节,它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变化。
赋文中充满了对秋天的热爱和对岁月流转的深刻思考。
二、释文1. 解读标题•文征明:作品作者,明代书法家;•行书:书法的一种艺术形式,追求流畅自由的行走之感;•秋声:指秋天的景象,代表着秋天的气象和感受;•赋:指一种文学体裁,以描写事物形象和表达感情为目的。
2. 宋体正文## 第一段:文征明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文征明是明代南宗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具有奔放自由、豪放洒脱的气息。
## 第二段:《行书秋声赋》的赏析《行书秋声赋》以秋天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美丽与壮丽。
### 第一节:赋文中的自然景色描绘文征明通过生动的笔触,刻画了秋天的自然景色。
例如,他描绘了金黄的稻谷沉甸甸地弯下了腰,仿佛在向人们问候;还描写了浩渺的河流在阳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宛如一幅绘画。
### 第二节:赋文中的生活情感表达赋文中也体现了文征明对秋天的情感。
他将自然景色融入到文本之中,从而引发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在文征明看来,秋天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变化。
文征明行书离骚附释文
![文征明行书离骚附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62215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a.png)
文征明行书离骚附释文《文征明行书离骚附释文》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法家,他的行书作品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而著称。
其中,他创作的《离骚》更是被誉为行书的巅峰之作。
下面将对《离骚》进行释文,并展示文征明行书的艺术之美。
《离骚》是古代文学家屈原的作品,通过表达他对祖国楚国的忧虑和对流亡生活的痛苦思念之情。
文征明在行书中将屈原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书离骚附释文:归有光,於彼梦中。
彼梦中,一回首,归有光,於斯朝兮。
於斯朝兮,三寿考予矣。
苟余情于留侯?望长城,而为儿女。
凭临、信旅、困庙、惊落魄,舞阳、奄忽、冯唐易姓、释之揖志,西蜀、陈抟、弃疾。
悲宏才、邈难复,百四矣。
释文:“归有光,於彼梦中。
”归有光是指诗人屈原,他在梦中回到故乡楚国。
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一回首,归有光,於斯朝兮。
”屈原回首望去,见到了在朝廷中有权势的自己。
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对自己失去的地位的悲伤。
“於斯朝兮,三寿考予矣。
”屈原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朝廷中度过了三个时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感叹。
“苟余情于留侯?望长城,而为儿女。
”屈原在流亡中想到了刘邦,他担心自己的忠诚会被刘邦所利用。
他望着长城,却只能为了儿女而继续流亡。
“凭临、信旅、困庙、惊落魄,舞阳、奄忽、冯唐易姓、释之揖志,西蜀、陈抟、弃疾。
”这些词语是屈原在表达他流亡生活中的困境和痛苦。
“悲宏才、邈难复,百四矣。
”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对自己宏大才能的悲伤和对重返国家的渴望。
文征明在行书中将《离骚》的文字雄浑有力地展现出来。
他的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动感,使得文字更具表现力。
他的行书技巧独到,使得整篇作品流畅而有力,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文征明的行书艺术在《离骚》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通过他的笔触,屈原的离愁别绪得到了深刻的表达,使人们对屈原的心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行书的艺术之美在这篇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五百年无人能超越!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五百年无人能超越!](https://img.taocdn.com/s3/m/3436683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9.png)
交易担保 微店 精品蘭亭鼠须 全手工 好手艺 小程序
点击上图进入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颇有王羲之圣教序的味道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五百年无人能超越!
《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得意之作。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用笔清爽劲利,圆熟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颇有王羲之《圣教序》的味道。放到500多年后的今天,也依旧无比耀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_文征明书法作品赏
析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下面带给大家的是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1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2
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3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4文征明行书书法欣赏5文徵明书法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
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
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
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
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
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
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
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文征明斋名停云馆。
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
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
唐寅、徐祯卿三人,人称“吴中四才子”。
书法初师李应桢,后学宋元,又上溯晋、唐,博取精华,为集古之大成者。
楷、行、草、隶诸体皆佳,尤精小楷,人称有“二王”风骨。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说:“待诏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洞”。
擅画山水、花卉、人物。
学生甚多,形成吴门派,与沈周、唐寅、仇英全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绝壑鸣琴图》轴,现藏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院。
《真赏图》卷,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湘图》轴,藏故宫博物院。
其子彭、嘉,侄名伯仁,皆能世其家学,有名于时。
《赤壁赋》,文征明书于嘉请三十五年(1556),纸本墨迹,行书。
纵34厘米,横530.7厘米。
此卷书法,作者驾驭自如,气势流贯。
此行书卷大概是文征明用软毫书就,行笔过程中的提按导送准确。
一些横画汲取了黄庭坚的笔法,略有变化,可见,这幅行书的用笔遒劲,摹写黄山谷而又自出机杼,笔意纵逸,在温润中含有苍劲,在整饬中时出老辣,显示出练达的艺术技巧和情趣,使人感到文征明此时已进入人书俱老的辉煌的艺术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