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二、三、人体反射的评定
康复评定技术
实训课:转移训练
2
第三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方法三、
2
第三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方法四、五
第三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注意事项
2
第三章体位及转移技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良姿位的摆放及原则
2
第四章 认知及知觉功能训练 第一节概述
2
第二节注意障碍的作业治疗
2
第三节记忆障碍的作业治疗
2
第四节失认症患者的作业治疗
2
第五节失用症患者的作业治疗
2
三、 评定
四、 作业治疗
2
第二节脊髓损伤的作业治疗一、概述
二、 功能障碍特点
三、 评定
2
四、 作业治疗
五、 注意事项
2
第三节脑性瘫痪的作业治疗
2
第四节手外伤的作业治疗
2
第五节烧伤的作业治疗
2
第十一章社区作业治疗
2
第十二章职业康复
2
72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进度表
学年度 学期
主讲教师:
职 称:
学 历:
《康复评定技术》教学课时分配 一
章节内容
学
时
计划学
时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康复评定的方法
2
2
第三节康复评定的内容
第四节康复评定的实施
2
2
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一、二、三、
2
2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四、五
2
2
实训课:人体反射评定
2
2
第二节人体形态评定技术
2
2
2
第七章心理功能评定技术 第一节概述
《康复评定技术》人体反射的评定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
.
17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Ⅰ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 在检查者的腿上(检查者取坐位),使 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 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 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8~12m。
.
13
二、脑干(张力性)水平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静止的姿势反射,是肌 肉张力的“调整反应”。
全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 关系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出生后前4~6个月,脑干反射的阳性或
阴性的存在可见于正常儿童,超过6个月?
.
实训二 14
.
15
前庭外侧核→红核
.
16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 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查者 头部转向一侧。
.
8
2.伸肌伸张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呈中立 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刺激 屈曲位的足底。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 位。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
.
9
3.交叉性伸展反射Ⅰ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 头部呈中立位,一侧下肢屈曲, 另一侧伸展,将伸展位的下肢 做屈曲动作。
消失时间:终生。
.
29
7-10. 视觉调整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睁眼,呈仰卧位、俯卧位、 直立悬空位,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 将其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 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分:6学时:108开课学期: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院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后续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言语治疗学》。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医院调研为基础,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医院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
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院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具备……的能力,促进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掌握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的能力,并具备熟练应用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方法评定患者的各项功能的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康复评定技术》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
5.胸部畸形 (1)扁平胸 (2)圆柱胸 (3)鸡胸 (4)漏斗胸 (5)不对称胸 6.骨盆后倾 7.骨盆前倾 8.膝过伸 9.膝屈曲
(二)后面观 1.头部倾斜 2.肩下垂 3.肩内旋、外旋 4.脊柱侧弯 5.骨盆向侧方倾斜 6.骨盆旋转 7.扁平足 8.高弓足
脊柱侧弯悬垂测量法
异常足弓
(三)前面观 1.下颌骨不对称 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 3.髋外旋、髋内旋 4.膝外翻 5.膝内翻 6.胫骨外旋 7.胫骨内旋 8.拇外翻 9.爪形趾
4.手长 测量体位:手指伸展位。 测量点: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的中 点到中指尖的距离。
手长度测量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1.下肢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 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的距离。
下肢长度测量
2.大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 间隙距离。
大腿长度测量
3.小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 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外踝的 距离。
小腿长度测量
4.足长 测量体位:踝关节呈中立位。 测量点:从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距离。
足长度测量
(三)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 1.上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2.前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下肢异常姿势
三、异常姿势的影响 (一)肌肉和韧带失平衡 (二)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 (三)继发性功能障碍 (四)诱发疼痛
康复评定第二章讲解
7.惊吓反射
检查方法:任意体位,突然大声地喊叫或发出刺耳的 噪声。 反应:上肢突然伸展或外展,大哭。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终生保持。
二、张力性/脑干水平反射
脑干水平反射是静止的姿势反射。它是肌肉张力 的调整反应,而不是能用肉眼观察到的运动反应。全 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而发生变化。
意义: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椎体束的病变均可 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即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均可出现浅反射减弱或消 失。
(1)腹壁反射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呈膝立位以 使腹壁松弛。然后用尖端钝的针沿肋骨缘自上而下、 从外向内、按上、中、下三部分轻划腹壁皮肤。
3.平衡反应——②姿势固定
检查方法: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 通过外力(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 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 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 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 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 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个月;膝手卧位,出生 后9~12个月;跪位,15个月;站立位,出生后 12~21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4.两栖动物反应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头置正中,两下肢伸直、两 上肢向头上伸直,将骨盆一侧抬起。 反应:骨盆抬起侧的上肢、髋、膝屈曲。 出现时间:出生后6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5.保护性伸展反应:是指在重心超出支持面时,
为达到稳定和支持身体的目的而作出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取坐位、跪位、站立位或倒立位 (降落伞反应),被检者通过主动或被动地移动身体 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护身体 不摔倒。 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4~6个月;下肢,出生后 6~9个月。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一、人体形态评定
躯干围度的测量
部位 颈围 胸围 测量体位 测量方法(测量点) 用皮尺通过喉结处测量颈部的围 度,注意皮尺与水平面平行 测量分别在患者平静呼气末和吸 气末时进行,皮尺通过腋窝或乳 站和坐位,上肢 头绕胸一周,对乳房发达的女性, 在体侧自然下垂 可在乳头稍高的地方测量 测量通过脐或第十二肋骨的下缘 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即最细处 的围度,注意皮尺与水平面平行
(一)正常姿势
2. 后面观
(3)观察内容:从足部观察开始,足有无内外
翻畸形、扁平足;双侧胫骨是否弯曲;膝关节
有无内外翻,双侧腓骨头高度是否一致;双侧 股骨大转子是否同高;观察骨盆,双侧髂嵴是 否在同一个高度;脊柱有无弯曲;双侧肩胛骨 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侧呈
翼状;头颈部有否偏、旋转或向前。
身高是骨骼发育情况的主要指标。 测量时应保持头正、颈直、挺胸、收腹、 双下肢伸直(不穿鞋)、足跟并拢在一条 线上,足尖打开约30°~40°。 身高因时间不同而有差别,人的身长一般 在清晨时较高、傍晚时较低。所以测量应 在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用同一方法进行 测量,以减少误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相对变长,身长中 点逐渐下移,6~7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之间, 成年时降至耻骨联合。正常人指距等于身 长。
测量上臂中部、肱二头肌最大 膨隆处的围度
分别测量前臂近侧端最大膨隆 处和前臂远端最细处的围度 髌骨上方10cm处或髌骨上缘 起向大腿中段取5cm 、10cm 、 15cm 、20cm的围度 分别测量小腿最粗处(或非骨 小头下方10cm处)和内外踝 上方最细处的围度
仰卧位,下肢稍外 小腿 展,膝关节伸展
小腿长
足长
同上
踝关节中立位
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的 距离 足跟末端到第2趾末端的 距离
康复疗法评定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1.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和(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并藉此制定出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功能等康复评定学是研究患者有关身体、心理、社会及其所处环境的功能状况的一门医学学科2.康复评定的对象主要是功能障碍。
ICIDH:残损(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的结构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残疾(由于残损的原因使人的能力受限或缺乏,以至于不能在正常范围内和以正常方式进行活动)、残障(由于残损或残疾,限制或阻碍一个人充当正常社会角色并使之处于不利地位)ICF:损伤(身体功能或结构问题,有显著的差异或丧失)、活动受限(个体在进行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参与限制(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经历到的问题)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3.康复评定的意义(1)从患者角度:通过评定,可以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和活动能力的了解,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对治疗的积极性,促使患者更加努力地帮助自己、主动地参与治疗。
对一些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来说,将会鼓励他尽早地向康复医生反映有关情况,以预防和减缓疾病的恶化和功能的减退。
(2)从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角度:全面、系统、准确的评定,可弥补病史和一般临床检查的不足,容易早期发现问题,具体了解患者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如何才能提供和得到帮助,鼓励他制定出更为全面合适的康复治疗计划,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功能变化,指导我们的康复医疗工作。
最终,通过康复评定的结果,确定康复的后果,从而控制康复治疗的质量。
(3)从社会角度:通过评定,发现在社会康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对提供资助、改进服务质量、环境状况以及政策法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为社会对残疾人提供帮助提供依据。
此外,评定还可以就残障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新的发病资料。
4.康复评定的作用(1)掌握功能障碍的情况: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了解功能障碍的范围、了解功能障碍的程度(2)制订康复治疗计划(3)评价治疗效果:评定治疗效果、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4)帮助判断预后(5)分析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5.康复评定的内容主观资料(S)、客观资料(O)、功能评定(A)、制定康复治疗计划(P) (1)病史:主诉、现病史、功能史(核心)、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社会史、职业史、家族史(2)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皮肤和淋巴、头和五官、颈、胸部、心脏和周围血管系统、腹部、泌尿生殖系统和直肠、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3)功能评定:四个功能(认知、言语、躯体、社会)、三个障碍层次(损伤、活动受限、参与限制)6康复治疗计划的制定方法:1.建立治疗目标:(1)依据:①在评定中发现的问题②心理状况③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希望④家庭护理、身体和情绪环境、家庭反应⑤患者的职业计划和目标(2)治疗目标的组成: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一个将要实施的目标应包括:①有可测量的结果②使用具体的检查③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2.康复目标的描述:(1)下肢的功能可根据假肢和支具的有无和种类设定不同的目标:①不能步行:卧床不起、靠物坐位和独立坐位②能乘轮椅:自己驱动、外力驱动③在平行杠内:起立、平衡、步行④用拐杖步行:能否独立起立⑤用手杖步行:有辅助、完全独立⑥无手杖步行:有辅助和完全独立(2)上肢的功能完全失用手:不能主动或被动地用手指固定物品,放在桌子上面的手不能向下推动,但可以上臂、前臂或躯干固定物品候补辅助手:呈握拳状态的手指可被动地使其张开且能够握物体;桌上的物体被动地挂在手指上可以拉到靠近身体并使其固定于腹部与桌子之间;依靠自己的力量或用健侧手可将放在桌子上的手向下压辅助手:不是实用手,但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抓东西,固定,放开实用手:(左)吃饭时虽然不集中注意力也能端端正正地拿饭碗;(右)吃饭时,匙、叉、筷子可以较正常的使用,可以写出能读的字(3)整体功能:两侧上下肢同时障碍①全面辅助②部分辅助③完全独立完成(4)劳动能力除日常生活活动以外,最好还应预测劳动能力:①恢复原职②恢复工作,改变原职③改变职业,可劳动④帮助家务3.制定康复治疗方案:⑴治疗安排和医嘱的书写⑵常用的康复手段PT、OT、ST、PSY、RE、TCM第二章人体形态的评定一.人体形态评定(一)身体姿势的评定被测者在直立状态下,两足跟靠拢,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颌,两眼平视前方,使头部保持眼眶下缘与耳屏点成水平的“眼耳平面”姿势。
第二章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精品文档教学设计医学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14-2015 学年2学期康复1401、1402班日月年课程康复评定技术任课教师:苏德那木课次 4 学时 2.精品文档第二章人体反射评定技术反射:机体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对各种刺激不随意运动的应答反应。
反射的出现,反射弧必须完整,反射是人类一切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反射弧:感觉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一切反射都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第一节中脑水平和大脑脑干水平、反射发育的成熟过程经历脊髓水平、反射发即从初级水平逐渐被高位神经中枢整合。
皮质水平四个阶段,种4)时间性:正常的反射发育的时间大体分为育具有以下特点:1情况:出生即有且终生存在,如:吞咽反射、牵张反射等;出生即有切短期存在,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出生以后形成且短期存在,如:紧张性颈反射、阳性支持反应;出生以后形成且长期)损害发生的2存在,如:翻正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平衡反应。
标志:反射发育水平的延迟或倒退常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破坏。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教学设计医学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14-2015 学年2学期康复1401、1402班日月年2 课次课程康复评定技术任课教师:苏德那木 5 学时.精品文档一、脊髓水平(一)屈肌收缩反射检查体位:仰卧位,头部中立位,双下肢伸展。
检查方法:刺激一侧足底。
阳性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屈曲反应,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临床意义: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应时正常的,在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二)伸肌伸张反射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
关呈中立位,检查体位:被检者仰卧位,检查方法:刺激屈曲位的足底。
阳性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位。
在之后仍存在可能提个月内阳性反应时正常的,2临床意义:出生后示反射发育迟缓。
.精品文档(三)第一种交叉性伸展反射另一侧屈曲。
被检者仰卧位,头部中立位,一侧下肢伸展,检查体位:检查方法:将伸展位的下肢做屈曲动作。
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反射发育的过程 和基本特点
反射的分类及评 定目的
反射产生的结构 基础
一、反射发育的过程和基本特点
脑的发育是否成熟
从构造上,即肉眼观察其形态,测量 其重量
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轴索的髓鞘化、 树突的成长状态
在功能上,通过观察统合、分化作用的姿势 反应、自发运动的发育阶段来进行
生后第4~12个月 出现且终生存在 中脑及大脑皮质 水平的反射称为
2
第三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
第一种视觉调正反射
第四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 第二种视觉调正反射
2
第三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
• 检测体位:将患者眼睛遮上,抱住患者骨盆处。 • 诱发刺激:使患者向右侧倾斜。 •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调正至正常位置。 • 阳性反应:头调正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口呈水平位。 • 临床意义:出生后大约6~8个月直到终生阳性反应都是正常的,8个月仍是阴
阳性反应,6个月仍是阴性反应可能提示反射 发育迟缓。
第一种头部迷路调正反射
• 检测体位:将患者遮上眼睛,置俯卧位。 • 诱发刺激:维持俯卧位。 •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地抬至正常位置。 •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呈垂直位,口呈水平位。 • 临床意义:出生后大约1~2个月直到终生阳性反应都是正常的,2个月仍是阴
• 诱发刺激:维持仰卧位。 • 阴性反应:当上下肢被动屈曲时,伸肌张
力无变化。 • 阳性反应:当上下肢被动屈曲时,伸肌张
力增高。 • 临床意义:出生后4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
出生4个月后阳性反应的存在可能提示反射 发育迟缓。
2
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
联合反应 阴性支持反应
俯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
• 检测体位:患者取俯卧,头置正中。 • 诱发刺激:维持俯卧位。 • 阴性反应:屈肌张力无变化,头、躯干、四
《康复评定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授课对象:三年制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时:27学时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康复评定技术》人卫出版社主编:王玉龙《康复评定技术》实训见习指导书(自编)考核方式:实验课考核总分100分(其中实验报告占10%,课堂随机检测占20%,实践操作考试占70%),占期末总成绩30%。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康复评定技术》是研究功能障碍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课程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康复治疗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分析出其所需技能要求,通过实验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尤其是功能评估,熟练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学会如何采集、归纳、综合分析客观资料,为临床中实施的各种疗法奠定基础,也是保障临床康复治疗安全的前提。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康复评定技术》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型一人体反射评定 2 验证性二人体形态评定 1 验证性三肌力评定 4 验证性四关节活动度评定 3 验证性五肌张力评定 1 见习六感觉功能评定 1 验证性七协调功能评定 1 验证性八平衡功能评定 1 验证性九步态分析 1 见习十肺功能评定 2 见习十一言语功能评定1 见习十二吞咽功能评定1 见习十三脑性瘫痪评定1 综合性十四截瘫评定3 综合性十五偏瘫评定2 综合性十六实践操作考核 2合计27一、人体反射评定【实验目的】学会反射发育中脊髓水平、脑干水平、中脑水平、大脑皮质水平四个阶段常用的反射评定技术操作。
【实验时数】2学时【实验内容】1.脊髓水平:交叉性伸展反射2.脑干水平: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联合反应3.中脑水平:调正反应、自动运动反应4.大脑皮质水平:仰卧位平衡反应;俯卧位平衡反应;膝手四点位平衡反应;坐位平衡反应;双膝立位平衡反应;三种跨步及跳跃反应【实验要求】必开【实验方法】在实训室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二、人体形态评定【实验目的】熟练掌握人体测量(肢体长度、围度)评定的操作方法。
康复评定技术手册
康复评定技术实训手册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实训一人体形态评定人体形态评定是测定身体整体与局部的长度、周长、距离和容积,内容包括身长、体重、坐高、胸围、腹围、头围、指距、四肢长度和周径、皮下脂肪厚度以及人体姿势。
通过人体形态评,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选择康复治疗技术,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目的】掌握人体形态评定方法实训二感觉功能评定方法人体主要的感觉有躯体感觉(亦称一般感觉,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和皮质感觉)、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内脏感觉等。
而感觉功能评定是康复评定中重要的内容。
通过感觉功能评定,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选择康复治疗技术,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目的】掌握感觉功能评定方法实训三肌力评定方法肌力检查是运动系统功能检查的基本内容之一,用以评价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损害的范围及程度,判断肌力大小,并作为选择肌力练习方法和负荷量,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的依据。
【目的】1.掌握Lovett分级法、M.R.C分级法2.掌握徒手肌力评定的操作技术实训四关节活动度测量方法关节活动度测量是运动系统功能检查的基本内容之一,用以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分析关节活动度改变的原因,并作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选择康复治疗技术,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的依据。
【目的】1.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技术2.掌握关节活动度的分析方法实训五痉挛评定方法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肌张力可分为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障碍。
而痉挛是肌张力评定的重要内容,是康复评定中重要的内容。
通过肌张力的评定,作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选择康复治疗技术,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的依据。
【目的】1.掌握痉挛评定的方法2.掌握Ashworth分级法实训六平衡协调评定方法平衡与协调功能是人体基本功能。
而平衡与协调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是康复评定中重要的内容,是作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选择康复治疗技术,评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到出生后2个月出现,超过2月?
实训二
1.屈肌收缩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 中立位,双下肢伸展,刺激一侧足底。 反应:受到刺激的下肢出现失去控制的 屈曲反应,足趾伸展,踝关节背屈。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1~2m
2.伸肌伸张反射
实训三
调正反应是在红核上方的中脑 整合的,不包括大脑皮质。
(一)调正反应
1.颈部调正(调整)反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中立位, 上、下肢伸展,被检者头主动或被动向一 侧旋转。 反应:整个身体随着头的旋转而向相同方 向旋转。 出现时间:出生后~6m。 消失时间:6m以后。
2.身体调正反射(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 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m。
消失时间:终生。
7-10. 视觉调整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睁眼,呈仰卧位、俯卧位、 直立悬空位,检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 将其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反应:主动地将头抬起至正常位,即头颈部 与地面垂直,口呈水平位。 出现时间:出生~2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临床意义:
减弱或消失:表示反射弧抑制或中断。一般深 反射减弱或消失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瘫痪的一 个重要体征。多为器质性病变如周围性瘫痪、 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所 致;
深反射亢进:反射中枢以上部位的损害(皮质 运动区损害、椎体束病变)引起深反射亢进。 因此,深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 体征。多见于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这 是由于脊髓反射弧因失去上运动神经元的抑制 而呈释放现象。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
4.交叉性伸展反射Ⅱ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部呈 中立位,双下肢伸展,在一侧大腿内侧 给予轻轻叩打刺激。
反应:对侧下肢表现出内收,内旋,踝 关节跖屈(典型的剪刀状体位)。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
5.抓握放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卧位,对手掌或脚 掌持续加压。 反应:手指或足趾屈曲。 出现时间:手掌抓握,出生时;
11. 两栖动物反应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头置正中,两 下肢伸直、两上肢向头上伸直,将骨盆 一侧抬起。 反应:骨盆抬起侧的上肢、髋、膝屈曲。 出现时间:出生后6m 消失时拥抱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半卧位,检查者 一手置于被检查者颈后部,将头部和躯 干突然向后放下。 反应:上肢外展外旋,伸展 (或屈曲),各手指伸展并外展, 吓哭后双上肢屈曲、 内收并于胸前交叉。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4m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呈中立 位,一侧下肢伸展,另一侧屈曲,刺激 屈曲位的足底。
反应:被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地呈伸展 位。
出现时间:妊娠28w 消失时间:出生后2m
3.交叉性伸展反射Ⅰ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 头部呈中立位,一侧下肢屈曲, 另一侧伸展,将伸展位的下肢 做屈曲动作。
反应:伸展位的下肢一屈曲, 屈曲位的下肢立即伸展。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俯卧位,头中立 位,双上、下肢伸展,保持俯卧位。
反应:四肢屈曲,屈肌张力增高;或不 能完成头部后仰、肩后伸、躯干及上、 下肢伸展动作。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
6.联合反应
定义:是指当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 或主动用力时,处于休息状态的肢体所产生 的不随意运动反应。
反应:两上肢伸展或伸肌的肌张力增高, 两下肢屈曲或屈肌的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8~12m。
4.仰卧位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 位,双上、下肢伸展,保持仰卧位。 反应:四肢伸展,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
5.俯卧位对称性紧张性迷路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或检查脑瘫患 儿时,令患儿一只手用力握物。
反应:对侧的肢体出现同样的动作身体的其 他部位肌张力明显增高。
出现时间:出生时~3m。
消失时间:8~9y。
7.阳性支持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保持立位,让被检 查者脚掌着地地跳数次或脚掌坚定地着 地。
反应:下肢伸肌肌张力增高,僵硬伸展 (拮抗收缩);甚至引起膝反张;踝关 节跖屈。
第二章 人体反射和形态 评定技术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反射发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性: 特定的反射均在一定阶段出现或消失。 ②损害发生的标志: 反射发育水平的延迟或倒退常因中枢神 经系统的损害而破坏。
一、脊髓(原始)水平反射
脊髓反射是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 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受到刺激后肢体 肌肉出现完全的屈曲或伸展动作模式。
骨膜和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
(三)病理反射:是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
损伤所引起或下运动神经元失去高位神经 中枢抑制而释放出的反射现象。
实训三
浅反射的反射弧除了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外, 还有冲动循脊髓上升至大脑皮质的中央后 回、中央前回,再经皮质下进入椎体束下 行至脊髓前角细胞。
意义: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椎体束的病变 均可引起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即上运动神 经元损伤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均可出现浅 反射减弱或消失。
检查方法:被检者于平衡板或体操球上呈仰卧 位、俯卧位、坐位、膝手卧位或站立位,通过 倾斜平衡板或移动体操球来改变身体重心。
反应: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即平衡板翘起 (上斜)的一侧躯干向上弯曲,同侧上、下肢 伸展并外展;对侧肢体(平衡板下斜侧)出现 保护性伸展反应。 出现时间:俯卧位,出生后6m;
仰卧位和坐位,出生后7~8m; 膝手卧位,出生后9~12m; 站立位,出生后12~21m。
消失时间:终生存在。
3.平衡反应——②姿势固定
检查方法:被检者呈坐位、膝手卧位、跪位或站立位, 通过外力(检查者推患者躯干或将上肢向一侧牵拉) 或随意运动来改变重心与支持面的位置关系。
反应:推被检者时,头、躯干向受力侧屈曲,受力侧 上、下肢伸展、外展;对侧可见保护性伸展反应。牵 拉一侧上肢时,被牵拉肢体的对侧出现上述平衡反应 即躯干侧弯,上下肢伸展、外展。 出现时间:坐位,出生后7~8m;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4~6m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Ⅰ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 在检查者的腿上(检查者取坐位),使 被检查者头部尽量前屈。 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 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8~12m。
3.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Ⅱ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膝手卧位,或趴 在检查者的腿上,使被检查者头部尽量 后伸。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仰卧位,头中立位, 上、下肢伸展,被检查者的头主动或被 动地向一侧旋转。 反应:身体分节旋转,即头部先旋转, 接着两肩旋转,最后骨盆旋转。 出现时间:4~6m。 消失时间:出生18m。
3-6. 头部迷路性调正反应Ⅰ
检查方法:将被检查者的眼睛蒙上,检查体 位可以呈仰卧位、俯卧位、直立悬空位,检 查者用双手将被检者托起或将其向前、后、 左、右各个方向倾斜。
③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 症患者。
④一侧腹壁消失见于同侧锥体束病损或脊髓反射中 枢障碍。
⑤老年人、肥胖患者、经产妇,可见两侧腹壁反射 的减弱或消失。
(2)肛门反射
检查方法:用棉签干轻划肛门周围的皮肤。
临床意义: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为正常, 马尾神经损伤情况下反射减弱或消失。
2. 深反射(腱反射)
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因中枢的抑制释放而 反射增强,亦可因超限制而致反射消失。
3.病理反射:
1岁半以内的婴儿由于椎体束尚未发 育完善,可以出现这些原始保护反射。 以后随着椎体束发育的成熟,这些反射 被抑制。
常用的病理反射检查方法
(1)霍夫曼征(Hoffmann征)
检查方法:腕关节轻度过伸位,检查者用示指和 中指夹住患者中指的第2指骨,用检查者的拇指 向掌侧弹拨中指的指甲。当检查者用手指从掌 面弹拨病人的中指指尖引起各指屈曲反应时, 称特勒姆内征(Tromner征)。
全身肌张力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 关系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出生后前4~6个月,脑干反射的阳性或
阴性的存在可见于正常儿童,超过6个月?
实训二
前庭外侧核→红核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查方法: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头中立 位,上、下肢伸展,检查者将被检查者 头部转向一侧。
反应:头转向侧的上、下肢伸展,或伸 肌张力增高;另一侧上、下肢屈曲,或 屈肌张力增高,犹如“拉弓射箭”或 “击剑”姿势。
3. 保护性伸展反应
定义:是指在重心超出支持面时,为达到稳定和支持
身体的目的而作出的反应。
检查方法:被检者取坐位、跪位、站立位或倒 立位(降落伞反应),被检者通过主动或被动 地移动身体使身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反应:双上肢或双下肢伸展并外展以支持和保 护身体不摔倒。 出现时间:上肢,出生后4~6m;
(1)腹壁反射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双膝关节屈曲, 呈膝立位以使腹壁松弛。然后用尖端钝 的针沿肋骨缘自上而下、从外向内、按 上、中、下三部分轻划腹壁皮肤。
临床意义:
①正常人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脐向腹 壁侧移动。
②上部反射消失见于T7~8脊髓节段病损,中部反 射消失见于T9~10脊髓节段病损,下部反射消失 见于T11~12脊髓节段病。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6m。
8.阴性支持反射
检查方法:帮助患者保持立位,使之成 自我负重位。
反应:伸肌张力未缓解,阳性支持持续 存在。 出现时间:出生时。 消失时间:8m。
三、中脑水平的反应
中脑水平的反应是获得性运动发育 成熟的标志,影响头与身体在空间 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