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补偏学案
解三角形学案一、“我学习,我主动,我参与,我收获!”1、正弦定理(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_______________的比相等,即在ABC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R (其中R 为外接圆半径)(2)a :b :c=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11sin sin ____________22ABC S ab C ac B ∆=== 3、余弦定理: a 2=__ ______ b 2=_ _______ c 2=___ _____余弦定理的推论:cosA=____ ___ _ cosB=___ ____ cosC =__ _____二、“我探究,我分析,我思考,我提高!”1、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典型例题1:已知在B b a C A c ABC 和求中,,,30,45,1000===∆变式训练:在△ABC 中,b B A c 求边,60,45,3 ===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典型例题2:根据已知条件解三角形 60,65,10===C c b 。
变式训练:已知在△ABC 中,,45,2,3 ===B b a 求A 及c3、求三角形面积典型例题3:在ABC ∆中,已知2=a ,3=b ,︒=150C ,求ABC S ∆;变式训练:在ABC ∆中,已知30,ABC B AB ∆∠==面积S 试求BC 。
4、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第三边典型例题4:已知060,1,3===A c b ,求a ;5、已知三边求角典型例题4:已知6,5,4===c b a ,求A基础自测:1、在ABC ∆中,已知14=a ,7=b ,︒=30B ,则=A _________.2、在ABC ∆中,已知6=a ,︒=45A ,︒=75B ,则=c _________.3、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则::a b c =4、在ABC ∆中,若6:2:1::=c b a ,则最大角的余弦值等于________________5、在ABC ∆中,已知3=b ,33=c , 30=B ,则=a __________________6、在ABC ∆中,已知222a b ab c ++=,求C 的大小。
学案1:6.4.3 第3课时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
6.4.3 第3课时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导学聚焦】【问题导学】预习教材,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用三角形的边和角的正弦表示三角形的面积?【新知初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S =12a ·h a =12b ·h b =12c ·h c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边a ,b ,c 上的高). (2)S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 (3)S =12(a +b +c )·r (r 为△ABC 内切圆的半径). ■名师点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12ab sin C 与原来的面积公式S =12a ·h (h 为a 边上的高)的关系为h =b sin C ,实质上b sin C 就是△ABC 中a 边上的高.【自我检测】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适用于所有的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不能求出其面积.( )(3)已知三角形的两内角及一边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在△ABC 中,A =60°,AB =1,AC =2,则S △ABC 的值为( )A.12B.32C. 3 D .23 已知△ABC 的面积为32,且b =2,c =3,则A =( )A .30°B .60°C .30°或150°D .60°或120°在△ABC 中,A =30°,AB =2,BC =1,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探究互动】探究点一 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计算问题【例1】(1)(2019·湖南娄底重点中学期末)在△ABC 中,已知BC =6,A =30°,B =120°,则△ABC 的面积等于( )A .9B .18C .9 3D .183(2)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3,且S △ABC =3,则a =________,b =________.【规律方法】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解题思路对于此类问题,一般用公式S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进行求解,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若所求面积为多边形,可通过作辅助线或其他途径构造三角形,转化为求三角形的面积.(2)若所给条件为边角关系,则需要运用正、余弦定理求出某两边及夹角,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求解.【跟踪训练】1.(2019·黑龙江大庆中学期中)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7,b =3,c =8,则△ABC 的面积等于( )A .12B .212C .28D .632.如图,四边形ABCD 中,∠B =∠C =120°,AB =4,BC =CD =2,则该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A. 3 B.53C.6 3 D.733.在△ABC中,A=60°,b=1,△ABC的面积为3,则边a的值为________.探究点二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和角度的计算【例2】已知四边形ABCD的内角A与C互补,AB=1,BC=3,CD=DA=2.(1)求C和BD;(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规律方法】三角形中几何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1)正确挖掘图形中的几何条件简化运算是解题要点,善于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只需通过解三角形,一般问题便能很快解决.(2)此类问题突破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发现图形中较隐蔽的几何条件.【跟踪训练】已知四边形ABCD满足∠BAD=90°,∠BCD=150°,∠DAC=60°,AC=2,AD=3+1.求CD的长和△ABC的面积.探究点三三角形中的综合问题【例3】(2019·郑州一中期末检测)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b cos A=(2c+a)cos(π-B).(1)求角B的大小;(2)若b=4,△ABC的面积为3,求△ABC的周长.【互动探究】[变条件、变问法]在本例(2)中,去掉条件“△ABC 的面积为3”,求(1)△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2)△ABC 面积的最大值.【规律方法】解三角形综合问题的方法(1)三角形中的综合应用问题常常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恒等变换等知识联系在一起,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知识进行求解.(2)解三角形还常与向量、三角函数及三角恒等变换知识综合考查,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正确应用所学知识“翻译”题目条件,然后根据题目条件和要求选择正弦或余弦定理求解.【跟踪训练】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π4,b sin ⎝⎛⎭⎫π4+C -c sin ⎝⎛⎭⎫π4+B =a .(1)求证:B -C =π2; (2)若a =2,求△ABC 的面积.【达标反馈】1.在△ABC 中,A =60°,AB =2,且△ABC 的面积S △ABC =32,则边BC 的长为( ) A .3 B .3 C .7 D .7 2.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b =2,∠B =π6,∠C =π4,则△ABC的面积为()A.2+2 3 B.3+1C.23-2 D.3-13.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c=3,b=1,C=120°.(1)求B的大小;(2)求△ABC的面积S.【参考答案】【自我检测】答案:(1)√ (2)× (3)×解析:选B.S △ABC =12AB ·AC sin A =12×1×2×32=32. 解析:选D.由S △ABC =12bc sin A =32, 得3sin A =32,sin A =32, 由0°<A <180°,知A =60°或A =120°.解析:由BC sin A =AB sin C,知sin C =1,则C =90°, 所以B =60°,从而S △ABC =12AB ·BC ·sin B =32. 答案:32【探究互动】探究点一 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计算问题【例1】【解析】 (1)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AC sin B =BC sin A, 所以AC =BC ·sin B sin A =6×sin 120°sin 30°=6 3. 又因为C =180°-120°-30°=30°,所以S △ABC =12×63×6×12=9 3. (2)由余弦定理,得a 2+b 2-ab =4,又△ABC 的面积等于3,所以12ab sin C =3,得ab =4, 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ab =4,解得a =2,b =2. 【答案】 (1)C (2)2 2【跟踪训练】解析:选D.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64=49+9-2×7×3cos C ,所以cos C =-17,所以sin C =437, 所以S △ABC =12ab sin C =63,故选D.2.解析:选B.连接BD ,在△BCD 中,由已知条件,知∠DBC =180°-120°2=30°,所以∠ABD =90°.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BD 2=BC 2+CD 2-2BC ·CD cos C ,知BD 2=22+22-2×2×2cos 120°=12,所以BD =23,所以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12×4×23+12×2×2×sin 120°=5 3.3.解析:由S △ABC =12bc sin A =12c sin 60°=3,得c =4,因为a 2=b 2+c 2-2bc cos A =1+16-8cos 60°=13,所以a =13. 答案:13探究点二 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和角度的计算【例2】【解】 (1)连接BD ,则由题设及余弦定理得,BD 2=BC 2+CD 2-2BC ·CD cos C =13-12cos C ,①BD 2=AB 2+DA 2-2AB ·DA cos A =5+4cos C .②由①②得cos C =12,故C =60°,BD =7. (2)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12AB ·DA sin A +12BC ·CD sin C =⎝⎛⎭⎫12×1×2+12×3×2sin 60°=2 3. 【跟踪训练】解:在△ACD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2=AD 2+AC 2-2AD ·AC cos ∠CAD =6, 所以CD = 6.在△ACD 中,由正弦定理得CD sin ∠CAD =AC sin ∠ADC , 则sin ∠ADC =22,又0°<∠ADC <120°, 所以∠ADC =45°,从而有∠ACD =75°,由∠BCD =150°,得∠ACB =75°,又∠BAC =30°,所以△ABC 为等腰三角形,即AB =AC =2,故S △ABC =1.探究点三 三角形中的综合问题【例3】【解】 (1)因为b cos A =(2c +a )cos(π-B ),所以b cos A =(2c +a )(-cos B ).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B cos A =(-2sin C -sin A )cos B , 即sin(A +B )=-2sin C cos B =sin C .又角C 为△ABC 的内角,所以sin C >0,所以cos B =-12.又B ∈(0,π),所以B =2π3. (2)由S △ABC =12ac sin B =3,得ac =4. 又b 2=a 2+c 2+ac =(a +c )2-ac =16.所以a +c =25,所以△ABC 的周长为4+2 5.【互动探究】解:(1)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即b 2=a 2+c 2+ac ,又b =4,所以16=a 2+c 2+ac =(a +c )2-ac ≥(a +c )2-⎝⎛⎭⎫a +c 22. 所以34(a +c )2≤16,所以(a +c )2≤643. 即4<a +c ≤833.所以8<a +b +c ≤4+833. (2)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即b 2=a 2+c 2+ac ,又b =4,所以16=a 2+c 2+ac ≥2ac +ac =3ac ,即ac ≤163. 所以S △ABC =12ac sin B ≤12×163×32=433. 即△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433. 【跟踪训练】解:(1)证明:由b sin ⎝⎛⎭⎫π4+C -c sin ⎝⎛⎭⎫π4+B =a 及正弦定理, 得sin B sin ⎝⎛⎭⎫π4+C -sin C sin ⎝⎛⎭⎫π4+B =sin A , 即sin B ⎝⎛⎭⎫22sin C +22cos C -sin C ⎝⎛⎭⎫22sin B +22cos B =22, 整理得sin B cos C -cos B sin C =1,即sin(B -C )=1.由于0<B <3π4,0<C <3π4,从而B -C =π2. (2)因为B +C =π-A =3π4,B -C =π2, 所以B =5π8,C =π8.由a =2,A =π4,得b =a sin B sin A =2sin 5π8,c =a sin C sin A =2sin π8, 所以△ABC 的面积S =12bc sin A =2sin 5π8sin π8=2cos π8sin π8=12. 【达标反馈】1.解析:选A.因为S △ABC =12AB ·AC sin A , 所以12×2·AC sin 60°=32.所以AC =1. 又BC 2=AB 2+AC 2-2AB ·AC ·cos A=4+1-2×2cos 60°=3.所以BC = 3.2.解析:选B.由正弦定理,得c sin π4=2sin π6,解得c =2 2.又∠A =π-π6-π4=7π12,则△ABC 的面积S =12bc sin 7π12=3+1. 3.解:(1)由正弦定理b sin B =c sin C, 得sin B =b sin C c =12, 因为在△ABC 中,b <c 且C =120°,所以B =30°.(2)因为A +B +C =180°,所以A =180°-120°-30°=30°,所以S =12bc sin A =34.。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高中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应用教案编写者:教学目标:1. 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几何意义;2.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3.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几何意义;2.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例题及练习题;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初中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及图像;2. 提问: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几何问题?引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学习。
二、正弦定理(15分钟)1. 讲解正弦定理的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2. 解释正弦定理的几何意义:三角形任意一边的长度等于这一边所对角的正弦值乘以对边的长度;3. 举例说明正弦定理的应用方法,如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4. 引导学生通过PPT上的例题,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应用。
三、余弦定理(15分钟)1. 讲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的平方和等于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乘积的二倍;2. 解释余弦定理的几何意义:三角形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值的乘积的两倍;3. 举例说明余弦定理的应用方法,如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的长度;4. 引导学生通过PPT上的例题,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
四、应用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纸上完成;2. 学生在纸上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3.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2. 强调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做好预习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几何意义,让学生掌握了这两个重要定理的应用方法。
江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江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及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验证等方法,深入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度与其对角的正弦值成比例。
2. 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各边的平方和等于其他两边平方和与这两边夹角余弦值的乘积的两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验证等方法,探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3.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中的几何关系。
2. 探究正弦定理:让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发现各边长度与对角正弦值的关系,进而总结出正弦定理。
3. 验证正弦定理:让学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具体问题,验证其正确性。
4. 探究余弦定理: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模型,发现各边平方和与夹角余弦值的关系,总结出余弦定理。
5. 验证余弦定理:让学生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具体问题,验证其正确性。
6. 总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引导学生对比总结两个定理的异同点。
7. 巩固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8.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两个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题:通过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掌握情况。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知识点总结(学案)
①代数法:根据大边对大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公式、正弦函数的值域等判断.
②几何图形法:根据条件画出图形,通过图形直观判断解的个数.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用正弦定理时,需判断其解的个数,用余弦定理时,可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判断解的个数.
(1)求C和BD;
(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高频考点三 正弦、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例3、(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 <cosA,则△ABC为()
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
(2)在△ABC中,cos2 = (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则△ABC的形状为()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的边和角.
第一类问题有唯一解,当三角形的两角和任一边确定时,三角形就被唯一确定.
第二类问题的三角形不能唯一确定,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
下面以已知a,b和A,解三角形为例加以说明.
法一;由正弦定理、正弦函数的有界性及三角形的性质可得:
(1)若sinB= >1,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0,即无解;
(2)sinA= ,sinB= ,sinC= ;
(3)a∶b∶c=sinA∶sinB∶sinC;(4) = = = ;
(5)asinB=bsinA,bsinC=csinB,asinC=csinA
cosA= ;解的个数的探究
正弦定理可以用来解决两类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另两边和另一角;
(1)求tanC的值;
(2)若△ABC的面积为3,求b的值.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6新人教A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6(新人教A版必修5)讲义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其应用知识与技能: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能加以灵活运用。
一、知识引入与讲解:Ⅰ、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2R例1.(1)、已知ABC中,A,,求 (=2)(2)、已知ABC中,,求(答案:1:2:3)Ⅱ、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例2.(1)、在ABC中,已知,,,求b及A ()(2)、在ABC中,已知,,,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例3.在ABC中,已知,,,判断ABC的类型。
分析:由余弦定理可知(注意:)解:,即,∴。
练习:(1)在ABC中,已知,判断ABC的类型。
(2)已知ABC满足条件,判断ABC的类型。
(答案:(1);(2)ABC是等腰或直角三角形)例4.在ABC中,,,面积为,求的值分析:可利用三角形面积定理以及正弦定理解:由得,则=3,即,从而例题5、某人在M汽车站的北偏西20的方向上的A处,观察到点C处有一辆汽车沿公路向M站行驶。
公路的走向是M站的北偏东40。
开始时,汽车到A的距离为31千米,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A的距离缩短了10千米。
问汽车还需行驶多远,才能到达M汽车站?解:由题设,画出示意图,设汽车前进20千米后到达B处。
在ABC中,AC=31,BC=20,AB=21,由余弦定理得cosC==,则sinC =1- cosC =,sinC =,所以 sinMAC = sin(120-C)= sin120cosC - cos120sinC = 在MAC中,由正弦定理得 MC ===35从而有MB= MC-BC=15 答:汽车还需要行驶15千米才能到达M汽车站。
练习题:1、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形状,(1)、acosA = bcosB(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2)、sinC = (直角三角形)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BCD=75,ACB=BDC=45,DC=,求:(1) AB的长(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1)因为BCD=75,ACB=45,所以ACD=30 ,又因为BDC=45,所以 DAC=180-(75+ 45+ 30)=30,所以AD=DC=在BCD中,CBD=180-(75+ 45)=60,所以= ,BD = =在ABD中,AB=AD+ BD-2ADBDcos75= 5,所以得 AB=(2) S= ADBDsin75= 同理, S=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S=。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最新
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7篇《高中数学正余弦定理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余弦定理教案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弦定理,本节内容共分3课时,今天我将就第1课时的余弦定理的证明与简单应用进行说课。
下面我分别从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五的第一章第2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勾股定理。
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它描述了三角形重要的边角关系,将三角形的“边”与“角”有机的联系起来,实现边角关系的互化,为解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求解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同时也为在日后学习中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有关的等式与不等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的掌握,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教学难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教学关键是余弦定理在三角形边角计算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及公式,能初步应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三角形边角计算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证明方法,通过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余弦定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用数学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本节课是属于新授课中的数学命题教学,根据《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思想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我将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教学方法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发现无法使用刚学习的正弦定理解决,造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之后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得出原理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学案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学案考点解析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Aa sin = =2R (R 为 );它们的变形形式有:a = ;=BA sin sin . 2.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a 2=b 2+c 2-2bc cos A ;b 2= ;c 2= .变形形式有:=A cos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S =21ah a = = (h a 、h b 、h c 分别表示a 、b 、c 上的高); =21ab sin C = =21ac sin B = =R abc 4; 基础知识训练1. 设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则下列关系中,恒成立的是( )(A )C B A sin )sin(=+ (B )C B A cos )cos(=+(B )C B A tan )tan(=+ (C )2sin 2sin C B A =+ 2. 在ABC ∆中,3:2:1sin :sin :sin =C B A ,则三角形的最小内角是( ) (A ) 60 (B ) 30 (C ) 45 (D ) 903. 在ABC ∆中,若A b a sin 2=,则角B 的值为( )(A ) 60 (B ) 30 (C ) 12060或 (D ) 15030或4. 在ABC ∆中,成立的是B A B A >>sin sin ( )(A )充分不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B )充要条件 (D )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5. 在中ABC ∆,若B b A a cos cos =,则此三角形为(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B )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6. 在中,ABC ∆C a b cos 2=,则此三角形一定为(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7.ABC ∆的三个内角的比为A:B:C=1:2:3,则此三角形的三边=c b a ::( )(A )1:2:3 (B )2:3:1 (C )3:4:5 (D )5:12:138.若在中ABC ∆,若三角形的三边满足ab c b a =-+222,则角C 的大小为( )(A ) 90 (B ) 60 (C ) 45 (D ) 309.在中ABC ∆,已知,,, 45233===C b a 求C.9. 在,,中,233===∆c b a ABC 则=A ____,B=_____,C=______.10. 平行四边形ABCD 相邻的两条边的边长分别为AB=4cm 和BC=6cm 且其夹角∠CBA= 60求对角线AC 和BD 的长及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11. 设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所对的边为:753===c b a c b a ,,,且,, (1)求此三角形最大内角的大小; (2)求ABC S ∆.综合知识训练1. 在中ABC ∆,若====A B b a ,则,, 60322( )(A ) 90 (B ) 60 (C ) 45 (D ) 302. 在中,ABC ∆若====a b C B ,则,,27545 ( )(A )2 (B )3 (C )22 (D )323. 在中,ABC ∆ABC A a ∆==,则, 304外接圆半径为( ) (A )8 (B )4 (C )34 (D )324. 已知在,则此三角形为中,4:3:2sin :sin :sin =∆C B A ABC ( ) (A )43(B )87 (C )22 (D )21 5. 在,中,若B A C ABC 222sin sin sin +=∆则此三角形为( )(A )锐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 (D )以上都有可能6. 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2和3,其夹角的余弦为方程的一个根,02322=-+x x 则此三角形的另一条边的长为( )(A )7 (B )7 (C )2 (D )47. 在中,ABC ∆若三角形的三边满足0222=---bc c b a ,则A 的值为( )(A ) 150 (B ) 60 (C ) 120 (D ) 308. 已知ABC ∆的周长为6,且C B A sin 2sin sin =+:。
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复习学案教师版
第 1 页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复习学案一、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基本问题例1 在△ABC 中,(1)已知a =3,b =2,B =45°,求A 、C 、c ;(2)已知sin A ∶sin B ∶sin C =(3+1)∶(3-1)∶10,求最大角.点拨 (1)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先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角A ,再求其余的量. (2)先由sin A ∶sin B ∶sin C =a ∶b ∶c ,求出a ∶b ∶c ,再由余弦定理求出最大角.解 (1)由正弦定理及已知条件有3sin A =2sin 45°,得sin A =32,∵a >b ,∴A >B =45°,∴A =60°或120°.当A =60°时,C =180°-45°-60°=75°,c =b sin C sin B =2sin 75°sin 45°=6+22,当A =120°时,C =180°-45°-120°=15°,c =b sin C sin B =2sin 15°sin 45°=6-22(2)根据正弦定理可知a ∶b ∶c =sin A ∶sin B ∶sin C =(3+1)∶(3-1)∶10, ∴边c 最大,即角C 最大.设a =(3+1)k ,b =(3-1)k ,c =10k ,则cos C =a 2+b 2-c 22ab =(3+1)2+(3-1)2-(10)22(3+1)(3-1)=-12.∵C ∈(0,π),∴C =2π3回顾归纳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有时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情况,应结合图形并根据“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来判断解的情况,作出正确取舍.►变式训练1 (1)△ABC 中,AB =1,AC =3,∠C =30°,求△ABC 的面积;(2)已知a 、b 、c 是△ABC 中∠A 、∠B 、∠C 的对边,S 是△ABC 的面积.若a =4,b =5,S =53,求c 的长度.解 (1)1sin 30°=3sin B ,∴sin B =32,∴B =60°或120°,当B =60°时,A =90°,∴BC =2,此时,S △ABC =32.当B =120°时,A =30°,∴S △ABC =12×3×1×sin 30°=34.综上,△ABC 的面积为32或34.(2)∵S =12ab sin C ,∴sin C =32,于是C =60°或C =120°.当C =60°时,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 =21,∴c =21;当C =120°时,c 2=a 2+b 2-2ab cos C =a 2+b 2+ab =61, ∴c =61.∴c 的长度为21或61. 二、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例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长.已知b 2=ac 且a 2-c 2=ac -bc .第 2 页(1)求∠A 的大;(2)求b sin Bc 的值.点拨 (1)利用cos A =b 2+c 2-a22bc 求解;(2)利用正弦定理对代数式b sin Bc进行转化.解 (1)∵b 2=ac 且a 2-c 2=ac -bc ,∴a 2-c 2=b 2-bc ,∴b 2+c 2-a 2=bc ,∴cos A =b 2+c 2-a 22bc =bc 2bc =12,∴A =60°.(2)方法一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 =b sin A a ,∵b 2=ac ,∴b a =cb.∴sin B =b sin A a =c ·sin A b ,∴b sin B c =sin A =sin 60°=32.方法二 在△ABC 中,由面积公式得:12bc sin A =12ac sin B∵b 2=ac ,∴bc sin A =b 2sin B ,∴b sin B c =sin A =sin 60°=32.回顾归纳 (1)在三角形的三角变换中,正、余弦定理及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基础.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角及边的关系,往往要利用正、余弦定理化成仅含边或仅含角的关系.(2)要注意利用△ABC 中A +B +C =π,以及由此推得的一些基本关系式:sin(B +C )=sinA ,cos(B +C )=-cos A ,tan(B +C )=-tan A ,sin B +C 2=cos A2等,进行三角变换的运算.►变式训练2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4sin 2B +C 2-cos 2A =72.(1)求∠A 的度数;(2)若a =3,b +c =3,求b 、c 的值.解 (1)∵B +C =180°-A ,∴B +C 2=90°-A2.由4sin 2B +C 2-cos 2A =72,得4cos 2A 2-cos 2A =72,即2(1+cos A )-(2cos 2 A -1)=72.整理得4cos 2A -4cos A +1=0.∴cos A =120°<A <180°,∴A =60°.(2)由A =60°,根据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即b 2+c 2-a 22bc =12.∴b 2+c 2-a 2=bc ,∵a =3,∴b 2+c 2-bc =3.又b +c =3,∴b 2+c 2+2bc =9,∴bc =2.由⎩⎪⎨⎪⎧ b +c =3bc =2,解得⎩⎪⎨⎪⎧ b =1c =2或⎩⎪⎨⎪⎧b =2c =1. 三、正、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3 A 、B 、C 是一条直路上的三点,AB =BC =1 km ,从这三点分别遥望一座电视发射塔P ,A 见塔在东北方向,B 见塔在正东方向,C 见塔在南偏东60°方向.求塔到直路的距离.解如图所示,过C、B、P分别作CM⊥l,BN⊥l,PQ⊥l,垂足分别为M、N 、Q.设BN=x,则PQ=x,PA=2x.∵AB=BC,∴CM=2BN=2x,PC=2x.在△PAC中,由余弦定理得AC2=PA2+PC2-2PA·PC·cos 75°,即4=2x2+4x2-42x2·624-,解得x2=2(43)13+,过P作PD⊥AC,垂足为D,则线段PD的长为塔到直路的距离.在△PAC中,由于12AC·PD=12PA·PC·sin 75°,得PD020sin7522sin752P A P C xAC⋅⋅⋅==,=2(43)62753213413+++⋅⋅=(km).答塔到直路的距离为75313+km.回顾归纳(1)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程序是:①准确地理解题意;②正确地作出图形(或准确地理解图形);③把已知和要求的量尽量集中在有关三角形中,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有顺序地解这些三角形;④根据实际意义和精确度的要求给出答案.(2)利用解斜三角形解决有关测量的问题时,其关键在于透彻理解题目中的有关测量术语.►变式训练3如图所示,当甲船位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相距10海里C处的乙船,设乙船按方位角为θ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援,求sin θ的值.解在△ABC中,AB=20,AC=10,∠BAC=120°,由余弦定理知:BC2=AB2+AC2-2AB·AC·cos 120°=202+102-2×20×10×12⎛⎫-⎪⎝⎭=700.∴BC=107第3 页第 4 页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A B B C A C B B A C=∠∠,∴sin ∠ACB=A B B C·sin ∠BAC=·sin 120°=7.∴cos ∠ACB=7.∴sin θ=sin(∠ACB+30°)=sin ∠ACB ·cos 30°+cos ∠ACB ·sin 30°=7×2+7×12=14,.课堂小结:1.正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的两边和对角的关系,因此,可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其中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此时有一组解.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解,其解不确定. 2.余弦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两边及其夹角与对应边的关系,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它能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已知三边,求其他三角,其解是唯一的.(2)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及其他两角,此时也只有一解.3.正、余弦定理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三角形与几何产生了联系,为求与三角形有关的量(如面积、外接圆、内切圆)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判断三角形形状、证明三角形中有关等式的重要依据.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在△ABC 中,A =60°,a =43,b =42,则B 等于( ) A .45°或135° B .135° C .45° D .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 C 解析 sin B =b ·sin A a =22,且b <a ,∴B =45°.2.在△ABC 中,已知cos A cos B >sin A sin B ,则△ABC 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 答案 C 解析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cos(A +B )>0,∴A +B <90°,∴C >90°,C 为钝角.3.(2008·福建)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角B 的值为( )A.π6B.π3C.π6或5π6D.π3或2π3答案 D 解析 ∵(a 2+c 2-b 2)tan B =3ac , ∴a 2+c 2-b 22ac ·tan B =32,即cos B ·tan B =sin B =32.∵0<B <π,∴角B 的值为π3或2π3.4.在△ABC 中,A =60°,AC =16,面积为2203,那么BC 的长度为( ) A .25 B .51 C .49 3 D .49第 5 页答案 D 解析 S △ABC =12AC ×AB ×sin 60°=12×16×AB ×32=2203,∴AB =55.∴BC 2=AB 2+AC 2-2AB ×AC cos 60°=552+162-2×16×55×12=2 401∴BC =49.5.(2012·广东东莞模拟)△ABC 中,下列结论:①a 2>b 2+c 2,则△ABC 为钝角三角形;②a 2=b 2+c 2+bc ,则A 为60°;③a 2+b 2>c 2,则△ABC 为锐角三角形;④若A ∶B ∶C =1∶2∶3,则a ∶b ∶c =1∶2∶3.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A .1B .2C .3D .4答案 A 解析 ①由a 2>b 2+c 2知A 为钝角,①正确;②由a 2=b 2+c 2+bc 知A =120°,②错;③由a 2+b 2>c 2,仅能判断C 为锐角,A 、B 未知,③错;④由A ∶B ∶C =1∶2∶3,知A =π6,B =π3,C =π2,∴sin A ∶sin B ∶sin C =12∶32∶1=1∶3∶2,④错.所以仅①正确.二、填空题6.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3 cm,5 cm ,其夹角的余弦是方程5x 2-7x -6=0的根,则此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答案 6 cm 2解析 由5x 2-7x -6=0,解得x 1=-35,x 2=2.∵x 2=2>1,不合题意.∴设夹角为θ,则cos θ=-35得sin θ=45,∴S =12×3×5×45=6 (cm 2).7.在△ABC 中,A =60°,b =1,S △ABC =3,则asin A=______.答案 2393.解析 由S =12sin A =121×c ×32=3,∴c =4.∴a =b 2+c 2-2bc cos A =12+42-2×1×4cos 60°=13.∴a sin A =13sin 60°=2393. 8.一艘船以20 km/h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船在A 处看见灯塔B 在船的东北方向,1 h 后船在C 处看见灯塔B 在船的北偏东75°的方向上,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BC 等于________.解析 如图所示,sin 45sin 30BCAC =,∴BC=sin 30A C ×sin 45°=20122⨯, (km).9.(2012·广东广州一模)已知△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a =2,第 6 页cos B =35.(1)若b =4,求sin A 的值;(2)若△ABC 的面积S △ABC =4,求b ,c 的值.解 (1)∵cos B =35>0,且0<B <π,∴sin B =1-cos 2B =45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sin A =a sin B b =2×454=25.(2)∵S △ABC =12ac sin B =4,∴12×2×c ×45=4,∴c =5.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22+52-2×2×5×3517,∴b =17.10.在△ABC 中,已知AB =463,cos B =66,AC 上的中线BD =5,求sin A 的值.解 设E 为BC 的中点.连接DE ,则DE ∥AB ,且DE =12AB =263,设BE =x .在△BDE 中利用余弦定理可得:BD 2=BE 2+ED 2-2BE ·ED cos ∠BED ,5=x 2+83+2×263×66x ,解得x =1,x =-73(舍去).故BC =2,从而AC 2=AB 2+BC 2-2AB ·BC ·cos B =283AC =2213.又sin B =306,故2sin A =2213306,sin A =7014.1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a +b =5,c =7,且4sin 2A +B2-cos 2C =72.(1)求角C 的大小; (2)求△ABC 的面积.解 (1)∵A +B +C =180°,由4sin 2A +B 2-cos 2C =72,得4cos 2C 2-cos 2C =72, ∴4·1+cos C 2-(2cos 2C -1)=72,整理,得4cos 2C -4cos C +1=0,解得cos C =12,∵0°<C <180°,∴C =60°.(2)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 即7=a 2+b 2-ab ,∴7=(a +b )2-3ab , 由条件a +b =5,得7=25-3ab ,ab =6,∴S △ABC =12ab sin C =12×6×32=332.。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悉定理及其常用变型。
(2)对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及解法认识,并能够运用定理却解决问题。
(3)提升自我的解题自信心。
二.学习重点,难点以及突破: (1)重点是定理及变型的熟悉。
(2)难点是如何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三.知识回顾: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公式变式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四.基础练习:1.在ΔABC 中,若a=2bsinA,则B 等于( )A.006030或B.006045或C.0012060或D.0015030或 2.已知ΔABC 中,a=5,b=15,∠A=30,则c=( )A.52B.5C.552或D.均不正确3.在ΔABC 中,若b=5,∠B=4π,sinA=31, 则a= . 4.在ΔABC 中,bcc b a ++=222,则∠A= ( )A.060B.045C.0120D.0305.在Δ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3π,a=3,b=1,则c 等于 ( )A.1B.2C.13-D.3五.高考连线:1.在Δ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若AA c o s 2)6s i n (=+π,求A 的值。
2.在Δ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已知)(s i n s i n s i n R p B p C A ∈=+,且241bac=,当1,45==b p 时,求a,c 的值。
3.在ΔABC 中,若b=5,∠B=4π,2tan=A ,则sinA= ;a= .4.设ΔABC的内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1,b=2,cosc=41,(1)求ΔABC 的周长。
(2)求)cos(C A -的值。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1. 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BC===.(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2. 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045A =,060B =,2a =,求b .例2:0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3. 练习:1、0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2、060,ABC a A b B ∆===中,求3. 已知∆ABC 中,∠A =60°,a =,求sin sin sin a b c A B C++++.4、∆ABC 中,若::1:2:3A B C =则::a b c =5、∆ABC 中,若2sin b a B =则A =★6. 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sin 2sin 3A B=,求a b b+的值★7、002,30,135,ABC b B C a ∆===中,求1. 定理:2222cos b a c ac B =+- 推论222cos 2+-=b c aA bc2222cos a b c bc A =+- 222c o s 2+-=a c bBac2222cos c a b ab C =+- 222c o s 2+-=b a cCba2. 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3a =,4b =,060C =,求c .练习:在∆ABC 中,已知=a c 060=B ,求b 及A .(答案:b =,060A =)例2:在ΔABC 中,已知a =3,b =4,c =6,求cosC .小结: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3、巩固练习:1. 三角形ABC 中,A =120°,b =3,c =5,求a2. 在∆ABC 中,若222a b c bc =++,求角A . (答案:A =1200)变式:在△ABC 中,()()3a b c b c a bc +++-=,则A =3. 三角形ABC 中,3,2,AB AC BC ===AB AC1.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问题 例1三角形ABC 中,cos C =1314,a =7,b =8,求最大角的余弦变式:在△ABC 中,已知sin A ∶sin B ∶sin C =6∶5∶4,求最大角的余弦.例2:在ΔABC 中,已知a =7,b =10,c =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222222222是直角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BC a b c A ABC a b c A ∆是锐角三角形ABC 练习:1. 在ΔABC 中,已知a =3,b =5,c =7,判断三角形的类型.★2. 在△ABC 中,若2cos B sin A =sinC ,则△ABC 的形状一定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3. 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4. 三角形ABC 中,C =60°,a =3,c =7,求b5. 在△ABC 中,已知12,3,cos 4a c B ===,求(1)b 的值(2)求sin C★★6. 已知A B C △三个顶点的直角坐标分别为(34)A ,,(00)B ,,(0)C c ,. (1)若5c =,求sin A ∠的值. (2) 若A 是钝角,求c 的取值范围★★★7. 在△ABC 中,已知54cos ,sin 135A B ==,求cos C .1.4应用问题 一、面积问题 公式:S=21ab sin C ,S=21bc sin A , S=21ac sin B例1:已知在∆ABC 中,∠B=30︒,b=6,c=63,求a 及∆ABC 的面积S练习:1.已知在∆ABC 中,∠B=30︒,AB=求∆ABC 的面积2. 三角形ABC 中,a =5,b =7,c =8求A B C S★3. 在锐角A B 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已知sin 3A =,若2a =,ABC S =△b 的值。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教案、导学案、课后作业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教案第3课时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教材分析】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问题主要包括长度、角、面积等,常用的方法就是构造三角形,把所求的问题转化到三角形中,然后选择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加以解决,有的问题与三角函数联系比较密切,要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公式.【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方位角、方向角等概念;2.逻辑推理: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3.数学运算:解三角形;4.数学建模:数形结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但是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那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又怎么解决?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
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48-51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方向角和方位角各是什么样的角?2、怎样测量物体的高度?3、怎样测量物体所在的角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1、实际测量中的有关名称、术语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测量高度问题例1 济南泉城广场上的泉标是隶书“泉”字,其造型流畅别致,成了济南的标志和象征.李明同学想测量泉标的高度,于是他在广场的A 点测得泉标顶端的仰角为60°,他又沿着泉标底部方向前进15.2 m ,到达B 点,测得泉标顶部仰角为80°.你能帮李明同学求出泉标的高度吗?(精确到1 m)【答案】泉城广场上泉标的高约为38 m.【解析】如图所示,点C ,D 分别为泉标的底部和顶端.依题意,∠BAD =60°,∠CBD =80°,AB =15.2 m ,则∠ABD =100°,故∠ADB =180°-(60°+100°)=20°.在△ABD 中,根据正弦定理,BD sin 60°=AB sin ∠ADB . ∴BD =AB ·sin 60°sin 20°=15.2·sin 60°sin 20°≈38.5(m). 在Rt △BCD 中,CD =BD sin 80°=38.5·sin 80°≈38(m),即泉城广场上泉标的高约为38 m.解题技巧(测量高度技巧)(1)在测量高度时,要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仰角和俯角都是在同一铅垂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2)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画出示意图;(3)运用正、余弦定理,有序地解相关的三角形,逐步求解问题的答案,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跟踪训练一1、乙两楼相距200 m ,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多少?【答案】甲楼高为200 3 m ,乙楼高为40033m. 【解析】如图所示,AD 为乙楼高,BC 为甲楼高.在△ABC 中,BC =200×tan 60°=2003,AC =200÷sin 30°=400,由题意可知∠ACD =∠DAC =30°,∴△ACD 为等腰三角形.由余弦定理得AC 2=AD 2+CD 2-2AD ·CD ·cos 120°,4002=AD 2+AD 2-2AD 2×⎝ ⎛⎭⎪⎫-12=3AD 2,AD 2=40023,AD =40033.故甲楼高为200 3 m ,乙楼高为40033 m. 题型二 测量角度问题例2 如图所示,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3) n mile 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方向、B 点北偏西60°方向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20 3 n mile 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n mile/h ,则该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答案】 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的时间为1 h. 【解析】由题意,知AB =5(3+3)n mile ,∠DBA =90°-60°=30°,∠DAB =90°-45°=45°,∴∠ADB =180°-(45°+30°)=105°.在△DAB 中,由正弦定理得BD sin ∠DAB =AB sin ∠ADB, 即BD =AB sin ∠DAB sin ∠ADB===10 3 n mile.又∠DBC =∠DBA +∠ABC =60°,BC =20 3 n mile , 3)sin 45sin1055(33)sin 4545cos 60cos 45sin 60++∴在△D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D =BD 2+BC 2-2BD ·BC cos ∠DBC = 300+1 200-2×103×203×12=30 n mile , 则救援船到达D 点需要的时间为3030=1 h. 解题技巧: (测量角度技巧)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和图形及有关概念,确定所求的角在哪个三角形中,该三角形中已知哪些量,需要求哪些量.通常是根据题意,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通过解这些三角形,得到所求的量,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解.跟踪训练二1、在海岸A 处,发现北偏东45°方向,距离A 处(3-1)n mile 的B 处有一艘走私船,在A 处北偏西75°的方向,距离A 2 n mile 的C 处的缉私船奉命以10 3 n mile 的速度追截走私船.此时,走私船正以10 n mile/h 的速度从B 处向北偏东30°方向逃窜,问缉私船沿什么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答案】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解析】 设缉私船用t h 在D 处追上走私船,画出示意图,则有CD =103t ,BD =10t ,在△ABC 中,∵AB =3-1,AC =2,∠BAC =120°,∴由余弦定理,得BC 2=AB 2+AC 2-2AB ·AC ·cos∠BAC =(3-1)2+22-2·(3-1)·2·cos 120°=6,∴BC =6,且sin ∠ABC =ACBC ·sin∠BAC =26·32=22, ∴∠ABC =45°,∴BC 与正北方向成90°角.∴∠CBD =90°+30°=120°,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 ∠BCD =BD ·sin∠CBD CD =10t sin 120°103t=12,∴∠BCD =30°.即缉私船沿北偏东60°方向能最快追上走私船.题型三 测量距离问题例3 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 ,B 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 ,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 ,BC 的长b ,a 则可求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若测得CA=400 m ,CB =600 m ,∠ACB =60°,试计算AB 的长.【答案】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解析】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ACB ,∴AB 2=4002+6002-2×400×600cos 60°=280 000.∴AB =2007 (m).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07 m.例4 如图所示,A ,B 两点在一条河的两岸,测量者在A 的同侧,且B 点不可到达,要测出A ,B 的距离,其方法在A 所在的岸边选定一点C ,可以测出A ,C 的距离m ,再借助仪器,测出∠ACB =α,∠CAB =β,在△ABC 中,运用正弦定理就可以求出AB .若测出AC =60m ,∠BAC =75°,∠BCA =45°,则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答案】20 6 .【解析】∠ABC =180°-75°-45°=60°,所以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C =AC sin B , ∴AB =AC ·sin C sin B =60×sin 45°sin 60°=206(m). 即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20 6 m.解题技巧(测量距离技巧)当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量时,求AB的距离分为以下三类:(1)两点间不可通又不可视(如图①):可取某点C,使得A,B与C之间的距离可直接测量,测出AC=b,BC=a以及∠ACB=γ,利用余弦定理得:AB=a2+b2-2ab cos γ.(2)两点间可视但不可到达(如图②):可选取与B同侧的点C,测出BC=a以及∠ABC 和∠ACB,先使用内角和定理求出∠BAC,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AB.(3)两点都不可到达(如图③):在河边测量对岸两个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可先在一侧选取两点C,D,测出CD=m,∠ACB,∠BCD,∠ADC,∠ADB,再在△BCD中求出BC,在△ADC 中求出AC,最后在△ABC中,由余弦定理求出AB.跟踪训练三1.如图,A,B两点在河的同侧,且A,B两点均不可到达,测出A,B的距离,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同时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α,∠ACD=β,∠CDB=γ,∠BDA=δ.在△ADC和△BDC中,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出AC和BC,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若测得CD=32km,∠ADB=∠CDB=30°,∠ACD=60°,∠ACB=45°,求A,B两点间的距离.【答案】A,B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解析】∵∠ADC=∠ADB+∠CDB=60°,∠ACD=60°,∴∠DAC=60°,∴AC=DC=32.在△BCD中,∠DBC=45°,由正弦定理,得BC =DC sin ∠DBC ·sin∠BDC =32sin 45°·sin 30°=64.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34+38-2×32×64×22=38. ∴AB =64(km).∴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课本51页练习,52页习题6.4中剩余题.【教学反思】对于平面图形的计算问题,首先要把所求的量转化到三角形中,然后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构造三角形时,要注意使构造三角形含有尽量多个已知量,这样可以简化运算.学生在这里的数量关系比较模糊,需要强化,三角形相关知识点需要简单回顾。
江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江苏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及表达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探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内容1. 正弦定理:一个三角形内角的正弦值等于它所对边的长度比该角的对边长度。
2. 余弦定理:一个三角形内角的余弦值等于它所对边的平方和与邻边的平方和的差除以它所对边的邻边长度乘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2. 难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复杂三角形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探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在联系。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三角形中的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三角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中的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定义及表达式。
3. 案例分析: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定理的应用价值。
4.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实时提问和解答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解题的心得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2. 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4篇教案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可以反映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总体设计和思路尤其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的重要尺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二、讲授新课: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3.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三、巩固练习:3.作业:教材P11B组1、2题.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2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重要性:正、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定理,运用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2)重点、难点。
重点:正余弦定理的证明和应用难点:利用向量知识证明定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要学生掌握正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内容;②能够运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③了解向量知识的应用。
正余弦定理完美教案
正余弦定理完美教案第一章:正弦定理简介1.1 学习目标了解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正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正弦定理的规律1.4 教学步骤1. 引入正弦定理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2. 通过示例,讲解正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二章:余弦定理简介2.1 学习目标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学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2 教学内容余弦定理的定义及公式余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余弦定理的规律2.4 教学步骤1. 引入余弦定理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余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2. 通过示例,讲解余弦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三章: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3.1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综合问题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3.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3.4 教学步骤1. 通过示例,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综合问题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间的关系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四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4.1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几何问题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重要性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重要性4.4 教学步骤1. 通过示例,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重要性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能力第五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5.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例、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发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5.4 教学步骤1. 通过示例,讲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六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练习6.1 学习目标巩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概念提高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6.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涵盖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6.3 教学方法提供综合练习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分析解题思路,讨论解题方法6.4 教学步骤1. 提供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2. 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问题3. 讨论解题方法,总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技巧第七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7.1 学习目标深入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的灵活运用7.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案例三角形特殊角度时的定理特殊性质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具体三角形问题讲解定理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几何画图工具直观理解定理的应用7.4 教学步骤1. 通过具体三角形问题,展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2. 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图工具,直观理解定理的应用过程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定理在三角形中应用的理解第八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复杂三角形中的应用8.1 学习目标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复杂三角形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三角形问题的能力8.2 教学内容复杂三角形问题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运用练习题及解题策略8.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8.4 教学步骤1. 引入复杂三角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定理2.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3. 讨论解题策略,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技巧第九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9.1 学习目标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9.2 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工程测量、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实际工程问题中的解题方法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定理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定理在工程中的应用9.4 教学步骤1. 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展示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2. 引导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理解定理在工程中的应用过程3. 安排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定理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理解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学习目标总结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主要内容和应用复习本门课程的知识点,为考试做好准备10.2 教学内容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10.3 教学方法通过复习讲义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点组织复习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10.4 教学步骤1. 发放复习讲义,让学生提前预习2. 组织复习课堂,引导学生复习重点知识点3.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解析第六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综合练习环节: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此环节需要重点关注解题思路的培养和方法的多样性。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4(新人教A版必修5)
高一数学导学案必修5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一、学习目标(1)能熟练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三角形等一些几何中的问题和物理问题;(2)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复习、小结,使学生牢固掌握两个定理,应用自如.二、学习重点,难点能熟练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公式解决三角形的有关问题。
三、自主预习四、自主探究:在平面几何中,平行四边形的四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长的平方和。
你能用余弦定理加以证明吗?五.能力技能交流活动一、解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总结】例2.作用在同一点的三个力平衡.已知,,与之间的夹角是,求的大小与方向,【总结】活动三、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例3.如图1-3-4,半圆的直径为,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问:点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面积最大?【总结】【回顾反思】【课时作业】11.3,cos ,______.22.2cos cos ________.3.6,8,4.,,,,2,233__________.5.ABC a A ABC ABC a b C c B ABC AB BC AC AC ABC A B C a b c a c b a b c ABC ∆==-∆∆=+=∆===∆+=+=∆在中,若则的外接圆的半径为在中,已知,则在中,则边上的高为________.三个内角所对边分别为,满足,则的三个内角中最大的角为三角形2226.222,_____.-7.,___________.4ABC a a b c A a b c ABC C <<+∆3的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余弦为,面积为14,那么这个三角形的5这两条边长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在不等边三角形中,为最大边,如果则的取值范围是若的面积为则内角等于8.已知的两边是方程的两个根,的面积是,周长是,试求及的值;9.如图,,,, ,, 求的长.10.1,.(1)ABCD AD AB BAD BCD ABCD θθθ==∠=∆如图所示,在平面四边形中,,而是正三角形将四边形的面积S表示为的函数;(2)求S的最大值及此时角的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复习之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学案)
一、复习回顾
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变形公式:a=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
2、余弦定理:_________2=a _________2=b _________2=c
变形公式:_________cos =A _________cos =B _________cos =C
3、三角形面积公式 1s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ABC S ab C ∆===
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能够实现将“边、角相混合”的式子转化为“边、角单一”的式子。
这样我们就能够通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并辅以三角函数、等式变换等知识,就能够实行化简或证明相关三角形中边与角的问题、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求三角形的面积等等。
二、例题讲解
例1:在⊿ABC 中,若,cos cos cos a b c A B C
==则⊿ABC 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两种方法)
课堂练习:
1、【2012高考真题上海理16】在ABC ∆中,若C B A 222sin sin sin <+,则ABC ∆的形状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答案】C
2、.【2012高考真题重庆理13】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53cos =A ,13
5cos =
B ,3=b 则c = 【答案】5
14
例2:已知⊿ABC 中,三个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 的面积为S,
且222()S a b c =+-,求tanC 的值.
课堂练习:
1、【2012高考真题陕西理9】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边长分别为,,a b c ,若2222a b c +=,则cos C 的最小值为( )
A. 2
B. 2
C. 12
D. 12
- 2、【2012高考真题湖北理11】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若
()()a b c a b c ab +-++=,则角C = . 【答案】 【解析】3
2π 注:在处理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时,一般全都化为角的关系,或全部化为边的关系。
题中
出现边的一次式能够联想到正弦定理,出现边的二次式能够联想到余弦定理。
应用正、余弦定理时,注意公式的变式的应用。
解决三角形问题时,注意角的限制。
例3:(2011高考真题江苏)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c b a ,,
(1)若sin()2cos 6
A A π+= ,求A 的值。
(2)若1cos 3
A =,3b c =,求sin C 的值。
课堂练习
1、【2012高考真题天津理6】在ABC ∆中,内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c b a ,,,已知8b=5c ,C=2B ,则co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