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工神经网络(2学时)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2024版)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人工智能导论
课程性质:学院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开课学期:3
课内学时:32学时,其中授课32学时
课外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主要面向专业:自动化、测控、电气、机器人工程
二、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生命科学导论
三、课程目标
人工智能导论是面向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以学科基础、技术基础、重点方向与领域、行业应用、伦理与法律五维知识体系为主要内容,经典与现代人工智能知识结构模块化,具有广阔的思想和技术背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性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概念、方法、技术,把握人工智能重点方向及领域;掌握机器学习、深度神经网络等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理解人工智能伦理及其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从大历史观角度使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和思想脉络,使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本质和内涵,思考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勇于承担社会发展责任。
(2)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多学科、多领域理论、知识交叉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交叉思维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情和人机协同创新思维,为后续人工智能+X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竞赛、就业等奠定基础。
(4)系统理解机器智能实现技术和方法,认识到机器智能对人类智能补充与增强作用,学会利用人机协同技术和方法及解决各类问题。
(5)使学生充分理解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具备未来能社
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
英文名称:Nerve Network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课程编号:
学时数:48
其中实验(实训)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
学分数:3.0
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技术,强化实用化介绍,并全面反映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为学生将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人工神经网络的概述;人工神经网络的发简史;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
第二章人工神经网络的基础知识(6学时)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内容有:人工神经元的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Hebbian 学习规则,感知器学习规则,Delta学习规则,Widrow-Hoff学习规则,相关学习规则,胜者为王学习规则,外星学习规则。要求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人工神经网络的生物学基础。
难点: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
第三章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16学时)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单层感知器;多层感知器;自适应线性单元(Adaline)的简介;误差逆传(BP)算法,基于BP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模型,BP的学习算法,多层前馈网络的主要能力,误差曲面与BP
算法的局限性;标准BP算法改进。增加运动项,自适应调节学习率,引入陡度因子;基于BP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的设计基础;基于BP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教学大纲-0526
《人工神经网络》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开课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 2学期
课程编号:40811 学时、学分:32/2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只是生物神经系统的一种高度简化后的近似。它用大量的简单神经元广泛互连成一种计算结构,属于自适应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具有学习、记忆、计算和各种智能处理功能。它在不同程度和层次上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信息处理、存储和检索等功能。人工神经网络是一门新兴交叉科学。近一、二十年来,掀起了一次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的新高潮以来,引起了许多领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例如系统控制、数据压缩、模式识别、系统鉴别等方面。工程界对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希望它能在用传统理论和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力图从工程应用的角度专门对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控制、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和预报方面的应用作比较系统的阐述。从几种典型人工神经网络的构成原理和比较实用而有发展前途的角度选择了四类五种模型,对每种类型,按照结构、基本原理、算法、设计和应用的层次加以介绍。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基于简明易懂、便于软件实现、鼓励探索的原则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模型、拓扑结构和特性等。要求学生熟悉常见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特性,包括智能系统描述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等。在本课程有限学时内,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大数据教学大纲
通过对大数据的相关知识介绍,使学生掌握大数据的概念和原理,熟
悉大数据的理论与算法,了解大数据未来发展趋势,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大数据应用实现和算法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大数据行业应用问题。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大数据的理论知识和实战应用,包括大数据概念与
应用、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挖掘算法与工具、 R 语言、深度学习以及大数据可视化等,并深度剖析了大数据在互联网、商业和典型行业的应用。期望学生对大数据处理技术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能够从具体问题或者实例入手,利用所学的大数据知识在应用中实现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
基本要求:熟悉大数据的概念与意义、大数据的来源、大数据应用场景及大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
重点:大数据的定义、研究内容与应用。
难点:无。
基本要求:熟悉常用的大数据采集工具,特殊是 Apache Kafka 数据采集使用方法;熟悉数据预处理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合、数据转换;掌握数
据仓库概念与 ETL 工具Kettle 的实际应用。
重点: Apache Kafka 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仓库与ETL 工具。
难点: ETL 工具Kettle 的实际应用。
基本要求:熟悉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内容上从分类、聚类、关联规则和预测模型等数据挖掘常用分析方法出发掌握相对应的算法,并能熟练进行数据挖掘算法的综合应用。
重点: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关联规则、时间序列预测。
难点:数据挖掘算法的综合应用。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机器学习系统 Mahout 和大数据挖掘工具 Spark Mllib 下的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协同过滤算法的使用,并对其他数据挖掘工具有所了解。重点: Mahout 安装与使用、 Spark Mllib 工具的使用。
计算智能课程教学大纲-北京大学
《计算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目的: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计算智能的有关理论、技术及其主要应用,并给学生们全面地介绍计算智能研究的前沿领域与最新进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智能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了解计算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开课基础:
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已经选修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与算法》《人工智能基础》和《模式识别基础》等课程。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专题讨论为辅。
考试方式:
笔试(闭卷)。
成绩组成:
作业占4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40%。
授课老师:
谭营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教授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计算智能概论(3学时)
术语介绍
传统人工智能
计算智能
计算智能的主要内容与分类
主要应用领域
第二章 人工神经网络 (6学时)
人工神经元与感知器模型
前向多层网络
径向基函数网络
反馈神经网络
SOM网络
第三章 支撑向量机理论 (6学时)
VC维
学习过程的一致性
结构风险最小归纳原理
支撑向量机
核函数
第四章 自适应提升算法 (3学时)
提升算法
自适应提升算法
算法的性能分析
第五章 进化计算与遗传算法 (6学时) 遗传进化的基本原理
遗传算法及其数学基础
遗传算法的改进
进化计算的理论与分析
组合优化与多目标优化
第六章 模拟退火算法(3学时)
随机模拟退火算法
玻尔兹曼机
确定性退火算法
第七章 群体智能优化算法(9学时)
蚁群算法
粒子群算法
典型应用介绍
第八章人工免疫(6学时)
生物免疫机理
人工免疫网络模型
免疫学习算法
克隆算法
人工免疫系统
第九章 模糊集与模糊信息处理(6学时) 模糊数学基础
公安大数据基础——教学大纲、授课计划
《公安大数据基础》
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公安大数据基础
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必修
计划学时:64
计划学分,4
先修课程:无
选用教材:《公安大数据基础》,邱明月、王新猛主编,2023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适用专业:本课程适合作为公安类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数据的相关课程,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以公安实战案例为线索,介绍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和流程;避免罗列较多的数学公式,侧重介绍数据挖掘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以提高学生的数据可视化处理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
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V”或"1”。“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
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
六、学生学习建议
(-)学习方法建议
1.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增强的团队交流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协
调等等。
2.通过思考,加深自己的兴趣,巩固知识点。
3.进行练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应用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课外阅读叁考资料
《公安大数据基础》,邱明月、王新猛主编,2023年,电子工业出版社教材。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
该课程以公安大数据应用型教改实践为出发点,以公安实战案例化教学思想为导向。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目标实用化、教学案例标准化、教学流程图表化。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50%。
人工智能实验大纲
《人工智能》实验大纲
(2013年1月修订)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实验部分)
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专业课
实验学时:24学时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实验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必要环节,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实验项目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实验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几个典型实例培养学生设计并实现智能软件系统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一:
实验名称:传教士和野人过河(2学时)
实验目的:这是经典的过河方案规划问题,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编程实现让学生掌握基于状态空间知识表示方法的一般搜索策略。
实验内容:选择c、c++、java等编程语言设计并实现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的过河方案。
实验要求:程序能自动规划出所有的过河方案。
实验类型:验证型
项目二:
实验名称:八数码游戏(2学时)
实验目的:这是经典的益智游戏。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编程实现让学生掌握基于状态空间知识表示方法的启发式全局择优搜索策略。
实验内容:选择c、c++、java等编程语言设计并实现八数码游戏的启发式全局择优搜索算法。
实验要求:任意给定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系统能自动给出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最佳走步序列。
实验类型:验证型
项目三:
实验名称:动物识别产生式系统(4学时)
实验目的:这是一个简单的动物识别产生式系统教学实例,通过本实验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知识库与控制系统相互独立的智能产生式系统与一般程序的区别,为以后设计并实现复杂的专家系统奠定基础。
人工智能大纲
《人工智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农业特点,掌握一项重要的农业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21世纪高新技术为农业服务的意识,提高其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
(三)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
(四)掌握专家系统基本知识及其建造方法
(五)掌握几种常用的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六)掌握遗传算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七)了解多Agent的概念
三、课程的核心
(一)基本概念: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计算智能、人工生命、神经网络、进化计算、遗传算法、Agent
(二)基本原理:人工智能的一般搜索原理,包括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博弈、α-β剪枝搜索、消解反演求解过程、通用问题求解原理。
(三)基本方法:知识表示方法、推理策略、子句集求取、专家系统的建造方法、数据挖掘方法、神经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进化计算中的编码方法以及选择、复制、交叉和变异算法。
四、预备知识
要求前期课程为模糊数学、粗集理论、数据结构
五、教学内容
(一)人工智能概述(2学时)
1、人工智能的概念;
2、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3、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
(二)知识表示方法(8学时)
1、状态空间法
2、问题归约法
3、谓词逻辑法
4、规则表示法
5、语义网络表示法
6、框架表示
7、面向对象表示
8、综合表示
(三)人工智能一般搜索原理(24学时)
1、盲目搜索(1学时)
(1)图搜索策略
(2)宽度优先搜索
机器学习实验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制定(修订)时间: 2017 年 11 月
课程名称:《机器学习》课程编码:090142132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选修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课程总学时:40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 8
开课单位:理学院
一、大纲编写依据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7-2020教学计划;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机器学习》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
3. 近年来《机器学习》实验教学经验。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1.《机器学习》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
2.本实验项目是《机器学习》课程综合知识的运用;
3.本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计算机行业里属于比较前沿的内容,通过上机实验,不仅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机器学习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题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4.本实验对毕业设计等课程有指导意义。
三、本课程实验目的和任务
1.理解机器学习基本理论,训练运用机器学习的思想对软件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实践的基本技术,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开发环境,具有编译、编辑、连接、调试程序的基本能力;
4.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注意源码管理、程序可读性、规范化等问题;
5.培养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及调试程序的能力,以及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四、实验基本要求
神经网络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可编辑修改word版)
《神经网络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10437
课程名称:神经网络设计
英文名称:Neural Network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总学时72 (其中含实验学时:7)
学分:3.5
适用对象: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信息管理、机电工程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方法、线性代数
二、课程简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只是生物神经系统的一种高度简化后的近似。它是用大量的简单神经元广泛互连成的一种计算结构,属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最初是为了探索和复制人脑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例如说话、视觉、信息处理等,同时也有对实际相似的问题的分类且进行比较好的解释。
近一、二十年来,掀起了一次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的新高潮以来,引起了许多领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由于积极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突破性进展, 例如系统控制、数据压缩、模式识别、系统鉴别等方面。本课程主要介绍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给出了大量的实例来加以解释。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re computational paradigms which implement simplified models of their biological counterparts,biological neural network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re the local assemblages of neurons and their dendritic connections that form the human brain.It is classified nonlinear dynamic system by mathematics. Although the initial intent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was to explore and reproduce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asks such as speech,vision,and knowledge processing,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lso demonstrated their superior capability for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approximation problems.
AI翻转课堂教案-第4章 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教案
第四章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课题名称: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学习过程:
络曾历经质疑、批判与冷落,同时也几度繁荣并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就。从20世纪40年代的M-P神经元和Hebb学习规则,到50年代的Hodykin-Huxley方程感知器模型与自适应滤波器,再到60年代的自组织映射网络、神经认知机、自适应共振网络,许多神经计算模型都发展成为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与优化计算等领域的经典方法,为该领域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影响。目前模拟人脑复杂的层次化认知特点的深度学习已经成为类脑智能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增加网络层数所构造的“深层神经网络”使机器能够获得“抽象概念”能力,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又掀起了神经网络研究和应用的一个新高潮。
(三)神经元
人脑中的信息处理单元是神经细胞,而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单元就是人工神经元,,一个人工神经元的结构如图所示。
(1)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为(x1, x2, ..., xn)。
(2)每一个输入信号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突触权重(w1, w2, ..., wn),权重(weight)的高低反映了输入信号对神经元的重要性。
(3)线性聚合器(∑)将经过加权的输入信号相加,生成一个“激活电压”(activation voltage)。
(4)激活阈值(activation threshold)或bias(θ)给神经元的输出设置一个阈值。
(5)激活电位(activation potential)u是线性聚合器和激活阈值之差,如果u≥0,神经元产生的就是兴奋信号,如果u<0,神经元产生的是抑制信号。
计算智能与深度学习 课程教案
内容计算智能绪论
安排
2学时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智能的定义;
(2)了解计算智能的技术分支及适用范围;(3)清楚计算智能的应用领域;
目的要求(1)理解计算智能的定义及其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2)了解计算智能的发展简史;
(3)理解计算智能的技术分支及各分支之间的关联关系;(4)了解计算智能的应用范畴及应用场景。
重点
难点
重点:计算智能发展简史,并从中了解计算智能技术发展的内外因素及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包括导入语、主要讲课内容、时间安排、提问或举例等)
教学方法
与手段1、导入语(15分钟)
计算智能带来的计算方式的影响。
课程主要内容简介:人工神经网络、进化计算、群集智能、模糊系统、
随机搜索算法、人工免疫系统、粗集理论等。
课程考核方式:平时作业(10%)、实验(20%)、期末考试(70%)
2、主要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1)计算智能的概念
(2)计算智能发展简史
(3)计算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简介
3、教学方法
(1)PPT多媒体讲解;
(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讲解计算智能的技术特点及时代特征。
(3)重点讲解讲解硬件发展及大数据给计算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主流计算智能技术。
PPT讲授
PPT讲授
PPT讲授
作业/思考题:
作业1.计算智能概念
内容神经网络
安排
8学时
教学目标(1)掌握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神经元模型、感知器神经网络、线性神经网络、BP 神经网络。
(2)理解径向基神经网络(RBF网络)、竞争神经网络如汉明神经网络和自组织映射特征神经网络、简单反馈神经网络、全反馈型Hopfiled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
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
哈尔滨理工大学朱建良
神经网络是起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应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模拟人脑的思维、结构和智能的一门新兴学科。神经网络理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智能控制、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自适应滤波和信号处理、非线性优化、自动目标识别、连续语音识别、声纳信号的处理、知识处理、传感技术与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前校长田长霖教授于2000年7月,在接受东南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仪式上,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演讲,他提到了美国二十一世纪的三个科研主攻方向为:信息科学、生物科学、纳米科学。由此可见神经网络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在这门课程中,由于学时所限,我们仅介绍神经网络的基本模型、BP算法、Hopfield神经网络、细胞神经网络等基础内容。
1 课程时数:40学时
2 考试方式:考查(考试)
3 授课方法:讲授与自学及查阅文献相合
4 参考文献:
(1)宿延吉等,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
(2)王永骥等,神经元网络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吴简彤等,神经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
(4)焦李成,神经网络的应用与实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一章 绪 论
§1.1 生物神经元模型
1 神经元的结构
人的大脑大约由12
10个神经元组成,而其中每个神经元又与约2
10~4
10个神经元相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
人工智能实验大纲
《人工智能》实验大纲
(2007年7月修订)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实验部分)
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专业课
实验学时:16学时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课程实验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必要环节,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综合性实验项目还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工智能》实验环节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几个典型实例培养学生设计并实现智能软件系统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项目一:
实验名称:传教士和野人过河(2学时)
实验目的:这是经典的过河方案规划问题,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编程实现让学生掌握基于状态空间知识表示方法的一般搜索策略。
实验内容:选择c、c++、java等编程语言设计并实现3个传教士和3个野人的过河方案。
实验要求:程序能自动规划出所有的过河方案。
实验类型:验证型
项目二:
实验名称:八数码游戏(2学时)
实验目的:这是经典的益智游戏。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编程实现让学生掌握基于状态空间知识表示方法的启发式全局择优搜索策略。
实验内容:选择c、c++、java等编程语言设计并实现八数码游戏的启发式全局择优搜索算法。
实验要求:任意给定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系统能自动给出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最佳走步序列。
实验类型:验证型
项目三:
实验名称:动物识别产生式系统(4学时)
实验目的:这是一个简单的动物识别产生式系统教学实例,通过本实验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知识库与控制系统相互独立的智能产生式系统与一般程序的区别,为以后设计并实现复杂的专家系统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基础知识】
三个要素: 神经元的计算特性(传递函数) 网络的结构(连接形式) 学习规则
三要素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神经网模型,基本可分为三大类:
前馈网络
反馈网络 自组织网络(竞争学习网络)
前馈网络
Hebb 学习规则 基本思想:两个神经元同时兴奋时它们的连接应加强。
前馈网络典型结构
反馈网络
代表:Hopfield 网络 常用于:联想记忆(associative memory) 用于模式识别:可用于模板匹配、可用于特征选择中的优化问题。
输入层
竞争层
SOM神经网络平面示意图
几个名词: 象: 随着不断学习,对于某个输入向量,对应的winner 结点令逐步趋于固定, 这个结点称作该样本的象。 原象:若向量x 的象为结点i ,则x 为i 的一个原象。 象密度:同一结点上原象的数目,即有多少样本映射到该结点。 象密度图:按结点位置把象密度(相对值)画到一张图上。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法
神经网络的学习: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并改进自身性能,主要指 调节网络参数使网络达到某种度量,又称为网络的训练。
学习方式:
监督学习
非监督学习 再励学习
学习规则:
误差纠正学习算法 竞争学习算法
监督学习
对训练样本集中的每一组输入能提供一组目标输出。
网络根据目标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信号来调节网络参数。
SOM神经网络结构
基本上为输入层和映射层的双层结构,映射层的神经元互相连接,每 个输出神经元连接至所有输入神经元 SOM网共有两层,输入层模拟 感知外界输入信息的视网膜,输出层模拟做出响应的大脑皮层。
36
SOM 特性
经过适当训练后,结点对输入的响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
反映了输入样本集内部的一些特性(样本分布密度及样本间拓扑关系)。
13
【发展史】
1986 年美国的一个平行计算研究小组提出了反馈神经网络的 Back
Propagation(BP)学习算法。 • 成为当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 该方法克服了感知器非线性不可分类问题,给神经网络研究带来
了新的希望。
y j f ( wij xi j )
i 1
n
f (u j )
当引入邻域相互作用后,出现自组织现象。
SOM 学习算法
SOM 用于模式识别的作法
Kohonen 芬兰语语音识别 ① 用一批(有代表性)的样本训练SOM,(自学习)使之出现自组织 特性,(形成对输入空间的映射); ② 用一批类别已知的样本(可以与训练样本集相同)去标定在SOM 上 的象,完成对各结点的分类; ③ 输入待识别样本,计算其象结点位置,用象类别标号确定样本类别
本章结束
wk.baidu.com
• • • • 第一次把神经网络研究从纯理论的探讨推向工程实现, 在IBM704计算机上进行了模拟, 证明了该模型有能力通过调整权的学习达到正确分类的结果, 掀起了神经网络研究高潮。
y j f ( wij xi j )
i 1
n
1 f (u j ) 0
uj 0 uj 0
神经系统的自组织功能
生物学研究的事实表明,在人脑
的感觉通道上,神经元的组织原理
是有序排列。因此当人脑通过感官 接受外界的特定时空信息时,大脑 皮层的特定区域兴奋,而且类似的 外界信息在对应区域是连续映象。 对于某一图形或某一频率的特定 兴奋过程,神经元的有序排列以及 对外界信息的连续映象是自组织特 征映射网中竞争机制生物学基础。
第9章 人工神经网络
主讲人:李君宝
哈尔滨工业大学
1.基础知识
2.前馈神经网络
3.反馈神经网络
4.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自然神经网络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神经元(neuron): 细胞体(cell)、树突(dentrite)、轴突(axon)、突触(synapses)
23
最常用的传递函数
Sigmoid 函数
最常用的传递函数
硬限函数(hard-limit)
阈值逻辑函数(threshold-logic)
感知器 Perceptron 问题:感知器只能解决一阶谓词逻辑问题,不能解决高阶问题。
26
多层感知器
3.反馈神经网络
反馈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LeCun 1986, Rumelhart, Hinton & Williams 1986
教师
t(n) 期望输出
环境
输入
实际输出
神经网络
p(n)
a(n) 误差信号 e(n)
比较
非监督学习与再励学习
非监督学习:不存在教师,网络根据外 部数据的统计规律来调节系统参数,以 使网络输出能反映数据的某种特性。
输入 环境 神经网络
输出 再励学习:外部环境对网络输出只给出 评价信息而非正确答案,网络通过强化 受奖励的动作来改善自身的性能。
SOM 特性
自组织特性: (1)在经过充分的学习之后,对用 于学习的样本集,每个样本有且只 有一个象(固定映射到某一结点), 但一个结点可能有多个原象(也可 能没有)。 (2)在原空间中距离相近的样本趋 于映射到相同或相近的象。 (3)结点象密度与其原象附近原空 间中的样本密度有某种单调关系。
SOM 特性
Rosenblatt 于1950s末提出。
权值:
其中,d(t) 是向量x(t) 的正确输出。
21
感知器
神经元的工作过程:
步骤1:从各输入端接收输入信号xi 。
步骤2:根据各连接权值wi ,求出所有输入的加权和:
=ni=1wi xi - 步骤3:利用某一特征函数f进行变换,得到输出y:
y= f()=f(ni=1wi xi - )
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最富有魅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能够通过其输入样本检测其规律性和输入样本相互之间的关系, 并且根据这些输入样本的信息自适应调整网络,使网络以后的响应 与输入样本相适应。
2.前馈神经网络
感知器 Perceptron
基本神经元: 人工神经网络的神经元通常简化为一个多输入单输出非线性阈值器件:
学习算法是用于完成学习过程的程序,其功能是以有序的方式改变
系统权值以获得想要的设计目标。突触权值的修改提供了神经网络的 一种设计方法。
【基础知识】
基本特征:
1)神经元及其联接;
2)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决定信号传递的强弱; 3)神经元之间的联接强度是可以随训练改变的; 4)信号可以是起刺激作用的,也可以是起抑制作用的; 5)一个神经元接受的信号的累积效果决定该神经元的状态;
SOM 网结构
神经元呈平面分布(或其它空 间分布)输入向量的每一维连接到 每个结点结点间依分布位置关系而 有相互作用
神经元计算特性:向量匹配,与输入向量最佳匹配者称winner(计算 距离或内积) (最大响应)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结构
由芬兰学者Teuvo Kohonen于1981年提出
竞争层 输入层
wij wij Si S j
赫布规则意义(提出了变化的概念): 提出了一个神经网络里信息是储藏在突触连接的权中 连接权的学习律是正比于两个被连接神经细胞的活动状态值的乘积 假设权是对称的 细胞的互相连接的结构是他们权的改变创造出来的
12
【发展史】
1957年Frank Rosenblatt定义了一个神经网络结构,称为感知器 (Perceptron) 。
BP 算法:
说明:算法可能收敛于局部极小点(梯度算法);与初值、步长 等的选择有关;更与网络结构(结点数目)有关。
BP 算法: 用于分类: 输入x——样本特征向量(必要时归一化) 输出Y ——类别编码
其它应用:函数拟合、时间序列预测、数据压缩,…… MLP网络也常称作BP 网。
4.自组织映射
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 亦称SOFM。 Kohonen 提出(1980s)
式中, xi(i=1,2,…,n)是输入,wi为该神经元与各输入间的连接权值,
为阈值,y为输出
22
感知器
• 连接权wij: wij>0,称为正连接,表示神经元uj对ui有激活作用 wij<0,称为负连接,表示神经元uj对ui有抑制作用 • 神经网络的各种学习算法的不同特点反映在调整权值的原则 、方法、步骤和迭代过程的参数选择上。 激励函数:通常选取下列函数之一:
1 y 0
x x
i i
– M-P模型能完成一定的逻辑运算。 – 第一个采用集体并行计算结构来描述人工神经元和网络工作。 –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可以完成布尔逻辑计算)
11
【发展史】
1949年Donala U.Hebb(心理学家)论著《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行为自组织)》,提出突触联系强度可变的假设,认为学习的过程 最终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突触的联系强度随着突触前后神 经元的活动而变化。 ——赫布规则 多用于自组织网络的学习。即:若两个神经元输出兴奋,则它们之间 的连接权加强,反之减少。
思路类似于先作向量量化(聚类),用 较少的代表点(子类)代表原样本空间,把 这些代表点进行分类。 ——LVQ(学习向量 量化) 与普通向量量化(C均值聚类)的不同: 所得到的代表点本身是有序的,且保持了所 代表的子集在原空间中相对关系。
SOM 用于非监督模式识别
自组织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监督学习过程SOMA(自组织分析) 基本思路: ① 用未知样本集训练SOM; ② 计算象密度图; ③ 根据象密度图划分聚类(把结点代表的小聚类合并)。 特点: 对数据分布形状少依赖性;可反映真实存在的聚类数 目,尤其适合人机合作分析(高维数据的有效二维显示) 数学上待研究的问题多: 象密度与样本分布密度之间的关系? 拓扑保持特性? 如何在SOM 平面上聚类?
环境
输入 神经网络
评价信息
【发展史】
1943年McCulloch(心理学家)和Pitts(数理逻辑学家)发表文章, 提出M-P模型。描述了一个简单的人工神经元模型的活动是服从二值 (兴奋和抑制)变化的。总结了神经元的基本生理特性,提出了神经 元的数学描述和网络的结构方法。—标志神经计算时代的开始 输出表达式 MP模型:
1 u 1 e j
14
【发展史】
• 1990年汉森(L.K. Hansen)和萨拉蒙(P. Salamon)提出了神经网络集成
(neural network ensemble)方法。 证明: 可以简单地通过训练多个神经网络并将其结果进行拟合,显著地提 高神经网络系统的泛化能力。 神经网络集成可以定义为用有限个神经网络对同一问题进行学习。
神经元的作用:加工、传递信息 (电脉冲信号)
神经系统:神经网:大量神经元 的复杂连接
通过大量简单单元的广泛、复杂 的连接而实现各种智能活动。
【基础知识】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由简单处理元构成的规模宏大的并行分布处理 器,具有存储经验知识和使之可用的特性。
人工神经网络从两个方面上模拟大脑: (1)神经网络获取的知识是从 外界环境中学习得来的。(2)内部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即突触权值, 用于储存获取的知识。
【基础知识】
自然神经网络的某种模型(数学模型) 两路研究方向:探索智能活动机理;建立可用的高级机器。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大量简单的计算单元(结点)以某种形式相连接,形成一 个网络,其中的某些因素,如连接强度(权值)、结点计算特 性甚至网络结构等,可依某种规则随外部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 最终实现某种功能。
多层感知器与BP 算法(MLP&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多层感知器结构
结点采用Sigmoid 函数
特性:可以实现任意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用于分类: 两层网(一个隐层)可实现空间内任意的凸形成区域的划分。 三层网(两个隐层)可实现任意形状(连续或不连续)区域划分。
BP 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