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复习重点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复习重点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考试重点:第一章: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1、总量、增长、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世界地位等总量、增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38671亿美元,增长186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过去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还能够远销海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步伐开始加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13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1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商品结构: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形式;21世纪,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另外,处于工业产业链底端的加工贸易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另外,经过分析研究发现:30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已经由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转化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为主;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增大,反映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贸易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出口日益集中于某几类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30年贸易结构的变迁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意义,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各科期末考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一、考试章节第一章全章;第二章第3节;第三、四、五章全部;第九章第1、2节二、考试题型选择(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论述三、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述年,1978年,2010年)2、中国各年代出口主导产业群(1)50-70年代:矿产品、农副土特产品(2)80年代:轻工业品、纺织品(3)90年代-现在:机电、仪表(器)、化工产品(4)将来(2050年后):高新技术产品3、(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怎样发展、表现、全面分析阐述)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总额纵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2008年↗ 上升;2009年↘ 下降;2010年↗ 上升再从横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位次不断上升。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二)进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三、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正在形成从进出口国别、地区情况看对前十大出口市场依赖程度:1995年为92.2%;2007年下降到82.9%;2010年下降到79.7%四、对外贸易企业结构趋向多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1979年,赋予外资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赋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2004年7月,任何企业、组织及个人均可依法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五、沿海省市在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中的地位显著2010年1-9月沿海10个省市出口10238.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0.2%,其余的21个省(市、区)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8%。
2010年1-9月,10个沿海省市进口额9161.18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90.3%。
六、贸易方式多样化,加工贸易成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4、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P27(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实施品牌战略,重构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4)、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5)、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5、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对对外贸易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49-51【课本答案】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内容: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2004级函授学员第二学期复习大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
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以下是大家在备考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但请大家在复习时不能只关注这些知识点,应该尽可能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否则做题时会感到模棱两可,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同时,这些知识点可能无法直接从课件中找到答案和全部解释,需要大家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总结和概括。
涉及题目本身的具体问题,请通过答疑信箱向本课答疑教师提出。
第一章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对外贸易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特点二、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对外贸易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处的客观地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辅助地位的原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一、国际分工理论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2、简要分析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应坚持的原则。
3、用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二、国际价值理论1、国际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要分析在怎样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双方才能实现互利。
3、用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实物形态上论证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必要性1、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含义。
2、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论证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第三章实行对外开放与发展开放型经济一、对外开放的内涵1、对外开放政策的含义。
2、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对外开放的格局1、1992年以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1992年以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三、对外开放战略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出口贸易一、中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二、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概况1、改革开放后出口贸易增长速度。
外贸复习重点(附答案)
20XX 年下学期《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专题一基本概念(第一章)1、外贸规模、外贸结构、外贸地理流向、外贸方式、外贸依存度、外贸差额和外贸条件等一系列概念及相关内容。
(1)分析中国外贸的基本运行特征。
1)外贸规模: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世界贸易增长率,是贸易大国。
2)外贸结构:主要是低附加值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比重低,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
3)外贸地理流向: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欧美和亚太;双边贸易不对称。
4)外贸方式: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增值率不高、科技含量低。
5)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高,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强。
6)外贸差额: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欧美,逆差主要来自亚太。
7)外贸条件:贸易条件总体趋于恶化,但未陷入贫困化增长。
(2)分析中美贸易差额问题。
1)是什么?中国贸易对美顺差、美国逆差,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很深。
2 )为什么?①转口贸易,转口统计与转口加价的影响;②迁移效应,国际产业转移;③加工贸易,国际价值链的末端;④美国自身的原因,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
3)如何看待?A认识:①对美顺差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②一国不能局限于双边贸易,应实施多边贸易;③中美经贸关系表现在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等四个方面,美国在后三个方面有优势。
B利益和态度:①美国方面:巨额贸易逆差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能实现经济的“自我均衡”,以本国逆差要求人民币升值,限制从中国的进口而满足自我利益;②中国方面:巨额顺差造成与其他国家经贸关系的紧张,不利于经济的内外均衡,我国态度应是不追求顺差,转变观念,出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世界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1)经济影响力;2)国际价值链的核心环节;3)众多一流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4)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者。
2、为何说中国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1)从外贸结构来看,主要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国际价值链的末端。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1对外开放: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2对外开放格局1)沿海地区先开放(1)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省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上海浦东)(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东、湛江、北海等14个)(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1988年初,环渤海经济特区;3月,将40个市县划入开放区)2)逐步向内地开放(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3)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3对外开放的特点(1)渐进式开放(2)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条件下开放(3)以经济开放为基础的全方位对外开放(4)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开放4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具体又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1西方传统贸易理论: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比较成本论(大卫李嘉图)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里昂惕夫之谜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国际价值理论(国际价值即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国的平均劳动时间,它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消耗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数)、社会再生产理论第三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题目)1内涵: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2)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3)创名牌出口商品2重要意义:1)是适应国际竞争机制的需要2)是节约资源和社会劳动,提高外贸经济效益的需要3)是减少贸易摩擦,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3措施: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体系4)实施名牌战略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利,采取发布命令、制订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重点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开放以来最为重要的支柱之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开放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下面将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重要影响因素及政策举措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发展历程:1.第一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初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贸易方式都比较有限。
主要是以出口商品为主,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上。
同时,中国采取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与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
2.第二个阶段:1992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推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加速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使得中国的贸易政策更加开放。
3.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当前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度增长。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主要是由于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市场扩大,企业国际化水平提高等原因。
二、重要影响因素: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中包括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等。
例如,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国际贸易环境:国际贸易环境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贸易壁垒的打破等都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度增长。
3.国内产业结构:国内产业结构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三、政策举措:1.对外贸易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例如减免关税、扩大出口退税范围等。
同时,中国还通过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等方式来促进贸易自由化。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章节重点CH11、对外开放政策:主要是经济上的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2)主要内容:发展对外贸易(最根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最主要)(3)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已经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由政策层面向政策与制度层面同时实行对外开放;二是由“请进来”为向和“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并举的方向过渡。
2、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1)1992年以前,沿海地区开放:(1)建立经济特区(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2)逐步向内地开放:3)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4)进一步对外开放3、对外贸易发展的评价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就(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3)国际贸易市场多元化发展(4)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拓展了对外贸易领域(5)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足(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
(3)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还有一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产品,且占一定比重。
(4)对外贸易方式仍呈初级化。
(5)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
(6)外贸依存度过高(7)服务贸易发展落后4、加入WTO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1.对经济贸易体制进行适应性调整:完善法律体系,改善投资环境;保持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外贸经营权全部放开。
2.履行开放市场承诺,规范货物进出口管理办法。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题型:1.判断(对或错)2.多项选择3.简答题4.材料分析(贸易摩擦与出口信用保险二选一)1.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最根本)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3.利用外资4.开展国际劳务合作5.发展对外合作6.设立经济特区2.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商品:机电产业3.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核心(扩大出口贸易)4.现阶段我国进口贸易的主要内容适当组织消费品进口、组织重点建设物资进口、确保加工贸易物资进口5.我国对外贸易国际法渊源:《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和中国的《加入议定书》、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承认的国际贸易惯例6.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情况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其中逆差主要集中于运输,旅游,保险服务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服务类别,其他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实现了较大数额的顺差7.提供我国进出口信贷的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8.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应该加大服务贸易9.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出口信用保险是承保出口商在经营出口业务的过程中因进口商的商业风险或进口国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
出口信用保险承担的风险特别巨大,且难以使用统计方法测算损失概率,一般商业性保险公司不愿意经营这种保险,所以大多数是靠政府支持来经营的(非营利性)10.10个国家经济“新特区”上海浦东新区(2005.6)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2006.5)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2007.6)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2007.6)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2007.12)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2007.12)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广东深圳市(2009.5)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2010.4) 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2010.12) 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义乌市(2011.3)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11.2006年商务部制定商业领域的“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及格局商务领域的六大发展目标:一是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一、中国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
答:中国对外贸易结构:1.商品结构2.市场结构3.地区结构4.方式结构5.主体结构二、中国高贸易依存度的评价。
三、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战略举措。
1.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a)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b)引进跨国资本,实现中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3. 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协调发展a)解放思想,提高认识b)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和产业选择c)合理确定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推动对外投资市场选择理性化4. 全面稳健的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a)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发展开放型经济b)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c)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依据一、新古典贸易理论四大定理的结论及推导。
答:1.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应出口其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而进口其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对彼此都是有利的。
2.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在均衡状态下,两国都面临着相同的(和绝对)的商品价格,两国只有具有相同的技术,规模报酬不变,则相对(和绝对)成本将相等化。
3.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会是相对丰裕要素所有者收入提高,相对稀缺要素所有者收入降低。
4.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地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减少。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评价。
答:负面:1、视市场超额利润与关税保护成本的对比而定2、视企业的竞争行为类型而定3、视对手报复与否而定4、视多边规则约束强弱而定正面:1、理论前提:不完全竞争、规模收益递增2、理论观点:单边干预动机3、理论缺陷:非特有4、政策效果:实践性很强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一、对外贸易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定义:对外贸易是指国内居民与外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一种经济活动。
2.发展历程:中国对外贸易始于古代,由丝绸之路发展为现代对外贸易系统。
中国对外贸易在开放政策下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和特点1.出口贸易: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电子设备、服装和家具等。
外贸出口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2.进口贸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进口主要以原材料和中高端产品为主,如石油、铁矿石、机械设备等。
进口对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消费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3.贸易伙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
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欧盟、东盟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1.外贸政策:中国实行一系列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包括贸易便利化、出口退税、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倡议等。
2.关税政策:中国逐步降低关税水平,鼓励进口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高水平开放。
3.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一些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需要采取一些贸易救济措施和应对贸易摩擦的政策。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和挑战1.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出口和进口的增长促进了国内生产和就业。
2.影响产业结构:依靠对外贸易,中国逐渐发展为制造业强国,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国内中高端产品不足等问题。
3.贸易不平衡: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仍然偏向出口,进口依赖度相对较低,导致对外贸易不平衡。
4.国际竞争:外部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在提高贸易竞争力和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5.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体系的规则制定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合作。
总之,中国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概念、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以及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概论重点第壹章壹:关于对外开放的含义: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竞争、使国内封闭经济转化为开当经济,用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
二:对外开放的内容: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边缘到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四:对外开放的特点:渐进式开放,于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上开放;以经济开放为基础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向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
五:对外贸易管理宏观的体制:对哇哦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运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属于上层建设的范畴,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建立,利随经济基础的发展而变化。
第二章壹: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均应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且且通过国际贸易交换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它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和所得的原因。
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尽管壹个国家于生产俩种产品处于绝对劣势,选择俩种产品中劣势较小的产品或者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来生产和出口,同样能够获得贸易利益。
三:要素禀赋理论:商品的绝对价格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其次壹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相对密集、相对丰富、要素相对便宜的,进口相对密集使用和稀缺而又昂贵的的商品,就提高壹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
四: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论证了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进步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五: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三章壹:我国改革化战略规划作用:这些规划对贸易总量、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和调控。
二:壹个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而会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政策的制约。
三:国际贸易的竞争: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焦点,价格竞争处于次要地位。
我国实行以质取胜。
四:科技兴贸战略背景:为了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施此战略,能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最终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考试范围试用版第一章导论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该资料中楷体字为说明性文字,帮助记忆,非必背内容。
第三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大经贸”战略的定义实行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技术、服务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外经贸、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外经贸发展战略。
“大经贸”战略的基本内容1、大开放形成对外对内的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在此基础上,加快转换企业机制,奠定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
2、大融合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其他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大融合,实现多边经贸合作的有机结合,维护我国应有的经济利益,推进贸易、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的密切结合,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将外经贸的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3、功能大转变提高对外经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同时,着力发挥其促进我国产业机构调整、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宏观、微观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导向作用,提供多方面的综合服务。
出口商品战略是指一国为达到预定的出口战略目标,根据本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对出口商品的构成所做的战略性安排。
现阶段我国出口商品构成的安排1、大力发展机电产品的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2、积极发展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3、积极发展高科技产品4、积极发展创汇农产品的出口。
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管理概念对外贸易管理是以国家法律、规章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从国家宏观经济利益和对内、对外政策的需要出发,对进出口贸易进行领导、控制和调节。
第五章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出口信贷含义是世界各国为了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的出口,加强国际竞争能力,该国的出口信贷机构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2)
一、国际大循环理论主张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
该理论的要点: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搞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理论的意义: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提供了依据,为中国从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过渡到发挥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着眼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主张:以国际经济的基本内容和发展为依据建立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经济组织结构体系;外贸体制采取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制度。
二、比较利益学说基本内容:认为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对分工和交换的双方都有好处。
绝对成本说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绝对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相对成本说认为应该按照生产成本相对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1、关于“贸易互利性”原理:哈伯勒的机会成本能够较好地解释“贸易互利性”。
一国应当对本国适于生产的产品与资源状况进行比较,选择牺牲机会成本大的商品而生产机会成本小的商品,以此参与国际分工.2、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内核——比较优势论比较利益学说的内涵通常被表述为“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3、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基石——劳动价值论通过劳动耗费的差异来论述国际贸易的起源。
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即商品的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
三、要素禀赋理论1、赫-俄理论(H—O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生产要素供给的丰缺;(2)认为国际贸易的影响是:要素价格均等化;(3)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国收益增长。
所以一国应该分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饿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2、斯道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1)内容: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各科期末考试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一、考试章节第一章全章;第二章第3节;第三、四、五章全部;第九章第1、2节二、考试题型选择(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论述三、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述年,1978年,2010年)2、中国各年代出口主导产业群(1)50-70年代:矿产品、农副土特产品(2)80年代:轻工业品、纺织品(3)90年代-现在:机电、仪表(器)、化工产品(4)将来(2050年后):高新技术产品3、(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怎样发展、表现、全面分析阐述)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总额纵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2008年↗ 上升;2009年↘ 下降;2010年↗ 上升再从横向看我国外贸发展: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位次不断上升。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二)进口商品结构的发展变化三、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正在形成从进出口国别、地区情况看对前十大出口市场依赖程度:1995年为92.2%;2007年下降到82.9%;2010年下降到79.7%四、对外贸易企业结构趋向多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主力1979年,赋予外资企业自营进出口权;1999年,赋予私营企业自营进出口权;2004年7月,任何企业、组织及个人均可依法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五、沿海省市在对外贸易地区结构中的地位显著2010年1-9月沿海10个省市出口10238.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0.2%,其余的21个省(市、区)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8%。
2010年1-9月,10个沿海省市进口额9161.187亿美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90.3%。
六、贸易方式多样化,加工贸易成为主要出口贸易方式4、中国如何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P27(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2)、实施品牌战略,重构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3)、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4)、推进对外直接投资,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5)、全面稳健地融入全球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5、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对对外贸易发展的意义和作用P49-51【课本答案】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内容: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多选1. 晚期重商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是(BCD)A.极力主张对外贸易应根据绝对的“多卖买买”;最好“不买”的原则来积累货币B.主张通过调节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商品运动而不是控制货币本身的运动来增加货币财富C.允许货币输出国外,不再强调将资金货币禁锢在一国国内D.认为只有货币投入流通才能取得更多货币E.认为防止金属货币外流应成为制定外贸政策的指导原则2. 外汇倾销作为一种鼓励出口的措施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才有效这样的条件是(AC)A.货币的外贬值的程度大于因此而引起的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B.国家管理机构必需对外汇买卖的数量直接进行限制和分配C.其他贸易国不同时实行买卖程度的货币对外贬值和采取其他报复性措施D.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两种以上汇率的复汇率制度E.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商品出口3.我国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作用是(BCDE)A.有利于扩大劳动就业B.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度C.有利于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D.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E.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4.专有技术的主要特征有(ABCD)A.保密性B.经济性C.可传授性D.历史性E.实施性5.外汇管理除了外汇储备和汇率制度的建设还包括(BCD)A.货款管理B.外汇市场管理C.国际收支管理D.金融机构外业务管理E.对外投资管理6. 《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规定的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包括(ABCD)A.国境支付B.境外消费C.商业存在D.自然人流动E.商品贸易中服务的过境7. 外商独资企业的优点是(ABCDE)A.无须本国的资金和外汇B.利用我国一些闲置的或机会成本较低的经济资源C.通过所得税可分享外国企业近一半的所得税收入D.中方不承担任何风险E.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8.清理和完善我国金融法律体系的标准包括(ACDE)A.赋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B.培育信用文化C.保障金融市场化改革D.清理和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的组织和程序E.对国内现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给予法律保护9.联合国发展系统提供援助的国别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ABCD)A.受援国的过敏经济发展规划B.需要联合国提供援助的具体部门和具体项目C.援助所要事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D.需要联合国对项目所作的投入E.各参加国优先发展的次序10.下列有关国际工程承包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CE)A.总包是目前国际工程包活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承包方式B.单独承包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项目C.在分包条件下,业主与各承包商分别签订承包合同D.在二包条件下,业主要和总包商,二包商分别签订合同E.在合作承包方式下,由中标的那家承包商与业主进行协调11.国际分工特点有(ACE)A.国际分工是超越各国国家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社会分工B.国际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社会形态下都存在过C.决定国际分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D.国际分工一般不会受到其他国家的干预和限制E.国际分工受到各国家政府策略、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12.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包括(ABDE)A.金融期货B.金融期权C.私募发行的债券D.票据发行的便利E.金融互换交易13.下列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是(ABCDE)A.配额限制B.金融控制C.采购及经营限制D.价格限制E.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14.商品综合方案的主要内容有(ABCDE)A.建立多种商品的国际储存的“缓冲存货”B.建立国际存储的共同基金C.签订商品贸易的多边承诺D.扩大和改进商品贸易的补偿资金供应E.扩大初级产品加工,使出口商品呈现多样化15.专有技术与专利的区别有(ABC)A.法律地位不同B.技术内容的范围不同C.存在的时间不同D.应用范围不同E.商业价值不同16.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B两国:两种产品:甲产品,乙产品,两国在贸易前都成产两种产品,单位产品投入如下:国家甲产品所需劳动数(人/年)乙产品所需劳动数(人/年)A 1 160 1 170B 1 110 1 1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A.绝对成本论认为A,B两国无法进行国际贸易B.比较成本论认为A,B两国无法进行国际贸易C.绝对成本论认为A国应出口甲产品,进口乙产品D.比较成本论认为A国应出口甲产品,进口乙产品E.比较成本论认为A国应进口甲产品,出口乙产品17.我国加入WTO协定书中关于银行服务业开放承诺正确的是(ACD)A.审慎性发放营业许可证B.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及时发放C.外汇业务和金融资讯类业务及时开放D.人民币业务分阶段开放E.金融资讯类业务分阶段性开放18.国务院授权的海外投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包括(CE)A.劳动部B.财务部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D.国家外汇管理部门E.商务部19.在双边援助中,双边直接贷款是指援助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的优惠性贷款,他一般用于(BCD) A.教育部门 B.开发建设 C.粮食援助 D.债务调整 E.卫生部门20.国际劳务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ABCDE)A.国际工程承包B.国际投资C.技术服务D.咨询服务E.以上都是简答/论述1.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单纯保护转变为“奖出限入”保护(2)从隐形保护转变为规范性显性保护(3)政策调整从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延伸(4)政策目标由“调剂余缺”转变为“推动经济成长”(5)以“扩大出口”为基本方针(6)从最初无意识到最终有意识地实现贸易自由化2.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管理的必要性何在?(1)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必要手段之一(2)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是实施经济手段的保障(3)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可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4)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是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内在要求3.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有哪些严重的弊端?(1)对外贸易由少数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2)产销脱节(3)国家统收统支、统包盈亏(4)统得过死、政企不分4.简述“走出去”战略的内容,你认为中国企业有必要“走出去”吗?为什么?指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5.衡量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指标有哪些?请阐述各指标含义。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重点
名词解释:1.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进口额+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100%2.对外贸易摩擦:是指由于贸易活动或与贸易相关的政策、制度等原因引起的国际经济关系紧张及争端事态。
3.保障措施:指在进口增加,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情况下,进口国可采取提高关税或实施数量限制等手段,对国内产业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护。
4.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采取一些技术性措施,主要是指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使其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
5.出口导向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6.进口替代战略: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
7.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8.SA8000:是一种基于国际劳工组织宪章(ILO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而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
9.外贸立法管理手段: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借助法律规范的作用对进出口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
具有权威性、统一性、严肃性、规范性的特点。
10.出口退税:出口退税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经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各流通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复习点总结1.新中国成立前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贸易对象集中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通过没收对外贸易中官僚资本、建立过硬对外贸易企业、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等三个步骤,全面建立起中国的社会对外贸易。
3.1978年以后:对外贸易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支柱力量。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过新宪法。
*对外开放政策--P54.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1)容易引起贸易摩擦(2)加大了人民币值的压力(3)增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4)出口产品竞争力单一、利润薄(5)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5.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答:(1)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支援国内市场(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4)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5)增加外汇储备(6)扩大社会就业(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8)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6.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的原因:答:(1)低成本优势;极度富裕的劳动要素禀赋(2)鼓励出口措施(3)限制进口的政策(4)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5)汇率低估(6)外贸环境改善(加入WTO)7.“六五”计划——(1981-1985)内容: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品;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七五”计划----(1986-1990)内容:提出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1)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实现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考试重点:
第一章: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1、总量、增长、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世界地位等
总量、增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
步“走出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38671亿美元,增长186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过去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还能够远销海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
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步伐开始加大。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13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1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
接投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
商品结构: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形式;21世纪,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另外,处于工业产业链底端的加工贸易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另外,经过分析研究发现:30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
的地位已经由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转化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为主;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增
大,反映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贸易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出口日益集中于某几类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30年贸易结构的变迁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意义,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市场结构: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
经过多年的发
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
(一)外贸占全球份额逆势上升,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不断提高。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地区)贸易陷入停滞或低速增长,欧洲
世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