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论述题复习重点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1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 易
8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
这一时期的对外经济贸易承担了组织内外 物资交换,帮助调剂供求和稳定市场物价,扶 持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恢复和发展,争取 所需物资的进口,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 斗争,迅速建立起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经济 关系,开展突破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禁运的斗 争等任务。
1. 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 2. 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
销商品的需要 3. 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4. 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021/2/26
第1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 易
5
三、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解放后,我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 权,收回了被它们长期霸占的旧海关,建立了人 民新海关,取消了它们对外汇、金融、航运、商 检等方面的垄断,摧毁了它们对外贸的控制,实 行了对外贸易统制,把对外贸易的独立自主权牢 牢地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
199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1957亿美元;
1994年突破2367亿美元,保持第11位,成为第一个突破出口 1000亿美元的发展中国家。
1995年为2809亿美元,继续保持第十一位。
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899亿美元;
2000年突破4000亿美元;
2004年突破1.1万亿;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笔记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笔记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笔记

第一讲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何谓对外贸易

1.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总和;一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

2.对外贸易的基础或传统内涵:

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活动

3.对外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易货贸易,记账贸易,转口(港澳)贸易,边境贸易

4.两种基本状态:外贸顺差;外贸逆差

5.直接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最大化,获得商品与服务价值增值。

6.中国对外贸易三大支柱:

商品贸易(货物),服务贸易,技术贸易

7.对外贸易依存度:

外贸额/GDP=?

越大说明外贸依存度越大

,对外贸易的贡献越大,风险越大

二.历史回顾

1. 旧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征决定了旧中国的对外贸易性质是半殖民地性质

特征:

(a)旧中国的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控制

和垄断(协定关税)

(b)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料、倾销商品的

需要

(c)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d)长期的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 新中国成立后

(a) 没收对外贸易中的官僚资本

(b) 建立国营的对外贸易企业

(c) 改造私营进出口业

从三面全面建立起中国的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片面追求单一的全民所有制,这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应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一.国民经济恢复与重建时期的对外贸易(1950-1957)

1.新中国的对外贸易起点水平很低旧中国的对外贸易不但规模小,而且连年逆差

贸大复习提纲对外贸易概论

贸大复习提纲对外贸易概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 旧中国对外贸易是性质的.

A. 半封建

B. 半殖民地

C. 资本主义

D. 半封建、半殖民地

2.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政策是.

A. 利用

B. 没收

C. 改造

D. 限制

3. 1949年以前,我国国际收支长期.

A. 逆差

B. 顺差

C. 收支平衡

D. 出超

4. 目前,我国的贸易伙伴多达.

A. 100多个

B. 200多个

C. 300多个

D. 400多个

5. 国际价值理论是从角度论证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性.

A. 发展生产力

B. 货币增值

C. 互利

D. 生产要素平衡

6. 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是以为交换尺度的.

A. 国别价值

B. 国际价值

C. 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平均值

D. 国内价值

7. 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 利用外资

B. 引进先进技术

C. 发展出口贸易

D. 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8. 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 浦东

B. 深圳

C. 海南

D. 珠海

9. 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层次是.

A. 沿海开放城市

B. 沿江开放城市

C. 沿海经济开放区

D. 经济特区

10. 目前,我国出口创汇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A. 轻纺产品

B. 机电产品

C. 石油

D. 农副产品

11. 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发展后劲,我国应使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

A. 创汇农产品

B. 机电产品

C. 高科技产品

D. 轻纺产品

12. 目前,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

A. 美国

B. 日本

C. 欧盟

D. 香港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式

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过渡

第一节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

对外贸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国家的产生(社会条件);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出现(物质条件)

概念:

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

一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

《对外贸易法》第二条第二款作了这样的定义:本法所指的对外贸易,是指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

第二节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

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

对外贸易规模通常用一定时期一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来表示。

两个明显特征:

1、对外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

率。

2、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显著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发展演变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

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

1.迅速与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贸易关系,并与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2.大量进口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所必须的物质,如钢材、有色金属、

化工原料、橡胶、机床、拖拉机、化肥、农药、车辆、船舶、飞机、石油以及稳定市场等的棉花化纤、砂糖、纸张、手表等物资。

3.出口大豆、桐油、茶叶、猪鬃、肠衣、蛋品、厂丝、钨砂、水银和绸

缎等。

4.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 11.35亿美元增长到1952年的19.41亿美元,

增长了71%,其中进口额从5.83亿美元增长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

91712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开放方式的转变-717

91712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开放方式的转变-717

第一,1979一1991年,是对外开放的初始阶段。主要是通过放权、减税、让利的方式培育市场因素;通过招商引资、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引入外来竞争压力;通过城乡、区域、产业不平衡发展(开放)的方式分阶段激活各种经济因素,形成经济起飞和发展的基础。起点是从主动承接海外华人的产业转移开始起步,从发展“三来一补”的补偿贸易开始起步,从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进行试点示范开始起步。尤其是港商及海外华人资本率先来中国大陆投资2,带来了当时最短缺的外汇、资本、管理经验和商业网络联系,形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起步高、见效快、扩散大的特点。

第二,1992一2001年,是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外向型经济体制的攻坚阶段。主要通过汇率、外贸、外资、金融、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产出和出口快速增长,从根本上缓解了外汇和资本短缺的瓶颈制约,成功地实现经济起飞5。这个时期,人民币汇率并轨改革是一个重大突破。当时,由官方汇率、外汇调剂汇率、黑市汇率组成的多重汇率制度,产生价格信号失真导致的资源错配,引致出大量的寻租和腐败行为。1994年人民币并轨为单一汇率,大大推进了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出口、FDI和外汇储备余额的增长。

第三,2001一迄今,是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明显地上了一个台阶。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

1.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发展的示范区和窗口

2.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3.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参与国际合作的桥头堡

4.区域开放从不平衡向全方位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总结ppt课件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总结ppt课件
7
贸易补救措施是指对进口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 施。
这三种措施都是因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失时由主管 当局主动采取的进口限制。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经建立起符合世界贸易组织 规则要求的完善的贸易补救制度
8
第六章 中国的关税制度
关税指进出口货物通过一国关境时,由该国海关征收的税 收.
12
原产地规则:是指任一国家、国家集团或地区为确定货物 原产地而实施的法律、规章和普遍适用的行政命令。简言 之,是确定货物原产地的法规。
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中国目前的原产地制度与世界贸易 组织的《原产地规则协议》的规则一致,适用于实施最惠 国待遇、反倾销和反补贴、保障措施、原产地标记管理、 国别数量限制、关税配额等非优惠性贸易措施以及进行政 府采购、贸易统计等活动对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的确认
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包括国家对货物进出口、技术进 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法律制度。
经过半个多世纪外贸实践的考验,中国的法律体系从无到 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零碎到系统,对中国登上世界第二 位贸易大国地位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6
为了适应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修订了1994年的《外 贸法》、2004年7月1日实施,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完善。新 《外贸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外贸的法律建设上了一个 新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同时也 标志着中国已建立起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又 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的,同意、完备、透明的外经 贸法律体系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含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含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D )是消除成员国在贸易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障碍,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一体化方式。P59

A.共同市场

B.关税同盟

C.自由贸易区

D.经济一体化

2.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B )引入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一成员提供给第三方的优惠(优待、特权、豁免)均应

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方。P165

人国民待遇原则B最惠国待遇原则

C.互惠互利原则

D.透明度原则

3.甲国生产手表需要6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劳动日,乙国生产手表需要12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

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 )

A.甲国出口手表和自行车

B.乙国进口手表和自行车

C.甲国出口手表,乙国出口自行车

D.甲国出口自行车,乙国出口手表

4.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与地区间所组成的一体化是(B )。

A.垂直经济一体化

B.水平经济一体化

C.部门经济一体化

D.全盘经济一体化

5..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缔约国对方的特权、优惠及豁免待遇,应与缔约方给予

(D )。

A.任何第三国的待遇相同

B.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C.第三国或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口.其参加的关税同盟的其他成员国的待遇相同

6.( B )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P45

A.技术差距理论

B.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7.假定一国以2000年为基期,2004年出口价格指数为7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那么该国2004年的贸易条件为

《国际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国际贸易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掌握国际贸易、对外贸易的含义及其区别

①对外贸易: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

活动。对外贸易有时也被称为国外贸易或称为进出口贸易。某些海岛国家的对外贸易则称为海外

贸易。

②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有形商品的交换,

也包含无形商品的交换。国际贸易也可称为世界贸易。

区别: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熟悉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

(二)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一般规律

(三)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

(四)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五)各主要贸易对象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及做法。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

1.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并学会运用

①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

②对外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

③总贸易体系: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

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出口。在总出口中既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又包括未经

加工的进口货物的出口。

④专门贸易体系: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⑤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之间的差额。

⑥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一国总进出口或世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_(含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_(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20)

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2、国际价值、规模经济、人力技能说;

国际价值是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量,其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

人力技能学说是从里昂惕夫的劳动熟练说发展来的。所谓人力技能是指人的劳动技术熟练程度,是通过储蓄和投资形成的,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人力投资。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从而对一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该学说认为新时代,一个国家应该重视人力投资以提高人力技能,才可能产生新的比较优势。

4、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开放经济强调把国内经济和整个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充分的参加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发挥出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

5、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透明度原则

非歧视性原则(Non-discriminatory):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缔约国在实行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不得对其他缔约国实施歧视待遇。如果缔约国一方对另一方不用对其他任何国家所同样不适用的限制或禁止,即为非歧视性原则。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一、对外贸易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1.定义:对外贸易是指国内居民与外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一种经济活动。

2.发展历程:中国对外贸易始于古代,由丝绸之路发展为现代对外贸易系统。中国对外贸易在开放政策下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和特点

1.出口贸易: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电子设备、服装和家具等。外贸出口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2.进口贸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进口主要以原材料和中高端产品为主,如石油、铁矿石、机械设备等。进口对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消费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3.贸易伙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欧盟、东盟和日韩等国家和地区。

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1.外贸政策:中国实行一系列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包括贸易便利化、出口退税、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倡议等。

2.关税政策:中国逐步降低关税水平,鼓励进口和提高消费水平,促进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高水平开放。

3.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一些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需要采取一些贸易救济措施和应对贸易摩擦的政策。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和挑战

1.经济增长: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出口和进口的增长促进了国内生产和就业。

2.影响产业结构:依靠对外贸易,中国逐渐发展为制造业强国,但也存在产业结构单一、国内中高端产品不足等问题。

3.贸易不平衡: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仍然偏向出口,进口依赖度相对较低,导致对外贸易不平衡。

我国对外贸易概论(附含答案解析)

我国对外贸易概论(附含答案解析)

期末复习大纲

一.单选题

1、对外贸易制度的性质是由它所依附的()的性质所决

定。

A 社会经济制度

B 社会政治制度

C 社会民主制度

D 社会法制制度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政策是()。

A.利

B.没收

C.改

D.限制

3、我国对外开放是向()开放。

A.发达国家

B.所有国家和地区

C.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D.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4、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B、发展出口贸易

C、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D、利用外资

5、()年,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已初步形

成。

A 1978年

B 1985年

C 1992年

D 1991年

6、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

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

D、对外劳务合作

7、完善售后服务对我国下列哪种产品出口市场的巩固与扩大最为重要()。

A、农产品

B、矿产品

C、机电产品

D、纺织品

8、现阶段,我国出口市场战略的核心是实现出口市场格局的()。

A、多元化

B、集中化

C、细分化

D、平衡化

9、20世纪50年代,我国从原苏联引进的技术有()。

A.200多项

B.300多项

C.156项

D.84项

10、以下不属于技术贸易的方式的是()

A、商品出口

B、许可证贸易

C、直接投资

D、工程承包

11、我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什么时候()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2、中美是什么时候建交的()

A、1972年 B 、1973年

C、1974年

D、1979年

13、履行国际间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的基础是实行()。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5)、李斯特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经验告诉我们,风力会把种子从这个地方带到 那个地方,因此荒芜原野会变成稠密森林;但是 要培养森林因此就静等着风力作用,让它在若干 世纪的过程中来完成这样的转变,世界上岂有这 样愚蠢的办法吗?如果一个植林者选择树秧,主 动栽培,在几十年内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这倒不 算是一个可取的办法吗?历史告诉我们,有许多 国家,就是由于采取了那个植树者的办法,胜利 实现了它们的目的。”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1、在有贸易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 两个国家都将本国的资源转移至本国具有绝对优 势的部门。 2、双方进行贸易,可以用本国劳动率高、成本低, 也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换取本国劳动率低、 成本高,处于劣势的产品。 3、双方进行贸易获利的源泉在于,由于国际专业 化分工,双方都发挥了本国的绝对优势,提高了 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成本;由于国 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之间存在着差异。
第二章、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格鲁贝尔和劳埃德于1975年提出的G-L指数: Xi——一国i产业的出口额; Mi——该国i产业的进口额; Ai——该国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量值在0-1间 变动,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越 接近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复习点总结

1.新中国成立前对外贸易的主要特征: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控制和垄断;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帝国主义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贸易对象集中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长期入超和不等价交换。

2.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通过没收对外贸易中官僚资本、建立过硬对外贸易企业、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等三个步骤,全面建立起中国的社会对外贸易。

3.1978年以后:对外贸易占有重要战略地位,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支柱力量。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过新宪法。

*对外开放政策--P5

4.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主要问题?

(1)容易引起贸易摩擦(2)加大了人民币值的压力(3)增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4)出口产品竞争力单一、利润薄(5)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5.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

答:(1)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支援国内市场(3)提高科学技术水平(4)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5)增加外汇储备(6)扩大社会就业(7)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8)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的原因:

答:(1)低成本优势;极度富裕的劳动要素禀赋(2)鼓励出口措施(3)限制进口的政策(4)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5)汇率低估(6)外贸环境改善(加入WTO)

7.“六五”计划——(1981-1985)内容: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特产品;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我国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第一章

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1980年6月,邓小平在借鉴外宾时,第一次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公诸于世。

1981年11月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

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写入我国新宪法,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最终确立了。

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记住上,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利用国际分工的好处,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1、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最根本)

2、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使用先进技术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4、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5、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6、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对外开放格局:

从点到线、由线到面,有边缘向纵深,从南到北,从东倒吸,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

1、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1990年:

浦东;2006年:滨海新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

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东、湛江、北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外贸易考试重点:

第一章: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1、总量、增长、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世界地位等

总量、增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

步“走出去”,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亿美元,跃升至去年的38671亿美元,增长186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过去我国严重依赖进口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还能够远销海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

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的步伐开始加大。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2013年1-10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417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

接投资6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商品结构: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主要实现了三次大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形式;21世纪,工业制成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另外,处于工业产业链底端的加工贸易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另外,经过分析研究发现:30年来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

的地位已经由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转化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为主;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增

大,反映了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贸易集中度指数不断上升,反映了我国出口日益集中于某几类产品,更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综上所述,我国30年贸易结构的变迁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意义,反映了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市场结构: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

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一)外贸占全球份额逆势上升,贸易大国地位更加巩固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外贸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不断提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地区)贸易陷入停滞或低速增长,欧洲

世界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