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知识分享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知识分享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

是治疗阳明热证的经典方剂,为历代医家所喜。

然而对于白虎汤的禁忌证,自古就争论不休。

作为一名尚在学习阶段的中医学生,我在阅读了各种文献资料后,也想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

说到白虎汤的禁忌证,当推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白虎汤“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 脉沉者, 不可与也; 不渴者, 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第一禁“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

”脉弦,主病在表在上,属邪实。

脉细者,主患者气弱体虚。

原文中所说的脉弦而细,表明病人虽气血不足,但邪在表在上。

我以为,吴氏之所以将其例为禁忌证,是怕其人正气已虚,若再重用石膏辛凉伤正。

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

盖石膏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

”也就是说,白虎汤既不损正气,且能清虚实之热,又能逐热外出。

况且,在许多临床上可见脉虽浮弦而细,然病者症见高热、口大渴、尿黄、汗出舌红苔黄者, 辨证应属于里热炽盛。

第二禁“脉沉者, 不可与也。

”阳明气分热盛这一证候的脉象可以见脉沉数。

沉脉主里证。

张锡纯就认为阳明郁热, 失于外达, 虽见脉沉伏, 又何妨用白虎解热。

他曾治一人, 全身发冷, 两腿疼痛, 诊其脉甚沉伏, 郁于阳明, 经用大剂白虎加连翘治愈。

以上两禁皆以脉象为症状描述,但脉象毕竟仅仅是四诊之一,而且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单凭脉象就判定是否为白虎汤禁忌证显然不合适。

第三禁“不渴者, 不可与也。

”在《伤寒论》里对白虎汤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及口渴用白虎汤,而是提及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便秘,经热是大渴,腑热用承气汤,经热用白虎汤。

有时候在外面吃饭,放味精,回来后大渴,一下子变白虎汤证,这就是味精不能吃的原因。

伤寒应该用表法汗法,结果吐下后,胃的津液一定伤到。

正常情况下,人的热停在津液里,也停在血里,津液伤到后,一部分热离开津液和血浮上来,故“表里俱热”。

阳明证但热不寒,“恶风”是因为里面很热,风吹到很难过,并不代表有表证。

加人参是因为津液伤到。

石膏1两,知母5钱,甘草2钱(里面已经很热了,不需要用炙甘草),粳米2钱,煮成很稀的稀饭,也可用糯米。

这就是白虎汤,一定重用石膏,一剂即中。

白虎加人参汤糖尿病人的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及低血糖(一饿要吃东西,不吃就流冷汗发抖)都是白虎汤证,而不需要去看血糖值高低。

一八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就算病人有一点“背微恶寒”,只要“口燥渴”,就是吃了味精后的那种渴,代表津液伤到了,会心烦,都是白虎加人参汤。

临床上,病人燥渴,烦躁,就算有高烧,舌苔黄且干裂,口渴欲饮,没有一点寒证,一样用白虎汤,加人参的原因是确定病人津液没有了。

白虎汤一下去,烧一样退,故白虎汤是退烧良方。

病在阳明是大热(高烧),病在太阳是小热,承气汤也可退烧。

一八五、“伤寒”,脉浮,发热,无汗。

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无汗”,看似麻黄汤证,但无恶寒,非麻黄汤证。

这一条辨是说:有表证时不给白虎汤。

无汗是一个很好的指标,代表:表未解。

应先解表再攻里。

临床上,有时碰到病人恶风、有汗,是桂枝汤证,又燥渴,且脉浮,这时也可以把桂枝汤和白虎汤合开,一剂表里双解。

《经方一百首》之白虎汤

《经方一百首》之白虎汤

《经方一百首》之白虎汤?046、白虎汤【组成用法】生石膏30~100g、知母15g、炙甘草6g,粳米15g。

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1.胸中烦热,面红而垢,气粗身重,口鼻气热,尿短赤,不恶寒但恶热,病重时鼻鼾,语言难出,神志昏沉,或项强搐搦、或谵语遗尿等。

2.舌质红,舌面干,苔少或黄燥,或白糙,或干黑有芒刺,脉洪大滑数有力。

【理代应用】1.以机体新陈代谢极度亢进为特征的疾病,如流感、猩红热,肠伤寒、乙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各种外感热病的极期。

甲亢病人基础代谢率增高时也有使用本方的时候.2.以发热,肿胀、充血或出血为病理表现的皮肤黏膜疾病,如麻疹,夏季皮炎、顽固性过敏性皮炎、外障眼病、鼻衄,急性口腔炎、牙周炎等也有使用的机会。

3.其他如中暑,糖尿病、胃炎、精神病、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肿瘤发热等,烧伤后剖面灼热而渗出不止,类似于“大热”、“大汗”的表现,可使用本方。

【经验参考】顽固性高热性疾病—直是本方的首击目标,其特征是大汗出而热不退。

如刘渡舟先生以本方治疗两例高热病人,一例是3岁女孩,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

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

辨为阳明气分热盛亢斥内外,急当清热生津,以防动风痉厥之变。

处方:生石膏30g,知母6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服1剂即热退身凉,汗止而愈。

另一例是48岁男子,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氨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

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C,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

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的“热厥”之证。

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

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

服2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5)。

有意思的是本方不仅治疗人类的热病有效,对于动物热病其疗效也令人满意。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一、白虎汤方【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治疗消渴(上消)【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适应证】阳明气分热盛证。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随证加减】气血两燔,引动肝风。

症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钩藤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如兼有阳明腑实,症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证有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方解】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适用于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或热邪在经,在气,在肺胃。

此时正气盛邪气实,邪正相争剧烈,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临床表现。

里热熏于阳明肌肉,故身大热,面赤;里热烘盛,迫津外泄故汗出淋漓;热邪伤津,故见烦渴喜饮;热盛于经,脉洪大而有力。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唯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本方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为君,入肺胃二经,辛以透解皮肤之郁热,寒以清解阳明之火热,甘寒能生津止渴,一药三用,逐热外出并有生津上渴之效。

知母苦甘寒质润,与石膏同入肺胃,性苦降能肺胃之火,寒能清解阳明热盛,质润能生津润燥,清热泻火又能生津,为臣药。

知母与石膏相须为用,增强清热透肌、生津除烦之效,功效倍增。

石膏与知母性味辛寒,恐伤胃气,所以用炙甘草、粳米益胃护津为佐使药,使攻不伤正,补不留邪,用大寒之药无伤胃气之虑。

《伤寒来苏集》云“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

【每日学伤寒】白虎汤

【每日学伤寒】白虎汤

【每日学伤寒】白虎汤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C185白虎汤方阳明白虎辨非难难在阳邪背恶寒膏斤知六甘二两粳米六合服之安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是讲阳明热而未实的脉证治法。

关于.表有热,里有寒.,注家有多种认识。

结合临床实践,我认为应该在.表.底下加一个.里.字,此.表里有热.。

.里有寒.这个就简略了。

就是.伤寒,脉浮滑,此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突出一个脉,因为脉浮滑,大浮数动滑,这都是阳脉。

脉浮而滑,是阳气有余,阳明有热,气分有热。

气分有热充斥于表里,表里有热,口燥渴,心烦,汗出这些症状也是自在言外了。

如果气还没有伤,只是伤了津液,就用白虎汤就可以,不要加人参。

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知母有些苦味,很滋润,能滋养津液,还有点儿养肾阴、肺阴、胃阴的作用,对于肺、肾、胃这三个脏器的阴分,母都能够滋养。

白虎汤证口干燥,口苦,因为热伤了阴分、伤了津液,所以要用知母。

知母既能清热,因为它苦而滋润,它又能养津液,所以这个药在白虎汤里非常重要。

为什么白虎汤不用麦冬、天花粉、石斛、玉竹,但用知母?大家要考虑考虑,等将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它就用麦冬、不用知母了。

因为知母不但生津液,它还有清热的作用,那些药,一般说扶津液、滋津液、扶正气有余,清热的能力就不行了。

知母既能祛邪也能养正,能养肺、胃、肾的阴精。

为什么叫知母?就是知道肺阴是肾水之母。

母,金水相生。

所以它这个药能滋肾阴,滋肺阴。

石膏是辛寒之药,成无己说它是甘寒的。

石膏是清热的,是个大寒之剂,能清气分之热,肺胃之热,它之所以能生阴,就是它能清热,把热要是去了,津液它不受消耗了。

石膏这个药是清热的,是寒性药,能清肺胃之热,又能清卫气之热,所以石膏是个非常重要的药,治伤寒、治温病。

又一本书叫《疫疹一得》,这个书中用石膏,用到一斤,二斤,二斤、三斤的用。

经方学习——白虎汤

经方学习——白虎汤

经方学习——白虎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多用于发热性疾病,有解渴、止汗的功效,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石膏,知母,生甘草,粳米或山药。

【经典方证】
伤寒,脉浮滑。

(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219)
伤寒,脉滑而厥者。

(350)
【体质要求】消瘦,皮肤白而细腻,湿润,多汗,大便干结如栗,口渴感明显者。

【适用疾病】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感、猩红热、甲亢、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急性脊髓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眼病、皮肤病、多汗症、牙周炎、牙髓炎、小儿发热、暑热症等。

【加减法】消瘦、口渴、食欲不振者,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
关节疼痛、气上冲者,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
关节疼痛、口中黏、舌苔厚腻者,加苍术,名苍术白虎汤;
身热不退、发斑、吐血衄血、谵妄躁扰者,合水牛角、玄参,名化斑汤;
甲亢,合小柴胡汤。

【注意事项】皮肤黯黑者、黄肿者、满面红光者慎用。

白虎汤系列(1)白虎汤

白虎汤系列(1)白虎汤

白虎汤系列(1)白虎汤现代剂量参考《方剂学》(第十版)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们认真学习了解了小柴胡汤系列,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白虎汤系列。

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碎(50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六合(9g)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阳明热但是没有里实。

脉浮滑,说明阳气有余,阳明有热,浮是表热,滑是里热。

表热里寒这个历代医家争议比较大。

林亿等主张寒热两个字互换位置,也就是表有寒、里有热;也有说表热里寒应当是白通汤,不是白虎汤;但是现代经方大家都认为表里都热,不要在意那个寒字就好;分析一下方剂:石膏可以清阳明经热;知母能滋肺阴、肾阴,关节炎疼痛、水肿的时候经常用。

但是药太寒了,怕脾胃之气受伤,加炙甘草补中益气;粳米补脾胃的后天化谷之源,同时制约石膏知母的寒性。

《伤寒论》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又是一条三阳合病,这是三阳合病阳明为主的。

之前在三阳合病少阳为主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条文中做过对比,具体可以参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篇章。

回到本条。

病机是三阳合病,邪热比较严重。

腹满、身重、口不仁、谵语、遗尿属于阳明有热;身重是太阳有热;难以转侧是少阳有热。

同样是三阳经都有热邪,三阳经气不利。

邪气跨越表里,封闭内外,气血流通不畅,所以有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这些症状。

和其他的三阳合病最主要的不同是本条阳明经热最严重。

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这些症状都反应患者阳明经热邪很严重,因为阳明经上行于脸部,阳明有热,会有脸部出油的现象;味觉也会变迟钝;谵语是阳明有热;热邪逼迫膀胱,就会不能控制小便。

如果误用汗法,会导致患者伤津液,出现说胡话,比谵语还严重;如果泻下,会伤胃阳和胃阴,津液不足,导致患者只有头上出汗,手脚冰冷。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清热剂内容很丰富,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和清虚热五个方面,这个实际上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这种病机和治法体系来的。

清气分热反映了经热的特点,散漫的,明显发热升高的这类特点。

清热解毒是针对热毒的一些特点,包括外科疮疡肿毒方面热毒的治法和一些原则。

清脏腑热是邪在不同脏腑,根据脏腑治法、脏腑病机体系出现的这个热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方剂,这里很多体现了脏腑局部的热,有郁热这个特点。

清虚热是指一种阴不足而阳亢这个虚热,但热病后期一些虚热也包括在内。

而且重点方是用的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那现在热病后期虚热也用,阴虚内热也用。

这是分类,五个方面。

一般来说清热剂使用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同时里热如果形成了,没有结实。

如果表邪未解,热已经入里,那就是像表里双解。

这是一般的运用原则。

气分,总体上是一个阳热亢盛。

阳热亢盛引起的临床的病变呢,首先一个是气分热,高热是它特点。

高热逼迫津液外泄,出大汗,脉洪大。

热邪伤津除了出汗伤津之外,津液损伤产生明显口渴,作为治法来讲,辛寒清热是考虑气分是由卫分来的,邪刚由卫分到气分,还可以向外透解,这往往叫解肌透热。

辛散寒凉叫辛寒,清解。

包括常用的药物石膏,辛甘大寒的,和竹叶这些都能够清透气分之热。

银花、连翘辛凉宣透表邪,同时由于银花、连翘可以清泄里热,又有辛凉特点,也有透热的特点。

热邪在气分最容易伤津液,在气分一般都提伤津,伤津液。

所以知母、麦冬这类是常用的清热生津的药物。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梗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名人参白虎汤。

)燥烦热渴舌生苔。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白虎,西方金神。

此方清肺金而泻胃火,故名。

然必实热方可用之,或有血虚身热,脾虚发热及阴盛格阳,类白虎汤证,误投之,不可救也。

按∶白虎证脉洪大有力,类白虎证脉大而虚,以此为辨。

又当观小便,赤者为内热,白者为内寒也。

气分证里作为代表的白虎汤。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伤寒论第176、219条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176)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注释:表有热,里有寒:宋臣林亿等有按语云:“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

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

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

以此表里自差明矣。

”据此理校,表有热,里有寒句,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

“里有热”自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表无寒”则提示无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这一修改,可供参考。

当然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指热痹,关节有红肿热痛,因为关节在四肢体表,这就是表有热;而热痹在里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热邪,所以可以说里有寒。

而《伤寒论》原书第176条是放在两条风寒湿痹证治的原文之后的,将其看成是热痹,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热痹也是有效的。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尘垢。

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这段主讲:论阳明表里俱热的证治和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治。

解释:阳明胃热弥漫证的主症和病机:脉浮滑,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炽于里。

故其证当为胃热弥漫,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见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等。

“表有热,里有寒”句,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诸注虽难如意,似也不必强解。

然以方药而测病证,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方法之一,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恐不得妄投。

至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热痹,则以关节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不必拘泥于里热是否炽盛。

学习张锡纯对白虎汤的运用的心得体会

学习张锡纯对白虎汤的运用的心得体会

学习张锡纯对白虎汤的运用的心得体会谈到张锡纯对白虎汤的运用,就不得不提到他对于生石膏的认识和使用。

他认为人们不善且不敢大胆使用生石膏,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世人对生石膏的认识及用法是有误区的。

人们畏惧石膏大寒,且不知晓其有发汗功效,故不敢在外感热病中使用生石膏;还有误区是为减轻生石膏大寒之性而将其煅用,然不知生石膏生用则性宣散,煅用则性收敛,与要将其外邪向外宜发的意图相悖,反而造成误治,痰火之邪反敛于体内,是以大危。

而张老认为当遵《神农本草经》之说,取生石膏“性微寒”之说,还认为生石膏性发表,可解肌发汗,所以白虎汤中的生石膏便是取其解肌发汗之功。

生石膏质重气轻,质重则可逐热下行,气轻则逐热,上出,故石膏药力常在上、中二焦,使寒凉不致下侵而致滑泻,胃腑之气化升而清肃,外感之热自然无法留存。

石膏为用可解肌透表,外感实热用之则直胜金丹;若为外感且热入阳明者,甚可放胆用之。

而在临床上使用白虎汤时,张老则变通灵活,他经常用的便是将生山药代替方中粳米,张老认为粳米仅能调和胃气、但“强食亦能致病线生”,而生山药可平补肺脾肾,润肺止嗽定喘,健脾益胃生津,补肾固摄止泻,药食西用,多食益胃而不过黏腻,较粳米其效用更甚。

还有就是兼用人参,张老多次在热入阳明或阳明热炽但素体内伤或虚弱者的治疗中,以白虎汤合人参,取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之性,既能护大剂石膏不伤胃气,又能防止耗气伤阳,石膏与人参二者相辅相成,常使垂危病证转危为安。

通过对张锡纯白虎汤运用的学习,我也曾将他的理论用在临床中,也获得了成效。

在治疗一名女性患者,高热3天,在西医院抗感染治疗3天无太大效果,便转为中医治疗。

患者高热、头痛剧烈,口干口苦、渴欲饮凉、恶热、面色晦暗、神态痕惫,大便色黑黄、质黏量少,小便短黄,脉沉数有力,舌色淡苔白腻中间微黄,边有齿痕。

我学用了张老《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治法,以生石膏30g煎汤,先服用西药对乙酰氨基片1片,在微微头汗出后服石膏汤一大碗,20分钟后体温降至37.4℃,又再服一碗,嘱患者卧床休息,等2小时后患者开始排便,体温降至37℃,第二天患者排便量正常,胃口变好,再未发热。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大家好,上次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阐述白虎汤,相信大家对这个化裁基础方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在它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化裁。

经方学习应用从不是死守条文一成不变,这便像给经方戴上了“枷锁”,杜口裹足疗效欠佳。

但更不是肆意加减,动辄加七八味药,改了原方的本义,还谈什么方证相应?经方的辨证治疗是有其法度和严谨的方证关系的,医者切莫以“臆”为准,谨守汤液配伍法度,方能严禁而灵活的辨证施治。

【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碎,一斤)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阴性药:石膏(凉,酸)知母(凉,甘滋苦)人参(凉,甘滋)平性药:炙甘草(平,甘滋)粳米(平,甘滋)阳性药:无四象解析法:君:石膏(凉,酸)16臣:知母(凉,甘滋苦)6 人参(凉,甘滋)3佐:炙甘草(平,甘滋)2 粳米(平,甘滋)6合使:无白虎汤证有三个典型症状: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对不起三才解析法:阴性药:石膏(凉,酸)知母(凉,甘滋苦)人参(凉,甘滋)平性药:炙甘草(平,甘滋)粳米(平,甘滋)阳性药:无笔误了,抱歉大家。

谢谢指正,我们继续在此之上,又出现了由津液受损导致的烦渴、口干舌燥、渴欲饮水等症,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再加一味人参补津液。

人参凉甘滋《本经》: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性凉,主要补充因温热之邪损伤的津液,养护胃气。

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把芦头去掉,可以救津液,生津止渴。

来看条文:66.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宋222)古人惜字如金,条文列出的两个症状,其实是有前提条件,当先有白虎汤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如果又出现了“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这种津液受损的症状。

上焦津液损耗,就像烧水,火比较大,蒸汽不住地向外散,锅中水就会减少,但这时还没到干涸的程度。

王付教授白虎汤札记

王付教授白虎汤札记
焦 中华教 授认 为 养生 关 键是 抓住 一 个 “ 和 ” 字 .掌握 “ 适度 的原则 ” ,并提 出 “ 起 居有 常 、运 动 适量 、饮 食 有 节 、情 志 舒 畅” 口号 ,阐明养 生 的方 法 。焦 中华 教
合 、整体 合 修 ,主张 “ 清 心少 欲 以养 神 ,适 当运动 以 养形 ” 。总 之 ,其 目的是 通过运 动将 心情 调节 到最 佳状
态, “ 形 神 双修 ”才 能健 体强 身 、延 年 益 寿 ,而达 到 授 不 仅生 活 中注 重个 人 养生 ,临床 工作 中同样 提倡 养 养 生 的最 高境界 。此 外 ,焦 中华 教授 强 调人 与 自然 息 生 保 健 ,以 达到 防病 、治病 的 目的 。在 重 视 “ 首养 精 息 相通 ,是 一个 统 一 的有 机整 体 ,因此 ,外 界 气候 变 神” , “ 重养脾 胃”的 同时 ,认为 “ 不 忘运动 ”是 其倡 导 养生 的主要 手段 , “ 整体 调和 ”是其 养生 观之 目的 。
第 1 2卷第 l 4期 ・总 第 1 9
治疗 肺 癌 、肝癌 、 胃癌 、乳腺 癌 、大 肠癌 等 常见 恶性 “ 饮食 养生 ” 、 “ 运 动 养 生 ” 中的某 一种 ,而要 整 体 把 肿 瘤 ,取得 了较 好 的临 床疗 效 。焦 中华教 授 治学 态 度 握 、综 合 调理 ,既要 养 神又 要 养身 ,且 要顺 应 自然 规 严 谨 .主持 完成 了多项 科研 课题 。先 后发 表 论文 数 十 律 。焦 中华教 授 指 出整体 调 摄 不外 一个 “ 和 ”字 .只
的 “ 更 高 、更快 、更 强 “ 的竞技 体育大有不 同。应从正 反两个 方面看待 :一方面适度 的体 育锻炼有利 于人体 的 生长 的基 础条 件 。而六 气 的异 常变 化 ,则 成 为 导致 人 体疾 病 的六 淫 ,成 为致 病 因素 。此 外 ,尚有 “ 疫 疠 之

学会用白虎汤,并不容易

学会用白虎汤,并不容易

学会用白虎汤,并不容易厥阴病白虎汤证(《医学衷中参西录》原第七期第四卷)《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太阳篇白虎汤证,脉浮滑是表里皆有热也。

此节之白虎汤证,脉滑而厥,是里有热、表有寒也,此所谓热深厥深也。

愚遇此等证,恒先用鲜白茅根半斤切碎,煮四五沸,取汤一大碗,温饮下,厥回身热,然后投以白虎汤,可免病家之疑,病患亦敢放胆服药。

若无鲜茅根时,可以药局中干茅根四两代之。

若不用茅根时,愚恒治以白虎加人参汤,盖取人参能助人生发之气,以宣通内热外出也。

《伤寒论》:白虎汤处方:石膏30g,知母9g,甘草3g,粳米6g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白虎汤症之探索概言之可分五例论述:—是温而热之渐也者;二是热而温之极也者;三是暑伤气而令表虚者;四是两阳合明者;五是津液立见消亡者。

将上述五例用白虎汤的见证,概括一下,就不难看出前三例均属太阴病。

而其第一例是不恶寒的太阴白虎汤症,第二例和第三例则是太阴暑温的白虎汤症,又是可以出现恶寒的。

但是第一例,用白虎汤之后,一般可以将病治愈,而第二例及第三例,尚有用白虎汤加人参。

甚至出现用生脉散的见证。

因此须考虑的是,如何不使第二例成为生脉散证。

但是,第三例则已成为生脉散证,即只好防脱了。

至于第四例,是属于阳明的白虎汤症,其病邪已传入中焦,而不在太阴,故与前三例又有所不同,但还存在透邪达外的条件。

而第五例则不然,无论是由于初病在太阴,或由太阴传入阳明,其主要原因是通过下后,而尤须注意的是无汗一症,当与以上诸例皆不可比。

综上所述,可知白虎汤症的演变,是缕晰分明的。

这一规律当是吾辈医家认真探索的。

现将五例分别阐述如下:温而热之渐也者:为什么《温病条辨》卷一第七条提出白虎汤?这值得细阅一下吴鞠通先生原著。

《温病条辨》一开始,谈了温病有九种;谈了“凡病温者,始于上焦”,以及太阴之为病的主脉主症,谈了桂枝汤与银翘散的区分用法。

六经用药之白虎汤

六经用药之白虎汤
也,应秋而归肺;
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 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 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
此汤则不能解之也。 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 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
知母味苦寒:

《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之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 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 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热胜其气,必以甘寒为助, 是以石膏甘寒为(臣)。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余,消烁津液,则脾气燥, 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
白虎汤
白虎汤(泻火之剂)

【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 甘草6克(炙) 粳米18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 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清热生津。
归 经:此足阳明胃和手太阴肺药也



[辩证]:
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为本方主证,属
气分阳明热盛。 凡伤寒入里化热内传阳明经,或温病热入气 分,皆可见本证。 邪热入里,阳明热盛,故壮热不恶: 热蒸阴经, 故大汗出: 热灼津伤,故见烦渴: 脉洪大或滑数,皆为热盛阳明所致。
无寒,骨节疼痛,时呕。
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
治暑嗽喘渴。
白虎汤,仲景用以清阳明无形之燥热也,胃汁枯 者, 加人叁以生津,曰白虎加人叁汤, 身中素有 气者,加桂枝以通络,名曰桂枝白虎汤,而 其实在清胃热也, 是以后人治暑热伤气,身热而渴者,亦用白虎加人叁 汤, 热渴汗泄,肢节烦疼者,亦用白虎加桂枝汤, 胸痞身重兼见,则於白虎汤中加入苍术以理太阴之湿, 寒热往来兼集,则於白虎汤中加入柴胡以散半表半 之 邪。 凡此皆热盛阳明,他证兼见,故用白虎汤清热,而复 各随证以加减, 非热渴汗泄,脉洪大者,白虎便不可 投,辨证察脉,最宜详审也。

倪海厦《伤寒论》二六〇:汗出来太多以后,水没有了,血热会增加,这就是白虎汤证

倪海厦《伤寒论》二六〇:汗出来太多以后,水没有了,血热会增加,这就是白虎汤证

倪海厦《伤寒论》二六〇:汗出来太多以后,水没有了,血热
会增加,这就是白虎汤证
二六〇: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

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阳脉就是右手的脉,寸脉也是阳脉,阳脉微,阳脉缓下来了,代表阳已经归根了,阴阳和了。

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少者,代表自己好了,如果病人汗出多者为太过,津液发散太多的时候就知道太迟了。

如果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发汗太多也会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汗出来太多以后,水没有了,血热会增加,这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发太多,把肠胃里面的津液发干掉了,大便也会硬。

跟我记方剂14-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跟我记方剂14-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跟我记方剂14-清气分热: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第四章清热剂第四章清热剂[要求]1.清热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白虎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青蒿鳖甲汤。

3.熟悉:竹叶石膏汤、凉膈散、玉女煎、白头翁汤。

4.了解:左金丸、清骨散、当归六黄汤。

4-1 清气分热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简介:《伤寒论》中,应对阳明气分热证的代表方剂。

其临床特点是: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这九个字要记住。

1)巧记法:师母炒米(石膏、知母、甘草、粳米)2)汤头歌诀: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3)方解记忆法:《伤寒论》中阳明经证与《温病条辨》中温病气分热证都用到了白虎汤,只是叫法不同,实际指的都是一个病。

生石膏作为君药,不仅可以清热更有镇静、退烧效果;知母也可镇痛、退热,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滋阴清热以存人体阴液;所以二者合用既能治标:镇痛、退烧、除烦,又可以治本:清除阳明气分的热,还能滋养阴分以扶正气;最后,甘草与粳米汤都是佐药,保护脾胃,益气生津;也有一种说法,粳米水可以增进生石膏的有效成分的溶出。

清代明医张锡纯就将白虎汤简化为生石膏与粳米两味药,称为石膏粳米汤,退热效果也是不错。

在《伤寒论》中,白虎汤还有个经典的加味,即加入人参,使其成为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治疗白虎汤证患者有气阴两虚的情况。

但是,要注意张仲景时代的人参与我们现代的普通人参略有不同,对于此证个人建议使用西洋参更为合适。

人参的种类问题,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党参非人参,古人参早已灭绝竹叶石膏汤:竹叶、麦门冬、生石膏、人参、甘草、半夏、粳米简介:《伤寒论》中: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

用于热病后期,舌红少苔,脉虚数的情况,既可清除余热,更能益气养阴。

1)巧记法:夏甘竹人卖金膏(半夏、甘草、竹叶、人参、麦冬、粳米、石膏)2)汤头歌诀: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烦热渴脉虚寻;3)方解记忆法:该方在白虎加人参汤基础上,去掉了知母,加上麦门冬、竹叶与半夏而得。

【方剂习读】白虎汤

【方剂习读】白虎汤

【方剂习读】白虎汤【方剂习读】白虎汤《伤寒论》【组成】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甘草炙,二两(6g)粳米六合(9g)【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米熟汤成,温服)。

【小编点评】中医教材《方剂学》方剂剂量很乱,我一般主张《伤寒论》中的方剂1两按15.625g,这是一煎日三服的量。

汉代1升相当于现在的200ml,粳米1升的量相当于现在的160g左右。

供参考。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证治机理】本证系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所致。

里热炽盛,故壮热面赤,不恶寒反恶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则汗出;胃热津伤,加之汗出耗津,故见烦渴引冷饮;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此证病机为肺胃热盛,热炽伤津。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土燥火炎,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唯宜清热生津之法。

【方解】方中重用石膏辛甘大寒,主入肺胃气分,善能清阳明气分大热,清热而不伤阴,并能止渴除烦,用为君药。

臣以知母苦寒质润,“清肺胃气分之热,热去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暗长矣”(《重庆堂随笔》),既“佐石膏以扫炎熇”(《本草正义》),又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以止渴除烦。

石膏配知母相须为用,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力尤强,为治气分大热之最佳配伍。

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缓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可防大寒伤中之弊,并留恋药气,均为佐药。

炙甘草兼以调和诸药为使。

四药配伍,共奏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之效。

【配伍特点】重用辛寒清气,伍以苦寒质润,少佐甘温和中,则清不伤阴,寒不伤中。

【运用】本方为治疗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之基础方。

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经方辨证要点:麻黄、承气、白虎汤类!

经方辨证要点:麻黄、承气、白虎汤类!

经方辨证要点:麻黄、承气、白虎汤类!麻黄汤类方一、麻黄汤方【辨证要点】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⑥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二、麻黄加术汤方【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辨证要点】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四、麻杏甘石汤方【辨证要点】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五、越婢汤方【辨证要点】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有汗,六、越婢加术汤方【辨证要点】越婢加术汤用于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七、越婢加半夏汤方【辨证要点】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八、甘草麻黄汤方【辨证要点】浮肿表实无汗者。

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微细。

十、麻黄附子汤方【辨证要点】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

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辨证要点】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

十二、葛根汤方【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辨证要点】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辨证要点】下利、汗出、不恶寒、脉浮数者。

【附】临床常用的葛根汤加味方:(l)葛根加生石膏汤:即于葛根汤再加生石膏 45~100 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口舌干燥者。

(2)葛根加桔梗汤:即于葛根汤加桔梗 9 克。

煎服法同原方。

治葛根汤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3)葛根加薏苡仁汤:即于葛根汤加薏苡仁 15~30 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关节痛或有痈脓者(4)葛根加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各 10 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汤证而关节疼烦者。

(5)葛根加苓术附汤:即于葛根汤加术附汤再加茯苓 10 克。

煎服法同原方,治葛根加术附汤证而有茯苓证者。

此和上方对于腰背拘急痛尤效,试用于脊髓炎亦有良效。

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一、《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创。

”以下为白话注解:中风寒热:指外感发热。

心下逆气惊喘:指心下(胃)气上逆而导致惊喘。

口干,苦焦:为热盛伤津的一种现象。

不能息:即呼吸困难,主要是热气上逆所致。

腹中坚:与脏器平滑肌痉挛有关,石膏解痉,故能缓解腹中坚痛。

产乳:指产后晕绝或指妇人产子也。

金创:可能指刀剑伤引起破伤风之类疾病。

二、仲景之应用考证:《药征》里讲到,石膏主治烦渴,也治烦躁身热而导致的胡言乱语。

仲从伤寒方剂中看出,石膏可以配知母、配麻黄、配桂枝、配人参、配竹叶、配龙骨、牡蛎等:(一)石膏配知母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而且能救阴。

阳明经证,气阴耗伤,仲景用白虎汤,以石膏伍知母清热存津。

(二)石膏配知母、人参治夏月中暑,津气两伤,高热而渴者。

此时单用白虎汤尤嫌力不足,必须加配人参,为自虎人参汤,石膏配人参有清热益气之功效,暑热铄涸之余,石膏得人参能使高温后之真阴顿复,而余热自消,此仲景制方之妙也。

(三)石膏配竹叶,善除胃热而止烦,用于病后虚烦余热。

(四)石膏配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用石膏十五方中,配麻黄的就有八方,即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汤、越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

《方函口诀》云:“膈间水气,非石膏则不能坠下,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告同义也”,这说明,石膏配麻黄可逐痰饮,发越水气而治肺胀咳喘,也是一种降逆作用。

麻黄本为辛温发散之药,具发汗、定喘功能,但与石膏相配则可制约其辛散,充分发挥其降逆定喘作用,(五)石膏配桂枝,仲景用于白虎加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木防己汤等,以白虎汤加桂枝而言,其适应证为热多寒少,骨节疼烦,取石膏以清热除烦,配桂枝以解表止疼。

大青龙汤、小青加石汤木防己汤,或为烦躁,或为肺胀,或为支饮,以石膏配桂枝能清热降逆,又能温化水饮。

(六)石膏配龙骨、牡蛎,有风引汤,仲景以治热瘫痫。

(七)石膏配龙骨、牡蛎,能重镇熄风。

按若见有心力竭者,慎用石膏。

三、后世家之应用:《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药性本草》:“如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

”甄权说:“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

”元素说:“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东垣说:“胃热、肺热。

”《本草备要》:“治斑之要品。

”四、石膏之药理作用:(一)解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中枢及发汗中枢的作用,故本品解热而不发汗,若发汗过多容易伤正,石膏则无此弊病,尤其适用于高热,解热作用且较持久。

(二)镇静及解痉作用:由于内服石膏,其钙素经胃酸作用,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使血液中钙离了浓度增加,降低机体神经应激能,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三)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1:1的石膏 Hanks液在体外培养试验中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由于Ca 可提高肺泡噬细胞的捕捉率,加强其吞噬活性和加速其对尘粒的清除,Ca在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认为在石膏的上述作用中,Ca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四)煅石膏外用,能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单味知母药理及应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肥大根茎。

一、《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寒,主消,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以下为白话注解: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的病证。

热中:指中部热,即心胃热,亦指消渴因。

除邪气:指祛外邪,除热之意。

胶体浮肿,下水:知母利尿,可退浮肿。

补不足,益气:可能是秦汉方士所加,元·朱丹溪讲“知母可以滋阴。

”按:丹溪有误,知母虽可以泻火而保阴,但不能认为知母是滋阴药。

二、后世医家之应用:《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甄权说:“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

”《大明本草》:“热劳传尸痛,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

”元素说:“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厥头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好古说:“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木草纲》:“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

”关于知母泻火而保阴,非滋阴之说,详前。

李士材说:“用知母治痨可使人天枉。

”李士材之说,为过甚之辞。

张景岳说:“知母可清火,但无补益作用”。

《理虚元鉴》谓“治未成虚劳者。

”现代用知母配合抗痨药,用于结核病的早期。

综合上述诸家及后世本草对知母的临床应用可归纳如后:(一)泻肺、肾、心、胃、小肠热,即泻里热,也解外感内伤之热;(二)治疗因热引起的伴随证,如烦躁口渴头痛,惊悸,不拘急性热病或慢性消耗热病;(三)止咳嗽;(四)治下痢:五利小便;(五)抑制性欲。

知母之配伍举例如下:(一)知母配生石膏,清阳明经热,高热烦渴。

(二)知母配川贝母,可治肺热咳逆。

如《局方》二母丸。

(三)知母配黄柏,可清下焦湿热。

若少佐以肉桂,则有滋阴降火,化气通关作用,如《兰室秘藏》方通关丸。

(四)知母配鳖甲、地骨皮,可治骨蒸低热。

(五)知母配天花粉、麦冬等,可治消渴病。

(六)知母配附子,甘寒加辛热,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

三、知母药理作用(一)解热作用:皮下注射知母浸膏2毫升/公斤体重,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

(二)抑菌作用:知母煎剂体外试验,对伤寒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百咳杆菌绿脓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多种致皮肤病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唐王焘《外台秘要》记载知母治天行时病可能与知母抗菌作用有关。

朱丹溪喜用黄柏、知母相配,后人认为有清热燥湿作用从现代药理分析,黄柏及知母均有抗菌协同作用,用H-V人型结核杆菌感染小鼠后,饲以含知母的饲料(2.5%)对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

(三)降血糖作用:知母的水浸取物,能降低正常家兔的血糖水平;给四氧嘧啶糖尿病的小鼠腹腔注射知母浸剂,亦有降低血糖作用。

(四)对在位蟾蜍心脏,小剂量无显著影响,中等剂量抑制心脏,大剂量则麻痹心脏,甚至停止搏动。

白虎汤组方分析【方药组成】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适应证】1.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舌上干燥,烦躁不得卧,渴欲饮水数升者。

2.大热,大渴,脉洪大或滑数,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或有谵语者。

3.伤寒脉滑而手足厥冷,此热厥也,亦主之。

【方解】王旭说:“白虎汤是清阳明气分之热邪。

石膏清火,知母滋阴,甘草缓阳明之津气。

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其疾趋于下,另设煎法,以米熟汤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米、甘草,载之于上,戍清肃肺胃之功。

”又说:“止渴除烦功用播,汗多热盛最相宜,无汗恶寒大不妥。

”【应用】本方尚可通治狂证,眼睛赤痛,牙龈肿痛,斑疹大热,疟疾烦渴,中暑大渴,暑风抽搐,热喘,丹毒,消渴,失眠等证。

近代对白虎汤运用范围不断扩大用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肺炎等属于气分实热者,有较好疗效。

总之辨证为里热(肺胃实热),胃未结实者,脉洪大有力面目俱赤,口干舌燥,或口臭,咬牙,或呼气热,小便赤,按其腹烙手为主。

白虎汤用石膏清热,剂量较大。

吴鞠通、余师愚用八两;余无用一斤;江笔花《医镜》先后用十四斤石膏于一病人;刘蔚楚亦用八两,连续给病人服十八剂。

按:石膏为钙盐,加甘草可促进其溶解度,但其饱和溶解度应有一定的范围,超过此范围即加大量石膏恐亦无济于事,因此石膏加多大量值得研究。

老年体衰者宜慎用,有心衰趋势者,亦宜慎用。

医案1周×男,34岁。

哮喘发作,呼吸气促,胸膈烦闷,见胸高气粗,痰浊黄稠,不易咳出,目赤唇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此为热喘、痰火旺盛之象,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平喘,以白虎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9克黄芩9克厚朴9克枳实9克五味子6克麻黄9克款冬克方5剂另炒广地龙30克,研细,每次服3克,一日二次。

按本例为痰热搏结于肺,加感外邪,致使热化火,火气上壅,则胸高气粗,如目赤唇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痰火旺盛之象。

以白虎汤配麻黄清热宣肺,因有胸闷,痰不易咳出,故加厚朴、枳实助麻黄平喘下气。

本方广地龙性寒,佐麻黄,可治热喘,药后肺火清而喘咳平。

医案2吴×男,38岁。

牙龈出血肿痛已三个多月,有口疮、热臭,口干苦而渴,胸闷烦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

证属胃积热,治以白虎汤加清热解毒之品。

生石膏30克肥知母9克川连3克生地15克丹皮9克连翘克甘草5克方4剂按本例脾胃积热,龈为胃之络,致使龈血、口疮,投以白虎汤清胃热,黄连清热解毒配以丹皮、连翘清血热治口疮有效,服药3剂后,诸证全消。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后世医家对本方评价很高,普遍推崇为阳明经热证的代表方剂,温病学派又将其立为清气分热的主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