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知识分享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知识分享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治疗阳明热证的经典方剂,为历代医家所喜。然而对于白虎汤的禁忌证,自古就争论不休。作为一名尚在学习阶段的中医学生,我在阅读了各种文献资料后,也想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

说到白虎汤的禁忌证,当推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白虎汤“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 脉沉者, 不可与也; 不渴者, 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第一禁“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脉弦,主病在表在上,属邪实。脉细者,主患者气弱体虚。原文中所说的脉弦而细,表明病人虽气血不足,但邪在表在上。我以为,吴氏之所以将其例为禁忌证,是怕其人正气已虚,若再重用石膏辛凉伤正。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也就是说,白虎汤既不损正气,且能清虚实之热,又能逐热外出。况且,在许多临床上可见脉虽浮弦而细,然病者症见高热、口大渴、尿黄、汗出舌红苔黄者, 辨证应属于里热炽盛。

第二禁“脉沉者, 不可与也。”阳明气分热盛这一证候的脉象可以见脉沉数。沉脉主里证。张锡纯就认为阳明郁热, 失于外达, 虽见脉沉伏, 又何妨用白虎解热。他曾治一人, 全身发冷, 两腿疼痛, 诊其脉甚沉伏, 郁于阳明, 经用大剂白虎加连翘治愈。以上两禁皆以脉象为症状描述,但脉象毕竟仅仅是四诊之一,而且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单凭脉象就判定是否为白虎汤禁忌证显然不合适。

张锡纯:论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之用法–经方派

张锡纯:论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之用法–经方派

张锡纯:论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之用法–经方派

白虎汤方三见于《伤寒论》。一在太阳篇,治脉浮滑;一在阳明篇,治三阳合病自汗出者;一在厥阴篇,治脉滑而厥,注家于阳明条下谓:苟非自汗,恐表邪抑塞,亦敢卤莽而轻用白虎汤。自此说出,医者遇白虎汤证,恒因其不自汗出即不敢用,此误人不浅也。

盖寒温之证,邪愈深入则愈险。当其由表入里,阳明之腑渐实,急投以大剂白虎汤,皆可保完全无虞。设当用而不用,由胃实以至肠实而必须降下者,已不敢保其完全无虞也。况“自汗出”之文惟阳明篇有之,而太阳篇但言脉浮滑,厥阴篇但言脉滑而厥,皆未言自汗出也。由是知:其脉但见滑象,无论其滑而兼浮、滑而兼厥,皆可投以白虎汤,经义昭然,何医者不知尊经,而拘于注家之谬说也。

特是白虎汤证,太阳、厥阴篇皆言其脉,而阳明篇未尝言其脉象何如。然以太阳篇之浮滑、厥阴篇之滑而厥比例以定其脉,当为洪滑无疑。夫白虎汤证之脉象既不同,至用白虎汤时即不妨因脉象之各异而稍为变通。

是以其脉果为洪滑也,知系阳明腑实,投以大剂白虎汤原方,其病必立愈。其脉为浮滑也,知其病犹连表,于方中加薄荷叶一钱,或加连翘、蝉蜕各一钱,服后须臾,即可由汗解而愈(此理参看三期第五卷寒解汤下其理自明)。其脉为滑而厥也,可用白茅根煮汤以之煎药,服后须臾厥回,其病亦遂愈。此愚生平经验有得,故敢确实言之也。

至白虎加人参汤两见于《伤寒论》。一在太阳上篇,当发汗之后;一在太阳下篇,当吐下之后。其证皆有白虎汤证之实热,而又兼渴,此因汗吐下后伤其阴分也。为其阴分有伤,是以太阳上篇论其脉处,但言洪大,而未言滑。洪大而不滑,其阴分可知也。至太阳下篇,未尝言脉,其脉与上篇同,又可知也。于斯加人参于大队寒润之中,能济肾中真阴上升,协同白虎以化燥热,即以生津止渴,渴解热消,其病自愈矣。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伤寒论》笔记81|阳明经热—白虎人参汤

一八三、“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汗,恶风,大渴而烦,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证分腑热和经热,腑热是便秘,经热是大渴,腑热用承气汤,经热用白虎汤。

有时候在外面吃饭,放味精,回来后大渴,一下子变白虎汤证,这就是味精不能吃的原因。

伤寒应该用表法汗法,结果吐下后,胃的津液一定伤到。正常情况下,人的热停在津液里,也停在血里,津液伤到后,一部分热离开津液和血浮上来,故“表里俱热”。

阳明证但热不寒,“恶风”是因为里面很热,风吹到很难过,并不代表有表证。加人参是因为津液伤到。

石膏1两,知母5钱,甘草2钱(里面已经很热了,不需要用炙甘草),粳米2钱,煮成很稀的稀饭,也可用糯米。这就是白虎汤,一定重用石膏,一剂即中。

白虎加人参汤

糖尿病人的上消(渴饮百杯不止渴)、中消(饥食百碗不解饥)及低血糖(一饿要吃东西,不吃就流冷汗发抖)都是白虎汤证,而不需要去看血糖值高低。

一八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就算病人有一点“背微恶寒”,只要“口燥渴”,就是吃了味精后的那种渴,代表津液伤到了,会心烦,都是白虎加人参汤。

临床上,病人燥渴,烦躁,就算有高烧,舌苔黄且干裂,口渴欲饮,没有一点寒证,一样用白虎汤,加人参的原因是确定病人津液没有了。

白虎汤一下去,烧一样退,故白虎汤是退烧良方。病在阳明是大热(高烧),病在太阳是小热,承气汤也可退烧。

一八五、“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篇将最全面的解读:白虎汤

此篇将最全面的解读:白虎汤

此篇将最全面的解读:白虎汤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方本列于太阳篇中,而又曰治阳明腑症者,盖以太阳之邪,服桂枝汤大发汗,表邪既解,而阳明之血液已伤,阳明乃气多血多之腑,今血液骤伤,阳明之内热立作。若不急用白虎以清热,人参以养血液,邪火益盛,即有不可扑灭之势,故白虎又是阳阴之腑方也。

白虎汤圆通应用法

1、治上消证。

夫上消者,渴而多饮也。由邪火在胃,血液大伤,血为阴,阴伤而引水以救者,阴与阴相亲也。白虎汤力能灭火以有阴,故治之而愈。

2、治心下一寸间发生疮疾,红肿痛甚。

按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也。因邪热结于胃之上口间,故发生疮疾。白虎汤专清胃热,故治之而愈。

3、治牙龈红肿痛甚,饮冷。

夫牙龈乃阳明所主,今胃火聚于上,故见红肿痛甚,又见饮冷,知其邪火伤阴。白虎汤力能清胃之热,故治之而愈(笔者常用此方加地骨皮、延胡索治之,效果更佳)。

4、治两乳红肿痛甚。

两乳乃阳明脉过之所,今见红肿痛甚,是胃中之邪热壅滞所致也。白虎汤专清胃热,热邪去而肿自消,故治之而愈(加蒲公英、延胡索,效果更佳)。

5、治谵语、遗尿,口不仁而面垢,三阳并病。

谵语者,邪热入于阳明之府也;遗尿者,邪热合于太阳之腑也。口不仁而面垢者,邪热合于少阳之腑也。白虎汤力能清热,一热清而三病立解,故治之而愈。

此方功用颇多,加减变通亦多,伤寒书言之甚详,其中尚有背寒一证,亦用之。学者当辨而明之。

【阐释】白虎汤《伤寒论》原文共三条,分见于太阳、阳明及厥阴三篇。其治疗目标是壮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无表证。因热甚伤津灼阴,故汗渴饮冷。但邪初入阳明,热而未实,急需灭火清热以救阴,故以本方治之。方中石奇、知母,寒凉性降,能清热解渴,止汗宁烦,粳米、甘草甘平,益气和中,合而收到清热益气,保胃生津之效,适用范围,亦较广泛。郑氏推广以治上消、胸疮、乳肿及三阳并病四症,以其皆由胃火旺极伤阴而致,故治之而愈。《伤寒察论》三阳合病条已言及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诸证象,郑氏具体指明其邪热分别入于太阳、阳明、少阳之腑,白虎汤力能清热,热一清而病立解。末提到尚有背恶寒一证,亦用白虎汤,须辨而明之。查《伤寒论》原文有“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一条,此背微恶寒可能是体偏虚者,大汗出后的一种症象,而口渴心烦仍甚,与少阴病之背寒不同,故以白虎汤加人参助正益阴以治之。此外有白虎汤证而挟湿者,则加苍术;,挟风者,则加桂枝,亦极有效验。笔者用本方治疗伤热咳嗽、哮喘,取得满意效果。其症状为咽喉干痛,鼻孔出热气,口臭气粗,咳嗽而痰难出,色黄且稠,有时成块成沱,或带血腥臭,面赤身热,更兼烦躁不安,舌质红绛,舌苔干黄,脉洪大有力。全系热甚之象,故以白虎汤治之而愈。又曾用此方治冶尿崩症,亦获良效。现在白虎汤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性热病,更有用于挟热之眼疾、痢疾亦获良效,可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泛。

经方方证浅解(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

经方方证浅解(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

经方方证浅解(三)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

经方方证浅解(三)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浅解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条文: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热),白虎汤主之。石膏90克,知母30克,甘草10克,粳米30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汤加人参15克)。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阳合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其原文曰阳明病,然其后文所言之种种症状及治法,皆三阳合病之症治,而非阳明病之症治也,故当为传抄之误也。本条与后文栀子豉汤条、猪苓汤条,皆为三阳合病之救误法也。)太阳中?,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热者,?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的心得

白虎汤的临床运用的心得

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219条:“三阳合病

(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语言不利,食不知味)面垢,谵语贵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是以,白虎汤为治阳明经证,热厥,三阳经合病证以及阳

明经胃热炽盛的主方,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以及中喝烦热而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219条:“三

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语言不利,食不知味)面垢,谵语贵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是以,白虎汤为治阳明经证,热厥,三阳经合病

证以及阳明经胃热炽盛的主方,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以及中喝烦热而渴等症。由汉至清代,千余年来,医家遵仲景之书为鼻祖,由於该方药筒效宏,治病广泛颇为后世医家所选用,目前有临中堪称之为广大普清热剂(杀菌剂、消炎剂)。《方剂学》以之为清气分热的首方,并誉为清热剂的三大基础方之一。

一、配伍严紧,药简效宏:自虎汤是由:生石膏一两((50g) )、知母五钱

(18g)、生甘草三钱(6g)、白粳米六合,(9g)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

温服一升,日三服。四药(辛甘苦)三味组成。方中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气轻,入肺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白虎汤类经方辨证要点及用药心法

一、白虎汤方【辨证要点】阳明病,自汗出,脉滑数者。

二、白虎加人参汤方【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治疗消渴(上消)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梗米六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适应证】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随证加减】气血两燔,引动肝风。症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可加羚羊角、水牛角、钩藤以清热凉肝,息风止痉;如兼有阳明腑实,症见神昏谵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可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证有烦渴引饮,多食善饥,属胃热者,可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功。

【方解】白虎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适用于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或热邪在经,在气,在肺胃。此时正气盛邪气实,邪正相争剧烈,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临床表现。里热熏于阳明肌肉,故身大热,面赤;里热烘盛,迫津外泄故汗出淋漓;热邪伤津,故见烦渴喜饮;热盛于经,脉洪大而有力。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唯以清热生津法最宜。

本方重用辛甘大寒之石膏为君,入肺胃二经,辛以透解皮肤之郁热,寒以清解阳明之火热,甘寒能生津止渴,一药三用,逐热外出并有生津上渴之效。知母苦甘寒质润,与石膏同入肺胃,性苦降能肺胃之火,寒能清解阳明热盛,质润能生津润燥,清热泻火又能生津,为臣药。知母与石膏相须为用,增强清热透肌、生津除烦之效,功效倍

【每日学伤寒】白虎汤

【每日学伤寒】白虎汤

【每日学伤寒】白虎汤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

主之。C185

白虎汤方

阳明白虎辨非难难在阳邪背恶寒

膏斤知六甘二两粳米六合服之安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是讲阳明热而未实的脉证治法。

关于.表有热,里有寒.,注家有多种认识。结合临床实践,我认为应该在.表.底下加一个.里.字,此.表里有热.。.里有寒.这个就简略了。就是.伤寒,脉浮滑,此表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突出一个脉,因为脉浮滑,大浮数动滑,这都是阳脉。脉浮而滑,是阳气有余,阳明有热,气分有热。气分有热充斥于表里,表里有热,口燥渴,心烦,汗出这些症状也是自在言外了。如果气还没有伤,只是伤了津液,就用白虎汤就可以,不要加人参。白虎汤由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四味药组成。知母有些苦味,很滋润,能滋养津液,还有点儿养肾阴、肺

阴、胃阴的作用,对于肺、肾、胃这三个脏器的阴分,母都能够滋养。白虎汤证口干燥,口苦,因为热伤了阴分、伤了津液,所以要用知母。知母既能清热,因为它苦而滋润,它又能养津液,所以这个药在白虎汤里非常重要。

为什么白虎汤不用麦冬、天花粉、石斛、玉竹,但用知母?大家要考虑考虑,等将来我们讲竹叶石膏汤,它就用麦冬、不用知母了。因为知母不但生津液,它还有清热的作用,那些药,一般说扶津液、滋津液、扶正气有余,清热的能力就不行了。知母既能祛邪也能养正,能养肺、胃、肾的阴精。为什么叫知母?就是知道肺阴是肾水之母。母,金水相生。所以它这个药能滋肾阴,滋肺阴。石膏是辛寒之药,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九二白虎加人参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九二白虎加人参汤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九二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高热、寒战和全身酸痛。在中

医中,伤寒的治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倪海厦作为中医界的泰斗,对伤寒病的治疗有着卓越的贡献。本文将介绍倪海厦在治疗伤寒病方

面的心得体会,特别是他所提出的“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是倪海厦在治疗伤寒病中所创立的一种方剂。这个方

剂的名字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它的效果却是非常显著的。这个

方剂主要由白虎汤和人参汤的组方所组成,既继承了传统方剂的优点,又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白虎汤。白虎汤是古代李时中所创立的,用于

治疗伤寒初期的方剂。白虎汤的组成主要有石膏、知母、甘草和麻黄。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知母则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甘草可以缓解

痉挛和抗炎,麻黄能够发散风寒。这些药物的配伍,能够清热解毒,

清利湿热,使人体内寒湿得到排除。

然而,白虎汤的局限性在于对于伤寒病中的阳虚体质患者,效果并

不理想。倪海厦在他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伤寒患者虽然体温较高,但是四肢发凉,精神不振。他认为这是阳虚的体质所导致的,于是开

始尝试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入人参,以补益阳气。

人参,作为补益药物,具有温中益气的属性。它能够提升人体的免

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虚寒体质。在白虎加人参汤中,人参的

加入使得方剂更加全面地满足了阳虚型伤寒患者的需求。

白虎加人参汤的服用方式与白虎汤相似,一般是煎煮后分次服用。

在临床应用中,患者往往会在服用几剂后出现明显的疗效,体温下降,寒战减轻,身体疼痛感减轻。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体质不同,适应

经方学习——白虎汤

经方学习——白虎汤

经方学习——白虎汤

古代的急症用方,多用于发热性疾病,有解渴、止汗的功效,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石膏,知母,生甘草,粳米或山药。

【经典方证】

伤寒,脉浮滑。(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219)

伤寒,脉滑而厥者。(350)

【体质要求】消瘦,皮肤白而细腻,湿润,多汗,大便干结如栗,口渴感明显者。

【适用疾病】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流感、猩红热、甲亢、糖尿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急性脊髓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眼病、皮肤病、多汗症、牙周炎、牙髓炎、小儿发热、暑热症等。

【加减法】消瘦、口渴、食欲不振者,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

关节疼痛、气上冲者,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

关节疼痛、口中黏、舌苔厚腻者,加苍术,名苍术白虎汤;

身热不退、发斑、吐血衄血、谵妄躁扰者,合水牛角、玄参,名化斑汤;

甲亢,合小柴胡汤。

【注意事项】皮肤黯黑者、黄肿者、满面红光者慎用。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味辛廿,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白虎加桂枝汤方证学习笔记

白虎加桂枝汤方证学习笔记

白虎加桂枝汤方证学习笔记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白虎加桂枝汤方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白虎加桂枝汤汤。

前进中的河南经方医药研究院再创佳绩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48g),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18g),桂枝去成,三两(9g)。

【白虎加桂枝汤速记】

米膏知草桂。

【白虎加桂枝汤方证】

主要适用于温疟证,还能治疗太阳热痹证。

【辩证要点】

1.基本症状以憎寒壮热,或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为基本要点。

2.临床特征以汗出,口渴,或关节热痛为审证要点。

3.检查体征以舌质红,苔薄略黄,脉浮或数为辨别要点。

4.病变证机或是邪热侵袭营卫腠理,营卫受邪而抗邪;或是温热侵袭筋脉、骨节,导致筋脉骨节被温热虑而不利。

5.其他表现因个体差异可能出现以下1个或几个症状。

(1)关节活动不利,或头痛,或身痛。

(2)心烦急躁,或饮水多不解渴。

(3)关节疼痛,且与天气变化没有明显关系。

【煎服方法】

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以水800~1000m1,漫泡30分大火烧开、改小火煎煮30分,

每次服用150ml每日1剂,分3服。

【方药功用】

(1)知母既能清热除烦如百合知母汤、酸枣仁汤,又能清热治温疟如白虎加桂枝汤,还能滋阴润燥,和利关节如桂枝芍药知母汤。

知母药理作用主要有解热作用,抗炎作用,抗菌作用,抗真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降血糖作用,利胆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肝脏对皮质醇的分解代谢,抑制Na* - K*-ATP酶活性,抑制逆转录酶和各种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作用。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气分热之白虎汤

清热剂内容很丰富,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和清虚热五个方面,这个实际上都是根据卫气营血这种病机和治法体系来的。清气分热反映了经热的特点,散漫的,明显发热升高的这类特点。清热解毒是针对热毒的一些特点,包括外科疮疡肿毒方面热毒的治法和一些原则。清脏腑热是邪在不同脏腑,根据脏腑治法、脏腑病机体系出现的这个热证,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方剂,这里很多体现了脏腑局部的热,有郁热这个特点。清虚热是指一种阴不足而阳亢这个虚热,但热病后期一些虚热也包括在内。而且重点方是用的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汤,那现在热病后期虚热也用,阴虚内热也用。这是分类,五个方面。

一般来说清热剂使用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同时里热如果形成了,没有结实。如果表邪未解,热已经入里,那就是像表里双解。这是一般的运用原则。

气分,总体上是一个阳热亢盛。阳热亢盛引起的临床的病变呢,首先一个是气分热,高热是它特点。高热逼迫津液外泄,出大汗,脉洪大。热邪伤津除了出汗伤津之外,津液损伤产生明显口渴,作为治法来讲,辛寒清热是考虑气分是由卫分来的,邪刚由卫分到气分,还

可以向外透解,这往往叫解肌透热。辛散寒凉叫辛寒,清解。包括常用的药物石膏,辛甘大寒的,和竹叶这些都能够清透气分之热。银花、连翘辛凉宣透表邪,同时由于银花、连翘可以清泄里热,又有辛凉特点,也有透热的特点。热邪在气分最容易伤津液,在气分一般都提伤津,伤津液。所以知母、麦冬这类是常用的清热生津的药物。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梗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名人参白虎汤。)燥烦热渴舌生苔。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学习笔记(完整收藏版)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学习笔记(完整收藏版)

黄煌经⽅使⽤⼿册学习笔记(完整收藏版)1、半夏厚朴汤的⽅证表达

(1)半夏证:

主诉多⽽怪异;表情丰富,情绪化明显,多疑多虑,经常反复询问医⽣;易精神紧张,眼神飘忽不定;情感

丰富且起伏⼤;易惊,易有恐惧感,易患⽩⼤⾐性⾼⾎压;恐⾼、晕车;

咽中异物感、痰滞感;刷⽛时或看见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易出现恶⼼;易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

痛)、头晕、失眠、多梦、噩梦;

易⼼悸;易肢体⿇⽊、疼痛(⼼因性的异样感觉);营养状况好;⼤眼睛,眼神明亮光彩;⽪肤滋润、油

腻,肤⾊暗黄,有浮肿貌,⽪肤缺少正常光泽;

脉滑利、灵动;形体中等或偏胖;⾆象正常,或⾆苔厚,或⼲⽽腻,或滑苔黏腻,或有痰线(半夏⾆),或

齿痕⾆。

(2)厚朴证:胸闷短⽓,胃腹胀满。

2、半夏泻⼼汤的⽅证表达

(1)黄连证、黄芩证(烦、痞):体质状态好的中青年男⼦;⼼烦,焦虑,失眠;⾆红,唇红,咽红,眼睑红;⾆苔黄腻;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糜烂充⾎⽔肿;HP阳性;胃脘⾃觉隐痛不适,按之柔软(⼼下痞,按之软),轻压痛。易⼝腔溃疡;

(2)半夏证(呕):胃胀、嗳⽓、早饱、返流;

(3)⼲姜证(利):腹部怕凉;脐下松软、⽪温低;易腹泻;⾆⾯润;

(4)⼈参,⼤枣,炙⽢草(健脾托底)。

3、⽩虎汤的⽅证表达

(1)⽯膏证:⾼热、烦躁;代谢旺盛、机能亢进;⼤热、⼤渴、⼤汗(⽪肤⽩⽽细腻,湿润多汗)、⼤烦、

脉洪⼤有⼒;⾆⾯⼲燥脱⽔;

(2)⼈参证:脱⽔貌,消瘦,神萎;唇⾆⼲燥、⽪肤弹性差、眼窝凹陷;⼝渴感特别严重(⼤渴喜冷饮,⾆

上⼲燥⽽烦,欲得饮⽔数升);⼤便⼲结如栗。

4、柴胡加龙⾻牡蛎汤的⽅证表达

学经方白虎汤

学经方白虎汤

学经方白虎汤

白虎汤为古代的急症用方,传统的清热方。具有解热、消炎、解渴、止汗等作用,适用于以恶热、自汗、大渴、脉滑而厥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经典方证】伤寒脉浮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推荐处方】生石膏80g,知母30g,生甘草10g, 粳米40g或山药30g。以水1000mL,先煎石膏30分钟,入他药,待米熟,煮取汤液4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恶热,自汗出,脉浮滑者。

【适用人群】体形中等或消瘦,神志大多清楚但烦躁,皮肤白皙湿润,汗出不止,随拭随出,肌肤扪之如烙,腹部按之坚满;或有高热,汗出不解,口渴感明显,喜冷饮,恶热;口腔干燥,舌苔少津。脉浮滑数或洪大。

【适用病症】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高热为表现的疾病,如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等发热性疾病的极期。

(2)以新陈代谢亢进、脉滑数为表现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3)以出血为表现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病。

(4)以口渴多汗为表现的疾病,如急性脊髓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眼病、皮肤病、牙周炎、牙髓炎等。

【加减与合方】

(1)消瘦、口渴、食欲不振者,加人参10g。

(2)关节疼痛、汗出、怕风者,加桂枝15g。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176、219

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注释:

表有热,里有寒:宋臣林亿等有按语云:“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据此理校,表有热,里有寒句,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里有热”自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表无寒”则提示无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这一修改,可供参考。当然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

指热痹,关节有红肿热痛,因为关节在四肢体表,这就是表有热;而热痹在里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热邪,所以可以说里有寒。而《伤寒论》原书第176条是放在两条风寒湿痹证治的原文之后的,将其看成是热痹,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热痹也是有效的。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面垢:面部如蒙尘垢。

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这段主讲:论阳明表里俱热的证治和三阳合病阳明热盛的证治。

解释:

阳明胃热弥漫证的主症和病机:

脉浮滑,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炽于里。故其证当为胃热弥漫,邪热充斥内外,表里俱热,见证当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心烦、舌干、口渴等。“表有热,里有寒”句,是《伤寒论》悬而未决的问题之一,诸注虽难如意,似也不必强解。然以方药而测病证,是研究《伤寒论》的基本方法之一,白虎汤为甘寒重剂,故当用于胃热弥漫之证,若非邪热充斥,表里俱热,恐不得妄投。至于用白虎汤加减治疗热痹,则以关节红肿热痛为辨证要点,不必拘泥于里热是否炽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虎汤学习笔记

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

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

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

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

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一、《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创。”

以下为白话注解:

中风寒热:指外感发热。

心下逆气惊喘:指心下(胃)气上逆而导致惊喘。

口干,苦焦:为热盛伤津的一种现象。

不能息:即呼吸困难,主要是热气上逆所致。

腹中坚:与脏器平滑肌痉挛有关,石膏解痉,故能缓解腹中坚痛。

产乳:指产后晕绝或指妇人产子也。

金创:可能指刀剑伤引起破伤风之类疾病。

二、仲景之应用考证:

《药征》里讲到,石膏主治烦渴,也治烦躁身热而导致的胡言乱语。仲从伤寒方剂中看出,石膏可以配知母、配麻黄、配桂枝、配人参、配竹叶、配龙骨、牡蛎等:

(一)石膏配知母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而且能救阴。阳明经证,气阴耗伤,仲景用白虎汤,以石膏伍知母清热存津。

(二)石膏配知母、人参治夏月中暑,津气两伤,高热而渴者。此时单用白虎汤尤嫌力不足,必须加配人参,为自虎人参汤,石膏配人参有清热益气之功效,暑热铄涸之余,

石膏得人参能使高温后之真阴顿复,而余热自消,此仲景制方之妙也。

(三)石膏配竹叶,善除胃热而止烦,用于病后虚烦余热。

(四)石膏配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用石膏十五方中,配麻黄的就有八方,即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汤、越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文蛤汤。

《方函口诀》云:“膈间水气,非石膏则不能坠下,越婢加半夏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告同义也”,这说明,石膏配麻黄可逐痰饮,发越水气而治肺胀咳喘,也是一种降逆作用。麻黄本为辛温发散之药,具发汗、定喘功能,但与石膏相配则可制约其辛散,充分发挥其降逆定喘作用,(五)石膏配桂枝,仲景用于白虎加桂枝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木防己汤等,以白虎汤加桂枝而言,其适应证为热多寒少,骨节疼烦,取石膏以清热除烦,配桂枝以解表止疼。大青龙汤、小青加石汤木防己汤,或为烦躁,或为肺胀,或为支饮,以石膏配桂枝能清热降逆,又能温化水饮。

(六)石膏配龙骨、牡蛎,有风引汤,仲景以治热瘫痫。

(七)石膏配龙骨、牡蛎,能重镇熄风。

按若见有心力竭者,慎用石膏。

三、后世家之应用:

《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药性本草》:“如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

甄权说:“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

元素说:“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东垣说:“胃热、肺热。”

《本草备要》:“治斑之要品。”

四、石膏之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石膏能抑制发热中枢及发汗中枢的作用,故本品解热而不发汗,若发汗过多容易伤正,石膏则无此弊病,尤其适用于高热,解热作用且较持久。

(二)镇静及解痉作用:由于内服石膏,其钙素经胃酸作用,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使血液中钙离了浓度增加,降低机体神经应激能,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三)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1:1的石膏 Hanks液在体外培养试验中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死菌及胶体金的噬能力,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由于Ca 可提高肺泡噬细胞的捕捉率,加强其吞噬活性和加速其对尘粒的清除,Ca在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认为在石膏的上述作用中,Ca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四)煅石膏外用,能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单味知母药理及应用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肥大根茎。

一、《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寒,主消,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以下为白话注解:

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为特点的病证。

热中:指中部热,即心胃热,亦指消渴因。

除邪气:指祛外邪,除热之意。

胶体浮肿,下水:知母利尿,可退浮肿。

补不足,益气:可能是秦汉方士所加,元·朱丹溪讲“知母可以滋阴。”

按:丹溪有误,知母虽可以泻火而保阴,但不能认为

知母是滋阴药。

二、后世医家之应用:

《别录》:“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甄权说:“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

《大明本草》:“热劳传尸痛,通小肠,消痰止嗽,润心肺,安心,止惊悸。”

元素说:“凉心去热,治阳明火热,泻膀胱肾经火,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