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用十类简答题的答题模式

合集下载

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

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

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自然部分1.如何描述某地的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路位置,相邻位置2.如何描述某地的自然地理(自然环境)特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灾害等要素描述。

3.如何描述某地的自然资源特征?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等方面描述4.如何描述某地的的性特征?从地貌类型(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地势(海拔,地表起伏)方面进行描述。

5.如何分析地形的成因:一般成因为,自然原因和应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具体分析:1)位于板块交界附近的山脉年轻高大陡峭,位于板块内部的山脉和高原古老而低缓。

2)黄土高原的性特征形成有自然原因是流水侵蚀;人为原因是植被破坏严重。

3)云贵高原地表崎岖的成因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流水的侵蚀和化学溶蚀作用。

6.描述天气特征:主要是气温,阴晴雨雾雪,风向和风力,以及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7.描述气候特征:主要是气温,降水及其变化,组合规律8.描述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9.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太阳辐射)地形地势洋流海陆分布坡向地表反射率10.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植被状况11.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地面状况(地形,海陆)洋流人类活动12.影响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因素:纬度地形地势天气状况(降水多少,阴晴)污染程度13.影响雪线高低因素:降水气温地形14.影响山地自然带多少的因素:纬度海拔高度15.某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汛期长短,泥沙含量,有无冰期16.某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流程,流域面积,干支流形状,流向,河网密度17.海洋水文特征的描述:主要是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洋流,海浪,潮汐等。

人文地理部分1.原因分析:自然和人为原因2.条件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3.影响分析:正面和负面影响4.区位分析:自然,社会,经济方面5.产生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6.治理措施:生物,工程,技术措施区位因素分析法一.农业区位1.某地发展农业的条件(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灌溉水源―――光热水土(2)社会经济条件:土地租金的高低,消费市场,交通条件,政策因素,劳动力数量,农业科技水平等。

高三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三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8828114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高考地理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地理答题模板

地理答题模板

玩转地理| 地理简答题万能模板综合题的常见答题模板☆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3.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4.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5.经济和军事位置;6.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哪里高,哪里低。

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某地地形分布特点: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

(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

欧洲的地形(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9)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高中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模式

高中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模式

高中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利用好现有草场);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根本是植被的恢复)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控制载畜量; 营造“ 三北防护林” ;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地理简答题答题模式与思路

地理简答题答题模式与思路

高考地理简答题答题模式与思路一、地球运动相关问题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注: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所示)。

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5.太阳方位: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的变化:⑴二分日:任意点(除极点)太阳都是正东升正西落;⑵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极昼地点正北升正北落(正午太阳最高时位于正南方),其他地点(除极夜区)太阳都是东北升西北落。

且太阳直射点纬度越接近北回归线,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越偏北;纬度越高的地方日出日落的方位也越偏北。

⑶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极昼地点正南升正南落(正午太阳最高时位于正北方),其他地点(除极夜区)太阳都是东南升西南落。

高考地理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1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地理万能答题模板

地理万能答题模板

地理万能答题模板地理万能答题模板: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在考试中,经常会有与地理相关的问题,因此掌握一些万能答题模板是非常有帮助的。

下面是一些地理万能答题模板的相关参考内容:1. 自然地理问题: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科学,包括地貌、气候、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自然地理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模板进行回答:(1)问题:请简要介绍地球的地球形状和构造。

答案: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层,地幔是中间层,地核是最内部的层。

地球的外部主要由岩石构成,内部主要由熔融的岩石和金属构成。

(2)问题:请解释河流的形成过程。

答案:河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降雨和地下水的补给,以及水流的集结和集水区的形成。

降雨和地下水的补给会导致水量增加,水流的集结使水流量增大,最终形成河流。

(3)问题:请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组成的一个生态单位。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的,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环境则包括了非生物的自然和人为要素,如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

2. 人文地理问题: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人文地理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模板进行回答:(1)问题:请解释人口迁移的原因。

答案:人口迁移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个人原因。

经济原因是指人们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选择向发达地区迁移。

政治原因是指人们因为政治、战争等原因而迁移。

个人原因是指个人的选择和喜好导致的迁移,如家庭团聚、求学等。

(2)问题:请解释城市化进程。

答案: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

城市化进程通常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人们迁徙到城市主要是为了寻求工作机会和改善生活条件。

城市化进程还会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3)问题:请解释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模式3

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模式3

高考地理常見簡答題答題模式1. 等高線地形圖小專題:⑪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⑫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⑬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⑭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⑮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⑯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2. 海洋資源小專題:⑪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⑫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⑪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⑫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⑬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⑭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⑮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模式

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模式

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指导●一、要答好地理题,要熟记以下地图,这是做题的基础。

1.经纬网:各大洲、重要国家和主要地形区的经纬网图,高考经常给出带有经纬线的区域图,考查同学们的读图、区域定位的能力。

2.世界海陆轮廓图,包括主要河流、湖泊、海洋、海峡、岛屿、半岛分布图。

3.世界地形图4.世界气候分布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季风示意图5.世界洋流分布图6.全球板块构造图7.世界主要工业区、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图8.世界文化圈分布图、中国地域文化区分布图9.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主要地形区经纬网图)10.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11.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图、我国四大农业区、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12.各类等值线图: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等气温线、等水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量线、等太阳高度线、等日期线等等。

图像类型:①统计图表②等值线图③地理区域图④地理示意图⑤变式组合图●二、地理综合题常规答题思路整理:(一)简答式综合题可分为三种类型:A:描述性简答题:特征、分布、规律等;B:阐释原理的简答题:成因分析、分析评价、区位分析、区域比较;C:开放型简答题:问题措施、建议1) 原因(自然、人为)自然因素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等;人为因素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发展历史等。

2) 条件(有利、不利)3) 影响(正面、负面)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5) 效益(经济、社会、生态)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国防)8) 要素(总量、结构)9) 评价( 积极、消积)(二)特征描述类答题思路:(三)描述分布规律类问题:从总体上把握是"点""线""面"哪种分布趋势:1. "点"状分布:①总体是均匀分布还是差异分布;②哪里密集、哪里稀疏;③地理事物是轴向(沿河、沿交通线)分布还是趋势分布(沿海、分布在平原)。

地理十类简答题的答题模式

地理十类简答题的答题模式

地理十类简答题的答题模式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②晴天多;③地势高;④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⑴流域广,支流多;⑵中上游馆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⑶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七、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由:(1)自然原由:季民风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罕;黄土土质松散黄土高原)。

2)人为原由:植被的损坏;不合理的耕种制度;开矿。

治理的举措: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栽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益于就地取材地进行家产构造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能够增添农民收入,促使当地经济发展,改良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益于改良当地的生态环境,成立良性生态系统;成立生态农业模式,有益于促使生态和经济可连续发展。

2、沙漠化问题8828114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由:1)自然原由:全世界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地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由:过分放牧;过分樵采;过分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妥。

治理举措:拟订草场保护的法律、法例,增强管理;控制载畜量;创建“三北防备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行轮牧;严禁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益于就地取材地进行家产构造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能够增添农民收入,促使当地经济发展,改良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益于保护土地资源改良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益于促使生态和经济可连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由:(1)自然原由:温带季民风候,整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天蒸发旺盛。

2)人为原由:人口浓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天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举措:南水北调;修筑水库;控制人口数目,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纳滴灌、喷灌农业浇灌技术,提高利用率;推行水价调理,建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虑:我国东北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由:(1)自然原由:屡次的旱涝天气(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浇灌水源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类简答题的答题模式一、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a.(黄土高原为例)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典例:甘肃南小河沟)。

b. (南方丘陵山区)产生原因:农村生活用能短缺。

整治措施:①发展立体农业②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

(典例:宁夏沙坡头)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汛)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形低洼。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5、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分布及治理组成:西部的缓斜平原、缓斜平原以东的冲积低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主体)、渤海之滨为滨海平原。

缓斜平原肥力最好:①地面坡度较大,排水通畅,不易积水形成低湿地;②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水份下渗;③地下水埋藏深,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小,不易形成盐碱地。

6、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7、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多发季节:夏季。

5—10月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8、咸潮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②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气候) 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9、酸雨分布:西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危害: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及农作物;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所以酸雨主要为硫酸型酸雨。

10、光化学烟雾:成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

分布:地形条件不利于气体扩散的谷地和(汽车尾气排放多的)大城市。

危害和对策:降低能见度,损害植物和人体健康。

控制汽车尾气排放量。

11、沼泽的保护(选修)我国典型地区:三江平原。

沼泽的形成: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③地势低平,地表径流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开发利用的关键:排水。

意义: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①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②是一些珍禽的栖息地。

二、自然灾害1、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我国雨带的移动规律:5月,雨带从南部沿海登陆;6月中旬,雨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7月中下旬到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等地,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出现伏旱;9月开始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2、沙尘暴现象(选修)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等3、台风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如何减小台风损失: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4、寒潮时空分布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灾害特点:降温辐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5、地震:形成原因: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距短;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震区交通不便;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国际合作等。

6、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7、河流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8、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三、农业及其区位分析我国: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3、我国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

4、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5、郊区农业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6、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A、区位因素分析: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有较高产品产出能力,但品种单一,经营粗放;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土地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